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申报书——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精编版

合集下载

2010年973项目

2010年973项目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 究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1
序号
项目编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东南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洪伟 刘新宇 任晓敏 许宁生 刘铁根 李波 孙家广 蒋昌俊 陈章渊 余少华 夏军 杨修群 吕达仁 周名江 石建省 赵美训 王超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 础研究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 2010CB327600 体系基础研究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 2010CB327700 基础研究
1315.00 1328.00 1312.00 1345.00 1331.00 1440.00 1373.00 1418.00 1409.00 1379.00 1167.00 1184.00 1290.00 1433.00 1268.00 1317.00 1195.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 论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 基础研究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钢铁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董瀚 邱冠周 孙军 益小苏 孙晓峰 朱敏 张文军 李世海 刘日平 李晓谦 戴琼海 吴一戎 冯夏庭 张顶立 孙润仓 卢冠忠 鞠熀先

973项目申报书——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项目名称: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首席科学家:张学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农业部一、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大豆全基因组单元型区段分析及关联分析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和筛选控制高产、优质、抗病及水肥高效的优异单元型区段(或基因),揭示其形成基础和遗传本质,阐明不同功能单元型间的互作效应,为三大作物设计育种奠定材料基础。

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1、种质资源中重要单元型区段的发掘对水稻、小麦、大豆微核心种质中的重要基因组区段进行精细扫描,结合系谱分析,摸清我国育种中稳定传递的单元型区段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通过标记/性状关联分析,明确一些区段所控制的重要性状,系统分析这些单元型区段在核心种质样本中的变异及主要载体(品种)。

2、控制重要性状单元型区段的遗传及互作效应分析以重要单元型区段在核心种质样本中的变异信息为基础,在微核心种质导入系中,系统筛选同一区段不同单元型,评价它们的遗传效应,发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变异; 对优良单元型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遗传效应进行比较和评价,筛选和培育正向效应突出、对产量、品质等无负面效应的抗病、水肥高效等重要单元型,为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通过导入系之间互相杂交,在消除杂合遗传背景效应的基础上,研究单元型之间的互作效应,提出三大作物育种中单元型优化组合模式与实施方案,与育种单位结合,进行组装育种的研究和实践。

3、典型单元型区段基因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在小麦中选择15~20个典型单元型区段,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筛选染色体大片段插入文库(BAC文库),构建覆盖相应单元型区段的跨跌群(Contig),并完成序列分析;用候选基因在核心种质群体中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大面积推广品种突变体库进行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发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从DNA 和性状形成两个层面揭示单元型区段的本质,为作物的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和理论依据;充分利用水稻和大豆的全基因组信息,利用高通量测序设备,对典型材料进行重新测序分析,发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单元型和功能基因。

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

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

附件2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一、973计划项目立项条件1、申报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1)紧密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研究;(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研究。

2、申报项目还应符合973计划项目立项的基本要求:(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2)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针对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3)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4)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结合重点研究基地和原有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5)经费预算合理。

二、申报资格与条件1、在中国大陆境内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独立法人单位,遵守973计划管理办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均可直接或通过其主管部门向科技部申报项目。

鼓励多个单位联合申报。

2、申报单位必须推荐申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每个项目只能推荐1位首席科学家。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具有良好的信誉,作风民主、严谨;(4)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5)在项目立项当年一般不超过60岁。

3、以下人员不能参与项目申报,不能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候选人:(1)在研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2)专家顾问组成员和专家咨询组成员;(3)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工作时间已达满负荷的科研人员;(4)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专职科研管理人员;(5)因违规被取消申报资格者和其他不能保证履行规定义务者。

4、外籍华裔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被推荐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必须正式受聘于申报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引智基地申报材料一、基地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海滨区。

地处黄海之滨的鳌山湾湾畔,位于青岛市东北43公里,即墨市东部20公里处。

鳌山湾西起鳌山卫镇,东至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口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宽11公里,湾口初水深10米,海岸线长达183公里,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拥有理想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成等天然条件,适宜对虾养殖的水面1300公顷,海滩面积约8333公顷,24处岛屿、17处礁岩均适宜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

“中心”的筹建始于2002年,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占地50亩,另有实验水面50亩,主要设施包括:品种选育室、苗种扩繁室、家系保种平台、性状测试池、饵料室、锅炉房、变配电室、泵房、高位水池、沙滤池、传达室等,建有配套的水、电、气、保障系统、生物标记、选育种研究等专业实验室。

“中心”的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无偿划拨了建设用地并提供了前期建设费用,农业部批准建设了“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项目。

近几年来,“中心”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培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

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育种研究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中心”已接待了多批省、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二、基地承担课题情况基地建成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编号:2003AA603021),为保持和加强中国对虾优良性状,建立并完善80个以上家系或个体的分子标志技术等研究内容,在育种技术方面,除采用了群体选育技术外,开始规模化培育家系,开展家系内和家系间的顺序选育。

