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黄土高原旱作区干旱灾害特点及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建立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土 高原旱作 农 区土壤干 旱 的时间演 变和空 间演变 特 征进行 分析 , 以期 为构 建 抗 旱 减灾 型农 作 制 提供 理 论依 据 。
站 点 多 年 多 点 的 监 测 数 据 为 主 l4, 从 宏 观 角 度 3 多 I J
1 a e 干旱指 数模 型 )Pl r m 造成 土壤 干旱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诸如 降水 、 气 温、 蒸发 、 壤 、 土 作物 群 体 结 构 等 。Pl e 干 旱指 数 a r m 综 合 了降水 、 温和 土壤湿度 , 气 考虑 到所用 资料既易 于获取 同时又 能清楚 说 明 问题 , 文 选用 了适合 我 本 国的修 帕默尔 干旱指数模 型 :
第 2 9卷第 2期
21 0 1年 3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i u t r l Re e r h i h i e s rc lu a s a c n t e Ar d Ar a
பைடு நூலகம்
Vo . 9 No. 12 2 Ma . 01 r2 l
黄土 高原 旱 作农 区气 候 干旱 时 空特征 分 析
摘 要 : 究 区域 气 候 干 旱 的 变 化规 律 , 制订 农 业抗 旱 减 灾 的前 提 。利 用 陕 西黄 土 高 原 旱 作 农 区 4 研 是 2个 站 点 3 年 的 气象 观 测 资 料 及 修 正 的 p l e 干 旱指 数 、 波分 析 和 E F 经 验 正 交 分 解 函 数 ) 分 析 方 法 , 究 陕 西 黄 土 8 a r m 小 O ( 等 研
12 数 据 来 源 及 分 析 方 法 .
12 1 数据 来源 陕 西黄 土 高原 旱作 农 区 区域 内 ..
4 2个 分 布 比较 均 匀 的 气 象 站 点 ,9 1 0 8年 3 17 ~2 0 8a 逐月 降水的实 测资料 。

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瓜州县位于甘肃省金昌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由于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瓜州县经常面临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旱灾、水灾、冰雹灾害、沙尘暴、霜冻等。

这些气象灾害给农民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要采取一些防灾减灾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

一、旱灾瓜州县属于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少,大部分石山植被稀少,在春季露水充沛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较高,但夏季常常出现干旱现象,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防灾减灾措施:(1)加强水库水资源管理,充分利用水库水源供应灌溉。

(2)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提高利用降雨的能力。

(3)加强天气预报,提前预测干旱天气,及时通知农民采取防旱措施。

二、水灾瓜州县位于甘肃省的临洮河下游,是黄河干流的一条支流。

由于瓜州排水不畅,加之连年来雨情偏少,引致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1)加强防洪措施,规范河道水利管理,加大河道整治工作力度,加快河道治理进度。

(2)加快推进排水、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完好度的维护与管理。

(3)加大科普力度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抗洪灾潜力。

三、冰雹灾害瓜州县位于黄土高原冰雹灾害多发地区,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比较大,能够直接破坏作物,使果实晚熟或早熟,同时还能给作物带来不同程度的病虫害。

(1)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及时给予灾后补贴,减轻农民损失。

(2)根据气象预报及时采取防冰雹措施,如在果园内设置遮雨网,减少冰雹对果实的直接破坏。

(3)通过发展新技术、新品种,加强果树、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增加品种的抗冻性和抗冰雹性,减少灾后损失。

四、沙尘暴瓜州县位于黄土高原,砂尘天气时有发生,沙尘暴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造成大面积农业生产损失。

