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比较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所谓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分析技术在绩效评价领域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是在财务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财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特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和结果。
相比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直接性使其成为了绩效评价的最重要部分。
2.1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关系应运而生。
随着上市公司的出现,企业的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绩效评价标准来约束经营者,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2.2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体[1],如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主管部门等等,他们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恰当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3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变,它认为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是要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内外部环境进行绩效评价[2]。
3.4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内部信息不是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的,完整的信息只有管理者和经营者掌握,众多的投资者只能依靠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虽然证监会对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免不了很多企业对披露信息的造假。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点击率:「1254」作者:发布时间:[ 2008-12-13 15:34:14 ] 一、国内外企业绩效管理现状(一)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谈论和应用的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较早的关键业绩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产生并被广泛应用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BSC)。
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产生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通过各指标的达成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
关键业绩指标法的精髓,或者说是对绩效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其中“关键”的含义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阶段在战略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 Scorecard,BSC)法,也称综合计分卡,是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绩效指标,作为执行战略和监控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沟通工具。
BSC的框架体系包含四个维度(或称为四个指标类别),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
这一方法不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同时又通过对这四个方面深层的内在关系的表述阐明了该体系的深层含意:即学习与成长解决企业长期生命力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企业通过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客户的满意导致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
国外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开始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由于管理理念受其地区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上自然也有一些差异。
欧美地区的企业绩效管理往往侧重于对员工个体行为与资质的评估和管理。
美国政府绩效预算对我国预算绩效改革的启示
4、强化信息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效 率,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5、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预 算绩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参考内容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逐渐成为的热点。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地方政府管 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现状、问题 及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我国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预算管理模 式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逐步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旨在建立以结果为导向、注 重成本效益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然而,仍 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 系,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公正。其次,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缺 乏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最后,政府部门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 效的问责机制。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地方政府对 绩效管理的认识逐渐深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地方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绩效 管理机构,负责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其次,绩效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各 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绩效管理政策、制度和办法,为开展预算绩效管 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绩效管理成效初显。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范,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动态英国学者尼尔·M·格拉斯(2002)认为,组织不仅要注重丰富员工的生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发展做出规划,只有把对员工的事后评价制度变为发展规划,真正把事后的判断性过程变为事前的建设性过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
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和经济日报工商部共同编著的《新经济革命》一书指出:股票期权奖励是激励核心人才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激励目前国内外很多企业普遍采用,其特点是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核心人才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这种长期激励手段,是企业留住核心人才最常用的举措,切实有利于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斯蒂芬·P·罗宾斯(1979)认为;激励知识工作者,金钱和晋升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报酬并且喜欢自己的工作。
对他们的奖励主要应该来自工作的本身,比如给他们提供有挑战性的、不断发展的工作;允许他们以自己认为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给他们实现自己兴趣的自主权;为了使他们了解其专业领域的发展,为其提供各种受教育的机会(会议、培训、专题讨论会等)。
