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汉书窥管》评析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作者:卓婷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4期摘 ; ;要:《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著作,在著录方面既有传承关系又各具特色。
本文从三部书著录的诗类书着手,分别从它们著录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书目数量、编排体例、编排次序及具体书目在三部著作里的不同存在状况等进行简单比较。
通过比较,对三部书的整体状况有简单把握。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 ; ;《隋书·经籍志》 ; ;《四库全书总目》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反映了中国学术的源头。
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唐贞观年间魏征等编写的《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乾隆年间皇上又组织人编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学著作。
它们是中国古代目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彼此在著录上既有传承关系又各有特色。
现就三部书中诗类书的著录情况进行简单比较。
三部书在性质上都属于综合目录,其中《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又属于综合目录中的史志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属于官修目录。
《汉志》是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录,在分类方法上,《汉志》采用六分法,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隋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总目》继承了这一分类法。
《隋志》和《总目》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编排。
诗类书在《汉志》中从属于六艺略,在《隋志》和《总目》中则从属于经部。
在编制体例上,《汉志》、《隋志》的部类后面有小序而篇目下面无解题;《总目》小序和解题都有,解题详细地揭示了图书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可以为研究提供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汉书·艺文志》所录《韩说》三题
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1期‘汉书㊃艺文志“所录‘韩说“三题吕冠南(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㊀要]㊀‘汉书㊃艺文志㊃六艺略“著录的‘韩说“四十一卷是汉代‘韩诗“学派的重要著作㊂但由于‘艺文志“未对此书进行详细介绍,加之该书亡佚已久,其基本信息遂湮灭无考㊂前人偶有对其相关情况进行考证者,然有疏失㊂结合史料记载与文献征引情况,可就其作者㊁性质及辑佚等三方面内容进行考索㊂[关键词]㊀‘汉书㊃艺文志“㊀‘韩诗“㊀‘韩说“㊀辑佚[中图分类号]㊀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由西汉学者韩婴创辟的‘韩诗“学派,是汉代官方‘诗“学的重要代表,与鲁人申公所创‘鲁诗“及齐人辕固所传‘齐诗“均列于学官,对汉代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东汉史家班固在‘汉书㊃艺文志㊃六艺略“中著录了四部‘韩诗“学派的著作,其中的‘韩说“(亦称‘韩诗说“)四十一卷存在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㊂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主要的应该是以下两个原因:第一,‘韩说“亡佚已久,最原始的文本基础已被摧毁,传至今日的只有零星的几条佚文可供参稽,这自然无法就其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第二,‘汉书㊃艺文志“载录书目的体例使然㊂班固在该志的小序中扼要介绍了西汉目录学的发展历程,后半部分表彰了刘向校书之后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 及向子歆 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的历史[1]㊂可惜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艺文志“时,删去了刘向父子为群书所作的叙录,所谓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㊂这虽收到了简洁易晓之效,却造成其所收录典籍相关信息的佚失㊂很显然,‘韩说“即因班固 删其要 而丧失了基本信息㊂在这样的背景下,欲就该书方方面面作出详考已是极难实现的目标了㊂兹谨结合史料记载与文献征引,就‘韩说“之作者㊁性质㊁辑佚三个方面进行考察㊂1㊀‘韩说“的作者问题‘汉书㊃艺文志“是唯一对‘韩说“进行著录的文献,然而相当简洁,仅 ‘韩说“四十一卷 六字,其他信息则一概未及㊂唐代以注释‘汉书“闻名的颜师古亦未就‘韩说“作注,直至清季,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始就‘韩说“的作者问题进行探讨,其注云: ‘韩诗“有王㊁食㊁长孙之学,此其徒众所传㊂ [2]2916所谓 王㊁食㊁长孙之学 ,指的是‘汉书㊃儒林传“介绍的‘韩诗“后学王吉㊁食子公㊁长孙顺㊂细绎王注,其显然以‘韩说“成于上述诸人之手㊂但此说实无法成立㊂杨树达‘汉书窥管“谓:‘王吉传“云: 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兮㊂ ‘说“曰: 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㊂ 按吉学‘韩诗“,所引‘诗说“,殆即此书也㊂[3]据此,可知‘韩说“撰成于王吉之前,故王吉能够在阅读之后加以引用,仅此一点,即可排除王吉撰‘韩说“的可能㊂那么,‘韩说“的作者有没有可能是王先谦所说的食子公或者长孙顺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㊂‘汉书㊃儒林传㊃赵子“扼要记录了‘韩诗“在赵子一脉的传承情况:赵子,河内人也㊂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㊂谊至丞相,自有传㊂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㊂吉为昌邑中尉,自有传㊂食生为博士,授泰山栗丰㊂吉授淄川长孙顺㊂顺为博士,丰部刺史㊂由是‘韩诗“有王㊁食㊁长孙之学㊂丰授山阳张就,顺授东海发福㊂[2]5448若将这段文字叙事转换为传授表,则更加直观:韩婴ң赵子ң蔡谊ң食子公ң栗丰ң张就王吉ң长孙顺ң发福éë很明显,‘韩说“既成于王吉之前,则与其并列的食子公㊁在其后的长孙顺自然亦无撰写‘韩诗“之可能㊂所以王先谦以‘韩说“为王㊁食㊁长孙等人所作的看法显然无法成立㊂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汉书㊃王吉传“所引‘韩说“是判定此书成书年代的下限㊂换言之,‘韩说“的作者必须向王吉之前推求㊂从上文绘制的师承表来看,王吉一脉的‘韩诗“传承只有韩婴㊁赵子和蔡谊具备撰‘韩说“的可能㊂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史记㊃儒林列传㊃韩生“记韩婴 