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张炜乡土文学创作中的地域文化隐象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中国是民俗文化现象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封建社会时期开始民俗文化就已经活在各民族中间、各种生活的中间。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民族文化的滋生土壤和诞生绵延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文学是具有民俗性的,文学体系的核心也是民俗学说塑造生活最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基于此,我们说中国文学的核心就是民俗。

而中国文学中的民俗文化体现就在于乡土民俗、生活民俗、礼节民俗、居行民俗等方面。

我们要阐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内涵就从此着手研究。

莫言,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最成功最特别的中国文坛达人之一。

他用他特有的文字语言游刃有余地诠释了各个角色的不同和民俗文化的特有彰显。

自从写作以来的众多作品,如《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酒国》等,经典又叫好,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可。

外表温文尔雅、形象斯文的莫言似乎和他的作品中挥洒不羁的“文字流氓”风格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可他温柔敦厚,颇具东方儒者风范的为人,似乎和他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精神又很相似。

他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特殊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

不能说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你就能了解了东方民俗文化,但如果你不细细研读他的作品的话,那就很难去完整地了解东方民俗文化了。

莫言的作品中有民俗文化的味道,有民俗文化的底蕴,有民俗思想的深度,也有民俗文化的内涵,这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很难体会到的。

下面,我们就从了解莫言的文学作品开始,从而延展到其他作品,进而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东方民俗文化的体现及精神指向。

一、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体现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部文学作品,不但创造被读者评为“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的神话,甚至超越了中国以往其他的文学作品,不但如此,因为是“真刀、真枪、真性情”的大胆进攻性语言,使得在作品刚刚发表不久,就已被各大发行商抢购。

为什么在如此挑剔的发行商、文评人面前,《红高粱》还依然能受到盛赞一片呢?刨除掉作品构思的巧妙、人物塑造的生动认真这些外在因素外,更让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的是由“民俗文化”所传达出来的东方文化内涵,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所在。

[短篇小说4期]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修改

[短篇小说4期]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修改

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磊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的文学创作来源于自己多年的农村生活,在莫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对自己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涌动着永恒的爱与恨。

一、莫言的故乡情结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文学永远铭记的日子,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瑞典文学院发布的新闻,我们了解到莫言是由于“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同时,在莫言的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由此可见,莫言小说创作中对于民间文化的吸收和民间故事的借鉴为莫言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本人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莫言本人对于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现的较为平静,这从他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中就可以看到。

作为一个从山东高密东北乡走出的世界级作家,莫言对于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保持着高度的谨慎,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而他所讲的故事正是那些发生在他自己、亲人、乡亲们身上真实的故事,是对于乡土生活的真实描写。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乡土小说是莫言文学创作中最有分量的部分。

“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1]p53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够在莫言创作的多部小说中感受到农村生活带给他的巨大影响。

在《红高粱》中开篇就是对于一大片高粱地的描写,这正是莫言家乡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莫言时刻将自己对于家乡的那份乡愁记载在心中。

德国小说家措特勒曾将作家对于故乡的那份感情分为“呼吸故乡”和“头脑故乡”,丁凡先生将其阐发出新的理解:“我以为所谓‘呼吸故乡’应该就指‘生存故乡’,也就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而‘头脑故乡’,我以为就是指‘梦幻故乡’、‘精神故乡’,这就是作家头脑中,具体说是创作思维中的故乡,它是作家主体活动中的梦幻般的世界。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作者:张建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地域性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特定的地理环境能够给生长在这的作者提供丰富的文学创作灵感,对于作家的审美、思维以及创作风格等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创作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20岁之前,莫言基本上都是在高密度过的,这里的风土人情对于莫言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莫言曾经说过:“我能不断地写作,没有枯竭之感,农村生活二十年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就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莫言;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以及题材等都会受到地域特色的影响,从地域特色分析莫言的作品,能够对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个性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虽然莫言的作品受到地域的影响,但是却并不拘泥于地域,莫言通过文学的手法将生活百态以及人性等进行真实还原,虽然形式上天马行空,但是对社会以及人性的关怀是掩盖不了的。

