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整理人:沈玉成【作家及作品】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
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
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
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
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
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
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
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
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
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
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
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
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相同。
名词解释 哈姆雷特的延宕
名词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指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主角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行动的现象。
这一现象成为文学批评家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的延宕现象以及它的深层含义。
首先,哈姆雷特的延宕表现为他迟迟不去实施复仇。
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被悍妇克劳狄斯毒杀,他的灵魂托梦给哈姆雷特,要求他复仇。
然而,哈姆雷特却陷入了思考和犹豫中。
他不断地迟迟不决,推迟了行动。
这种迟疑被一些批评家解读为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内心的软弱和胆怯,而其他人则认为这是他对复仇行为的深思熟虑。
其次,哈姆雷特的延宕可能是源于他思辨的天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怀疑的人,他常常陷入对自己和人生的思考中。
他对自己的责任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并怀疑复仇是否真的是他想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他在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中问道:“是继续忍受这些,还是迎击一切幸福还是加倍斗争?”这种思辨的延宕使得哈姆雷特无法迅速行动,他需要时间来决定自己的道路。
此外,哈姆雷特的延宕也被解读为对复仇的道德困惑。
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心理折磨,还要考虑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哈姆雷特担心自己实施复仇行为是否符合道义,是否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混乱。
他在与自己对话时将复仇视为“一种凶险的勇气”,同时又谈到了“因恶人碍好人的行动而正义复仇”。
这种内心的道德挣扎导致他无法立即行动。
最后,哈姆雷特的延宕还可以视为对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哈姆雷特在剧中多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实质。
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思考着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本质。
这种深度的思考使他无法仅仅通过行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面对死亡的无可奈何和无奈,由此发展出了他对命运的无尽疑问。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含义。
这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迟疑,而且是对复仇行为的反思、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以及对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深入分析。
哈姆雷特的延宕确实为整个戏剧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同时也使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引言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代的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然而,纵观这些研究,评论家们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单纯从作品出发来探讨这一课题,因此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产生了无穷争论。
本论文将集百家之长,试图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特点的分析,力求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的理解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的原因。
主要观点18世纪初期以及以前,人们是从舞台上理解和欣赏哈姆雷特的。
在人们的眼中,他是勇敢的和强有力的英雄,完成了复仇的使命并恢复了正义。
18世纪以后,哈姆雷特从舞台来到了读者和研究者手中,从此就有了说不尽的哈姆雷特。
歌德是德国第一个分析哈姆雷特性格的人。
他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于他性格软弱。
在他的笔下,“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力量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19世纪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批评家,他们笔下的哈姆雷特忧郁感伤,回避现实,耽于幻想。
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哈姆雷特并不懦弱,拖延报仇是由于优柔寡断,而优柔寡断是过度思虑的结果。
20世纪初的布拉德雷基本上继承了19世纪的研究传统,认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行动迟缓。
布拉德雷认为忧郁是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特有的气质。
