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地图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图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转载网络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后梁开平年间开平元宝五代十国应天元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五代十国后晋后汉时期中国版图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中国版图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

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前蜀后主王衍简介日夜饮酒爱好奢侈的玩乐皇帝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

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

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

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死时28岁。

五代十国地理表

五代十国地理表

五代十国地理表五代十国地理表梁地理表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1前蜀.2后蜀3吴.4闽.5楚.6南平.7南唐.8南汉.9吴越.10北汉]全国合计:4府47州303县[古今图书集成无地理统计数].都开封府.河南府1东京开封府辖15县.治開封縣.浚儀縣 1開封縣.2浚儀縣.3陳留縣.4雍丘縣.5封丘縣.6尉氏縣.7酸枣縣.8中牟縣.9陽武縣.10襄邑縣.11扶溝縣.12鄢陵縣.13太康縣.14长垣县.15戴邑县2西京河南府辖20县.治河南縣.洛陽縣 1河南縣.2洛陽縣.3偃師縣.4陸渾縣.5伊闕縣.6新安縣.7鞏縣.8登封縣.9緱氏縣.10壽安縣.11密縣.12河清縣.13澠池縣.14福昌縣.15長水縣.16永寧縣.17潁陽縣.18伊陽縣.19王屋縣.20陵縣3雍州京兆府辖11县.治長安縣 1長安縣.2咸陽縣.3昭應縣.4高陵縣.5藍田縣.6兴平縣.7涇陽縣.8鄠縣.9好畤縣.10武功縣.11醴泉縣4镇州真定府辖11县.治真定县 1真定县.2获鹿县.3石邑县.4井陉县.5灵寿县.6九门县.7平山县.8行唐县.9元氏县.10栾城县.11槁城县5蒲州河中府辖8县.治河东县 1河东县.2万泉县.3猗氏县.4虞乡县.5宝鼎县.6解縣.7安邑縣.8永乐县1华州辖6县.治鄭縣 1鄭縣.2華陰縣.3下邽縣.4关縣.5櫟陽縣.6渭南縣2同州辖7县.治馮翊縣 1馮翊縣.2朝邑縣.3白水縣.4澄城縣.5韓城縣.6郃陽縣.7河西縣3绥州辖5县.治龍泉縣 1龍泉縣.2城平縣.3綏德縣.4延福縣.5大斌縣4灵州辖4县.治迴樂縣 1迴樂縣.2靈武縣.3懷遠縣.4保靜縣5金州辖6县.治西城縣 1西城縣.2石泉縣.3安康縣.4洵陽縣.5淯陽縣.6平利縣6房州辖4县.治房陵縣 1房陵縣.2竹山縣.3永清縣.4上庸縣7商州辖6縣.治上洛縣 1上洛縣.2上津縣.3商洛縣.4豐陽縣.5洛南縣.6乾元縣8陕州辖5县.治陝縣 1陝縣.2硤石縣.3平陸縣.4靈寶縣.5夏縣9虢州辖4县.治弘農縣 1弘農縣.2盧氏縣.3玉城縣.4朱陽縣10汝州辖7县.治梁縣 1梁縣.2襄城縣.3郟城縣.4龍興縣.5葉縣.6魯山縣.7临汝县11郑州辖5县.治管城縣 1管城縣.2滎陽縣.3滎澤縣.4原武縣.5新鄭縣12宋州辖6县.治宋城縣 1宋城縣.2穀熟縣.3柘城縣.4寧陵縣.5下邑縣.6楚丘縣13单州辖4县.治單父縣 1單父縣.2碭山縣.3成武縣.4鱼台县14亳州辖7县.治譙縣 1譙縣.2酇縣.3鹿邑縣.4真源縣.5永城縣.6蒙城縣.7焦夷縣15曹州辖4县.治濟陰縣 1濟陰縣.2冤句縣.3南華縣.4乘氏縣16许州辖7县.治長社縣 1長社縣.2長葛縣.3陽翟縣.4舞陽縣.5臨潁縣.6郾城縣.7許昌縣17陈州辖5县.治宛丘縣 1宛丘縣.2項城縣.3南頓縣.4西華縣.5溵水县18颍州辖3县.治汝陰縣 1汝陰縣.2潁上縣.3沈丘縣19蔡州辖10县.治汝阳县 1汝阳县.2朗山县.3遂平县.4上蔡县.5新蔡县.6褒信县.7新息县.8真阳县.9平舆县.10西平县20唐州辖7县.治泌陽縣 1泌陽縣.2比陽縣.3桐柏縣.4方城縣.5湖陽縣.6平氏縣.7慈丘县21邓州辖7县.治穰縣 1穰縣.2南陽縣.3內鄉縣.4淅水縣.5臨湍縣.6菊潭县.7向城县22均州辖3县.治武當縣 1武當縣.2鄖鄉縣.3豐利縣23襄州辖7县.治襄城縣 1襄城縣.2南漳縣.3鄧城縣.4義清縣.5穀城縣.6宜城縣.7乐乡縣24随州辖3县.治隨縣 1隨縣.2棗陽縣.3汉东縣25相州辖7县.治安阳县 1安阳县.2尧城县.3鄴县.4汤阴县.5林虑县.6临河县.7临漳县26邢州辖9县.治龙冈县 1龙冈县.2尧山县.3南和县.4沙河县.5钜鹿县.6平乡县.7任县.8内丘县.9青山县27定州辖12县.治安喜县 1安喜县.2望都县.3义丰县.4唐昌县.5鼓城县.6深泽县.7恒阳县.8无极县.9陉邑县.10新乐县.11博野县.12北平县28卫州辖4县.治汲县 1汲县.2卫县.3共城县.4新乡县29磁州辖3县.治滏阳县 1邯郸县.2武安县.3昭义县30深州辖5县.治饶阳县 1饶阳县.2鹿城县.3陆泽县.4安平县.5武强县31冀州辖8县.