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动植物1. 课时一:认识可食用的植物课时一:认识可食用的植物- 目标:让学生了解可食用的植物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可食用植物,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可食用植物,让学生触摸、尝试、认识它们的形态和口感2. 课时二:观察花的特点课时二:观察花的特点- 目标:让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花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种类的花朵,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态,讨论花的功能和花的重要性3. 课时三:观察昆虫课时三:观察昆虫- 目标: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教学重点:认识昆虫的外形和触角等特征- 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并描述它们的外形和动作,引导学生思考昆虫的生活性4. 课时四:认识动物体的不同部位课时四:认识动物体的不同部位- 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体各个部位的功能-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头、身体、四肢和尾巴等部位-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研究认识不同动物体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二单元:自然界1. 课时一:认识四季的变化课时一:认识四季的变化- 目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天气和自然景观-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四季的图片和描述,让学生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四季的变化2. 课时二: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课时二:观察天空中的云朵- 目标:让学生了解云朵的形态和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类型的云朵和它们的特征-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描述云朵的形态和变化,并了解不同类型的云朵所代表的天气3. 课时三:认识地壳的变动课时三:认识地壳的变动-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的发生- 教学重点:认识地震的原因和对人们的影响-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模型,向学生展示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的危害和防范措施4. 课时四: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课时四: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方式-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自然繁殖方式如种子和花粉的传播,以及人工繁殖方式如扦插和嫁接等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1. 课时一:认识常见的物质课时一:认识常见的物质- 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常见应用2. 课时二:认识身边的能源课时二:认识身边的能源- 目标: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能源和能量转化-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能源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身边不同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电能等,引导学生了解能源的利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3. 课时三:认识常见的材料课时三:认识常见的材料- 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铜,以及非金属材料如木材和纸张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4. 课时四:观察物质的溶解和凝固课时四:观察物质的溶解和凝固- 目标: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溶解和凝固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和凝固的条件和特征-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在冷却过程中的凝固,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和凝固的条件和特征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的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案优秀版
《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
3.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复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动画《海底小纵队》导入。
这部动画片放的是一群海底冒险家,它们有着各自的爱好和特长。
它们在巴克队长的带领下向着未知的海域不断探索前进。
刚刚播放的就是这部动画片第一集里的片段,说的是呱唧开着突突兔刚刚维修好并加了涡轮装置虎鲨艇在海底试驾。
我们看到了海底奇异的景色。
那么,真正的海底和动画片里一样色彩斑斓吗?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探寻海底奥秘。
(板书:海底世界,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因为《海底世界》这课是与水与海有关的,所以老师给同学们发的课文纸也很特殊,这些文字就像——波浪一样排列着。
同学们想不想跟着这些文字去探寻海底的奥秘?要想探寻海底的奥秘,首先要把课文读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子多读几遍。
一边读一边思考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窃私警肌章差胞藻达储属(差不多)开火车读——翘舌音——平舌音——差——记字(熟字加偏旁:窃,换偏旁:藻、胞)宁官汪险参攻推迅速退铁②出示词语:波涛澎湃光线警报肌肉章鱼差异细胞海藻储量金属宁静器官汪汪海参攻击反推力迅速后退③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哪一段回答了这个问题吗。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互呼应。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里什么让你感到海底的奇异?①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海底景色的奇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选13篇)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选13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篇11、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年轮、树冠、指南针、稀疏、密集”等词语。
2、按课文的不同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3、了解有关年轮、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知识,热爱树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了解树冠、年轮的形成和作用,学习按课文不同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的方法。
挂图、多媒体课件、年轮实物。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喜欢)假如你去郊外旅游时不小心迷路了,你会怎么办(自由说)有的同学提到可以用树木辨别方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有关树木的文章《院子里的悄悄话》,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以谈话形式导入,贴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
(姿势端正,读准字音)2、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如何处理?(学生边说教师及评价)3、找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同桌互读。
4、回答:课文写的是谁和谁说悄悄话?你都知道了什么?(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使学生掌握容易错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第一个难题,知道课文中是老槐树和小槐树在说悄悄话,为继续学文奠定基础)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2、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条理性。
我用()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方法。
3、汇报学习情况,辨别方向的方法。
(1)年轮(出示实物)观察年轮是怎样辨别方向?(贴图)(2)树冠(出示图片)指名到板前哪部分是树冠?树冠的形成(板书:南北)4、自学年轮的作用。
(问绕文中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一中心议课进行研读,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进行认真感悟,研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和整体,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和引导,并结合进行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情朗读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第一课时完美版教案
13花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
会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优美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说出第1、2自然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体会、感悟不同表达方法的妙处。
2.根据花开放的时间制作花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词句表达鲜花开放的特点,仿照这种特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