他认为哈姆雷特本来是善于行动的,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犹豫不决。
几个世纪以来,《哈姆雷特》经久不衰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成功和不朽。
戏剧情节告诉我们,哈姆雷特是一个行动非常果断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刺杀波洛涅斯和在海上遇见海盗船时第一个跳上贼船时的勇敢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离开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我们就无法准确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目的。
在众多的评论当中,威尔逊的观点为哈姆雷特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解读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通过文学批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一、传统文学批评方法。
1. 文本批评法,文本批评法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字、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解读,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含义和艺术特点。
例如,对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对话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2. 历史批评法,历史批评法是通过对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例如,对于《红楼梦》,可以从清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揭示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以及作者对这些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3. 形式主义批评法,形式主义批评法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结构,强调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例如,对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以从其奇特的叙事结构、多重时间线索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创新之处。
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
1. 结构主义批评法,结构主义批评法注重作品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结构,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和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对于《瓦尔登湖》,可以从自然符号、孤独符号、自由符号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
2. 后现代批评法,后现代批评法强调作品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开放性,注重对作品的多重解读和多重意义进行探讨。
例如,对于乌尔夫的《奥兰多》,可以从性别、身份、历史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作品的多重意义和多重解读可能。
3. 文化批评法,文化批评法注重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化符号、文化意义、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例如,对于《飘》,可以从南北战争背景、南方文化传统、女性形象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
女性与《哈姆雷特》批评史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女性与《哈姆雷特》批评史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一、本文概述《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无数的批评与研究。
然而,这些批评与研究往往以男性视角为主导,女性角色及其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
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哈姆雷特》,挖掘其中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和主题。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女性与《哈姆雷特》批评史的关系,揭示女性主义视角如何为这部经典作品带来新的解读和理解。
我们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女性主题以及女性主义批评如何挑战和重塑传统的批评视角。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哈姆雷特》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女性主义批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女性形象虽然数量不多,但她们的存在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解读。
奥菲丽亚是《哈姆雷特》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是哈姆雷特王子的恋人,更是剧中复杂情感纠葛的核心。
然而,在男性书写的哈评史中,奥菲丽亚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悲剧的牺牲品和哈姆雷特疯狂行为的受害者。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奥菲丽亚的形象并非那么简单。
她是一个独立、坚强、有思想的女性,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情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他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她的悲剧命运并非完全由哈姆雷特的行为所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和权力结构所塑造。
葛楚德作为哈姆雷特的母亲,她的形象同样复杂而多面。
在哈评史中,葛楚德往往被描绘为一个软弱、无能的母亲,她对儿子的行为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痛苦。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葛楚德的形象并非那么消极。