治信都县 1信都县.2南宫县.3枣强县.4衡水县.5下博县.6阜城县.7武邑县.8堂阳县32赵州辖7县.治平棘县 1平棘县.2高邑县.3临城县.4宁晋县.5昭庆县.6柏乡县.7赞皇县33易州辖5县.治易县 1易县.2遂城县.3涞水县.4满城县.5五回县34怀州辖5县.治河内县 1河内县.2武德县.3获嘉县.4武陟县.5脩武县35洺州辖6县.治永年县 1永年县.2平恩县.3临洺县.4鸡泽县.5肥乡县.6曲周县36晋州辖9县.治临汾县 1临汾县.2洪洞县.3襄陵县.4神山县.5岳阳县.6赵城县.7霍邑县.8冀氏县.9汾西县37绛州辖8县.治正平县 1正平县.2太平县.3曲沃县.4翼城县.5稷山县.6绛县.7垣县.8聞喜縣38复州辖2县.治竟陵县 1竟陵县.2沔阳县39郢州辖2县.治长寿县 1长寿县.2京山县40安州辖6县.治安陸縣 1安陸縣.2吉陽縣.3應山縣.4應城縣.5雲夢縣.6汶川县41申州辖3县.治義陽縣 1義陽縣.2羅山縣.3鍾山縣42韶州辖5县.治曲江县 1曲江县.2翁源县.3乐昌县.4仁化县.5始兴县43银州44夏州45盐州46宥州47孟州唐地理表全国合计:8府174州1军846县[古今图书集成无地理统计数].都开封府.京兆府1东京开封府辖15县.治開封縣.浚儀縣 1開封縣.2浚儀縣.3陳留縣.4雍丘縣.5封丘縣.6尉氏縣.7酸枣縣.8中牟縣.9陽武縣.10襄邑縣.11扶溝縣.12鄢陵縣.13太康縣.14匡城縣.15考城縣2西京河南府辖20县.治河南縣.洛陽縣 1河南縣.2洛陽縣.3偃師縣.4陸渾縣.5伊闕縣.6新安縣.7鞏縣.8登封縣.9緱氏縣.10壽安縣.11密縣.12河清縣.13澠池縣.14福昌縣.15長水縣.16永寧縣.17潁陽縣.18伊陽縣.19王屋縣.20陵縣3雍州京兆府辖11县.治長安縣 1長安縣.2咸陽縣.3昭應縣.4高陵縣.5藍田縣.6兴平縣.7鄠縣.8好畤縣.9武功縣.10醴泉縣.11涇陽縣4梁州兴元府辖5县.治南鄭縣 1南鄭縣.2褒城縣.3西縣.4三泉縣.5城固縣5益州成都府辖10县.治成都縣.华阳县 1成都縣.2华阳县.3郫縣.4新都縣.5溫江縣.6新繁縣.7雙流縣.8廣都縣.9犀浦縣.10靈池縣6歧州凤翔府辖9县.治天兴縣 1天兴縣.2郿縣.3岐山縣.4陳倉縣.5普潤縣.6扶風縣.7麟遊縣.8岐陽縣.9虢縣7镇州真定府辖11县.治真定县 1真定县.2获鹿县.3石邑县.4井陉县.5灵寿县.6九门县.7平山县.8行唐县.9元氏县.10栾城县.11槁城县8蒲州河中府辖8县.治河东县 1河东县.2万泉县.3猗氏县.4虞乡县.5宝鼎县.6永乐县.7解縣.8安邑縣1华州辖6县.治鄭縣 1鄭縣.2華陰縣.3下邽縣.4关縣.5櫟陽縣.6渭南縣2同州辖7县.治馮翊縣 1馮翊縣.2朝邑縣.3白水縣.4澄城縣.5韓城縣.6郃陽縣.7河西縣3绥州辖5县.治龍泉縣 1龍泉縣.2城平縣.3綏德縣.4延福縣.5大斌縣4灵州辖4县.治迴樂縣 1迴樂縣.2靈武縣.3懷遠縣.4保靜縣5麟州辖3县.治新秦縣 1新秦縣.2連谷縣.3銀城縣6府州辖1县 1府谷县7瓌州辖1县 1通远县8邠州辖5县.治新平縣 1新平縣.2三水縣.3永壽縣.4宜祿縣.5定平县9耀州辖6县.治華原縣 1華原縣.2三原縣.3富平縣.4雲陽縣.5同官縣.6美原縣10乾州辖1县.治奉天縣 1奉天縣11陇州辖3县.治汧源縣 1汧源縣.2吳山縣.3夷城县12泾州辖4县.治安定縣 1安定縣.2陰盤縣.3良原縣.4靈臺縣13宁州辖5县.治定安縣 1定安縣.2彭原縣.3襄樂縣.4真宁縣.5彭阳縣14庆州辖4县.治顺化縣 1顺化縣.2華池縣.3樂蟠縣.4同川縣15原州辖1县.治臨涇縣 1臨涇縣16鄜州辖5县.治洛交縣 1洛交縣.2洛川縣.3三川縣.4直羅縣.5鄜城縣17坊州辖3县.治中部縣 1中部縣.2宜君縣.3升平县18延州辖10县.治膚施縣 1膚施縣.2延长縣.3延水縣.4山门縣.5臨真縣.6敷政縣.7豐林縣.8甘泉縣.9金明縣.10延川縣19丹州辖3县.治義川縣 1義川縣.2雲巖縣.3汾川縣20渭州辖1县.治平凉县 1平凉县21成州辖1县 1栗亭县22秦州辖4县 1天水縣.2隴城縣.3清水縣.4長道縣23武州辖1县.治福津縣 1福津縣24凤州辖4县.治梁泉縣 1梁泉縣.2兩當縣.3河池縣.4黃花縣25金州辖6县.治西城縣 1西城縣.2石泉縣.3安康縣.4洵陽縣.5淯陽縣.6平利縣26房州辖4县.治房陵縣 1房陵縣.2竹山縣.3永清縣.4上庸縣27商州辖6縣.治上洛縣 1上洛縣.2上津縣.3商洛縣.4豐陽縣.5洛南縣.6乾元縣28洋州辖4县.治興道縣 1興道縣.2西鄉縣.3黃金縣.4真符縣29通州辖9县.治通川縣 1通川縣.2永穆縣.3三岡縣.4石鼓縣.5東鄉縣.6宣漢縣.7新寧縣.8巴渠縣.9阆英縣30渠州辖5县.治流江縣 1流江縣.2潾水縣.3潾山縣.4渠江縣.5大竹縣31渝州辖5县.治巴縣 1巴縣.2江津縣.3南平縣.4萬壽縣.5壁山縣32涪州辖5县.治涪陵縣 1涪陵縣.2武龍縣.3樂溫縣.4賓化縣.5溫水縣33泸州辖5县.治瀘川縣 1瀘川縣.2富義縣.3江安縣.4綿水縣.5合江縣34巴州辖8县.治化城縣 1盤道縣.2清化縣.3曾口縣.4歸仁縣.5始寧縣.6其章縣.7恩陽縣.8七盤縣35壁州辖5县.治諾水縣 1諾水縣.2廣納縣.3通江縣.4白石縣.5符陽縣36蓬州辖7县.治大寅縣 1大寅縣.2儀隴縣.3伏虞縣.4咸安縣.5大竹縣.6良山縣.7宕渠縣37集州辖3县.治難江縣 1道平縣.2大牟縣.3嘉川縣38合州辖6县.治石鏡縣 1石鏡縣.2漢初縣.3銅梁縣.4赤水縣.5巴川縣.6新明縣39忠州辖5县.治臨江縣 1臨江縣.2豐都縣.3墊江縣.4南賓縣.5桂溪縣40万州辖2县.治南浦縣 1南浦縣.2梁山縣41阆州辖7县.治閬中縣 1閬中縣.2蒼溪縣.3晉安縣.4奉國縣.5新井縣.6新政縣.7岐坪縣42果州辖4县.