(1)加强气象预警。

及时掌握发生沙尘暴的情况,预测沙尘暴的发生可能性和程度,加强应急管理的预案和应对措施。

(2)加强植被恢复,避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防止沙漠化加剧。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何宝林(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北抗旱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以具有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类型典型特征的高泉流域为示范区,通过“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的实施,提出并成功地组建了分区系统治理模式,形成了由荒芜沟坡区—集雨造林种草技术、农田区—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村庄道路区—集雨增效发展农村经济技术等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关键词 陇中;半干旱区;分区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113-03基金项目 甘肃省“现代旱地农业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何宝林(1965-),男,甘肃天水人,副研究员,从事旱地农业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09-03-17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研究该区域的水土流失规律,探索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模式和原则,开发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此,国家在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安定区高泉流域设立专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定位试验示范研究,旨在为同类型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七五”~“十五”4个阶段的科研攻关,研究人员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这些科研成果,使之在该区域内大范围推广应用,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对指导该区域及同类型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入黄泥沙、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分布规律初探

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分布规律初探
不均匀 性规 律 , 为水 资源 的有效 利用 提供依 据 。 1 自然 地理 特征
甘肃 省 黄土 高原 , 西起 乌鞘 岭 , 南 以西 秦岭 一 太 子 山 为界 。北 部 、东 部 与 宁 夏 自治 区 及 陕 西 省 相
邻, 面积 约 1 1 . 3 9万 k m 。高 原从 西 向东倾 斜 。 高程
由西部 的 2 3 0 0 ~ 2 4 0 0 m, 逐渐 降低 至 中部 的 1 8 0 0 ~
2 0 0 0 m、 东部的 1 2 o 0 ~ 1 4 0 0 m。六盘 山 、 华 家岭 、 屈
2 . 1 降水量 地 区分布
吴 山等 山脉 , 隆起 于高 原 中部 , 将 整个 高原 分成 陇东
沟壑 地形 , 正是严 重影 响产 流 、 汇 流 的主要 下垫 面 因 素。
2 降 水 量
极 其 匮乏 , 无 外来 水 资 源补 充 。本 区年 水 资 源 总量 2 2 7亿 m 0 , 人均 6 1 6 . 6 r n , 自然 降水 作 为本 区旱地 农 业唯一 可利 用 的潜 在水 资 源 , 由于降 水量有 限 , 且 时 空分 布不均 , 多集 中于雨季 ( 占5 6 %) , 常与作 物 间供 需错 位 。水 资 源从 总量 上 讲 又相 对 丰 富 , 甘 肃 省 黄 土高原 半 干 旱 区多 年平 均 降水 量 4 5 2 . 2 mm, 降水 总
降水量 是水 资源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是 闭合 地 区 水 平 衡唯一 水量 来源 。甘肃 省黄 土高 原地 区降水分 布情 况见表 1 。
表 1 黄土高原 降水 量分布
定高 产 田 。可 大大 缓解 水 分 亏缺 现 象 , 显 著 提 高作
物产 量 。本 文选 取 降水 量 、 径 流 量 以及 人 均 占有水 量 等 水 文资 料进 行 分析 。 总结 该 地 区水 资 源 的 分布

如何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

如何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

如何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干旱是一种极端气象现象,指的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减少,导致土壤干旱,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干旱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如何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资源管理、水资源调配、科技创新和应急措施。

1. 资源管理:合理管理土地和水资源是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的基础。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规划,合理分配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其次,要建立土壤保育制度,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保持水分和养分的储存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2. 水资源调配:合理调配水资源是缓解干旱灾害的关键。

在地区干旱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用水效率,减少水分浪费。

二是加大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力度,及时进行水资源调控,保证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

三是加强跨流域水资源调配,通过水源调度和水资源转移,提供缺水地区的供水。

四是加强水资源保护,保护水源地,合理利用和开发地下水资源。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技术,提高对干旱的预测准确性,及时发出干旱预警,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例如,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利用雨水灌溉植物,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

4. 应急措施:当干旱灾害发生时,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干旱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做好灾情报告和信息发布工作。

其次,要积极组织抗旱救灾工作,包括组织水源调度、供水保障、救灾物资调配等。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干旱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预防和处理干旱灾害需要综合运用资源管理、水资源调配、科技创新和应急措施等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干旱灾害,是指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

第三条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抗旱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抗旱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条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

第六条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抗旱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抗旱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具体工作。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抗旱工作。

