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大学生宗教信仰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校园作为学术、精神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地方,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宗教信仰。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在进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宗教信仰指的是对于宗教教义、信仰体系和宗教实践的一种信仰和坚守。
在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在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都持有着积极的态度,愿意了解并接触不同的宗教信仰,理解宗教对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甚至对宗教抱有排斥和不理解的情绪。
1. 缺乏正确的宗教信仰知识。
许多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各类宗教的认知局限于表面的了解,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
这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接触宗教时容易被一些极端和片面的宗教观念所误导,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看法。
2. 宗教信仰情感不稳定。
一些大学生对于宗教持有着摇摆不定的态度,缺乏坚定的信仰。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宗教信仰往往显得脆弱和不稳定,难以为他们提供内心的平静和坚强。
3. 缺乏宗教信仰引导和辅导。
大学校园内缺少宗教信仰引导和辅导的机制,宗教信仰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的了解和接触,缺乏深入的引导和研究。
针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1. 加强宗教信仰知识的教育。
大学应该开设宗教信仰的相关课程,向学生传授宗教的基本知识和信仰观念,促使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念。
2. 提供宗教信仰指导和辅导。
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宗教信仰指导和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解宗教、探寻信仰内涵的场所和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宗教信仰。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
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近20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
当今社会,宗教借助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其影响,其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热爱生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这个大国能否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最大筹码。
在整个社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其中就有被各个阶层关注的“宗教热”。
大学生作为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汹涌而来的宗教热流,成了十分必要探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对历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其消亡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
仅以基督教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曾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统战部的高度重视。
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是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宗教信仰者呢?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不仅在学习领域内可接触见识的信息不断增加拓宽,在人生追去和信仰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整理]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新形势下,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复杂,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在校大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宗教活动,表明了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观问题已不容忽视。
我们对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信教的原因1、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
这些年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思想理论界某些导向一度混乱,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处于低潮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似乎日趋尖锐,难以解决,如道德良心的沦丧,丑恶现象的卷土重来,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屡屡发生,战争恐怖活动此起彼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等,一句话,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这一切现象,哲学、社会科学似乎解释不了,自然科学也无能为力,有些恶果看起来甚至是由科学的发展直接引起的。
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
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
2、内在心理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
如一学生写道:我妈生病多年,看医生、吃药,效果一直不好。
信教后,认识了很多教友,大家一起祈祷,做弥撒,互相关心,相互爱护。
不久我妈心情舒畅多了,病也好多了。
在这里,宗教成了最高明的“心理医生”。
3、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规范: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信仰体系。
在中国,虽然宗教信仰历经政治风云,但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宗教信仰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
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引导教育机制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
1.宗教信仰情况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逐渐得到关注,并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
调查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并不高,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庞大,仍然有较大数量的信徒。
其中,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信仰成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
2.宗教信仰变化趋势宗教信仰在不断变化中,除了基本信仰之外,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也在逐渐趋向个性化和青年化。
在大学校园中,有些大学生会加入不同的宗教组织参与活动和学习,以满足个人精神需求。
此外,一些大学生日益关注和探索精神意义和人生目的,使得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不断增加。
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合理的引导教育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面的建议:1. 提供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不同宗教的基本情况和精神内涵,以帮助大学生做出理性判断。
可以开设宗教文化课程、组织宗教探讨会、引导大学生阅读有关宗教的重要著作等。
2. 引导思考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教育机制应引导大学生正视宗教信仰带来的思考和精神归属感,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信仰立场和规划人生。
3. 建立正式机构有些大学生已经加入或有意向加入某些宗教组织,教育机制应建立相应机构,让大学生在组织内获得正规和全面的宗教学习和实践经验。
4. 建立沟通机制针对大学生群体宗教请求和疑问,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让大学生获得及时和专业的解答和心理指导。
在总结以上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引导教育机制是一个多维度、复杂问题。
作为大学生,应在思想认识上达到较高程度,全面认识和尊重宗教信仰,不局限于某个宗教信仰,通过建立合理的引导教育机制,使其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新整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docx
最新整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