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

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

附件2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一、973计划项目立项条件1、申报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1)紧密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研究;(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研究。

2、申报项目还应符合973计划项目立项的基本要求:(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2)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针对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3)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4)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结合重点研究基地和原有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5)经费预算合理。

二、申报资格与条件1、在中国大陆境内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独立法人单位,遵守973计划管理办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均可直接或通过其主管部门向科技部申报项目。

鼓励多个单位联合申报。

2、申报单位必须推荐申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每个项目只能推荐1位首席科学家。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具有良好的信誉,作风民主、严谨;(4)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5)在项目立项当年一般不超过60岁。

3、以下人员不能参与项目申报,不能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候选人:(1)在研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2)专家顾问组成员和专家咨询组成员;(3)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工作时间已达满负荷的科研人员;(4)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专职科研管理人员;(5)因违规被取消申报资格者和其他不能保证履行规定义务者。

4、外籍华裔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被推荐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必须正式受聘于申报单位。

973计划结题项目清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HTTP

973计划结题项目清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HTTP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程书钧 魏于全 陈凯先 王牧 翁宇庆 邱冠周 孙军 孙家广 卢冠忠 东秀珠 陈洪章 何赛灵 方维海 徐涛 郭亚军 安芷生 杨剑波 王建新 杨新 曾春雨 李丽英
癌变机理及恶性肿瘤防治的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 研究 瘤研究所 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基因功能的创新药物研究 四川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我国大陆季风-干旱环境系统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过程的科学钻探研究 农产品品质形成与改良的基础研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 究 所 信息处理算法及物理实现 中南大学
资源利用与环境安全的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癌症与心血管疾病防治新方法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 究 学 重要疾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新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
2010年结题财务验收项目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项目编号 2002CB713600 2003CB214600 2003CB317000 2003CB517100 2003CB716500 2004CB117200 2004CB117300 2004CB117400 2004CB117500 2004CB217600 2004CB217700 2004CB217800 2004CB217900 2004CB318000 2004CB318100 2004CB318200 2004CB418300 2004CB418400 2004CB418500 2004CB518600 项目名称 基于超导加速器的SASE自由电子 激光的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的研 北京大学 究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 西北大学 理与富集分布规律 语义网格的基础理论、模型与方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法研究 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 的基础研究 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地幔动力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与现代地壳作用 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功能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 因多样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究所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与分子改良 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育基础研究 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 中国农业大学 与调控机理 大规模煤炭直接液化的基础研究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 华东理工大学 基础研究 重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的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 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础研究 数学机械化方法及其在信息技术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中的应用 研究院 数字内容理解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赵夔 刘池阳 诸葛海 王庆国 许志琴 贾继增 喻树迅 桂建芳 李德发 史士东 王辅臣 鲍晓军 周孝信 高小山 谭铁牛 冯丹 张人禾 张培震 李培军 陈竺

