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现状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干旱地区水资源现状我国干旱地区包括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这些地区一般降水稀少,蒸发量高,且水资源有限。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不断加剧。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干旱地区面临的最大困境。

三、水资源分配1. 国家层面的水资源调度我国政府在水资源分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调度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例如,在西北地区,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大运河和中线工程将丰富的南方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的北方地区。

2. 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也需要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水资源交换的需求,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协作机制来实现。

例如,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四、水资源利用1. 涉及行业的节水措施在干旱地区,各行各业都需要采取节水措施。

工业企业应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农田灌溉需要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用水宣传教育,促使大家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完善灌溉设施,提高水利设施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

3. 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是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的资金投入,支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创新工作。

同时,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水资源技术创新研究,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五、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水资源污染与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污染问题。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

施时 , 主要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行 :
二 、 水 集 蓄 灌 溉 技 术 雨 ( ) 易 灌水 技 术 一 简

雨 水 集 蓄 工 程 技 术
雨水集蓄丁程包括 集流 工程和蓄水 工程 。雨水集 蓄利用 丁程是一个既小义 全 的综合性1 程 ,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 :
理 中必 须 遵 循 “ 地 取 材 , 就 因地 制 宜 ”坚 ,
适宜现阶段推广使用的简易灌水技 术 主要有 注水播种 、膜上穴孔灌 、膜下 灌、 浇、 点 注水灌① 。对这些简 易灌水技
术 , 加 以规 范 化 , 有 些 机 具 则应 规 格 应 对
持“ 技术可行 , 经济合理” 的原则 , 综合 考 虑降水 、 流 、 集 蓄水 、 灌溉 、 艺 、 农 农机应 用、 生态环境保护等凶素。
3塘 坝 : 坝 一 般 容 积 较 大 , 要 用 . 塘 主 于大 面 积 荒 山 、荒 坡 径 流 雨 水 和局 部 区 域 暴 雨 洪 水 的 拦 蓄 利用 。 4谷 坊 和 淤 地 坝 : 坊 和 淤 地 坝 是 . 谷
关 键 词 : 土 高原 ; 效 用 水 ; 黄 高 雨水 集 蓄 ; 金投 入 ; 行 管 理 ; 术 模 式 资 运 技
维普资讯
甘肃 农业
2 0 第 8期 0 6年
高原 区而水高嬲 I J 罔犊
王 卓

( 庄浪 县水 务局 甘肃 庄 浪 74 0 ) 4 6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 多年 来从 事水利
工 程 建 设 管 理 , 尤其 是 结 合 摧 广 雨 水 利
( ) 流 工 程 建 设 形 式 一 集
化和商品化 ,以逐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推 广使 用。
1 水 播 种 : 水播 种 技 术 也 称 座 . 注 注 水 种 ,是 根 据 种 子 萌 发 和 幼 苗 生 长 期 的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集雨水窖工程的技术运用浅析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集雨水窖工程的技术运用浅析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集雨水窖工程的技术运用浅析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境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雨水资源严重短缺。

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0mm,蒸发量大,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人畜饮水难以保障;同时,由于降水集中,分布不均,6-9月降雨量占到全年的70%,与农作物生长发育期严重错位,雨养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供水问题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为解决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供水问题,集雨水窖工程被广泛运用。

集雨水窖工程利用降水自动蓄水的特点,通过建设集雨面积广、设计合理的集雨水窖,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储存,为当地居民提供可靠的水源。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集雨水窖工程的技术运用,总结了其在解决供水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效果,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集雨水窖工程;技术运用一、引言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资源贫乏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发展的关键问题。

干旱的气候条件和薄弱的水循环系统导致降雨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雨水资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开始广泛应用集雨水窖工程。

这种工程通过将雨水收集和储存起来,可以在干旱季节为人们的生活和农业提供可靠的水源。

集雨水窖工程的技术运用涉及到工程设计、建设和维护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集雨系统设计、主动蓄水地形选择以及科学管理,该工程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该工程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降水不稳定、窖体渗漏等问题。

因此,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改进和优化集雨水窖工程的技术运用至关重要。

二、相关概述1.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水资源状况陕北黄土高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以黄土为主要地质特征的高原地带。

该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地势高原、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匮乏。

黄土层疏松,透水性强,导致降水无法充分渗透到土壤深层,使得地表径流增多,雨水无法有效储存。

同时,气候干旱导致水循环不畅,地下水资源有限,地表水供应不稳定。

浅析靖远县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

浅析靖远县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

雨水 资源 的高效利用就是如何发展半干旱 山区集水 6 7 z 6 m 年补水 3 次 , ~5 保持作物根部 土壤含水率在 1 % 3 农业 。走集 水农业之路是可能的和可行的。该 区域辽阔 , 流极其 匮乏 , 工程 引水无 可见 前景 ; 受季 风气 候 的影 响