”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研究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影响,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笔者在20xx年的9至12月,对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作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着重对信仰什么、如何看待宗教信仰、对宗教知识和国家政策知识的了解、接触宗教的主要原因、接触宗教的渠道、信仰宗教的原因、宗教对人的帮助以及最感兴趣的宗教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950份,收回927份,回收问卷比例为97.58%。
(一)大学生信仰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笔者设计了12个选项,有221名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占24%;非常遗憾的是,有239名的大学生选择了无任何信仰,占26%;另外选择“佛教”的有xxxx人,占17%;有77人选择了“金钱或权力”,占8%;选择“西方实用主义”的有36人,占4%;选择“命运或星座”的有27人,占3%;选择“道教”的有20人,占2%;选择“明星”的有16人,占2%;选择“基督教”的有13人,占1%;选择“天主教”和“迷信”的有6人,占0.6%。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时,有310人选择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求”,占33%。
有298人选择了“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占32%;有xxxx人选中了“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占15%;有45人选择了“学习就业压力大”,占5%。
有560人认为本人信仰宗教是“理性的”,占60%;有160人选择了“跟着感觉走”,占17%;有37人选择“身旁的朋友或同学都在信,随大流”,占4%;有31人,选择信仰宗教是“想标新立异”,占3%。
(三)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宗教是什么在调查“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宗教是什么”时,有437人选择“佛教”,占47%;有163人选择“其他宗教”占18%;有120人选择“基督教”,占13%。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8月近年来,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宗教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已成为不容忽视与回避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特征据有关调查,大学生中宗教信徒人数比例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
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在大学生中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从宗教信仰的选择上来看,大学生皈依较多的是基督教、佛教。
据我们的调查,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高达24%,而其他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等均在10%以下。
诚然,青年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较感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了解的增多,西方的文化较易吸引我国大学生,基督教中的《圣经》等宗教历史典籍,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而且通俗易懂,其中的故事萃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显得更有哲理性,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2、从宗教信仰的组织、活动形式上来看,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有联系密切的宗教团队生活,交流的内容可以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有时还会举办一些聚餐、旅行等集体活动,而对“正式的宗教团体”相对较少参与。
3、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来看,大学生信教正逐步趋向于理性。
据我们调查,有57%的同学认为宗教是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
大部分信教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但一部分大学生寻求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他们主要认可宗教的人文关怀、道德意境及其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
对宗教文化有着多方位的认识,把自己的信仰定位为理性信仰,更多的是遵从民族传统的习俗去宗教活动场所,并注重对宗教知识的吸纳。
不注重某种现实性的东西,而主要体现在精神需求上,较多的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籍的探寻。
4、从宗教信仰的影响上来看,有28%的同学认为信教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信教原因及其利弊
大学生信教原因及其利弊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宗教的起源、本质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信教现象呈升温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在青年学子中有弱化现象。
面对宗教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冲击,如何帮助青年学子理性看待和处理宗教现象和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并坚定科学的信仰观,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释放压力,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为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一定的视角参考。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笔者以湖北省荆州地区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5份,有效率为97%。
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至24岁;被调查者的专业构成涵盖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等。
1.被调查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485名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有70人,占被调查群体的14.4%。
其中,有6人信仰伊斯兰教,占被调查人群的1.2%。
道教12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5%。
信仰佛教的人最多,有38人,占被调查人群的7.8%,而基督教其次,有14人,占被调查人群的2.9%。
调查结果表明,女生信教的人数和比例低于男生。
在199个接受调查的女生中,有22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女生被调查群体的11.1%,占总的被调查群体的4.5%;在286个接受调查的男生中,有48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男生被调查群体的16.8%,占总的被调查人群的9.9%。
在没有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415人中,有51%的人表示“虽不信仰宗教,但对其有兴趣”,还有30%的人表示“将来也许会信教”,只有19%的人表示“信无神论”。
2.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教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针对“您最初接触该宗教的动机”问题,有35.2%的信教者选择“承袭家庭传统”;28.6%的信教者选择“寻找精神寄托”;14.1%的信教者选择“为了爱智求知”;16.5%的信教者选择“好奇心”;另有5.6%的信教者选择“为了健康,强身健体”。
大学生如何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大学生如何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宗教和信仰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考的群体,他们在面对宗教和信仰问题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与尊重、思辨与思考以及团结与和谐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一、认知与尊重大学生在面对宗教和信仰问题时,首先要保持正确的认知和尊重的态度。
宗教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代表着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与认同。
大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和信仰选择,不以自己的观点来评判他人。
无论别人的信仰背景是什么,我们都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学会和谐相处。
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他们有自己的习俗和仪式。
大学生应该尊重和欣赏这些差异,避免对他人的宗教观点进行嘲笑或歧视,保持一个和谐的社交环境。
二、思辨与思考大学生应该具备思辨和思考的能力,来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面对不同的宗教观点和信仰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思考和质疑。
通过了解不同的宗教和信仰,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
在思辨和思考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注重理性思维。
