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修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弦理论”

浅谈“弦理论”

28l瞰
万方数据
科学历程I奥秘
强相互作用力及弱相互作用力都能融台得很好,这让许多理论 科学家纳闷了许多年,直到“弦理论”的提出。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我们会发现,引力相比于其他力实在是很小.我们可以轻松 捡起地上的石头,可以用吸铁石轻松地吸起放在地上的铁,在这 些力面前,为什么引力会变得这么弱,难道它就真的比不上其他
I船f29
万方数据
浅谈“弦理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郭俊昌
科学之友 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2012(10)
引用本文格式:郭俊昌 浅谈“弦理论”[期刊论文]-科学之友 2012(10)
字宙“弦理论”
力吗々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分析,引力的作用限远。
与其他作用力不周的是,它只是分散了,而并不像其他力一样集 中,这就让我们在观念上产生了错觉,其实引力是等同于其他作 用力的,而要用“弦理论”解释,就得用到引力子的概念了。 在标准模型理论中,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但只有 两种粒子没有找到,一种是希格斯粒子,另一种则是引力子。其 中引力子是一种传递引力作用的粒子,自旋为霉,在“弦理论” 中,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粒子,因为它的“弦“是闭台的,而不同 于光子、电子等其他拥有两个端点的“开弦”。”弦理论”认为,大 多数基本粒子的“弦”的两个端点紧紧牢靠在一种“膜”上振动, 而只有一种粒子特殊,那就是引力子,它的“弦“是闭合的,它不 受“弦理论”中所谓”膜”的束缚而自由行走。根据“弦理论”推导 后的结论,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所处的宇宙仅仅是上千亿个 宇宙中的一个,这就是”平行宇宙说”。它告诉了我们所在宇宙 发生大爆炸的原因,是由两个更高维度的宇宙相互碰撞而形成 的,而且这种碰撞并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接着一次,接着就形成 了我们目前的四维宇宙。如果把每个宇宙都想象成为一个气泡, 那我们所处宇宙的外围就是一个巨大的“膑”.这就像我们平时 吹泡泡一样,它的里面便是我们所处的宇宙。我们所在宇宙中 的许多基本粒子受到这种“膜”的束缚而无法进入其他平行宇宙 中,但是引力子却可以,这也就是为什幺引力相比于其他作用力 显得“弱”的原因。 当然,根据“弦理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怎样与其他更高维 度的外星人进行通话,我们可以利用引力子的波动来实现信息 交换,利用“虫洞”的作用 将我们发出的引力子传送 给对方,这确实很疯犴,佃 却非常台理。 如果说存宇宙大爆炸 后,将粒子分为两种.一种 是处于我们宇宙边缘的 ”高速飞行粒子”,例如光 子.另一种则是相对于光 速要小很多的粒子。那么 这是否就代表着我们外闱 宇宙的膨胀速度达到了光 速呢々事实证明。我们所处 宇宙的膨胀速度并没有达 到光速,而且按照“弦理 论”的说^法,光子是不可能

玄学与科学

玄学与科学

玄学与科学作者:刘县书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第08期前一段时间,有关某些灵修培训涉嫌“淫乱”及“圈钱”的报道见诸媒体。

报道中提到的所谓“谭崔”,从字面上就是梵语的Tantra, 也就是“坦陀罗”,“密教”,“密宗”。

与倡导禁欲的其他佛教主流不同,密教反其道而行之,“以毒攻毒”,公开提倡通过“无所顾忌”的性爱修炼达致个人提升超脱。

当然,近年来在大陆流行的所谓灵修课程并非全盘照抄古代印度密教,而是混合了密教、印度教性力派(Shaktism)、禅宗、道教养生术、犹太教与基督教、现代心理学、当代成功学及“传销学”的大杂烩。

国内灵修导师顶礼膜拜的“奥修大师”(Osho),便是开创“灵性修炼”的祖师爷。

奥修1931年生于印度,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起灵修运动,在印度和西方曾被冠以“性爱导师”(Sex Guru)称号。

奥修非常聪明,有杰出的思辨演说才能,他将东西方宗教哲学中各种闪光的东鳞西爪为我所用、玄妙串联,善于自出机抒、大讲隐喻故事。

在所谓身心修炼中出现性爱这块拼图,其实也不奇怪,而且能找出“科学”、“自然”的依据。

不少身心问题的背后都有性的根源,从弗洛伊德之后无数病例都证实了这一点。

问题是:无论是否正面公开探讨,性爱、幸福感、心灵或灵魂这些领域的需求和困惑始终存在,这类领域,如果不被真诚、理性、科学的探讨占领,便会被自欺欺人、神秘主义、玄学所占领。

按照真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科学从不轻易否定什么,它只不过是对缺乏证据的事情存疑,对跟已知真理冲突的事情存疑,尽量用已被反复验证过的知识去解释未知的事物,如果实在不行,科学从来不惮以最大的决心抛弃过去、重建自己的体系。

