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水的综合创新管理设计

合集下载

从防抗莆田2011年09月01日特大暴雨谈防汛社会管理创新

从防抗莆田2011年09月01日特大暴雨谈防汛社会管理创新

( T o t a l N o . 4 1 )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7 5 9 6 ( 2 0 1 3 ) 1 0— 0 1 7 9— 0 4
从防抗莆田2 0 1 1 年O 9月 O 1日特大暴雨谈防汛社会管理创新
林 国富
( 莆田市水利局水利管理站 , 福建 莆 田 3 5 1 1 0 0 )
1 莆 田2 0 1 1年“ 9・ 1 ’ ’ 特大暴 雨特点分析
受2 0 1 1年第 1 1号 台风 “ 南玛都 ” 影 响, 8月 2 9
全部 溢洪 。
1 . 4 要素 集 中 城 区地面 大 部 不 透 水 , 短 历 时特 大暴 雨 导 致 径 流系 数急 剧加 大 , 加 上 城 区周 边 山 洪 短 时 间汇 流 , 东 圳干 渠 以 上 发 生 超 1 0 0 a一 遇 山 洪 , 洪 峰 流 量 2 7 0 m / s , 木兰 溪洪 水超 警戒 1 . 6 4 I n , 洪 峰 流 量 1 3 3 0 m / s , 城 区涝水 急剧 壅高 , 来 不 及渲 泄 , 是 时 恰 逢天 文大 潮顶 托 , 加重 了城 区 内涝 。 同时, 受“ 南玛 都 ” 及 热 带低 压环 流 影 响 , 8月 2 9 日8时_ _ 9月 2 日 0 8时 , 全市 过程 雨量 超过 6 0 0 、 5 0 0 、 4 0 0 m m的分别 有 1个 、 3个 、 5个 站 点 , 形 成 过 程 累积 降雨 , 雨量迭加 , 导致土壤 含水量大 , 地 质 灾 害
日 起, 莆 田市持续 出现强降雨 , 9月 1日 城 区突 降特
大暴 雨 。“ 9・ 1 ” 特大暴 雨 具有 雨 程 超短 、 雨量超强、 区域 集 中 、 要素集 中、 灾 情 严 重 等 5个 特 点 , 降 雨 超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雨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之一,它对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雨水排放至污水系统中,导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控制和利用雨水的措施,以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一、雨水的控制1. 暴雨过程的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通过气象预测和实时监测技术,及时掌握暴雨过程的演变和影响范围,提前进行预警,以便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2. 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需求,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收集塔、屋顶绿化和雨水花园等。

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减少城市表面径流和排水系统的运行负荷,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3. 构建生态雨水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湖泊和绿地等生态雨水系统,将雨水进行天然过滤和净化,提高水质,同时提供城市空间的美化和生态功能的增加。

4. 推广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城市河道、河堤和沉水广场等防洪设施,增加城市的洪水容量和承载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雨水的利用1.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池、地下水窖和雨水收集桶等设施,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农田灌溉、景观绿化和工业用水等方面。

这不仅能节约淡水资源,还能够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 暴雨时段的雨水利用在暴雨过程中,通过设置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设施,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和补给地下水,减少暴雨过程中的径流量和洪涝风险。

3. 雨水调蓄措施透水性休闲广场、雨水滞留池和湿地公园等设施能够将雨水收集起来,延缓排放时间,并减少雨水径流的速度和冲刷力。

这对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和降低水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4. 雨水利用技术的创新加强对雨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如雨水回用灌溉系统、雨水净化设备和雨水收集管网等,不断提高雨水利用的效率和节水效益。

三、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意义1. 节约淡水资源雨水的控制和利用可以将雨水转化为可再生的水资源,减轻对淡水资源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设计对气候适应的策略研究

设计对气候适应的策略研究

设计对气候适应的策略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高温、干旱、海平面上升等,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以创造更具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环境。

