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修道
修道与仙学的区别
“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知常养生轩>研讨区>书简点评>丹道学习随笔杂录(大江东)丹道学习随笔杂录(大江东)一、“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我曾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义尚先生在《气功》杂志上刊登了题名的《漫谈修道》:“人元金丹,实际是以术延命之最高的简易迅速法门,终是修道之功法内容。
陈撄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气功》1992、7)。
胡海牙先生则有《释“仙学”》(《气功》1993、8)予以回应:“仙学”就是仙道之学,而非狭义的修仙之术。
仙道为一,不容分割,道为仙之体,仙为道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并认为张先生是在“曲解仙学”。
张先生又有《再谈修道——兼答胡海牙<释“仙学”>》(《气功》1993、12)。
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又有很多人以此为题撰写文章讨论,刊载在《气功》1994、1995年等各期上。
除张义尚先生和胡海牙先生各有所指外,其余的人都是隔靴搔痒!我以为,张义尚先生“修道”与“学仙”的区分所指的是“法”上的问题,而胡海牙所指的“仙学”,则是“仙学”这门“学问”所包括的范畴,是“名”上的问题,看来是“所答非所问”。
陈撄宁先生弟子朱昌亚女士序《大道歌白话解》曰:“夫仙学与道学,其不同果安在乎?盖闻古今学仙者,必从炼丹下手,不足以成仙也。
学道者则无炼丹之必要,只需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到先天之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而道可成矣。
”陈先生亲写《灵源大道歌读者须知·第六》曰:“况且修道比较炼丹,究竟有点分别,假使我们把他颠倒过来说修丹炼道,在旁人听来,未免要笑我们文理欠通,因此可以明白两者不同之点。
修道的人果能够从后天神气返还到先天性命,就算是功德圆满,不必再去讨论什么铅汞问题。
”陈撄宁先生和张义尚先生都看到了“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到底谁知道:“夫仙学与道学,其不同果安在乎?”也就是“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所在?(2004/04/0109:17pm)二、对“炼丹”和“修道”的一点认识至于“铅、汞,真意”,是有他特指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代号,丹法不同,所指出的内涵也不同。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修养:修道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气功修炼:通过气功修炼,可以提高身体的素质和内在的能量,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3. 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有助于修道者更好地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4. 哲学思考:通过哲学思考,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人类社会,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5. 实践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种修行实践活动,体验修道的真谛和奥妙。
总之,修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到修道的精髓。
修道的基础知识
修道的基础知识修道是一种追求心灵与身体平衡的修行方式,它源于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旨在帮助个体提高自身的精神力量和意识水平。
在修道的过程中,个体将通过深思熟虑和内省,逐渐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和内在的满足感。
修道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修行者都应该了解的,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开始修道的旅程。
1. 内观与觉知内观是修道的核心练习之一,它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反应,来增强对内在世界的觉知。
修行者应该学会保持觉知的状态,即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思绪,不被它们所控制。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2. 冥想与专注冥想是修道的重要练习,它通过专注于呼吸、声音、身体感受或其他对象,来培养专注力和觉知力。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培养平静和内在的平衡。
初学者可以选择一种冥想方法,每天坚持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逐渐提高冥想的时间和深度。
3.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修道的重要一环,它包括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修行者应该努力养成正直、善良和慈悲的品质,同时遵循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培养自身的品格和道德力量。
4. 善与慈悲修行者应该努力培养善良和慈悲的心,对他人给予帮助和支持。
善行和慈悲是修道的重要原则,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无私的品质。
同时,善行和慈悲也可以带给我们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使我们更接近修行的目标。
5. 禅修与智慧禅修是修道的一种方法,它通过静坐冥想和思考,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我和宇宙的本质。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超越思维的束缚,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和内在的智慧。
禅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6. 学习与修行修道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修行者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深化自己的修行经验。
学习可以通过阅读修道经典、听取导师的指导和与其他修行者的交流来实现。
儒家气功与修道浅谈
儒家气功与修道浅谈中国封建社会有两个半偶像,这几个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还有半个曾国藩,他们完成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传奇。
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静坐,诸葛亮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王阳明的静坐修身方法甚至写成书叫《传习录》广泛流传到日本、韩国,曾国藩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静坐一个时辰,他们这种做法中国有个词叫修道或做工夫,这个就是我要谈的心性儒学。