1 粥 省 , 地膜玉米补水量平水年: 拔节期 13 3 6 m , 2m / 7 2 6 抽
干旱少雨 , 然灾害频繁 , 自 是甘肃 1 个干旱县之一 。 8 黄河 41 雨 水 富 集 .
流经县域 14 m, 5 k 是流经甘肃省最长县份 , 由于地形支 但 离破碎 , 伏不平 , 起 兴建 大型水利工程 困难重重 , 不能实 万人倍受干旱之苦 ,自然 降水成为 山区人饮和作物生长 的唯一水源 , 降水分 布不均 , 且 使大量 的降水不能被作物
关键 词 : 干旱 山区 ; 水资 源 ; 半 雨 高效利 用技 术
1 基本 情 况
足 , 多以 阵雨 形式 出现 , 且 降水 总量 的 6 %以上 消耗被 0
靖远 县地处 甘肃 省 中部陇 西黄 土高原 北部 边缘地 无 效蒸 发和洪水径 流的形式而20 m左 右 , 境 4m 降水少且 时空分 把这个 时候 的水 资源集 中起来供其他季节使用 。
2 1 年第 8 01 期
浅析靖远县半 干旱 山区雨水资源 高效 利用
宋元 瑶
( 靖远 县 水务 局 , 肃 白银 甘
700 ) 3 6 0
摘要 : 半干 旱 山 区 , 降水 稀 少 , 下水缺 乏 , 业 生产 经 济 落后 。 地 农 如何 增 加农 民收入 , 农 业 生产 可持 续发展 , 使 只有 充分 利 用现 有 的雨 水 资源 , 旱 作 节水 农 业 , 发展 改善 生 态环 境 。为 此提 出以下 几种科 学利 用与 雨 水资 源技 术 。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一、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和3/4,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再加上水土资源分配组合极不平衡,南北方相差十分悬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日益严重,全国年受旱面积达2700万hm2左右,每年因旱灾粮食减产700亿kg左右。

特别是西北地区,多数地方的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且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9月,并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雨后又无水灌溉,大旱之年连人畜吃水也困难,群众生活较贫因。

但这些地区却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光热条件好,可供开发的耕地和草地资源潜力很大,而水资源短缺制约着这些资源优势的发挥。

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兴建骨干水利工程不但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而且难以全面解决灌溉问题。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唯一有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有限灌溉(灌关键水、救命水),提高作物产量,促使农牧民脱贫致富,不但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

自80年代以来,国外雨水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少雨国家(如以色列等)发展较快,且一些多雨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也得到发展,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雨水。

我国雨水利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山区和塬区人民在同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如修建土窖、大口井、坎儿井和蓄水塘等工程设施外,还改进了如修筑梯田等传统的就地蓄雨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原因,这些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降雨相对集中而作物需水期分散的矛盾,只能是被动抗旱,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源日益紧缺,在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推动下,国家重视了雨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研究,一些省区发展较快,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宁夏的“窖水蓄流节灌工程”,还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雨水集蓄利用:西北贫困干旱缺水地区的一项民心工程——秦安县刘坪乡雨水集蓄利用调研

雨水集蓄利用:西北贫困干旱缺水地区的一项民心工程——秦安县刘坪乡雨水集蓄利用调研
14 — 9 6年 的 4 9 9 19 7年 间 发 生 旱 灾 3 境内水资源贫乏 ,据秦安气象局资料 定产 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 ,没有 8
次, 可以说十年九旱。干旱缺水使这一 统计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73毫米 , 天然条件 的地 方 ,则需要人工修建集 0. 地区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 2 到 0世纪 9 但 近 1 降水量 年平 均不 足 4 0毫 雨场 。输水 系统是指将集雨场 的雨水 0 5年 0 年代 中期 ,该 地区粮食 平均亩产只有 米 , 年蒸发量 15 . 4 76毫米 , 春旱 、 旱 引入 沉沙池的输水沟或管道 。蓄水系 伏
7 8万 0 0
雨 水集蓄 利用工 程是 指在 干旱 、
半干旱及其他 缺水地 区 ,将规划区 内 及周 围的降雨进行汇集 、 存储 , 以便作
2 究对象 的范 围 . 研
之所 以确定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为该地 区水源加 以有效利用 的一 种微 是 因为刘 坪乡是一个典型 的浅 山干旱 集蓄利用技术》 的说明 , 以及 实际的社 会 调研表 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系统
水集蓄利用 ,即以天然降水集蓄工程 成本 高 、 难度大 、 效慢 , 见 影响 生态环 的政治历史使命 , 可以为解决西北“ 三 富集 、 储存技术体系为基础 , 以节水有 境严重 ;汲取地下水 ,又根本 无从 采 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 出
限补偿灌 溉为手段 ,以集水高效农艺 集 。 利用技术体系为核心 ,发展旱作集水 农业 , 提高农业 效益 , 加农 民收入 , 增 ( ) 究对 象 二 研 1 . 研究对象的选择

建设 社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是 我 国现
2问题 的提 出 .
三 问 探 三 水资源 的严 重短缺 ,是西北缺水 地 区 “ 农 ” 题 的现 状 , 析 “ 农 ” 的农村地 区产 生贫 困的根本原 因 , 已 问题 在西北 干旱缺 水地 区中更具 体 、 纪 我 国改变 农 村落 后 面貌 的根 本途 更深层的问题与原 因。 径 , 系统 解决“ 是 三农 ” 问题 的综合措 成为西北 干旱 缺水地区经济 、社会全 更细致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资源化研究综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资源化研究综述
水 资 源 的 总量 进 行 评 价 外 , 重要 的是 对 可开 发 利 用的 雨 水 资 源 潜 力 进行 合 理 评 价 , 定 合 理 的 开发 量 。 更 确


词 :水资源;水土保持 ;半干旱区;黄 土高原
文 献标 识 码 : A di1 .9 9 ji n 10 —39 2 1. 10 1 o: 3 6 /. s .0 017 .0 0 O .2 0 s
第3 第 l 2卷 期
21 0 0年 1月