设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关于美观和功能,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增强我们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适应性。

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合理的建筑朝向和自然通风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设计可以侧重于遮阳和通风,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而在寒冷的地区,则可以加强保温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来供暖。

同时,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的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建筑外观,还能吸收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

城市规划设计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

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人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

规划更多的绿色空间和水系,有助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增强城市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例如,一些城市在规划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在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师们开始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再到产品的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都力求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例如,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节能电器和可持续发展的家具设计等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景观设计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设计湿地、森林和公园等生态系统,可以增加碳储存、净化空气和水,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

在应对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塑造地形、引导水流等方式,降低灾害的影响。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气候适应设计,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暴雨洪水防治工程在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何有效地规划和建设暴雨洪水防治工程,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

农村地区通常地势较为低洼,易受暴雨洪水侵袭。

因此,在规划暴雨洪水防治工程时,需要对当地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增加排水能力,防止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在制定工程方案时,需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工程建设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比如,在制定排水系统时,可以考虑农民种植作物的需求和排水要求,为其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

此外,在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洪水防治工程的建设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

可以通过植被覆盖、生态修复等方式,实现暴雨洪水防治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此外,在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规划和建设。

如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对地形地貌进行详细分析,为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排水系统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暴雨洪水防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暴雨洪水防治工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暴雨洪水防治工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如何有效防止洪涝灾害,还要考虑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可以通过规划水利设施、开展农业灌溉、推动乡村旅游等方式,利用工程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防洪的常见措施

防洪的常见措施

防洪的常见措施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降低洪灾带来的危害,人们发展了各种防洪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洪措施,包括水库建设、堤防筑建、河道疏浚、雨水管网建设、植被覆盖等。

一、水库建设水库是防洪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库可以将洪峰期间的洪水暂时蓄存起来,减缓洪水的冲击力,从而降低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水库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水位控制、泄洪设施、库区安全等因素。

科学的水库设计和合理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

二、堤防筑建堤防是河道两侧的护岸构筑物,起到防止河水泛滥的作用。

堤防的建设需要根据不同的河流水位和洪水流量进行设计,确保堤防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定期巡查和维护堤防的完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水位和暴雨等特殊情况下,应及时加固和修复堤防,确保其正常的防洪功能。

三、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指通过清理、疏导等方式,加大河道横断面的面积,提高河道的水位和流量。

疏浚可以减少河道的水流阻力,增加水的通过能力,从而减缓洪水的形成和传导速度。

疏浚工程需要根据不同河段的地质地形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疏浚、挖深、开沟等,以保证河道的畅通。

四、雨水管网建设城市的雨水管网是指用于收集和排放雨水的管道系统。

雨水管网的建设可以将城市内的雨水及时引导到河道或湖泊等水体中,避免雨水积聚在城市内部形成涝水。

合理规划和建设雨水管网可以改善城市雨洪频发的问题,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五、植被覆盖植被对防洪有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增加地表的透水性,降低洪水形成的概率。

此外,植被还能够吸收并蓄存大量水分,起到缓冲洪水的作用。

因此,保护和增加植被覆盖对于防洪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坪种植等方式实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水分渗透能力。

六、封堵下水道洪水时,为了减小洪水的级数,可将一些要渗水的下水道封堵,使之起到渗水的作用,减少泥沙堆积,减少危害。

七、制定应急预案防洪工作需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逐步趋于极限。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内涝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现有治理策略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1.1 自然因素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的降水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无法迅速排除积水,导致内涝问题的发生。

例如,郑州的“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大面积内涝。

1.1.2 城市地形和水文特征:城市的地形地势对内涝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低洼地区、河流两岸及湖泊周边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的水文特征,如河流分布、地下水位等,也会对内涝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河道的改造和填埋,导致河道蓄水、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内涝风险。