宗教和信仰问题虽然涉及到个人情感和信仰,但我们不能只凭情感和信仰来判断一个问题的对错。
通过合理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和信仰的本质,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三、团结与和谐大学生应该以团结和和谐的态度面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宗教和信仰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团结为宗旨,通过交流和沟通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在校园中,大学生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宗教和信仰交流活动,为校园提供一个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氛围。
通过交流和对话,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宗教和信仰的内涵和精神,增加对宗教和信仰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大学生也应该推动宗教和信仰的和平互动,防止极端主义和宗教矛盾的发生。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参与宗教和信仰和平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数据分析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以广东高校的数据为例11计算机毛概第十⑦小组小组成员:袁俊扬周业祖汪炜饶德彦郑森胜凌忠怡林凯伟【摘要】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高校理想信仰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此次调查发现,在现状上:第一,大学生信教人数占一定比例,并有升温趋势;第二,信仰的宗教类型以佛教、基督教、道教为主;第三,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具有低度相关。
在成因上:第一,以家庭为主的人际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极大影响;第二,大学生好奇心强、对具有神秘感的宗教容易产生兴趣;第三,宗教的部分道德美和艺术美迎合了大学生对道德和艺术的探索需要;第四,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压力和矛盾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
德国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所说:“任何一个努力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类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人类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
”为此,我们于2012年11月—12月对广东不同高校的360名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力争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做参考。
一、样本和资料(一)样本设计此次调查的总体是广东省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样本由360名大学生组成。
考虑到调查的样本隶属于不同生源地、学校、专业、年级、民族背景等,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首先,在学校的选取中,主要以“文理特点”和“学校级别”(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普通大学)为参照标准.(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本调查由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11级计算机第17毛概实践小组实施完成。
资料收集采取自填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方式相结合。
填答时间约为10分钟。
本次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完全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电子版收回242份,刚好360份。
从回收的资料来分析,列下:从性别来看,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2.3%,女生占37.7%,男性多于女性24.6个百分点;从学习类型分类,理科类学生占55.6%,工科类(19.4%),文科类(16.7%),艺术类(8.83%);理科居首。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调研背景与意义
二、调研背景与意义(一)总体背景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形式大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使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充满了信心,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这是大学生信仰主流的环境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
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世界文化方面的交流特别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入,使得大学生信仰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大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宗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活动,尤其是不少学生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中有信教群众,使得大学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栋梁,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各大高校学生为对象,通过网上发问的形式,就大学生对宗教文化印象的理解进行调查。
宗教的文化、宗教的社会功能、关于宗教与政治的调查,也是我们的调研内容。
(二)调查意义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
他们或是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兴趣,或是受到身边教徒的感染,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
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探析
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探析文章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
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标签: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人类精神领域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
宗教文化,呈现出迅猛崛起的态势,信教民众数量与日俱增。
我国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也逐渐上升,大学生不仅从接受变为学习,有的大学生还传播宗教思想,甚至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对高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产生威胁,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为此,高校需要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找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提出应对宗教信仰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一、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问题分析1、信教人数偏多,缺乏正确的宗教辨析能力对于宗教信仰,以往的大学生可能感到十分陌生,不懂得什么是宗教,宗教是否是邪教。
近年来发现高校校园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偏多,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宗教对多数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
但是,许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宗教的教义,对宗教内涵和精神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正确的宗教辨析能力,因此大学生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而走向邪教。
2、部分党员团员信仰宗教,宗教政策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中存在着党员或者团员信教的现象,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员和团员是不允许信仰宗教,应该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有些大学生对宗教政策法律认识不足,信仰宗教也只是因为第一次接触,带着新鲜好奇感而缺乏理性思考,所以虔诚度还不高,带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3、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宗教势力乘虚而入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一、宗教的本质认识1.1人们最初没有宗教观念,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这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1。
2邪教是与宗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以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因此邪教是对宗教的叛逆和反动。