Vo . 2. o. 1 3 N 1
Y L EL OW RI VER
Jn.,0 0 a 2 1
【 资源 】 水
黄土高原半干旱 区雨水资源化研 究综述
余海龙 黄 菊莹 肖国举2 , ,
(. 1 宁夏大学 资源环境 学院 , 宁夏 银川 7 0 2 ; . 50 1 2 宁夏大学 新技术应用研 究开发 中心 , 宁夏 银川 70 2 ) 5 0 1
人 民黄 河 应用经济 、 合理 、 全 、 安 高效的防渗材料 对集 流面进行人工 防渗处理 , 可以提高集流 面 的集流 效率 , 防渗材 料 的使 用效 各
雨水 利 用 是 指 对 雨 水 的 原 始 形 式 和 最 初 转 化 为 径 流 或 地 下 水 、 土 壤水 阶段 的利 用 , 将 其 称 为 狭 义 的 雨 水 利 用 , 涵 至 少 应 可 内
收 稿 日期 :0 9 0 —0 20 — 5 1
包括 : ①解决人畜饮水 的家庭 利用 ; ②用 于作物 补灌 的农业 雨
中 2 % 一 0 被作 物利 用 。雨 水 具 有 可 储 性 、 0 3% 可分 配 性 和 可 蒸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

土和铺设塑料薄膜 等的专用集流面 的集 流工程形式 。结 合 4谷坊和淤地坝 。 . 谷坊和淤地坝是在小流域综 合治 理中 种植技术 ,提 出了以塑料 薄膜覆盖栽培 为主的 田间微集 水 配套使用 的蓄水工程形式 , 可用于拦 蓄水质较差 、 泥沙含量 种植和 塑料 大棚 集雨利用 , 并进行 了推广应用 , 取得 了很 好 较高 的暴雨洪水 , 但使用年限较短。在谷坊和淤地坝作为雨
是只能进行 雨水在空间上 的调控 , 不能在时间上调节利用。
维普资讯
学 术 纵 横
责 辑・ 丽 ・—a:n 9 6@6. 任编 闰 梅 Emiqt 9 6 1 c l in 0 i 3o n r
西北黄土高原 区雨水高效 利用模 式
●王 点
( 肃 省 庄 浪县 水 务局 ) 甘
摘 要 : 过对多年从事水利工程建设 管理 , 是结合 进行集雨 ,是雨水集蓄 系统 与大棚设施农业联 合建设 的一 通 尤其
2 . 土集流 面集 水形式 。即利 用荒 地 、 院、 混凝 庭 打谷场 ,
适宜 现 阶段推广使 用 的简易灌 水技 术 主要 有座水 种 、
采用} 凝土衬砌作 为集流面集水 , 昆 它具有一场 多用 、 经久 耐 膜上穴孔灌 、 膜下灌 、 点浇 、 灌。对这些简易灌水技术应 注水 用 的特 点。由于混凝 土集流面流效率高 、 集流量大 , 往往 需 加 以规范化 , 对有些机 具则应规格化 和商品化 , 以逐步 提高 要修建输水渠 , 供给 多个水窖蓄水 。 3微地形 叠加利用 : . 田间微集 雨( 形叠加利用 ) 一 微地 是 水平和方便使用 。 1 . 注水播种 。注水播种技术也称座水 种 , 是根据种 子萌 种 田间雨水利用 的好 形式 , 尤其适 合在小麦 、 玉米等作物 种 发和幼苗生 长期的水分需求把水 直接注入 种子苗床 的一种 植中应用 , 可减少修 建水 窖工程带来的种种不便 。不足之处 灌水技术 。本项技术 的最大特 点是在 土壤 底墒不足 的条 件

充分利用坡地雨水资源,促进半干旱退化山区植被建设

充分利用坡地雨水资源,促进半干旱退化山区植被建设
维普资讯
第2 l卷
第 5期
Vo . 1 NO 5 1 2 .
M a . 00 y2 7
20 0 7年 5月
文章 编 号 :0 3 7 7 (0 70 — 16 5 10 — 5 8 20 ) 5 3 —0
充分利用坡地雨水 资源 , 促进半干旱退化 山区植 被建设

收 稿 日期 : 0 6 0 — 1 。 2 0 - 5 6
基 金 项 目 :国家 “ 五 ” 技 攻关 计 划 重 大 项 目( 号 2 0 B 0 A 0 ) 十 科 编 0 1 A6 6 - 4 资助
作者 简 介 :王 月 玲 ( 9O ) ( 族 ) 宁 夏 固 原 人 , 究 实 习 员 , 18 一 女 汉 , 研 主要 从 事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保 持 与 生 态 环 境 建设 方 面 的研 究 。E ma — i l
山区的植 被 生态环境 重建 工作 就 不可 能得到 最终 的解决口 。 j


针 对上述 问题 , 以国家“ 十五” 科技攻 关 彭 阳中庄 示范 区为研 究单 元 , 开展 了坡 地 雨水 资源化 工程技 术 研 究 , 得 了显著 的成 效。坡地 改造集 雨蓄水 工程 整地 造林 , 取 拦截 了地 表径 流 , 防止 了水土 流失 , 大大提 高
5%, 5 但通过 推广 坡 面雨水 资源 化工程造 林 技术 可使 成活 率≥ 8 % 面积提 高到 9 。 5 5 1 1 降 雨不 足 。 . 蒸发 强烈 , 干燥度 高 半 干旱退 化 山 区植 物生长 所 需水分 来源仅 靠 降水 , 但是植 物在 生命 活动 中 吸收 的大 量水 分 , 不到 1 除
物 的生理 需水调 节 作用 有 限 。

