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城市中空巢青年更多
空巢青年 申论作文
空巢青年申论作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青年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问题。
空巢青年是指独自生活或与伴侣生活却无子女的年轻人。
他们通常生活在城市,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庭。
空巢青年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就业。
在忙碌的工作中,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去建立家庭。
其次,经济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房价高涨使得年轻人无法轻易拥有自己的住房。
此外,个人价值观的变化也对空巢青年现象有所影响,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对家庭生活没有强烈的渴望。
空巢青年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空巢青年通常无法及时照顾年长父母。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但空巢青年无法亲自照顾他们。
其次,空巢青年无法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家族观念疏远,这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空巢青年的孤独感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空巢青年问题,社会和国家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责任感。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照顾老人的服务和支持,让空巢青年能够更好地照顾年长父母。
此外,政府应该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降低年轻人购房的门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庭。
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空巢青年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只有通过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年轻人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庭,传承传统文化,照顾年长父母,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
“空巢青年”基本特征及归因分析
“空巢青年”基本特征及归因分析作者:郭越来源:《卷宗》2018年第25期摘要: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关注青年现象,解决青年问题是保障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许多青年人选择到大城市寻找机遇,他们长期背井离乡,生活艰辛,大都长期单身,独来独往,有媒体将他们称为“空巢青年”。
本文将对“空巢青年”的基本特征并对其“空巢”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巢青年”;社会变迁;价值观转变根据前程无忧2017年的调查数据,“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是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其中选择北京的占比18.2%,上海占比32.2%,广州占比26.8%。
毕业之后要到大城市就业似乎成为了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人生选择。
大城市经济发达、设施齐全,便利的生活条件、优越体面的工作都是吸引一批又一批青年人的重要原因,但是,因其高昂的物价、房价又给流浪在此的异乡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常年蜗居在狭小的空间,周围又没有亲人相伴,使漂泊在外的青年人缺乏情感寄托,他们就如同“空巢”的鸟类一样承受着孤独和寂寞。
1 “空巢青年”的基本特征“空巢”这一词并不新鲜,原本是用来形容那些膝下无子或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孤寡老人。
“空巢青年”一词最初是一家电影公司的员工为了替即将上映的电影作宣传而在知乎上使用的,电影下映之后,该词被许多新闻媒体所引用,于是,“空巢青年”成为了社会热词。
“空巢青年”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外在的生活环境,行为表现以及内在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来总结。
首先,从外在的生活环境以及行为表现来看,第一,“空巢青年”大都从事着中等偏下收入的工作,工作时间相对普通青年要短一些,但他们有着激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独居,不愿与他人合租,所以他们背负着高于普通青年的租房压力。
第二,由于长期独来独往,“空巢青年”们都希望能通过一些社交活动去认识新的朋友,所以在空闲时间里,他们会选择参加同乡会、同学会等团体活动,与其他青年人一样,“空巢青年”们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普遍不高。
“空巢青年”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现状
“空巢青年”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现状作者:田勇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9期【摘要】“空巢青年”是一个与“空巢老年”对应的概念。
它通常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群体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们的生存状况,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开始被公众重视。
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分析了“空巢青年”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空巢青年研究现状新时代一、“空巢青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十九大后,“新时代”已经成为理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新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城镇化,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7.35%,到2020年预计达到60%,逐步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同时,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城市分层愈发普遍和明显,不仅城乡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多,而且城市间的人群流动也更加多发和普遍。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 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可以说,频繁的社会流动,是分析和理解当下社会的关键词,也是生成独特社会现象的重要机制。
无疑,青年作为最有活力的群体,是频繁社会流动的引领者。
正是因为大规模流动,一些尚未结婚的青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空巢青年”。
因此可以说,“空巢青年”的形成既是社会流动的原因,也是社会流动的结果。
因为“空巢青年”的流动,使整个社会流动性加剧,社会进步和发展才得以实现。
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流动的客观存在,因为社会流动机制的现实作用,为“空巢青年”的形成提供了厚实土壤和社会基础。
二、“空巢青年”研究现状(一)国外相关研究在Google学术检索未发现国外有"空巢青年"这种提法,也鲜有特别针对独居青年的研究,与该该概念比较接近的是“城市独居者”。
空巢青年现象研究报告
空巢青年现象研究报告空巢青年是指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忙碌、离婚、离世等原因,导致年轻人长时间独立生活的现象。
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青年现象在中国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空巢青年的原因、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进行研究。
空巢青年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
家庭原因主要包括父母工作忙碌、移民他国、离婚和离世等。
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工作,无法照顾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导致他们不得不独自面对诸多问题。
另外,父母移民他国,孩子留在中国,也是导致空巢青年的原因之一。
社会原因则包括教育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等。
由于高教育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这也将导致空巢青年的增加。
空巢青年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空巢青年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空巢青年无法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可能给社会带来负担。