由于儒家100多年来被批判、其儒家修养方法几乎绝迹,看网络上对儒家气功的解释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成体系,甚至歪曲事实,离题万里。
根据多年研究、笔者把我所知道的研究结果写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点作用。
汉朝主要是政治儒学理论上认为儒家的心性之学发端于孟子,起兴于唐朝中叶,主要作品有《复性书》心性儒学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宋明两个汉人王朝把理学推到了最高峰心性方面的修养功夫(实质就是理学)也达到了最高峰,我们今天修身养性一词基本上就是从儒家经典《大学》中来的,儒家修道有自己的特色,以道德为首要目标,内省为主要手段,在道家经典《太乙金华真经》中有记载:儒崇内省、道崇内视、佛崇内观,把三教修道的特色做了区分,内省慎独为主要方法。
从气功特色上来讲,儒家气功偏向性功,讲究率性修道,注重打磨心性——理论上讲究克己复礼以归于仁,以制欲为特色,大儒朱熹明确强调去人欲存天理、这在俗人看来不可理解,但是对修习过儒道二教的朋友来讲很是熟悉,修炼没有不节制情欲的,相当于佛家的持戒、道家的练己。
从实践来看儒家的第二个特色为道德追求至善,追求去伪存真为要,讲求心性合一光明本心的心不为物欲所左右的而在道德上达到至诚至圣境界。
一儒教的心法儒家气功是建立在道德修养上的一种气功修炼方式,儒家修炼的、目的是做圣人,和道家修仙、佛家成佛一样是儒教徒们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最早的记载在《礼记》一书,《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
嵊州道教文化漫谈*导读:一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
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一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
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而正确说出来的,仅凭着我们的一点世聪辨智,就去解释佛与道的理论精髓,无疑于蚂蚁撼树!在嵊州境内,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其实要比佛教文化早。
《释名释长幼》对仙字的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必须在超尘脱俗、幽深僻静、高耸入天、云雾缭绕之名山。
而在嵊州,早在东汉时,就有《刘阮遇仙》的故事流传于世,嵊州可以说是道家神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刘阮遇仙故事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细究其源头,与道教的神仙与洞天福地的概念颇相吻合。
自古以来,剡多名山。
加上三国时杨祖德剡溪觅金刀的传说,连同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即是剡字)之谶言,使得古剡县成为了全国著名高僧、高士以及文人们向往的栖息之地。
否则,那条唐诗之路就不会从他们的脚下开辟出来,那么丰富的佛教、道教、哲学以及文学遗产也不会在这里保存下来。
*二自古名山僧占多。
其实不然。
许多道家与文人们也都喜欢清幽之处,而清幽之处大多非名山莫属。
自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南迁过来不少,他们带过来的玄谈之风与佛道思想互为相融。
这段时期,嵊州历史出现过一个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坟前设誓辞官,隐居剡县的金庭。
金庭原来只是一个洞,为一樵夫所发现。
洞内宽敞,有卧室、书桌,还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鱼。
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养两只通人性的大白鹅,伴随着他作画吟诗,还有米酒可以喝。
当然,一家人隐居自然会少些乐趣,若有三两知己共度时光,那便会适意许多。
于是乎,大诗人许洵从萧山迁居过来,与他作邻。
不久,高僧支遁也随之到此地弘扬佛法,创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论》。
张义尚阴阳丹法
张义尚先生丹道思想管窥盛克琦萧天石先生(1908-1986)在《道德经精义》例言中讲:“丹家经籍,愈古愈玄。
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世,十隐其二三。
”1此话真实不虚。
丹道进入20世纪以来大德辈出、哲人林立,其中最皎洁璀璨者当属陈撄宁(1880-1969)和张义尚先生(1910-2000)。
他们早年都因身患重疾,在普通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希望通过道家仙术拯救自己,因此四处寻仙访道、拜师求诀,不但身体健康得到恢复,并且都能著书立说讲解丹道,在阅读苦涩、认知艰难的丹经迷雾中披开一道光明,成为近代丹道学界硕果斐然的一代导师。
陈撄宁先生的事迹学术界多有研究,今将张义尚先生的丹道思想做一点介绍,以飨读者。
一、张义尚先生的生平张义尚先生,号知非子,重庆市忠县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生前为忠县政协委员、忠县中医院中医师。
自幼丧母,体质孱弱,13岁病五心潮热,盗汗骨蒸,几乎丧命,并被预言“能否长成,大有问题”2。
在邓少甫先生的启发下,立志与病魔作斗争。
15岁拜拳师王鲁璠门下学字门拳,结合深呼吸法,身体得到了很大的益处,“病魔也就不再光临,由弱转强”。
18岁师从周之德先生学金家功夫。
后到上海复旦大学高中部就读,1934年春随吴云倬先生学太极拳、推手等,并广泛搜集丹经道书,“对《道藏》方面的重要典籍,差不多都涉猎到了,对于分辨功夫的邪正高下的经验,确是增加得不少。
”3抗战期间复旦迁北碚,随涪陵黄克刚先生学《真传易筋经》,将易筋经卅二式全部学完,并整理成册。
1萧天石:《道藏精华》第4集《黄元吉道德经精义》,3页,台北自由出版社。
2张义尚:《丹道薪传》,13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3张义尚:《丹道薪传》,131页。
11938年拜谒银道源先生,直承涵虚大江西派,得异人授《三车秘旨》,又学龙门派,号合宗,著有《合宗明道集》和《明道语录》。
允列门墙,赐名通悟,“学北宗及西派丹诀”4,“于身内阴阳清静丹法之事得贯通无惑者,实银师之赐也。
修道的原理
修道的原理修道的原理是指通过修炼、修身、修心来达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心灵的净化。
修道的模式多样,可以是宗教信仰中的修行,也可以是道德修养的实践等。
修道的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宇宙、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追求内在的平静与幸福的同时,也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积极的影响。
修道的原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人类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人类是具有理性和道德观念的有意识生命体,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是人类天性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带来内心的满足,人们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属和超越物质的意义。
修道作为一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方式,提供了一个可以超脱世俗困扰,接近真理和智慧的途径。
另一方面,对生命和人生思考的探索也促使人们进行修道。
人类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的思考是人类独特的优势,也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在面对生死、苦难、痛苦等人生的边界情境时,人们开始追问生命的真正意义,寻求超越肉体和世俗的解脱之道。
