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迁移 教育学 心理学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试论教学的本质是迁移——以教育学的“教学”与心理学的“迁移”之比较为视角

试论教学的本质是迁移——以教育学的“教学”与心理学的“迁移”之比较为视角

这一 目的 。 它 在 概 念 中看 似 比较 隐性 , 也 正 因 为这 种 隐含 性 , 大 家 常 常 忽 视 了它 的这 一 目的 , 教 学 中 教 师 与 学 生 常 常 变 得 很 迷茫 , 教育 界提 出 的 “ 为 迁 移而教” . 事 实 上 就 是 为 了唤 醒 人 们 对 “ 教学 ” 的 这
的 教学 本 质 。 “ 为迁 移 而教 ” 的 口号 虽 在 学界 由来 已 久, 但对 教 学 的本 质 是迁 移 的论证 尚属 空 白。 本文 运 用 比较 的研究 方法 , 以“ 迁移 ” 这 一视 角为 切入 点 . 尝 试为 各教 学本 质说 寻找 到一 个共 同的有机 的交 集 点 即教 学 的本质 是迁 移 , 让 教学 从此 不再 迷 惘 。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意 义
关键 词 : 教 学本质 ; 教学; 迁移
中图分类 号 : G4 0 — 0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3 4 8 ( 2 0 1 3 ) 0 7 — 0 1 3 5 — 0 4
教 学 本 质是 教 学 论 的核 心 问题 。 教 学 是 教 学论 的 范 畴之 一 。 教 学 本质 观 是 指 人们 对 教 学 根 本 属性 和根 本 功 能 的看 法 和 态度 。人 们 的 教学 目标 观 、 教
其 本 质 的最 基 本 和 最 直 接 的认 识 , 但是 。 在 一 定 程
说、 发展说 、 层 次 类 型说 、 传递说 、 统一说 、 实践说 、 认识 实践 说 、 交往说 、 价值增值说和对话说等_ 3 _ 。 笔 者认 为 教 学 中不 论 秉 持 哪种 教 学 本 质 观 , 对 教 学 中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病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得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调查法:是已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由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心理发展:广义: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论的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里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惊醒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言语:是指人们以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活动。

人格:又称为个性,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学习的迁移-教育学--心理学

学习的迁移-教育学--心理学

第十章学习的迁移1)什么是学习迁移?它有哪些种类?(有关概念和实例要掌握)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划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钢笔字写得好有利于写好毛笔字。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时总是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化学元素中锂、钠、钾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

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对菱形的学习。

常见于演绎式的学习中。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影响到物理、化学审题活动中去。

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如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比如学生已有一些日常概念,当不能解释所遇到的事例时,就要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顺应的过程。

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

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

一、迁移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学生如何把在校学习的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最为关心的课题之一。

早期的学习理论家在论及迁移时,一般是指前面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一种积极影响。

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即负迁移);既可以是前面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学习(即顺向迁移),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即逆向迁移)。

而且,迁移不只局限于认知领域,在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也存在迁移的问题。

1.形式训练理论这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心智”是由诸如推理力、记忆力、判断力、意志力和注意力此类的官能构成的,通过某些特定学科的学习,可以训练或增强这些官能。

据认为,数学有利于训练推理能力、几何学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拉丁语和希腊语对训练记忆力大有好处。

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如果学生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得到发展,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

所以,掌握知识是次要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官能的材料。

形式训练说的倡导者之一洛克就说过:“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

……所以,学习数学有无限的用处。

”形式训练理论作为一种学习迁移的学说,源渊于古希腊罗马,形成于17世纪,盛兴于18、19世纪,但在20世纪初以后,不断遭到来自心理学实验结果的驳斥。

其中,对形式训练说的致命打击,来自桑代克的两项实验:1924年,桑代克对8 500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商分数之间的迁移问题作了深入调查。

三年之后,他又对另外5 000名学生重复进行了这一实验。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打印)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打印)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相互关系。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一些时间。

人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总是由注意状态相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总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有时也叫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测量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心理学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认知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美国马斯洛)。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需要心理学。

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有理智有感情的人,有着其他工作对象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2、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3、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4、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每一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循循善诱”、“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原则。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将心理学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环境(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臵(如教师文化建设情况、座次安排)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

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人格:人格又称为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思。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和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它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社会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离开了培养人的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教育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总体目的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教育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一点决定了教育社会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二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的方法性问题。

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2、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教育必须针对一定的社会需要来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教育的针对性也要不断变化。