1.雨水蓄积与高效利用技术

1.雨水蓄积与高效利用技术

ATE一、雨水收集和积蓄雨水收集和积蓄技术就是通过修建集雨场、集水渠、沉淀池等集雨设施,把雨水径流汇集到能够调蓄的水池或水窖中,实现雨水叠加利用。

1.雨水的收集(1)集水渠依据地形条件以山场、坡面、撂荒的坡耕地等为集水区,一般可建成V 形、矩形的素混凝土渠、机制砖或塑料薄膜衬砌的小明渠以及土渠等。

也可利用废旧或闲置的渠道进行雨水集流。

它的特点是渠系长,可控制的径流面积大,防渗漏效果好,集存径流量也大,且修复省工省力。

(2)围山集水区在山包或沟岭相间的山体,利用其坡面做集水区,可在坡根沿山体四周挖截水沟。

这样的集水区一般面积较大,暴雨产生的径流也较大,可在截流沟修建多处引流口,引流口位于效益面,将径流引入农田或贮水设施。

(3)田间集水区将种植作物区和不种植作物区分成两个条带,二者相间排列。

不种植作物的条带就是集水区,向种植区整体倾斜,降水后产生的径流流向种植区,种植作物的条带就是贮水区。

这样即使降水很少,种植区仍可得到比降水更多的水。

这种集水区很适宜在坡地、围山转耕地以及丘陵梯田应用。

种植带要水平修建,地边要适当加高,保证降水在种植带的均匀渗透,避免水土流失。

为了减少降水在集水区的就地入渗,集水区的土壤表面要清除杂物,夯实拍紧,也可覆盖塑料薄膜防渗,以便产生更大的径流补充种植区水分。

(4)道路集水区农田道路及路两旁的空闲地是可利用的天然集水区。

一般农田道路宽1~5m 。

主干路长都在数百米或几千米以上,降雨在路面形成径流注入田间。

由于路面踏实度比较好,水的渗透很少,把道路集水很好的利用起来,是雨水集流工程的一个很主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路面宽2m 的一条道路,在500mm 降水量的地区,若按80%的集水效率,则路面每年可蓄雨水800m 3/km ,将会创造很大的物质财富。

2.雨水的积蓄雨水的积蓄与雨水的收集同为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的主要技术,是通过修筑水窖、水池、涝池等蓄水工程设施,把集流面所汇集的径流拦蓄储存起来,以备利用。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玉米增产机理的研究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玉米增产机理的研究
缘地带 , 带性 土壤 为 栗钙 土 , 黄 土母 质 影 响 , 地 受 区
水灌溉 等技术 , 以在 一 定 程度 上 增 加 土壤 有 效 水 可
分, 提高 土 壤 温 度 , 作 物 节 水 增 产 提 供 了必 要 条 为
件。
近年来 , 随着水资 源 的急剧 短缺 , 作物抗 旱 生理
作 物对抗 旱逆 境的适 应能 力及 找 干旱 地 区作 物 各种 生 理 过 程 寻
的相 互关 系 , 以及 适 应性 成 为 发 展 旱 作农 业 与 节水 农业 的理论 依据 【 l 卜5。
的 日变化 规律 受光 照 强 度 影 响很 大 ; 膜 坐水 结 合拔 节 期 补 灌 2 . 处 理 在 1 :0左右 之 前 和 1 :0左 右 的 细 覆 2 5mm 3O 9O
胞 间 隙 C h 浓度 较 其 它处 理 大 , C 而在 其 它 时 间 内较 其 它处 理 小 , 它 光 合 因子 与此 规 律 相 反 , 明光 照 强 度 对 光 合 其 表
风, 全年 日照充 足 , 发量大 。多年平 均气 温7 2 , 蒸 .℃ 年 日 照 时 数 为 3 1 7 3 h ≥ 1 ℃ 以 上 积 温 为 1. , 0 35 0 。作 物 生 育 期 4~ 9 月 份 日 照 时 数 达 0 ℃ 17 0 8h 年平 均风速 2 3m/ , 霜期平 均 1 5d 1 . , . s无 4 。 降水 时空分 布 不 均 , 集 中 于夏 秋 季 , ~9月 份 降 多 7 水 占 生 育 期 降 水 总 量 的 6 % 以 上 。多 年 蒸 发 量 0 20 3mm, 降水量 的 5倍 。试验 区属黄 土高 原边 9 是
0 , % 蒸腾 速 率 分 别 比对 照 提 高 4 . % 、7 7 ; 量 分 别 比对 照 提 高 4 .2 、9 4 % 。拔 节 期 补 灌 不 仅 有 显 著 77 l.% 产 30 % 2.8 的增产效果, 还可 以 不 同 程度 地 提 高 干 物质 累积 量 。 关键 词 :集 雨 补 灌 ; 米 ; 合作 用 ; 量 玉 光 产 中 图分 类 号 : 53 0 1 s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6 12 0 )40 0 —6 0 07 0 (0 80 —07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

土壤退化与防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植物营养学姓名:谢永春学号: 10733120239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研究进展植物营养学谢永春摘要: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主要危害,探讨了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据最新统计,全世界现有水上流失面积25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 8%,全球每年约流失土壤257亿t,每年因侵蚀而丧失的耕地为500 ~ 700万hm2。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黄土高原以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闻名于世。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 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t,侵蚀严重的部位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10~ 310万t/ km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态复杂, 水力、重力、风力侵蚀均存在,沟壑产沙量占流域产沙量的50% ~ 60% 或更多。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我国江河输移的泥沙总量居世界之冠,全国平均每年直接入海泥沙总量约91.4亿t,输沙总量约21.5亿t。