其次,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甚至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对于个人来说,空巢青年常常面临生活自理能力的考验,需要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另外,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会给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空巢青年问题,应从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着手。
首先,家庭应加强家庭教育,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减少年轻人对家庭的依赖。
其次,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增加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此外,社会应加强对空巢青年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个人方面,空巢青年应主动争取自己的发展机会,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加强社交活动,扩大社会关系圈子,减少孤独感。
综上所述,空巢青年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服务,并培养年轻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支持网络,才能有效缓解空巢青年问题,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浅谈“空巢青年”社会现象及引导策略
浅谈“空巢青年”社会现象及引导策略作者:陈超何文静朱小梅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5期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青年群体的奋斗,青年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社会各界对外来青年群体生活状况的关注也就越来越高。
一二线城市迅猛发展并呈现强大虹吸效应,将许许多多的追梦青年聚集在这里。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空巢青年规模日益扩大。
发掘这种社会现象的内涵、特征,探索面临的挑战及归因,引导青年理性认识“空巢”这一社会现象及社会心态,培育青年积极健康的心态,激发“空巢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持续奋斗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关键词:空巢青年;价值引导;社会支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离开家乡,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与发展,单身且独自居住。
于是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做“空巢青年”,一经出现就成为了社会热点,是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之后又一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
“空巢青年”具有单身居住、背井离乡、独立自主等特征,其形成原因是广泛的。
化解“空巢青年”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曾这样说过:“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將大有作为。
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20岁~39岁的独居青年数量已接近2000万[2],“空巢青年”的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大,“空巢青年”问题已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空巢青年”的概念及特征(一)“空巢青年”的概念国内“空巢青年”一词最早出现在2008年关于“青年空巢族”的一则报道中,当时这一概念主要是指那些由于找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学校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基于我国“空巢青年”群体生存现状背后的几点思考
基于我国“空巢青年”群体生存现状背后的几点思考作者:郑磊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0期摘要:通过对一线城市中“空巢青年”群体物质及精神层面生存现状的梳理,探讨了“空巢”背后该群体形成的社会及媒介原因。
关键词:空巢青年;孤独;城市化“空巢青年”是相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的,通常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该群体数量已接近2000万人,且仍呈现扩大趋势。
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人口迁移而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一、生存现状(一)物质层面1.工作方面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学历背景,能力较强,因此起步相对较高,工作环境较好,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收入相对不高。
另一部分是已经有一定社会阅历的青年群体,他们中有的工作相对稳定,当然也有一部分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频繁跳槽,但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因此该部分群体不仅工作环境较为舒适,而且收入可观,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与生存压力。
2.居住条件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我国一线城市平均房价为52834元/平方米。
在如此高昂的房价背后,空巢青年们的居住条件是可以想见的。
他们负担着高昂的租金,以求得栖身一隅,可还是有着各种问题的困扰,黑中介、涨房租、群租房、通勤距离远等等。
3.生活习惯社交活动方面,参与感相对较低,除了单位组织的团建活动、聚餐等,他们更倾向于自发组织的活动。
在休闲方式上,则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封闭性,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宅在家里上网、刷手机、读书、甚至是发呆,如果有假期,旅游会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共同的选择。
4.消费习惯“单身经济”指部分产业针对单身人士而推出的“一个人的经济”,而空巢青年群体理所当然处于该范围以内。
当然,单身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
值得注意是,空巢青年们的消费习惯仍有自身的特点。
浅谈我国“空巢青年”群体生存现状研究
我国“空巢青年”群体生存现状研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空巢青年群体备受关注。
所谓空巢青年,指的是父母在孩子成年后离开家庭,留下的孩子独自生活的人群。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家庭结构、城市化、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密不可分。
因此,对于“空巢青年”的生存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一人群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是寻找解决措施的重要前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空巢青年”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
据2016年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空巢青年群体已经达到了4000万人。
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
其中,80%的空巢青年在大城市生活。
这是因为城市的高楼林立、流动人口多、陌生化程度高,对于单独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更具吸引力。
此外,在城市工作也更有机会和阳台,独立享受生命,尽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然而,空巢青年作为一种较为单纯的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人情等方面存在多种不利因素,这也是他们的生存现状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方面,空巢青年的经济来源通常只有自己的工资收入。
然而,由于他们的收入往往较低,难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该如何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成为空巢青年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一般来说,他们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充分计划问题,因为收入不足、支出过度,甚至还需要向家里借钱等。
他们往往需要支付较高的生活成本,包括租房、交通、饮食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支付其他费用,如意外险、养老保险等。
由此可见,经济问题对空巢青年是十分严重的。
在社会方面,一个人的孤独、失落和彷徨也是空巢青年最大的难题之一。
由于缺乏身边的亲人朋友支持,独居的青年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或抑郁。
长期的孤独,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由此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表现。
除此之外,与其他群体相比,空巢青年在人情方面也比较欠缺。
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难点及挫折无人可以分享问题,也没有温暖的肩膀可以依靠。
既然感受不到温暖和陪伴,就难免心灰意冷,走向自我封闭和衰退。
