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C.森林大量减少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关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集约化乳畜业 B.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 C.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 D.兴建水利工程,引进高产水稻品种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较干旱,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和农垦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该 地区气候干旱,经济水平落后,人口较多,所以要采取开展国 际合作、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合理放牧等措施。
3.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 ) 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B 【解析】我国资源总量多,虽然自然灾害频繁,但我国可 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 巨大压力主要是人口数量多,压力大;我国环境污染是以城市 为核心迅速蔓延。
2.教材第104页 图6.15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 用关系示意
解读说明:图中为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按 照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 树造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图中的生态农 业循环模式中的核心纽带为沼气池。因为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生 产过程的废料,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很 好地实现了生态循环。
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 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 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 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 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下地理目标检测②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目标参考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D 2.D 3.B 4.B 5.B 6.B 7.A 8.D 9.C二、综合题1.(1)—0.2 (2)韩国(3)传统型(4)图略(5)A 国是老年型人口结构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1.D 2.C 3.D 4.B 5.A 6.B 7.A 8.B 9.C 10.A二、综合题(1)不断增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户籍管理制度放开(2)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城市和工矿(3)自发流动务工和经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迁移受国家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对于人口迁移和流动,国家是放开的(4)不相同。
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主要是战乱,其次是开拓疆土,流放、戍边等,属于被迫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属于自发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1.C 2.B 3.B 4.A5.B 6.A二、综合题1.(1)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2)上升(3)2000 2030 20602.(1)3.14% (2)严重减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副高位置和强度异常(3)占用耕地人口增长第一章检测题一、选择题1.C 2.C 3.A 4.D 5.C 6.A 7.B 8.D 9.C 10.D 11.C 12.D 13.D 14.D 15.A二、综合题1.(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高低较高传统(3)1960 三年自然灾害(4)图略2.(1)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
其原因是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迁入人口较高;两个地区迁入人口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3.(1)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2)AC (3)C (4)可耕地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选择题1.B 2.B 3.A 4.C 5.D 6.B 7.C 8.B 9.D二、综合题1.(1)距市中心的距离(2)土地租金(地租)(3)a c b(4)O—A A—D D—F (5)C (6)B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C 2.D 3.D 4.C 5.D 6.D 7.D 8.A二、综合题(1)合肥高安徽全省(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3)安庆市、黄山市、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淮南市等(4)县城少低小少多高大第三节城市化一、选择题1.C 2.C 3.B 4.C 5.D 6.D 7.D 8.C 9.B 10.B 11.C 12.D第二章检测题一、选择题1.B 2.C 3.B 4.A 5.D 6.D 7.C 8.B 9.C 10.A 11.C 12.A 13.A 14.C 15.B二、综合题1.(1)A;地处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交通的通达度高,有利于商业活动。
高中地理试卷-地理必修2单元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8K精练版,可打印制卷)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单元同步测试试卷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1.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C.清洁生产主要解决清洁产品问题 D.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性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请回答3~4题。
3.绿色食品是指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4.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5.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符合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6.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厚度已超过了7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雨增多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7.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A.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C.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8.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9.制订全国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俄罗斯10.“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
31人死亡,203人受 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 伤,13万人疏散,直 接损失30亿美元
4、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生态破坏
城乡之间
环境问题也存在地域差异
环境污染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污染转嫁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4%
75%
75%
国际之间 人口数量比例
环境问题也存在地域差异
1231人受害
金属微粒
患者5000多人,死 亡16人,实际受害 者超过1万人
米糠油生产过程中用多 氯联苯作热载体,因管理 不善,多氯联苯进入米糠 油中
截止1991年3月,患 炼铅厂未经处理的含镉 者达129人,其中死 废水排入河流 亡116人
1408人死亡,2万人 45吨异氰酸甲泄漏 中毒,15万人接受 治疗,20万人逃离
展
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 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 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人类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自己创造的”神话”里
Humans revel in the miracle of humanity created
然而,人类忽视了背后藏匿的危机
However, human has ignored the hidden crisis in behind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暖
臭氧层空洞
土地荒漠化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海洋污染 湿地破坏
海洋污染
荒漠化
核污染 工业污染
光化学烟雾
土地退化
过度捕捞
森林破坏
海平面上升
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世纪重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
危害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知识点
1、四时期人地关系?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 表现、原因、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的(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展思想。其 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持续性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 ________ 公平性 和________ 共同性 原则。 续发展的________
6.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典例: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 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当堂训练:
央视网报道:英国德文郡的莫德 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 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购 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 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 用的棉麻袋。根据材料回答以下2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 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 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 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用水,废 弃物分类放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尽 量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 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安徽 周兵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 课时建议: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三、本章逻辑联系四、教学建议: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