企业核心人才与知识工作者有着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注重自身的发展,希望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挑战性,希望在工作中满足成就感。
由此可见,对核心人才的激励,不能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激励。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激励企业核心人才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金钱财富(7.07% )、业务成就(28.69% )、工作自主(30.51%)和个体成长(33.74%)。
安盛咨询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多个行业的858名员工行调查分析,得出对核心人才的几个重要激励因素,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报酬、工作性质、提升、与同事的关系、影响决策,其中“工作性质”、“影响决策”和“与同事的关系”因素对核心人才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其他员工,“报酬”和“提升”两个因素差别相对不明显。
中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比较和思考
中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比较和思考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外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从而对国内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人才;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78-01本人曾经在一家国内上市公司和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国际公司)任职财务管理工作数年,目前任职的公司也是拟上市企业,结合最近与一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关于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讨论,总结国内外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比较和思考如下。
一、财务管理意识大部分国外上市公司(国际公司)的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部分国内上市公司管理者认识不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管理层过于重视生产管理和业务工作,对财务管理并没有加以重视,甚至部分管理者看不懂财务报表,无法从财务资料中获取重要信息,致使财务管理总处于被动滞后状态。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所独具的综合性、统驭性、规范性、严谨性以及价值管理的特征,是其他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国内企业应根据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内外部环境,站在国际化市场竞争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高度,确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此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构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经济环境的企业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
二、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大部分国外上市公司(国际公司)财务管理是为企业长期经营和战略发展服务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绩效评价简单说是对既定目标执行结果的评价,是综合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相关评价程序,对管理层既定目标实现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价。
绩效评价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际金融界开始研究商业银行业绩评估。
1996年,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从美国引进到中国,受到中国经济界,管理界,商界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1、国外研究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 在《哈佛商业评论》,公布了平衡计分卡的结果,其中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过程和原理。
作为绩效考核模式的重大突破,引起广泛关注。
此后,Kaplan和Norton在实践中继续关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1993年,他们继续总结发表了一篇关于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适当评估指标的文章,说明将战略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来选择绩效评价关键指标。
2006年,Robert和David发表《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一文,文章中描绘了“企业价值定位法”理论,阐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协同效应,运用革命性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协调和监督高层次战略的实施。
2009年,Robert和David又在《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提出,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平衡计分卡体系,应把运营管理,运营成本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引导企业构建并运行一套有效的闭环管理体系,其其体系包括从战略制定到业务执行,从战略监督再到战略检验修正。
2014年,Stan和Tom通过引入平衡记分卡,研究不同银行在使用与未使用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差异,通过实践论证说明,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模式要好于那些不引入的,其效用也高于旧用绩效考核体系。
20013年,Zahirul使用主成因素分析来研究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劣,分析其市场地位行业特点,并根据这些特征构建其自身的预警风险体系。
2002年,Wesley和Friedman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特点,综合概括出商业银行的评价目标,并综合不同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经过概括将其指标大体分为四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能力指标评价、资产质量评价指标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
全面预算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3、决策科学性的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使得SW公司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 合理。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公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 略,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尽管全面预算管理在SW公司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完善的组织架构。此外,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以确保全面预算管 理的有效性。
文献综述
全面预算管理在国外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而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 段。尽管如此,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 究主要集中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特点、必要性、实施方法以及与其他管理 方法的整合等方面^。