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
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年轻人却发现自己陷入了“空巢”的境地,他们独自生活在大城市中,既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也缺乏亲密的朋友圈,甚至在工作中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
这种现象被称为“空巢青年”,他们的生存状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空巢青年往往面临着孤独、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他们感到自己像被社会边缘化了一样,无法融入主流的生活圈子。
同时,由于生活压力和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空巢青年也面临着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困境。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1. 空巢青年的定义与背景“空巢青年”一词源于中国的社会现象,指那些年轻人,虽已成年却仍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独自生活在大城市中。
他们或许因为求学、工作、追求个人发展等原因,离开家乡,踏入陌生的城市,成为所谓的“空巢青年”。
这个群体的出现,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年轻人。
他们希望通过在城市中的打拼,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的就业地点和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为空巢青年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空巢青年的生活并不总是如他们预期的那样。
他们可能会面临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等多重挑战。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迷茫,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现象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一种新型的社会现象逐渐显现,那就是“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指的是那些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年轻人。
他们或是为了求学,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独自在城市中打拼。
他们的父母往往还在家乡,或者在其他城市,他们常常独自居住,形成了一种“空巢”状态。
高中语文议论文素材积累(如何看待空巢青年)(例文6篇+社评)
高中语文议论文素材积累(如何看待空巢青年)(例文+社评)与其说空巢青年是一个社会忧虑,不如说空巢青年是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和时代潮流。
它代表的不是孤独、寂寞的情绪失落,而是独立、向上、有节制的生活风貌。
“空巢青年”是个伪命题来源:人民日报杨昊最近,“空巢青年”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
相对于“空巢老人”,所谓的“空巢青年”大多指离开家乡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
有人这样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水果一次只买三四个、买多了怕吃不了的尴尬;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心中泛起的一丝失落;因家里没人只好将快递寄到单位的无奈;没叫外卖的夜晚突然响起敲门声的惊讶。
更有文艺的网友将这种状态总结为“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这些“空巢青年”,年龄大多介于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中,他们不是没想过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过优渥闲适的生活,但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的憧憬和大展拳脚的志向让他们甘心扎根于城市。
然而,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些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时光,忍受着孤单、寂寞和失落,却依旧付出汗水和执着,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
尽管有“眼前的苟且”,大多数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心中更盛着“诗和远方”。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这样说:“乡村的黎明令我喜欢,而城市的黎明好坏掺杂,因而更令我喜欢…一种更大的希望给我带来微微的苦涩,一种远离现实的乡愁味道。
空巢青年和孤独经济
空巢青年和孤独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空巢青年和孤独经济成为了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空巢青年是指因工作、学业等原因,独自在外生活的未婚青年;而孤独经济则是指因人口老龄化、单身化等原因,衍生出的供给种种服务和产品的市场。
空巢青年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而农村缺乏发展机会,导致年轻人迁移到城市工作和学习。
然而,城市人口密集和生活节奏快,很难建立深厚的社交关系和稳定的人际网络,导致许多人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也就是空巢青年的局面。
空巢青年们长时间的独处会导致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孤独和压抑,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此外,空巢青年也面临着许多生活问题,如租房、交通、就医等等,这些问题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和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空巢青年们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和人际网络,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压力。
比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城乡人才流动,推动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提高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活动,为空巢青年们提供一些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交关系。
孤独经济则是一种逐渐兴起的商业模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提供各种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基础上得以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孤独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在线服务和平台,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娱乐和消费方式,从而满足他们的情感和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为人们提供更便捷、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如自动化家居、智能配送等等。
尽管孤独经济市场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首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商家为了吸引用户,可能会进行虚假宣传和欺诈。
其次,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一些人在追求个性化消费的过程中,会忽视自身的经济能力和限制,导致财务危机和消费过度。
关于空巢青年的专著文章
关于空巢青年的专著文章空巢青年是指已经成年但仍然和父母或家人不在同一居住地的年轻人。
他们通常在求学或工作的过程中选择离开家乡,独立生活。
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加快,空巢青年群体逐渐壮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空巢青年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空巢青年的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空巢青年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他们往往在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生活成本和压力。
他们的居住条件通常较为简单,经济独立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空巢青年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也对其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些空巢青年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离开家乡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有些空巢青年则出生于城市家庭,他们更多是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和追求个人独立选择了离家生活。