第七条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该江河、湖泊的流域管理机构组成,负责协调所辖范围内的抗旱工作;流域管理机构承担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具体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抗旱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抗旱工程体系,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开展抗旱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抗旱减灾意识,鼓励和支持各种抗旱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抗旱设施和依法参加抗旱的义务。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

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

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

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

抗旱救灾实施方案

抗旱救灾实施方案

抗旱救灾实施方案抗旱救灾是指在干旱灾害发生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灾情,保护农田和农业生产。

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下面是一份抗旱救灾实施方案:一、灾情评估和监测1.建立灾情监测体系,包括灾情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等。

2.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提前预警干旱情况,及时发布通知和警告。

3.建立农田水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灌溉指导。

二、水资源管理1.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优先保障农业用水需求。

2.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管理,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和设备,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

3.积极开展水资源补给工程建设,建立灌溉用水的调度制度,保障农田灌溉的需要。

三、应对措施1.加强科技支撑,开展抗旱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抗旱品种和耐旱栽培技术。

2.加强农田保水工作,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灌溉效率。

3.对于干旱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采取补贴政策,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应急救灾1.提前储备应急物资,包括干旱抗旱药剂、饲料等。

2.组织人员进行抗旱工作,包括加强灌溉工作、组织抢险队伍等。

3.及时组织人员对干旱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补给,确保人畜饮水和生活用水需求。

五、信息发布和宣传1.做好干旱灾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灾情态势分析和防灾措施宣传。

2.开展抗旱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六、经济补偿和资助1.制定灾后经济补偿和资助政策,对受灾农民进行经济救助和资金支持。

2.加强农业保险和农民信贷的发展,提供农民的财产和收入保障。

以上是一份抗旱救灾实施方案,通过加强灾情监测和预警、合理配置水资源、采取科技措施、加强农田保水工作、及时救援和补给、加强宣传和补贴政策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干旱灾害对农田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同时,也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抗旱救灾的合力,共同应对干旱灾害带来的挑战。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旱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貌特点:黄土高原的地形起伏较大,地势相对平坦,呈现出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

这些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形成于数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地表风蚀作用。

2. 地质条件:黄土高原地层中的黄土是由风化后的黏土沉积而成,因此具有很强的透水性。

然而,由于地表植被稀疏,降雨时黄土表面很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3. 气候特点: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多风。

降水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相对干旱。

这种气候条件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问题,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态修复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侵蚀。

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提高空气湿度。

2.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止和减缓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修筑沟渠、架设护坡、建设防护林等措施,以阻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进程。

3.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修建水库、水利灌溉系统等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4. 生态补偿政策:政府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农民和牧民进行补贴和奖励。

这可以激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并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的农业与农村工作:教案专题

黄土高原的农业与农村工作:教案专题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内蒙古等地。

这个地区因其干旱气候和黄土地貌而闻名于世。

农业和农村工作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气候和资源的限制,黄土高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

一、黄土高原的农业状况1.气候和土地条件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在8℃-12℃之间,降雨量较少,有分布不均的现象。

黄土高原的土质属于黄壤,土壤质量较差,且土层深度浅,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

2.农业产业由于气候和土壤的限制,黄土高原的农业产业以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棉花和水果等为主。

其中,小麦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占地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另外,早年的养殖业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后来由于环境问题和市场供求状况等原因,养殖业逐渐转向大规模化、品种特色化和科技含量高的方向。

二、黄土高原的农村工作状况1.基础设施黄土高原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方连上水电、通讯等设施都有很大的困难。

这种情况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转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黄土高原的农业产业也在发生转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当地政府与企业开始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引进,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黄土高原的农业加速发展。