这种针对性既表现在培养人的种类上,也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的针对性上。

3、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正是保证其社会性的必要条件。

4、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传播文化知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教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满足主体(人)的需要上。

教育的主体(人)包括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两个方面。

因此,教育的价值也就包括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1、教育对个体的价值。

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二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和效能。

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借助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与社会生活的广泛,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自己的个性,选择或创造自己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A、学生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A、动物的存在B、生物的存在C、物的存在D、意识的存在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弗洛依德B、冯特C、华生D、桑代克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情境中________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____、教学内容、____和____五个方面。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并据此创设有效的____,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____,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____。

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____,一是____。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

8、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他们属于____.9、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过程。

其中,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0、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主要包括人的本性、____和____。

1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而完善时期是____以后。

12、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重大影响的理论有40年代____的精神分析,50年代斯金纳的____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以及60年代____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13、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____、____以及____和____四个方面。

1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____编写的。

三、问答题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信任感B、自主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A、6、7岁一11、12岁B、8、9岁一12、13岁C、11、12—14、15岁D、14、15—18岁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A、成熟期B、关键期C、学习期D、高原期8、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的能力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埃里克森D、布鲁纳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称为()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1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A、感觉和知觉分化B、感觉与动作分化C、动作与语言分化D、形象与表象分化14、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的能力B、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15、根据反应时间与精确性,儿童的认知方式可以分为()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16、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A、比奈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比奈量表C、瑞文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17、人格的核心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世界观18、掌握学习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B、维果茨基C、奥苏伯尔D、布卢姆19、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20、心理发展上主要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儿童,处于()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2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是()A、人格B、性格C、认知风格D、态度22、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A、性格B、认知风格C、学习策略D、定势23、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A、CA=4,MA=5B、CA=5,MA=6C、CA=6,MA=7D、CA=7,MA=8二、填空题1、皮亚杰把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____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____阶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顺口溜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顺口溜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顺口溜《教育心理学》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以上概括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几位代表心理学家及其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柯勒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说。

)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以上概括了学习的相关理论,属于必考知识点,请小伙伴们对照教材重点学习)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育心理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以上为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3位代表性的建立者。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基。

(以上为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重点,请小伙伴留意。

)认知风格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特)。

(以上为个体差异中学习认知风格差异总结。

其中吉尔福特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是非常著名的。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并用三个维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以上是认知学派关于学习的理论,格式塔学派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今天认知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考夫卡、韦特墨、苛勒等。

该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构造与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加涅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引进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成为认知学习理论流派中强调信息加工模型的代表人物。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其一,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选择试题(答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选择试题(答案)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选择试题及答案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B.动机C.策略D.技巧答案与解析:选A。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因此,答案为A。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负迁移D.纵向迁移答案与解析:选C。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因此,答案为C。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与解析:选C。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考&试大$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答案为C。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与解析:选D。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答案为D。

5.()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A.正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与解析:选B。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1因为教育心理学这一部分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加之其涉及很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因此很多知识点又属于难点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部分内容的一些重难点。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一章内容的重点在于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对于考生而言,可能皮亚杰的理论相对较容易理解,因为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比如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客体永恒性”和“守恒性”等。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就相对晦涩难懂,因为其理论是从种系以及文化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的认知发展的,最典型的是他区分了人类的两种心理机能:人和动物均有的低级心理机能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不过好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当中,常考点是“最近发展区”,而且学员们大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这一理论流派的观点也是相对难理解的,因此,考生们需要结合实际事例来理解各个阶段的发展冲突与任务。

比如,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父母要充分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这样婴儿才会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信任。

三、学习理论这一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加难点,因为它涉及到四个理论流派及十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考生们除了要理解和掌握各个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之外,也需要理解各个理论流派观点的不同之处。

比如,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且这种联结还是被动的;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在脑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布鲁纳;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知识并不是绝对的,而且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人本主义和前面三个学派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它更加注重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主张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真诚而和谐的心理氛围,进而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判断题 题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判断题 题库

1。

世间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道理(规律)。

由此可知,成功必有规律,失败必有原因。

√3。

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是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4。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5。

心理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6.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我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他人与整个世界。

√7。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8. 人类的动机都是有意识的动机。

9。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10.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

√11。

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需要是由动机转化来的.12。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 √13。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14。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15。

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16.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说明,兴趣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7。

百度集团总裁李彦宏说:”百度成功的关键在于,员工们都非常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说明,只要我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我们就能获得成功。

18。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9。

幻想可以分为理想与空想。

空想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理想则反之.20。

理想中的奋斗目标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是可以实现的.√21。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 √22。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