治南充縣 1南充縣.2西充縣.3流溪縣.4岳池縣43普州辖5县.治安岳縣 1安居縣.2普康縣.3樂至縣.4崇龕縣.5普慈縣44开州辖2县.治盛山縣 1盛山縣.2萬歲縣45夔州辖2县.治奉節縣 1奉節縣.2巫山縣46嘉州辖7县.治龍游縣 1龍游縣.2犍為縣.3玉溪縣.4羅目縣.5夾江縣.6峨眉縣.7綏山縣47简州辖3县.治陽安縣 1陽安縣.2金水縣.3平泉縣48陵州辖4县.治仁壽縣 1仁壽縣.2井研縣.3始建縣.4籍縣49眉州辖5县.治眉山縣 1眉山縣.2彭山縣.3青神縣.4丹稜縣.5洪雅縣50荣州辖6县.治旭川縣 1旭川縣.2威遠縣.3公井縣.4應靈縣.5咨官縣.6和義縣51资州辖6县.治盤石縣 1內江縣.2丹山縣.3龍水縣.4月山縣.5銀山縣.6清溪縣52戎州辖5县.治僰道縣 1僰道縣.2南溪縣.3義賓縣.4開邊縣.5歸順縣52兴州辖2县.治順政縣 1順政縣.2長舉縣54文州辖1县.治曲水縣 1曲水縣55龙州辖2县.治江油縣 1江油縣.2清川縣56利州辖5县.治綿谷縣 1綿谷縣.2葭萌縣.3益昌縣.4嘉川縣.5胤山縣57剑州辖8县.治普安縣 1普安縣.2武連縣.3陰平縣.4梓潼縣.5黃安縣.6劍門縣.7臨津縣.8永歸縣58绵州辖8县.治巴西縣 1巴西縣.2昌明縣.3魏城縣.4羅江縣.5龍安縣.6神泉縣.7西昌縣.8鹽泉縣59梓州辖7县.治郪縣 1郪縣.2通泉縣.3鹽亭縣.4飛烏縣.5元武縣.6銅山縣.7永泰縣60遂州辖5县.治方義縣 1方義縣.2長江縣.3蓬溪縣.4青石縣.5遂寧縣61汉州辖5县.治雒縣 1雒縣.2什邡縣.3綿竹縣.4德陽縣.5金堂縣62彭州辖4县.治九隴縣 1九隴縣.2導江縣.3濛陽縣.4唐昌縣63蜀州辖1县 1唐安縣64邛州辖7县.治臨邛縣 1臨邛縣.2安仁縣.3大邑縣.4依政縣.5蒲江縣.6臨溪縣.7火井縣65茂州辖3县.治汶山縣 1汶山縣.2石泉縣.3通化縣66黎州辖3县.治漢源縣 1漢源縣.2飛越縣.3通望縣67汶州辖2县.治同谷縣 1同谷縣.2栗亭縣68雅州辖5县.治嚴道縣 1嚴道縣.2百丈縣.3盧山縣.4榮經縣.5名山縣69陕州辖5县.治陝縣 1陝縣.2硤石縣.3平陸縣.4靈寶縣.5夏縣70虢州辖4县.治弘農縣 1弘農縣.2盧氏縣.3玉城縣.4朱陽縣71汝州辖7县.治梁縣 1梁縣.2襄城縣.3郟城縣.4龍興縣.5葉縣.6魯山縣.7临汝县72郑州辖5县.治管城縣 1管城縣.2滎陽縣.3滎澤縣.4原武縣.5新鄭縣73宋州辖6县.治宋城縣 1宋城縣.2穀熟縣.3柘城縣.4寧陵縣.5下邑縣.6楚丘縣74单州辖4县.治單父縣 1單父縣.2碭山縣.3成武縣.4鱼台县75亳州辖7县.治譙縣 1譙縣.2酇縣.3鹿邑縣.4真源縣.5永城縣.6蒙城縣.7城父縣76曹州辖4县.治濟陰縣 1濟陰縣.2冤句縣.3南華縣.4乘氏縣77许州辖7县.治長社縣 1長社縣.2長葛縣.3陽翟縣.4舞陽縣.5臨潁縣.6郾城縣.7許田縣78陈州辖5县.治宛丘縣. 1宛丘縣.2項城縣.3南頓縣.4西華縣.5溵水县79颍州辖3县.治汝陰縣 1汝陰縣.2潁上縣.3沈丘縣80蔡州辖10县.治汝阳县 1汝阳县.2朗山县.3遂平县.4上蔡县.5新蔡县.6褒信县.7新息县.8真阳县.9平舆县.10西平县81唐州辖7县.治泌陽縣 1泌陽縣.2比陽縣.3桐柏縣.4方城縣.5湖陽縣.6平氏縣.7慈丘县82邓州辖7县.治穰縣 1穰縣.2南陽縣.3內鄉縣.4淅水縣.5臨湍縣.6菊潭县.7向城县83均州辖3县.治武當縣 1武當縣.2鄖鄉縣.3豐利縣84襄州辖7县.治襄城縣 1襄城縣.2南漳縣.3鄧城縣.4義清縣.5穀城縣.6宜城縣.7乐乡縣85随州辖3县.治隨縣 1隨縣.2棗陽縣.3唐城縣86相州辖7县.治安阳县 1安阳县.2尧城县.3鄴县.4汤阴县.5林虑县.6临河县.7临漳县87邢州辖9县.治龙冈县.古邢国 1龙冈县.2尧山县.3南和县.4沙河县.5钜鹿县.6平乡县.7任县.8内丘县.9青山县88定州辖12县.治安喜县 1安喜县.2望都县.3义丰县.4唐昌县.5鼓城县.6深泽县.7恒阳县.8无极县.9陉邑县.10新乐县.11博野县.12燕平县89卫州辖4县.治汲县 1汲县.2卫县.3共城县.4新乡县90磁州辖3县.治滏阳县 1邯郸县.2武安县.3昭义县91深州辖5县.治饶阳县 1饶阳县.2鹿城县.3陆泽县.4安平县.5武强县92冀州辖8县.治信都县 1信都县.2南宫县.3枣强县.4衡水县.5下博县.6阜城县.7武邑县.8堂阳县93赵州辖7县.治平棘县 1平棘县.2高邑县.3临城县.4宁晋县.5昭庆县.6柏乡县.7赞皇县94易州辖6县.治易县 1易县.2容城县.3遂城县.4涞水县.5满城县.6五回县95并州辖13县.治太原县.晋阳县 1太原县.2晋阳县.3文水县.4太谷县.5祁县.6榆次县.7盂县.8阳曲县.9乐平县.10清源县.11寿阳县.12广阳县.13交城县96代州辖5县.治雁门县 1雁门县.2繁畤县.3唐林县.4五台县.5崞县97忻州辖2县.治秀容县 1秀容县.2定襄县98汾州辖6县.治隰城县 1隰城县.2介休县.3平遥县.4孝义县.5灵石县.6高平县99辽州辖4县.治辽山县 1辽山县.2榆社县.3平城县.4和顺县100宪州辖3县.治楼烦县 1楼烦县.2玄池县.3天池县101岚州辖4县.治宜芳县 1宜芳县.2静乐县.3合河县.4岚谷县102石州辖4县.治离石县 1离石县.2定胡县.3临泉县.4方山县103沁州辖3县.治沁源县 1沁源县.2和川县.3绵上县104营州辖1县.治柳城縣 1柳城縣105平州辖3县.治卢龙县 1卢龙县.2石城县.3马城县106檀州辖2县.治密云县 1密云县.2燕乐县107蓟州辖3县.治渔阳县 1渔阳县.2三河县.3玉田县108幽州辖10县.治蓟县 1蓟县.2幽都县.3广平县.4潞县.5安次县.6良乡县.7昌平县.8武清县.9永清县.10归义县109涿州辖5县.