她是一个勇敢、坚强、有智慧的女性,她在面对丈夫的死亡和儿子的疯狂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智慧。
名词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
名词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指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行动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戏剧批评中,被认为是该剧的重要特征之一。
哈姆雷特的延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思考,也为戏剧中的紧张氛围和情节发展增添了悬念和深度。
哈姆雷特的延宕究竟源自何处?有一种解读认为,他的犹豫不决是因为他对复仇的后果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意识到,复仇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暴力和杀戮,进而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
与此同时,他也感到对于父亲被谋杀的愤怒与悲伤之间的矛盾。
他面临着对家庭忠诚和社会正义的选择,以及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探索。
这种内在矛盾使得哈姆雷特的决策变得复杂而艰难。
另一种解读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因为他被困在一种思考和疑虑的状态中。
他对现实的把握和对真相的追求使他沉浸在迷茫和困惑之中。
他试图通过戏剧来验证克劳迪斯是否真的是凶手,以及如何处理他所感受到的“至真之爱”。
这种孤立和困惑使得他陷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无法采取实际行动。
同时,哈姆雷特的延宕也反映了他对自身角色的怀疑和对行动的恐惧。
他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具备清晰的理智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然而,他也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担心自己对复仇的行动可能导致更大的悲剧。
他思考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试图找到一条符合他内心追求的行动路径。
他的犹豫和迟疑是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哈姆雷特的延宕使得剧中的紧张氛围得以保持并不断升温。
观众被悬疑所吸引,期待着主人公的下一步行动。
这种延迟的效果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突显了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复杂角色的复杂心理描写。
他的内心纠结和犹豫使得观众与他产生了共鸣,考虑到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行动选择。
除了剧情和角色层面的展示外,哈姆雷特的延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时间和命运的思考。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剧中。
哈姆雷特的延宕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犹豫和拖延,也可以被视为整个故事中时间的延缓。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20170708
延宕王子复仇记03
第三幕情节概述:国王和波洛涅斯决定利用奥菲利亚试探哈姆雷特,并 躲在门后偷听,岂料被哈姆雷特发现,得知奥菲利亚骗他,大为震怒, 狠狠的骂了她一顿。此后,戏中戏开演,国王看到自己的罪行被搬到舞 台上,惶恐不已,匆匆退场,由此哈姆雷特确定国王就是凶手。国王退 场后当即决定将哈姆雷特送到英国,并在无人时向上帝坦露罪行。哈姆 雷特受母亲召唤,在去见王后时看到毫无防备的国王,觉得这是个刺杀 国王的好时机,但他以为国王在忏悔,此时杀他就会把他送到天堂,因 此放弃了这次机会。他走到王后的起居室,而波洛涅斯又躲在室内的帷 幕后偷听,被哈姆雷特误以为是国王,一剑刺死。而后哈姆雷特慷慨陈 词,揭露国王罪行,痛斥母亲的不忠和乱伦。
延宕王子复仇记04
第四幕情节概述: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 秘密地嘱咐英王将王子处决。王子在途中偷拆开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 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雷特在混战中 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王 子的出走与父亲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 唱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 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煽动民众攻打王宫,要为父亲 和妹妹报仇。老奸巨滑的克劳狄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他们得 知哈姆雷特回国,便定计谋害他。
延宕王子复仇记01
第一幕情节概述: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 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 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 婚姻表示极度愤怒与不耻。此时,他被好 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 见了鬼魂,其揭露了现任国王杀兄篡位的 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 父报仇,并决定装疯。另外,朝中元老波 洛涅斯的儿子启程去法国,临行前告诫他 的妹妹奥菲利娅不要再与哈姆雷特王子交 往下去,因为王子没有真心,只是玩弄她。 简述:回国奔丧 发现叔叔继位、母亲改嫁 之后波洛涅斯也命令女儿和哈姆雷特断绝 关系,软弱的奥菲利亚决定顺从父亲。 遇到父亲亡魂,得知真相
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哈姆雷特无疑是全剧的核心。
他本是一个充满理想与热情的丹麦王子,接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类有着美好的憧憬。
父亲的突然离世以及母亲迅速改嫁叔父这一系列变故,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
他开始陷入深深的困惑与痛苦之中,这种痛苦不仅仅源于对亲人行为的失望,更是对整个世界秩序的怀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句经典的独白深刻地展现了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
他在复仇的使命面前犹豫不决,这并非是他的懦弱,而是人性在道德、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艰难权衡。