科学从不排斥想象、审美、心灵,正如一些大科学家曾经体验和指出的,在科学对世界的探索与解释中,有着恢弘的震动心灵的美,科学一直在为想象和人类的心灵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只不过多数人还没有学会从这方面受益。

在《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本名著中,卡尔·萨根曾写道:“科学的核心是平衡两种看起来互相矛盾的态度——对新想法的开放,不管它是多么古怪,多么与直觉相反;以及对所有想法,新的或旧的,进行最无情的怀疑性的调查。

奥修:一代宗师 超越哲学的哲学家

奥修:一代宗师 超越哲学的哲学家

奥修:一代宗师超越哲学的哲学家静心观照第一部分:关于静心1.什么是静心?观照,静心的灵魂静心是冒险,是人类头脑能承受的最伟大的冒险,静心只是存在,不做任何事——没有行动,没有思想,没有情绪,你只是有在,它是一种全然的喜悦,当你什么也不做时,这个喜悦来自何方?它无处可来,或者,它来自每个地方,它也没有原因,因为存在就是由所谓喜悦这种材料组成的。

当你什么事情也不做的时候——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在任何层面上——当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你只是存在,就是在,那就是静心。

你不可能做它,你不可能练习它:你只有去觉悟它。

无论何时当你能找到只是存在的时候,那么你就抛掉所有的作为。

思想也是在做,全神贯注也是在做,沉思默想也是在做。

即使只有一个片刻,你不做任何事情,你只是在你的中心,完完全全地放松——那就是静心。

而一旦你获得了它的诀窍,你就能处在那种状态,想多久就多久,最终你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处在那种状态。

一旦你已觉知你的本性能保持不被打扰的方式,以后慢慢地你就能开始做些事情,并保持你的本性不被打扰的警觉,那就是静心的第二部分——首先,学会怎样存在,然后学会一点点行动。

清扫地板,洗个澡,但保持你自己的中心,然后你就能做些较复杂的事情。

比如,我在给你们演讲,但我的静心并不受干扰,我能不断地演讲,但在我的中心里面,甚至连一点微澜都不起,它只是宁静,完完全全地宁静。

所以静心并不反对行动,它不是要你逃避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你变成了旋风的中心,你的生命继续着,事实上它会更强烈地继续着——带着更多的快乐,带着更多的明净,更多洞见,更多的创造力——但你是超然的,只是一个山顶上的观照者,只是看着你身边所有的事情发生着。

你不是做者,你是观照者。

那就是静心的全部秘密——你成为一个观照者。

「做」就在它自身的层面上继续着,没有什么问题:砍柴、打水,你做小事和大事,只有一件事不允许,那就是,你的中心不应该失落。

那个觉知、那个观照应该始终保持,不受遮蔽,不受干扰。

觉者奥修谈如何看觉悟者和功能人

觉者奥修谈如何看觉悟者和功能人

觉者奥修谈如何看觉悟者和功能人?(很有实际意义,推荐阅读) (2008-02-01 15:49:09)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奥修智慧奥修谈如何看觉悟者和功能人?作者奥修请你描述一个已经达到某种高程度觉知的心灵体验,甚至是具有某种通灵技巧和能力的人(即中国的功能人、大成就者,西方的通灵人士、灵体等,这里统称为“心灵人”),和一个成道的人——一个活佛——之间在发展上的差距。

这就是差别之所在:一个已经变得完全正向的人是一个已经达到心灵成就的人;一个完全负向的人是最堕落的人。

当我说负向的,我是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九负向的,因为完全负向是不可能的,完全正向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边是需要的。

那个量会改变,但是程度有所不同。

一个百分之九十九负向,而只有百分之一正向的人是最堕落的人:是基督徒所说的罪人。

他只有百分之一是正向的!那也是需要的,只是为了要帮助他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负向性。

他对每一件事都是负向的:不论你说什么,他的反应都是“不”。

不论存在要求什么,他的反应都是“不”。

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没有办法对任何事说“是”,他已经变得没有能力说“是”,他没有办法信任。

这个人会受地狱之苦,因为他对每一件事都说“不”,他变成一个“不”,一个愤怒、暴力、压抑和悲伤全部加在一起张大嘴巴的“不”。

他变成一个“人的地狱”。

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因为很难成为这样的人。

生活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地狱里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为了要解释给你知道,所以我才告诉你这个,这是数学上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试着这样去做,他可以变成这样,但是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人,甚至连一个希特勒也没有那么具有破坏性。

整个能量都变成具有破坏性的,不只是对别人,对自己也是一样,整个态度是自毁的。

当一个人自杀,他是在说什么?他是透过他的死亡在对生命说“不”。

他是在对神说“不”,他是在说:“你不能够创造我,我将摧毁我自已。

”当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沙特说:自杀是唯一的自由——免于神的自由。

奥修的求道历程

奥修的求道历程

奥修的求道历程作者:奥修西元一九五一年,当奥修十四岁的时候,他毕业於卡达瓦拉的高中,然後去到杰波普加入希特卡里尼学院,他跟他的表兄妹克兰提和阿尔敏德住在一起,他们的年龄跟他差不多。