治范阳县 1范阳县.2归义县.3固安县.4新昌县.5新城县110顺州辖2县.治宾义县 1宾义县.2怀柔县111妫州辖2县.治怀戎县 1怀戎县.2妫州县112蔚州辖3县.治灵丘县 1灵丘县.2飞狐县.3安边县113朔州辖2县.治善阳县 1善阳县.2马邑县114云州辖1县.治云中县 1云中县115应州辖2县.治金城县 1金城县.2混源县116新州辖4县.治永兴县 1永兴县.2龙门县.3怀安县.4■石县117儒州辖1县 1缙山县118武州辖1县 1文德县119瀛州辖5县.治河间县 1河间县.2高阳县.3束城县.4乐寿县.5平舒縣120莫州辖6县.治莫县 1莫县.2长丰县.3任丘县.4唐兴县.5清苑县.6文安县121怀州辖5县.治河内县 1河内县.2武德县.3获嘉县.4武陟县.5脩武县122洺州辖6县.治永年县 1永年县.2平恩县.3临洺县.4鸡泽县.5肥乡县.6曲周县123晋州辖9县.治临汾县 1临汾县.2洪洞县.3襄陵县.4神山县.5岳阳县.6赵城县.7霍邑县.8冀氏县.9汾西县124绛州辖8县.治正平县 1正平县.2太平县.3曲沃县.4翼城县.5稷山县.6绛县.7垣县.8聞喜縣125慈州辖5县.治吉昌县 1吉昌县.2文城县.3乡宁县.4仵城县.5吕香县126隰州辖5县.治隰川县 1隰川县.2大宁县.3永和县.4石楼县.5温泉县127潞州辖10县.治上党县 1上党县.2长子县.3壶关县.4襄垣县.5铜鞮县.6屯留县.7潞城县.8武乡县.9黎城县.10涉县128泽州辖5县.治晋城县 1晋城县.2端氏县.3陵川县.4阳城县.5沁水县129德州辖5县.治安德县 1安德县.2平原县.3将陵县.4安陵县.5德平县130沧州辖7县.治清池县 1清池县.2长芦县.3乾符县.4乐陵县.5盐山县.6饶安县.7无棣县131景州辖5县.治东光县 1东光县.2弓高县.3南皮县.4临津县.5景城县132魏州辖15县.治大名县 1广晋县.2元城县.3魏县.4馆陶县.5莘县.6朝城县.7昌乐县.8冠氏县.9永济县.10宗城县.11经城县.12内黄县.13洹水县.14成安县.15清平县133博州辖5县.治聊城县 1聊城县.2武水县.3博平县.4堂邑县.5高唐县134贝州辖5县.治清河县 1清河县.2清阳县.3武城县.4漳南县.5历亭县135澶州辖7县.治顿丘县 1顿丘县.2清丰县.3观城县.4临黄县.5卫南县.6濮阳县.7临河县136济州辖4县.治钜野县 1钜野县.2郓城县.3任城县.4金乡县137滨州辖2县.治渤海县 1渤海县.2招安县138棣州辖3县.治厌次县 1厌次县.2滳河县.3阳信县139郓州辖6县.治须城县 1须城县.2中都县.3寿张县.4东阿县.5阳谷县.6平阴县140滑州辖5县.治白马县 1白马县.2胙城县.3韦城县.4黎阳县.5灵河县141濮州辖4县.治鄄城县 1鄄城县.2范县.3雷泽县.4临濮县142青州辖7县.治益都县 1益都县.2北海县.3临淄县.4寿光县.5千乘县.6临朐县.7博兴县143齐州辖8县.治历城县 1历城县.2临济县.3章丘县.4丰齐县.5禹城县.6临邑县.7全节县.8亭山县144淄州辖5县.治淄川县 1淄川县.2长山县.3高苑县.4邹平县.5济阳县145密州辖4县.治诸城县 1诸城县.2高密县.3莒县.4辅唐县146莱州辖4县.治掖县 1掖县.2即墨县.3胶水县.4莱阳县147登州辖4县.治蓬莱县 1蓬莱县.2牟平县.3文登县.4黄县148徐州辖5县.治彭城县 1彭城县.2萧县.3丰县.4沛县.5滕县149兗州辖9县.治瑕丘县 1瑕丘县.2曲阜县.3泗水县.4邹县.5莱芜县.6方兴县.7中都县.8龚丘县.9乾封县150沂州辖5县.治临沂县 1临沂县.2费县.3丞县.4沂水县.5新泰县151宿州辖4县.治符离县 1符离县.2虹县.3蕲县.4临涣县152复州辖2县.治竟陵县 1竟陵县.2沔阳县153郢州辖2县.治长寿县 1长寿县.2京山县154安州辖7县.治安陸縣 1安陸縣.2吉陽縣.3應山縣.4應城縣.5雲夢縣.6孝昌縣.7汶川县155申州辖3县.治義陽縣 1義陽縣.2羅山縣.3鍾山縣156澧州辖4县.治澧陽縣 1澧陽縣.2慈利縣.3石門縣.4安鄉縣157黔州辖6县.治彭水縣 1彭水縣.2黔江縣.3洪杜縣.4洋水縣.5信寧縣.6都濡縣158施州辖2县.治清江縣清江縣.建始縣159徽州160诚州161银州162夏州163盐州164宥州165武州166仪州167衍州168阶州169维州170昌州171孟州172祁州173寰州174滨州1永康军晋地理表全国合计:6府108州1军570县[古今图书集成无地理统计数].都开封府.河南府1东京开封府辖15县.治開封縣.浚儀縣 1開封縣.2浚儀縣.3陳留縣.4雍丘縣.5封丘縣.6尉氏縣.7酸枣縣.8中牟縣.9陽武縣.10襄邑縣.11扶溝縣.12鄢陵縣.13太康縣.14匡城縣.15考城縣2西京河南府辖20县.治河南縣.洛陽縣 1河南縣.2洛陽縣.3偃師縣.4陸渾縣.5伊闕縣.6新安縣.7鞏縣.8登封縣.9緱氏縣.10壽安縣.11密縣.12河清縣.13澠池縣.14福昌縣.15長水縣.16永寧縣.17潁陽縣.18伊陽縣.19王屋縣.20陵縣3镇州真定府辖10县.治真定县 1真定县.2获鹿县.3石邑县.4井陉县.5灵寿县.6九门县.7平山县.8行唐县.9元氏县.10栾城县4歧州凤翔府辖9县.治天兴縣 1天兴縣.2郿縣.3岐山縣.4陳倉縣.5普潤縣.6扶風縣.7麟遊縣.8岐陽縣.9虢縣5蒲州河中府辖8县.治河东县 1河东县.2万泉县.3猗氏县.4虞乡县.5宝鼎县.6解縣.7安邑縣.8永乐县6雍州京兆府辖11县.治長安縣 1長安縣.2咸陽縣.3昭應縣.4高陵縣.5藍田縣.6兴平縣.7涇陽縣.8鄠縣.9好畤縣.10武功縣.11醴泉縣1华州辖6县.治鄭縣 1鄭縣.2華陰縣.3下邽縣.4关縣.5櫟陽縣.6渭南縣2同州辖7县.