一、自然环境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就是故事发生以及环境描写的背景。

莫言小说中的出现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庄稼地、河、雨、月亮等。

提到莫言就会与高粱地联系在一起,莫言的作品中有血性的红高粱,有故事的黄麻地和神秘的芦苇荡,这些具有高密的地域性特点,成为莫言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红高粱家族》中高粱地里爷爷奶奶的爱情以及轰轰烈烈的抗日。

《白棉花》中棉花地里有“我”的朦胧爱情。

[1]莫言小说中的庄稼地与季节、地域等搭配,文章中的庄稼是作者认真选取的,庄稼的品性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相结合,使得庄稼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红高粱家族》中通过高粱地展现出爷爷奶奶刚强的性格,也与抗日相照应,凸显出祖辈生命力的顽强。

月亮象征着年代,莫言小时候生活的乡村没有电灯,月亮就显得十分明亮,而月下的故事更引人入胜,会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蕴含着一定的诗意。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意义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意义

1 地 域 文 化对 莫 言 小 说 创 作 的 影 响
所谓“ 十里不 同风 , 百里 不 同俗 ” 在 莫 言 的 出 生 地 高 , 密 县尤 其 突 出 。这 里 的人 们 在 日常生 活 中爱 谈 论 狐
莫言 的家 乡 山东 属 于齐 鲁 文 化 区 , 里 有 着 丰厚 魅 鬼怪 、 人 轶 事 。在 民 间信 仰 中 , 猬 、 狸 、 鼠 这 奇 刺 狐 黄 蛇虫 、 蜘蛛 、 鹊 、 喜 古树 等等 , 被 人们 视 为 灵异 之 常 的地 域文化 传 统 和文 化 精 神 : 自强 不 息 的 刚 健 精 神 、 狼 、 崇 尚气节 的 爱 国精 神 、 世 致 用 的 救世 精 神 、 定 胜 物 , 到人 们 小 心 翼 翼 的敬 奉 与 尊 崇 。莫 言 小 时 候 , 经 人 受 文化 生活 单 调 , 他 而 言 , 的精 神食 对 他 天 的能动精 神 、 贵君 轻 的 民本 精 神 、 德 仁 民 的人 物质 及 其 匮乏 , 民 厚 道精 神 、 大公无 私 的群体 精神 、 勤谨 睿智 的创 造精 神 。 粮 除 了想方设 法 找书 看 , 就 是 听高 密 的茂 腔 戏 。莫 再 言 经常 跟着 村 里 的 大 孩 子 追 逐 着 闪 闪烁 烁 的 鬼 火 去 1 1 浓厚 的 文学传 统 . 这使 莫 言这 个 因家庭 出身 “ 中农 ” 被 剥夺 而 众 所周 知 , 言 出生 地 是 山东 高 密 , 孕 育 了蒲 邻村 听戏 , 莫 与
第1 8卷 第 1 期
21 0 0年 O 月 1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Ju a o n ca i ladEetclE gne n o ee or l f a Mehnc n l r a n iero . 8 N . 11 o 1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面 出农 民生 活 的艰苦
节等

另 一 方面 也 表
高 粱 家族 》 中高 粱 地 里 爷 爷奶奶 的 爱情 以及轰 轰 烈 烈 的抗


莫 言的作 品 中也 有 节 日 民俗
吃饺 子

,
比 如春 节
,

端午 节

中秋
《 白棉 花 》 中棉 花地 里 有




的朦胧 爱情
,



莫言 小
,
其 中春 节 是 出现 次数 最 多 的
:



这 个字

比 如 《 红 耳朵 》
《 红 高 粱 家族 》
,
《透
莫 言 曾 经说 过
生 活 二 十 年 给 我 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础
我 能 不 断 地 写 作 没有 枯 竭 之 感 农村 本文 就 莫 言 创 作的 地

》 等 明的 红 萝 卜


地 域 性 语 言的运 用 能够使作家 的表 达更加 自由 能从普通话 中找 到 的词 语
生 命力 的顽 强

结 束语 : 莫 言 小说 中 的地 域 性 特 点 活 的影响
,
,
是 一 直 以来 作 者 受 到 故 乡 生

还 有 就 是 作 者 在 创 作 时 有 意 的选 择
莫 言 的小 说

月 亮象征着年代
,
莫 言 小时 候 生 活 的乡村 没 有 电灯
,

,


,
高 密成 为作 者 情 感 以及 态 度表 达 的重 要 载体

区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再思考——以齐文化与张炜、莫言等作家的研究为例

区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再思考——以齐文化与张炜、莫言等作家的研究为例

一1990年代以来,从区域文化角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开始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学术生长点,并陆续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95-199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