1.2 人为因素1.2.1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规划: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自然土地被硬化为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地面,减少了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导致更多的雨水成为地表径流。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忽视,未能同步扩容或更新排水设施,导致新建区域内涝频发。

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新区由于开发速度快,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每逢大雨即发生严重内涝。

1.2.2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与现实需求脱节: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数十年前,设计标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原有排水管网的设计能力逐渐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管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部分老旧管网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进一步降低了其排水能力。

1.2.3 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城市开发过程中,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雨水的自然滞蓄功能大幅降低。

防洪排涝建设目标

防洪排涝建设目标

防洪排涝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通过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通过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排水畅通,防止内涝等灾害的发生。

3. 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保障城市供水的稳定和安全。

4. 增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宜居性。

总之,防洪排涝建设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1. 加强规划引领:制定科学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2.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防洪排涝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建设资金的充足和及时到位,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格局。

3. 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防洪排涝技术研发和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4.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的监管,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5.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防洪排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洪排涝工作的良好氛围。

6. 建立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

7. 推动可持续发展:在防洪排涝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推动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实现防洪排涝建设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

通过加强规划、投入、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宣传教育、应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LID技术介绍

LID技术介绍

暴雨径流流域为11公顷,街道总长110米 同样的水质水量要求
阶梯状自然排水系统
传统排水系统
$285,100
$520,400
可渗透的人工改良 土壤和生态草沟 树和灌木
不可渗透 地下集雨水窑 (Underground vaults)
1.2 LID技术之二: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利用花园的形式来吸收一部分由暴雨 所带来的降水和过滤掉污染物质
lid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lid英文的全称是lowimpactdevelopment?l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草沟等不同的是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的介绍传统暴雨控制和lid比较时间小时流量流量米秒传统暴雨控制如滞留塘或湿地城市管网直接排放都市开发前森林覆盖的自然状况lid技术就是使城市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技术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雨水再生系统为什么要采用lid技术?雨水是资源不应成为污染源?将雨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一方面将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浪费掉另一方面也污染了接受水体?传统技术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在寸土寸金的繁华都市很难实施?lid技术是合理利用景观空间来对面源污染进行处理和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lid技术的效果?暴雨径流减少3099?延迟暴雨径流峰值5到20分钟?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磷氮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降低酸雨效果?绿色屋顶可降温2度节能?节省雨水回用成本?美化环境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减少暴力犯罪美国芝加哥地区?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11lid技术之一
绿色街道和 可渗透路面
屋顶雨水直接流进 可渗透土壤

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设施及管网规划

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设施及管网规划

附件2:重庆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设施及管网规划(2015-2020)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O一七年十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重庆市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重庆市第四届城乡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力争在2年内,并确保3年内完成主城区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

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是法定规划编制的全覆盖,是专业、专项规划的全覆盖以及专业、专项规划涉及空间管控的相关内容落实到法定规划中的过程。

我市在2014年间,根据国办发[2013]23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建城[2013]98号文和重庆市政府渝府办发[2013]124号文的等相关文件要求,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该规划的编制从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改造、低影响开发设施规划建设、调蓄设施及泵站规划建设、内河水系规划改造建设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综合性、全方位的手段缓解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情况。

该项规划的编制成果已于2014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并呈报给国家住建部进行审核。

结合2014年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相关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按照今年中央及市级部门的最新要求,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本次《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设施及管网规划(2015~2030)》编制工作。