虽然从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邪教大都打着宗教的旗号掩饰自己,但与宗教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1。
3马克思主义和宗教都是世界观、认知论、方法论,两者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起源的方法是唯物主义,而宗教认为世界是由某个神或偶像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
二、党的宗教政策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现象,是由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宗教活动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重要使命。
而宗教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那么,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宗教活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宗教活动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精神支柱,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在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挑战时,宗教信仰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此外,宗教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宗教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社交圈子,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个人发展。
通过参与宗教活动,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宗教文化的精髓,增长见识,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宽容和包容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宗教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文化、交流思想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然而,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也需要理性对待。
首先,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信仰选择适合自己的宗教活动,不盲目跟风或被动参与。
其次,大学生在参加宗教活动时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从、不极端,不因宗教信仰而偏离科学、法律和道德底线。
同时,大学生也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保持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避免因宗教信仰产生偏见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宗教活动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参加宗教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需要理性对待,避免走向极端和偏执。
因此,大学生可以适当参加宗教活动,但要保持独立思考,坚守原则,做一个理性、包容、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8月近年来,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宗教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已成为不容忽视与回避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特征据有关调查,大学生中宗教信徒人数比例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
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在大学生中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从宗教信仰的选择上来看,大学生皈依较多的是基督教、佛教。
据我们的调查,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高达24%,而其他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等均在10%以下。
诚然,青年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较感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了解的增多,西方的文化较易吸引我国大学生,基督教中的《圣经》等宗教历史典籍,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而且通俗易懂,其中的故事萃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显得更有哲理性,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2、从宗教信仰的组织、活动形式上来看,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有联系密切的宗教团队生活,交流的内容可以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有时还会举办一些聚餐、旅行等集体活动,而对“正式的宗教团体”相对较少参与。
3、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来看,大学生信教正逐步趋向于理性。
据我们调查,有57%的同学认为宗教是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
大部分信教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但一部分大学生寻求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他们主要认可宗教的人文关怀、道德意境及其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
对宗教文化有着多方位的认识,把自己的信仰定位为理性信仰,更多的是遵从民族传统的习俗去宗教活动场所,并注重对宗教知识的吸纳。
不注重某种现实性的东西,而主要体现在精神需求上,较多的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籍的探寻。
4、从宗教信仰的影响上来看,有28%的同学认为信教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对于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指导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探讨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宗教对大学生心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为高校宗教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有效问卷数量为500份。
问卷涵盖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宗教信仰情况、宗教活动参与情况、宗教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等内容。
2.访谈: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将选择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宗教的认知、宗教信仰的变化、宗教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宗教信仰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受访高校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比例约为30%,其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信仰者占比较高,分别是40%、30%、20%和10%。
而受访学生中不信仰宗教的比例为70%。
2.宗教活动参与情况在宗教信仰者中,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
而在不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只有少数表示参与过宗教活动。
3.宗教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宗教信仰使他们更加快乐、平和,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有约40%的受访者表示,宗教信仰让他们更加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不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对于宗教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低。
四、调查分析1.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在高校学生中受到关注和信奉的比例较高,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大学生宗教案子
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一些大学生因宗教信仰问题引发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近日,一起大学生宗教纠纷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件背景:甲同学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自小受家庭影响,信奉基督教。
进入大学后,甲同学积极向周围同学宣传基督教信仰,并在宿舍内举行宗教活动。
然而,此举却引起了乙同学的不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行为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双方因此产生矛盾,最终升级为激烈的冲突。
案件经过:乙同学向学校投诉甲同学,要求学校禁止其在宿舍内举行宗教活动。