推‘诗“之意而为‘内㊁外传“数万言 [4],可知韩婴仅撰有‘韩诗内传“与‘韩诗外传“,而并未撰‘韩说“㊂所以较为合理的推测是,‘韩说“应成于赵子或蔡谊之手㊂赵子的传记已见上引‘汉书㊃儒林传“,其中未有与㊃601㊃‘韩说“相关的记载;蔡谊又作蔡义,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先慎曰: 纪㊁表㊁传并作 义 ㊂ 谊 义 字通用㊂ [2]5448‘汉书“卷六十六有‘蔡义传“,亦未提及与‘韩说“的关联,但其中有 上召见义,说‘诗“,甚说之 的句子[2]4571,可以说明蔡义对于解说‘韩诗“较为特长,或许与‘韩说“的关系更为紧密㊂吕思勉先生在‘传㊁说㊁记“中曾言: 古代文字用少,虽著之传,其次仍甚简略,而又不能无所隐讳㊂若此,则不得不有藉于说明㊂ [5]随后便举蔡义 说‘诗“ 之例,显然对其 说明 ‘韩诗“的能力青眼有加㊂但因无确切证据,故尚不能定蔡义为‘韩说“之撰者,仅能视之为较有可能之人选㊂2㊀‘韩说“的性质问题‘韩说“作者虽不可确考,但其性质仍可借助其体裁及相关佚文加以推求㊂就体裁而言,该书既名为 说 ,显然是一部 说体 著作㊂对此,刘立志在研究汉代‘诗经“学的著述体式时,曾就汉初的 说 体文献作过探讨,认为这一体裁具有两种类式:一为 概括阐释经语大义 ,其例如‘墨子“之‘经“及‘经说“上下篇,或帛书‘五行“之经㊁说;二为故事材料,其例如‘韩非子“之内㊁外‘储说“[6]㊂就第二类 说体 而言,廖群先生在近年进行了兼具拓荒与丰收意义的集大成研究,其粲花之论,业已结集为‘先秦说体文本研究“[7],即将出版㊂但就‘韩说“而言,则毫无疑问是属于第一类 说体 ㊂这可以借助其相关佚文得到验证㊂兹举二例以证明:(1)‘诗“云: 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兮㊂ ‘说“曰: 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㊂ [2]4757(‘汉书㊃王吉传“)按:上引‘诗“出自‘桧风㊃匪风“,王吉所引‘韩说“即直接针对经文而发:以 是非古之风也 释原经之 匪风发兮 ,以 是非古之车也 释原经之 匪车揭兮 ㊂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刘邠的说法,认为此处‘韩说“之本文应作: 发发者,是非古之风也;揭揭者,是非古之车也㊂者,盖伤之也㊂ [2]4758按这种校理,则更可呈现出‘韩说“ 阐释经语大义 的特色㊂(2)‘韩诗说“云: 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㊂ [8](‘初学记“卷七)按:王应麟‘诗考“将此条‘韩诗说“系于‘豳风㊃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 句下[9],此处的‘韩说“显然是就‘韩诗经“进行的阐释㊂在这样的阐释活动中, 经 是本位, 说 则起到辅翼的作用㊂这与‘韩非子“以讲述故事为主的内外‘储说“显然截然异趣㊂章太炎先生‘论经史儒之分合“曾言: 大抵提出宗旨曰经,解说之者为说;简要者为经,详尽者曰说㊂ [10]这完全吻合于‘韩说“与‘韩诗经“的关系㊂将章先生的观察归纳起来,则可称‘韩说“为一部详尽解说‘韩诗经“的著作㊂3㊀‘韩说“的辑佚问题‘韩说“大约在唐初还有流传,所以此时编纂的类书‘初学记“犹能征引其文㊂但此后的古籍,则尟有提及此书的材料,可知其在初唐之后即告亡佚㊂据‘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唯一对‘韩说“进行辑佚的便是清人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㊃韩诗说“一卷[11]㊂所以讨论‘韩说“的辑佚问题,须就马国翰辑本进行彻底的校订工作㊂总体而言,马氏辑本的可靠性并不高,全本共辑‘韩说“佚文9条,但除了第7条(即上引出自‘王吉传“之‘韩说“)可靠,其余8条皆非‘韩说“佚文㊂兹按原书条目编号,详作考辨于下:(1)金罍,大夫器也㊂天子以玉饰,诸侯㊁大夫皆以黄金饰,士以梓,无饰㊂[12]511按:此条见孔颖达‘毛诗正义㊃周南㊃卷耳“引许慎‘五经异义㊃罍制“[13]㊂考许慎原文为: ‘韩诗“说:金罍,大夫器也㊂ [14]16此处之所以标点为 ‘韩诗“说 ,而非 ‘韩诗说“ ,是因为在‘五经异义“的书写体例中,凡用于领起某一观点的 说 字均使用其最常见的义项 说法 ,而非书名的一部分㊂这类 某某说 的用法,广泛且稳定地存在于‘五经异义“中, 某某 可以是人,如 侍中骑都尉贾逵说曰 ;也可以是书,如 ‘春秋公羊“说 ‘春秋左氏“说 ㊂汉代并无‘春秋公羊说“‘春秋左氏说“,可见 说 字确为独立于人名㊁书名之外的用字㊂ ‘韩诗“说 当然也是遵循这一体例的书写方式㊂但孔颖达似乎不谙这一体例,遂将表示泛指的 ‘韩诗“的说法 坐实为具体的 ‘韩诗说“ ㊂马国翰亦未就‘五经异义“的这一体例进行深考,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孔颖达的误解,遂将‘五经异义“的 ‘韩诗“说 纳入‘韩诗说“辑本中,可谓以讹传讹㊂事实上,就这条‘韩诗“而论,还有一个旁证可以证明其非‘韩诗说“之文,即陆德明‘毛诗释文㊃卷耳“曾言: ‘韩诗“云:天子以玉饰,诸侯㊁大夫皆以黄金饰,士以梓㊂ [15]显然便是‘五经异义“所引的 ‘韩诗“说 ,而非‘韩诗说“㊂下文凡涉误‘五经异义“ ‘韩诗“说 为‘韩诗说“者,均不再辨㊂(2)一升曰爵,爵,尽也,足也㊂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㊂三升曰觯,觯,适也,饮当自适也㊂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触罪过也㊂五升曰㊃701㊃吕冠南:‘汉书㊃艺文志“所录‘韩说“三题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散,散,讪也,饮不自适,为人谤讪㊂总名曰爵,其实曰觞㊂觞者,饷也㊂觥亦五升,所以罚不敬㊂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君子有过,廓然著明,非所以饷,不得名觞㊂[12]511按:此条见‘五经异义“引 ‘韩诗“说 [14]18-19,非‘韩诗说“之文㊂(3)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焉㊂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㊂[12]511-512按:引见‘汉书㊃王吉传“[2]4758㊂马国翰注: ‘吉传“云习‘韩诗“㊂案:此引‘韩说“也㊂ 此注提供的两条信息均误㊂首先,王吉习‘韩诗“的记载见上文引‘汉书㊃儒林传㊃赵子“,而非‘王吉传“㊂其次,此条非‘韩说“,而是隐括‘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八章之意,这一点已被清儒郝懿行揭出[16],可断此文绝非出自‘韩说“㊂(4)驺虞,天子掌鸟兽官㊂[12]512按:此条见‘五经异义“引 ‘韩诗“说 [14]253,非‘韩诗说“之文㊂(5)古者霜降逆女,冰泮则止㊂[12]512按:此条见‘周礼注疏㊃地官㊃媒氏“引‘韩诗传“[17],非‘韩诗说“之文㊂(6)南北曰纵,东西曰广㊂[12]512按:此条见‘一切经音义㊃阿毗达摩俱舍论“ 从广 条引‘韩诗传“[18],非‘韩诗说“之文㊂且‘一切经音义“作: 南北曰从,东西曰横㊂ 马国翰录文有误㊂‘一切经音义“所引用的‘韩诗传“实为‘韩诗章句“,笔者已在另文中作过考论[19],兹不赘㊂(8)辟廱者,天子之学㊂圆如璧,壅之以水示圆,言辟取辟有德㊂不言辟水,言辟廱者,取其廱和也㊂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飨,尊事三老五更㊂在南方七里之内,立明堂于中,五经之文所藏处,盖以茅草,取其洁清也㊂[12]512-513按:此条见‘五经异义“引 ‘韩诗“说 [13]160-161,非‘韩诗说“之文㊂(9)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㊂[12]513按:此条见‘大戴礼记㊃盛德“卢辩注引 ‘韩诗“说 [20]㊂将上条‘五经异义“ 在南方七里之内,立明堂于中 之文与卢注 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 对勘,可知二者显系同一文本,而马国翰却将其视为没有关系的两则材料,分别系于‘大雅㊃灵台“ 于乐辟廱 及‘周颂㊃丝衣“ 自堂徂基 句下,有失严谨㊂需要指出的是,‘五经异义“谓明堂 在南方七里之内 ,而卢注谓明堂 在南方七里之郊 ,此当因所据版本不同而出现 内 郊 之异文,并不足以动摇二者的同源关系㊂很显然,在马国翰所辑出的9条‘韩诗说“中,有8条属于误收㊂但马氏辑本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误收方面,还体现在漏收方面㊂例如上文所引‘初学记“载录的‘韩说“佚文,马氏辑本就没有收录㊂由此可见,‘韩说“的辑佚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并未达到完备的程度㊂参考文献1 ㊀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2 ㊀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㊀杨树达.汉书窥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084 ㊀司马迁.史记(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4:3794-3795 5 ㊀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506 ㊀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7:95-967 ㊀廖群.先秦说体文本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8 ㊀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09 ㊀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 10 ㊀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88 11 ㊀孙启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56 12 ㊀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3 ㊀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7814 ㊀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415 ㊀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3 16 ㊀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17 ㊀贾公彦.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73318 ㊀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4019 ㊀吕冠南.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引‘韩诗“佚籍实为薛君‘韩诗章句“考[J].文献,2018(4):19-28 20 ㊀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61作者简介 ㊀吕冠南(1989-),男,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秦汉文学与文献研究㊂曾在‘文献“‘江海学刊“‘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㊂Three Topics about Han Shuo Recorded by Hanshu YiwenzhiLv Guannan[Abstract ]㊀Han Shuo ,recorded by Hanshu Yiwenzhi ,is an important work in the school of Han Shi.However,Yiwenzhi did not record the details of this book,which left many unsolved questions.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some information of this book,they still had some error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uthor,character and sup-plement of this book via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ocumentary citing.[Key words ]㊀Hanshu Yiwenzhi ;Han Shi ;Han Shuo ;Supplement㊃801㊃总第171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
汉书·地理志版本研究
《汉书》版本历史地理王洪波《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
为此作注者甚多。
据《汉书》注中引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
而现确知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肋、服虔两家。
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
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本。
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关于《汉书》版本,据考证,最早刊刻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世称其为淳化本(今已不存),既淳化本后,北宋时期又有景佑本、宋祁手抄本、熙宁本、宣和本。