克兰提和阿尔敏德是奥修的姨妈拉特尼拜的孩子。

在这两个小孩还小的时候,拉特尼拜就过世了,她先生再婚,所以这两个小孩就由他们的姑妈马克玛尔拜和她先生沙麦亚来抚养,他们本身没有生小孩。

克兰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结婚,但是很不幸地,她先生在婚後一年就过世了。

奥修对他这个成为寡妇的表妹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他尽可能地帮助她,鼓励她继续升学,後来她当了老师。

阿尔敏德毕业於商学院,後来当上了教授。

当奥修在杰波普的那一段期间,他们三个人住在一起,他们赚足够的钱,互相扶持,过着一个蛮舒服的生活。

奥修在学院的那一段期间,他还是继续着高中时代的作风,他仍然保持不妥协、不落入传统、勇往直前。

在他行使他的自由权时,他愿意去承担那个後果,因此他时常惹麻烦,在他上了两年学院之後,他就离开了。

在上哲学和逻辑课的时候,奥修的表现特别引起困扰,不论教授说什麽,他总是会提出问题,而开始一长串的逻辑争论,所以教授的课常常遭到耽搁。

当教授警告他,叫他不要再争辩,奥修就说,这样上哲学课和逻辑课有什麽意义。

用他敏锐的头脑,他所提出来的问题和论点都是跟课程非常有关的,但是到了最後,教授已经受不了了,所以就向校长发出最後通牒:「不是奥修走就是我走。

」校长把奥修叫到他的办公室,要求他离开学校,他承认说奥修并不是真的不对,但是他不能接受他最资深,而且最受尊敬的教授辞职。

奥修了解那个情形,所以同意离开,但是他要求校长要另外帮他找一间学校让他就读,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要求,因为那个时候学期已经快要结束了。

校长答应要帮他连系,但是奥修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整个城镇,其他的学校也不愿意接受他。

到了最後,杰波普一个耆那教学校 (DN Jain College) 的校长同意要接受他,但是要奥修答应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再向教授提问题,奥修说,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他不如待在家里,而不要去上课,校长准许他只来参加考试。

奥修德记的主要思想

奥修德记的主要思想

奥修德记的主要思想
奥修德记的主要思想是无我、超越。

奥修德记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修德还乡旅途上的经历。

奥修德在海上漂流了10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磨难。

部分船员被独眼巨人吞食;女
巫把他的伙伴们变成猪;他们躲过了以歌声迷人、然后再把人杀死的女妖塞壬;逃避了怪物斯库拉和卡利布狄斯。

奥修德的船员由于误食神牛,被宙斯的雷霆击沉船只,全部葬身海底,只有奥修德自己幸免于难,但却被仙女卡吕普索羁留在海岛上整整7年。

奥修德第10年上终于回到家乡伊塔克,和妻子团聚。

奥修德记全诗12105行。

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修德还乡旅途上的经历。

奥修德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伟大的思想、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形式,为文学提供了素材,树立了典范,表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奥修论轮回的真相

奥修论轮回的真相

奥修论轮回的真相所有东方的宗教所提到的轮回观念是(自己)继续从一个身体换到另外一个身体,从一世换到另外一世。

但这个观念不存在于所有从犹太教所发展出来的宗教,如基督教和回教。

然而现在甚至连心理治疗家都发现,人们可以回想起他们的前世,这件事似乎是真实的。

轮回的观念有了依据。

但是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们,整个轮回的观念是错的。

当一个人死掉之後,他的本质会变成整体的一部份,这是真实的,不论他是一个罪人或是一个圣人都没有关系。

但是他也有被称之为头脑或记忆的东西。

在过去没有资料可以将记忆解释成一束思想或思想波,但是现在事情比较容易。

在那些点上,我发觉佛陀远远地领先了他的时代,他是唯一会同意我的解释的人。

他给过暗示,但是他拿不出任何证据,没有什麽东西可以拿出来讲。

他曾经说过,当一个人过世,他的「记忆」会辗转跑进一个新的子宫里,而不是他的「自己」会跑进一个新的子宫里。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它,当你即将过世的时候,你会将你的记忆留在四处的空气中。

如果你是痛苦的,你所有的痛苦将会找到一个新的地点,它们将会进入另外一个记忆系统。

有时候它们会全部进入一个子宫里,因此有人可以记得那些过去。

那并不是你的过去,你只是继承了别人的头脑。

大多数的人都不记得,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整个记忆团,他们并没有承袭某一个人的整个记忆系统。