三、农业与农村工作的未来1.政府支持政府的推动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关键,黄土高原的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农业和农村的投资,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减轻生产负担,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黄土高原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支持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让农业更多地走向现代化,才能让农业与市场实现更紧密的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甘肃省旱灾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甘肃省旱灾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 严 重 的 3次 干 旱 都 是 持 续 性 干 旱 ,9 0 最 l6 — 16 92年 连 续 3a干 旱 , 旱 面 积 分 别 达 到 7 . 受 4 5万 、5 8万 、 5. 14 1 h 9 l l7 1. 万 m 。l7 — 9 3年 发 生 连 续 3a大 旱 , 年 受 旱 面 每
代 因旱 粮 食 损 失 量 呈 现 逐 步 增 长 的 变 化 过 程 。其 中 ,0世 纪 2 5 代 因旱 粮 食 损 失 170 0年 3 .8万 t平 均 每 年损 失 l .l万 t6 , 37 ,0 年代 、 7 0年代 、0年 代 、0年 代 年 均 损 失 2 .7万 、2 5 8 9 93 4 . 2万 、
是 虽然 旱 灾损 失在 不 断 增 长 , 是 全 省 粮食 产量 保 持 持 续 稳 定 增 长 ; 是 旱 灾 随 降水 也 有 明 显 的 变化 规 律 。 ;季节特征 ;区域特征 ;损 失演 变;甘肃省
文 献 标 识码 : A di1.9 9ji n 10 .3 92 1. 10 9 o:0 3 6/. s.00 17 .0 10 . 1 s
为 1 5, 3— 5 属于极端干旱地区 , 但河川径流年际变幅小 , 水资源
总量相对 比较稳定 , 受灌溉农业 之利 , 受旱几率相对较小 , 灾情
也相 对 较 轻 。
1 3 持续 性和 连续性 特征 .
全省的干旱及早灾常常会连年发生 , 具有一定 的持续性 和
连续性 , 尤其是 中东部地区的干旱一般都会持 续较 长时间。新
旱季节是春旱 、 夏旱 、 春夏二季连旱及冬春夏 三季连旱。其 中: 河西西部 以夏旱为主 , 春旱 为辅 ; 陇南 、 南州 以春旱为 主; 甘 其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

以下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1. 地理特征: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缓,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800至1,600米之间。

地表主要由黄土覆盖,土质疏松、粘性强,容易被水侵蚀,形成了众多的沟壑、丘陵和小山脉。

气候方面,黄土高原属于内陆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旱。

2. 植被: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和灌丛。

由于降水量少,土地贫瘠,植被生长相对较差。

大部分地区植被以短命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植物有白刺、蒿类、藜科等。

近年来,人工林的建设导致部分地区植被得到改善。

3. 土地利用:由于土壤贫瘠,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相对困难。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畜牧业和旱地农业。

畜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牛、羊等,以及特色品种如羊肉和羊绒的生产。

旱地农业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4. 自然资源:黄土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

此外,该地区还富含铀等稀有金属矿产。

5. 环境问题: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受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困扰。

裸露的黄土地表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形成沙尘暴,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上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进一步查询相关文献。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水利治理简介:黄土高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治理前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6亿t,流失严重程度是世界罕见的。

这里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的3种主要形态,即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的46个地(盟、州、市)、306个县(旗、市、区),总面积约64万km2,总人口8700多万人。

本区地处我国中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今天这里的水土流失灾害十分严重,是我国著名的低产贫困地区,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的根源。

多年来,如何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

水土流失灾害严重黄土高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治理前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6亿t,流失严重程度是世界罕见的。

这里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的3种主要形态,即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有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坡;坡度越陡流失越严重;流失的结果,使土地肥力降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沟蚀则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3种形式,向长、深、宽3个方向发展,使沟壑数量日益增多,面积日益增大。

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沟坡和沟头,常与水力侵蚀伴随而来,有崩塌、滑塌、泻溜、陷穴等形式,一般每处崩、滑土体数百立方米到数万立方米不等,是沟壑泥沙的主要来源;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长城沿线的风沙区和干旱草原区,有毛乌索和库布齐两大沙漠,流沙面积6.5万km2,受风沙危害范围约2 0万km2。

沙漠自西北向东南侵蚀,每年平均前进3m左右,吞蚀土地,埋压农田,破坏牧场,阻塞交通,威胁村镇,危害甚大。

水土流失的危害,一在当地,二在下游。

对当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面蚀,坡耕地上水、土、肥长期大量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很差,加剧了干旱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建立健全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自古以来,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农村地区常常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特别是洪涝和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尤其突出。