会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优美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会用文中的重点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
1.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的。
再板书“花”,组成课题“花钟”。
2.(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预设:“花钟”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设计意图:用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质疑,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花钟”。
出示: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2.“花钟”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
朗读要求:(课件出示)(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
(3)说说课文围绕“花钟”这个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4)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有趣?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3.了解课文讲的内容。
师:课文读通顺后,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晴天、多云和雨天。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
3. 掌握衡量温度的方法,如使用温度计。
4. 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和变化。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本。
2. 教具:温度计、图片资料、天气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气现象的观察与描述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晴天、多云和雨天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兴趣。
2. 观察实验:分组观察校园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用简洁语言描述。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并概括归纳。
4. 教师示范:教师用明确的语言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鼓励学生模仿和表达。
5. 小结概括:向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复不同天气现象的描述。
第二课时:温度的衡量方法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温度的概念。
2. 教学展示:使用温度计向学生展示温度的衡量方法,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亲自测试不同地点的温度,并记录结果。
4.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在小组内进行温度的比较和讨论。
5.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温度的比较方法。
第三课时:季节与天气的关系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四个季节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季节和天气关系的注意。
2. 季节分析:学生自由讨论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和变化,并记录在活动表上。
3. 活动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如温度、降水等。
4. 小结总结:教师对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梳理季节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针对三年级下册科学的内容编写了一份教案。
通过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衡量温度的实践操作以及季节与天气关系的讨论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天气现象和季节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能够简洁明了地描述和比较天气和温度。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精品教案
23.海底世界自然段,思考:(1)用“”画出中心句。
(2)文中介绍了哪几种鱼的活动?(3)“免费的长途旅行”是什么意思?4.读第五、六自然段,思考:(1)这两个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2)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海底植物?自己不动就能到别的地方。
4.读第五、六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1)从海底的植物和矿藏来介绍的。
(2)从植物的颜色和大小两方面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拓展。
(用时:7分钟)1.浏览全文,总结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海底的知识。
2.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海底的资料。
1.全班交流关于海底的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资料,丰富见闻。
板书设计《海底世界》教学片段◆比较句子,体会词句的妙用。
(教学重点)师:海底动物会像人一样说话吗?生:(齐答)不会。
师:课文中用“窃窃私语”来形容动物发出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我们根本听不到,怎么办呢?别着急,老师给你们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我们来听一听海底有哪些奇妙的声音。
(多媒体播放录音)生:我听到了呜呜、叽叽、嗡嗡等各种奇怪的声音。
(幻灯片出示文中描写声音的句子)师:“有嗡嗡声,有啾啾声,有汪汪声……”这句话和书上的句子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生1:我更喜欢书上的句子,书上写“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我好像真的听到海底动物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叫声。
生2:我也喜欢书上的句子,书上用“有的像……一样”打比方的方法,用我们熟悉的蜜蜂、小鸟、小狗、人打呼噜的声音,我认为很形象。
师:书上的句子写得多形象、多生动啊!句子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大海深处声音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刚才听到的声音?(学生再次发言、交流)23 海底世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文章,作者抓住了典型事物,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时1:水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状态并能够区分水的三种不同状态2. 掌握水的分子构成及其影响3. 能够简单描述水的存在形态教学内容1. 水的三种不同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 水分子构成及其特点3. 水的存在形态:湖泊、河流、海洋、雨水、地下水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观察不同状态的水并辨认不同状态2. 向学生介绍水的三种不同状态3. 结合实验、图片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水分子构成及其特点4. 探究不同的水存在形态5. 概括水的存在形态,并进行复课时2:空气的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空气是由气体构成的2. 了解空气的特征及其影响3. 能够简单描述空气的运动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和特性2. 空气运动对气温、风和天气的影响3. 空气的运动形式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和运动状态2. 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和特性3. 通过图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空气运动的影响4.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探究空气的运动形式5. 总结空气的成分和特性以及空气的运动形式,并进行复课时3:日常生活中的力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施力和受力的关系3. 能够识别并描述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施力和受力的关系3. 日常生活中力的应用:推拉、捏、拧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分组讨论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2. 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3. 通过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施力和受力的关系4.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力的应用5. 总结力的概念和分类以及施力和受力的关系,并进行复习。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课 《花钟》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单元主题单元模块课时安排课时内容人文主题:观察与发现语文要素:1、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模块一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练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开放。
2课时《花钟》模块二巩固运用“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并梳理总结;学习细致的描写。
1课时《小虾》+交流平台模块三通过观察与实验,明白观察和记录有顺序,语言要2课时《蜜蜂》+词句段运用通过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学过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本课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学生只有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
