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1.2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实验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引言概述: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课程。

它涵盖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操作性定义、变量控制等重要内容。

作为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正文内容:
大点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小点1.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小点1.2:实验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小点1.3: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大点2: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与分析
小点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小点2.2: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选择
小点2.3: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大点3:伦理问题与人体实验
小点3.1:伦理问题在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小点3.2: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和限制
小点3.3:人体实验的审批和保护
大点4:变量控制与实验误差
小点4.1:变量控制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小点4.2:实验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
小点4.3:实验中的可靠性和效度问题
大点5:实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小点5.1: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小点5.2:实验心理学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小点5.3: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干预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学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变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学习实验心理学,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研究和心理干预与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心理学课程大纲

实验心理学课程大纲

实验心理学课程大纲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旨在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本质和机制。

本课程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1.2 学习目标本章将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了解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概念;- 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 了解实验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 授课: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实验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二章实验设计2.1 实验设计概述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环节,本章将介绍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2.2 实验变量- 自变量:介绍自变量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说明自变量的设置方法;- 因变量:介绍因变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因变量。

2.3 实验组设计- 随机设计:介绍随机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解释不同类型随机设计的应用场景;- 配对设计:说明配对设计的原理和使用情况,并讲解如何进行配对设计。

2.4 相关设计- 因子设计:介绍因子设计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因素水平的设置方法;- 反应设计:讲解反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第三章数据分析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收集:介绍实验心理学数据收集的常用方法,包括调查问卷、观察记录等;- 数据整理:讲解数据整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数据编码、数据清洗等。

3.2 描述统计分析- 集中趋势度量:介绍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集中趋势度量方法;- 变异程度度量:讲解标准差、方差等变异程度度量方法;- 分布形态度量:解释偏态和峰态等分布形态度量方法。

3.3 推断统计分析- 参数检验:介绍一样本 t 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相关样本 t 检验的原理及应用;- 非参数检验:讲解符号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实验⼼理学期末汇总⼀、名词解释1.2负启动效应●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活动对随后的加⼯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起抑制作⽤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词研究中提出的。

●负启动作为分⼼物抑制的研究⽅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步加⼯(即⽬标激活)。

–另⼀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步加⼯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标激活和分⼼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个随后的刺激加⼯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指的是在单词⾃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在各个系列的⽴即⾃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屋剧情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个⼈被锁在⼀间屋⼦⾥,经过门的缝隙看到⼀张卡⽚,上⾯写两个汉字;屋⼦⾥有⼀堆写着汉字的卡⽚,也有⼀些⽤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已有的卡⽚上的符号。

根据英⽂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从⼀堆卡⽚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的相当快。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观察和测量这些行为和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变量: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1.2 随机分组: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歪曲,实验设计中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1.3 对照组:在实验设计中,为了对比和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常设立对照组,用于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1.4 伪装和双盲: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偏见,实验设计中常使用伪装和双盲的方法,让参与者和实验人员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条件。

2. 实验伦理实验伦理是实验心理学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合法性。

实验伦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参与者知情同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征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利益。

2.2 保密和隐私:实验中涉及到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必须严格保密,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3 实验后处理: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后处理,包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咨询,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科学而可靠的结论。

3.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和总结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频数等指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特征。

3.2 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通过推论统计,可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目录一、考研大纲………………………………………………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1、过滤器理论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1.1.1 理论观点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1.1.2实验1.1.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

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

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 章引论1.1复习笔记一、实验与观察(一)实验1.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2.实验法的特点(1)带着特定的实验目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此条件引起。

(二)观察1.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2.观察法的特点(1)能动性。

(2)选择性。

(3)客观性。

(三)实验与观察的比较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则不能。

二、心理学实验和变量(一)心理学实验1.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要求额外变量保持恒定,而仅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并且假设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实验者就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论,即因变量明显受自变量影响。

2.心理学实验框架(1)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

(2)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3.主试和被试(1)主试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二)变量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 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1.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2)自变量的种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如声音和光刺激、强弱不同的刺激等。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噪声、白天或晚上等。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材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材料