他们或许从这里和那里得到一些片断,那些片断构成你的悲惨系统。

所有那些在地球上死掉的人都是在痛苦之中死掉的。

很少人是在喜悦之中死掉的,很少人是在达成「没有头脑」之後才死掉的。

他们不会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不会用他们的记忆来增加别人的负荷,他们就只是消散在宇宙之间。

他们没有任何头脑,他们没有任何记忆系统,那些记忆已经在他们的静心当中被融解掉了。

那就是为什麽成道的人不会再出生。

但是不成道的人随着每一次的死亡都继续将各种悲惨的模式丢出来。

就好像财富含吸引更多的财富,痛苦也会吸引更多的痛苦。

如果你是痛苦的,那麽痛苦也会从很远的地方跑到你这里,因为你是正确的工具。

原子论的发展与进化

原子论的发展与进化

原子论的发展与进化自古以来,人类对于世界的本质和构成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

而原子论的发展与进化,正是人们对于物质微观粒子本质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结果。

本文将围绕原子论的发展及其进化历程展开论述,探究人类对于物质本质的认知从古希腊的原型到现代原子论的演变过程。

原子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种种猜测与探究。

著名的原子论学派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列奥尼尼修斯(Leucippus)和丰富学说于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割的微粒。

这种观点主张无穷多个原子在宇宙中存在,根据不同的形状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然而,原子论在古希腊时期并未得到广泛接受,受到其他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的反对。

亚里士多德主张物质是连续的,认为无法将物质划分为不可再分割的原子。

这种观点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原子论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

直到17世纪,原子论再次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和研究。

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Robert Boyle)的实验结果表明,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微观粒子的不同组合方式决定的。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埃(Antoine Lavoisier)的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支持了原子论的理论。

这些科学实验和发现让原子论再度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正是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的研究成果使原子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道尔顿在1808年提出了道尔顿原子论,其主要观点是物质由不可再分割的小颗粒——原子组成,且每种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质量。

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标志着原子论的重新崛起和发展。

原子论在19世纪持续发展,不断得到实验验证和加强。

法国科学家阿沃加德罗(Amedeo Avogadro)在1811年提出的阿沃加德罗定律以及德国科学家贝采利乌斯(Johann Jacob Berzelius)的化学符号系统都对原子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

二元论:(英dualism)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方面或对象的哲学理论。

与“一元论”、“多元论”相对。

该词源于拉丁语dualis(包括两个),由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古代波斯宗教》(1700)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指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者对立的教义。

德国沃尔弗第一次用以指精神与物质二者的形而上学的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可以用于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

善恶对立的思想,在早期宗教中为摩尼教与诺斯替教使用。

古希腊柏拉图把理念与现实事物对立,并把理念作为善,把现实事物作为恶,带有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试图克服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的对立,代之以形式与质料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补充。

新柏拉图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二元论,但以流溢说使太一与现实事物达到哲学上的结合。

法国笛卡儿的二元论以精神与物质的对立表示出来,由此而派生出偶因论,把上帝作为精神与物质之上的最高实体,并由上帝在认识上协调身心的活动。

荷兰斯宾诺莎以实体、属性、样态的唯物主义理论避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把思维与广延作为实体(自然界)的属性,以达到二元的结合。

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预定和谐也有调和精神与物质、心与身的分裂的性质。

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把这种本体论的二元论转到认识论中,把知识中的先天形式与经验材料、经验中的分析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对立与结合看成是解决二元论的方法,从而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但又形成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的二元分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批判康德的二元论,坚持人通过实践过程而认识世界,从认识过程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达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克服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二元割裂,使两者在实践中联系起来。

德国阿芬那留斯与美国W.詹姆斯提出“纯粹经验”以避免二元论,认为纯粹经验是超越精神与物质的经验状态。

新实在主义者美国洛夫乔伊反对这种避免二元分裂的理论,主张承认在认识论上的二元性,认为在时间和生理学的性质上必须有世界与感觉的二元论,他也认为有第一性的性质的客观性与第二性的性质的主观性之间的二元论。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早期自然哲学的探讨,源于当时的哲人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世界从哪里来。

换句话说,世界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古代的先贤们穷尽其智慧,一代又一代寻找着这个神秘的答案,不断的更新和提升他们的认识和智慧。

尽管这个答案到今天,自然科学还没有办法真正的找到。

但他们的智慧的探索,却带给后来的人许多的启发。

一、伊奥尼亚派这个派系有时又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

由于他们地处同一个地区,于是将其合为一个派别。

首先是泰利斯的水本原说。

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位哲学家。

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而他的观点就是:水是世界的本原。

他的理由是水滋养万物。

今天看来他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

今天人们在太空中寻找,希望能找到像地球一样的星球,能够适合人类生存。

而水则是判断一个星球是否有生命迹象的重要标准。

而他当时的世界观则受埃及人的影响,认为世界是漂浮在水上的。

因此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也称为“阿佩朗”。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利斯的学生,他继承并提升了泰利斯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水具有局限性,不能解释所有的物体都由水生成。