其中黄河入海沙量10.8亿t,占全国输沙总量的50 %;因此,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对提高耕地农业生产水平,维持耕地利用的持久性,保持有限耕地资源意义重大。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1.1 流失面积广, 侵蚀强度高, 危害严重黄河从青海龙羊峡到河南桃花峪区间, 流域面积64万km2, 50年代初期调查有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t。

据80年代初期调查, 水土流失区内年土壤侵蚀模数在5 000t/ km2以上的共1516万km2,5000~ 10 000 t / km2的719万km2,10000 t / km2以上的717万km2, 侵蚀严重的部位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0 000 ~ 30 000t/ km2。

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雨水集蓄利用

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雨水集蓄利用
分 病害 与水 有 关 而水 对 于边 坡 绿 化 和 闸 难 , 塬边 沟壑 深 达 数 十 米 至百 米 。若
( ) 水 的收 集 技术 一 雨 黄 土 高原 的 雨 水 收 集技 术 基 本 上
怕物生长 义是非常关键的 , 如何把这一 将 水 完 全 由塬 边 排 出 不 但 工 程 量 巨 大 可归为二类 :一类是水保工程技术 , 通
两 长 风 高 速 公 路 所 在 的 庆 阳地 区 保丁程技术 , 对地面进行较大 的工程处
不利 的 是雨 量 季 节 分 配严 重 不 均 , 东 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 , 陇 加之气候降水 理 , 改 变 原 有 的 地 形 特 征 , 降 雨 就 以 使
地 一 月降水在 5 2 — 5毫米 内 ,匕厂 特 点 使 得 本 段 高 速 公 路 的 防 排 水 必 须 地集中拦蓄入渗 ,提高水分利用效 率。 J
为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元素
水 对 1 公 路 来 说 足 最 主 要 的病 害 二
内一 流 的 “ 态 路 ” 致 富路 ” 生 “ 。
由 于 高速 公路 所 在 地 区 地势 平缓 ,
五 、 水 的 集 蓄技 术 在 高 速公 路上 雨
的体 现
产 t原 . 基 沉 陷 、 面 破 损 等 大 l 路 路 部 为 十 分典 型 的 黄 土塬 地 形 , 面 区排 水 塬
保 、 持续 发展 等 方 而 如 何 服 务 于 人 济可持续发 展大局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 的使用品质; 可 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沿线居 民 , 动沿 线 地 区 快 速 发 展 , 带 做好 环 境 会 目标 的顺 利 实 现 。 由于 本 项 目的重 要 民的 用 水 , 低 高速 公 路 在 建设 中 及 运 降 保 护 , 贯 彻 党 的 一 4 大 精 神 , 一 步 性 以及 所 处 独 特 的 P然 环 境 , 级 领 导 营期对沿线居 民生产生活 的影响 , 是 t: 进 l 各 实现 发 展现 代 交 通 业 的需 要 , 新 与环 保 成 都非 常重视 , 创 要求将本项 目建设成为 国 高速 公 路 与地 方 建设 发展 的和 谐统 一 。

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2004年3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 第3期收稿日期:2002-06-27作者简介:朱强(1935-),男,浙江杭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及水资源研究。

文章编号:0559-9350(2004)03-0060-05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朱强,李元红(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本文论述了雨水利用在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认为雨水集蓄利用是水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许多缺水山区是水资源开发不可替代的形式;因此建议应以降雨量作为水资源的总量来进行评价。

雨水集蓄利用与传统旱作农业相结合,在作物生长临界期进行有限人工供水,能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有可能实现旱作农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雨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中图分类号:TV21319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的缺水山区及沿海和海岛地区出现了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新型措施,即雨水集蓄利用。

采用这些措施的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面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形上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修建跨流域引水等骨干灌溉工程的条件十分困难;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天然降雨,而降雨的年内分布十分不利,水分供需严重错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没有可靠的生活饮用水供给,经常需要政府运水救济。

雨水利用是一项古老技术,我国西北山区人民早就有打窖蓄水供家庭用水之需的传统,南方山区也有修建山塘解决缺水困难的实践。

但限于过去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传统雨水利用收集雨水的效率很低,蓄水工程渗漏大,集蓄的雨水连饮用也难以满足,更不要说解决农业生产用水了。

近年来兴起的雨水集蓄利用采取工程措施,有计划的设置集流面,提高集流效率;对蓄水工程采取防渗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不仅解决人畜饮用,而且在现代节水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对作物、树草的补充灌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雨水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

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

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

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黄土高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果业是该地区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产业,既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由于该地区降雨量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与果树生长关键期需水错位,加之果树蒸腾耗水作用强烈,导致水分供求关系矛盾突出,极易形成大面积低效果园。

适水发展、量水而行,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是保障该区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针对水分供应不足和利用效率低等制约果园产量提升的瓶颈性难题,创建了以雨水集聚深层入渗和涌泉根灌为核心的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有效实现了降水就地入渗拦蓄,显著提升果园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同步缓解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促进区域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雨水集聚深层入渗技术在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延安市、榆林市、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铜川市等地苹果与红枣产业中累计推广应用58.94万亩,已成为部分地区抗旱保墒主推技术,并制定形成了陕西省地方标准《黄土高原果园雨水集聚深层入渗技术规范》(DB61/T1324-2020)。

涌泉根灌技术在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红枣和苹果等应用推广30万亩,并制定形成了陕西省地方标准《陕北山地枣园微灌工程建设技术规程》(DB61/T449-2008)。