修道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寻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方法。
修道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修道要求个人具备自觉的自我反省。
这是修道的基础,意味着个人要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反思。
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
其次,修道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可以理解为个人思想、言行、行为等方面的品质提升。
修道要求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个人需要通过修道的实践,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修道注重个人的精神境界。
修道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于外在行为和思想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对于内心精神的修炼。
修道要求个人能够通过冥想、禅修等方法,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平静。
通过此过程,个人可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和谐与安宁。
最后,修道强调个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共融。
修道追求的是个人与宇宙、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2023年道教文化漫谈
2023年道教文化漫谈一自古名山僧占多。
其实不然。
许多道家与文人们也都喜欢清幽之处,而清幽之处大多非名山莫属。
自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南迁过来不少,他们带过来的玄谈之风与佛道思想互为相融。
这段时期,嵊州历史出现过一个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坟前设誓辞官,隐居剡县的金庭。
金庭原来只是一个洞,为一樵夫所发现。
洞内宽敞,有卧室、书桌,还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鱼。
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养两只通人性的大白鹅,伴随着他作画吟诗,还有米酒可以喝。
当然,一家人隐居自然会少些乐趣,若有三两知己共度时光,那便会适意许多。
于是乎,大诗人许洵从萧山迁居过来,与他作邻。
不久,高僧支遁也随之到此地弘扬佛法,创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论》。
我们可以想象,三位好友,怀着各自的人生理想,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时,暂时走到了一起。
在那些个宁静闲适的时光里,无论春夏,无论秋冬,无论阴晴,无论雨雪,他们随时可以聚在一起,品茗或小酌,对弈或相吟,抚琴或吹箫,相谈儒释道,笑对天地人。
王羲之在世时,曾经舍过几次宅院为寺,有普照寺、戒珠寺等。
在金庭时又想舍洞为观,可惜未能遂愿。
到了王羲之的五代孙王衡,他那时做了太守,有次回乡时,想起自己的祖宗未能完成的心愿,便把金庭故居改为崇妙观,也可算是“前人心愿后人了”吧。
这个道观改成后,有个著名的道士叫褚伯玉到了这里潜心修道。
他的道风高炽,齐高帝派人马来接他,他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坚决地摇了摇头,说:此地甚好,别无他求,并给齐高帝写了一封信,表明了矢志不渝去修道的决心。
高帝深为折服,赐道观为金庭观,修复一新。
于是,金庭观不再是一个洞,而多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清殿、金庭道观、书楼等建筑。
一时间,道观庄严,气象万千,非昔日所可比拟。
在后来的朝代里,一些文人雅士纷纷涌向金庭观,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二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
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而正确说出来的,仅凭着我们的一点世聪辨智,就去解释佛与道的理论精髓,无疑于蚂蚁撼树!在嵊州境内,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其实要比佛教文化早。
修道的概念
修道的概念修道是指一个人通过修炼和修行来追求精神上的完善和伦理道德的境界。
它起源于古代宗教和哲学体系,是一种对自己具有要求、克制欲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方式。
修道的概念在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传统中有不同的含义和实践方式。
在佛教中,修道主要指的是通过打坐、禅修、念佛等修行方法,实现涅槃(解脱)的境界。
在基督教中,修道包括了对神的信仰、守齐勤祷读经的生活方式、履行道德义务等。
在道教中,修道则是通过修炼内丹、养生保健、尊重自然等方式,追求长寿和神仙境界。
修道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完善和内心的净化。
通过修行,人们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内心的烦恼和浮躁,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摆脱痛苦和无明的束缚,进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修道强调了个人自律和道德纯洁,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追求公正、慈悲、谦逊、尊重。
修道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文明进程。
修道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冥想、禅修、礼拜、祷告、修行、行善等。
不同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的修道者会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修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修行。
修道的目的是超越世俗的欲望和烦恼,达到精神上的寂静与境界的提升。
修道追求的是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体悟,从而超脱尘世的困惑和无常带来的苦痛,体验到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
修道不仅在宗教中有重要地位,也在哲学思辨中持有重要地位。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观念即是一种修道思想,他认为通过追求真理和智慧,人们能够获得灵魂的升华和善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修道学更注重实践,他认为道德和品德的培养需要有恰当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练。
修道的思想观念也存在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儒家强调人文关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通过学习经书和践行仁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修道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内心的修炼,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和提升。