973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973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973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课题一l 2008年1. Yashuai Lv, Li Shen, Libo Huang, Zhiying Wang, Nong Xiao, Customizing Computation accelerators for extensible multi-issued processors with efficient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 the 45th Design Automatic Conference (DAC), Jun. 20082. Mingche Lai, Zhiying Wang, Lei Gao, Hongyi Lu, A dynamically allocated virtual channel architecture with congestion awareness for on-chip routers, in the 45th Design Automatic Conference (DAC), Jun. 20083. Mingche Lai, Lei Gao, Zhiying Wang, Novel automated approach to guide the processor element for multimedia domain, i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08.02: 819-8284. Chen Wei, Lu Hongyi, Shen Li, Wang Zhiying, Xiao Nong, DBTIM: an advanced hardware assisted full virtualization architecture, in Proc.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EUC), Dec. 2008: 399-4045. Bin Chen, Nong Xiao, Zhiping Cai, Zhiying Wang, An optimal COW block device driver in VMM for fast, on-demand software deployment, in EUV’08, 2008.126. Chen Wei, Lu Hongyi, Shen Li, Wang Zhiying, Xiao Nong, Chen Dan, A novel hardware assisted full virtualization technique, in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ICYCS), Nov. 2008: 1292-12977. 蔡志平、陈彬、肖侬、王志英. 虚拟计算环境中的虚拟网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8.118. 沈立、吕雅帅、王志英. 传输触发结构ASIP软件工具的自动定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8.069. 吕雅帅、沈立、黄立波、王志英. 面向嵌入式应用的指令集自动扩展. 电子学报, 2008. 05: 985-988l 2009年1. Mingche Lai, Lei Gao, Nong Xiao, Zhiying Wang, An accurate and efficient performance analysis approach based on queuing model for network on chip, in ICCAD 2009: 563-5702. Miao Wang, Francois Bodin, Sebastien Matz, Automatic Data Distribution for Improving Data Locality on the Cell BE Architecture, in LCPC 20093. Yashuai Lv, Li Shen, Zhiying Wang, Nong Xiao, Dynamically utilizing computation accelerators for extensible processors in a software approach, in CODES+ISSS 20094. Yashuai Lv, Li Shen, Libo Huang, Zhiying Wang, Nong Xiao, Optimal subgraph covering for customizable VLIW processors, in IET Computers & Digital Techniques, Jan. 20095. Libo Huang, Li Shen, Sheng Ma, Nong Xiao, Zhiying Wang, DM-SIMD: a new SIMD predication mechanism for exploiting SLP, in 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C, Dec. 20096. Chen Wei, Shen Li, Lu Hongyi, Wang Zhiying, Xiao Nong, A light-weight code cache design for dynamic binary translation, in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CPADS), Dec. 2009: 120-1257. Li Shen, Libo Huang, Nong Xiao, Zhiying Wang, Implicit data permutation for SIMD devices, EC-Com, Dec. 20098. 沈立, 张晨曦, 吕雅帅, 王志英. 指令扩展中相关子图的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9.109. 陈彬, 肖侬, 蔡志平, 王志英. 基于优化的COW虚拟块设备的虚拟机按需部署机制. 计算机学报. 2009.1010. Bein Chen, Nong Xiao, Zhiping Cai, Zhiying Wang, Ji Wang, DPM: a demand-driven virtual disk prefetch mechanism for mobile personal computing environments, in Proc. of the 6th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Parallel Computing (NPC), Oct. 200911. Bin Chen, Nong Xiao, Zhiping Cai, Fuyong Chu, Zhiying Wang, Virtual disk reclamation for software updates in virtual machine environments, in Proc. of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Storage (NAS), Jul. 2009: 43-5012. 褚福勇, 肖侬, 蔡志平, 陈彬. 虚拟机备份机制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0913. Bin Chen, Nong Xiao, Zhiping Cai, Zhiying Wang, Ji Wang, Fast, on-demand software deployment with lightweight, independent virtual disk images, in Proc.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d and Cooperative Computing (GCC), Aug. 2009: 16-2314. Chen Wei, Lu Hongyi, Shen Li, Wang Zhiying, Xiao Nong, Using pcache to speedup interpretation in dynamic binary translation, in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with Applications (ISPA), Aug. 2009: 525-530l 2010年1. Libo Huang, Li Shen, Zhiying Wang, Wei Shi, Nong Xiao, Sheng Ma, SIF: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SIMD Devices via Implicit Permutation, in the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HPCA), Jan. 2010, Bangalore2. Wei Shi, Zhiying Wang, Hongguang Ren, Ting Cao, Wei Chen, Bo Su, Hongyi Lu. DSS: Applying Asynchronous Techniques to Architectures Exploiting ILP at Compile Time. In Proc. of the 2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ICCD), best paper award, pp. 321-327, Oct. 20103. Mingche Lai, Lei Gao, Zhiying Wang,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ly efficient processor element for multimedia and signal processing domains, in IET Computers & Digital Techniques, May. 2010: 374-3874. Miao Wang, Nicolas Benoity, Francois Bodinz, Zhiying Wang, Model driven iterative multi-dimensional parallelization of multi-task programs for the Cell BE: a generic algorithm-based approach, in EUR-PDP 20105. Libo Huang, Xin Zhang, Zhiying Wang, Streaming processing in 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 in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ASPLOS), 2010 (poster)6. 陈彬, 肖侬, 蔡志平, 王志英. 虚拟机环境下软件按需部署中的预取机制研究. 软件学报. 2010.12: 3186-31987. Libo Huang, Zhiying Wang, SV: enhancing SIMD architecture via combined SIMD-Vector approach, in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for Parallel Processing, 20108. Zhiping Cai, Fang Liu, Nong Xiao, Qiang Liu, Zhiying Wang, Virtual Network Embedding for evolving networks, in Proc. of IEEE Globecom, Dec. 20109. Xu Fan, Shen Li, Wang Zhiying, A dynamic binary transl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page fault mechanism in Linux kernel, in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un. 2010: 2284-228910. Chen Wei, Wang Zhiying, Chen Dan, An emulator for executing IA-32 applications on ARM-based systems, in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0.0711. Zhiping Cai, Zhijun Wang, Kai Zheng, A distributed TCAM coprocessor 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ed policy filtering and content filtering, in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May. 2010: 23-2712. 沈立、王志英、肖侬. 多核平台下应用程序的动态优化.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0.04l 2011年1. Libo Huang, Sheng Ma, Li Shen, Zhiying Wang, Low Cost Binary 128 Floating-Point FMA Unit Design with SIMD Support,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Accepted2. Sheng Ma, Natalie Enright Jerger, Zhiying Wang, DBAR: An Efficient Routing Algorithm to Support Multiple Concurrent Applications in Networks-on-Chip, in ISCA 2011, Jun. 2011, San Jose3. Libo Huang, Zhiying Wang, Li Shen, Hongyi Lu, Nong Xiao, Cong Liu, A Specialized Low-cost Vectorized Loop Buffer for Embedded Processors, Design, Automation & Test in Europe (DATE), Mar. 20114. Shi Wei, Hongguang Ren, Qiang Dou, Zhiying Wang, Li Shen, and Cong Liu, accepted by ICCD 2011, Oct. 2011, Boston5. [19] Mingche Lai, Lei Gao, Sheng Ma, Nong Xiao, Zhiying Wang, A practical low-latency router architecture with wing channel for on-chip network, in 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2011.02: 98-1096. 陈微, 王志英, 肖侬, 沈立, 陆洪毅, 降低协同设计虚拟机启动开销的译码后指令缓存技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01: 19-277. Libo Huang, Zhiying Wang, Nong Xiao, VBON: towards efficient on-chip networks via hierarchic virtual bus, in the 48th Design Automatic Conference (DAC), 2011 (poster)8. Wei Chen, Weixia Xu, Zhiying Wang, Qiang Dou, Yongwen Wang, Baokang Zhao, Baozhang Wang, A formalization of an emulation based co-designed virtual machine, in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Mobile and Internet Service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19. Cong Liu, Li Shen, Libo Huang, Zhiying Wang, Sheng Ma, Tuning parallelism of sequential applications via thread level speculation, in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iques, 201110. 陈顼颢, 郑重, 沈立, 王志英, 二进制翻译中代码生成的子图覆盖算法,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1.0711. 郑重, 陈顼颢, 沈立, 王志英, 浮点到定点的高效翻译策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1.0512. 陈彬, 蔡志平, 肖侬, 褚福勇. 虚拟机管理器中面向虚拟块设备的一种通用快照扩展机制.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05: 54-5813. Libo Huang, Li Shen, Yashuai Lv, Zhiying Wang, Kui Dai, MAC or Non-MAC: Not a Problem, in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Accepted14. Chen Wei, Wang Zhiying, Zheng Zhong, Shen Li, Lu Hongyi, Xiao Nong, TransARM: An Efficient Instruction Architecture Emulator, in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ccepted15. Wen Chen, Dan Chen, Zhiying Wang, An approach to minim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overhead in dynamic binary translation, in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accepted16. Bin Chen, Nong Xiao, Zhiping Cai, A demand-driven virtual disk prefetch mechanism for seamless mobility ofpersonal computing environment, in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accepted17. 徐帆, 沈立, 王志英. 基于多核平台的多线程动态优化框架.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已录用18. 蔡志平、刘强、吕品、肖侬、王志英. 虚拟网络映射模型及其优化算法. 软件学报. 已录用<<12345678>>。