因此,建立健全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修建和完善排水系统、水库蓄水设施以及灌溉渠道等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将极大地提高农村地区的抗洪能力和抗旱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建立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

通过发展遥感技术、天气预报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提前预警并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适应水涝和干旱等条件下的抗灾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组织管理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

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统一的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源的合理调配。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共担灾害风险的意识。

四、完善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保险制度。

通过农业保险的推广,可以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负担,缓解他们的损失。

同时,建立灾后救助金等应急救济机制,提供给受灾农民必要的救助和帮助,使其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

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以及保险制度的完善。

只有通过财政投入的增加,才能够为农村地区打造更加健全和稳定的防灾救灾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总结起来,建立健全农村防汛抗旱救灾长效机制是确保农村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组织管理、完善保险制度以及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保障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稳定,实现农村地区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抗旱救灾工作方案

2024年抗旱救灾工作方案

2024年抗旱救灾工作方案一、背景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日益严重,特别是南方地区持续干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了做好2024年的抗旱救灾工作,减轻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2024年抗旱救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防止农业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计。

具体而言,目标包括:1. 提高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能力,及时发现和预警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2.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节水宣传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农田灌溉的正常运行。

3. 加强抗旱防治措施:加大抗旱灌溉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加强旱作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培育抗旱作物新品种。

4. 建立健全救灾机制:完善抗旱救灾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救灾能力和效率,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救灾力量。

三、具体举措1. 加强预警能力:(1)增加气象监测设备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建设大数据预警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模型预测,提高预警精准度。

(3)加强对农民的预警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干旱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加强水资源管理:(1)加大水资源调度力度,合理分配供水任务,确保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和农田灌溉用水需求。

(2)加大节水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设农田防护林带,加大水土保持项目的投入。

3. 加强抗旱防治措施:(1)加大抗旱灌溉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包括修建抗旱水库、水井、渠道等,提高农田灌溉供水能力。

(2)加强抗旱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提高抗旱作物的种植比例,降低灾情损失。

(3)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提高农田耐旱能力。

4. 建立健全救灾机制:(1)完善抗旱救灾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救灾责任和任务,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调配准备。

黄土高原耕作制度

黄土高原耕作制度

黄土高原耕作制度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带,其特殊的地貌和气候特点使得黄土高原耕作制度成为该地区特殊行为模式的典型代表。

自久远时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方式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耕作制度可以分为:旱地耕作、水田耕作、小型农场耕作、中型农场耕作和大型农场耕作五大类。

旱地耕作是黄土高原耕作制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民用耕作最为普遍的方式。

通常,黄土高原旱地耕作按照年循环的方式耕作,夏季耕种冬小麦、春季播种棉花、谷子,秋季播种水稻,一年四季耕作,唯一休息时间在冬季。

旱地耕种的特点是比较小型、低效,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

水田耕作是黄土高原耕作制度里最古老的一种耕作方式,也是黄土高原最具特色的一种分水耕作方法。

近些年,由于人水的紧张,水田耕作的面积在不断减少,但仍有不少人使用水田耕作,特别是山区和盆地地区,例如灵渠等。

水田耕作的特点是耕作面积比较大,能获得较好的收成,节约土地利用,但由于使用水源较多,缺乏充分的水资源管理,土壤营养成分的缺乏也是水田耕作最大的缺陷。

小型农场耕作属于大型农场耕作的一种,一般指面积在100亩以内的家庭农场,这种耕作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力自力更生为主的耕作方式。

小型农场耕作也是黄土高原耕作制度中最为普遍的类型之一。

通常,小型农场耕作会使用一定的化肥和农药,做到“三肥”(化肥、有机肥、施用尿素)和“三药”(残留药、有效药、抗病虫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中型农场耕作指家庭规模介于500亩到1000亩之间的农场,这种耕作模式加强了科学的管理,控制正规的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常,这种耕作模式适用于稻香菜、果树、花卉以及蔬菜等多种作物,并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方面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从而使得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大型农场耕作是指规模在1万亩以上的集体农场,一般以农机和设备的技术代替人力,大型农场耕作推广使用了化肥、机械化以及抗病虫药等高科技方面的技术,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