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

表1 适用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场合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容易操作,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适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但观察的结果常常不能得到精确分析,容易受到主观兴趣的影响。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常见的调查方式有问卷法、访谈法、个案调查和文献分析法等。

调查法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制定了明确的调查方案,因此收集的资料一般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但运用调查法要求样本的选择要适当,最好是依据科学的抽样方法;同时,对结果的分析也要求有系统化的处理。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控制来深入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实验研究通常需要对实验情境进行人为的处理,这会妨碍研究结果的推广,除此之外,在教育领域中,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研究者往往难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促进了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思,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索尔索 麦克林实验心理学

索尔索 麦克林实验心理学
趣。
本书在内容上也十分完备:不仅囊括了最重要的研究原则,还介绍了文献检索与阅读、研究伦理、数据分析、 投稿等研究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本教材了解如何从各个层面做好一项心理学研究,并最终将研 究结果呈现给读者。因此,本书也可以起到实验研究参考手册的功用。
与市面上其他实验心理学教材相比,此版本特点在于:
媒体评论
这本教材反映了一套匠心别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本书在介绍基本原则时,穿插了大量案例,这使得原 则的阐释生动、形象,不再枯燥或流于形式。第二部分的案例涉及面广,贴近生活,趣味盎然,深受师生喜爱。 另外,本教材是第8次修订版,可谓是精雕细琢之上品。 ——杨治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这本教材的内容 通俗易懂,呈现方式生动,使读者能更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比较艰涩的实验心理学课程,能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达到入门、理解和掌握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思路、实验设计方法和过程的目的。本书独到的写作风格和教学 实践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我教授实验心理学已经12年了,一直 都采用这本教材。这本书的内容中肯而全面,精彩之处在于第二部分的15篇实验报告。我认为让学生在案例基础 上理解概念和原理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非常推崇这本教材。 ——巴顿·鲍尔森,美国西北大学
索尔索 麦克林实验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01 内容简介
03 作者简介 05 图书目录
目录
02 推荐 04 媒体评论
这本教材由罗伯特·索尔索和M·金伯利·麦克林教授编撰,实际上反映了一套匠心别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 法。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其中穿插了大量案例,使原则的阐释生动、形象,不再枯燥或 流于形式。而第二部分又专门选择了15篇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并附以批判性的评论和问题,向学生展现出许多 实际研究的真实面貌。本书选取的研究问题涉及面广、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兴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范本模板】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范本模板】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1假设1。

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2。

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2。

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2.3。

1。

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2。

3.1。

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2。

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

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2。

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实验心理学中的人格及性格特征研究

实验心理学中的人格及性格特征研究

实验心理学中的人格及性格特征研究人格和性格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更多地是描述人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行为表现。

在实验心理学中,研究人格和性格的特征意义重大,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人格1.1 人格的定义和特点人格指的是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总和,包括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总体表现。

人格的特点主要包括:(1)个体差异性强:个体的人格是独特的,有着明显的差异;(2)相对稳定性:一些个体人格特征可随年龄、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但总体上,一个人的人格比较稳定;(3)多因素影响:人格形成受遗传、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2 人格特征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对人格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测量和实验测量两种方法。

问卷测量采用定量的方式,通过给被试者发放一系列特定的问卷,评估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现代化的问卷主要应用自我报告法,反映个体的行为表现、自我评价等。

实验测量则采用各种实验手段,如情绪诱导实验、眼球运动跟踪实验等,通过观察个体在这些实验中的行为表现等,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

1.3 人格特征的分类在实验心理学中,通常将人格特征分为五大类:(1)神经质外向性:对刺激敏感程度较高,喜欢冒险和新奇,更为开放和外向。

(2)仁爱性:喜欢帮助他人和同情别人,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3)责任感: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和计划安排能力,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情绪稳定性:相对比较稳定和镇定,对外部刺激反应的较慢。

(5)智力开放性:喜欢思考复杂问题,善于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性格2.1 性格的定义和特点性格是一个人所特有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性格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对稳定性:性格是个体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相对稳定;(2)多样性: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特的,不同因素会影响性格的发展;(3)发展过程受环境影响:性格的发展不仅是遗传因素的结果,也受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2.2 性格特征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对性格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观察、问卷测量和实验测量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知觉1.解释:定势:之前发生的知觉对当前知觉的影响,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又称为心向或思维定势。