其中景佑本为现存最早的刻本,景佑本源自淳化本,经流传后已不完整,近代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即采用景佑本刊刻而成。
宋祁在“淳化本”“景佑本”“景德监本”基础上参考诸家善本,对《汉书》重做校订,力图恢复《汉书》成书时原貌,南宋时期版本多源于此。
南宋庆元刊本以宋祁校本为基础,参考熙宁本等另外十四家版本,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南宋庆元刊本《汉书》一百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宋庆元元年建安刘之问刻本(有抄配),共八十册”明国子监本、清武英殿本均都是承袭此本。
目前流行版本为清乾隆武英殿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清钱大昕《汉书辨疑》,清朱一新《汉书管见》,清沈家本《汉书琐言》,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汉书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
《汉书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1.1《汉书》概说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汉书》的版本?( )A、北宋景祐本B、明末毛晋汲古阁本C、清乾隆武英殿本D、同治金陵书局本答案:ABCD2、【多选题】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 )、( )。
A、续汉书B、后汉书C、三国志D、魏书答案:BC3、【多选题】《史记》三家注分别是( )。
A、裴骃《史记集解》B、陆德明《史记正音》C、司马贞《史记索隐》D、张守节《史记正义》答案:ACD4、【判断题】《汉书》与《史记》相同,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 )答案:X5、【判断题】班固未写完《汉书》就因外戚牵连而死,因此《汉书》并非一部完整的断代史。
( )答案:X1.2班固的人生道路和史学实践1、【单选题】班固曾经被任命为中护军随窦宪远征匈奴,胜利之后窦宪命班固写了( ),刻石记功而还。
A、燕然山铭文B、灵台诗C、论功歌诗D、高帝求贤诏答案:A2、【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班固的作品?( )A、《子虚赋》B、《东都赋》C、《洛阳赋》D、《白虎通德论》答案:BCD3、【判断题】《汉书》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王莽新政时代结束,共计二百三十年。
( )答案:X4、【判断题】兰台最早是楚国的台名,其上有宫殿,班固曾在此工作,因此他又被人称为班兰台。
( )答案:X2.1“《汉书》学”的回顾(上)1、【单选题】( )集合了前人23家注释,为《汉书》作了最完备的新注。
A、司马贞B、裴松之C、蔡谟D、颜师古答案:C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书名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
A、应劭《汉书集解音译》B、晋灼《汉书集解》C、蔡谟《汉书音义》D、颜游秦《汉书辨疑》答案:A3、【单选题】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实在( )时期。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和帝答案:B4、【多选题】东汉末年就开始为《汉书》注音释义的学者有( )。
A、服虔B、应劭C、颜师古D、陆德明答案:AB5、【判断题】与《史记》相比,《汉书》要更加有文学色彩,更加浪漫些。
杨树达先生的《汉书窥管》
杨树达先生的《汉书窥管》作者:郭玲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9期摘要:杨树达先生对《汉书》的语言文字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汉书窥管》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
关键词:杨树达《汉书窥管》语法词义一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是20世纪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幼承家学,少年时代即对声韵训诂之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早年考过清朝的科举,后进时务学堂读书。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学习“欧洲语言及诸杂学”。
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1920年到北京,先后任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中国大学国文教授。
1937年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
1953年改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直至逝世。
曾担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并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语料充沛,词义丰赡,是汉代大型的代表性文献,历代研究成果丰硕而且保存完整,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语言的首选文献。
《汉书》文字比较难读,据说初出仅百年,学者已莫能习其音读。
此书不仅为史学界所推重,也被语言学界人士所重视,研习者甚多,有成绩者不少。
《汉书窥管》(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杨先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在《汉书补注补正》(192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基础上增订扩充而成的。
全书十卷,70万字。
《汉书窥管》代表着遇夫先生治古文献学的最高成就,也被公认为《汉书》文献整理的两大名著之一。
杨氏有鉴于历代注家往往昧于班书的章句古义,纰缪相因,就是颜师古、王先谦这样的《汉书》研究大家,也多有违误,所以“倾毕生精力,时时泛滥文籍,凡与班书相涉,辄加纂述”。
汉武帝“广关”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辛 德 勇【内容摘要】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
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
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
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