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和说明

973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和说明

附件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报要求一、项目申报基本条件申报项目应满足下述基本条件:1.符合年度申报指南要求,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有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2。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重要科学前沿项目应针对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体现学科交叉和综合、发挥中国特色和优势、有可能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3.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团队;4.利用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条件,具有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

二、申报资质要求1.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可根据申报指南提出项目申请。

申报单位通过主管部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项目.2。

申报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应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每个项目只能推荐一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具备以下条件:ﻩ(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具有良好的信誉,作风民主、严谨;(4)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的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5)在申报项目当年一般不超过60岁。

3.项目申报人员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已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人员(不包括当年结题的)不能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申报973计划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数(不包括当年结题的)不得超过两项。

4。

在研973计划(含前期研究专项)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一般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

一个科研人员不能同时参与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的申报。

5.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被推荐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须正式受聘于大陆境内单位,且在受聘单位工作时间符合规定(应同时提供境外工作单位和受聘单位的有效证明).6。

作为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每年投入项目工作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其他参与申报项目人员每年投入项目工作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7. 以下人员不能参与项目申报:(1)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2)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副组长;(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专职科研管理人员;(4)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工作时间已达满负荷的人员;(5)因违规被取消申报资格和其他不能保证履行规定义务者.三、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1。

2014年973项目 重大科技计划 973计划 (2015)介绍

2014年973项目 重大科技计划 973计划 (2015)介绍

2014CB744100 问题研究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深空探测高精度天文测角测速组合自主导航基础研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
2014CB744200 究
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2014CB744300 油页岩高效油气炼制与过程节能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基于空间微生物变异规律探索重要感染疾病防控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 天津大学
员会
2014CB046900 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 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武汉大学
山区支线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关键基础问题
2014CB047000
工业和信息化部
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CB047100 重大岩体工程灾害模拟、软件及预警方法基础研究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2014CB046200 大型风力机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及设计实现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CB046300 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中国矿业大学
2014CB046400 大型飞机电液动力控制与作动系统新体系基础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深圳大学
不确定信息下多体导航与控制的系统理论和数学基
2014CB845300 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
2014CB845400 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
术委员会
究所
2014CB845500 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先导研究