本规划的出台有利于贯彻《重庆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计划》,有利于法定指导主城区排水(雨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将为重庆市主城区在排水(雨水)管网及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地下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城市内涝防治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规划总论 (1)第一条规划目的 (1)第二条规划依据 (1)第三条规划原则 (3)第四条规划年限 (3)第五条规划范围 (4)第六条规划内容 (4)第七条规划目标 (5)第二章城市排水系统现状分析 (6)第八条城市河流 (6)第九条城市水库 (6)第十条道路竖向 (7)第十一条历史内涝 (7)第十二条城市雨水排水分区及分区的主排水干管 (7)第十三条城市排水设施 (10)第十四条城市内涝防治设施 (14)第三章排水能力及内涝风险评估 (15)第十五条暴雨强度公式 (15)第十六条下垫面解析 (15)第十七条雨水管渠覆盖程度 (15)第十八条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16)第十九条雨水管渠规划设计标准 (17)第二十条管渠的达标率 (17)第二十一条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 (18)第二十三条内涝风险评估 (19)第四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22)第二十四条径流量控制 (22)第二十五条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22)第二十六条雨水资源化利用 (23)第二十七条低影响开发设施概念规划 (23)第五章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27)第二十八条排水体制 (27)第二十九条排水分区 (27)第三十条排水管渠规划 (27)第六章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29)第三十一条平面与竖向控制 (29)第三十二条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30)第三十三条城市主排水廊道规划 (30)第三十四条与海绵城市规划相衔接 (30)第七章近、远期建设规划 (32)第三十五条近期建设规划 (32)第三十六条远期建设规划 (32)第八章排水及水环境管理规划 (33)第三十七条排水及水环境管理模式 (33)第三十八条排水管网管理规划 (33)第三十九条组织管理 (34)第四十条应急预案管理 (34)第九章保障措施 (35)第四十二条强化资金保障 (35)第四十三条定期检查评估 (36)第四十四条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36)第一章规划总论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计划》和国办发[2013]23号文件精神,促进重庆市主城区创新、协调、绿色发展,改善水环境总体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通过调研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工程现状情况,全面制定科学、合理、法定的排水(雨水)工程规划,特编制《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设施及管网规划(2015-2020年)》(以下称本规划)。

苏州某区域暴雨积水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苏州某区域暴雨积水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苏州某区域暴雨积水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陆敏博;张卫萍【摘要】该文分析了苏州某区域2009年7月30日暴雨积水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暴雨积水的防治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3页(P59-60,64)【关键词】暴雨积水;积水分析;积水防治【作者】陆敏博;张卫萍【作者单位】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苏州,215007;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苏州,21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030 前言苏州某区域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该区域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由于受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苏州某区域近年来暴雨明显偏多,虽然该区域内排水设施的开发建设比较系统、规范,但还是难免会受到暴雨甚至是特大暴雨的影响。

防御暴雨侵袭减轻暴雨灾害的损失将有利于该区域的和谐发展,现对2009年7月30日暴雨积水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改善暴雨积水的防治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1 暴雨与积水情况介绍受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2009年7月30日上午l0时起苏州全市范围普遍出现了强降水天气,其中苏州吴中监测站达到暴雨,自动监测站网监测到两个大暴雨点,分别出现在在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108.6 mm)和苏州市相城区行政中心(105.4 mm)。

其中,7月30日中午11时到12时1 h最大降水量达83.9 mm,出现在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

而今年为期12 d的梅雨期内,苏州市平均梅雨量也不过111 mm。

此次暴雨,对该区域排水系统是次重大考验。

大多数排水系统正常运行,路面偶有积水且积水可以在雨停后随即退去,但也有部分路段出现一定程度的积水。

据统计,此次整个区域积水点共有56处,其中积水严重的有13处,大量积水的有27处,少量积水的有16处,最大积水深度达60 cm,经处理后所有积水在0.5~3 h之内退去。

城市内涝防治方案

城市内涝防治方案

城市内涝防治方案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的安全和正常运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一、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如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导致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地表径流增加。

2、排水系统不完善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较低,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

而且,一些老旧城区的排水设施老化、损坏,维护不及时,容易造成排水不畅。

3、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规划缺乏前瞻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一些区域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而周边的排水设施又无法满足需求。

4、极端天气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暴雨、大暴雨等强降水天气增多,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