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关键词】 秦汉 军事地理 政治地理 关中 地域控制《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1。
这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
函谷关原本设在今河南灵宝附近,这次迁徙是将其东移约三百里上下,移至今河南新安境内,但却依然沿用原来的关名。
这道关隘是关中东出第一门户,是拱卫都城长安头等重要的防卫要地,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几乎无与伦比。
因而,若是没有特别重大的缘由,当政者似乎不应轻易更动它的位置;汉武帝何以会做出这一举动,非常耐人寻味。
东汉时人应劭最早对此做出疏释说: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关东,以家财给其用度。
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2楼船将军杨仆的家住在宜阳县,正处于今河南灵宝函谷关旧关之外、今河南新安函谷关新关之内3,故后之论者多依从应氏此说。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函谷关的迁徙过程时,不仅完全采录了上述记载,而且所记要更为具体一些,较颜师古引述的文字,尚增有“(杨仆)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云云4;南宋时人吕祖谦在阐释这一问题时,同样全文抄录了应劭的说法5;又如元朝学者方回和清人顾炎武、顾祖禹、朱一新等对此亦一直笃信不疑6。
《汉书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
《汉书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1.1《汉书》概说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汉书》的版本?( )A、北宋景祐本B、明末毛晋汲古阁本C、清乾隆武英殿本D、同治金陵书局本答案:ABCD2、【多选题】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 )、( )。
A、续汉书B、后汉书C、三国志D、魏书答案:BC3、【多选题】《史记》三家注分别是( )。
A、裴骃《史记集解》B、陆德明《史记正音》C、司马贞《史记索隐》D、张守节《史记正义》答案:ACD4、【判断题】《汉书》与《史记》相同,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 )答案:X5、【判断题】班固未写完《汉书》就因外戚牵连而死,因此《汉书》并非一部完整的断代史。
( )答案:X1.2班固的人生道路和史学实践1、【单选题】班固曾经被任命为中护军随窦宪远征匈奴,胜利之后窦宪命班固写了( ),刻石记功而还。
A、燕然山铭文B、灵台诗C、论功歌诗D、高帝求贤诏答案:A2、【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班固的作品?( )A、《子虚赋》B、《东都赋》C、《洛阳赋》D、《白虎通德论》答案:BCD3、【判断题】《汉书》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王莽新政时代结束,共计二百三十年。
( )答案:X4、【判断题】兰台最早是楚国的台名,其上有宫殿,班固曾在此工作,因此他又被人称为班兰台。
( )答案:X2.1“《汉书》学”的回顾(上)1、【单选题】( )集合了前人23家注释,为《汉书》作了最完备的新注。
A、司马贞B、裴松之C、蔡谟D、颜师古答案:C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书名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
A、应劭《汉书集解音译》B、晋灼《汉书集解》C、蔡谟《汉书音义》D、颜游秦《汉书辨疑》答案:A3、【单选题】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实在( )时期。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和帝答案:B4、【多选题】东汉末年就开始为《汉书》注音释义的学者有( )。
A、服虔B、应劭C、颜师古D、陆德明答案:AB5、【判断题】与《史记》相比,《汉书》要更加有文学色彩,更加浪漫些。
训诂学对辞书编纂的指导作用
自
《辞海·语词分册》列七个义项。 按:自字古有虽义,当补收。《汉书·食 货志》:“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又《王 莽传》:“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 莽犹安之。”以上自字,均为虽义。杨树 达《汉书窥管》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自作虽义用例”曾胪举大量材料证明自 有虽义,可成定谳。此义《辞海》亦应收 录。
二、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
字典辞书在每一个条目下面要罗列 字、词的各个义项,作为大型辞书,这 些义顶罗列得是否全面,是判别其质量 高低的重要标志。训诂学是研究字、词 古义的学问,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辞书 编纂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辞书 不致将应列的义项漏略掉;已经被漏略 了的,还可以在重新修订时加以补充。 下面看一些例子:
真
《辞海·语词分册》 在真字下列了五个义项:
①真实;真诚。②本原;自身。③ 官职。④指“真书”。⑤姓。 按:真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义项应 予补充:即形象、容貌之义。
六朝人语中就有“写真”一词,写真就是画 像,真就是像、容貌。《颜氏家训》卷七《杂 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意 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 这里的写真就是画像,真就是图像、容貌。在 唐宋人的文字里,写真这个词更是数见不鲜, 如白居易《李夫人》:“君恩不尽念未已,甘 泉殿里令写真。”(《全唐诗》册七)缺名《梅 妃传》:“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 活耳。”(张友鹤《唐宋传奇选》)画真就是画 像,真就是图像。作为大型辞书的《辞海》, “真”的图像、容貌之义是不应失收的。
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 徘徊。”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以上诸“顾返(反)”都是同复词, 顾就是返。《穆天子传》卷三,天子答西王母之 谣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 见汝。”郭璞注:“顾,还也。”王粲《七哀 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曹植《吁 嗟篇》:“惊飙接我去,故归彼中田。”故是顾 的通借字,“故归”是同义复词,故(顾)即归也, 归即还返也。凡此,均足证明顾有还返之义。 (参看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四》“顾反” 条、蒋礼鸿《义府续貂》“顾返、顾归、故归、 回故”条。)这个义项,《辞海》当收 。