植保973项目概况

植保973项目概况

局性调控作用的关键基因、生物活性物质和可用于抗病水稻品种培育的优良基因及其利用
途径。
3.2.1 课题设置




课题负责人


粮食作物“基因对基因”病害中病原物致病型变异规
律与抗病品种的选育、布局理论 粮食作物主要病原真菌致病关键基因与新型杀菌剂设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彭友良
中国农业大学
计用靶标的鉴定
彭友良2008年当选国际植物病理学会副主席,陈功友当选国际植物病理学
会细菌专业委员会主席。
3.2“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害控制的基础研究”
(2012-2016,首席科学家:彭友良) 建立植物病害有效安全控制体系面临的三大问题:
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 作物抗病资源匮乏 病菌抗药性
长期计划: 在分子水平研究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植物病害控制的新的
害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农大单卫星(Cell)、华中农大姜道宏(PNAS,Journal of Virology)、
华中农大王石平(Plant Cell)、北京大学李毅(PNAS)等均有重要论文发表在
相关领域期刊上。
康振生、周明国等完成的“小麦赤霉菌致病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获得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在植物免疫核心领域前沿及作物抗病与产量性状互作;
定位克隆了一批作物对主要病害的广谱抗病基因(如“Pigm” 基因); 广谱抗病分子育种技术开发与应用。
2.3 项目特色
2.3.1 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在病原识别、免疫应答、信号网络等基
础理论上获得重要突破;
2.3.2 瞄准抗病育种目标:重点掌握我国作物抗病育种的关键问题与

科技项目申报书(养殖大黄鱼苗)

科技项目申报书(养殖大黄鱼苗)
**市科技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大黄鱼育苗技术推广
科技特派员:
申请单位:
*****水产专业合作社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推荐单位:
**市科技局
申报日期:
年月日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大黄鱼育苗技术推广
起止时间
年月至年月
申请经费(万元)
入驻地信息
乡镇(企业)***村
乡镇分管
领导
严**
职务
副镇长
联系
方式
乡镇概况
及特色产
业描述
**镇位于**省沿海最北端的闽浙台三省海岸交界处。下辖19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3.75万。各村(社区)沿**港两岸和环敏灶湾分布(其中:**港南岸3个村,北岸4个村3个社区,环港湾11个村)。陆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是**省十大渔业强镇。
3.拟实现的技术指标、经济社会效益及示范带动情况;
****水产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水体***m3,预计可育大黄鱼苗种***万尾,产值***万元,带动周边农户**人。
4.计划投入经费及使用情况。
该项目计划投入资金***万元,采购亲鱼**万元,饵料(丰年虫、桡足类)**万元,配合饲料**万元,燃料(含电费)**万元,人员工资**万元,其他费用**万元。
三、项目申报承诺
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并认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及项目实施。
科技特派员(签字):
年月日
1、本表所填数据和情况描述准确无误,愿对其真实性负责。
2、督促项目负责人和本单位项目管理部门按科技局的要求报送有关报表和材料;
3、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973项目计划书

973项目计划书

1.对非天然氨基酸具有特异性的氨酰trna合成酶的高通量筛选首先,修改大肠杆菌或酵母细胞内的遗传密码,使无义的?uag密码对应于感兴趣的非天然氨基酸。

然后,筛选对非天然氨基酸具有特异性的氨酰-trna合成酶,技术路线如下:① 在目标细胞中引入一个外源的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cua,使其保持活性且不与内源的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反应(生物正交性)。

② 改变编码氨酰-trna合成酶活性氨基酸的dna序列,建立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突变库。

③ 对氨酰-trna合成酶突变库进行如图1所示的正负循环筛选,得到特异识别目标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酶变异体,使其只催化trnacua与非天然氨基酸间的氨酰化反应。

2.蛋白质翻译起始复合物结构解析首先我们将运用动态光散射仪,对获得的蛋白质和稳定蛋白质复合物样品的溶液状态进行分析,考察其是否处于均一状态,在不同条件(温度、浓度、ph等)下的稳定形态和凝聚状态;同时运用溶液光谱(包括cd 光谱和荧光光谱)方法分析蛋白质在溶液中的构象变化,综合各种因素初步确定适合于结晶实验的条件。

然后摸索晶体生长的条件,尝试大量不同的沉淀剂、蛋白质浓度、ph和缓冲体系、以及不同添加剂等,得到高衍射质量的晶体用于x-射线衍射分析。

一旦获得蛋白晶体,将利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初步衍射实验,以帮助进行结晶条件的优化和低温冷冻条件的筛选。