那么,空巢青年选择离家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教育机会是他们选择离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线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许多年轻人希望能够进入顶尖大学深造,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就业机会也是促使空巢青年离家的重要因素。
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往就业。
此外,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然而,空巢青年的独立生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他们面临着经济压力。
由于工作经验和收入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父母一起生活时的经济支持和福利待遇。
其次,他们也面临着心理上的孤独和压力。
远离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他们需要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另外,空巢青年的社会交往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往往会感到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针对空巢青年的问题和挑战,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保障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其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开展相关活动,为空巢青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缓解孤独和压力。
中国十大空巢城市出炉深圳高居榜首
中国十大空巢城市出炉深圳高居榜首以前听说过空巢老人,没想到现在连空巢青年都出来了,这让人还怎么活?近日关于中国十大空巢城市的调查结果出炉了,其中深圳高居榜首。
空巢青年即单身、年龄在20-39岁、生活在异地这三个状态的青年。
根据《中国空巢青年图鉴》,上榜十大空巢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苏州、东莞、郑州、武汉。
深圳以307万位居榜首,你又是不是“空巢青年”呢? ????空巢城市排名1、深圳市 307万2、北京市 300万3、广州市 289万4、上海市 241万5、成都市 166万6、杭州市 163万7、苏州市 145万8、东莞市 142万9、郑州市 139万10、武汉市 127万11、南京市 112万12、西安市 110万13、长沙市 80.1万14、天津市 74.3万15、合肥市 72.3万16、昆明市 70.7万17、济南市 70.7万18、青岛市 58.1万19、厦门市 56.6万20、福州市 54.8万21、重庆市 54.5万22、沈阳市 54.3万23、南宁市 51.2万24、石家庄市 48.9万25、太原市 48.4万26、贵阳市47.1万27、南昌市 40.8万28、哈尔滨市 39.8万29、兰州市 39.6万30、长春市 35.9万31、乌鲁木齐市 35.6万32、呼和浩特市 25.1万33、银川市 20.5万34、海口市 11.5万35、西宁市 10.6万36、拉萨市 5.9万统计数据显示,“空巢青年”中只有14%的人从未感到孤独;空巢男青年晚上10点最孤独,空巢女青年的孤独高峰期是晚上9点。
专家分析:这类人群易沉醉于个人小世界里,社交圈狭窄,孤独感增加。
空巢青年的特点有哪些?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1、看剧吃饭,不知不觉吃到撑。
2、会在公司待到很晚才会去,因为知道回去也是家徒四壁。
3、周末不出门,或者想出门不知去哪里。
4、来电显示,除了10086还是10086.5、妆不太会化,衣服不太会挑,但是网络和水管修的不错。
“空巢青年” 不甘“落单”的群体
“空巢青年” 不甘“落单”的群体“空巢青年”一词,指的是已经成年但还未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在异地或家中常年无人的青年群体。
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已经越来越常见,特别是在城市里,不少年轻人因工作、学习等原因,选择独自一人生活。
他们在空巢的环境下,面临着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表现出不少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一、“落单”困境在空巢青年的群体中,由于很少有人可以随时与他们分享生活或者提供帮助,因此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他们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沮丧。
父母的身体健康或者家庭关系也会给他们带来困扰,成为“落单”后的奋斗,常常让他们倍感压力。
此外,空巢青年,在经济方面也比同龄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往往需要自己独自承担生活费用和额外的家庭支出。
由于年轻人的收入大多不高,经济状况比较困难,这成为他们的又一难关。
二、“中二”病症另外,空巢青年中的一部分,也有着一些特殊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被称为“中二病症”。
他们比普通人更追求独特性、特异性,常常追求异类、极端的事物,有时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一些特别的“另类”行为。
例如,有些空巢青年会选择吃素、瑜伽、冥想等特别的生活方式,还有些人喜欢魔幻小说、ACG、游戏等。
这种追求个性化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传统家庭、传统文化等的反叛和对自由、自主的追求。
三、更积极面对生活但是,空巢青年也并不都是消极的。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状态,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计划等。
例如,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相对不受太多家庭责任的家庭责任限制,因此能够更自由的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且能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力。
在个人维度上,他们更注重自我的发展和提升,以及在时间上布置自己的个人计划等等。
总之,“空巢青年”这一新兴群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他们中的很多人经过适应和调整,走出了应对困境的方法和经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空巢”,不意味着“孤单”,空巢青年也能在这个居住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空巢青年”城市青年独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青年研究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2021年第1期第35卷(总第120期)空巢青年 :城市青年独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宦丁蕾㊀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23)㊀㊀ʌ摘要ɔ近几年,学界对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关注增多,但是使用定量方法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㊂本文使用CGSS2015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㊂结果表明城市类型㊁是否外来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㊂另外,在城市外来青年群体中,是否取得本地户籍对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㊂本文认为,城市青年独居群体兴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推进,而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独居倾向的差异性则是因为其受到这一进程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带来的㊂ʌ关键词ɔ空巢青年㊀城市青年㊀独居㊀个体化收稿日期:2020-12-16作者简介:宦丁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㊁家庭社会学㊁独生子女问题等㊂①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出㊂一㊁问题与背景在长期以群居为主流生活方式的人类社会中,独居往往被认为只与 遗世独立的隐士 或 遭到流放的犯人 等极端特殊人群联系在一起㊂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㊁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㊁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独自居住在全球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人口结构㊁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㊂欧瑞信息咨询公司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从1996到2006年,全球独居人口从1.53亿增长到2.02亿㊂[1]‘欧盟民众“显示,2014年芬兰㊁丹麦和瑞典三个国家的独居者比例已分别高达40.8%㊁40.5%和39.9%㊂201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数据中,美国的 一人家庭 占比已从1970年的17%上升至2012年的27%[2]㊂即使在 家本位 思想浓厚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也显示,一人户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8.3%上升至2010年的14.5%①㊂然而,中国学界之前对于独居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年独居群体上㊂少数关注青年独居者的研究则往往将青年独居者和青年单身者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主要研究他们的婚恋选择而非居住行为㊂单身青年和独居青年这两个群体虽然有重合,但也有区别,比如已婚人士中也存在着短期独居的情况,而单身青年也可以与父母或室友同住㊂总之,直到2016年空巢青年 