这套丛书分别从湘楚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黑土地文化、江南文化、雪域文化、消费文化等多个角度切入,对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影响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

这批研究成果的“集体亮相”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许多学者都加入这一研究行列,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成果,许多研究机构也在不断推动这一研究继续前行。

迄今为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四届;其中2009年召开的第二届会议上还成立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区域文学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辑刊》;另外,重庆师范大学也专门成立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可以说,区域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以来学术界解读和阐释中国文学的一条重要路径,对于研究特定作家、创作群体的创作,彰显其独特价值和魅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样一种研究之所以蔚然成风,既与倡导者们的推动有关,同时也是学术界面对新的文学环境和研究对象自我调适的结果。

严家炎先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中回顾自己关注这一研究课题的经历时说,1989年在苏州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上,他就建议杭州年会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吴越文化”为讨论主题之一并得到了理事会的赞同。

“但后来的实际研究成果似乎不多。

它可能就和学术界对区域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文学研究者对区域文化更是比较陌生,知识结构有待调整等状况有关。

”在序言最后,他也表达了对现当代文学区域文化研究视角的希望与祝愿:“愿区域文化这一研究视角随着本丛书的面世而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并结出大量丰硕的果实!”a 后来这一研究视角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应当说确实是与严家炎、凌宇等先生的着力倡导与推动分不开的。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家族小说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家族小说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家族小说作者:陈丽华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6期摘要: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家所接受的地域文化会直接参与文学创作并影响它的具体风貌。

本文正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莫言家族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与山东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从文化的范畴寻找到文学之所以如此的一些依据。

关键词:莫言家族小说地域文化法国学者丹纳曾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这“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别种说法,而“周围的”一词更是强调了一种地域性的限制。

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新奇,当然它也并不适用于所有文学作品的研究,然而同属家族小说的《红高粱家族》与《丰乳肥臀》所共有的明显的地域文化内容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作品风格却为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审视两部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启发与理由,在这一视角下也许可以看到一些稍微不同的风景内容。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义之邦,礼义文化源远流长,莫言对此也有较强的文化自觉,只不过他更多是从礼义文化的消极面进行论说。

谈到《红高粱家族》的创作时他曾说:“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封建思想深厚博大、源远流长的地方,……我之所以用不无赞美的笔调渲染了这次‘野合’,并不是我在鼓吹这种形式,而是基于我对封建主义的痛恨。

”[2]在谈到《丰乳肥臀》时,他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山东那种农村里,在几十年前那种封建社会制度下,一个家庭哪怕有十个女儿,没有一个男孩,这个家庭依然是被叫为绝户”[3]。

从莫言对封建伦理的强烈反叛姿态中,我们能看出礼义文化对其地域文化心理及创作的重要影响,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事实——批判必须以承认批判物的存在为前提,并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另外,我们相信,礼义文化对莫言的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消极面的批判,因为在批判消极面的同时作者实际上也在肯定它积极的一面。

与礼义文化分庭抗礼,共同营造着莫言的地域文化心理的是崇尚勇武的好汉文化。

论莫言与张炜小说创作中的民间信仰

论莫言与张炜小说创作中的民间信仰

The Folk Religion in the Novel Writing of Mo Yan
and Zhang Wei
作者: 丛新强[1];石立燕[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60-6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莫言;张炜;多神崇拜;亡灵信仰;术士崇信
摘要:莫言和张炜的小说涵盖神、鬼、人多种形态,构成创作的民间信仰的基本内涵.借助"神"的信仰,他们的小说不仅完成了民间苦难的审美性表达,而且在复杂的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起对话关系;亡灵信仰主要体现在祖先崇拜和鬼魂观念两个层面,前者寄托着理想人格和生存状态的乌托邦,后者包蕴着民间伦理的异化与应然;通过民间的巫觋信仰表达救赎的意识,同步体现出作家主体精神建构的反思和调整.莫言与张炜的"信仰"美学根植于同一文化深层的心理积淀,在小说叙事功能与美学风格的生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民间信仰的介入,对于"双峰对峙"的文本,不仅仅是独特的美学追求,更作为集体无意识参与作家精神世界的建构.。