专业的规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

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

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

他们的理论研究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动物身上的实验。

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一、早期迁移理论1、爱德华·李·桑代克(美国)著作:《教育心理学》(三卷本)《智力测验》《人类的学习》《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桑代克的学习联结即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试误说——迷笼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学习迁移........共同要素说....理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沃尔夫(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学习迁移理论:.....。

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以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形式训练说练而整体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

3、贾德(美国心理学家)学习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

原理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也越好。

...../.经验类化理论水下击靶实验4、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换说。

.............小鸡觅食实验与黑猩猩和一个三岁女孩的实验二、现代迁移理论1、奥苏贝尔——认知结构理论。

有意义的学习迁移。

2、J.R.安德森——产生式迁移理论。

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

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瑞士)1、理论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发生认识论2、四个概念:①图式:结构或组织②同化:新刺激整合到旧认识结构中③顺应:旧刺激整合到新认识结构中④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

3、理论2: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二、埃里克森(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俄国):教育与发展的问题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四、高尔顿()1、理论:遗传决定论五、霍尔()理论:复演理论。

复演了鱼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理论:经典条件反射。

教育心理学中迁移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中迁移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中迁移的概念
迁移(transfer)是指个体在学习不同环境中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知识,继续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行为现象。

迁移,也叫转移,是指个体能够将先前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新环境中。

迁移的类型有多种,包括从原有的技能和知识过渡到新的技能和知识,或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或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以及将一项技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迁移是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更容易让个体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而且也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

此外,迁移也能增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学习的迁移1)什么是学习迁移?它有哪些种类?(有关概念和实例要掌握)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划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钢笔字写得好有利于写好毛笔字。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时总是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化学元素中锂、钠、钾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

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对菱形的学习。

常见于演绎式的学习中。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影响到物理、化学审题活动中去。

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如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比如学生已有一些日常概念,当不能解释所遇到的事例时,就要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顺应的过程。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份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如将已掌握的字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

2)学习迁移有什么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一、形式训练说:(一)基本观点: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认为人的心理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各种的分立的官能组成。

这些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各种官能在训练之前一直潜伏着,一旦经过训练或练习得以加强,便会在以后活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如记忆官能增强后,可以更好的学会和记住东西。

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

如学习拉丁文,可以训练推理能力、观察能力等。

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

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学校作业越难,学习就越有效。

有了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

(二)理论价值及缺陷:价值:重视学习的迁移,重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观点不仅对后来的学习迁移理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在教育上形成了“形式教育学”缺陷:如心理的各种官能是否经过训练就能提高其能量,从而自动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呢?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借助实验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质疑。

此外,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否真不重要?训练和改进各种学习官能是否能够脱离开学习内容而进行?这些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怀疑。

在18世纪末就有教育家提出“实质教育学”之与对立了。

二、相同要素说:(一)基本观点: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由于桑代克是学习联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以他们的共同的心理机能只能是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已,而且在他看来,这种共同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凭借同一脑细胞的作用形成的。

(二)理论价值和缺陷:价值:桑代克揭露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推进了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

他提出的相同要素说揭示了产生学习迁移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对解释具有相同活动内容或相同知识内容的学习之间的迁移有一定的说服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缺陷:他认为,头脑就它的功能方面来说,是对特殊情境作特殊反应的一架机器。

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在特殊情景中所需要的每一种知识、技能、概念或观念,一定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来学习,这样迁移的范围就大为缩小了。

另外,认为在两种没有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过程之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

三、概括说:又叫“类化说”(一)基本观点: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

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学习之中。

因此,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

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贾德十分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需要先掌握原理,形成类化,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的活动中去。

掌握原理是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理念价值及现实意义:价值: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

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是一种重视认知结构的迁移问题的理论。

(一)基本观点: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因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变量各异。

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

(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指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及其可利用度。

在新学习的材料正式呈现之前,介绍一些引导材料是必要的,这些引导材料被称为“组织者”,充当了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

(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指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程度。

只有哪些可辨别的意义才有长久保持的潜力。

(3)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牢固度和清晰度。

稳定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新知识学习提供同化的方位点。

(二)理念价值及实践意义:1、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更接近学校实践。

2、对迁移作用的解释与以往的传统迁移理论不同。

认为在学习课题A时所得到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同课题B的刺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

3、对迁移效果的解释也更为广泛。

认为迁移的效果不仅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派生类属学习的能力,而且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

这个理论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学习迁移的普遍性及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之间的关系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引导性材料的呈现上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消极与积极具体分析)5)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迁移的教学)(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