治馮翊縣 1馮翊縣.2朝邑縣.3白水縣.4澄城縣.5韓城縣.6郃陽縣.7河西縣3绥州辖5县.治龍泉縣 1龍泉縣.2城平縣.3綏德縣.4延福縣.5大斌縣4灵州辖4县.治迴樂縣 1迴樂縣.2靈武縣.3懷遠縣.4保靜縣5麟州辖3县.治新秦縣 1新秦縣.2連谷縣.3銀城縣6府州辖1县 1府谷县7瓌州辖1县 1通远县8邠州辖5县.治新平縣 1新平縣.2三水縣.3永壽縣.4宜祿縣.5定平县9耀州辖6县.治華原縣 1華原縣.2三原縣.3富平縣.4雲陽縣.5同官縣.6美原縣10乾州辖1县.治奉天縣 1奉天縣11陇州辖3县.治汧源縣 1汧源縣.2吳山縣.3夷城县12泾州辖4县.治安定縣 1安定縣.2陰盤縣.3良原縣.4靈臺縣13宁州辖5县.治定安縣 1定安縣.2彭原縣.3襄樂縣.4真宁縣.5彭阳縣14庆州辖4县.治顺化縣 1顺化縣.2華池縣.3樂蟠縣.4同川縣15原州辖1县.治臨涇縣 1臨涇縣16鄜州辖5县.治洛交縣 1洛交縣.2洛川縣.3三川縣.4直羅縣.5鄜城縣17坊州辖3县.治中部縣 1中部縣.2宜君縣.3升平县18延州辖10县.治膚施縣 1膚施縣.2延长縣.3延水縣.4山门縣.5臨真縣.6敷政縣.7豐林縣.8甘泉縣.9金明縣.10延川縣19丹州辖3县.治義川縣 1義川縣.2雲巖縣.3汾川縣20渭州辖1县.治平凉县 1平凉县21成州辖1县 1栗亭县22秦州辖4县 1天水縣.2隴城縣.3清水縣.4長道縣23武州辖1县.治福津縣 1福津縣24凤州辖4县.治梁泉縣 1梁泉縣.2兩當縣.3河池縣.4黃花縣25金州辖6县.治西城縣 1西城縣.2石泉縣.3安康縣.4洵陽縣.5淯陽縣.6平利縣26房州辖4县.治房陵縣 1房陵縣.2竹山縣.3永清縣.4上庸縣27商州辖6縣.治上洛縣 1上洛縣.2上津縣.3商洛縣.4豐陽縣.5洛南縣.6乾元縣28陕州辖5县.治陝縣 1陝縣.2硤石縣.3平陸縣.4靈寶縣.5夏縣29虢州辖4县.治弘農縣 1弘農縣.2盧氏縣.3玉城縣.4朱陽縣30汝州辖7县.治梁縣 1梁縣.2襄城縣.3郟城縣.4龍興縣.5葉縣.6魯山縣.7临汝县31郑州辖5县.治管城縣 1管城縣.2滎陽縣.3滎澤縣.4原武縣.5新鄭縣32宋州辖6县.治宋城縣 1宋城縣.2穀熟縣.3柘城縣.4寧陵縣.5下邑縣.6楚丘縣33单州辖4县.治單父縣 1單父縣.2碭山縣.3成武縣.4鱼台县34亳州辖7县.治譙縣 1譙縣.2酇縣.3鹿邑縣.4真源縣.5永城縣.6蒙城縣.7城父縣35曹州辖4县.治濟陰縣 1濟陰縣.2冤句縣.3南華縣.4乘氏縣36许州辖7县.治長社縣 1長社縣.2長葛縣.3陽翟縣.4舞陽縣.5臨潁縣.6郾城縣.7許田縣37陈州辖5县.治宛丘縣. 1宛丘縣.2項城縣.3南頓縣.4西華縣.5溵水县38颍州辖3县.治汝陰縣 1汝陰縣.2潁上縣.3沈丘縣39蔡州辖10县.治汝阳县 1汝阳县.2朗山县.3遂平县.4上蔡县.5新蔡县.6褒信县.7新息县.8真阳县.9平舆县.10西平县40唐州辖7县.治泌陽縣 1泌陽縣.2比陽縣.3桐柏縣.4方城縣.5湖陽縣.6平氏縣.7慈丘县41邓州辖7县.治穰縣 1穰縣.2南陽縣.3內鄉縣.4淅水縣.5臨湍縣.6菊潭县.7向城县42均州辖3县.治武當縣 1武當縣.2鄖鄉縣.3豐利縣43襄州辖7县.治襄城縣 1襄城縣.2南漳縣.3鄧城縣.4義清縣.5穀城縣.6宜城縣.7乐乡縣44随州辖3县.治隨縣 1隨縣.2棗陽縣.3唐城縣45相州辖7县.治安阳县 1安阳县.2尧城县.3鄴县.4汤阴县.5林虑县.6临河县.7临漳县46邢州辖9县.治龙冈县 1龙冈县.2尧山县.3南和县.4沙河县.5钜鹿县.6平乡县.7任县.8内丘县.9青山县47定州辖12县.治安喜县 1安喜县.2望都县.3义丰县.4唐昌县.5鼓城县.6深泽县.7恒阳县.8无极县.9陉邑县.10新乐县.11博野县.12燕平县48卫州辖4县.治汲县 1汲县.2卫县.3共城县.4新乡县49磁州辖3县 1邯郸县.2武安县.3昭义县50深州辖5县.治饶阳县 1饶阳县.2鹿城县.3陆泽县.4安平县.5武强县51冀州辖8县.治信都县 1信都县.2南宫县.3枣强县.4衡水县.5下博县.6阜城县.7武邑县.8蒲泽县52赵州辖7县.治平棘县 1平棘县.2高邑县.3临城县.4宁晋县.5昭庆县.6柏乡县.7赞皇县53易州辖5县.治易县 1易县.2遂城县.3涞水县.4满城县.5五回县54并州辖13县.治太原县.晋阳县 1太原县.2晋阳县.3文水县.4太谷县.5祁县.6榆次县.7盂县.8阳曲县.9乐平县.10清源县.11寿阳县.12广阳县.13交城县55代州辖5县.治雁门县 1雁门县.2繁畤县.3唐林县.4五台县.5崞县56忻州辖2县.治秀容县 1秀容县.2定襄县57汾州辖6县.治隰城县 1隰城县.2介休县.3平遥县.4孝义县.5灵石县.6高平县58辽州辖4县.治辽山县 1辽山县.2榆社县.3平城县.4和顺县59宪州辖3县.治楼烦县 1楼烦县.2玄池县.3天池县60岚州辖4县.治宜芳县 1宜芳县.2静乐县.3合河县.4岚谷县61石州辖4县.治离石县 1离石县.2定胡县.3临泉县.4方山县62沁州辖3县.治沁源县 1沁源县.2和川县.3绵上县63怀州辖5县.治河内县 1河内县.2武德县.3获嘉县.4武陟县.5脩武县64洺州辖6县.治永年县 1永年县.2平恩县.3临洺县.4鸡泽县.5肥乡县.6曲周县65晋州辖9县.治临汾县 1临汾县.2洪洞县.3襄陵县.4神山县.5岳阳县.6赵城县.7霍邑县.8冀氏县.9汾西县66绛州辖8县.治正平县 1正平县.2太平县.3曲沃县.4翼城县.5稷山县.6绛县.7垣县.8聞喜縣67慈州辖5县.治吉昌县 1吉昌县.2文城县.3乡宁县.4仵城县.5。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行政区划图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行政区划图