认为水能解释潮湿的问题,却解决不了火的炎热、气的冷性等。

因此他认为万物中可见的任何一种物体都不能称为万物的本原。

所以他找到了一种称为无定的东西,他具有中和任何一种可见物体的性质。

而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称为生成,万物归于无定则称为消亡。

万物由此循环反复的进行着运动。

他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像物理中所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有些相似,整个宇宙和世界由于保持着一种和谐。

但他没有解决动力因的问题,生成和消亡的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三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

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针对前辈们提出的水和无定的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将二者的特征予以综合,得出了气本原说。

他认为气可以转化为其他任何物质,又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具有类似水的特征。

奥修谈

奥修谈

奥修谈「死亡」轮回钟爱的师父,有时候我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刚好跟我在那个片刻所处的同样情况以前也曾经发生过。

有人告诉过我,他们也经验过同样的感觉,而它曾被定名为德加无(deia vu)。

我一直想知道这个经验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与静心的关系如何,你能不能帮助我了解它?被定名为「德加无」的经验有它本身的真实存在,因为你并不是第一次处于生命之中,你已经经历很多世、很多次死亡。

因此,很自然的,在好几千世里面,不可能不来到同样的地方,遇见同样的脸,或是看到某一棵树而觉得你曾经就是这棵树。

那个感觉十分确定,没有任何怀疑,它并不是你的想象。

你以前曾经看过某人,或者你曾经处于这整个情形之下,每一个细节都一样。

那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一个人会觉得头昏眼花。

但它证明了在印度以外的地方所诞生的宗教都非常不完整,它们无法解释「德加无」的经验。

除非你有轮回的观念,否则无法解释「德加无」。

你来到一个城市,突然间,你觉得你曾来过这里,你知道如果向右转就会遇到河,向左转就会走到车站。

你去尝试,而它果真如此!你可以认出途中的那些树木,你可以认出那条河,就像你曾在影片或梦中看过一样。

「德加无」是以前的一些片断,不知道怎么样而进入你的现在。

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事实是:「德加无」--曾经被确认过很多很多次的前世记忆--使得这个轮回的观念并非只是宗教的理论,而是一个科学的事实。

当科学具有一个更加敞开的头脑,它随时都会……困难的是,整个科学的进步都发生在西方,而那里的人们通常只有一世的观念,因此他们带着只有一世的偏见。

然而世界已经变得一天比一天小,迟早科学将会去注意那个现象,因为它对人的成长、静心、和意识的蜕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能够记得你的前世,它就证明了死后还有来生。

对前世的记忆也同时证明这一点:你在死后还会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名字出现在这里。

同时,如果它变成一个科学所能够证明的事实--我完全没有怀疑,一旦科学开始进入那个方向,而抛弃基督教的、犹太教的、或回教的只有一世的观念,有一天它一定可以被证明。

奥修命言300

奥修命言300

奥修命言300奥修是一位知名的心灵导师和哲学家,他的命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奥修的300句命言,并解读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1. 爱是你存在的本质,不是你的能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每个人内在的本质,而不是一种技能或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展现爱和关怀,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心扉,发现自己内在的爱。

2. 生命是一场旅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

这句命言提醒我们,生命是一次不断发展和成长的旅程,我们应该享受过程,而不是只追求结果。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体验和学习,而不仅仅是达到某个目标。

3. 真正的自由是没有羁绊的内心。

奥修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外部环境或他人对我们的限制,而是内心的状态。

只有当我们拥有自由的内心,我们才能真正地自由自在。

4. 欲望是人类不满足的根源。

奥修认为,人类的欲望是不满足的根源。

当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时,我们会感到不满和不快乐。

他鼓励我们学会满足于当下的一切,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5. 沉默是灵魂的语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静默和沉默是与内心对话和沟通的方式。

在宁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声音和智慧。

通过静心和冥想,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6.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

奥修认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带有任何期望和要求。

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应该接受他们的全部,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当我们能够无条件地爱他人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爱的力量。

7. 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而不是理解。

奥修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理解和解释,而在于体验。

通过亲身经历,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和理解生命的奥秘。

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和目标。

8. 心灵的平静是内在的财富。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质上的积累,而是内在的心灵平静。

当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9. 真正的勇气是面对内心的恐惧。

奥修认为,真正的勇气不是消灭恐惧,而是直面内心的恐惧。

奥修经典句子300

奥修经典句子300

奥修经典句子300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奥修及其思想简介
2.奥修的经典句子概述
3.奥修经典句子选析
3.1 生命与存在
3.2 爱与关系
3.3 内在成长与自我认知
3.4 意识与觉醒
4.奥修经典句子的价值与启示
正文
奥修,全名奥修尼希·阿南德,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灵性导师和诗人。

他的思想涵盖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新时代的精神导师”。

他的教导旨在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觉醒意识,从而实现内在的成长和自由。

奥修的经典句子是他智慧的结晶,内容涉及生命、爱、内在成长等多个方面。

这些句子言简意赅,深入人心,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首先,关于生命与存在,奥修曾说:“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存在是永恒的。