训诂学试题(1)
训诂学试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1.郝懿行:《易说》《书况》2.刘熙:释名、孟子注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5.郭璞:尔雅注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
释“蹈”--兼论“道”、“蹈”、“导”三字同源
… …
上面来说 , “ 道” 有一段时间与“ 蹈” 一样都是以“ 舀” 为声符 。 。 在侯 马盟书里 , “ 道” 即写成从 “ 首” 得声
( 段玉裁认为 : “ 首” 亦声 , 徒皓切 ) 的 ( 侯 马盟 书) , 也写成从 舀得声的 。 n J 8 。 金文 “ 道” 也多有 从 舀得 声的 ( 散盘 ) 。 据考 , 小篆之前的古 文
方法 也是一 致 的 。
这段札记写出来后 , 郭先生将它交 给了徐复先
生 。徐先生后来又将 I ! I 己《 读< 汉书> 札记》 的旧稿 抄给了郭先生 , 郭先生顿3 一 l 1 — 2 9
作者简介 : 毛祖志 , 男( 汉族)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文字学、 训诂学。
自己的意见 , 而改从 了徐先生 的意见 。 l 2 _ 4 。 。
以前 读《 汉书 ・ 苏建传 ・ 附子苏武传》 , 对其 中 “ 蹈其背” 的“ 蹈” 字, 颇不得其解 。杨树达先生 在 《 汉 书窥 管》 里也 说 : “ 背 不可 蹈 , 况在刺 伤 时耶 ! ” 为 了 , 正确解释这个字 的意思 , 他接着说道 : “ 蹈, 当读 为捅。 ” 并引《 国语 ・ 鲁语》 里“ 无摇膺 ” 韦注 : “ 摺, 叩 也” 为证 , 以为“ 韬背者 , 轻 叩其背使血 出, 不令血淤 滞体 中为 害也 。 ” _ l 郭 在贻先生在他 的《 训 诂学丛稿 ・ 汉 书札 记》 里, 对杨先生 的解释提出了异议。他说 “ 招膺” 是俗 语 中椎 心 的 意 思 , “ 蹈” 应该是 “ 掐” , 并进 一步说 , “ 掐” 被误会成 了“ 摇” , 再 因为形体相近的缘故 , 又 被假借为“ 蹈” , 这个“ 掐” 的意思是“ 爪刺” , 放在文 句里就是“ 掐 其 背 以 出血 ” , 换 成 今 天 的说 法 就 是
颜师古《汉书注》的学术贡献
颜师古《汉书注》的学术贡献《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它在历史学及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颜师古的《汉书注》在疏通《汉书》文字、解决《汉书》阅读难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颜注进行评述,一是颜注对字词句的训释,二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阐释,三是对旧说的保存和补正。
从而说明颜氏《汉书注》在训诂学、文化史等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班固所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的成书年代晚于《史记》,却比《史记》难懂。
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汉书》中多用古字古词,这与《史记》习用通俗浅近的话语的风格恰恰相反;二是班固素有近骈对偶的文风,这又和《史记》文章近散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反差;三是班固在沿用《史记》材料时为追求文字典雅,喜欢省字。
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汉书》的文字比《史记》更显得古奥艰深、晦涩难懂。
即使是被《后汉书》誉为“才高博学,为世通儒”的马融尚需从班固之妹班昭受读《汉书》,其解读之难可想而知。
正因为《汉书》的难懂,在班固身后,注家纷起。
据颜师古自撰的《汉书叙例》介绍,就在《汉书》成书后不久,已有注本出现。
自汉桓帝时,延笃即为之作注,但未能流传下来。
截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共出现了晋灼、臣瓒、郭璞等注者共有二十余家,这一时期注家虽众,但大都说法互异,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因而阅读《汉书》的困难并未完全解决。
到了唐代,颜师古作《汉书注》,这种注释纷乱的情况才得以改观。
颜师古,名籀,以字行,琅琊临沂人。
其祖颜之推、其父颜思鲁都以儒学著称,由于家学的影响,颜师古博览群书,善写文章,尤精训诂,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流传于世,影响较大。
颜注《汉书》采取“集注”的形式,广泛征引唐代以前23家注释,并加以删改、补充、折中润色,进而发展成为卓然一大家。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颜师古《汉书注》进行评述,一是颜注对字词句的训释,二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阐释,三是对旧说的保存和补正。
藉此说明颜氏《汉书注》在训诂学,文化史等研究的重要价值。
1957年学研究笔记
1957年学研究笔记
《1957年学研究笔记》是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杨树达。
《杨树达1957年学研究笔记》主要讲述了,杨树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史学家和文献学家。
他的治学范围相当广泛,传统经史之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字训诂学、古文献学、金石学等,他都精通。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著作有《汉书窥管》、《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甲文说残卷集》、《积微居金文说》等。
杨树达先生博通经史、小学,而独详于语言文字之学。
他对清代乾嘉以来及本朝前辈治学的成绩,吸收颇多。
本笔记就是他一生勤奋治学的真实记录。
杨树达“名著”《汉书窥管》的“厚度”
杨树达“名著”《汉书窥管》的“厚度”谈杨树达先⽣的事,如果不提他的“名著”《汉书窥管》,那简直就像是蓄意要抹煞他的“成就”。
然⽽谈《汉书窥管》确实是有些⿇烦的。
⽐如我若说这部书“错误百出”,似乎就该负责⼀点,⾄少举上100个例⼦。
那么,这得写多长?可问题还在于,《汉书窥管》的条⽬有3000多,若是按⽐例⼀算,“错误百出”倒也只错了1/30。
假如要捧⼈,1%很可能就⾜够了,可是要批评⼀本书,以1/30做依据就似乎不⼤够。
那么这⾥就先来谈谈《汉书窥管》的“厚度”。
《汉书窥管》的前⾝叫《汉书补注补正》,这个神⽓的书名⾥⾯,其实包含着⼀个故意的错误。
因为它既不是《汉书》的“补注补正”,更谈不上是《汉书补注》的“补正”。
《汉书补注补正》总共有583条(这是我数过的,容或⼩有误差),其中批评到王先谦《补注》的共有101条。