深度知觉:判断物体相对距离和绝对距离的知觉。

绝对距离:判断观察者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称之为绝对距离。

形状常性:当观察物体的角度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形状仍然不变。

描画法、比配法。

大小常性:当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改变时,所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仍然不变。

错觉:所谓错觉就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说明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有哪些?刺激物同时刺激双眼是否形成双眼视差,以及视差的程度依下列条件为转移,即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A、一个物体如果是平面的,或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一样远,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没有差异。

B、一个物体如果是立体的,或者几个平面物体距眼睛远近不同时,在两个网膜上形成的象是有差异的。

C、一个立体物的深度增加时,或几个平面物距眼睛远近差别变大时,形成的象的差异的程度也就越大。

D、如果把立体物或几个距眼睛不同的平面物,原来离眼远的部分和原来离眼近的部分调换过来,则右眼和左眼网膜上的象也就相应的调换过来。

以上是形成双眼视差的条件。

单眼虽然也可以利用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影等来分辩远近,但其效果远不如双眼准确。

尤其是当视野范围受到限制,不能利用周围环境的物体作为参考时,双眼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3.深度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客观条件就是指刺激物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特点。

而客观条件在人的空间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物体的大小。

假如知道客体的实际大小,那么,通过视觉就可以推知它到你的距离。

2.物体的遮挡。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物体部分的掩盖了另一个,就被知觉为近。

3.光亮和阴影。

显然,光亮的物体近一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就显得远。

图画就是根据这些特点来调色的。

4.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中的灰尘,远处的物体轮廓不如近处的清晰分明。

由于这种经验,就使人觉得模糊不清的比看得清楚的物体离我们远。

5.线条透视。

空间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近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就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就小。

6.运动视差。

视野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异,提供了关于对象所处的距离的线索。

我们就可能根据物体的相对移动速度来判断距离。

4.深度知觉形成的主观条件是什么?1.个体的生活经验。

客观条件为人提供了判断距离的经验,而人类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深度信息,但人类的视网膜的视象,只是准空间的平面象。

视象本身不具有深度,人眼之所以能够看出深度,这是人的大脑利用各种深度线索产生深度知觉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完成的,即人类的生活经验。

2.眼球运动线索。

包括眼睛水晶体调节运动和两眼视轴的辐合运动,只在很有限的距离起作用。

3.双眼深度线索(1)双眼视差。

在两个网膜上分别感觉着不同的视象,这就是双眼视差。

(2)深度视锐。

这是能够辩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深度视锐是双眼视差或深度的最小辩别阈限。

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用霍尔一多尔曼知觉仪来进行。

这个仪器上有一(或两)个圆定的立柱,有一个可以前后移动的立柱。

仪器上有刻度,可以读出移动立柱与固定立柱之间的距离(误差)。

被试在2米处通过仪器窗口进行观察,并对活动立柱进行调节,调节到与固定立柱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主观上)。

实验心理学2第七章记忆1.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研究前摄抑制的设计:实验组:先学习A,后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控制组:休息(时间如学A),学习B,再检查对B的保存量。

●研究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实验组:学习A——学习B;检查对A的保存量;控制组:学习A——休息(时间如学B),检查对A的保存量。

在前摄抑制的这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B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所对B的保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习A 对学习B有前摄抑制的作用;在倒摄抑制的实验中,如果实验组对A的保存量小于控制组对A的保存量,那么,学习B对学习A就有倒摄抑制作用。

产生抑制的因素:1.材料的相似性。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成份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

2.学习的巩固程度。

对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越好,则抑制效果就越小。

3.学习时间的安排。

在学习第一种材料后,立即进行第二种材料的学习,则产生的抑制就比较大;如果先后学习之间有一个短暂的体息,这种抑制的程度就降低。

2.试学习设计一项瞬时记忆的实验研究。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只报告全部识记材料中的指定部分的内容。

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然要求被试识记所有内容,但再现时只要求被试再现当时指定的部分,再由这一部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