具有高衍射能力的蛋白晶体将运用国内外同步辐射光源进行高分辨率的x-射线衍射数据的收集。

并运用单波长反常散射法、多波长反常散射法、同晶置换法、和分子置换法解析各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的三维晶体结构。

3.基于非天然氨基酸标记的蛋白质结构研究溶液nmr技术是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蛋白质复合物三维结构的强大工具。

19f由于具有较强的核磁信号对环境敏感,而大多数生物大分子都不含氟元素,因此用19f标记蛋白可以产生很高的信噪比,在活细胞中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态信息和蛋白质复合物的动力学特征,而且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扰动达到最小(19f和氢原子的半径类似)。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益小苏
70
C001190901
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董瀚
71
A000050919
混合网络下社会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张文军
72
A000080930
复杂条件下飞行器进近可视导航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周名江
40
B003690901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石建省
41
A000050925
精神分裂症遗传发育问题的临床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贺林
42
A000090938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北京大学
栗占国
43
A000130908
基因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华民
18
B001500901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金红光
19
A000080927
现代设计大型应用软件的可信性研究
清华大学
孙家广
20
A000090932
Pbit/s级可控管光网络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
陈章渊
21
A000260901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体系基础研究
四川大学
魏于全
44
A000170901
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樊代明

973项目申报书-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管理资料】

973项目申报书-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管理资料】

项目名称: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首席科学家:何祖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农业部二、预期目标(一)项目总体目标深入阐明重要粮食作物的免疫机理、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抗病机制为模式的创新研究体系,结合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本项目将系统分离并鉴定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和麦类新的抗病基因(包括QTL)、病原菌致病因子的寄主靶标、模式植物拟南芥的重要调控基因及其在作物中的相应功能等,建立我国特色的分子植物病理学前沿理论研究模型,开辟植物免疫研究的国际前沿,前瞻性地布局国际前沿的创新研究领域与技术体系。

在植物新的免疫机制、作物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遗传机制、作物重要腐生病(如纹枯病)的抗病性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要粮食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

本项目将在农作物抗病性的基础理论上做出创新性贡献,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策略、新技术和基因资源。

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优秀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大幅提高我国的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增强我国农业科学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高效实施提供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保障。

(二)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水稻和麦类作物免疫研究的前沿体系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与拟南芥相比,它们的免疫分子机理既有相似性,但在抗病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病原菌PAMP和effector识别应答及其调控网络的结构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并存在较多的技术障碍,重要的研究体系也没有很好建立。

本项目将立足于领域前沿与国家需求,分别把水稻和小麦的重要抗病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成为全面、成熟、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的模式体系;并初步建立对顽拗性腐生病原菌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和赤霉病(禾谷镰孢)免疫研究的技术平台与重要的抗病相关基因资源,全面揭示宿主农作物对腐生性病原侵染的应答网络和免疫机制,为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和作物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理论和途径。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3年立项183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初步方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3年立项183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初步方案

2013CB835100 遗忘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2013CB835200
2013CB835300 适应性免疫的起源与演化 2013CB836900
2013CB837000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相关科学研究 2013CB837100 2013CB837200
2013CB837300 人类概念认知的脑网络基础 2013CB837800
互联网环境中文言语信息处理与深度计算的基 础理论和方法 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智能感知基础理论与关键技 术
2013CB329500 脑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2013CB329600 社交网络分析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研究 2013CB336500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分析与挖掘 2013CB336600 密集立体覆盖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013CB336700 协同异构蜂窝层叠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013CB336800
2013CB531700 “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 2013CB531800 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2013CB531900 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与机体保护机制研究 2013CB532000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 2013CB632100 硅芯片光互连用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 2013CB632200 低成本、高延展性高强镁合金材料基础研究 2013CB632300
重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相关的膜蛋白结 构功能研究
2013CB911600 DNA损伤与抗肿瘤研究 2013CB921700 量子有序现象及其多场调控研究 2013CB921800 基于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 2013CB921900 新型量子材料中电子内禀自由度的调控 2013CB922000 冷原子与偶极量子气体的性质和调控 2013CB922100 分子体系中电子电荷和自旋的量子调控 2013CB922200 原子分子量子态的超快调控 2013CB922300 固态量子器件及电路 2013CB922400 受控超快光场作用下物质的量子特性研究 2013CB932500 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 2013CB932600 低维材料的高效能量转换与器件基础 2013CB932700

种质资源诱变育种项目申请书

种质资源诱变育种项目申请书

种质资源诱变育种项目申请书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种质资源的优化与创新已成为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所在。

本项目旨在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改良,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高产、优质、抗病等多元化需求。

二、申请单位基本情况本单位为XX农业科学院,长期从事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工作。

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科研团队,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场地。

近年来,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项目内容与实施方案1.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收集国内外各类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性状评价和遗传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材料。