抗旱救灾资金分配方案

抗旱救灾资金分配方案

抗旱救灾资金分配方案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干旱灾害时,如何高效地分配抗旱救灾资金成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一种科学合理的抗旱救灾资金分配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干旱程度和灾情严重程度进行资金分级。

对于干旱较轻的地区,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购置抗旱物资和设备,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等措施。

对于干旱严重的地区,资金投入应相应增加,主要用于建设抗旱工程、补助农民购买干旱抗旱设备等急需资金。

其次,资金分配应该尽可能透明公开。

建立专门的抗旱救灾资金管理机构,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流向,严格执行资金监管制度,杜绝滥用资金、挪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定期公布抗旱救灾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应根据抗旱救灾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资金分配方案。

随着灾情的变化和救灾工作的进展,可能需要加大对某些重灾区的资金投入,以确保灾区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因此,应建立灵活的资金分配机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资金最大程度地用于抗旱救灾工作。

最后,对于抗旱救灾资金的使用效果应该进行评估。

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对各项抗旱救灾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资金分配方案,提高抗旱救灾的效率和效果。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抗旱救灾资金分配方案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分配资金,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的干旱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真研究制定出更完善的抗旱救灾资金分配方案,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

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

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这与其气候特点有关,也造成了许多气象灾害。

以下是边肖阳光网整理的黄土高原气象灾害,供大家参考!黄土高原气象灾害黄土高原年降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间,部分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7月和8月。

雨季相对较短,干旱少雨期相对较长。

由于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因此夏季降水中出现暴雨的机会相对较多,且经常有冰雹伴随着暴雨,因此夏季多雨和冰雹是黄土高原的一个气候特征。

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和大面积水土流失;严重的冰雹经常毁坏大面积的庄稼。

黄土高原降水的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

阴雨年的降雨量比阴雨年高三四倍、三四十倍。

比如太原的降雨量,阴雨年只有50毫米,阴雨年700毫米。

陕西的阴雨年只有20毫米,阴雨年可达700毫米。

年降雨量的这种差异很可能造成干旱和洪水灾害。

在黄土高原上,降雨不多,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所以黄土高原上的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日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各地区年日照一般在2000-3000小时之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充足的光照条件和丰富的热量资源,为温带、阳生植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黄土高原上,由于日照充足,热量条件优越,冬春大风,蒸发普遍较强,冬干春旱现象相应明显。

根据计算,高原和地面可能的蒸发量普遍超过实际降水量,也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特点。

在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的盐池、定国、衡山是整个黄土高原因地热能高、日照时数长、降水量少、风速高、湿度低而蒸发X强的地区,也是黄土高原冬旱春旱X明显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是中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以下显著的地理特征。