”这句话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存在的永恒,提醒我们要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同时也要认识到生命背后的本质。

在爱与关系方面,奥修认为:“爱是一种内在的火焰,它不需要外在的燃料。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源自内心,而非依赖于外在条件。

在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会点燃内心的爱火,才能体验到真爱的美好。

关于内在成长与自我认知,奥修指出:“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实现内在的成长和提升。

在意识与觉醒方面,奥修表示:“意识是解脱的钥匙,觉醒是自由的开始。

”这句话意味着,通过提高意识水平,我们可以走向觉醒,从而实现生命的自由与解放。

总之,奥修的经典句子不仅是他智慧的体现,更是我们走向内在成长和觉醒的路标。

奥修对《道德经》的心释

奥修对《道德经》的心释

·印度文化与文学·奥修对《道德经》的心释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奥修对《道德经》的阐释与推介,在印度和西方曾引起巨大反响。

本文从两个方面,即奥修其人,以及他以“将自己和老子融为一体”“插上文学的翅膀,放飞哲学”“天马行空,以无法为法”三策略来心释《道德经》,来向读者介绍《道德经》外传史上的另一类典型。

奥修对《道德经》的心释虽属另类,但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了解当下文化传播的真实图景及研究应对策略不无裨益。

关键词:奥修;印度;《道德经》;老子;心释自从老子的《道德经》由玄奘奉旨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一千多年来似乎湮没无闻,没有了下文。

然而,由于奥修(Osho )热情高涨而气势磅礴地对《道德经》的阐释与推介,使得《道德经》不但在印度,而且在全世界愈加精神焕发。

除了《道德经》之外,奥修对《庄子》的阐发也投入极大热情。

奥修被介绍到中国后,他大量阐发《道德经》和《庄子》的著作,也被译成汉语与中国读者见面。

在读者群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奥修热”。

但是,这个“奥修热”没有持续多久,主要原因是关于奥修的负面文字越来越多地涌现了出来。

所以,在谈奥修的功绩之前,我们要先谈谈他这个人。

一奥修是印度的现代古贤奥修1931年12月出生于印度北方,1990年1月去世。

他毕业于印度加沙大学哲学系,在全国辩论大赛中获得冠军;曾在印度杰波普的梭加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九年,之后便在各地周游演讲,以至在印度国内外刮起了一股奥修旋风。

奥修善于辞令,涉猎广泛,从印度的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到佛陀、大雄、商羯罗、泰戈尔;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慧能到阿拉伯的穆罕默德;从耶稣基督、达尔文、拿破仑到弗洛伊德;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古代波斯的莫拉维,他几乎论及东西方所有的圣哲与大德。

根据他的演讲,已出版650多种书籍,被译成30多种语言。

一时间,好评如潮,如“20世纪的稀有大师”“印度的伟大哲学家”“印度的老子”等,不一而足。

奥修论创造力

奥修论创造力

奥修论创造⼒中秋⽆⽉,节⽬⼜不好看,⽹上也只有旧闻,就读奥修。

这是⼀个极具争议的⼈。

有⼈说是圣哲,有⼈说是邪教主,我决定⾃⼰判断。

打开“创造⼒”⼀章,⼀⽬⼗⾏浏览⼀遍,我摘下了这样的句⼦:在整个存在⾥,创造⼒是最伟⼤的叛逆。

如果你要创造,就必须摆脱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什么都不是,只是⼀种拷贝,⼀种复制品。

唯有成为独⽴的个体时,你才能创造,当你仍属于群众⼼理中的⼀份⼦时,你⽆法创造。

群众的⼼理状态⽆法创造,它让你过着沉重的⽣活,不知道什么是舞蹈、欢唱与喜悦,只能机械化地过⽇⼦。

顺从那不属于你的⼒量,⾂服于那超越你的⼒量,这就是创造。

和谐地与⾃然共处,与⽣命、与整个宇宙共舞。

当病态消失时,每个⼈都会成为创造者。

逻辑是冰冷的,⾮常冰冷的;对数学⽽⾔它是好的,但对⼈性⽽⾔可不是如此。

如果⼈类变得太过逻辑化,那么⼈性会消失,只会剩下⼀堆数字⽽不再有⼈性,完全被数字所取代了。

制造者和创造者的区别在哪⾥? 制造者知道如何⽤正确的⽅式来做事,他会⽤最富经济效益的⽅法做事,⽤最少的⼒⽓制造出最⼤的成果,他是⼀个制造者。

⽽创造者是个四处玩耍、探险的⼈,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法,所以他不断地寻找、追寻各种不同的⽅法;他常常会⾛错⽅向,但不论⾛到哪⾥,他总是能够从中学习,也因⽽变得愈来愈丰富。

创造者会做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他只遵循正确的⽅法做事,就永远⽆法做出那些没有⼈尝试过的事情。