它是一种追求自身内心的和谐、智慧、善良等高尚品质的生活方式。
修道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安宁和强大,帮助人们走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拥抱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修道演讲稿
修道演讲稿亲爱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修道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修道,顾名思义,就是修行的道路。
在古代,修道是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
而在现代社会,修道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修炼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一种修行方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修道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我想谈谈修道的意义。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往往会被物质的诱惑和外界的喧嚣所迷惑,内心常常是不安的。
而修道,则是一种寻找内心平静的方式。
通过修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内心的真正需求,从而摆脱外部的干扰,找到心灵的归宿。
修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内心的纷扰,更可以让我们在外界的挑战面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
其次,我想谈谈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通过冥想、禅修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也可以是通过读书、学习来提升自我修养。
无论是哪种方法,其实质都是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所包围,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这时候,修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修道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最后,我想谈谈修道的意义。
修道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修道可以让我们更加平和、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被外部的干扰所影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同时,修道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爱他人,更加善待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亲爱的朋友们,修道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修道来净化心灵,寻找内心的平静。
无论是通过冥想、禅修,还是通过读书、学习,我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修道方式。
让我们在修道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找到心灵的归宿,成为更好的自己。
嘉靖修道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嘉靖年间,我国道教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历史时期,道教与儒、佛三教并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有幸拜读了一些嘉靖年间的道教经典,深感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对嘉靖修道的心得体会。
一、修身养性,追求天人合一嘉靖年间的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天人合一。
道教的修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内丹、外丹、符咒、法术等。
其中,内丹修炼被认为是最高境界,旨在通过修炼,使人的身心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天人合一。
在修道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首先,修身养性可以使人身心健康。
道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精神的寄托,只有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充沛。
因此,修道者要注重饮食、起居、锻炼等方面的调养,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其次,修身养性可以使人心灵净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灵常常处于浮躁状态。
修道者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最后,修身养性可以使人实现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人的身心与自然、社会、他人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天人合一。
二、重德行,弘扬道德风尚嘉靖年间的道教非常重视德行的修养。
道教经典《道德经》中有“道者,德之府也”的说法,强调道德是修行的根本。
在修道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行的重要性。
首先,德行是修行的基石。
道教认为,德行是修行的根本,没有德行,修行就无从谈起。
在修道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诚实守信、仁爱宽容、勤劳善良。
其次,德行是弘扬道德风尚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道德观念逐渐淡薄,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
修道者要以身作则,弘扬道德风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德行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修道者通过修炼德行,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感悟生命。
三、注重实践,传承道教文化嘉靖年间的道教非常注重实践,认为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道教的精髓。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并且思想多元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修道成仙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而在现代社会,这些故事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我们寻求内心宁静和发展个人潜力仍然有所启发。
这些修道成仙的故事强调了个人修炼和悟道的重要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世俗的追求逐渐失去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修道成仙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安慰,告诉人们只有通过修炼和悟道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越世俗的境地。