论莫言与张炜小说的伦理叙事

论莫言与张炜小说的伦理叙事

20百家评论 2019年第6期 总第43期伦理被视为自然意义上的各种关系,具有普遍性:“从日常存在中的家庭纽带,到制度化存在中的主体间交往,伦理关系展开在生活世界、公共领域、制度结构等不同的社会空间。

”①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当文学试图对“当下”与“历史”进行叙事时,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又一个伦理事件。

莫言和张炜是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圈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都将创作扎根于故乡的肥沃土壤,作品的伦理叙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

一、家庭伦理:“再次出走”与“最终归来”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自鲁迅的《狂人日记》、《伤逝》开始,家庭伦理成为文学作品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进行启蒙的载体。

20世纪80年代,当文学试图再次承担起启蒙的重任时,家庭伦理又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场域,由多种关系构成: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夫妻关系等等。

莫言、张炜早期的小说都呈现出家庭伦理的破碎状态。

莫言笔下的父亲承担着对儿子的规训功能,儿子稍有过错便是一顿打骂。

《枯河》中小虎在小珍子的怂恿下爬上白杨树,结果因为爬得太高,摔下来将小珍子砸死了。

小珍子是村支书的女儿,村支书是权力的象征。

父亲因为上中农的身份,在村支书面前充满对自己命运无法把握的惧怕。

之前,支书当众羞辱小虎,小虎的父亲在权力的内容提要:莫言与张炜是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圈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的伦理叙事呈现复杂态势。

两人的早期小说都热衷描写阶级话语霸权下家庭伦理的破碎状态。

当阶级话语解体,张炜更多将家庭伦理放在物欲视野下,探讨为坚守理想再次从家庭出走的命题,而莫言则显示出重建家庭伦理、与现实达成和解的努力。

齐地自然是两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从现实与奇幻两个层面,以“融入自然”的姿态表达敬畏生命的诉求。

面对历史,张炜的小说表现出对道德主义的坚守,而莫言作品则呈现从混沌包容到消弥和解的变化。

关键词:莫言 张炜 家庭伦理 自然伦理 历史意识论莫言与张炜小说的伦理叙事石立燕21文学现象观察淫威下只能尴尬地陪着笑,并说:“书记愿意逗他,说明跟咱能合得来,说明眼里有咱。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意义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意义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意义3高 君(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莫言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地域魅力引发了读者和研究者们的兴趣,文章便探讨了莫言的小说创作与齐鲁地域文化的内在关系及其意义。

关键词:莫言;小说创作;地域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0)01-0043-02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创作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每一个有着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作家,都与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血脉相连,并且都秉承了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渊源,生之养之育之的土地,不仅给予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创作风格、心理结构,其创作必然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1 地域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莫言的家乡山东属于齐鲁文化区,这里有着丰厚的地域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1.1 浓厚的文学传统众所周知,莫言出生地是山东高密,与孕育了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淄川同属一地。

《水浒传》和《聊斋志异》便是这个地方的突出代表,前者是歌咏杀人放火、敢作敢为的豪杰行为和“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极富叛逆色彩;后者表现和探寻狐仙鬼怪的幽冥世界,追求想象的满足,神秘、玄妙,不拘俗套,显得放达活泼、轻松自由。

莫言十二岁失学后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他除了自己能找一些杂书看看之外,所接受文学和文化的教养大多数来自高密的民间传说,他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爷爷和一个满肚子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奶奶,从小对鬼怪传说便是耳熟能详。

就是在这种民间文化的浸淫下,“仙话传说”、“灵异想象”深深植根于莫言的心灵与情感深处,莫言传承了蒲松龄“聊斋”式的叙事模式,以未受浸染的民间乡野的自由想象为基础,超越现实,沟通阴阳两界,将齐文化、时空转化的叙述模式和神怪小说传统有意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充满神秘氛围的高密东北乡。