在SW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前,公司的经营管理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管理者 的个人判断。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决策缺乏科学 依据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SW公司逐渐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开 始着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SW公司,实施效果,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源配置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 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次演示 以SW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面预算管理在SW公司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1、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框架和 基本原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成了计划、预算、执行和控制的综合管理方法。它以企 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通过对未来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 预测和筹划,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以及对 绩效的全面评估。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框架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 制和预算考评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 过程。
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比较研究
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比较研究1. 引言财务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帮助管理层制定决策和评估企业的绩效。
在国内外,针对财务绩效管理的理论有很多,本文将比较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的异同点。
2. 国内财务绩效管理理论2.1 现代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现代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包括许多流派,如费用控制、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等。
其中,费用控制理论通过合理控制企业的各项费用,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预算管理理论则通过对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评估和跟踪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评估理论则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各项财务绩效进行评估和分析。
2.2 传统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传统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主要依赖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利用。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财务比率分析、经济增加值(EVA)和收益管理等。
财务比率分析通过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比率,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绩效。
经济增加值(EVA)则通过减去企业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收益管理则通过管理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来实现财务绩效的最大化。
3.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3.1 美国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美国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盈利为导向的理论和以价值为导向的理论。
以盈利为导向的理论主要强调企业的盈利能力,如利润最大化理论和市场价值最大化理论等。
以价值为导向的理论则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
3.2 欧洲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欧洲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绩效。
其中,管理会计理论强调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管理会计手段来评估和改进企业的绩效。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则侧重于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通过管理企业的成本结构来提升企业的绩效。
4. 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比较4.1 相似之处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来评估和改进企业的绩效。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耶稣基督教会,劳动者普遍忠于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他们认为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被周围人和上帝认可。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西方世界绩效管理思想的启蒙阶段。
国外绩效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成本绩效管理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财务绩效管理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绩效管理创新时期。
目前国外用于绩效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考核法和平衡计分卡等。
彼得·德鲁克(1954)提出“目标管理”(Managements by Objectives,MBO)的概念,将企业的使命和任务转化成目标,为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带来良好的绩效[1]。
Andy(1976)学者发明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并首先应用于英特尔公司,将目标管理自上而下贯穿到基层,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重点,并且确保将整个组织的力量都聚焦于完成组织绩效目标[2]。
Kaplan(1983)指出,国外的学术思想已经逐渐偏离了只使用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进行绩效衡量的观念,时间、成本、质量、适应性已经成为了企业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此外,顾客满意度、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投资者和供应商)也被认为是关键的考核内容[3]。
Wendy(2013)学者觉得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和三方面有关,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绩效评价体系的使用、技校战略的制定[4]。
乔治·米尔科维奇[5](2014)、雷蒙德[6](2013)等人先后提出绩效棱镜的概念,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主体,探讨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并详细阐述了利益相关体本身具有哪些需求,又充分探讨了利益相关体对组织所具有的价值。
Shang-Jyun等(2014)认为,员工绩效评估至少需要选择10-14个评价要素才能保证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并且员工的好友和下属对于员工的具体评价和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评价相比,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7]。
绩效考核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度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到目前为止,已有成熟测评软件1500余种。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从国外引进并简单修改的测评软件只有10余种。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
二、相关考核方法阐述1.平衡记分卡法美国管理学家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研究了在传统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十二家企业,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这是绩效管理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他建议经营者从最关键的 4 个指标来观察企业:顾客角度、创新和学习角度、内部业务流程角度、财务角度。
平衡记分法一方面考核企业的产出(上期的结果),另一方面考核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下期的预浏),再从顾客角度和从内部业务角度两方面考核企业的运营状况参数,充分把公司的长期战略与公司的短期行动联系起来,把远景目标转化为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
2关健业绩指标法KPI的精髓,是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其“关健”两字的含义即是指在某一阶段一个企业战略上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中外比较研究