二、城市内涝防治的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将城市内涝防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2、源头减排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措施,减少雨水的产生量和径流量,从源头上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3、过程控制优化排水系统,加强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合理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如蓄水池、雨水湿地等,对雨水进行调蓄和错峰排放。

4、系统治理将城市内涝防治与城市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综合治理。

三、城市内涝防治的具体措施1、完善排水系统(1)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建立排水管网信息数据库。

(2)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排水标准,对老旧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和扩建,增大管径,提高排水能力。

(3)加强排水管网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清淤、疏通,确保排水畅通。

城市排水系统暴雨滞留应急处置方案

城市排水系统暴雨滞留应急处置方案

城市排水系统暴雨滞留应急处置方案暴雨滞留应急处置方案:构建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暴雨滞留所带来的问题。

当暴雨来袭时,排水系统的负荷会急剧增加,如果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应对,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水灾。

因此,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暴雨滞留应急处置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规划建设高效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暴雨滞留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在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规划和建设高效的城市排水系统。

这包括新建或改造排水管网、雨水收集设施以及河道疏浚等工程。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地形地势等因素,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和容量,以确保在暴雨来临时能够及时排水,避免滞留。

二、完善城市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城市监测与预警系统是有效处置暴雨滞留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如气象雷达、水位测量仪等,可以实时掌握暴雨的情况,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等,为暴雨滞留应急处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预警信息。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了应对暴雨滞留,城市需要建立一套应急处置机制,并培养和完善专业队伍。

首先,制定详细的防汛预案,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和配合。

其次,建立有效的指挥中心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决策的及时执行。

同时,加强对于排水设施的日常巡检和维护,提高设施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最后,开展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灾应对的整体效能。

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城市排水系统暴雨滞留应急处置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让居民了解暴雨滞留的危害和处置方法。

其次,加强与媒体和社区的合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应急处置指南。

最后,加强与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开展演练和研讨会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应急响应能力。

五、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暴雨滞留应急处置需要借助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效能。

城市防洪救灾的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

城市防洪救灾的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

城市防洪救灾的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近年来,城市防洪救灾成为全球城市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着频繁的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在城市防洪救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城市防洪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城市防洪中的应用不断创新。

首先,现代气象预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城市防洪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准确监测、预测和预警,城市能够提前做好防灾准备,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防洪的效能。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洪水泛滥的区域,及时发出警报并展开救援工作。

此外,地质勘探技术、防洪建筑物设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为城市防洪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防洪的创新发展城市防洪的创新发展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一代的防洪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使得城市防洪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例如,防洪堤坝的设计越来越先进,可以有效地抵御洪水侵袭,保护城市安全。

同时,水利工程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例如隔离堤的应用,可以避免洪水泛滥到特定区域。

在管理创新方面,城市防洪机构加强了各项工作的协调与配合,提高了抗洪救灾的应对能力。

与此同时,公众参与度的提升也成为城市防洪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培养,可以为城市防洪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在城市防洪救灾中的意义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在城市防洪救灾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城市防洪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预防和减少洪水灾害提供了有力手段。

其次,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带动了城市防洪工作的改革和进步,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的推动也激发了城市发展的动力,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洪灾的挑战。

城市防洪救灾的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是提高城市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总结起来,城市防洪救灾的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台风暴雨引起浸水处理流程

台风暴雨引起浸水处理流程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台风暴雨引起浸水处理流程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台风暴雨引起浸水处理流程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台风暴雨引起浸水处理流程台风暴雨引起的城市浸水问题及防范措施一、台风暴雨概述台风暴雨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它带来的狂风骤雨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

在我国,台风暴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影响范围广泛,包括暴雨、洪涝、滑坡等多种灾害。

台风暴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短时间内降水量极大,往往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此外,台风带来的狂风还会加剧灾害的严重性,造成树木倒塌、房屋损毁等后果。