从道德层面上讲,为父复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他所面对的敌人是自己的叔父,是丹麦的国王,这一身份让复仇变得复杂而危险。
理智上,他需要精心策划,寻找合适的时机揭露叔父的罪行,然而情感上,他又被悲伤、愤怒和怀疑所淹没,难以做出果断的行动。
再看剧中的其他人物,如克劳狄斯,他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阴谋家。
他弑兄篡位,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一切手段。
他的存在如同黑暗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丹麦宫廷。
与哈姆雷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劳狄斯代表着人性中的恶,他的欲望驱使他走向罪恶的深渊,毫无道德底线可言。
而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则是一个在欲望与软弱之间徘徊的女性形象。
她的迅速改嫁暗示着她对肉欲的屈从,同时她在面对哈姆雷特的质问时又表现出软弱和逃避,她无法正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反映出人性中在面对诱惑时的脆弱性。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王子的结论的讨论(终审稿)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王子的结论的讨论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王子的结论”的讨论新古典主义批评家从传统的“行动中心论”出发,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上拖延和犹豫,想得多做得少,因此得出哈姆雷特是“延宕王子”的结论。
威廉·赫士列特:“他的兴致在于思索而不是行动,任何模糊的借口都会立刻令他改变行动的初衷。
”在中国高校教材《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中也借鉴西方的观点,把哈姆雷特定性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并进一步解释说“行动上的延宕不仅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和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不完美、人生虚无时的那迷茫与忧郁的心理的象征表述”。
以上观点认为哈姆雷特在行动上是延宕的,是矮子,哈姆雷特的深沉的思想和忧郁的性格无疑是大家讨论研究最多的原因。
这种独立于戏剧整体而做的分析虽有合理的成分,但过于理想化。
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在这五幕戏中,充满了哈姆雷特的行动。
人们在研究哈姆雷特时更多注意的是他的思想和性格,而对行动缺乏具体的分析,细读作品你会发现哈姆雷特时时在行动。
行动之一,勇见鬼魂。
戏剧在阴深可怕的氛围中开始,城堡露台的守卫者们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恐惧,因为老国王的灵魂出现在半夜时分的露台上。
当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亲的鬼魂出现在露台后,便决定去会见鬼魂,还与鬼魂单独交谈。
在人们相信鬼神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很勇敢的行动。
行动之二,立发三誓。
在得知鬼魂所说之后,哈姆雷特立即发三个誓言:发誓为父复仇;让今晚得知此事之人发誓不得向任何人说这件事;让今晚之人在以后看到哈姆雷特如果不正常的话请保持沉默。
这三誓言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是很理性的、机智的,他似乎已经做好了装疯的行动。
行动之三,装疯卖傻。
装疯是莎士比亚戏剧常用的手法。
装疯是很辛苦的:外貌、言行要作践自己;在走廊里有时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看见人又要还说疯话。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_方汉文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方汉文内容提要:法国后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哈姆雷特行动延宕,不能实施报仇行为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处于一个心理-语言的结构之中,他没有本人行为的自由,只能遵守“他人”的规则。
拉康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结合,用后精神分析理论为争论已久的“哈姆雷特行动之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理论。
关键词:后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镜子阶段 符号级 菲勒斯中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哈姆雷特为何迟疑不决不能实行报仇行动?从1736年西方学者提出这个问题后,一直是各派理论阐释的中心。
在已有的种种解释中,20世纪初期出现的精神分析解释是最引人注目的说法之一。
从弗洛伊德到琼斯(Ernst Jo nes)都认为:哈姆雷特并非不愿行动,而是不能行动。
原因在于他的意识要求他行动,但他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使他不能行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这种见解曾经让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
殊不知,半个世纪之后,后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拉康(Jacques Lacan,1900-1981)再次让学术界如醍醐灌顶,他提出了关于哈姆雷特之谜的一种新解释,又一次展示了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独特风格。
拉康的《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esire and I nterp retation of Desire in H amlet)就是这方面的一篇代表作,这是1959年4月拉康在巴黎圣安娜医院主持的讲习班系列讲演《欲望及其阐释》中的一篇,这篇作品在70年代由拉康的继承人雅克-阿莱茵・米勒整理后,于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法国研究》杂志(55/56)期先行刊出,一时间风行英语世界。
但是对于大多数只熟悉弗洛伊德学说,不了解后精神分析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还要作一些基本范畴的说明,才能理解拉康以艰涩出名的阐释。
一、主体与欲望客体关系:走出俄狄浦斯情结首先涉及的问题当然是俄狄浦斯情结,但拉康与弗洛伊德不同,不再是恋母情结的简单表现。