概念流行之前,青年独居者这一群体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㊂较早关注 空巢青年 概念的是报纸传媒[3],随后本概念迅速被消费市场捕捉㊂2017年淘宝公司发布‘中国空巢青年图鉴“后, 空巢青年 成为网络热点词汇㊂同年起,学术界对 空巢青年 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其内容和理论视角也逐渐丰富多元[4]㊂虽然各个研究之间对于 空巢青年 的概念界定在年龄范围㊁是否流动人口㊁是否单身㊁是否租房等方面存在分歧,但是 独居 和 青年 始终是核心标准㊂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 空巢青年 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相互关联的议题上,其中之一是将 空巢青年 视为一个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关注其生存状态㊂比如,保虎通过定性的访谈研究发现, 空巢青年 的生活现状呈现出心理压力大㊁孤独感较强㊁缺少安全感㊁失落感较强的特点[5]㊂但这部分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出发,抽象地讨论 空巢青年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境㊂于安龙认为孤独寂寞㊁生活拮据㊁社交网络单一狭窄㊁上升渠道逼仄是当前 空巢青年 的生存镜像[6]㊂豆小红使用类型分析法将 空巢青年 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㊁积极型和消极型㊁外部导向型和内在导向型,认为被动消极型和内在导向型的 空巢青年 存在心理失衡㊁自我认同偏误㊁相对剥夺感强等心理问题[7]㊂张艳斌认为, 空巢 为青年提供自由的同时也带来风险, 空巢青年 可能可以更好地释放潜能,但是也会面临人际关系冷漠㊁集体意识隐退㊁精神生活空虚的问题[8]㊂然而,想要知道 空巢青年 与普通青年的生存状态是否存在差异,最终需要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㊂聂伟和风笑天基于全国六个城市的调查研究发现, 空巢青年 与普通青年在工作生活㊁休闲参与㊁城市归属感㊁认同与剥夺㊁生活控制感㊁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相同点多于相异点,仅在少数方面存在很小差异,由此判断 空巢青年 整体上并未呈现 空巢又空心 的状态[9]㊂但也有一些定量研究得出相反结论㊂黄苏萍和李倩倩基于上海地区的调查数据发现,大城市中独居青年比非独居青年的孤独感更强[10]㊂郑晓冬㊁周如茵等通过分析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发现, 空巢青年 虽然在躯体健康方面与普通青年无差异,但是在精神健康和生活状态方面却与普通青年有一定差距[11]㊂本研究立足于学界对于 空巢青年 集中探讨的第二个研究议题,即探讨 空巢青年 群体出现的原因㊂在此之前,针对该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些结论㊂如常进锋认为, 空巢青年 的出现是时空变迁的产物: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后现代思潮中对自由的主张和东方的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冲突融合导致了青年价值观的改变,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导致都市空间挤压,促进了青年独居行为的产生;从中观层面上看,家庭结构变迁,婚恋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青年独居行为的产生;从微观层面上看, 空巢 是青年个体对社会化的诉求[12]㊂彭远春和袁淑雅通过访谈大城市单身青年发现,在改革开放㊁单位制解体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居成为了青年的新需求㊂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与核心化㊁父母养老观念的改变㊁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青年的独居选择提供了可能性[13]㊂张艳斌认为, 空巢青年 现象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过程中个体 脱嵌 的表现,其中人口流动和价值观念转变是主要动因[14]㊂除此之外,保虎还注意到城市社会日益齐备的公共设施对青年独居生活的支持作用[15],何绍辉则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也是青年出现 空巢 现象的原因之一[16]㊂上述研究虽然已经对 空巢青年 群体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所采用的均为理论推断或定性研究方法㊂理论推断得到的结论需要经验数据的支持㊂定性研究虽属于经验研究,但是由于其长于意义阐释(interpretation)而不是因果解释(explanation),研究结论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缺陷㊂第一,定性研究不以 代表性 而以 典型性 作为选取样本的标准,其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全国范围,尚需基于全国性数据的定量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㊂第二,定性研究没有将 非空巢青年 纳入样本,即没有参照系进行比较㊂而如果没有在考察空巢青年为何空巢 的同时考察 其他青年为何不空巢 ,这样就可能导致归纳出的原因仅仅是时代特征因素,而非真正影响青年做出独居选择的因素㊂因此,要研究实际影响青年独居行为的因素,需要基于一份既包括独居青年又包括非独居青年且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而这正是本文的主要特点㊂二、理论与研究假设独居从表面上看是个人选择,但 空巢青年 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其背后必然有社会结构的作用㊂已有的研究中对 空巢青年 群体出现原因的探讨结果虽然较为抽象且有待证实,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角 个体化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总体性社会 的结构开始松动并逐渐向 个体化社会 转变,这是一个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过程,个体无论自愿或被动,都将被裹挟进来㊂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从家族㊁村庄㊁单位等集体中脱嵌,从传统的行动框架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个流动且多元的世界中去行动和选择㊂同时,在观念上,个体主义的思潮也冲击着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为自己而活 的文化观念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㊂ 空巢青年 正是在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背景下产生的㊂现代化和个体化进程中社会结构㊁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变化可以解释中国独居人口比例上升的历史趋势㊂但是如何理解同一代人内部的差异?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青年,有的选择了独居而有的没有?笔者认为,这依然可以从个体化视角进行解释 即使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个体化进程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㊂首先,正如阎云翔指出,个体化社会必然是一个流动性社会,因为正是流动促成了脱嵌,使个人得以摆脱各种形式的 集体之荫 [17]㊂人口的流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离开原籍地的青年从旧有的集体主义的社会规范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加多元的居住选择㊂反过来,选择流动的青年也可能本身就具有更强的个体意识,因此更可能选择独居㊂其次,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联㊂城市的发展与个体化进程的关系不仅仅在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教育㊁医疗等资源的区域综合中心吸引大量外来人口㊁促进人口的流动这一物理职能上,大城市还发展出了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㊂现代城市的规模㊁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从互相依赖转向割裂和相互独立[18]㊂沃斯对城市化的看法或许是消极的,但对都市持积极态度的西美尔也认为都市与个体主义之间关系密切,即大都市导致了人们对个性的强烈要求[19]㊂因此,城市性会促进青年的独居行为,生活在城市性更强的大都市的青年,比其他城市的青年更倾向于选择独居 这一个体主义的生活方式㊂最后,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㊂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不仅不再对传统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进行再生产,反而对传统的文化观念㊁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起到祛魅的作用㊂因此,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有可能倾向于遵守传统的社会规范,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而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则更可能因为拥有更强的个体意识,实践独居这一新型生活方式㊂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假设1: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比生活在其他城市的青年更有可能选择独居;假设2:外来青年比本地青年更有可能选择独居;假设3: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群体,越有可能选择独居㊂另外,本文还将特别关注个体化理论中的 