(三)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保护情况)在陕西延安和榆林山地苹果和红枣多年定位试验,雨水集聚深层入渗技术与常规鱼鳞坑种植方式相比,使苹果根区(0-3m)土壤有效水储量由505mm提高至612mm,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1g/kg增加至3.7g/kg,平均亩产量由2000kg增加到2340kg。

涌泉根灌技术与传统管灌相比,使红枣平均亩产量由800kg增加到1320kg,水分生产效率由2.3kg/m3提高到4.2kg/m3。

城市雨洪水资源集蓄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城市雨洪水资源集蓄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维普资讯
7 2
贾兴 叉 等/ 市 雨 洪 水 资 源 集 蓄 利 用 的探 索 与 实践 城
城市雨洪水 利用 ,一方面在城 市范 围内 ,有 目的地采 用各种措施对雨洪水 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主要包括 收集 、 储存 和净化后 的直接利 用 ;另一方 面 ,利用 各种人 工或 自 然水 体 、池塘 、湿地或 低洼地对雨 洪水径 流实施调 蓄 、净
面对城 市缺水 .近 年来一 些地 方纷 纷 出台应对 措施 , 推行水务 一体化建设 ,建 立节水 型社会 ,提高水价 并实行
累进加价,推广节水器具等 ,这些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但主要是 “ 节流”措施 ,如果从 开源角 度着眼 ,就 必须改
量 55 m ,平 均蒸 发量 16r ,年 降雨 水 的 6%集 中在 4m 4 1m a 0
雨 洪水 利用是 城市水 利 、城 市水 保建 设 的重要 内容 , 过去 以排 为主 ,要逐步改 为 以蓄为主 ,坚持 蓄排结合 、兴
利除害 、 利用第一的原则 ,把城市雨洪水纳入水资源工作
长远规划 建设 的 内容 ,扩大雨洪水 利用途径 、提高雨 洪水
和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20 0 2年 ,西峰 区决定拓展城 市规模 ,在新 城区新建世 纪大道 和世纪广 场工程 。雨 水排 放就是 首要 解决 的问题 。
理的汇集 、蓄存,并通过科学的雨洪水调度充分地加以利
用, 适合 西峰旱塬干旱 缺水现状 ,还可 以弥补降雨 时空分
布不均 ,总结近年在雨 水集蓄 、节 水灌溉 等方面 的成 功经 验 ,可以通过工程措施进行 这方 面的研究探讨 和试验。 据此 ,西峰区于 20 0 3年开工建设 ,20 0 4年 4月建成蓄

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水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水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水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农林业集水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以提高雨水与地表径流的利用率为目的,较详细地阐述了应用于农林业集水技术的理论。

在介绍国内外的集水技术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组成一套完整的集水技术的各个主要部分出发,总结了国内外集水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其在农林业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集水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以期为农林业集水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水技术;农林业;现状;问题;应用前景;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水技术是指通过整地措施或雨水径流调控,截留聚集地表径流或汇集有效降水入渗到植物根部,把雨水径流转化为土壤水,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使局部地面土壤水分富集,供植物生长利用[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外来河流、干旱土地的径流溪和偶然的降雨。

其中只有1/3的干旱地区会出现径流和渠流[2],由于区域缺水,严重影响当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提高雨水与地表径流的利用率才能有效解决干旱地区缺水问题。

集水技术具有3个共同的特征:一是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缺少地表水,集水技术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雨水[2];二是集水技术主要用于农业与林业,以提高粮食产量与树木成活率为主[3];三是由于蓄水容积、集水区面积和投资上的规模都比较小,集水技术特别适合一些贫困地区使用[4]。

1 集水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应用现状4 000多年之前,以色列的纳巴特人对岗坡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增加了径流,同时用石头筑成了石坝,使径流汇集到了地势较低的地块,使原本降雨量少的地区的农作物也能像其他正常地区的一样生长,创造了集水措施的历史[5-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很多处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国家都在实行集水技术,建立了微型和较大规模的集水蓄水系统,为人类、牲畜的生活及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便利。

例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东南部的一些城市,他们使用蓄水池集聚收集径流,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6]。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概况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概况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概况第一节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状况及成效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背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主要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742个县(市),面积约200万km2,人口2.6亿。

水资源贫乏,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是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

北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干旱缺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50~600mm,且60%以上集中在7~9月份,与作物需水期严重错位。

根据试验资料,该地区的主要作物在4~6月份的需水量占全年需水量的40%~60%,而同期降雨量却只有全年降雨量的25%~30%。

由于特殊的气候、地质和土壤条件,区域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0—500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低的地区。

“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是当地干旱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

西南干旱山区尽管年降雨达800~1200mm,但85%的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季节性的干旱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

这些地区大部分属喀斯特地貌,土层薄瘠,保水性能极差,雨季降雨大多白白流走;许多地方河谷深切、地下水埋藏深,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加之耕地和农民居住分散,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干旱缺水是当地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缺水,上述地区3.9亿亩耕地中,70%是“望天田”,粮食平均亩产小麦只有100kg左右,玉米只有150kg左右,遇到大早年份,农作物还要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种植结构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区域内有国家级贫困县353个,约占县(市)总数的一半,贫困人口2350万,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为了生存,当地群众普遍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陡坡开荒,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区域内25。