这种个人修炼和悟道的观念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困惑,追求物质和功利。
这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启示,通过培养修炼的心态和悟道的能力,我们可以摆脱外在的束缚,实现自我的内在平静和思想的发展。
这些故事强调了个人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导致了权力的混乱和地位的失落,许多人陷入困境。
这些修道成仙的故事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通过个人奋斗和自强不息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人们常常面临困难和挑战。
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学到,只有通过个人努力和自强不息,我们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修道成仙的故事还强调了道德伦理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在这些故事中,修道者不仅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了自我,还通过教化人们和拯救众生来实践道义。
这种道德伦理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关注往往更多地放在个人利益和权力上,忽视了道德和责任。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反思,回归到道德和责任的核心,努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实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它们强调了个人修炼和悟道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个人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道德伦理和责任感的实践。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渐趋兴盛,因此修道成仙的故事也逐渐多了起来。
虽然这些故事很多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它们对于现代人仍然有很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道教修道成仙的角度来探析这些故事的现代价值,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修身养性的现代意义修身养性是道教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
这种修炼方式不但提倡身体的锻炼,还强调心灵的修养。
修身养性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总是被各种事物所干扰,很难保持内心的安宁。
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抵御外来干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平衡自己的心态,从而享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二、顺应自然的现代意义道教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和道理,人类应该顺应这些规律和道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了各种灾难。
通过顺应自然,我们可以更加珍惜环境和自然资源,积极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开发潜能的现代意义道教修道成仙的过程,有时会包括一些神奇的内容,如化石成龙、飞升仙界等等。
这些故事寓意着人类潜能的开发和超越自我的进程。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通过创新和创造,实现了自我的升华和超越。
比如,有些人靠着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工作上的突破;有些人通过参加马拉松等运动项目,成功挑战自我,击败极限。
这些都是实现自我超越和开发人类潜能的过程,正是道教修道成仙的现代化解释和延伸。
总之,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为当代人提供了很多启示。
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和开发潜能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自身的升华和超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境界。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修道成仙的故事在文人士人中非常流行,许多文人亦对此进行了探究和研究。
这些故事中,主要描述了一些人通过修行和修德,最终达到神仙的境地。
尽管这些故事在当时被认为是神秘和超自然的,但是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些故事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故事反映了人类对于超越生死和追求永恒存在的渴望。
在人们的感知中,存在着人世间和超越人世间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人们希望通过修道成仙的方式能够超越凡俗的局限,达到永恒和无穷的存在。
这种渴望在现代仍然存在,虽然我们无法以修道成仙的方式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追寻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故事强调了修行和修德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想要成仙必须通过长期的修行和修德来提升自己。
这种修行和修德的方式对于现代人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对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私欲的诱惑极大,人们常常忽略了修身养性和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而这些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通过修行和修德,才能达到成仙的目标,提醒现代人要重视自己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修炼,这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故事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
在故事中,主人公通过修行将物质欲望化为灰尘,追求更高深的境界。
这种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人们往往被物欲横流所淹没,追求恒久的精神满足和内在平静变得十分困难。
这些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超越物质欲望的过程,激励现代人要有追求精神境界的勇气和决心。
这些故事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主人公常常通过修行和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来提高自己的修为。