的研 究 与探索 。 中 国是 国有经 济 占主 导地 位 的 国家 , 国有 大 中型 企业 是 国 民经济 的 中坚力量 , 国国有 企业绩 效 考 评 方 法 经历 了由计 划经 济 时期 以 我 “ 实物产 量指标 ” 主体 内容 的 考 核方 法 , 改 革 开 放初 期 以“ 为 到 利润 总 量 指 标 ” 核心 内容 的考 核 制度 , 一步 到 9 为 进 O年代 以“ 相对 比率 指标 ” 为基 础 内 容 的管理 评价 体系 。本文 旨在通 过对 中西方 国有企业 的绩效 考核理 论 和实
部 和 国家审计 法院 都要对 国有企 业 的有关计 划 合 同指标 的 执行 情 况 进行 考 核评 价 , 据此 对 并
国有企业 高 管层进行 奖惩 。 其他 国家 , 德 国 、 如 意大 利 、 西 兰等 国家 新 的政 府 部 门也 都 对 国有 企 业 开 展 经 营 绩 效 评 价 。由 于 国有企 业 普 遍 具 有 二重 性—— “ 共 公 性 ” 企业性 ” 因而西 方各 国政府对 国有企 业 和“ ,
践 的发展 历程 的 回顾与思 考 , 建立 我 国 国有企 业 绩效 考 评 体系进 行 初 步 对
探析。
一
、
西 方 国 有 企 业 绩 效 评 价 方 法
近代 经济发 展 史表 明 , 真正意 义上 的企 业绩 效评 价需求 是在 l 世 纪 中 9
后期现代公司制度诞生以后 , 资本所有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 内部控制 提 出的 。直到进 入 2 O世纪 以后 , 西方 国家才对 企业 绩 效评价 问题 开始普遍重视并开展研究。2 世纪 8 0 O年代 以来 , 不少 国家政府 的相关部 门也 以企 业绩 效评 价理论 为基础 , 开始 在 国有 企业 中进行有 益 的尝试 , 取得 较好 的效 果 , 国有企业 管理 水平 和管理 能力 也 日趋 明显得到 改善 。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旳现实状况众所周知,企业管理旳关键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旳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旳关键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旳目旳在于增强组织旳运行效率、提高员工旳职业技能、推进组织旳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保证工作旳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旳测评工作来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运用360°反馈旳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旳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措施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旳重要措施。
在我国,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旳不停发展,国外许多先进旳管理措施和管理理念旳不停进人,推进着越来越多旳企业重视测评技术旳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旳测评过程中,重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措施(重要偏向于定性分析)。
这种状况阐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旳测评措施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在初级阶段。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旳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措施旳科学性、评价内容旳全面性、评价成果旳精确性、评价组织旳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旳基础上,剖析国内外既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旳、规范旳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旳、多维度旳综合测评提供参照根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旳现实状况(一)绩效考核旳引进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2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旳。
对于世界经济旳发展和时代旳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合用于目前旳组织。
最早提出绩效管理旳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旳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旳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旳原则以及这些原则之间旳关系当作一种金字塔构造。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事实上,对于近70年来国外相关学者对绩效考核制度的研究,某种意义上的说,现代绩效考核制度是由西方孕育而来的,并且对此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在实践中,他们已把绩效考核从理想带到现实,从方法论跳出实际,国外企业已经将这套考核制度作用于经营管理。
例如对于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探究中,学者Smith在《a review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中提出绩效考核是人们操作的一种工具,要保证它的有效性,要求考核者准确地观察员工的表现。
该理论直接指出了想要达到绩效考核制度的精确性的要求,就要看考核人员对被考核人员工作、学习等信息的判断,只要真实准确,绩效考核才能起到作用。
还有关于企业组织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学者Kate和Kahn在《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中提出了三维分类法。
将此分为①加入并留于组织②达到或者超过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标准③自行组织对员工规定之外的活动。
此外还有Robber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在《management account research》中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的绩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
该理论证实,通过这种具象的要求,员工可以更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并且管理者更能有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对员工进行精准地考查。
在2000年,Nickels等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目标本身应该灵活,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达到成功。
绩效考核研究综述及典型案例应用分析
绩效考核研究综述及典型案例应用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总体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我国企业数量却不断增长,可想而知,企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随着有形要素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企业的隐形资产譬如人力资源,受到了当下企业强烈的关注。
而绩效考核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价值起到了直接积极作用.这也正是尽管绩效考核作为"世界级管理难题",仍受到了国内外企业热烈追捧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国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这项管理工具时却并不得也应手,甚至是屡屡碰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存在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偏低等先天性问题,从而对绩效考核缺乏系统牲认识,尚未能够建立起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考核体系。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绩效考核理论的综述,总结归纳出各种理论的特点,进而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指出当下我国中小企业对绩效考核工具运用的欠缺,旨在提醒中小企业注意研究绩效考核的内在规律,把握绩效考核工具的特性,从而更好、更熟练、更有效的使用绩效考核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绩效考核案例分析理论综述绩效考核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绩效考核理念也不断的成熟.2000年,美国能源局提出,在如今的知识时代,不管是政府部口还是私营企业,都必须依赖绩效考核来提升组织的经营绩效.过去20年里,关于绩效考核的文献层出不穷,学者们广泛的讨论了绩效考核概念、原则、目的以及方法等。
一、国内外绩效考核理论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大型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正如管理学大师Dmck所说,不能考核也就不能管理。