浅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多面性特征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浅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多面性特征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哪一位高人所说,但是这句话就如真理一样被广大的研究者所引用。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存在时一个长久以来都被人探讨的话题,每一个人都想从这寻找到珍宝。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性格多面性前言对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众说纷纭,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在读者之中的讨论一直以来是千万个研究者所追踪的热点,每一次的讨论与探究都会发生某些质的变化。
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之上,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有一点的自我见解,但是也有一定的借鉴性。
一、哈姆雷特的悲剧特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之中很零星地提到了关于悲剧的理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悲剧对于现代这个社会而言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然而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却是只能在剧院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剧目表演才能算得上是真实的悲剧。
莎翁的悲剧可以称得上是后世无人所能企及的,这种成就不仅仅是莎翁在悲剧艺术上的表现,也是其悲剧创作的流于后世之影响之极大,而《哈姆雷特》就是这些众多艺术巅峰的一种主流代表。
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有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其本身的人物艺术的自我表现,此外还有创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识的真实展现。
在现在看来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的自我艺术表现在悲剧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美国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伟大的作家和不朽的作品《西方正典》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着西方文学史上悲剧的最高成就,是经典的中心。
而哈姆雷特这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则是成了这个中心的中心,这种中心真正体现了。
二、哈姆雷特的多面性格特征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哈姆雷特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哈姆雷特的多面人格是一种自我与他人综合论述的结果。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作者:王舒婧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从价值现象学的立场看《哈姆雷特》,其所体现出的是生命价值中优先原则的被毁。
在整个西方现代文化的进程中,莎士比亚进行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
从作品上来看,莎翁采用了韵散杂糅的文体和歌谣、俚语等,多种多样,十分生动。
其代表作《哈姆雷特》就是一篇悲剧形式的篇章。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批评文化社会意义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时代的灵魂”,这是本·琼斯对莎士比亚的赞誉,事实也正是如此。
莎士比亚对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的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英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等三大传统戏剧内容与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对于莎士比亚一生所创作的37部不同内容的戏剧来说,按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思想与写作风格,可将其划成早、中、晚3个时期,其三个时期分别可以用明朗乐观、阴郁悲愤和浪漫空幻概括。
作品《哈姆雷特》正属于莎士比亚中期的创作作品。
这部文学巨作写成于1601年,内容上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
结果他的情人、母亲都相继死去,他也身中毒剑,但临死前手刃了仇敌。
其创作的背景是1601年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王权与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联盟的瓦解状态,在农村“圈地运动”已经严重地干扰了农业生产,致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
整个英国的社会矛盾日趋深化,政治和经济间的问题更是越来越恶化。
亲眼所见这一切的莎士比亚,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种阴郁悲愤的情绪相继产生并影响了其在戏剧上的创作主题与风格。
早期明朗乐观的风格不存在了,伴随作品出现的是作者的丝丝惆怅与悲愤。
在这样的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了戏剧《哈姆雷特》。
二、《哈姆雷特》的写作特色通过对整部作品的赏析,本文认为其写作特色体现在丰富、生动的情节设计和形象、细腻的人物刻画上。
可以这样说,《哈姆雷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写作成就。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及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角哈姆雷特。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才华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为追求真相而苦苦挣扎的人。
他对自己父亲的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导致了他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哈姆雷特通过独白和独白来传达他的内心世界,他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哲学思考。
尽管他看似犹豫不决,但他内心的矛盾却让他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哈姆雷特的形象与他的好友霍雷肖相对照。