二、浸水原因分析城市浸水是台风暴雨带来的主要灾害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台风暴雨导致的直接原因是降水量过大,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浸水的重要原因,如管道老化、设计不合理等。

此外,地势低洼和建筑布局也会对浸水产生影响,如低洼地区的排水不畅、建筑物密集导致雨水无法顺利排放等。

三、浸水处理流程面对台风暴雨带来的浸水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处理。

首先,预警与监测是关键,通过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和实时监测数据,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应急响应要及时,一旦发生浸水事件,相关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抢险救灾。

同时,排水与救援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排水设备的启用和救援人员的努力,尽快排除积水,解救被困人员。

最后,善后处理同样重要,包括修复受损设施、安置受灾群众等。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范文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范文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

城市安全韧性成为衡量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研究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的评价方法,并提出提升策略,以期为城市应对暴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方法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应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人口分布、灾害应对能力等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设施韧性、社会服务韧性、人口安全韧性、灾害应对能力等。

其中,基础设施韧性主要评价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的抗灾能力;社会服务韧性主要评价医疗、救援、物资保障等社会服务的应对能力;人口安全韧性主要评价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和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性;灾害应对能力则主要评价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

2. 评价方法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定量分析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

三、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现状分析通过对各大城市暴雨灾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安全韧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导致灾害发生时交通中断、供电供水受影响;二是社会服务应对能力有待提高,医疗救援、物资保障等方面存在短板;三是人口分布不够合理,部分地区人口密集,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四是灾害应对能力参差不齐,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升策略针对《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篇二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

城市安全韧性成为衡量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研究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的评价方法,并探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策略。

二、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方法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灾害抵御能力、应急响应能力、恢复能力及长期发展潜力等方面。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范文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范文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

城市安全韧性是指城市在面对暴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有效地抵御、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因此,对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的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的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城市应对暴雨灾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方法1.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收集城市的地形地貌、气象数据、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城市在暴雨情景下的安全状况。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数据收集结果,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抵御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地形地貌、排水系统、应急救援能力、灾害预警系统、灾后恢复速度等指标。

3. 评价方法与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模型。

通过该模型,可以对城市在暴雨情景下的安全韧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评价结果。

三、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策略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

同时,完善应急救援设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提升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暴雨等灾害的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应急响应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

3. 推进灾害风险管理推进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定科学的灾害应对预案。

4. 增强社会参与与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市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同时,开展灾害意识教育,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运用上述评价方法进行安全韧性评价。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该城市在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如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完善应急救援设施、提高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等。

生态排水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

生态排水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

生态排水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传统的排水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实践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传统排水系统主要关注的是将雨水和污水快速排放,往往忽视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洪水灾害的加剧、水资源的浪费以及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生态排水系统则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的排水方式,旨在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合理处理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排水系统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

例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可以利用地势高差,通过自然流淌的方式排放雨水,减少泵站等机械设备的使用。

同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进行绿化,不仅能够增加美观度,还可以起到过滤雨水、保持水土的作用。

雨水花园是生态排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浅凹绿地,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有效地吸收和净化雨水。

雨水花园的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和土壤渗透性来确定其大小和深度。

在植物的选择上,优先选用耐水湿、根系发达的品种,如菖蒲、鸢尾等。

这些植物能够在雨水较多的时期储存水分,在干旱时期又能缓慢释放,为周边的植物提供水分补给。

绿色屋顶也是生态排水系统的创新设计之一。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被,可以降低屋顶的温度,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同时,绿色屋顶能够延缓雨水的径流速度,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此外,绿色屋顶还能为城市中的鸟类和昆虫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除了雨水的处理,污水的生态处理也是生态排水系统的关键环节。

人工湿地是一种常见的污水生态处理方式。

它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

人工湿地的建设需要合理规划湿地的面积、水深和植物配置,以确保污水得到充分处理。

怎样在暴雨期间促进创新科技和应急产业的发展

怎样在暴雨期间促进创新科技和应急产业的发展

怎样在暴雨期间促进创新科技和应急产业的发展
引言
暴雨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短时间内强降水和强对流等特点。