张炜、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取向之比较

张炜、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取向之比较

张炜、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取向之比较
冯晶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51)002
【摘要】张炜与莫言都是齐鲁大地的子孙,他们都对哺育了自己成长的齐鲁大地满怀深情,各自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写着对故乡大地的体悟、感叹.不过,在对民间世界的探寻、描绘上,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了相当不同的价值取向:张炜采取了更加知识分子化、更加理性化的视角,有着更鲜明的形而上色彩的精神性内容的追求;莫言更多的是放纵着人物生命的本能和作家艺术的感觉.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冯晶
【作者单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山东,济宁,272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张炜小说中的民间道德及其文学性意义——以《古船》以及《古船》之前的部分小说为例 [J], 刘子杰
2.张炜与莫言——民间立场选择的比较研究 [J], 闫石
3.从《柏慧》看张炜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J], 冯雪
4.张炜小说中的民间文化趋向 [J], 宗元
5.张炜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民间立场 [J], 王辉;王万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莫言是当代中国最具备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种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也承载了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究。

本文旨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成为了其创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中国乡村的历史、传说、风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他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具有20世纪中国特色的乡村家族历史。

小说中,村庄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如女鬼、男尸、红高粱的传说等。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神秘和离奇,但是都有着深刻的人性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二、描绘乡村中的阶层关系和社会现实莫言的小说不仅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还在乡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脉络中探寻了人性和社会问题。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家族命运,通过女主角那充满磨难和历程的人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女性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同时,小说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关系和残酷现实。

在小说中,莫言描写了中国的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矛盾。

三、借助乡土文化拓展文学的视野和深度莫言通过他的小说,不仅探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生态,还将小说中的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深度。

在《蛙》中,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莫言用生态学的视角,探究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这种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仅体现了作家的文学创新与高度,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人性和存在的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究。

四、乡土文化是莫言小说中的重要文化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莫言小说的创作中,乡土文化是其一个重要文化基础。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城市文学,更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

它探讨的主题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更加接地气,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莫言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入乡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面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貌。

莫言是自学成才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主要创作了大量乡土小说,其作品风格和语言都非常独特,极具地域特色。

莫言的文学创作涉及到了乡村小人物、土地改革、农村生活、农民情感等方面,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莫言最早的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蛙》,这个小说让莫言一炮而红。

《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乡土小说,它讲述了农民对于关于集体化的思考和反思,笔触十分细腻,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

小说以青蛙为比喻,展现了农民在面对变革和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理性的批判。

《蛙》的成功开始了莫言作品的辉煌。

莫言的另一部作品——《红高粱家族》更是将莫言推向了文坛巅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记录家族历史的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家庭之间的温情、恩怨和复杂关系。

莫言在小说中出色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也展现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执着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进行了传播。

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一直是乡土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莫言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深入农村,了解并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疾苦和苦闷,他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了大量生动且鲜明的形象。

莫言的作品暴露了乡村的荒凉、悲凉和绝望,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探索农村的文化及其价值,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相促进,相互体现的巨大作用。

莫言的乡土文学也具有很强的后发性。

他的作品激励了创作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来作家的启示,被广泛地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2012年10月16日08:32 来源:人民日报孙郁核心提示莫言的文字,击碎了萎缩与暧昧之维,令人想起汉唐诗文里“如决大川,如奔骐骥”的气象。

他于血色与悲剧里,唤回了消失的尊严与梦想,他的厚重感所昭示的哲学,让人读出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隐秘。

莫言还没有出名的时候,就被孙犁发现了。

孙犁从其文字里,感到了有趣的东西,便说了一些好话。

我猜想那是作家之间的特殊感受,在基本的情调上,他们确有相通的地方,或者说,在精神气质上,他们重叠的部分也是有的。

但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

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

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

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

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

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

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

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他的选择,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亮点,既保留了左翼传统的因素,也颠覆了旧的模式。