以上的坡耕地面积有4650多万亩,有50%以上的面积属水土流失面积,生态环境恶劣。

科学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山区农业旱灾问题

科学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山区农业旱灾问题
水土流 失而 引发 的 山洪 暴 发泥沙 下泄 淤积 ; 由于 水
层瘠 薄 、植 被条 件 差 、对 雨水 涵养 能力 差 等特 点 。
利 用塘坝 工程控 制暴 雨过 后 山洪泥 沙顺 流而 下 ,减
少水土流 失 ,保 护 山地生 态环 境 。通过 修筑 多级塘
坝 多层次 蓄积 雨水 ,把雨 后下 泄 的山洪拦 住 ,减 少 雨后地面 径流冲 刷 ,使其 缓渗 ,在 治理 区域 内形 成 地 下 小 水库 ,增 加 地 下水 储 存 量 ,使 地 下水 位 提 高 。从根本 上解 决农业 用 水资源 环境 ,充 分 发挥 治
期干旱 时农业 应 急用水 。防冻越 冬长 期型储 水窖 的
差 。这些 土地基 本都 没有 灌溉 水源 ,不 具备 引河 水 灌 溉条件 ,地 下水源 又不足 ,影响 到各 种栽培 作物 的正常生 长 ,尤其 是农作 物生 长 中后 期遇 干 旱 ,造 成 严 重 减 产 , 粮 菜 等 农 作物 生产 的安 全 性 难 以保 证 ,遇 到严 重旱 灾时就 有绝 收 的可能 。贫 水 山区要 根本解 决 旱灾威胁 的问题 ,必须 要从 长远 战略 上制
定 出集 水用 水规划 ,应 用传 统 的农耕 方式 使土 壤保
持水 分 ,蓄 纳雨水 技术 与小 型工程 集 雨储 水等 多元 化措施 聚水 、节水 ,科学 合理用 好水 资源 筑 积 水塘 坝 。根 据 贫 水 山 区沟 深 谷 长 、土 .
源 充足 改善 了区域 生态环 境 。
此 法 可先 在 典 型贫 水 山 区做 好 示 范样板 工 作 ,
根据 财 力物 力情况 逐渐 发展 , 以点带面 。这 件事 做 好 了是 惠及缺 水区人 民最好 的 “ 民心工程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研究综述一、雨水集蓄利用1. 概述受人口增长、持续干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们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初步显示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2000年的中东地区,就有利用雨水的记载。

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收集利用路面雨水,70年代修筑集流面集蓄雨水。

1982年,在夏威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雨水集流会议,嗣后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Association),并多次召开雨水集蓄利用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雨水利用的交流与研究。

目前,以色列在集雨农业灌溉方面成就显著,日本则研究利用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

我国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涝池、塘坝拦蓄雨水利用的历史记载,修筑水窖的历史也有数百年。

但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

在80年代后期,收集的雨水被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和大田作物需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

如1995年,甘肃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宁南山区实施“窑水农业”,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研究,陕西则称为“甘露工程”。

从1995年在北京举办第7届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大会以来,已在兰州、徐州和大理召开了3次全国性的雨水利用学术研讨会。

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国际和国内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了雨水利用研究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们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人蓄饮水和集流节灌上,同时对集蓄雨水补灌地下水及城市集流等问题也展开了研究。

集蓄雨水发展农业灌溉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马雅文化时期。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工程设备和技术,不可能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来进行水量调节,雨水利用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近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遗忘了这一曾经支撑了几千年古代灿烂文明的传统灌溉技术。

随着水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近20年来,雨水集蓄利用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又迅速复兴和发展起来。

目前,世界各地都不乏集蓄雨水发展农业灌溉的例子,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例如,以色列人在南部200毫米年降雨量地区修建微型集流场造林,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修建石堤把坡地径流拦截到低处梯田或存放在山腰的水库中,使年降雨量100毫米的地方得到300毫米~500毫米的水量。

美国的西南部也有此类实践。

集雨灌溉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经或正在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2. 雨水利用的几个概念(1)雨水利用的内涵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

这种雨水利用的概念其外延几乎囊括了水的所有利用方式,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一般文献中提到的雨水利用是指对雨水的原始形式和最初转化为径流或地下水,土壤水阶段的利用,可将其称为狭义的雨水利用(有的文献叫雨水的直接利用)。

就狭义的雨水利用而言,其内涵至少应包括:①解决人畜饮水的家庭利用;②用于作物补灌的农业雨水利用;③用于消防、城市绿地灌溉的城市雨水利用;④雨水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2)农业雨水利用农业雨水利用是指通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将雨水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利用。

由于农业雨水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学者将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有的学者将农业雨水利用分为雨水自然利用、叠加利用和聚集利用,有的学者则将其分为:①雨水的原始利用或自然利用,即雨水或土壤水被植物吸收利用,即植物对没有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雨水利用;②雨水的被动利用,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增加拦蓄入渗(如梯田)或减少蒸发(如覆盖)来利用雨水;③雨水的主动利用,指通过修建一定的集流面将径流汇集储存,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进行补灌。

和被动利用相比,主动利用中必须借助于节水灌溉措施,实现从灌溉土壤向灌溉作物方向转变,从而提高了可控性。

3. 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体系广义的雨水集蓄利用是指经过一定的人为措施,对自然界中的雨水径流进行干预,使其就地入渗,或集蓄以后加以利用;狭义的雨水集蓄利用则指将通过集流面形成的径流汇集在蓄水设施中再进行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中强调了对正常水文循环的人为干预,如前所述的主动利用和被动利用就属于雨水集蓄利用的范畴。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雨水收集技术、雨水储存技术、雨水净化技术和雨水灌溉技术四部分。

(1)雨水汇集技术雨水汇集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集流面,汇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