1.山沟陡峭,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

受长期内外作用力影响,地表剥蚀切割严重,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

降水虽少,但降水集中,多为暴雨,使黄土高原发展成为沟壑多、坡陡、地形破碎的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86
春季初夏旱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210. 63
冬春连旱和伏秋连旱 Continuing from winter to next spring , from mid summer to autumn.
365. 69
冬春旱和伏秋连旱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 continuing from midsummer to autumn. 春末夏初旱
摘 要 : 在分析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区当前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干旱灾 害和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农田系统抵御干旱灾害能力的影响 。认为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必须以科 学轮作的作物体系 、耕地质量保育和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为支撑点 。只有建立基于多样化的作物体 系 、秸秆还田 、科学轮作 、垄沟种植 、二元覆盖和少免耕技术的农作制度 ,协调农田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 实现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达到抗旱救灾和农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目标 。
第 27 卷第 5 期 2009 年 9 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Vol . 27 No. 5 Sept . 2009
甘肃省黄土高原旱作区干旱灾害特点及 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建立
张绪成 ,朱润身 ,樊庭录 ,侯惠芝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 , 甘肃 兰州 730070)
分的高能耗抗旱技术模式 近年来 ,随着干旱的频度和强度加大 ,人们通过 应用地膜覆盖和田间微集水组合而形成的旱作农田 抗旱栽培技术 ,极大地增强了旱区农田生产系统抵 御旱灾的能力[16~18 ] 。但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和田间 微地形集水工程虽然具有显著的集水保墒效果 ,但 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而且可能对农田土壤的理化 性状和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19~21 ] 。以玉米地膜 双垄 沟 播 种 植 技 术 为 例 , 该 项 技 术 的 应 用 使 每 667m2 新增地膜投入 56 元 、人工投入 50 元/ 667m2 , 而且有研究表明 ,全地面地膜覆盖会造成土壤孔隙 度下降 ,降水入渗率降低 ,使得土壤板结的可能性增 大 ,作物对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20 ,21 ] 。因此 ,现 有的以地膜覆盖保墒和微地形工程集水为主要组分 的抗旱技术模式不但能耗较高 ,而且可能会导致一 些生态问题 ,它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 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并 不能完全协调旱作农田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 2. 4 现有农业生产模式对农田系统抵御旱灾能力
受灾面积 Stricken area
(万 hm2) 114. 10 332. 50
362. 90
691. 20
404. 51
成灾面积 Disaster area
(万 hm2) 101. 50 296. 50
305. 60
534. 80
280. 38
减产粮食
Yield reducing (万 t)
旱灾类型 Type of drough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4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第 27 卷
重的春旱连初夏旱使甘肃东部降水量为 1951 年以 来同期最低值 ,60 年罕见 ,达到重旱标准 ,导致春播 作物萎蔫 、枯死 ,夏粮减产 。
年代 Year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发生频次 Frequency
1 3 3
6
3
表 1 甘肃省 1960~2007 年大旱年受灾情况及旱灾频次 Table 1 Drought and its frequency in Gansu Province in 1960~2007
2 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农业生产模式及 其对农田系统抵御干旱能力的影响
2. 1 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的单一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经济状 况的主要途径 ,也是旱作农业区顺应自然降水规律 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干旱风险的有效 措施之一[9~10] 。自甘肃省发展规模化的农业产业 化以来 ,农业商品产值由 1986 年的 14. 2 亿元增加 到 2000 年 128 亿元 ,15 年内增长了 9 倍 ,商品率由 37. 9 %增加到 57. 8 % ,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为甘
肃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11] 。然 而 ,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必将导致单一的种植结 构 ,增加了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灾害风险 ,尤其在甘 肃省黄土高原的旱作农业区 ,在当前干旱灾害发生 频度高 、类型多样化的自然背景下 ,单一种植结构的 农田生产系统对干旱灾害的抵御能力势必下降 ,增 加了农业生产的干旱灾害风险[12]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干旱灾害受灾面积加大 、成灾比率升高一 方面是气候干旱作用的结果 ,另外单一的种植业结 构加剧了气候干旱的作用强度 ,加重了农业生产干 旱灾害的结果 。 2. 2 以耕地质量退化为代价的农田高强度种植模