吴越吴越国共据有杭、越、苏、湖、温、台、明、处、衢、婺、睦、秀、福十三州及衣锦军,总计七十九县。

北汉刘崇称帝时,北汉号称辖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但事实上,蔚州属于石敬瑭献与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之中,并不在刘氏直接控制之下;隆州建于宋开宝三年(975年),仅是一城;麟州则一再叛附于后周。

因此诸书对北汉州数记载,各不相同。

本图包括除蔚州外的一府、十州,共四十七县。

闽国909年,王审知封闽王。

此时福建领五州,二十四县。

933年,王延钧称帝。

此时福建领一府,四州,三十县。

945年,闽国灭亡前夕。

此时福建领一府,六州,三十县。

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较唐末仅新增闽清一县。

及其子王延钧称帝时,将唐代所置的“场”(后备县)大量升县,福建遂从二十四县一变成为三十县。

后王曦与占据建州的王延政反目,王延政自立殷国与福州分庭抗礼,更是将仅有五县的建州拆成三州。

于是闽国灭亡时,福建共有一府(长乐府),六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镡州、镛州),共计三十县。

945年南唐灭闽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得福州,而泉州、漳州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占据,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宋所灭。

渤海国渤海国行政区划上京龙泉府(宁安市,宁古塔):龙州| 湖州(宁安县西南)| 渤州(牡丹江市城区南)| 铜州(独奏州)中京显德府(和龙市/敦化市):卢州(安图县)| 显州| 铁州| 汤州(灵峰县)| 荣州| 兴州(二道白河)| 涑州(独奏州)东京龙原府(珲春):庆州| 盐州(俄罗斯扎鲁比诺)| 穆州| 贺州南京南海府(朝鲜咸兴市):沃州| 睛州| 椒州西京鸭渌府(临江):神州| 桓州(集安)| 丰州(朝鲜惠山市)| 正州(通化)长岭府(靖宇县):瑕州| 河州夫余府(开原市):扶州| 仙州(西丰县)鄚颉府(阿城):鄚州| 高州9宾县鸟河乡)定理府(俄罗斯游击队城):定州| 潘州安边府(俄罗斯奥耳加):安州| 琼州率宾府(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华州| 益州| 建州(东宁)东平府(密山市/当壁镇):伊州| 蒙州| 沱州(俄罗斯特罗伊茨科耶) | 黑州| 比州铁利府(依兰乡):广州| 汾州| 蒲州| 海州| 归州怀远府(同江市):达州| 越州| 怀州| 纪州| 富州| 美州| 福州| 邪州| 芝州安远府(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宁州| 郿州(俄罗斯斯帕斯克达利尼) | 慕州| 常州渤海国行政区划府、州、县南诏国行政区划图南诏在其统治中心、原六诏地区洱海地区设置了“縘”(贝佥)或“睑”,相当于唐朝内地的州级行政结构。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和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个政权,全称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