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
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
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
关键能力
能力 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分析
(2015·北京)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 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 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 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米)。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破坏 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空出现臭氧空洞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世界:西欧、北
酸雨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 美、日本;中国:
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南方地区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
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
考纲呈现
考情统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
1. 人 地 关 系
认识区域环境问题的分布差
思 想 的 历 史 2015·课 标 全 国 异,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
演变
Ⅱ·T37(3)、(4) 域环境问题的成因
2.人类所面 乌梁素海水污染 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环境问
环境污染 (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 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 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 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 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 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
临 的 主 要 环 的原因及措施 题,通过原因分析探究环境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人教版)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1
原创: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广州市真光中学谢畅一、教材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本身得出结论。
◆按照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本条“标准”属感情、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必然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一)讲清环境问题的本色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
山西省2012届高考地理复习 第6章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变式训练1 变式训练1
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C ) • A.15世纪以来 B.16世纪以来 • C.18世纪以来 D.19世纪以来 • • 18世纪以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试图 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 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 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 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 3.环境问题的表现 • (1)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 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 洋污染、放射性污染;按生产类型分为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
• 【规律技巧总结】酸雨多发主要是人类 活动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氧化物、氮 氧化物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同时也存在气候 湿润、降水较多等一定的自然原因。赤潮主 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生活废水、农业废水、 工业废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后形成的;同 时也存在气温高、生物繁殖快、水域封闭、 污染物不易扩散等自然原因。环境管理的主 要手段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 考点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途径 •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分析。 ) 但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 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 2.可持续发展 •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 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其内涵 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 (2)原则: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6.1朝拜太阳神此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景。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6.2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高中地理 (教材知识详析+知识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测评)第六章综合能力测评(pdf)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㊂左宗棠第六章综合能力测评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㊁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㊁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㊂据此回答1~2题㊂1.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破坏,其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发展中国家( )①人口总数庞大②人口快速增长③经济㊁技术水平低④环保法规不完善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2.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㊁改造自然㊁征服自然㊁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㊁间种㊁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 .①②③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②①D .③②④①3.如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 .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 .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 .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㊁森林被严重破坏等环境问题4.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㊂绿色食品要求(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④产品的加工㊁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㊂读图回答5~6题㊂5.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 .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 .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6.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读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7~8题㊂7.字母M 表示的环节是( )A .产品包装运输B .产品使用回收C .环境D .原材料加工8.在清洁生产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A .从原材料开采环节评估B .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C .从产品废弃物处置情况评估D .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㊁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㊂读图回答9~10题㊂9.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 .湖南B .广西C .黑龙江D .山东10.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 .资源B .技术C .水源D .人们观念和政策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㊂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㊁观光休闲农业┈┈┈┈┈┈┈┈┈┈┈┈┈┈┈┈┈┈┈┈┈┈┈┈┈┈┈┈┈┈┈┈┈┈┈┈┈┈┈┈┈┈┈┈┈┈┈┈┈┈┈┈┈┈┈┈┈┈┈┈┈┈┈┈┈┈┈┈┈┈┈┈┈┈┈┈┈┈┈┈┈┈┈┈┈㊁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㊂萨 迪市场创汇农业㊁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园艺化㊁设施化㊁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㊂回答11~12题㊂11.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 .外来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成本低B .交通便利C .市场需求量大D .土地资源丰富,地价水平较低12.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意义是( )A .加快城市化速度,扩大城市范围B .提高当地农业产品的知名度C .美化城市环境,减轻城市污染D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㊂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㊂分析表中的数据,完成13~15题㊂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新加坡6.90.1-6.8冰岛7.421.714.3比利时5.01.2-3.8新西兰7.620.412.8美国10.36.7-3.6秘鲁1.67.76.1英国5.21.7-3.5澳大利亚9.014.05.0日本4.30.9-3.4巴西3.16.73.613.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A .0.4B .-0.4C .2.0D .-2.014.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㊂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 .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 .