2006 和 2007 年为例 ,定西市化肥用量增加了7. 9 % , 但粮食产量的增加幅度为 6. 6 % ,而且在降雨量增 加 35 mm 的情况下马铃薯产量反而下降了 10 %左 右[11] ,这主要是因为耕地质量下降所致 。所以 ,在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 ,一方面由于农田生物 多样性的减少而降低了作物体系自身抵御干旱灾害 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强度的种植模式和化肥用量的 增加 ,使得土壤有机质减少 、碳氮比例失调而引起耕 地质量下降[18 ,19 ] 。因此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下的 单一种植结构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 单一的种植结构和耕地质量下降都可能加剧气候干 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加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 2. 3 以地膜覆盖保墒和微地形工程集水为主要组
1. 3 旱灾多季节发生 ,呈多样化类型的变化趋势 甘肃省旱灾往往是多个时段的干旱连续发生 ,
持续时间长 ,旱情重 ,除造成粮食减产和部分年份少 比例面积绝收外 (表 1) , 还造成人畜饮水困难[6] 。 近 50 年来干旱呈多季节发生 ,在 20 世纪 60 年代 , 主要以冬春旱和春末夏初旱为主要类型 ;70 年代则 以冬春连旱和伏秋连旱为主 ;80 年代除冬春旱和伏 秋连旱外 ,还表现为春末夏初旱 ;90 年代在冬春旱 和伏秋连旱的基础上 ,在旱灾最为严重的 1995 年还 呈现秋冬春夏连旱的极端干旱气候现象 ; 2000 ~ 2007 年的干旱依然呈现多样化发生的趋势 ,尤其在 2001 年 表 现 为 春 、夏 、秋 、冬 均 旱 的 严 重 干 旱 旱 灾[8] 。所以 ,甘肃省近 50 年来的旱灾在逐步多样化 发生 ,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干旱风险 ,而且对抗 旱技术的要求逐步提高 。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387. 00
冬春旱和伏秋连旱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 continuing from midsummer to autumn. 秋冬春夏连旱
All year round.
204. 18
春末夏初旱 ,伏旱 ,四季均旱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 midsummer , all year round.
干旱发生的频度同样呈现加快的趋势 (表 1) , 近 50 年来 ,甘肃省共发生干旱成灾面积超过 100 万 hm2 的严重干旱年 13 次 ,而 90 年代以来就出现了 6 次 , 分 别 是 1991 , 1992 , 1994 , 1995 , 1997 和 2000 年[3] 。特别是 1995 年和 2000 年最为严重 ,成灾面 积为 50 年来最大[5] 。严重的干旱年都是严重春末 初夏伏秋连旱 ,造成夏粮严重减产 。甘肃省旱灾除 了受灾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外 ,灾害程度近年来日 趋变强 (表 1) 。1950~2007 年间 ,旱灾造成粮食减
第 5 期 张绪成等 :甘肃省黄土高原旱作区干旱灾害特点及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建立
13
产达到1 224万 t ,而且减产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仅 90 年 代 就 造 成 387 万 t 的 粮 食 减 产 , 占 总 量 的 31.高强度的种植模式和不合理的生产投入是我国 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成因[13]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受 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投入 和休闲种植的状况[14] ,但近年来 ,随着经济状况的 改善和农业生产自身发展的需求 ,农业生产的强度 和投入逐年增加[15]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位于 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旱作区的定西市粮食产量由不 足 64 kg/ 667m2 增加到 2007 年的 200 kg/ 667m2[11] , 这一方面是由于兴修梯田 、集水保墒等保水保土措 施的应用 ,另一方面是大面积推广应用化学肥料的 结果 。近几年来 ,玉米地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 的大面积推广[16 ,17 ] ,使得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 增加 ,但化肥用量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粮食产量 ,以
1 近 50 年来甘肃省干旱演变的趋势 和特点
1. 1 干旱灾害的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根据对 1950~2000 年甘肃旱灾受灾和成灾面
积统计资料分析 ,近 50 年甘肃干旱灾害发展具有面 积和成灾比率增大的趋势[3 ,6] 。20 世纪 50~90 年 代中各年代全省平均受旱面积依次为25. 8 ,56. 5 , 59. 3 ,63. 8 ,99. 8万 hm2 ,从 50 年代~90 年代 ,受旱率 增加了1. 25倍 ,成灾率增加了1. 6倍 ,甘肃省成灾面 积占受旱面积的比例西北地区最大 , 达76. 3 %[3] 。 干旱影响范围广 ,通常波及全省大部分县市 ,主要集 中在黄河以东的中东部地区黄河流域 ,占全省受旱 面积的 79 %[8] 。这表明甘肃气候十分明显的干旱 化趋势 ,旱灾对甘肃农业生产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严 重 ,尤其在地处中东部的黄土高原旱作区更为突出 。 1. 2 旱灾的频度加快 、灾害程度逐渐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