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

若是回想30年间的文学,莫言的探索有意味深长的所在。

“文革”后的文学一方面是回归五四,一方面是向西方学习。

莫言是二者兼得,择其所长而用之。

最初的时候,许多批评家对其并不认可。

如今读当年那些小说评论,当看出批评界的滞后。

小说家的思维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

莫言很早就意识到流行的文学理念的问题,文学本来可以有另类的表达。

他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

张炜与莫言——民间立场选择的比较研究

张炜与莫言——民间立场选择的比较研究

ZHANG Wei and MO Ya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lk Standpoints
作者: 闫石
作者机构: 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太原030001
出版物刊名: 运城学院学报
页码: 48-5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张炜 莫言 民间立场 创作
摘要:民间的立场和方法不仅是一种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对它的取舍更体现了作家对文学本质和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张炜和莫言在小说创作上有浓厚的民间情怀和鲜明的民间立场。

两位作家主动地与民间接近,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资源,在民间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

他们有共同的民间立场,同时又各具鲜明的特色,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学表达。

张炜是作为"知识分子叙述者",莫言强调的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他们作品的文化意识与文化价值触动了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浓郁的乡土味道乡土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之中。

现代乡土小说的勃兴始于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全面否定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等思想盛行,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回归,努力在乡土田园中找寻精神的归宿和力量,于是便出现了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乡土小说。

1949年以后,以“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依然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后,乡土文学更是被赋予了回顾过去、思考未来、反映现实等重要责任,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通过描写乡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总之,从鲁迅笔下的浙东乡土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到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汪曾祺笔下的苏北小城,再到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南部山村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画卷,也体现了乡土创作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创作潮流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乡土文学的盛行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本质。

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因此,生活经验的乡土性使得相当多的现代作家开始以乡土生活为素材,以乡土和乡民为基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文化和历史进行观察和反思。

多年来,乡土始终是中国作家解不开的情结,并为此魂牵梦绕。

二、莫言及其乡土王国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莫言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同时,他也被称作新时期以来“真正触摸到乡土灵魂”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从最初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荣获诺奖的长篇巨著,都是关于乡土农村的人和事,展现了百姓乡民在高密东北乡这片乡土中的勤奋耕耘、奋争和对生活的希冀盼望。

莫言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情怀,描述了这种乡土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一部一部地,排列组和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宏伟史诗。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表现手法上。

地域文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历史遗留和民俗传统等独特元素,直接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中。

川地文化以其豪放、率真的民风,呈现出磅礴壮阔的风景和豪情万丈的英雄。

作家川端康成在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中,运用了川地文化特有的大胆率真和崇高追求的精神,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塑造出了一个富有川地特色的浪漫故事。

苗地文化所表现出的朴素淳朴、质朴朴实的生活状态,也深刻地影响了田园文学的发展。

作家巴金的《家》一书,以其温情的笔调、淳朴的生活描写,将苗地文化的宁静与淳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些都是地域文化对作家写作风格的直接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和创作主题上。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和主题。

西部地区的边疆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英雄史诗和少数民族传说等题材。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就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和山水风光,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题材和人文景观。

在《荷塘月色》中,鲁迅用其独特的南国山水风景描写技法,将人文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

东部地区的繁华都市文化和现代化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题材和现代生活主题。

巴金的《家》系列作品就生动地描绘了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活和现代社会的风风雨雨。

这些都反映了地域文化对文学题材的选择和创作主题的深刻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上。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方言习俗,都对作家的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川地区的川味文学,其文学语言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四川话,它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川味文学中,作家往往以四川话为基础,融入大量的地域俚语和民歌谣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修辞表达。