工业革命之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一些企业集团的相继出现,传统的简单财务指标考核也不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一大批适用于大型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型应运而生。
概括来说,大型企业绩效考核实践研究可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及价值模式。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1国外文献综述 (1)1.2.2国内文献综述 (2)第二章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及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4)2.1 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4)2.1.1 并购的含义 (4)2.1.2并购的分类 (4)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5)2.2.1 协同效应理论 (5)2.2.2 多元化理论 (5)2.2.3委托代理理论 (6)2.2.4市场势力理论 (6)2.2.5价值低估理论 (6)2.2.6 估值套利理论 (6)2.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7)2.3.1 事件研究法 (7)2.3.2 财务指标法 (7)2.3.3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7)参考文献 (7)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1)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并购活动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了。
但是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企业并购动因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难以归纳成一个确定概念。
就算是一家企业,在不同时间进行并购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Halil Kiymazh和TarunK.Mukherjee(2000)[1]通过对并购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司为获得正的协同效应,增加股东利益而选择并购。
Kode,Ford等(2003)[2]认为企业发起并购也可能是想降低风险。
由于并购后被并购方的投资机会及融资由外转内,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会减小。
而Capron(1999)[3]通过研究得到了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取长补短,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也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及地位提高。
Heaton(2002)[4]使用了一个简单模型,分析指出:当公司的决策者过于自信,会认为资本市场对本公司的股价低估了,或者高估项目的收益。
在情况一下,当必须用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决策者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在情况二下,会导致决策者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1)2 国内研究综述 (2)1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因素分析 (2)2不同行业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4)3 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4)3.1绩效管理的内涵 (5)3.2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5)参考文献 (6)1 国外研究综述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主要有平衡计分法和关键业绩指标法。
关键业绩指标法是一项发展较早的绩效管理理论,平衡计分法的广泛应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绩效管理由于历史积淀的存在和不同的环境变化,其实就理论而言,绩效管理不存在地域界限,仅仅是所表现出的特征不一样。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对国外绩效管理方面做着研究,朱磊、朱峰等在《国外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实践与我国企业绩效测评》(2003)一文中从绩效与绩效评估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基于不同理念的国外绩效管理经验,并对我国企业的绩效测评进行探讨。
张志国在《从绩效管理体系看日本企业成败》(2010)一文中,认为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方面,日本企业存在天然的缺陷,作者还认为如果从绩效目标的设定来看,日本企业存在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内容不清的问题,这两点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
陈园在《国外工作分享制理念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2010)一文中对国外的工作分享制度进行了分析,期望在我国企业中运用,去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
权圣容、吴贵生等人在《不确定环境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韩国企业集团为例》(2012)一文中,使用韩国30 家大型企业集团关联公司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作者认为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因素的正相关关系显著,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企业对于危机管理的态度,也使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因素。
盛明科等在《国外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12)一文中对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外城市的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这些国家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分析了国外政府绩效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引言 (1)二、国外研究现状 (1)三、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4)一、引言绩效考核已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结果非常有成效,绩效考核的方法也很丰富和多样,但在不同的方法中总是存在重大或小的缺陷。
绩效考核与企业实际情况的配对已成为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本文中,根据目标公司的需要,设计中尽可能避免不完整的考核指标问题和不客观的考核结果,从而有效地丰富目前对绩效考核的研究结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Podgórski(2015)主要是应用层次分析法,基于相关文献资料,构建两两对比判断矩阵,确定相应的权重,将指标划分为不同个子参数,从而可以实现分解的目的,为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提供多层次优化分解流程[1]。
Donald(2016)提出了两种评价方法,其一是管理绩效评价,其二是专业发展评价,管理绩效考核可以当作是一种管理方式。
专业发展评价属于一个附带的流程,与传统的评价分离,但是,可以实现专业成长以及文化的代际传递[2]。
Gomez‐Mejia(2016)分析了绩效评价以及奖励制度是提升工作人员绩效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模型,分析了反馈在绩效提升方面的作用,绩效考核应该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预期业绩以及具体的反馈[3]。
Nicolaides提出绩效指标的构建需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构建战略地图,从而优化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机制和指标的科学性,从而发挥平衡计分卡的作用,有效提升绩效考核的水平[4]。
针对绩效考核管理的方法,Sarrico(2016)认为,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需要与企业文化、激励、发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事项有关。
突出绩效考核的全面性,以提高公司的监督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司的进步和深入发展[5]。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企业财务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企业财务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1.国内研究成果与国际比较,我们国内财务分析研究开始得晚,财务报表分析的水平也有些滞后。
但是后来由于我国学者不断得深入研究,逐渐丰富了我国财务分析方法。