这种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已经引发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
这些故事提醒现代人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的故事在现代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修炼漫谈》(蔡衍颛 著)
《修炼漫谈》(蔡衍颛著)提起修炼,一般人都觉得高深莫测。
是啊!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道家有三千六百法门……还有儒家、医家、武家、民间……有古的、有今的、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功法真是多如牛毛、举不胜举。
加上有一些教功者故意卖弄玄虚,那更是眼花缭乱、扑朔迷离。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是实修之人,幸蒙良师教导,略有所成,对于修炼,感受颇深——其实,修炼不外是内修气脉、外炼气场。
功法虽多,皆是因人而设,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说到底,自修炼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对体内是调整内气的分布和动态,对体外是调整自己的气场和周围环境的场相互协调;师傅带功修炼是传功老师利用自己修成的功力(气场)感应学员,使学员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能量,从而产生大小周天运行、甚至虚无的状态。
实际上,这种现象好比是铁遇到磁铁被磁化似的,有一点不同的是不仅被“磁化”而且能使被“磁化”者体内的能量大幅度增加。
“磁化”是比喻学员体内与生俱来的能量在传功老师的功力作用下,定向流动(即“大小周天”运行),这有疏通经络、流畅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这也是气功治病的根本原理。
这些原理是修炼的全貌,了解这些就基本上可以破除“绝世神功”的神秘面纱和掌握修炼的诀窍。
有些人说,练气功和发气治病是心理作用,这也是有点道理的。
在实践活动中,经常有“心诚则灵”的现象,其实这也不是简单的迷信和心理作用。
练功和发气治病都有一定的气感效应,而且这些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是大多数人能够体验到的,绝不是个别现象。
假如将很多人同时有感应的现象,说成是集体幻觉,那么,太阳从东方升起也将有人说它是幻觉。
因为天生瞎眼的人是从来看不到太阳的。
那么,为什么“心诚则灵”呢?其实“诚”就是诚心,也是认真做,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万事万物皆有场,调整心理状态就是调整人体场的状态。
如果自身人体场的状态与周围环境的场的状态和谐时,则彼此融通成为一体,使自身的人体场大大地增强。
发气治病也是这种调谐原理:受功者处在一种相对安定的状态(放松入静),发气者主动调整自己的场的状态,与对方和谐共振,使受功者融入发功者的气场之中。
中国道教漫谈
中国道教漫谈“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的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溅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包含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为中国民族思想之伟大时期,而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
这可见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道教的产生道教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
它之所以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渊源,并经长期的酝酿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历史背景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战国进入秦汉时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发达的领先地位。
从和帝开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并在政治上逐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政治权力,把持朝政;地方官吏则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
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
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造成人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
一方面,生活在社会的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摆脱秦王朝的奴役之后,又受到新建的汉王朝日益沉重的压榨而痛苦不堪。
但他们当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局限,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人民群众既无法避免、也无法理解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不平与人世苦难的根源,他们渴望摆脱苦难,而又找不到出路。
因此往往幻想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并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护皊上。
这是产生宗教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君权神授,借以消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祈求“长治久安”和个人的福寿康宁。
修道的意义
修道的意义修道的意义我常常想到修道的意义。
人为什么要修道?修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把修道作为一种行动的自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让自己的一生始终与道相伴。
我对修道意义的认识之一:修道首先要帮助我们获得健康的身体,过上有质量的日常生活。
这是修道的基础,也是修道的最基本目的。
修道是讲究性命双修的。
性命双修是对身心全方位的修炼。
从修身的基础角度入手,纠正身体内部各种不平衡,改善机体机能状态,去除各种困扰人体健康的沉疴宿疾,逐渐的,心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这就是在修身中养性。
这是取得性命双修成效的最佳途径。
修道并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有具体操作性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把修道行为当做日课,让真气渗透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像扫描机那样扫描一下自己的身体,使身体的机能随时得到调整和监视,那么,我们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就不会发生偏颇。
健康与长寿才有保证。
我对修道意义的认识之二:认识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把握生命,掌控生命。
我自从修炼真气运行法以来,一边每天坚持不懈的练功,一边不断探索真气运行的规律。
我体会到,生命运动规律通过真气活动可以得到充分表现。
因此,通过修炼,认识真气运行的规律,是掌握生命运动规律的绝好途径。
我一边修道,体察和感知真气运行的现象,一边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和总结,探索和验证生命运动的规律,探索“道”的本质。