这⾥⾯包括同意王先谦的说法⽽略加附议的18条,认为王先谦的补注应该挪动位置的5条,引⽤他⼈成说的10条,剩下的⼤约就70条左右。
70条左右,即使杨先⽣全对,在《汉书补注》⾥,能算多⼤⼀个零头呢?《汉书补注》我没法细数,粗略地算了⼀下,王先谦的按语有多少呢?⼤概是16000条!在16000条⾥挑出70或者100条批评,叫“拾遗”恐怕都有些勉强吧?《汉书补注补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2⽉初版,列⼊“北京师范⼤学丛书”)在“成功学”上的意义,以及那个时代多么值得像杨树达先⽣这样的⼈留念,⾃谓“学界”还是蛮好混的!他后来敢批量抄袭《说⽂通训定声》等“四⼤名著”,其原因也在于始终没有⼈批评。
——当时⾃然也有对之鄙夷不屑的⼈。
从《汉书补注补正》到《汉书窥管》,这个过程杨伯峻先⽣在1983年作过⼀个介绍:(杨树达先⽣)早年读王先谦《汉书补注》,使⽤(⾼邮)王⽒⽗⼦校释古书的⽅法,⼜加以扩充改善,写成《汉书补注补正》。
以后陆续增补,到⼀九五三年,发愤把三⼗年来所读《汉书》的⼼得加以总结,成《汉书窥管》⼀书。
《汉书》导读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汉书》导读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是为了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诸侯王势力过大2.“元康四年,诏复家”发生在()执政时期。
参考答案:汉宣帝3.秦王朝建立后,法家的势力、学术影响、文化影响占百家之学的上风。
()参考答案:对4.下列选项中,哪些论著出自杨慎?()参考答案:《丹铅余录》###《升庵集》###《诗话补遗》5.杨慎在《丹铅余录》中说他自己的博学来自于读汉书,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就事事精核矣。
参考答案:对6.“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一诗用了唐代()读汉书的典故。
参考答案:李密7.吴从先提到《汉书》下酒的典故时,用《南唐书》做对比,表示苏子美用《汉书》下酒百斗不足多,而自己读《南唐书》一斗便醉。
参考答案:对8.“泽”的说法是汉初时出现的。
参考答案:错9.江南经济在两汉的时候得到新的开发,东汉时大量移民向南转移。
参考答案:对10.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认为后生可先读《史记·平准书》,再读《周官考工记》。
参考答案:错11.日本学者吉田邦光认为,把皇族、士兵、仆僮计算在内,长安全城人口应当在50万左右。
参考答案:对12.在算缗告缗政策中被下狱的人,很多在后期经济复苏时平反了。
参考答案:对13.算缗法令鼓励人们相互告发。
参考答案:对14.《货殖列传》开创了后来史学家必须重视经济史的先河。
参考答案:对15.元康四年诏令若干在高后、文景、武帝时代失去“列侯”地位功臣贵族后代重新恢复先祖身份的事件,史称“诏复家”。
参考答案:对16.《汉书·食货志》和《史记·平准书》的结尾均为“烹弘羊,天乃雨”。
参考答案:对17.“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
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这段话是()提出的。
参考答案:杨慎18.《资治通鉴》提到桑弘羊“均输”之法时,使用的是《食货志》的说法。
参考答案:对19.据《汉书·王子侯表》记录,元康四年得到诏复家的有123人。
高中 14苏武传课文剖析 必修4 试题(共18页)
课文(kèwén)剖析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父:指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
兄弟:指苏武和他的兄苏嘉、弟苏贤。
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弟为皇帝侍从。
稍:渐渐。
迁:升迁、升任。
栘中厩:汉宫中有栘园,园中有马厩,即马棚,故称。
栘,yí。
厩,jiù。
监:管事的官员,此指管马厩的官,掌鞍马、鹰犬等。
起笔简要交代苏武的姓名、字号、官职,这是传记体的根本格式。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时汉朝廷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节彼此窥探观察对方HY情。
匈奴拘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有十余批人。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拘留他们用来抵押。
胡:此处指匈奴。
数:shu ò,屡屡、屡次。
通使:派遣使者往来。
辈:批。
当:dàng,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天汉,汉武帝年号。
且鞮侯:单于嗣位前的封号。
且鞮,jū dī。
单于:匈奴领袖的称号。
单,chán。
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行,háng,辈。
这里交代苏武出使的背景。
文章着重指出汉匈之间历来有互相拘留使者的积习,为下文写苏武被拘留匈奴埋下伏笔。
文章同时指出匈奴尽管容许“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用的是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说明了苏武出使时的严酷环境。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好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 夫 先 生 研 究 《 文 》 , 取 其 精 华 , 去 其 糟 柏 , 创 说
辨 外 ,还 要 受 词 义 的 制 约 。 实 词 跟 实 词 的 组 合 ,具 有 突 出 的 造 了 自 己 的经 验 , 不 像 一般 的 文 字 训 诂 学 者 “ 点 画 之 正 选 择 性 特 征 。 古 籍 的解 读 , 既有 用 字 词 的 问题 , 也 有 释 义 俗 ,察 篆 隶 之繁 省 ”而 “ 沾 自谓 得 之 ” 。 沾 的 问题 。因 此 要 从用 字和 释 义 两 个 方 面 分析 语 义 制 约 。 ( )分 析 主 谓 语 结 构成 分语 义 制 约 一
权 不足 以 自守 ,劲 不足 以捍 寇
校 订 故训 ,以 许慎 的 《 文 》为 据 ,参 以 《 雅 》 说 尔 及 众说 。班书 多 古字 古义 ,而历 年 训诂 学 家 的钻研 《 汉
书 》 ,又 最易 犯 穿凿 附会 的通病 ,杨 先生 高度 注 意到 这
‘ ’ ,则 与 劲 能够深刻地领会立说人的 旨意,豁然开朗。 《 书窥 管 》上 千 次地 引用 《 文 》来 解释 词 义 , 汉 说
从 1 1 年 开始 ,杨 树达 一 直从 事语 言 文字 和 古籍 校 91
总 结 ,实 在是 一 部寻 常 的读 书札 记 其 书仿 裴 《 记集 勘 的教学和 研究工作 ,其研究范 围相当广 泛,一生 留下 了 史 解 》,但重在 释义 ,兼 述古音 ,纠举 旧注违 误,使用 的是 大 量 的 著 述 。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四个 方 面 : 一 是 汉 语 语 法 、