2.诱变处理与突变体筛选: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种质资源进行诱变处理,产生遗传变异。

通过表型观察和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3.新品系选育与测试:对筛选出的突变体进行后代选育,构建新品系。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试,评估新品系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性状。

4.新品种推广与应用:将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与农业生产单位合作,推动新品种的广泛应用。

四、预期成果与影响本项目预期选育出若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经费预算与来源项目预计总投资为XX万元,主要用于种质资源收集、诱变处理、新品系选育、田间试验等方面的支出。

经费来源包括申请单位自筹、政府科技项目资助、企业合作等多种渠道。

六、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诱变效果不稳定、新品系选育周期长、市场推广难度大等。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诱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突变体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二是优化新品系选育流程,缩短选育周期;三是加强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推动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市场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桂建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基于拟解决的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策略和理论基础以及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集中在鱼类主要经济性状如生殖、生长、抗性的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方面,重点解析这些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开拓关键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鱼类生殖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采用基因转移、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等技术,配合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和免疫荧光定位等方法,重点解析鱼类生殖质(germ plasm)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重要生殖调控基因在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卵-胚转换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探讨鱼类配子发生过程中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及其调控网络;通过大规模RFLP分析等呈现技术,筛选雌雄个体间性别特异的DNA片段标记,进而通过Genomic Walking克隆分离与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揭示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筛选鉴定出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性别特异表达基因和分子标记;开拓生殖调控基因和分子标记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2)鱼类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采用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免疫荧光定位以及组织碎片灌流和细胞孵育等在体和离体研究等技术,重点解析鱼类下丘脑/垂体控制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鱼类性成熟和生长的相互协调及其调控机理;探讨脑肠肽/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及其对鱼类生长的调控机制;揭示卵泡抑素等抑肌素相关基因在调控鱼类肌肉细胞增殖和鱼肉蛋白/脂肪平衡的作用机理;研制可控不育性转卵泡抑素等基因的转基因鱼品系;阐明鱼类个体大小调控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规律;开拓生长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标记尤其是主控基因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3)鱼类抗性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利用我们自主建立的分离鱼类抗病毒基因的细胞模型,重点解析鱼类干扰素系统和抗菌肽基因的调控网络和抗病作用机理;揭示重要鱼类病原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在鱼类抗病免疫反应中主效基因调控网络、功能和抗病机理;研制具有抗病性状的雌核发育系和近交家系;鉴别出与鱼类抗病性状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和等位基因及其抗病QTL定位;建立鱼类抗病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开拓其可行性途径。

采用大规模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等手段,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和基因功能分析等研究手段,解析鱼类抗寒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揭示低温胁迫下不耐寒鱼类基因表达谱与耐寒鱼类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及其关键基因的功能;创制鱼类抗寒机理研究模型,开拓鱼类抗寒基因用于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4)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建立鱼类数量性状基因调控网络信息整合技术和鱼类经济性状主效基因的图谱定位,揭示鱼类经济性状主效基因同线性和性状关联性关系,阐明鱼类经济性状主效基因转录组以及它们在群体和家系中的功能,确定鱼类经济性状主效基因标记和基因不同组合的遗传效应,评估其育种效率,由此创建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数量性状多基因聚合育种的技术路线。

通过创制基于蛋白分子设计、BAC克隆、转座子系统、Cre/lox基因靶位操作的稳定、高效的鱼类转基因技术,优化和完善基于蛋白质锌指结构的鱼类基因快速敲除系统,创建基于破坏原生殖细胞发生或维持的具有遗传安全的鱼类转基因技术体系等建立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因操作技术路线,并揭示性腺特异小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阐明piRNA与互作蛋白的调控途径,研制出持续激活的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基因鱼,揭示持续转激活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与转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鱼的效应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差异。

二、预期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针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开展重要养殖鱼类生殖、生长和抗性等主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解析鱼类生殖的基因调控网络、鱼类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鱼类抗病和抗寒的基因调控网络,筛选鉴定进行分子设计育种的主控或关键基因和分子标记,建立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技术及其技术体系,在理论上阐明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寒等主要经济性状和重要生命现象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提出鱼类良种分子设计的策略;在技术方法上,建立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多基因聚合和基因操作技术,创制优质育种材料,创建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通过这些研究,使我国在鱼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为培育高产优质养殖新品种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五年预期目标:1.解析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寒的基因调控网络;2.筛选鉴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30-50个;3.揭示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卵母细胞成熟和卵-胚转换的分子机制;4.阐明鱼类生长激素分泌的信号通路;5.阐明鱼类干扰素系统关键基因和重要抗菌基因的抗病功能及其作用机理;阐明鱼类抗寒关键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理;6.建立鱼类数量性状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7.创建基于蛋白分子设计和遗传安全的稳定高效的基因操作技术;8.建立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中间的有机联系,创制2-3个在生殖、生长或抗性等目标经济性状上表现优质的育种材料;9.凝聚和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发表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在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期刊(相关领域引用排名前15%的期刊或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