学校在调查后,认为甲同学的行为并未违反校规,但为了维护宿舍秩序,要求甲同学在宿舍内不得举行宗教活动。
甲同学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受到限制。
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甲同学甚至开始在学校内散发宗教宣传材料,引发更多同学的争议。
案件处理:学校在接到投诉后,高度重视此事,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
经研究,学校决定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宗教政策的学习,提高全体师生的宗教政策意识;2.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宗教知识讲座,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宗教;3. 对甲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4. 加强宿舍管理,确保宿舍秩序。
案件反思:这起大学生宗教纠纷案引发了社会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关注。
以下是对此案件的几点反思:1.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行使这一权利,需要我们共同探讨;2. 学校应加强对宗教政策的学习,提高全体师生的宗教政策意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3. 在处理宗教纠纷时,应坚持依法、公平、公正的原则,尊重各方合法权益;4.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尊重他人信仰,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结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行使这一权利,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这起大学生宗教纠纷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宗教与生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宗教信仰问题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深入理解这一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宗教信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方法。
接着,从宗教信仰的普及程度、类型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概述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与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结合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宗教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存在和影响力逐渐显现。
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持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来自有深厚宗教传统的家庭,或是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关的宗教文化和知识。
他们可能积极参与宗教活动,将宗教信仰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
他们可能对宗教的某些教义或仪式感兴趣,但并不完全认同或参与。
这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从哲学、文化或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宗教。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信仰持否定或排斥的态度。
他们可能认为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和科学理念相悖,或是觉得宗教信仰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不同的态度和信仰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他们的宗教信仰现状不仅受到个人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他们的信仰选择和行为表现,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
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据此,教育部在2009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任务项目中专设了“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
我们有幸中标这一课题。
接到这一课题后,我们首先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刻意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京外的太原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了必要的实证调查,之所以选择了这四所大学,是因为课题组主要成员来自于这四所大学,对于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课题组抽取了四所高校的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学院、外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艺术学院等10个不同学院的各年级共计1300名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试。
发放问卷1260份,其中无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100份,其中男生586人,女生514人。
方法是随机抽样,匿名答卷,当场回收。
调查模型采用的是课题组根据本课题研究理念自编的《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一、从最表层的事实入手,确定大学生信仰的“有无”状况,判断其在信仰问题上的整体认知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看法。
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和掌握是个体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与判断,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仰维度的认识,所以,对其信仰“有无”程度的判断,事实上是从信仰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整体认知的判断。
从“大学生有无信仰的选择”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大学生中“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6.8%,表示“没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24.5%,“说不清”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8.7%。
关于“大学生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无过时)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84.6%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或其他情况仅占调查总数的15.4%。
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也就是“80”后一代,他们生活在文化信息最丰富的环境里,喜欢探索社会、思考人生,思维活跃,视野宽广,他们有对信仰的迫切需求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是赋有信仰和抱负的一代。
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信任感增强,对政治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知。
二、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揭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情感意识是大学生信仰行为的重要基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设计了调查。
关于“信仰问题是否重要”的五个层次,被调查者中有27.9%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对他们“非常重要”,有41.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对他们“比较重要”,有24.4%的大学生表示信仰对他们“不太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信仰“完全不重要”,3.8%的大学生“不知道”信仰是否重要。
可以看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比较重要。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社会上的信仰多元化思潮逐渐影响到高等学校,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难能可贵的是,进一步调查认为信仰比较重要的这70%大学生时,其中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占70%以上,而且理工类和文史类的差异化并不显著。
这一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怀有深厚的情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多数大学生依旧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从以上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大学生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