霍雷肖是一个忠诚和勇敢的人,他对哈姆雷特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是哈姆雷特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哈姆雷特经常和他分享他的痛苦和困惑。
虽然霍雷肖并没有哈姆雷特那么复杂和深沉,但他的形象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格特鲁德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她是丹麦国王的王后,也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格特鲁德的形象经常受到批评,认为她在家庭和政治事务中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格特鲁德表达出她对哈姆雷特的爱和对他的痛苦感到无助的情感。
她在王位上的位置使她受到了严格的约束,这也导致了她无法完全自主的处境。
因此,格特鲁德的形象呈现出深深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弟弟。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和权力欲的角色,他为了夺取王位而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无情和不可信的人。
克劳狄斯的形象也暗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黑暗面。
最后,我们来看看奥菲利娅,她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
奥菲利娅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纯洁善良的女性。
然而,她因为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痛苦而失去了理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奥菲利娅的形象是一个代表了无辜女性悲剧的角色。
读书心得——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读书心得——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莎士比亚这位出身于英国的文学家一生有着非常多的著作,而其中最享誉盛名的就是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
《哈姆雷特》具有典型的悲剧主义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戏剧人物复杂,艺术手法变幻莫测,让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在16 到17 世纪莎翁撰写了这部作品,而这个时期正是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阶段,英国社会处于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他以丹麦为背景书写戏剧故事反映英国社会的状况。
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英国的社会稳定,生产力快速发展。
该地区的专制体制在詹姆斯一世登基以后开始实施,剥削阶级残酷地侵占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冲突在不同阶级中产生,并且越演越烈。
而这部作品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作者通过文字揭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黑暗,展现了新旧交替过程中,权力更迭的冲突,进一步批评了旧有等级的落后。
二、“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一)独特的人物性格这部作品里对各个角色的塑造都是非常具有特点的。
男主角的个性很鲜明,同时也非常多元化,一方面犹豫不决,心思敏感;一方面勇敢专断。
在父王被杀害、母后嫁给凶手、臣子攀附新皇以后,男主角有“倒霉的我,却要担负重整乾坤的重任”的感叹。
时代赋予哈姆雷特勇敢却优柔寡断的性格,“人格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矛盾,任何特定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物”。
正如列宁所说:“人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依赖客观世界,他依靠自己的活动。
”哈姆雷特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上进心,不断追求心中梦想,他不断寻求某种有效的方式,但是最终并不能跳出现实与理想的牢笼。
哈姆雷特的忧郁是那个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共性,同时,主人公幽默而果决。
在知道幽灵的内幕后,他经过理性的思考才有所行动,这也可见主人公的智慧。
报复的种子使哈姆雷特不得不直面他喜欢的奥菲莉亚,当他被毒剑刺中,清楚克劳迪斯的真实情况,毫不犹豫地怀疑生命的初衷和结果,这都证明了哈姆雷特的果决。
哈姆雷特的性格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理性。
哈姆莱特( Hamlet )
解读《哈姆雷特》的当代模式
意识形态:凯林·柯顿(Karin S. Coddon)《“如此 荒诞的计划‛:〈哈姆雷特〉与伊丽莎白时代文化中的 疯癫、主体和叛逆》,1601年爱塞克斯伯爵的叛逆案和 ‚疯癫中的理性、或者叛逆‛。 性别身份: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阐说奥菲 丽亚:女性、疯癫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责任》“奥菲丽 亚……她的故事对于我们能意味着什么呢?她的生活故 事?她被父亲、兄弟、情人、法庭和社会出卖的故事? 她被莎士比亚戏剧的男性批评抛弃和边缘化的故事?‛ 宗教:罗伊·巴腾豪斯(Roy Battenhouse)《莎士比 亚戏剧中的奥古斯丁思想及其艺术技巧》指出,《哈姆 雷特》是对《圣经》的反讽式摹拟。
哈姆莱特形象
①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 A、“快乐的王子”阶段 B、“忧郁的王子”阶段 C、“延宕的王子”阶段 D、“行 Nhomakorabea的王子”阶段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7世纪晚期,哈姆雷特通常被理解为‚富于生气、勇敢 和英雄气概‛。 18世纪中叶,作为英雄的哈姆雷特消失了。1736年的一 篇批评文章,将哈姆雷特的犹豫解释为‚诗人展开情节 的必要技巧‛,‚否则剧情会结束得太快‛。1765年, 约翰逊(Dr. Johnson)开始赞扬哈姆雷特的‚丰富性‛ (variety);1770年,弗朗西斯·简特曼(Francis Gentleman)也欣赏哈姆雷特的‚丰富性‛,但是同时 又批评他的‚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与所谓 的‚感性时代‛(Age of Sensibility)相呼应,亨 利·麦肯基(Henry Mackenzie)提出‚哈姆雷特‘特 别敏感的心灵’,是剧中贯穿始终的原则‛。歌德1795 年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也‚让一个脆 弱、敏感的哈姆雷特更为出名‛。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及其杰作《哈姆雷特》在空间批评史中的诠释与想象。