坚守与颠覆的殊途同归——山东作家张炜、莫言代表作品精神走向比较论

坚守与颠覆的殊途同归——山东作家张炜、莫言代表作品精神走向比较论
生长于齐鲁在地的著名作家张炜、莫言,都是从对农村题材的挖掘开始步入文坛并产生代表作品的。这两位作家在精神气质、艺术追求等方面的迥异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有着渚多不同之外:然而由于他们的创作中都浸透着本土文化的影响,所以又具有可比性。本文试比较其代表作品,分析两位作家对产生于齐鲁大地的儒家传统文化的认同。
主题意蕴:沉郁的求索与浪漫的神思
坚守与颠覆的殊途同归——山东作家张炜、莫言代表作品精神走向比较论
摘要:山东是儒学的发祥地,儒学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本文从主题意蕴、体系入手,分析当代著名作家张炜、莫言的代表作品,并结合其故事建构特点,从其不同的表象分析其内涵的一致性。
关键词:张炜莫言代表作品精神走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9-0016-02
作为—一个自省意识极强的作家,张炜的笔调是沉郁的,他在寻找摧发民族文化生机的新生力量,也在触探滋生民族毒瘤的原始根性,同时更是在发出疾呼。他思考的是人的问题,因为苦难的根源在人本身,正如隋抱朴所说:“让人最可怕的不是天塌地陷,不是山崩,是人本身。”我国传统儒学重视人的地位问题,他们强调人的伟大、高贵之处,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优异于禽兽”。他们把人.与天、地并列为宇宙中的三大伟大、高贵者。传统儒学肯定人的位地,所以讲究“爱人修己”。儒家认为,一个讲人伦有品格,重德行的人,首先必须有爱人之心、之行:,所以爱人是为人、成人的第一要义。孔子认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因此,他力倡爱人。“爱人”是孔:子“仁学”的实质朴核心。爱人必须修已行道,亲仁爱众,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善天下,不能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他人死活。隋抱朴们正是以“爱人”之心悲悯着人间的苦难,从小我走向:大我,探寻出路。依恋。在《古船》中,抱朴忍让,见素狂鸷,兄弟二人曾多次谈话,几乎每次抱朴表现出的都是大公无私、高瞻远瞩的气度,试图说服见素的狭隘的“个人主义”。可以说,抱朴代表的,是儒家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九月寓言》则明显地由对愚昧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变成对带有道德、审美和史诗色彩的农业文化的激赏。作家通过一个小村的历史利毁灭,表达了自己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中对民族深切的生存忧思,寄托了对古老而辉煌的正面临悲剧性溃毁的传统文明的深深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张炜乡土文学创作中的地域文化隐象作者:翟传秀
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6期
摘要:就像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在“辨骚”篇中指出楚地与楚辞的关系那样,文学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地域对象,而地域也会对作家作者的生活和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当代山东作家群的创作也是如此,莫言在创作中选择展现的是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人文风貌,张炜则着重描写山东半岛里胶东海岸上发生的故事。

两人的创作共同之处在于整体上都受齐鲁文化影响,体现对人的关怀、对道德的承载、对土地的留恋。

关键词:莫言;张炜;齐鲁文化;乡土文学
一个地域是通过地域形成的文化来间接影响人和文学形式的,山东的地域文化便集中体现在“齐鲁文化”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齐鲁大地上的人们。

齐鲁大地有山有水,农业发达,百姓众多,因此孔子的“重民”、“利民”思想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齐鲁文化平民思想的核心。

同时,齐鲁大地上土地肥沃,还有儒家文化重土思想与重民思想相配合,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

尽管历史变迁,一方水土仍旧养一方人,从莫言和张炜这两位山东作家的创作中就能看到齐鲁大地的重土重民思想的影响。

一、重土思想隐象
纵观莫言的全部作品,如果要说出一个除了“魔幻现实主义”之外的特点,笔者认为那应该是“乡土情结”。

在莫言的大多数小说中都出现了他对乡土的描写,如《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里对东北乡土地的描写;《透明的胡萝卜》中对故乡桥洞的描写;《球状闪电》中对东北乡芦苇地的描写等等,甚至在《丰乳肥臀》里还出现了莫言对高密东北乡土地百年变迁的高屋建瓴式描绘。

这些重土思想的隐象和“魔幻现实主义”密切配合,使乡土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间发生有趣的化学反应,产生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高密东北乡”的世界。

而张炜是山东龙口人,出生地靠近海边,一个像极了桃花源的地方,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重土”。

他特别重视自己熟稔的那一方胶东海岸的土地。

因为胶东地区大部分属于古齐地,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张炜的作品大多重视表现齐地、齐文化,这是和同属于齐鲁大地上的莫言不同之处。

张炜自己也曾说过:“儒学对我影响很大,但我是生在齐国的,东夷,就是胶东半岛上”[1]。

也因此,他的长篇小说《古船》、《你在高原》、《九月寓言》等皆隐藏着胶东海岸清新自由的事物意象,如芦青河意象、海与浅滩的意象、山的意象、葡萄园意象等,让读者感受到带有潮湿泥土味创作与其中浓郁的胶东地域文化。