再嵌入 命题①,即脱离了原有社会关系的个体最终会被整合进新的社会关系㊂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户籍制度对于社会关系的整合有着重要作用㊂有研究表明,户籍制度影响着外来人口对当地的认同和融入[21]㊂阎云翔在论述人口流动对社会个体化进程的作用时所说的 流动人口 ,并非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中所说的 现居地和户籍登记地不一致的人 ,而是指离开了父辈和自己曾经长期生活的地方的人[22]㊂因此,有必要将外来人口和非户籍人口这两个群体进行区分,即外来人口中既有非本地户籍的人口,也有已经将户口迁到本地的人口㊂基于户籍对于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的作用推测,外来人口选择独居可能是因为未取得当地户口而感到无法在当地真正安顿下来㊂但因为中国的个体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支持,个体最终只能重回家庭和私人关系网络中去寻求保障㊂[23]因此一旦获得当地户口,外来人口可能更倾向于回归传统的家庭生活㊂由此提出假设:假设4:相对于未获得当地户口的外来青年,已经将户口迁入当地的外来青年选择独居的可能性更小㊂三㊁数据㊁变量与方法(一)数据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CGSS2015)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㊂CGSS2015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案,在全国28个省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的一万多户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共获取了10968个原始样本㊂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青年②,对城市青年的界定为 现居地为城市的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人③ ㊂在剔除核心变量为缺失值和奇异值的个案之后,共得到符合条件的1658个个案构成本研究样本㊂(二)变量1.因变量目前学界对 空巢青年 的概念界定不一,本文使用最广义的概念,即以是否独自居住作①乌尔里希㊃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个体化的三重维度,即脱嵌㊁去传统化和再嵌入㊂其中脱嵌和去传统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面向,而再嵌入的意义完全走向相反的东西 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义务[20]㊂②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与农村的住房体制存在根本不同,城镇的住房体制以住房商品化为基础而农村住房实行宅基地供给制度,因此农村和城市的居住问题有必要分开来讨论㊂而已有对青年独居现象的讨论也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城市地区,因此本文也仅对城市中青年的独居行为的进行分析㊂③根据2017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年龄范围为14至35周岁㊂考虑到CGSS2015的调查对象为中国大陆18岁及其以上的成年人,且已有对青年独居现象的研究也只讨论成年人独居的情况,本文将青年的年龄范围界定为18至35周岁㊂为识别是否 空巢青年 的唯一标准,旨在分析影响城市青年独居选择的因素,因此将 是否独居 这一指标作为因变量㊂该变量由CGSS2015中问题A63 您家目前住在一起通常有几人(包括您自己)? 的回答转化而得,其中回答为 1 的为 独居 ,回答同住人数大于1的为非独居 ㊂该变量为虚拟变量,独居=1,非独居=0㊂2.自变量包括是否外来人口㊁城市类型㊁户籍㊁受教育程度㊂是否外来人口㊁城市类型㊁户籍均为虚拟变量(外来人口=1,超大城市=1,当地户籍=1)㊂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 外来人口 以出生地而非户籍所在地为区分标准,指不是 自出生起就在本地 的人,无论其是否已经将户口迁入当地㊂另外,假设2中相对抽象的 大都市 概念被操作化为定义更具体的 超大城市 ㊂本文将城市类型分为超大城市和其他城市两类,并将北京㊁上海㊁天津和重庆4座城市作为 超大城市 的代表㊂①关于受教育程度,本文将被访者的受教育年限作为操作化指标②,为连续变量㊂3.控制变量考虑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往往持有不同的家庭观念㊁文化习俗和居住习惯,且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城市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本研究将民族(虚拟变量,汉族=1,少数民族=0)设为控制变量㊂而从生活成本的角度看,独居与非独居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不同,独居所需要负担的经济支出往往比与他人同住的人均支出更高[24],且个体经济情况受到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此将全年收入设为控制变量,在模型中取其自然对数形式㊂另外,虽然出生年代的不同可以反映不同时代人的个体化意识,但是CGSS2015中收录的数据是样本在被调查时的居住状态,而不是某个统一年龄段的居住状态,所以无法以出生年份为自变量来讨论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在同一年龄段的居住选择㊂而且,不同时代的个体受教育程度不同,且由于CGSS2015是截面数据,无法将世代效应与年龄效应分离,不同年龄的人除了出生年代的不同而带来的观念差异之外,其居住行为还可能受到其他中介变量的影响,比如,不同年龄的人面临的初婚风险不同[25],因此,本文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而不是自变量,考虑到年龄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模式,本研究在模型中同时加入年龄的平方项㊂(三)统计模型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二分变量,所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城市青年独居选择的影响因素㊂本文采用事件发生的几率比(oddsratio)对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进行解释㊂研究数据的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tata15.0完成㊂本文数据分析部分所使用变量的描述统计请参看表1㊂①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5年中国的超大城市有7个,分别是北京㊁上海㊁广州㊁深圳㊁天津㊁重庆㊁武汉㊂CGSS2015出于研究伦理要求仅公开省(直辖市)一级的采访地编码,因此本文只能从中识别出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重庆四座超大城市㊂②CGSS2015问卷资料中测量教育的指标是被访者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算㊂参照惯例,换算方式是:私塾㊁扫盲班=2年,小学=6年,初中=9年,职业高中㊁技校=11年,普通高中㊁中专=12年,大学专科=15年,大学本科=16年,研究生及以上=20年㊂表1㊀变量的描述统计变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有效样本量是否独居(独居=1)0.1440.351011658是否外来人口(外来人口=1)0.4240.494011579城市类型(超大城市=1)0.1970.398011658户籍(本地户籍=1)0.4970.500011643受教育年限13.113.3750201655民族(汉族=1)0.9350.247011654收入(取对数)8.1764.419015.421528年龄27.344.95318351658注:本表数据为CGSS2015中18-35岁的城市样本㊂四、分析结果表2是中国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㊂每个模型中都放入了控制变量,但模型1中放入的自变量仅有城市类型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是否外来人口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受教育年限变量㊂在3个模型中,所有控制变量的显著情况和方向都非常稳健,城市青年独居的几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先上升后下降,收入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民族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㊂表2㊀中国城市青年独居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1模型2模型3城市类型(超大城市=1)1.889∗∗∗1.622∗∗1.557∗(0.314)(0.290)(0.277)是否外来人口(外来人口=1)2.292∗∗∗2.283∗∗∗(0.364)(0.363)受教育年限1.043+(0.025)民族(汉族=1)1.0331.0031.004(0.315)(0.312)(0.313)年龄1.537∗1.552∗1.517∗(0.296)(0.313)(0.307)年龄的平方0.990∗∗0.990∗∗0.990∗∗(0.004)(0.004)(0.004)收入(取对数)1.099∗∗∗1.085∗∗∗1.085∗∗∗(0.024)(0.024)(0.024)常数项0.001∗∗0.001∗∗0.001∗∗(0.003)(0.003)(0.002)N152414571456LRchi276.78102.83105.98Prob>chi20.00000.00000.0000PseudoR20.05870.08270.0852注:1.表中报告的是事件发生的几率比(oddsratio),括号内为标准误差;2.+P<0.10,∗P<0.05,∗∗P<0.01,∗∗∗P<0.001;3.