如此,对“道”的理解和认识,便得到不断加深。
修道的目的,在于认识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认识“道”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命,掌控生命,获得对自我生命的主动权。
我对修道意义的认识之三:修道是在建立一种信仰。
修道,可以说是在建立一种信仰。
但这种信仰,不是超现实的、虚无缥缈的精神幻想,而是即世成道,脚踏实地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一种行为。
因此,它不是使人超脱,而是使人更客观、更实际的面对现实,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
一句话,修道的目的,是让我们过上一种理想的现实生活。
修道入门谈(一)
修道入门谈(一)修道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今天是越来越难而不是越来越容易。
我这个观点和市面道学和国学兴盛的趋势好像是背道而驰的,颇不得人心。
但是确实是真话。
困难在哪里?首先社会环境和和时代的特征就增加了无数的困难。
今天的人受到物质欲望和繁华世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物质的依赖和迷信越来越深,甚至到了自己都不认为有错和不好的地方。
而且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进一步蒙蔽人的正知和神机。
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不断开发,这些电子产品甚至彻底就用来刺激人的欲望和感官需求来让开发者获得社会巨大财富。
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本身就很难了。
而历史上,各家各派学说极多,历代丹经层出不穷。
有真学说,而更多的是假学说。
不是法眼如炬,心细如发反复验证,难辨真假。
而且这些丹经道经晦涩繁杂,术语又多,比喻不止,章节错乱,主线隐埋。
穷经皓首也难以清源正流,觅得真义。
道经呢?言语简洁,文字艰深,真义恍惚,难判实质。
初始兴趣高昂,转瞬便左右不逢源,糊涂头大。
弃卷合页,束之高阁,不再捧读。
只好安慰自己-----大道至简至易,无需徒费时日,埋头经卷!只要至静,人法契印,法法相通,不学自通!另外,在清政府围剿道家文化,西方文化东渐,西方物质科学成为主流的历史环境下,道学发展举步维艰。
而最大的问题是,道家修身文化、道家哲学,道家道教法技基本在人世间稀罕少见,世人难窥真机。
而进一步的问题是,道家文化的传承人和道教大德饱学之士基本蔽落,消失殆尽。
求法求师也是极难。
此外,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形势不允许人们安心悠闲地研学道学,闭门苦修。
买房、社会保障保险、养老、照顾老小、维持生计在今天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劳心劳力,徒耗精气神却难以安身立命,求悠闲日子,难以绝离凡俗尘世安心研道。
最后,网络世界的繁荣和道家道教文化衰落带了的混乱也使今天的修道人无所适从,左右摇摆,难以闻学正道。
若不是理论基础扎实,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多数是被带歪。
所以一定要正视难度,一定要意识到这是很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磨难和吃苦的准备。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秩序紊乱。
在这个时期,修道成仙的故事成为了一种慰藉和追求,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虽然现代社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是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仍然具有现代价值,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给现代人以启示和警示作用。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从凡人修炼成仙的,他们通过苦心修行和努力,最终实现了成仙的目标。
这种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而现代社会往往缺少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我们更多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追逐功利和名利,往往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通过这些修道成仙故事,我们可以重新反思,以更高尚的追求和目标来指引我们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些故事中,修道者往往要去山中或水边修炼,与自然相处,在苦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生活常常让人感到疲惫和焦虑,尤其是城市中的生活,大都市的喧嚣和尘世的纷扰常常让人们感到困顿和无助。
通过修道成仙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精神财富,而修道成仙故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追求和智慧,从中汲取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这对于我们保持精神上的富足和满足非常有意义,可以让我们在当下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较大的现代价值。
这些故事给现代人以启示和警示,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思考;它们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它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修道怎样修道?先必须深通造化、把握阴阳。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吕祖《指玄篇》说:“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
”紫阳翁说:“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
”把握阴阳,是道家修持总诀,阴阳合一而成太极,即是还虚,由太极再返于无极,即是合道。
日还月返,皆是逆行,所以后人评述三丰翁曰:“顺则凡,逆则仙。
一句话儿超了千千万。
”这就是道家对于人体生命工程的理论和观点。
我过去把道家具体修持分为本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等三种,但这三种是又分又合,互相影响,总而言之,不出修性修命之两途。
大抵南派以修命为先,特重同类阴阳,然岂能脱离本身而取验。
北派以修性为先,首重本身之阴阳,以上接虚空中之同类阴阳与虚空阴阳。
要知道家之所谓阴阳,乃是真阴真阳。
就本身阴阳而言,神为阴,气为阳,此中有先后之别;就同类阴阳而言,则坎中之阳为真阳,离中之阴为真阴,皆是身外灵父圣母之作用;就虚空阴阳而言,则是太极中之元阴元阳也。
修证的把握阴阳,即是修性修命或性命双修。
然此中层次高低,大不相同。
所以一则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一则曰“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
”盖神气属本身之修为,而水乡铅则赖灵父圣母之运用也。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不识真种是还丹,水火空铛虚煮沸。
”此乃先哲推尊人元功法而言。
然“性由自悟,命假师传。
”则是千真万确的。
人元金丹,确是修命最简易、最迅速之法,犹如乘飞机以赴北京,自己毫不费力;但制造飞机,岂是易事!平整机场,必赖多人。
三丰翁言:“必须福德胜三倍天子,智慧过七辈状元,方可为之。
”正指此事。
凡命功由低至高,一步接一步,非依程序进行不可;性功亦有多级,由后至先,全凭心意做功夫,则以当机为高耳。