暴雨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暴雨期间促进创新科技和应急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暴雨监测和预警技术的创新
1.1 高精度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
1.2 暴雨雷达监测系统的发展
1.3 人工智能在暴雨预警中的应用
2. 城市排水系统的创新与改进
2.1 创新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
2.2 高效的雨水排放和泵站管理
2.3 应急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3. 暴雨应急救援设备和技术的推广
3.1 高性能抗洪设备的研发与推广
3.2 移动式救援技术的创新应用
3.3 灾后清理和重建技术的改进
4. 暴雨期间的科技创新与城市规划
4.1 建设抗洪和防雨的绿色城市
4.2 智能化城市规划与建设
4.3 高韧性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5. 创新科技与应急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1 机遇:市场需求的增加
5.2 挑战: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难题
5.3 应对:政策支持和合作交流
结论
在暴雨期间促进创新科技和应急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举措。

通过创新监测预警技术、改进排水系统、推广应急救援设备和技术、优化城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对暴雨的应对能力。

同时,科技创新和应急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努力。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在暴雨期间实现创新科技和应急产业的蓬勃发展。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完善思路与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城市内涝是当下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涝防治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完善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实践方案的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

一、城市内涝防治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1.全面调研分析在编制城市内涝防治规划之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地理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包括城市地势、降雨特点、排水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以了解城市内涝问题的根源和主要影响因素。

2.制定目标与指标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城市内涝防治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

目标要明确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相衔接。

指标要科学合理,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城市内涝问题的状况与改善情况。

3.综合评价与风险评估结合内涝防治的目标与指标,对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与风险评估。

从系统水平和功能性能两个方面考虑,综合评估排水设施的运行情况和可靠性,评估不同城区和关键节点的内涝风险程度。

4.规划布局与技术选用基于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内涝防治规划的布局和技术选用。

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排水系统的现状,合理划定内涝治理区域和重点排涝区域。

技术选用要兼顾经济性和效果性,选择适合城市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技术手段。

5.考虑生态与可持续性在制定内涝防治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采用生态抗洪、雨洪蓄滞、绿色雨水利用等措施,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二、内涝防治实践方案制定思路与方法确定优化1.多元参与与协同创新内涝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和专业的合作与配合。

制定实践方案时,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实现多元参与和协同创新。

通过专家论证、社会评议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

2.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在制定实践方案时,要全面评估内涝的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给水与排水》课程设计(结业)(2013 —2014 学年第2学期)题目城市暴雨水的综合创新管理设计学院资源环境专业环境科学年级2011学生学号120112450XX学生姓名XX任课教师XX201 4 年 6 月10 日宁夏大学期末课程设计(结业)题卷201 至201 学年第 2 学期(A / B总题卷,总评计100分)考试科目城市给水与排水学分 2 学院资源环境专业环境科学年级 2011 任课教师 X X 试题来源自命题姓名:学号:得分城市暴雨水的综合创新管理设计摘要:近年来,因为人为和自然地各种原因导致环境恶化和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不断发生,迫使人们对给排水系统的要求不断提升,原有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气候的需求,所以需要一个更为合理、先的系统来保证城市人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则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具有动态性,需要不断跟上社会发展和极端天气的需求来保证设计的实用性及优秀性。

文章分析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要求,并对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加强城市给排水系统对暴雨的排水对策。

关键词:极端天气排水工程自然灾害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突出表现就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尤其是在近几年,南涝北旱的现象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夏季,降雨量不断的增加,给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排涝,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因此,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规划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

城市的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防洪排涝系统相结合,城市的竖向规划加以辅助,可以使得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实现最佳的效果。

1.城市排水系统概述1.1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是指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组成部分。