本表数据为CGSS2015中18-35岁的城市样本㊂模型1中,城市类型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01)㊂现居于北京㊁上海㊁重庆和天津的青年选择独居的几率是其他城市青年的1.889倍㊂说明生活在超大城市的青年比生活在其他城市的青年更有可能选择独居㊂模型2中加入是否外来人口变量之后,城市类型变量对独居行为的影响相对稳健,说明大都市除了具有吸引外来人口的物理职能之外,其所具有的城市性本身对青年独居行为的影响同样显著㊂同时,模型2中外来人口的系数为正且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相对于自出生起就生活在本地的青年,外来青年更有可能选择独居,其选择独居的几率是本地青年的2.292倍㊂由此得出, 空巢青年 群体的产生的确是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结果,假设1和假设2得到验证㊂模型3中,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受教育年限对城市青年的独居行为在P<0.1的水平上有较显著影响㊂说明青年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选择独居,其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选择独居的几率增加4.3%(1.043-1=0.043),假设3得到验证㊂表3报告了取得本地户籍对外来青年独居行为影响的回归模型㊂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户籍变量对外来青年的独居选择在P<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㊂在外来青年群体中,尚未取得本地户籍的青年选择独居的几率是已经取得户籍的青年的1.890倍(1/0.529=1.890),假设4得到验证㊂由此推测,独居的外来青年可能会在取得本地户口之后结束独居生活㊂表3 取得本地户籍对外来青年独居行为的影响模型城市类型(超大城市=1)1.749∗(0.406)受教育年限1.052(0.035)户籍(本地户籍=1)0.529∗(0.152)民族(汉族=1)1.726(0.820)年龄1.716+(0.520)年龄的平方0.987∗(0.006)收入(取对数)1.040(0.029)常数项0.000+(0.002)N615LRchi271.57Prob>chi20.0000PseudoR20.1123注:1.表中报告的是事件发生的几率比(oddsratio),括号内为标准误差;2.+P<0.10,∗P<0.05,∗∗P<0.01,∗∗∗P<0.001;3.本表数据为CGSS2015中18-35岁的城市外来人口样本㊂五、结论与讨论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城市独居青年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城市青年独居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的实证分析㊂本文从个体化视角出发提出研究假设,并使用CGSS2015的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验证㊂分析结果表明㊂首先,所在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对青年的独居选择有显著影响,生活在超大城市的青年选择独居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的青年㊂其次,离开出生地到其他地方生活的青年(即本文所说的 外来青年 )选择独居的几率显著高于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当地的青年(即本文所说的 本地青年 )㊂需要强调的是,超大城市的青年更容易选择独居并非仅是因超大城市的 虹吸效应 吸收了周边地区大量外来青年间接导致的结果㊂在控制了是否外来人口变量之后,城市类型对于青年独居选择的影响依然显著且为正向㊂再次,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的独居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选择独居㊂最后,在外来青年群体中,未取得本地户籍的城市青年选择独居的几率显著高于已经取得本地户籍的城市青年㊂据此推测,目前选择独居生活的外来青年可能会在取得本地户籍之后选择结束独居生活㊂对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㊂第一,对于中国城市独居青年群体兴起背后的社会原因的发掘与实证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青年独居现象是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个体化的结果㊂总体性社会遵循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居住观念,形成了一系列排斥独居的制度和文化规范㊂它们使得个体只能在从属于家庭㊁宗族㊁单位等某一集体时才能获得相应的生存资源和心理支持㊂个体一旦独立出来,不仅会因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不接纳而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连最基本的生计都可能无以为继㊂因此在传统文化观念中离婚被视为不幸,而被逐出家门或者被单位开除则是十分严厉的惩罚手段㊂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城市青年可能会倾向于较早结婚建立新家庭,即使单身也更有可能与父母同住或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㊂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加速,一系列制度和社会的变革成为了独居这种新型生活方式和家庭形态兴起的宏观基础㊂劳动和经济的私营化促进了作为劳动力的青年群体的流动,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城市居民有了自由选择居住方式的权利,而西方个体主义思潮的冲击也使更多人逐渐接受了在传统社会中被另类化的独居行为㊂在微观层面,不同社会群体受到社会个体化进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影响到他们实践独居行为的可能性㊂比如,相对于一直生活在出生地的青年,离开出生地的青年受到传统社会集体主义规范的制约减弱,因此更有可能独居㊂相对于生活在中小城市的青年,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受到城市性的影响更大㊁个体意识更强,因此独居的可能性更大㊂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由于接受到更长时间的现代教育,对于现代个体主义的认同感可能更高,从而更易接受独居㊂第二,对于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特征的回应㊂个体化理论来自西欧,它揭示了西欧社会中具有本质性的社会关系变迁模式㊂然而,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有自己的特点㊂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中比较了中国与西欧个体化进程中的差异,其中之一便是福利国家体制的存在或缺失造成的两个社会中的个体再嵌入方式的不同㊂在中国国家体制主导的社会个体化进程中,国家一方面给个体松绑;另一方面也从过去的社会主义福利体系中撤退㊂这使得个体公民在获得更多流动和选择自由的同时,却得不到国家在教育㊁医疗保健㊁就业㊁社。
空巢青年现象的看法
空巢青年现象的看法随着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空巢青年现象越来越普遍。
空巢青年是指在自己的家庭出现空巢的情况下,未婚、无子女,经济能力较强的青年人。
他们常常独自生活,没有太多的亲密人际关系,这使得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和心理的问题。
空巢青年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普遍?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年轻人独立生活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他们不再依赖家庭生存。
其次,由于市场化经济的加强,社会角色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年轻人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而忽略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再次,现代社会社交平台的出现越来越多,如同类社群、社交软件等,使得青年人更加便利地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去发现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空巢青年的心理困境虽然可能生活条件很好,但是空巢青年也面临着心理困境,有着更加刻骨铭心的感受。
首先,他们把工作看作是生活重心,很少考虑个人关系的建设,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心理孤独感加重。
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经过不少的辛苦奋斗才赢得了相对的经济自由,因此他们十分害怕失去这种生活和经济自由,即使他们心理上已经想过合适结束孤独和一些心理难受的状态,却又不敢付诸实践。
第三,空巢青年缺乏家庭和社会的监督,在人生中的财务、情感和生活决策上,缺乏更多的经验和指导,因此在进行日常决策时,他们总是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应对空巢青年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空巢青年。
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打破日常的孤独感,让他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选择参加一些兴趣爱好小组或者其他团体活动,和人接触,和人互动,建立起一些快乐友好的关系。
合理的权衡空巢青年在决定事情时常常思虑过度,在权衡利弊时,他们需要恰当的把握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勇敢地做出决策,并坚定地贯彻自己的决定。
家庭和社区关注我们需要在家庭和社区方面给予关注,比如加强家庭聚会、改善家庭积极氛围等等。
社区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职责,为空巢青年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和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空巢青年