结合教材,第1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学生容易找到,但第2自然段的开头以问句提出问题,但不能概括,需要找到第2句和第6句整合概括,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难,在进行学习时可以提醒学生,关键句不是中心句,可能有多句。
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在头脑风暴中,互相启发,学会整合概括。
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观察过植物朋友,再结合近期年级开展的“踏春正当时”的校园赏鲜花的活动,学生对校园里的迎春花、连翘、桃花、玉兰有了直观的生活经验,为模仿借鉴课文多样化表达时奠定了基础,通过预习单的呈现,为表达练习搭建了支架,学生仿写会更容易,从而突破难点。
学生活动41.明确练笔要求,再读原文,感受语句表达的形式,梳理出句式。
2、看图说一说。
3、读评标,进一步明确要求4、进行练笔5、展示分享2、学习单设计了三个任务,有关于字词的复习,“苏醒”“修建”二词是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课上通过练习再一次强化记忆,夯实生字基础;共学探究和小练笔则是落实语文要素,突破重难点。
落实仿写时,出示年级实践活动时拍摄的照片,让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发挥预习单的作用,借助预习时自己的画以及搭建的支架——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标可依,对练笔的内容及达成更清楚。
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蚕变了新模样》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内容。
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有适当调整,由原来的“观察蚕茧”的实物观察,改为通过观看短片观察,来了解蚕茧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既是观察课又是科学探究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观察蚕蛹”和“观察蚕茧和蚕丝”两部分,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与幼虫时期的蚕一样是有生命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蚕蛹和蚕茧的观察、描述过程,用画图、文字记录观察结果并交流。
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蚕的兴趣和爱好。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能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描述蚕蛹的特点,组织好学生的交流。
2、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并描述蚕蛹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作茧自缚”的意思吗?说的就是蚕。
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
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按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课时1:认识植物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动植物的不同之处2.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3.植物的生长繁殖–种子的结构和发芽–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4.植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实物:常见植物、种子•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显性和隐性适应性–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适应能力3.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
2.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优秀版教案1
24 火烧云教学目标1.会认“檀、喂、盈、彤、跪、庙、模”7个生字,会写“必、胡、灿、骑、秒、凶、猛、庙、威、武、镇”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6自然段。
3.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4.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资料库课前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生平、作品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檀、喂、盈、彤、跪、庙、模”7个生字,会写“必、胡、灿、骑、秒、凶、猛、庙、威、武、镇”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赤色的云霞,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火烧云)你眼中的火烧云是什么样的呢?二、板书课文题目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笔下的火烧云。
(板书课文题目:火烧云)三、资料分享1.萧红的生平;2.萧红的作品。
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一)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必要胡子金灿灿三秒凶猛威武镇静容易读错的:难写的: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表现了作者热爱、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组内交流交流内容:1.朗读课文。
2.读会认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会写字的组词、拓展,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感知课文。
三、全班展示按照自学清单,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后教环节精彩预设与点拨预设1会认字提示:檀:读“tán”,不要读成“zhàn”;模:多音字,在“模样”一词中读“mú”,在“模型”一词中读“mó”;喂:读“wèi”,不要读成“wēi”;盈:读“yíng”,是整体认读音节;跪:读“guì”,不要只读右部,读成“wēi”。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优秀版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第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能说说自己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3、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手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学查异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海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你知道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指名说)课件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相机板书)二、初学适异打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指4名学生说。
评价: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归纳的孩子。
请同学们从这四个方面中选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然后把这个部分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一)动物的声音1、师: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你们看(播放视频),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呢?生:也不是(相机板书:有声)师:那么,宁静的海底怎么会有声音呢?(指名说)课件出示: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过渡:下面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去听一听海底动物们都在“窃窃私语”些什么?课件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指名说)评价:(1)你听得真仔细,可他们是在窃窃私语哦!(老师贴着学生的耳朵说话) 你们刚才听到我和他说的话吗?听不到,这就叫“窃窃私语”。
你们有过窃窃私语的时候吗?能用一句话说给我们听听吗?2、除了这些声音,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呢?发挥想象,用上书中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通用6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通用6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第1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骄傲谦虚懦弱古代价值尘土捧起擦洗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它们最终的结局有什么关系?从中我们又可以学到哪些与人相处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陶罐:善良、谦虚、自尊、宽容;铁罐:骄傲、自大。
2.课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的?找出相关语句各举一例进行分析。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①神态描写:铁罐“傲慢地问”表现出它骄傲、自大的性格;陶罐“谦虚地回答”表现出它谦虚、有礼的性格。
②语言描写:“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表现出铁罐自以为是、蛮横无理的性格;“不敢,铁罐兄弟”表现出陶罐善良、宽容的性格。
3.阅读第1自然段,结合后文说说为什么“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明确:因为铁罐自认为十分坚硬,所以看不起脆弱易碎的陶罐。
4.阅读第6自然段,说说铁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铁罐说陶罐“要不了几天,就会破成碎片”,自己“却永远在这里”,与后文陶罐保存完好,铁罐却无影无踪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性,为后文作铺垫。
5.第10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明确: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表现出时间过去了很久,为下文揭示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作铺垫。