你受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你曾经仔细地检视过吗?曾经深⼊思索过吗?现在的教育就只是记忆训练⽽已。

透过这种教育,你的智慧不会增长,反⽽会愈来愈少,你只会变得愈来愈愚蠢。

每⼀个孩⼦在最初⼊学时都⾮常的聪明,但很少有⼈离开⼤学时仍然是聪明的,那⾮常少见。

⼤学教育总是成功的。

没错,你拥有了学位,但是你也付出了巨⼤的代价来购买那些⽂凭。

你失去了你的聪慧,失去了你的喜悦,也失去了⽣命⼒,因为你失去了右脑的功能。

真正聪明的⼈不见得能够符合社会的标准。

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分享

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分享

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分享每种哲学观点,我将按内容、驳论、感想三个部分来讲解;内容讲述这个哲学的主要论点,驳论讲述对这个哲学做过的批判,感想讲述个人理解。

搜集的内容按个人理解总结整理(本人不是哲学专业出身),认知可能有误,欢迎坛友批评指教。

一、泰勒斯哲学——公元前6世纪【古典唯物主义】内容:1、水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理由大致是1)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冷热干湿”四特质可能就来源于此#【唯物主义】——词源是材料、质料的意思,在哲学上表示直观感知到的东西,所以【唯物主义】的【物】跟一般我们理解的物质是不同的驳论-1.1:【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源于水,属于预设真理。

驳论-1.2:【古典唯物主义】将世界本源归于某种自然物,只能认为人能外在直观感知到的东西作为事物的普遍本质。

那么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也就被归结为自然物质的自我运动。

既然人的肉体的感性存在只是自然物质决定的,那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也是靠不住的。

这里面存在自我矛盾。

感想:常见的古典朴素唯物论二、毕达哥拉斯哲学——公元前5世纪【唯心主义】【形而上学】1、“万物皆数”1)“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2)这个观点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一切,不仅万物都包含数,而且万物就是数2、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的概念神圣化1)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崇拜整数,整数被看作是人和物的各种性质的起因,整数不仅从量的方面而且在质方面支配着宇宙万物。

2)他们对数的这种认识和推崇,促使他们热衷于研究和揭示整数的各种复杂性质,以期来左右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3)后来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发现了无理数√2 ,于是就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谋杀了#【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世界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形而下的感性世界-即人的感官体验接触到的世界,一个是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唯心主义】idealism——词源idea,是理念、概念的意思。

奥修关于教育的五个观点

奥修关于教育的五个观点

奥修关于教育的五个观点奥修关于教育的五个观点过去流行的教育是很不充分的,不完整的,肤浅的。

它只是创造谋求生计的人,无法给予对生活本身的洞见。

它是不完整的,它也是有害的--因为它基于竞争。

任何种类的竞争在深处都是暴力的,并且创造出没有爱的人。

他们的所有努力是为了成为获得者--名望,各种野心。

显然他们必须斗争,那毁掉了他们的喜悦,毁掉了他们的友好。

似乎每个人都在与整个世界作战。

到目前为止教育都是基于目标的:你所学的不重要;一年或两年后的考试才是重要的。

它使将来重要--比现在更重要。

它为将来牺牲了现在。

而那成为了你的生活风格;你一直在为不在现在的东西牺牲此时此刻。

它给你的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空虚。

以我的观点在社区将有五方面的教育。

在我进入这五个方面之前,我必须提到一些事。

一:教育中不应有任何种类的考试;而是每天,每小时,由老师观察;他们对你全年的评语将决定你升级还是留级。

没有人失败,没有人通过--只是一些人快一些而有些人懒一些--因为失败的念头创造了很深的自卑的伤害,而成功的念头也创造了一种疾病,那就是优越感。

没有人是低等的,没有人是优越的。

一个人只是他自己,不可比较。

所以,考试是不必要的。

那将整个重点从将来变为现在。

此时你所做的将是决定性的,而不是五年后的两个问题。

在两年中你将经历几千件事,每一件都是决定性的;教育将不是基于目标的.在过去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知道他已通过了所有考试,他积累了知识。

但情况已改变了--而这是问题之一,情况已变了,而反应还是一样的。

现在知识剧烈而快速地爆炸,以至你不可能就某个科学主题写一本厚书,因为在你写出书以前,他已经过时了;新的事实和发现将使它无用。

所以现在科学必须依赖文章,期刊而不是书。

老师是三十年前受的教育。

三十年中每件事都变了,而他一直重复所学的。

他已过时了,而他也使他的学生过时了。

所以以我的看法不需要老师。

取代他的是指导,必须理解区别:指导将告诉你在图书馆什么地方能找到该主题的最新资讯。

奥修:从波浪到宇宙的海洋

奥修:从波浪到宇宙的海洋

奥修:从波浪到宇宙的海洋1973年2月28日于印度孟买经文:就好像波浪跟着水,火焰跟着火,同样地,宇宙的波浪跟着我们。

不论你的头脑向内在或向外在漫游到那里,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当透过某一特定的感官活生生地觉知时,保持停留在那个觉知当中。