我们将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莎士比亚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间元素来塑造角色,构建情节,并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和意义。
我们将概述空间批评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以便为后续的解读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我们将分析《哈姆雷特》中的空间设置,包括丹麦王宫、墓地、舞台等,探讨这些空间如何影响剧中人物的行动和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如何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叠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强戏剧的张力和冲突。
我们将关注空间元素如何与剧中的时间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哈姆雷特》丰富而复杂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总结空间批评对于理解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的重要价值,并指出这一视角对于未来莎士比亚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理解,同时为空间批评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概述威廉·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诗歌才华,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伟大人物。
他的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知和研究的无疑是《哈姆雷特》。
这部悲剧不仅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更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了替父复仇,与国王克劳狄斯及情人奥菲利娅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情感与道德冲突。
在复仇的道路上,哈姆雷特不仅面临着外界的阻碍和困境,更在内心深处经历着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这部戏剧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戏剧技巧,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展现了他对人性、道德、权力、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王子的复仇之路,实际上也是一条探索人性、挑战道德边界的道路。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20世纪《哈姆雷特》批评史
好友均送了花圈。
著名画家徐悲鸿评价杜心五“卓艺绝伦,令德昭著”,并且将1932年在南京为杜心五画的一幅素描拍成相片寄给了杜心五的家人。
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离现在并不算太久远,都是有据可查的。
其他的相关事实都在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杜公馆中至今仍留有痕迹。
(三)评论概括的客观杨慈安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杜心五的无限情感,作品全文无不突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杜心五的评价,但并没有影响到作者对杜心五全面客观的评价。
在作品的后记中,杨慈安直言不讳地说社会上存在对杜心五的误读,将杜心五描绘成了一个赳赳武夫,与自己心中的形象相差甚远。
对于杜心五的评价,杨慈安既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夸张事实,也没有刻意抹黑,淡化功绩,整体来说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概括。
一方面,杨慈安认为自己在作品中对杜心五“完成了一个刚正不阿、义薄云天、道德养自身、德行天下的伟丈夫形象”。
杜心五云淡风轻,从不争功摆好,具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
另一方面,杨慈安认为杜心五作为历史人物,有他的局限性。
他“‘以技平天下’的少年梦,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视野和发展。
当他对同盟会刚刚有了清醒认识并为之竭力奋斗的时候,却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刺杀宋教仁的惨剧,他一下子跌入人生谷底。
他看破红尘,对谁也不敢再轻易相信,以至于后来全面抗战爆发,他的目光便只盯住了他笃信不疑的帮会,这便导致他无法高屋建瓴”。
由此,笔者认为杨慈安从正反两个方面,相对客观地评价了杜心五其人,对他传奇的一生也用了“每遇大事不糊涂”的说法进行了总结。
因此,作品对杜心五的评价是客观的。
五、结语《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的出版发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对杜心五其人和传奇人生的重塑,基本做到了血肉丰满、符合史实,对社会中误解杜心五的乱象进行了终结。
同时,作品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对杜心五这一历史人物的重塑,对于杜心五家乡乃至湖南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这是一部高品质有内涵的文化之作,对作品中所描写的淳朴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历史人文的着墨,具有极强的宣传作用。
举例论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举例论述艺术批评的功能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具有多种功能。
下面将以不同艺术领域为例,探讨艺术批评的功能。
1. 文学批评:通过文学批评,人们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对于《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批评可以探讨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从而拓宽读者的视野,增进对文学的理解。
2. 美术批评:美术批评可以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形式语言、主题内容等进行评价,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例如,对于梵高的《星夜》这幅作品的批评可以分析其独特的画风、色彩运用、表现主题等,让观众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3. 音乐批评:音乐批评可以对音乐作品的曲调、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听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