6.多年之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是什么?明确:陶罐依然保存完好,被人们挖掘出来,视为珍贵的文物;铁罐却因为长期的氧化反应消失不见了。
7.陶罐被人们掘出来后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请求?这反映出陶罐的什么品质?明确:陶罐请求人们把他的兄弟铁罐也掘出来。
这反映出陶罐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8.陶罐易碎,多年之后却依然美观;铁罐坚硬,多年之后却消失不见,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案优秀版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既好奇又向往。
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中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世界的美景,通过朗读创设情景理解重点词句,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1. 会认“窃、私、警、藻”等11个生字,会写“官、迅、速、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窃窃私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窃窃私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一、直奔主题,图片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2.你们看,这就是大海! 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惊涛拍岸。
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吧。
3.看完图片,你们想说什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意犹未尽,带着这份意犹未尽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老师写,同学们书空(板书:23 海底世界)提醒:注意了,“底”字下面有个点。
请大家齐读题。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导入新课,简单明了,目标明确,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海面出发,顺势激发学生对海底的好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探究的欲望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初读感知1. 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揭开海底世界神秘的面纱吧。
出示学习要求: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课文。
②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③标出自然段。
④想一想哪句话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把它画下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1、文体视角。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叙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达严密。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发明造纸术的几个阶段,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赞扬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2、语言特色。
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年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3、能力训练。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单元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延续和发展“提取关键词、整理信息,口头表达”。
[学情分析]到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独立识字能力。
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作品大意。
[教学目标]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上,默读课文。
2、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明白“围绕着一个意思”构段的方法,正确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明白“围绕一个意思”构段的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提供语言运用平台;利用图表的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方式,交流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构建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
[学法]以自主学习方法,填充表格,提取关键信息;以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梳理要素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A.同学们,大家一起来瞧瞧,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纸,假如我们生活没有了纸,那会怎么样呢?(不能写字,没有书看,不能打印东西)B.博物馆的馆长听说咱们正在学习《纸的发明》一课,特意邀请我们去做《纸的发明》讲解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优质教案
10 纸的发明【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集结了古人的智慧,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思维能力: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介绍了古代造纸的流程,让我们认识到造纸术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感受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关注结构:文章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首先点明了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再次说明了发明造纸术的意义。
第2至4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历程。
全文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表达准确、生动,结构严密。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掌握4个多音字,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对易写错的字,应加强指导,如“录”下半部分不是“水”,要注意“欧、洲”的正确笔顺。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可以从字的结构上进行区分,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左宽右窄和左右同宽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创、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伟、录”等11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部编版三年级(下)海底世界第二课时精品教案1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3、理解“免费的长途旅行”等词句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细读第四、五自然段,说说一段话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以读代讲以文带文教学准备:课件课文《鲸》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诵读诗歌,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生:光线、声音、动物、植物、矿产(适时书写板书)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体会到,现在让我们通过一首小诗再次领略那奇异的景色。
(师生承接读诗歌)导入新课:动物、植物、矿物这三方面,你最想了解哪方面?二、批注式阅读,以读代讲(一)感受动物活动方法的不同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梳理动物活动方式及特点。
强调梭子鱼,给学生稍作提示,降低难度。
2.分享交流:指名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结果。
3.小结:同学们,我们的作者选择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它们有的速度快,有的慢,有的不动,它紧紧围绕文章的一句话来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
利用表格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条理特别清楚,我们以后可要常用。
过渡语:让我们走近这些动物,感受它们不同的活动方法。
4.指导朗读。
(1)关键词重读。
a重读“每小时”和“四米”,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海参爬行之慢(男女生比赛读)。
b齐声重读“突然”“迅速”感受乌贼和章鱼速度之快。
(2)换词对比读。
师: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特别快。
生: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火车还快。
通过对比读及重读“每小时”“几十千米”感受梭子鱼速度之快师: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移动。
生: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精品教案
《一次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选择一次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照先后顺序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2.语句要通顺、连贯。
3.注意写出实验过程中人物的心情。
4.懂得欣赏他人文章,为他人的文章出谋划策,避免在今后在自己的文章中犯相同错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题目可供选择的内容比较广泛,大家自主挑选的余地比较大,在认真回忆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印象深、感兴趣的实验来写。
2.题目对实验的时间和地点均没有任何限制。
不论什么时间,也不论什么地点做过的小实验都可以做写作的材料。
3.“按照先后顺序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是本次作文的重点。