二、重民思想隐象
莫言不仅“重土”,他还“重民”。

在“高密东北乡”世界里,莫言始终将笔端放在普通百姓的命运和生活上,用陌生化写苦难,用魔幻笔法写家乡境遇,体现出对人民、社会乃至历史的关怀。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红高粱》和《丰乳肥臀》。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红高粱》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其摒弃了过往思想的框制,抹去了单纯乐观的红色文学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中,充满暴力血腥,主要描写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全的革命者,而是土匪、平民。

这些东北乡人民虽平凡鄙陋,可行为却反映了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野性美,体现出普通百姓身上永恒的价值;《丰乳肥臀》则是描写了一个农民母亲抚养孩子的历史,看似普通的题材,莫言却把它写得天马行空、充满魔幻。

一个母亲带着八个孩子,孩子们又有不同的父亲,可现实中父亲形象却是缺失的,因此母亲的苦难加倍:时代给她苦难、命运又给她苦难。

可是她依旧坚持下来了,在苦难中体味苦难,而从未逃避。

于是读者在其中又读出了普通女性、母亲身上的伟大与无私,读出了作者对于人的关怀。

同样地,张炜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有“优美的海滩,迷人的河滩,令人垂涎欲滴的果实、宁静的村庄,原野上的富有灵性的小动物,初秋的灿烂阳光”,还有“善良诚实勤劳的人”活动其中,一起构成“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2]。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古船》,小说描写了四十年来芦青河边“洼狸镇”村民所走过的苦难历程,其中隋抱朴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张炜“对农民苦难的深沉体味、对故土风俗和日常生活的体察入微,以及渗透其中的深深眷恋”[3]。

隋抱朴虽是一个农民,但也有知识分子典型的一面。

他很“矛盾”,一边带有农民的朴素顽固心理,认为存有私心的人去接管厂子只能使镇人民遭受苦难,自己却什么都不去做;一边又有强烈的拯救家族和“洼狸镇”农民脱离苦海的意识,一直陷入内心的忧虑与反省。

但张炜最后还是让隋抱朴站了出来,力挽狂澜,勇敢担负责任,体现了张炜内心想要表达的对人的关怀、对农民在追求发展中进行种种勇敢蜕变的赞扬、对“重民”思想的运用呈现。

经由上述对莫言、张炜作品中地域文化隐象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地域文化对于文学的重要影响,也发现他们文学创作的特点,即坚持把自己的写作放置在故土文化的背景中,始终将文学和地域紧密结合,用文学表现山东地域里的精粹文化、风土人情。

但同时他们的文学也给这片齐鲁大地产生重要反作用,经济、历史之类显而易见的影响不必谈,主要是在文化反作用方面。

透过这种关怀人民、承载道德、留恋土地的文学表达,读者能看到齐鲁大地的内部和外在、历史和现实、传统价值取向与现代精神拯救的矛盾形成的张力,感到来自地域的纯粹感动。

换一种说法,受地域文化影响产生的这些隐象,恰好从呈现的第一时间向文本之外的所有受众宣传着齐鲁大地之上的这重土重民的情怀,并赋予其新的现代内涵。

这在城镇化、市场化下是十分难得的。

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光炜教授就曾经对这类文学是否还能产生如此积极的作用提出过担忧,不过就目前来看这种“反作用”势头仍是良好的。

小结:
通过论文分析,我们看到莫言、张炜创作里体现出的文学与地域的良性关系,在当今社会中这是应该提倡宣传的。

不仅有利于帮助文化寻根,而且还能帮助当前文学继承地域文明精华并创新发展。

注释:
[1]张炜.在半岛上游走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01-01.81-82.
[2]陈秀珑.齐鲁文化映照下的张炜小说创作[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5):115.
[3]魏建.来自故土文化的得与失[J].理论学刊,2009(11):118-119.
参考文献
[1]殷宏霞.齐鲁文化与当代山东作家群[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6.
[2]张琳,王薇薇.论齐文化对以张炜、莫言为首的山东作家群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3]路翠江.张炜小说的故土情结及其文化意蕴[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
翟传秀(1993-)女,汉,山东济宁人,河北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