尽管受到现实生活的有力冲击和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信仰的选择率仍然高居首位,反映了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解、支持和依恋,这一信仰仍然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和建设,就一定能够重新树立起这一科学信仰的权威,同时从侧面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有成效的。
三、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1.信仰选择在主导信仰的基础上多元化选择趋强把众多的信仰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又是怎样选择的呢?目前大学生中流行的价值项目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相信神灵、相信星座、认为金钱最重要、认为权利最重要。
我们按照这六个价值项目做了设计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8.2%,选择“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6.7%。
同时,社会利益、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也反映到学校来,对学生的信仰产生影响,对社会的主导信仰产生冲击。
一些学生主导信仰不稳定,愿意去了解甚至尝试相信其它信仰。
有12.8%的大学生“相信神灵”,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7.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13.4%的大学生“认为权利最重要”,这些负面数据比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有较明显增长。
这说明,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
党的几代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对此都发表过重要讲话,还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达相关文件,予以强调。
在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能充分认识到社会成员中虽然存在着信仰内容、层次上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仰,是社会的主导信仰。
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学校正面的、主渠道的教育。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是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
信仰多元化在显示大学生信仰成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功利化和世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无信仰的状态,因为信仰一旦功利化、世俗化,就失去了信仰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功名利禄成为人们行为唯一的本能信仰。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和引导已迫在眉睫。
2.各种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凸显作为信仰来说,是不能回避宗教信仰的,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体现了信念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并已把信念转化为信仰了。
宗教正是人类以信仰为手段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几乎渗透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此,我们直接就大学生对各种宗教信仰的选择做了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大学生不信宗教的占据绝对数量,占调查总数的78.1%,但仔细看来,大学生选择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占4.3%、“佛教”占12.5%、“道教”占0.7%、“伊斯兰教”占1.1%、“其它宗教”占1.3%,总计共占19.9%。
从这一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还是占有不低的比例,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与建国以来的其它时期相比为数不少。
在宗教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宗教文化冲击,因此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这一调查结果与之前的《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东北三省八所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相比,大学生中宗教信仰的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四、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始终是处于一种矛盾运动之中。
成长过程中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于信仰的教育在大学生心中会形成一定的认知基础。
家庭、学校、社会的熏染与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大学生现有的信仰,对此,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
调查数据显示,62.2%的大学生信仰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14.5%的大学生信仰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3.8%的大学生信仰是在大学课堂中形成,4.7%的大学生信仰是通过共产主义教育形成的,14.8%的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竟然是缺失的。
在相关的访谈中,有的学生坦承自己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对于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没有深入的思考。
在他们的思想领域,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人生的指导,对于大学校园中的信仰教育,他们也往往持有冷漠甚至抵触的态度。
因此,在面对来自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挫折和挑战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甚至产生对于人生、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
另有一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来自于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其对于信仰教育有着一定的正确认知,并切身体会到信仰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一部分群体,对于信仰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心理作为基础,会比较乐于接受大学信仰教育,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和服从感,能够将信仰与自身的实践、发展相结合。
要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就面临着一个不同学生信仰认知存在差别的问题。
大学生信仰认知基础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同样的信仰教育,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因此,建立寓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信仰教育机制是一个富有挑战的研究课题。
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心理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生活的微观环境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影响个体早期的社会化的进程(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家庭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的父母及其他长辈通过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对大学生提出殷切期望,而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青年。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情感联系等关系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思想、品德、习惯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不知不觉传给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离开了家庭,开始了独立生活,不能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子女离开父母的时候,父母免不了要进行嘱告。
随后,书信来往,电话联系,节假日接触,父母都会明确地向子女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愿望和要求,是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往往比大学生离开家庭前所受的影响更富有教育性。
因而对大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仍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它可以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团结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主体,在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也是主体,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校园认同感、校园归属感、校园责任感和校园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