张先治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对我国的财务分析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于1995年完成了对我国的财务分析理论的分类与定位。
在他的观点中,会计与基于会计的财务分析并不是一样的,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本质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并且张教授对这些差异一一做出了解释以及区分。
2001年教授通过对美国财务分析情况的研究与探索,对我过的财务分析体系做出了重建。
1樊行健(2005)提出,我国的会计分析一直都不怎么被大家所重视,与西方国家相比,明显存在较大的差距。
会计工作只能反映公司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信息。
因此,重点要将财务跟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并要考虑到成本分析在里面所起到的作用。
2陈如意(2006)撰写了一篇有关现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文章。
文中的观点为,我国的当前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有着很多弱项和空缺,其中也包括了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限制和信息披露方面的漏洞。
3黄世忠(2007)进行了案例研究。
他经过案例研究,探索出对财务分析有着重要的关键因素,分别为资产质量、现金流量情况和盈利质量这几个关键要素。
并对西方学着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本书就财务表要素与现金流量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结合实践。
4胡玉明(2007) 提出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企业财务报表只是记载一些企业过去实际发生过的事情,这就使得企业财务报表会以结果导向作为起点。
就其本身而言,大家没办法明白“之所以产生这样结果”的来龙去脉,分析和使用企业财务报表的人只能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他认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思维一定要从企业经营的环境和经营策略出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反观企业财务报表,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然后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框架进行构想。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
张文浩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日趋完善,政府预算工作也逐渐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财政预算不再是公共资源的简单分配,而是通过加强管理逐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面对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加剧,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新公共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以政府职能整体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评价,加强控制和管理,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我国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来,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但受社会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推行绩效预算管理方面尚处在初级阶段。
因此,总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找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完善措施,进而不断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
一、国外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启示西方各国因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预算绩效管理的模式各有不同,但目标大体一致,就是构建一个高效、负责的政府。
根据这一目标所产生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也就有很多共性可资借鉴。
1.健全的法律保障。
基于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强制性,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关于政府绩效责任和流程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确立预算绩效管理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这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对减少改革阻力,明晰职责分工,顺利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2.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预算绩效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作为辅助。
实践中,西方国家着重加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是完善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要求责权明晰的预算管理框架,预算资金运行各环节要有明确的主体各司其责,才能对全过程实施考核。
以“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为基本特征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有利于划分职权和落实责任。
二是完善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内容是绩效评价,开展评价就要求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我国的财务绩效管理理论和国外的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比较的基础上能找出国内在财务绩效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以便我们完善。
关键词:财务;绩效管理;国内外理论比较
一、国内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1.财务绩效管理内容研究
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是研究资金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具体包括财务基本理论、财务基本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与方法(许文翰,2011)。
我国著名的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财务包括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层次的观点,并以国家财务论为其理论核心,提出财务机制与财务调控理论。
我国著名的财务学家刘恩禄教授认为,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部分组成(刘恩禄,2009)。
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经济效益理论、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资金保值理论、财务控制理论、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公共关系理论、资金运动规律、资金成本理论、财务系统理论、财务信息理论、财务机制理论。
应用理论又包括按环节分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诊断理论。
王化成教授在阐述其财务绩效理论结构体系时,以“环境起点论”为出发点,以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王化成,2009)。
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构想的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结构包括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以及财务管理的其他领域。
笔者认为,按照上述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把我国财务绩效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理论,二是应用理论。
2.财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a.利益相关理论
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的企业财务绩效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
益最大化(谢琼,2010)。
企业拥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外部利益相关者有国家、相关企业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本企业。