例如,对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批评可以分析其中的音乐结构、主题发展、情感表达等,使听众更深入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4. 舞蹈批评:舞蹈批评可以对舞蹈作品的舞蹈动作、编排结构、舞台效果等进行评价,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舞蹈。
例如,对于马克斯·巴里什尼科夫的《天鹅湖》的批评可以分析其中的舞蹈技巧、情节演绎、舞美效果等,让观众更深入地领略舞蹈的艺术魅力。
5. 电影批评:电影批评可以对电影作品的剧情、演员表演、导演手法等进行评价,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电影。
例如,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的批评可以分析其中的剧情结构、视觉效果、主题思想等,让观众深入思考电影所传递的信息。
6. 戏剧批评:戏剧批评可以对戏剧作品的剧本、演员表演、舞台设计等进行评价,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戏剧。
例如,对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批评可以分析其中的角色塑造、对白表达、戏剧结构等,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7. 建筑批评:建筑批评可以对建筑作品的设计理念、结构构造、空间布局等进行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
例如,对于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批评可以分析其建筑风格、结构稳定性、对城市景观的贡献等,让人们对建筑有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批评方法于《哈姆雷特》的应用综述
11100202 陈雪婷11汉语2班
【摘要】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不同时期的人都会从不同的视角对这部作品,为其主题的合理解释提供一种“可能性”。
本文将对从这些批评方法中进行总结,概括出不同的批评方法在《哈姆雷特》应用的特点。
【关键词】哈姆雷特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性格时代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莎士比亚的评论和研究从他的同代人开始就层出不穷, 几乎覆盖了后世文学批评的所有阶段,社会学批评方法通过作品的时代背景、宗教种族来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通过研究人物的心理意识来分析;女性主义则通过性别知识来分析,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尤其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针对同一部作品分析时也会有很多共性。
首先,每个文学批评方法在批评作品时都会向我们展现其理论基础。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在批评《哈姆雷特》时,首先向我们阐释原型即反复出现的意向这一概念,并且简要说明俄狄浦斯的故事源头及其大致的情节;精神分析法在批评时首先向我们阐释与《哈姆雷特》批评有关的相关概念,如“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等相关概念,并从理论上解释“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社会学则是先要解释何为社会学,并且要将与《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相关联的概念——环境、时代、种族等解释清楚,为后来的批评做基础;女性主义批评则首先要阐释与本部作品批评相关的概念,比如:双性同体的概念、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子》、妖妇与天使等;为什么要先将理论解释清楚呢?因为只有明白了相关的理论,才为下文的相关批评提供一种可理解的可能性。
其次,在对文本进行批评时,无论何种批评方法,都离不开对人物本身的分析批评,通过对人物本的性格特点解释文本走向的合理性。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则是认为哈姆雷特身上有俄狄浦斯王的影子,通过其性格悲剧表现和俄狄浦斯王相同的“命定说”的主题;精神分析法则是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对哈姆雷特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研究,认为哈姆雷特身上具有“俄狄浦斯情结”。
男子对与母亲的依赖从而产生弑父的行为,从母系时代开始就已经作为一中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代心灵,精神分析方法认为因为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潜意识上肯定了杀父仇人克劳迪斯的行为,导致了
哈姆莱特行动上的延宕;女性主义批评则是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作为理论基础,对哈姆雷特进行分析,认为哈姆雷特身上兼具双性的性格,他身上具有想规范社会、重整乾坤的男子英雄主义理想,但是同时他身上的女性的部分在作怪,柔弱的一面让他对自己的不断地怀疑,迟疑,一次次的错过了复仇的机会,双性同体的思想造成了哈姆莱特行动上的延宕,揭示了悲剧结局的合理性。
另外, 著名的莎学研究学者肖瓦尔特还引证其他材料, 说明在奥菲丽亚溺水而亡的描写中, 女性、水和死亡之间也有象征性的联系;溺水是真正的女性之死, 是一种“美丽的投入和淹没”水象征着“水做的女性”,女性的自杀则使男性自身的女性因素暂时被唤醒。
奥菲利亚的死亡唤醒了哈姆雷特的女性意识,使其行动更加延宕。
而德里达的结构主义则是从鬼魂说起,他们认为,没有鬼魂的出现后面的一切事件都不可能, 因为正是带来了指令, 而发出指令也就是闹鬼的内容, 鬼魂与指令, 形式与内容,两者的结合, 给哈姆莱特的心头压上了沉甸甸的责任, 让他认识到, 事情没有完结, 历史没有终结, 希望则在未来, 但是行动迫在眉睫, 鬼魂将会一直萦绕下去, 成为一个永久的精神, 敦促和激励自己尽早将指令付诸实施了。
以上的几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从文本人物的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或是心理,或是性别、或是意识等方面解说哈姆雷特人物的悲剧性格的原因,从而解释了这部小说悲剧的合理性。
最后,都要对文本的批评进行总结,主要是对理论和文本的结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或是总结自己的批评结论等等,主要作用则是呼应开头或是总结全文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文本进行批评大概要分三步;一是理论展示,二是理论分析文本,三是总结。
何种分析方法最终都会回到文本人物本身,对其作进一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