三、研究方案(一)、学术思路:针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鲫和鲤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启动我国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鱼类生殖、生长和抗性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筛选鉴定进行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标记,建立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技术及其技术体系,解决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策略和理论基础以及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为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实践和应用以及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渔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二)、技术途径:1. 采用solexa深度测序等大规模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等手段,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了解鱼类生殖和生长不同阶段、以及抗病和不抗病、耐寒和不耐寒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经生物信息学比较和分子特征分析,由此筛选调控鱼类生殖、生长、抗性的主要基因和关键基因;2. 建立重要鱼类基因组BAC库,研究基因的结构,克隆分离相应基因的启动子;将其启动子与GFP报告基因重组融合,利用基因转移等技术,采用流式细胞仪等筛选分析技术,进一步研究生物学功能;3. 建立鱼类BAC转基因技术,用杂交方法或PCR方法筛选重要功能基因的BAC克隆,在基因编码框的适当位置插入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利用以上构件制备转基因鱼,通过EGFP分析这些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及其生理学效应;4. 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揭示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组组织基础;5. 用RT-PCR、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方法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检测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用免疫荧光定位确定其基因的蛋白产物的组织、细胞和亚细胞定位;6. 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法(Chromatin immunoprecitation,ChIP)、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检测(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等技术研究DNA 与蛋白的相互作用;7. 采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GST-pull down、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等技术研究蛋白相互作用;对一些重要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并对其进行泛素化、乙酰化和磷酸化等修饰分析;8. 鉴定两性生殖鲫鱼卵子中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发育不等性基因,分析单性生殖鲫鱼三倍体卵子中相关同源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差异和基因表达调节差异,确定发生差异甲基化的目标基因;比较分析两性生殖与单性生殖鲫鱼卵子基因组中差异甲基化功能基因启动子,鉴定差异甲基化顺式调控序列。

9. 采用正常的和人工突变后的基因转移试验,辅以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如目的基因表达产物体内、外诱导处理等来分析目的基因的生理功能;10. 用显微注射方法研究基因功能。

将含有这些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或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的蛋白,注射到胚胎中或转染到细胞中,观察生物学效应;11. 将目的基因的反义RNA或其蛋白的抗体注射到胚胎中,观察生物学效应;12. 对生殖调控基因而言,设立人工性反转实验,分别提取不同性反转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性腺的mRNA和蛋白,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基因表达的时序性;13. 对生长和生殖功能基因而言,合成重要调控生长生殖基因的结构类似物或表达具有生物活性重组蛋白,取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肝脏和性腺,通过碎片灌流和细胞孵育等离体研究方法,或直接注射结构类似物或重组蛋白,采用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研究其活性,测定各种靶组织、血清中调控生殖生长激素的含量,分析这些生长调控因子和生殖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传递机制,分析它们对鱼类生殖和生长的影响;14. 通过体外合成小分子RNA,建立鱼类系统中适用于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简洁、高效的siRNA技术平台;通过克隆获得的鱼类来源的启动子构建针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siRNA载体,建立抗病转siRNA基因鱼模型;通过Cre-loxp介导的系统进行鱼类胚胎中的条件基因打靶研究;建立鱼类胚胎干细胞和生殖干细胞系,建立鱼类培养细胞体外基因操作和个体重建技术途径;15. 通过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技术,配合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等方法,研究目的基因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基因调控网络、信号通路和作用机理等;16. 采用已经建立的细胞模型,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转染目的基因和siRNA干扰等技术手段,研究目的基因的生理学功能以及基因的调控网络;17. 通过AFLP和微卫星等遗传标记的大规模筛选,鉴定出与鱼类性别等等主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而通过Genomic walking克隆鉴定相关功能基因;通过人工选育和家系分析,利用遗传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的优势,研究特定标记与某些经济性状(例如生长、性别、抗病或抗寒)的连锁关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展鱼类生长、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和eQTL定位分析;18. 改造基于蛋白质锌指结构的基因敲除载体系统,优化基因敲除载体,引入更多的克隆位点,以简化特异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利用Zinc Finger Tools 网上软件包(),选取代表性基因进行锌指结构域的索寻,选择连续20或30个氨基酸的合适结构域,依据针对DNA三联体的经验锌指氨基酸序列,设计靶标多肽和碱基序列;将靶标多肽的DNA片段克隆到经改进后的基因敲除载体上;体外合成mRNA,显微注射;观察表型,并利用PCR检测显微注射个体的基因型,获得杂合体;将杂合体个体扩大培养,并进行相互交配,以获得基因的两个拷贝均缺失的纯合体;系统分析基因缺失纯合体的表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