城市排水系统是现代城市为了保护环境,避免水灾危害发生而建设的用来收集、输送、处理和处置污水的一整套工程设施。

完善的城市排水工程能够很好的保护人民的健康与正常生活。

1.2城市排水系统的作用1.2.1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从环境保护方面讲,排水工程有保护和改善环境,消除污水危害的作用。

而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障人民健康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1.2.2对经济的作用特大雨雪的发生时期,排水系统是否能及时排除降水是保证工农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同时,对于城市基本设施的保护也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1.2.3对城市卫生的作用在降水时期,如果排水系统不能及时的排数降水,会给寄生生物、蚊蝇等造成良好的繁殖条件,导致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1.3城市排水系统的类型和布置形式城市排水系统有两种基本类型:分流制和合流制。

分流制是设置污水和雨水两个独立的排水管道系统,分别收集和输送污水和雨水。

工厂排放的比较洁净的废水(如冷却水)可收集送入雨水管道系统。

合流制只有一个排水管道系统,污水和雨水合流。

为处理合流制中的污水,需设置污水截流管。

平时,污水通过截流管送入污水处理厂;雨天,超过截流管输送能力的雨水和污水混合通过溢流井溢入水体。

城市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有正交式布置、截流式布置、平行式布置、分区布置形式、辐射状分散布置和环绕式布置。

布置形式的多样性造成了排水系统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排水系统规划时,因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进行合理灵活的规划,使排水系统达到高效实用。

2.目前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2.1市政排水工程规划滞后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排水工种处于配合地位,影响了城市排水规划科学化的发展。

往往出现道路要求快速建设,造成了排水工程规划没有编制,一些排水工程往往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施工;有的虽然设计完成后,排水工程规划由于相关原因需要修改,许多工程项目未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工程需要再次改造。

2.2规划的科学依据不足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指标、标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

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但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都缺乏对用水工艺、各种用水器具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

2.3排水体制规划混乱、排水体制的不合理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

另外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但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城市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引起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2.4传统的给排水专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由于城市排水规划设计技术参数多、不定因素多,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这使城市排水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刚从传统的排水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进行宏观的分析论证,不适应城市规划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论证要求,远不能满足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

3.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3.1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非常重要,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等方案。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水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编制城市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等。

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特别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3.2加强水量规模预算水量预测是给水规划的基础,水量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对水资源的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具体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

改革开发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供水量也不断增长。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水量的增长规律也将与过去不同,水量预测就不能仅按历史的发展计算,还要根据具体的城市规划对不同类型用水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3.3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当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服从这一过程。

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从而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最后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城市给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有:①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②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③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

加强节水、治污和再生水回用力度,重视再生水、中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是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4完善各项法规根据我国当今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通过行政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明确的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和相关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4.暴雨综合创新管理设计4.1雨污分流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

由于雨水污染轻,经过分流后,可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经过自然沉淀,即可作为天然的景观用水,也可作为供给喷洒道路的城市市政用水,因此雨水经过净化、缓冲流入河流,可以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

同时,让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污水再生回用。

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处理率,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明显改善城市水环境,还能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这也是雨污分流的一大益处。

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

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广大市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4.2结合GIS技术暴雨大多数是分区域发生的,可以利用GIS技术检测和分析区域地段各地段地形、地貌和降水情况。

针对降水量大、地形偏低的地段,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

做到暴雨天气排水系统的畅通和高效。

4.3未雨绸缪,提前防止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发生在长时间尺度上是不可预测的,不能因为没有发生过暴雨天气就不做相关的排水系统建设。

在排水系统规划上应加强对暴雨天气排水的设计,杜绝灾后再重建情况。

结语城市排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规划与设计城市给排水规划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问题。

高质量地编制好城市给排水规划,不仅是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自身的需要,而且是城市面向未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保障[3]。

参考文献:[1]由长江.谈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17)[2]刘红英. 加强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3]张文丽. 浅谈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