这一理论还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目前企业还不能做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正积极做到最大化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王德敏,2009)。
b.规则与分工理论
财务绩效管理的规则与分工理论,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是企业惟一的综合价值管理工作。
要提高财务绩效管理效能,使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发挥出最大功效,首先必须打造一个高效的财务组织
(甄进明,2010)。
这一目标主要应考虑设计合理的财务部门结构,设置明晰的财务岗位和建立科学的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以促使财务组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c.风险控制理论
我国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一是与风险管理其他领域相比,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偏少(许海玉,2010)。
二是研究领域较窄。
二、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1.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研究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研究主要包括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以及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等两方面。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
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建立在客观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王琴,2010)。
影响企业理财目标的因素很多,但有重大影响的不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
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最为重大的影响(吴峰霞,2009)。
其次是企业债权人,再次是企业职工。
另外,政府为企业提供有关公共服务,要求分享企业的收益,也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影响(舒晓惠
和刘建平,2009)。
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除企业所有者外,企业债权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基本上是受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而决定的。
有代表性的财务绩效管理目标有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余小琴,2011)。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
筹资管理。
公司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首先筹集一定量的资金。
筹资是理财的一项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
筹资是指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从一定渠道,采用特定的方式,筹集资金的过程。
投资管理。
公司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投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考虑投资规模,即为确保获取最佳投资收益,公司应投入的资金数额(林良义,2009);同时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来确定合适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李东和曹静海,2009)。
营运资金管理。
为满足公司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营运资金需要量、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等。
利润分配管理。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要用以补偿生产耗费,并按规定缴纳税金,其余部分为营业利润,同时
也可能会因对外投资而分得利润。
资金分配是一次资金运动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次资金运动过程开始的前奏(石金涛等,2009)。
2.财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a.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
的理论。
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莫迪利安尼和米勒,2009)。
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b.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
1952年马科维茨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2009)。
马科维茨因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还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c.期权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
1973年斯科尔斯和莫顿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斯科尔斯和莫顿,2008)。
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
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d.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
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黄苏萍,2010)。
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经济利益。
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玛(法玛,2006)。
e.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代理理论是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理论主要贡献者有詹森和麦科林(詹森和麦科林,2006)。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鲁桂华,2008)。
三、国内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比较
我国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体现的是财务绩效管理结构总分式、财务绩效管理对象简单的内外部结合、财务绩效管理方法是经验管理、财务绩效管理手段比较单一(lara,2008)。
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首先,财务绩效管理对象从单一的内外部要素结合过渡到多元的内外部要素结合。
新经济时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财务绩效管理的国际化、网络化,远程处理财务问题和集中式管理成为现实,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绩
效管理者作决策时不再以货币信息作为唯一依据,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各种资料组合起来,做出基于全面可靠的信息决策(尹凌青,2010)。
财务绩效管理的对象也扩展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网络资源(尹子民,2008)。
其次,财务绩效管理方法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
财务绩效管理方法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从简单的筹资、投资、分配,到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投资。
从经验的管理,逐步发展到利用数字模型的科学管理。
国际筹资、投资的发展,为企业经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程晓军,2007)。
再次,财务绩效管理手段从单一功能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internet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it环境的形成,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管理网络化。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的完善,是在借鉴国外先进财务绩效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无论是财务绩效管理的对象、方法还是手段、职能,它的创新路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财务绩效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延伸
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未来财务绩效管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会出现更深层次的对象、多样化的方法、先进的手段(彭唯湘,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