利用庭院屋顶、路面及一些城市建筑物收集雨水具有投资少、集流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屋顶庭院雨水汇集主要解决干旱半干旱山区、石灰岩地区、淡水缺乏的岛屿、高氟水地区和苦咸水地区人畜饮水问题。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汇集的雨水用于作物补充灌溉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

在生产实践上,采取混凝土、塑料薄膜、水泥土夯实、三七灰土夯实、原土夯实等措施对集流面进行处理,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率,但不同材料处理的集流效率不同,据《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指南》,柏油路面为70%,原土翻夯路面为23%,混凝土硬化集流面为75%。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人工修筑的集流面仅用于庭院或试验区,尚未广泛使用。

通过经济、合理、安全、高效的防渗材料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对集流面进行人工防渗处理,以提高集流面的集流效率,进行天然降水的收集利用,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集流效率与集流面材料性质、降雨特性以及集流面前期含水量有关,同时集流面的坡度对集流效率也有一定影响,施工质量对集流效率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不同集流面防渗材料在不同降水量情况下全年集流效率见表1。

表1 各种防渗材料在不同降水量情况下全年集流效率表保证率(%) 集流效率(%)混凝土水泥瓦水泥土机瓦青瓦塑膜覆砂黄土夯实沥青路面自然坡面50 80 75 52 49 40 46 26 68 875 78 72 46 42 34 41 21 66 795 75 67 40 37 29 34 17 64 550 80 75 53 50 40 46 25 68 875 79 74 25 48 38 45 23 67 795 76 69 41 39 31 36 19 65 6(2)雨水储存技术雨水储存是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中间环节,是指将集流面汇集的雨水通过导流渠(管)引入蓄水设施储存,在需水时从蓄水设施取水的过程。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较多的蓄水设施有水窖、塘坝、涝池等。

由于水窖具有修建容易、使用方便、储存的雨水基本不受污染以及渗漏蒸发少等特点而成为目前采用的主要形式,水窖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和部分农田补灌。

另外,蓄水池、瓷缸、水泥罐等也普遍使用。

雨水储存技术主要反映在雨水储存工程的建设上。

传统的雨水储存方法大部分采用红胶泥土窖,其缺点是开挖量大,对土壤结构的适应性较差,渗漏严重,易破损。

随着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可利用集流面材料范围的不断扩大,蓄水工程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水窖、蓄水池、涝池和塘坝等都被用来储存雨水,传统的土窖逐步被新型材料建造的水窖所取代。

(3)雨水的净化技术降落于地表的雨滴本身带有空气中的一些尘埃及大气污染物,再加上一般地区集流面没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设施,使得汇集于蓄水设施中的雨水水质较差。

据对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6个县的水窖水质调查分析,发现水质均达不到我国通用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因而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饮用水水质的主要保护措施有:降雨前清扫集流面,设置沉沙池、滤网,水窖加盖,定期清洗水窖等。

在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对储存的雨水净化。

利用城市建筑物收集的雨水由于工业污染(如汽车尾气、化工厂排放物),水质较差,但贮存一段时间后,经过雨水的自然净化,水质可满足一些工业生产和环境用水标准。

雨水净化技术是指集蓄的雨水水质处理和净化技术。

对于不同用途的窖水,分别采取不同的水质处理和净化措施。

用于生活用水的窖水,除加强平时的环境卫生管理和进行集流面的定期清扫、沉淀池的定期清理外,在水窖中投入一定量的“漂白粉”和“灭疫皇”进行灭菌消毒。

当水比较浑浊时,投放一定量的明矾,同时坚持将水煮沸后饮用;用于作物灌溉的窖水,一般不进行消毒处理,当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采用喷、滴灌技术进行作物灌溉时,在水窖出水管上安装一定规格的网式过滤器除去水中杂质即可。

(4)集蓄雨水的利用技术雨水的集蓄储存,其目的是为了利用;而充分高效、经济合理地利用雨水是保证整个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体系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一环。

甘肃利用雨水解决人畜饮水的典型工程称之为“121”工程,即利用农户自家庭院的屋面和院内硬化面(约100平方米)收集雨水,建造2眼水窖(约60立方米)在雨季收集雨水,缺水时饮用,窖深一般为4~6米,提水设施有手压泵,或直接用水桶吊用。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及降雨期与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错位,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通过对这些地区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分析,发现水分亏缺限制了其他因子作用的发挥,如果解除水分胁迫,初级生产力将会提高到目前的4~5倍。

这些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若将多余的雨水径流收集起来缓解春旱、夏初旱,将大大提高作物产量。

从时空上调节雨水分配,使水分供给与作物需水相吻合,这就是集雨农业的出发点。

另据研究,作物在中等水分亏缺条件下,有利于WUE(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而且在作物发育的某一阶段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有利于作物抗旱和品质的改善,这从作物水分生理上为集雨农业灌溉提供了依据。

此外,集雨农业中的补灌必须用节水灌溉方式(微喷灌、滴灌、渗灌、点浇、穴灌等)并与农业节水措施(覆盖、松耕等)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应使用设施农业。

雨水灌溉技术是针对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的客观实际,而采用的一种非充分灌溉(限额灌溉)技术。

由于雨水灌溉技术的前提是非充分灌溉,所以说,雨水灌溉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当地天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按照各种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大小,选择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和缺水严重期进行补充灌溉或称之为有限灌溉,达到充分和高效利用雨水的目的。

目前采用的主要灌溉方式有点浇点种、坐水种、地膜穴灌、膜上膜下灌、滴灌等。

针对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的灌溉方法、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