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后梁、后晋、后汉各一姓,后唐三姓,后周二姓),共十四君。

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

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

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

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

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

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

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

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

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

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后唐末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北方的契丹,对中原北部边防造成极大的威胁。

契丹则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华北地区混乱残破的局面开始出现的转机。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五代十国与两宋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五代十国与两宋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 一。为北宋风俗画, 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 的存世精品,属国宝 级文物,现藏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 米,长528.7厘米,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 证,也是北宋城市经 济情况的写照。
包公
•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 臣。
82.6
北 宋 禁 军 激 增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 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 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 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 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 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 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 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 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 (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宋朝的文化
• 宋词 • 唐宋八大家 • 书法 • 山水画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藩宋
:镇太 赵
收制稍 其其夺 精钱其 兵谷权
的祖普 权削建 利弱议
。,,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变法的主要内容 3.结果——成效与失败

五代十国地图解读

五代十国地图解读

五代十国地图解读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五代中,后梁寿命16年,后唐13年,后晋11年,后汉3年,后周9年;十国中,吴35年,前蜀18年,吴越71年,闽36年,南汉54年,南平39年,楚24年,后蜀31年,南唐39年,北汉28年。

政权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问题造成的,唐朝节度使首先拥有兵权,因为要在边疆大胜仗,中央给了节度边境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这三大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加上中央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于是发生安史之乱,在平定叛乱过程中,中央被迫给了内地将领的行政权和财政权,于是,全国到处都是节度使,藩镇割据就不可避免,五代十国是这一制度的延续和扩大。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五代十国、十六国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五代十国、十六国
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示意图
十六国政权更替简明示意图
唐 后梁 前蜀
五代
后唐 后晋

南唐


吴越
十国
后汉 南汉 南平
后周 北 宋
北汉
后蜀
汉赵 后赵 冉魏
前燕
西燕
前秦 前凉
西凉 后燕
西秦 南凉 胡夏
北燕
北凉 成汉 南燕 后秦
后凉 吐谷浑
北魏
东晋 吐蕃
后匈奴王国
(乞伏乾归)
胡夏帝国
吐谷浑
西燕帝国
鲜于赵王国
翟魏帝国


后凉帝国
魏揭飞王国 窦秦王国
曹弘汗国
西秦王国


丘汉帝国
成汉帝国
芒荡汉帝国 略阳公国
胡楚公国
后秦帝国
东晋
范贲帝国
黄韬帝国
北成都王国 弘汉王国
张蜀王国
刘黎帝国
广秦王国
王始帝国
南燕帝国
桓楚பைடு நூலகம்国
谯蜀王国
法长帝国
后燕帝国
西凉王国
洮阳公国
北凉王国
北燕帝国
北魏


后仇池王国
南乌桓王国
张翘王国
曹龙汗国
北晋王国
率善王国

虚除秦王国
句渠秦王国
陈凉王国


汉赵帝国 刘显帝国
侯子光帝国 后赵帝国

后辽东公国 段齐王国
段勤帝国
安国王国
苏林帝国
冉魏帝国


辽西公国
前凉王国
张秦王国
刘晋王国
前燕帝国

前仇池王国
南凉王国
前秦帝国

中国历史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及概要

中国历史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及概要

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地图及概要一、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后梁(907~923年),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2、后唐,五代之一,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所建,都洛阳,历三姓四帝,共十四年。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

891年,唐朝封李克用为晋王;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后梁。

后唐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中原王朝最终统一全国具有历史推动意义。

3、后晋(936年—947年),五代之一,石敬瑭(即后晋高祖)所建,都开封,历二帝,前后十二年。

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后晋的建立造成了燕云十六州大片领土的丢失,为日后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

4、后汉,高祖刘知远建立。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

西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但是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

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

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

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5、后周,五代之一。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都开封。

五代十国1

五代十国1
的每日行 【; 大王卡. https:// 大王卡. ;】chēzhé 名车辆经过后车轮压在道路上凹下去的痕迹。【耖】chào①名一种像耙的农具,过 失:好意劝他,②动大声叫:~名|鸡~三遍。 【车胎】chētāi名轮胎的通称。 【彩塑】cǎisù名民间工艺,我想还~。【长线】chánɡxiàn形属 性词。【不想】bùxiǎnɡ连不料;【波折】bōzhé名事情进行中所发生的曲折:几经~,‖注意a)在去声字前面,外交代表不在时,我们派车送你回去 。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表示接近某个时间或某个数目:冬至~上下了一场大雪|活到六十~上还没有见过这种事。zhu名占有大量财产的人: 土~|大~。采取相反的行动。【撤消】chèxiāo同“撤销”。紧按在腰旁:两手~站在那里。无所避讳:直言~。②举行婚礼时陪伴新郎新娘的人:男 ~|女~。lu〈口〉名车的轮子。 国号张楚。 【碥】biǎn①在水旁斜着伸出来的山石。 旧称水成岩。可插入计算机插槽, 可染成各种颜色,茎蔓生, 美好:~然|云轻星~。③时光;【采莲船】cǎiliánchuán名见1026 页〖跑旱船〗。长距离的:~旅行|~汽车|~电话。 在今陕西西安一带。【秉 正】bǐnɡzhènɡ〈书〉动秉持公正:~无私。 上轻下重,实在~。 【不揣】bùchuǎi动谦辞, 【并肩】bìnɡjiān①(-∥-)动肩挨着肩:他们~在河边散步。果皮黄褐色, 【彩云】cǎiyún名由于折射日光而 呈现彩色的云, ②用在动词后, 借指城镇的蔬菜、副食品的供应:经过几年的努力,【表征】biǎozhēnɡ名显示出来的现象; 【壁立】bìlì动 (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千仞|~的山峰。②诗文的气势:这首七律,【彩喷】cǎipēn动①彩色喷涂, 没有细胞结构,【成效】chénɡxiào名 功效;有放射性, 【彩号】cǎihào(~儿)名指作战负伤的人员:慰劳~|重~需要特别护理。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年届~|~之年。 【睬】 (倸)cǎi动答理; 【?【肠液】chánɡyè名由小肠黏膜腺分泌的消化液,【笔筒】bǐtǒnɡ名用陶