斯里阿鲁宾多(SriAurobindo)在某个地方说过,整个生命就是瑜珈,它的确如此,每一样东西都能够变成静心。

除非每一样东西都变成静心,否则静心就不算发生在你身上,静心不能够只是一部分或一个片断。

或者它是——当它是的时候,你完全在它里面——要不然它就不是。

你不能够使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静心的,那是不可能的,但每一个地方都有人这样在尝试。

“你”能够变成静心的,但只有一部分的你是不能够变成静心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静心是你整个人的品质,它就好像呼吸,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继续在呼吸,不论你在做什么,你还是继续在呼吸,不论走路、坐着、躺着、睡着,你都继续在呼吸,你没有办法安排说有时候呼吸,有时候不呼吸,它是一个连续。

静心是一种内在的呼吸,当我说是“一种内在的呼吸”,我是按照字义来说的,它不是一个隐喻,就好像你在呼吸空气,你也能够呼吸意识,一旦你开始将意识吸进和呼出,你就不再只是肉身的身体。

有了那个开始,以一个更高的呼吸来开始,以一个意识的呼吸、生命本身的呼吸来开始,你就进入了一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那个层面是形而上的。

你的呼吸是肉身体的,静心是形而上的,所以你无法使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静心的,你不能够在早上静心,然后就忘掉它。

你不能够去到一座庙或一间教室,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去尝试它,那么你将是在尝试一件虚假的事。

你能够进入一间教堂,然后出来,但是你不能够进入静心,然后出来,当你进入,你就进入了,不管你去到哪里,现在静心就是你,这是基本的、初级的、初步的事实之一,你必须永远记住。

第二,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进入静心,因为整个生命都处于一个深深的静心之中。

群山是静心的,星星是静心的,花朵、树木、风、雨等都是静心的,这个地球是静心的,整个生命都是静心的,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进入它,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一个入门,这样的方式被使用过,那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技巧,那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那就是为什么一个宗教无法了解另外一个宗教,因为它们的入门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走近奥修,我们面对他的思想……
我们会怀疑,我们会震动,我们会轻松,我们会充溢爱心,我们会静心下来……
1931年12月11日,奥修出生于印度,早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曾获全印度辩论冠军。

以后在印度杰波普大学哲学系担任长达九年的教授。

他生前周游印度各地和世界各国,从事学术讲演。

到目前为止,根据他的讲演,整理出版了650 余种图书,被译成30余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

他本人于1990年12月21日谢世。

奥修演讲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人。

他始终关注于工业文明后的人类生存状况,关注于人本身。

他对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审视,对资本主义物质肉欲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追问,是独特的、全身心的。

他的演讲亲切、平等、近人,充满智慧、幽默、灵性--我们从他的演讲集中,精选了5种--"奥修智慧金言录",奉献给读者。

作为一个伟人、一个思想家,奥修的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他在提问和解答中诠释他的思想;在奥修看来,现代人都是"问题中人",而提问和解答是现代人的重要生存方式。

奥修坚持要求人们自己去体验真理,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和信念。

二是,他反对过分依赖于理性(头脑),提倡关注经验(心的体验过程)。

对经验的"体验"来源于人的静心,所以,奥修认为静心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是现代人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相互信任、充满爱心、精神富有的动因。

无疑,奥修的这种"静心"思想,既带有西方存在主义的烙印,又根植于东方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中国的老庄思想。

如果说,当代西方众多思想家都在寻找现代文明中的心灵的"自然家园",那么奥修则是积极创造这样一个心灵的"自然家园"的东方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思想(著作),在西方各国、在东南亚一带,引起很大震动的缘由。

有人称他是继泰戈尔以后,印度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在当下,物质文明高度发展,金钱肉欲也伴随日趋膨胀。

对精神文明的呼唤和重构,已经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

奥修的思想(著作)之所以在东西方引起热烈反响,恰好在这方面一定程度地显示其独特的、新鲜的、可供参照的社会批判功能。

诚然,奥修对生命的热爱,对"存在"的关注来自于他个人的经验,因而他的思想的缺陷和思想的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他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唯心论倾向)。

诚如奥修自己生前所忠告的,他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强加于任何人,更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变为我们的思想;他只希望:人们去分享他的思想,去感受他的经验,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存在方式,自己的"头脑"和"心"--这也是我们编者所希望、所要提醒读者的。

只有用审视的、批判的方式走近奥修,用分享、感受的方式进入他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他那独特的、新鲜的、充满矛盾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中领悟存在的真谛。

在奥修的思想里并没有真理,只有关于真理或走向真理的思考线索,只有关于现代人"存在"的独特体验和新鲜经验……
让我们在理性的此岸,解读奥修,分享他智慧的芬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