如何看待“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出现,不应该 仅仅看作是一代青年的适应 社会的消极状态,更为重要 的,这种现象很可能是这一 代成长条件优越的青年群体 集体的奋斗群像。 只要经历过这个过渡阶段, 及时地对自己做出调整,加 入新的社会网络,建构新的 社会纽带,使自身的言行规 范、价值观念、谋生能力、 社会关系等能够与新环境相 适应,“空巢青年”就能够 去标签化,逐渐成为国家发 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概念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 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 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 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根据2015年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的单身人 口数量已经接近2亿,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 到2013年的14.6%。
(资料来源于搜狐网:常进锋《“空巢青 年”缘何“空巢”》)
“空巢青年”的特征
选择在都市生活或工作; 与父母存有空间的隔离感; 独居; 单身。
“空巢青年”出现的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群体价值观变迁 2.都市社会对青年一代的吸引与排斥 3.“空巢青年”是家庭结构变迁的间接产物 4.婚恋观念多元促使“空巢青年”群体壮大 5.个体社会化诉求
(资料来源于搜狐网:常进锋《“空巢年” 缘何“空巢”》)
空巢青年和孤独经济
空巢青年和孤独经济空巢青年是指独自生活的年轻人,通常是未婚或未婚独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青年这一群体逐渐增多,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机会。
与此孤独经济也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中产生了许多商机和创新。
空巢青年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自生活,而非与家人或伴侣共同生活。
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明显,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空巢青年面临着经济负担、生活压力和情感孤独等问题。
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和社交圈子,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
与此空巢青年还面临着职业发展的问题。
他们可能中断学业、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或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问题不仅对个体造成了困扰,也给社会带来了压力。
空巢青年也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机会。
由于他们通常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
空巢青年更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质量投入更多的金钱。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愿意尝试新的体验和文化活动。
这为各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尤其是娱乐、旅游、餐饮和健康领域。
孤独经济是一个由孤独和社交疏离带来的经济现象。
随着人们对孤独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发掘孤独经济的商机。
有一些公司专门提供孤独人士的陪伴服务,如约会、陪聊、逛街等。
这些服务可以缓解孤独和空虚感,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情感支持。
孤独经济在娱乐和媒体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电影、音乐、书籍和社交媒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许多娱乐产品和服务也开始针对孤独人士,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温暖的体验。
一些社交平台也开始提供群组、约会和交友等功能,帮助人们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
空巢青年和孤独经济是一个既引发了社会问题又带来了经济机会的现象。
对于空巢青年来说,社会应该关注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各个行业也应积极探索孤独经济的商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只有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空巢青年和孤独人士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部分城市青年的现状与困惑
部分城市青年的现状与困惑来源:人民论坛网原标题:部分城市青年的现状与困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愈来愈多青年怀揣着对现代化、科技感生活的向往涌入城市,希望借助城市的国际化视野成长发展,努力凭“一己之力”换取来之不易的“一席之地”。
一线城市成为单身人群聚集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空巢青年。
从生活状态、工作模式、心理压力看空巢青年的生活图景疲于奔碌的生活状态。
作为背起行囊挥别家乡,踏上城市逐梦之路的空巢青年,“忙碌”“拼命”早已成为其代名词。
一日始于闹铃的分秒必争、一天加班或熬夜而极其疲惫的状态是大多数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
由于工作通勤时间普遍较长,部分空巢青年提前几小时挤入地铁、公交,即使有少数自驾上班,也会因大城市的人流、车流而倍感焦躁,这种“赶工”常态,也使得部分便利店速食、路边摊点“乘机而入”,成为空巢青年生活的必备食谱。
一般空巢青年住处距离工作单位较远,呈现出早出晚归的景象,外卖或食堂为空巢青年提供了节省工作时间的便利条件,在午休或午饭时交流探讨工作经验,纠结于工作困境成为常态。
此外,部分领导倾向于将任务安排给空巢青年,独居单身的特征使其不必过于忧虑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加班成为一些空巢青年的工作常态,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开始逐渐模糊。
即使下班后也并不完全意味着繁忙状态的结束,高新技术与社交媒体的更新迭代更是加剧了生活工作的一体化,家人朋友的情感问候与上司领导的工作任务一并汇入。
单调机械的工作模式。
空巢青年于城市谋生立足的资本大多是自身较强的学识、眼界和综合素质,但从主观因素看,空巢青年对于个人晋升空间、薪资福利待遇的期望也在找工作时或工作当中不断降低,加之大部分工作日复一日进行着机械化的内容重复,以及越来越明显的分工化与独立化造成领导或同事间的淡漠关系等客观条件,也使得空巢青年越来越难以认同自身的尊严与价值。
而对于少数学历偏低、能力稍弱或由于其他诸多原因难以找到工作的空巢青年,则开始通过电子产品与媒介向大众展现生活场景以获取生活经济来源,如直播的兴起,成为治愈空巢青年的一剂良药。
“空巢青年”的成因及趋势分析
“空巢青年”的成因及趋势分析
戴美云;周秋宇;李泳怡;谭惠惠;王丛麟
【期刊名称】《品位·经典》
【年(卷),期】2022()16
【摘要】在大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规模剧增衍生的“空巢青年”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收集的数据分析了“空巢青年”的特点、发展趋势及成因。
结果表明,适当的引导会对“空巢青年”群体的壮大速度起到放缓作用。
其次,年龄、月收入水平和职业类型对“空巢青年”现象的影响最显著,具体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空巢的主动选择性会降低。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戴美云;周秋宇;李泳怡;谭惠惠;王丛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
2.空巢·孤独·死亡--国内空巢老人“孤独死”社会成因分析
3.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4.流动青年空巢化行为的成因、隐忧及未来发展
5.空巢不空心——基于自我适应性规训的“空巢青年”群体样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大城市中空巢青年更多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操作方法大城市生活节奏快我们都知道生活在大城市里面,生活节奏是十分快速的,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就是公司——宿舍,这就导致了现在很多的大城市居住的青年,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孤独,很少有自己的群体,每天的生活很单一,自然大城市空巢青年多。
大城市不足以让青年扎根当下很多的青年都会去大城市呆,都会去大城市工作,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够赚到钱,这也是很正常的,确实在大城市可以赚到钱,但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问题,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户口难等原因导致现在的青年很多都喜欢独居,都经常性的更换工作,生活圈很容易改变,空巢现象发生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
租房的青年多在大城市里面,青年租房是很多的,而且现在大多数青年租房的都是单独的单人房,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的青年都成为了空巢青年,因为他们都把直播、游戏、小说、电视剧、电影当做了自己的伴侣,很少出去交流。
对比小城市而相对于小城市来说,他们的生活节奏就比较的慢了,而且他们的范围也比较的小,一般都是下班后,就直接回家,家里有自己的爸妈、爷爷奶奶等,也有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闺蜜等,自然就不会成为空巢青年了。
特别提示为什么大城市中空巢青年更多,这反应了当代社会的社会青年居住状态,值得学习。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