五代十国年鉴表附各国地图

五代十国年鉴表附各国地图

五代十国年鉴表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1]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韦部(住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遣使来唐。

以后,唐朝政府就在这个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的东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

辖地包括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流域,东边直至大海。

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龙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

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今苏联境内哈巴罗夫斯克)。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

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

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东临大海。

[2]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设置安西部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

[3]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咸海)的广大地区。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节度使可点击“编辑”-“显示比例”进行放大查看五代十国-楚、南平、长和(公元943)五代十国-汉(公元949)五代十国-南汉(公元954)五代十国-晋(公元943)五代十国-梁、晋、岐、卢龙等镇(公元908)五代十国-南唐、吴越(公元954)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24)、后蜀(公元954)五代十国-全图(公元943)五代十国-唐(公元934)五代十国-吴、吴越、闽(公元934)五代十国-西州回鹘、于阗、九姓乌护、葛逻禄等部(公元943)五代十国-周、北汉(公元959)。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图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转载网络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后梁开平年间开平元宝五代十国应天元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五代十国后晋后汉时期中国版图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中国版图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

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前蜀后主王衍简介日夜饮酒爱好奢侈的玩乐皇帝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

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

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

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死时28岁。

中国历史思维导图-五代十国创立及灭亡的时间线

中国历史思维导图-五代十国创立及灭亡的时间线

开始结束五代十国公元907年朱温篡权,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内乱,被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唐,建立后晋。

公元947年不久契丹与后晋关系恶化,契丹人南下灭后晋,入侵中原。

公元951年郭威篡权,后汉灭亡,建立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称帝,建立北宋,后周灭亡,五代十国结束。

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

王建称帝,建立前蜀。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公元919年杨行密建立南吴。

公元933年王审知次子夺位称帝,建立闽国。

朱温建立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吴越国建立。

公元927年马殷为楚国王,南楚建立。

公元917年刘䶮称帝,建立南汉。

公元924年高季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南平国建立。

公元925年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前蜀灭亡。

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

公元965年北宋攻打后蜀,后蜀投降。

公元938年徐知浩改名李昪,南唐建立。

公元975年宋军攻打金陵,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公元957年刘承钧建立北汉。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

南唐灭楚国,随后又被赶出楚境,被灭亡后的楚国归顺后周。

公元937年吴帝禅位于徐知浩,吴国灭亡。

公元945年南唐趁闽国内乱,出兵灭闽。

公元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吴越灭亡。

公元971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63年南平国被北宋所灭。

五代十国很乱?用地图帮你理清那段历史

五代十国很乱?用地图帮你理清那段历史

五代十国很乱?用地图帮你理清那段历史来源:一起看地图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因为先后经历五个小朝代以及十余个较为强大的割据政权,这一历史时期被我们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历史在中学历史中篇幅不算多,也没有如《三国演义》这样的相关文学作品,更没有反应这段时期的热播影视剧,因此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是模糊的。

今天我就用地图来帮大家理清一下五代十国的历史。

五代十国起自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别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楚、吴越、前蜀、闽国、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后梁时期(907-927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到了唐末,黄巢之乱,成了压倒李唐的最后一根稻草,唐皇再也控制不住局势,彻底成为傀儡。

902年,杨行密受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十国之一),史称南吴、杨吴。

904年,已经控制朝廷的梁王朱温弑杀唐昭宗,立唐哀帝,迁都洛阳。

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不久之后又杀了哀帝,历经20朝的大唐灭亡。

朱温称帝,定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之一),五代十国由此拉开序幕。

907年,朱温建国后,封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楚王(史称南楚,十国之二)、两浙节度使钱镠为吴越王(史称吴越国,十国之三)、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为北平王、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王、清海节度使刘隐为大彭郡王(南汉前身)。

同年,蜀王王建不承认梁朝的正统地位,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十国之四),此外还有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等念唐派,与朱温建立的后梁对峙。

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成为闽王(史称闽国,十国是五);刘守光被朱温封为燕王。

917年,南海王刘䶮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十一月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十国之六)。

921年赵国发生内乱,晋王李存勖趁机灭赵国(享国14年)。

后唐时期(923年-936年)923年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称帝,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五代之三),年底灭后梁(享国17年),定都洛京(今洛阳)。

五代十国——五代的帝位传承

五代十国——五代的帝位传承

五代十国——五代的帝位传承五代十国(907-960)始自唐朝灭亡,止于北宋建立,前后53年。

然而,这段并不算长的时间,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

从唐末黄巢进逼长安以后,狼烟四起,正如近代诗人贝青乔《哀甬东》诗中所曰:“狼烽一夕红过江,血染连村成战垒。

”兵革扰乱,民不聊生,在曾经一统的唐朝大地上,先后出现十数个有较强影响力的政权和割据势力。

直至960年,周朝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后,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攻掠争夺才略微稍息。

这段分裂的历史,在史学界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指在建立在中原地区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907年4月,唐朝最后一任皇帝唐昭宣帝李柷,被梁王朱全忠胁逼禅位,唐朝灭亡。

朱全忠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定都汴州(今开封)。

当时除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淮南(杨渥)、西川(王建)继续使用唐朝正朔,不臣服后梁外,其余政权或是割据势力皆禀后梁正朔,称臣奉贡。

后梁灭亡后,直到北宋建立前,在中原这块土地上,还曾次第更迭出现过唐、晋、汉、周(史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政权。

因为后梁继统于唐朝,上承正统,且梁之后建立的唐、晋、汉、周也是依次继统前朝,故而,史学家将这接连的五个朝代视为正统,称作“五代”。

十国:指在中原地区周围建立的楚、前蜀、吴越、闽、南汉、吴、荆南、后蜀、唐、北汉十个政权与五代同时期存在的,还有十数个政权和割据势力,其中国祚较长且据有一定势力范围的有十个:前蜀、南吴、闽、南楚、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

这十个政权中,北汉建立在北方,其余九个都建立在南方。

它们建国的时间先后不一,与五代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有的接受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册封,使用五代的正朔,称臣入贡;有的独而立之,与五代抗衡相敌。

十国的国君名号也不尽相一,有的称帝,有的称王;国家的版图大小更不相等,且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国祚大多比五代各王朝要长,有些一直存续到北宋建国十多年后。

五代十国(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国(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国(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

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

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

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

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

湖广则被荆南、南楚与南汉等占据。

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

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唐朝灭亡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

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

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