因此,任意要求被试回忆哪一行,其结果都可以代表其他各行的识记效果。

3.短时记忆遗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1.缺乏复述。

遗忘是记忆痕迹的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也是如此,是由于对储存的信息缺乏复述而导致记忆痕迹自行消退的结果。

2.干扰。

短时记忆的遗忘,后继活动的干扰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4.影响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的迁移。

在一种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会对学习另一种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

迁移的效果有两种:正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容易学习;负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加困难。

(2)材料本身的特点。

一、意义性。

意义性的材料,记忆效果要比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效果好,这在实际的学习中是被证明了的。

二、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材料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其学习和记忆效果也就不同。

5.学习和记忆的方法①死记硬背学得的东西,一般很难长时间的保存。

所以,在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在事物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联系越多,则越有利于对其保存。

②整体学习和分散学习。

把材料当作一个整体反复的学习记忆,几次达到标准;或把材料分成几部分,逐一学习各个部分,最后达到同样的标准。

哪一种方法效率高?一般的说,分散学习优于整体学习。

在记忆需要反复多次的情况下,一般的应考虑:A.遗忘:遗忘就是记忆的消退。

B.恢复:紧密集中的学习会产生疲倦等抑制性因素,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学习中也应考虑记忆的恢复。

实验心理学2C.休息时间的安排:休息可以避免干扰性反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休息又会使已经产生的学习激情下降,因此,休息时间一般不宜太长,间隔也不宜太长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①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②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③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④两种记忆的干扰因素不同。

7.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1)多重记忆系统说。

其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

(2) 迁移适当加工说。

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子系统。

(3) 激活扩散理论。

有人从激活扩散理论出发,认为内隐记忆没有保留形成这些记忆的情节性事件,但激活了网络中某些节点,这种激活是自动的,它可能达不到节点的阀限水平,而是提前了节点的激活水平:由于节点的激活过程具有积累性,从而使这些节点更易于激活,表现出启动效应。

8.解释:记忆:记忆是心理现象的高级过程,是人脑对知识经验的保存。

全部呈现法:把需要被试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一次全部呈现给被试,让其学习和记忆。

具体使用时又会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限定学习时间,另一种是不限定学习时间。

提示法:把材料的各个项目按一定的速度依次向被试呈现,让被试进行学习和记忆。

对偶学习法:把学习材料匹配成对的呈现,以使被试在对偶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料对识记和记忆后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存和回忆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测量方法:词干补笔和知觉辩认(经典方法)。

第八章思维和语言1.解释:思维: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分析: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分为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

综合: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个别特征、属性结合起来。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

心理语言学将言语将活动分为三个方面,即获得、理解和生成。

言语理解的对象又包括来自听觉和视觉两个通道的材料,前者即口语理解,后者即阅读。

语言:是若干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结合的若干规则的集合。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A 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B区别:本质属性不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思维是一种过程;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

实验心理学23.(1)什么是动作技能,其形成具有什么特点?动作特别灵活敏锐而发展成为熟练技巧,包括运动技能和行为技能。

运动技能在日常表现得较为广泛,劳动中的各种操作、速写、打算盘等都属于这种技能;行为技能是在应用行为规范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巩固。

如:良好的卫生习惯、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等。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A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

属于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特点:①注意范围狭小②习惯动作的干扰③慌乱、紧张、不协调。

B动作的交替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技能形成的过渡阶段,表现出:①初步掌握局部动作的联系;②紧张程度逐渐降低。

C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随着练习的增加,技能就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特点:①动作形成了自动化②意识控制减小(2)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1.明确练习目的。

有无明确的练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方法。

明确练习目的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有强烈的动机因素;②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2.正确的练习方法。

①避免试误法:尽量接受前人的正确经验,少走弯路;②示范讲解相结合;③循序渐进3.了解练习的结果(反馈)。

了解练习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节作用。

a)可以纠正练习中随时产生的错误,减少多余的动作,提高练习效果。

b)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练习的效果。

了解得愈准确,则练习的效果就愈好。

c) 各种结果都可能起反馈作用.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历哪几个程度(结合解Newell)a)分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