人元金丹,实际是以术延命之最高的简易迅速法门,终是修道之功法内容。
陈撄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从人元金丹而论,它是身外阴阳,除此一切修为连两家阴阳在内,皆不离本身阴阳之运用。
并且在修持过程中,道家首先都是以强调色身为主,以后层次渐高,才逐渐向修性过渡。
因性之与命,始终互为影响,故曰“性之与命是二是一。
”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元金丹有它特殊的功验,远非其他功法之所能及;但需知人元之学,不离三家,绝不是俗传的两家之学。
两家之学只是变相的房中术,我过去己一再语及。
其次,若因人元金丹之奇妙,遂以为是唯一之法,除了斯法,皆不足学,则是孤陋寡闻,自以为是,“敢将蛙井渺苍冥”,此乃不识大道之本体,可笑亦可悯,乃是莫大之错误矣,须要特别注意!因为人体生命内涵,不外性命,修命固能移性,而修性亦能立命,所以佛法密宗指出“心气不二”,实质就是心物不二,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亦能变物质。
目前已有指出,八识中的第六识(意识)是有能量(带质境)的。
笔者过去接触道佛两家诸大善知识,也无不强调转识成智要在六识上狠下功夫,所以张紫阳作《悟真篇》虽全书皆论说阴阳,后来亦不得不另写外篇专阐禅法。
道以形神俱妙为贵,犹佛教密宗以即生即身成就为最高。
道家化形之学,有炼天元神丹者,有得玄珠者,有依金光化形者,总之是神妙以后之事,过去丹书记述简略,诸师亦鲜详及。
为了广求借鉴,我曾请教于西藏红白两教的大德贡噶上师曰:“弟子欲即生即身化虹光,手发爪甲亦不留,当修何法?”师曰:“当修气脉、明点。
”我又问:“专修大手印,亦能化虹光身否?”师曰:“也能,但较迂缓。
”按密宗之气脉明点修法,即等同道家之命功,但密宗多修刚气,其效较速,此因密宗之修习气脉明点为主者之年龄限于35岁甚至25岁以前,而道家则多为救助衰残入手,修习柔气,以求返老还童之效。
又藏密红教之最高法门“大圆满”,入手先修“彻却”(大手印定),然后于彻却定上修习白黑二瑜伽,借看光以调整本身之气脉明点,名曰:“妥噶”,乃是红教之特别不共最高功法,系专为彻证虹光身而设,对于道家之以修本身阴阳为主者,大可借鉴,不可忽视!道家讲性命双修,对修习柔气功的入门功法有较详指示,但对于最后之修证,则很少系统论述,只能下《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等求之。
余前已略为道及。
兹再摘录司马子微《坐忘论》以证之。
其《得道篇》曰:“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曰:“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
又曰:“虚心谷神,唯道来集,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曰:身神并一,则为真身。
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润身光,遂至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总上《得道篇》所论,最主要的,是道有深力,能逐渐地变化肉体和心神,但看功力浅深如何。
至于具体修法,《坐忘枢翼》篇曰:“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
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
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
但冥虚心,不冥有心。
不依一物而心常往。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也。
”又曰:“若有心归正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
其三戒者,一曰简缘(外缘),二曰无欲(内想),三曰静心(正定)、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
”此外复讲到用心不当及其调整之法与由定发慧保任之法,尤贵慧而不用。
最后谈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
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
心至此时,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其于鉴力,随候益明(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功能之由浅入深),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总上“坐忘”所论,与佛氏之修戒定慧与大手印,辞语虽异,理实相通,可以互证。
于以知大道虽一,而实践修证,不妨二途。
修命之最高法门,当于《参同契》、《入药镜》、《悟真篇》、吕祖诗词、三丰《玄要篇》、《金丹真传》等求之。
此乃从阳入阴。
真正同类阴阳人元金丹之学,必须真师真传,目击后实践。
否则“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至于修性之最高法门,当于《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佛教中《金刚》、《圆觉》、《法华》、《楞严》、《维摩》、《华严》,尤其禅宗之《坛经》及诸祖语录求之。
此乃从阴入阳,阴极阳生,命自来归。
故虚靖真君“大道歌”曰:“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此上两大途径,或先命后性,或先性后命,乃专为夙缘深厚,上根利智之士,能单刀直入者所说之“顿法”也。
若姿质鲁钝、福缘浅薄,不能单刀直入者,则当走道家北宗性命双修之“渐门”,以神为性,以气为命,神气同炼,由后天返先天,步步深入,则《天仙正理》、《慧命经》、《金仙证论》、《性命法诀明指》、《性命圭旨》等,皆是要籍。
不过此宗在目前已有逐渐走向支离、琐碎、执着、僵化之势,不拘何门何派,可参拙作《仙道漫谈》,内有“五忘仙诀”,“天仙总持”“神人法言”等,或可有补于上乘功法之了解。
所谓性命双修,本来有两个含义:一般通指北宗功法而言,以其神气同修,上、中、下三根皆宜故。
另一种,则指整个人体生命工程必须性命同等重视而言;故吕祖《敲爻歌》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达命宗,迷本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本柄”。
前此皆是本身阴阳修持法之正途。
等而下之,如内家武术中的太极拳(于盘架子中讲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者除外)、意拳、金家功夫(心意六合的一个分支)以及古法真传易筋经、蜀东五禽图(原传于重庆的王礼庭)等,皆可作为入道之梯航。
盖生命科学之研习,着眼点不可不高,而实践修习,下手则不妨从低,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所谓“低处修时高处到”。
方是扎实稳妥的功夫也。
或曰:“你过去不是一贯推尊道家南宗同类阴阳人元金丹之妙吗?何以现在又转而论说本身阴阳、清静无为、尽性立命之学呢?”我答:拙作《纵谈道家柔气功》一文(《气功》杂志1987年10期),已首先明说:“六度之禅最为高。
养生极则莫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
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
”因同类阴阳虽妙,纯赖外力,福德因缘不够,勉强不得,余前此之所以多次论及并辩其邪正真伪者,欲使人知我国有至高至上之人体生命科学,深恐久而数典忘祖!而目前着重转而推阐本身阴阳,尽性以立命者,以其为现实可行之法,虽然巧拙不同,一样可以达到最高境域,庶免守株待免,到头空老,甚至断人慧命耳!目前一般学人,多有轻视性功者,这是莫大的偏见,此因见理不彻。
请你不妨阅读一下《金莲正宗记》、《徐神翁语录》,尤其佛门中《高僧传》、《神僧传》等,参究一下怎样才算明心见性?怎样才能达到祖师大德们的高级智慧和各种神变功德?试把你自己的智慧功德和他们比较一下看?且明知酒以茅台为优而不可得,则淡酒多怀也醉人。
善哉!曹文逸仙姑曰:“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似此终日乾乾,不远胜于画地自限,坐以待毙之为愈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