南大学 中文 系主任和文 学院 院长 ,并为 中央研 究 院院士。
书 窥 管 ・ 》 云 : “ 他 史 易 , 治 《 书 》 也 难 。 … … 胡 序 治 汉
新中 国成 立后 ,曾任 中国人 民政 治协商会议 第二届全 国委 身 之谓小颜 释班 氏,弹射 数十 家无完 肤 ,而三 刘所 以正 小 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 学部委员 ,湖南省文 史 颜 者 , 正 复 不 少 。近 王 益 吾 祭 酒 为 补 注 , 征 引 参 稽 ,亦 不
就是 颜师 古 、王 先谦 这 样 的 《 书 》研 究 大家 ,也 多有 汉
涉 , 辄 加 纂 述 ” 。全 书 各 卷 ,虽 全 是 由 一 些 零 散 短 语 连 缀 而 成 ,却 是 著 者 三 十 年 问 ,沥 血 呕 心 ,坚 持 钝 学 累 功 的
违 误 , 所 以 “ 毕 生 精 力 , 时 时 泛 滥 文 籍 , 凡 与 班 书 相 贡 献 。他 的 研 究成 果 及 方 法 ,值 得 我 们 重 视 和 总结 。 倾
2 依 据 句式 类 比分 析 句 读 ; .
3 据句 式类 比解 释 词 性 、 词 义 ; .
( )抉毒 与母博 陆宣 成侯 夫人 显谋 ,欲危 太子,无人 I
母之恩,不宜奉 宗庙衣服,不可 以承天命 。
树 达按 : “ 服 ” 二 字 文 不 可 通 ,疑 衍 。 ( 外 戚 传 衣
研 究馆 馆 长 。 《 书 》 是 中 国 第 一 部 纪 传 体 断代 史 , “ 十 四 史 ” 汉 二 之 一 。 《 书 》 与 《 记 》 《 汉 书 》 《 国 志 》并 称 为 汉 史 后 三 “ 四 史 ” 。 《 书 》 语 料 充 沛 , 词 义 丰赡 , 是 汉 代 大 型 前 汉 上 古 汉 语 末 期 语 言 的 首 选 文 献 。 《 书 》文 字 比较 难 读 , 汉
下四十余家 。而君书之 于祭酒也 ,匡之赞之 ,所 以弥前 贤
之 隙者 ,又 倍 蓰 焉 ” 唐 颜 师 古 为 太 子 作 《 书 注 》 , 解 决 了 一 些 文 字 和 名 汉 物 制 方 面 的 问题 ,宋 代 三 刘 又 作 过 一 些 刊 误 。 唐 宋 以 下 , 诂 方 面 还 留 下 不 少 疑 义 。直 至 有 清 一 代 , 乾 嘉 学 者 们 如 钱
词 义
汉圣者无 以远过 ”。杨 氏研究 《 汉书》 ,不仅充分利用 前
杨 树 达 ( 8 5 1 5 ) ,字 遇 夫 , 号 积 微 , 湖 南 长 后 《 书 》 的 史 料 , 还 充 分 利 用 汉 代 碑 刻 和 其 他 ~ 切 有 关 18 ~ 9 6 汉
沙人 ,是2 世纪著 名的语言 文字学家 。幼承 家学 ,少 年时 两 汉 婚 姻 、 死 丧 等 礼 俗 资 料 ,所 以同 时 还 写 成 了 《 0 汉代 婚
语言及诸 杂学 ”。1 1 年 回国 ,先后在湖 南省立第 一女子 迈 前 人 ,杨 氏反 复 研 读 王 书 , “ 能 晾 其 得 失 ” , 补 正 王 91 颇
师 范 学 校 、湖 南 省 立 第 一 师 范 学 校 任 教 。i 2 年 到 北 京 , 90 书 达 六 百 多 处 , 成 一 家 之 言 。杨 伯 峻 称 : “ 这 本 书 ( 用 指 先 后 任 国立 师 范 大 学 教 授 兼 中 文 系 主 任 ,清 华 大 学 国 文 教 《 书 窥 管 》 ) 来 补 充 《 书 补 注 》 , 可 以说 ,研 究 《 汉 汉 汉 授 , 中 国 大 学 国 文 教 授 。 l 3 年 回 长 沙 , 任 湖 南 大 学 教 书 》 , 已无 剩 疑 。纵 有 地 下 发 掘 , 只 能 作 为 补 充 或 证 明 汉 97 授 。 l 5 年 改 任 湖 南 师 范 学 院 教 授 ,直 至 逝 世 。 曾 担 任 湖 代 史 料 和 史 实 ,恐 难 推 翻 遇 老 之 所 作 考 订 。 ”张 尔 田 《 93 汉
著 一 析
杨榭达 《 汉鹌窥管 》评析
口郭玲玲
摘 要 :杨 树 达先 生 对 汉 书》 的语 言 文 字 研 究 作 出 了极 大 的 贡 献 。他 的 汉 书窥 管 》 的研 究 成 果 及 方 法
值 得 我 们 重视 和 总结 。
关 键 词 :杨 树 达 《 书窥 管 》 语 法 汉
训 诂 与 校 勘 兼 行 的 方 法 。 凡 旧说 旧注 “ 嘹 班 书 古 义 而 误 修 辞 ; 二 是 文 字 、 训 诂 ; 三 是 甲骨 文 、 金 文 ; 四是 古 书 辑 不 训 ” 、 “ 前 人 妄 窜 而 改 不 误 之 班 书 ” 、不 知班 文 省 略 而 校 、 注 释 、 考 证 。 《 书 窥 管 》 属 于 第 四 个 方 面 “ 书 辑 据 汉 古 误 解 的 地 方 , 都 一 一 加 以 辨 惑 厘 正 。 杨 氏一 生对 《 书 》 汉 下 过 很 大 的 功 夫 , 被 当世 学 者 称 为 “ 圣 ” 。据 余 嘉 锡 汉 校 、注 释 、 考 证 ” 。 《 书 窥 管 》 从 语 法 、词 义 分 析 考 究 《 书 》 文 句 的 汉 汉
常 重 要 的 一 部 著 作 , 它 是 在 《 书 补 注 补 正 》 ( 9 5 年 孙 受 时 代 条 件 的 限制 , 又 好 学 而 疏 于 认 真 思 考 ,过 分 相 信 汉 12
类 书 ,往往 据荀悦 《 汉纪》妄 改班书 。王先谦作补注 时又
7 万字 。 《 书窥 管》代表着遇 夫先生治古 文献 学的最 高 末 注意 ,照 本移录王 念孙者 比比皆是 ,亦 大失班 固本意 。 0 汉
成 就 ,也 被 公 认 为 《 书 》 文 献 整 理 的 两 大 名 著 之 一 。杨 遇 夫 先 生博通 经 史及 音 韵文 字 训诂 之 学 ,有感 于此 而 撰 汉 氏有鉴于 历代注家往往 昧于班书 的章句古 义,纰缪相 因, 《 书 窥 管 》一 书 以发疑 正读 。 汉 杨 树 达 先 生 对 《 书 》 的 语 言 文 字 研 究 作 出 了极 大 的 汉
读 者 没 有 厌 烦 的 感 觉 , 而 每 每 是 经 杨 先 生 一 引 用 , 若 明 若
次 、词义 、虚词 、句 法结构等 。句式类 比法是 古人语法 分 耳 。 ( 西域 传 上 )
析 所 习用 ,为 我 国古 代 语法 学 一 传 统 分 析 法 。
( 四)分析联合结构成分语义制约
根据孙 良民教授 举例分析 , 《 书窥管 》从 以下 方面 汉
1依 据 句 式 类 比分析 词序 ; .
上 )
“ 服 ”跟 “ 衣 宗庙 ”不 相 类 , 当是 衍 文 。
பைடு நூலகம்
4 据 句 式 类 比解 释 虚 词 用 法 ; .
( )使 奴 从 宾客 浆 酒 、霍 肉。 2
刘德 日 : “ 洒 如 浆 ,视 肉如 霍 也 ” 视
5 据 句 式 类 比 分 析 句 法 结 构 ( 析 主 谓 关 系 、述 宾 关 . 分 系 、偏 正 关 系 、联 合 关 系 、插 入 成 分 ; 分 析 N — 主 谓 结 构 SV 语 义 关 系 、 分 析 N V 述 结 构 语 义 关 系 、 分 析 V N 宾 结 构 —状 -述
绩者不少 。 《 书 补 注 》 一 百 卷 , 当 时 学 者 人 手 一 册 , 《 书 》 之 学 汉 汉 大 昌 。王 氏 著 书 ,素 称 审 慎 ,但 疏 漏 之 处 亦 复 不 少 。王 念
《 书窥管 》 ( 汉 科学 出版社 1 5 年 出版 )是杨先生非 95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 的基 础 上 增 订 扩 充 而 成 的 。全 书 十 卷 ,
的 代 表 性 文 献 ,历 代 研 究 成 果 丰 硕 而 且保 存 完 整 , 是 研 究 千 余 年 读 《 书 》者 “ 视 之 而 已” ,在 音 韵 、 文 字 和 训 汉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