写之前,有条件的话,最好把小实验重新做一遍;或仔细观察,请别人把小实验再演示一次,边看边记,记下实验的步骤: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写的时候,要分步分节写,先做的先写,后做的后写。
4.“注意写出实验过程中人物的心情”是本次作文的难点。
要注意穿插在实验的过程中分散地写。
如当实验进行到十分紧要的关头,当时自己心里是怎样想的,或者其他人有什么反应都可以适当地写一点。
二、初改探秘1.明确做法2.学生初改他人习作3.分析修改结果(1)分析全班这次习作修改的基本情况。
(2)分析全班同学的分数及排名情况,我们先来看看排前几名的是哪几位同学?(3)看了排名,你最想看谁的文章,我们来看看评得准不准确。
4.小结:一个人评价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未能严格按照标准来评分,存在误差。
5.修正误差:看了两篇文章评分的比较之后,同学们对你刚修改的文章有没有觉得评分不准确呢?现在把刚才修改的文章抽调回去,再把分数调整一下。
三、再改求准1.明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改三篇别人的作文,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来评分,先自己评分修改,再小组合作修改,把分数打在相应的扣分栏处,最后将结果保存到“二改文”文件夹。
2.学生合作修改3.分析修改结果(1)对比前后两次精细测评结果:我们来看一看两次的结果,你发现什么了?(2)美文欣赏:A.展示得分最高的学生习作,由评改小组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评分,有什么标准?B.你在评改的过程中,肯定有许多同学也写得不错,请向同学们推荐一下?(3)出谋划策:还有的同学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够,请给这些同学提提建议。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0《空气有质量吗》部编新部编新人教版(2017)
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第10课空气有质量吗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
2.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空气质量比较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1.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2. 能够记录称量空气的数据,并能够依据数据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
3. 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与现象,灵活地运用科学词汇和示意图等方式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4. 能够认识天平的结构,并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5. 能够认识到在称量过程中,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1.能够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2.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平衡尺,皮球,气球,豆子,线绳,橡皮筋,杠杆天平,天平,电子秤、打气筒。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流程:录下来3、两次数值相减,即是空气的质量。
四、认识和学习使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并带领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
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小资料”,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练习使用天平,分组测量(空皮球),并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实验使用天平测量充气的皮球的质量。
小结: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正确使用天平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学生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会有一定难度。
学生可以简单认识天平的结构,了解天平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明确天平的用途,初步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在学会使用天平的基础上,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三、拓展与应用教师介绍古人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生阅读拓展与应用的内容,了解伽利略如何证明空气有质量的。
学生阅读后,让学生比较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与我们的方法,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人类对于空气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主观的感知到科学的实验证明,科学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望天空
【教学反思】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材简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
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要开始探究光与影。
本课将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来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
学生需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日晷制作完毕后,学生还要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
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日晷套装]
1.同学们,古代的人类十分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
2.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十二个时辰……)
4.师小结:是的,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
5.布置任务:(出示日晷套装)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日晷套装”,请大家在课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说明书组装好日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请教老师,并用它到阳光下试着计时,同时与我们自己记录的简易日晷记录纸(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下节课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下课。
(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组装和使用指导)
学生作品样例: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本课的科学记录都在学生自制的简易日晷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全班,黑板上演示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
(关注学生排序的方法)
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
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1.(PPT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学生:想)
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
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
三、研讨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
(交流关注点:1.排序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一组交流,全班补充。
2.视频播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
3.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一个月相纸牌。
4.小结,形成共识: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板书:弯-----圆------弯;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四、拓展:观察月球的运动
[材料准备:多媒体]
1.学生观察星空。
2.观察星空后,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4.月相变化的规律
弯圆弯
下半月亮面在左边上半月亮面在右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一个月相变化的纸牌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作业设计】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正确的是()
【教学反思】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3.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
(2)学生根据经验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3)总结:地球上的液态水促进了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液态水调节了地球的气候,改善了地球的生存环境……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太空探索与水的联系。
【板书设计】
地球—水的星球
【教学反思】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
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
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
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
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出了详细地介绍。
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
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
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
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