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 .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 .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15.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㊂这句话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 )A .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 .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 .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 .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二㊁综合题(共55分)16.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㊂(9分)(1)图中字母A 表示 ,B 表示 ,C 表示 ㊂(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㊂A .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 .入海径流㊁泥沙量减少C .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 .过量排放㊁倾倒废弃物(3)苇滩㊁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和 ㊂A .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B .容纳㊁净化污染物C .增加河流水量D .保护生物多样性(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㊂17.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㊂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 白风暴 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㊂(12分)(1)R 1和R 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 ,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㊂(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㊂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㊂雪莱(3)20世纪50年代,在L 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㊂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㊂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㊂(5)大量引R 1㊁R 2河水灌溉会对L 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析 白风暴 中盐尘的主要来源㊂18.读下面三幅图,图a 和图b 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 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完成下列问题㊂(10分)abc(1)在图a 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㊂(2)在图b 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㊂(3)根据图c 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 ㊂(4)从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㊂19.中国西部丰富的资源㊁低廉而众多的劳动力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产业纷纷到西部投资㊂(9分)读下面我国西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1)小题㊂(1)该区域城镇分布的特点是什么?下表是图中A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读表中内容回答第(2)小题㊂指 标2007年2012年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与2005年相比)8.121.025.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160120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27590主要河流水质劣V 类V 类Ⅲ类(2)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该地区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下表是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B 地区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的调查研究㊂读此表回答第(3)小题㊂利用方式燃料饲料肥料工艺编制自然腐烂其他百分比(%)501339205(3)请你从节能减排㊁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㊂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㊂(15分)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㊂材料二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㊂雷锋已达4000余座,形成了 垃圾包围城市 的阵势㊂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㊁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㊂材料三 北京市垃圾处理场示意图㊁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㊂北京市垃圾处理场示意图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1)读材料二并结合北京市垃圾处理场图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 ,理由是㊂(2)从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可看出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 和 的交换关系㊂(3)读材料一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 ,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4)预计到2008年,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550万㊂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有㊁ ㊁ ㊁ ,缓解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㊁㊁ ㊂(5)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㊁ ㊁ ㊂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 ㊂[参考答案与点拨]1.C2.D3.D4.B5.D 解析: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复杂㊁脆弱,资源㊁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其土地承载力状况是协调三者关系的重要依据㊂在我国北方是指半湿润农区与干旱㊁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风大沙多㊁降水不足且变幅极大,这里的水分条件已降至旱作农业对水分要求的下限㊂农牧交错带的土壤母质疏松且不稳定,植被分布不均匀,地面存在较多的薄弱区域㊂如此脆弱而敏感的自然环境,已不适应大力发展旱作农业㊂目前的盲目开荒㊁粗放耕作造成了大面积植被退化(包括地力下降和土壤沙化)㊂在漫长的自然过程中,草地植被已被初步证实是最适宜本地自然条件㊁最能有效利用降水㊁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的顶级植物群落,而且其持久性和稳定性也最高㊂6.A7.A 解析: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逻辑顺序来判断㊂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 消费使用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㊂8.D 解析:注意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强调全过程,而不是传统的只把焦点放在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的处理上㊂9.B 解析: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在甘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分布在南方的省区㊂湖南㊁黑龙江和山东没有甘蔗㊂10.D 11.C 12.D 13.B14.A 解析:题干中从1993年到1997年,人均生态赤字在增加,说明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在减小或人均生态足迹在增加,即环境在恶化,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的发展㊂15.C 解析: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㊂16.(1)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㊂17.(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2)风(风力) (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㊁土地退化)㊂(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㊁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㊂(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㊂(6) 白风暴 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㊂18.(1)由发达国家指向发展中国家 (2)由城市指向农村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㊁城市与乡村的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大量转移到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 (4)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19.(1)多沿河流分布,集中分布于平原㊁谷地中㊂(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单位产值耗水量较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低;水质污染严重㊂(3)不合理 秸秆燃烧㊁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㊁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降低㊂20.(1)否 该垃圾场位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方向㊁河流的上游位置 (2)物质 能量 (3)合理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㊁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㊁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㊂(4)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失业人数增多;建立卫星城 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5)人口压力巨大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深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B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C.很多城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D.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解析】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的资源短缺和深刻的环境危机,使我国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这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
(2017·山东青岛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农场生态农业循环图”,完成2~3题。
2.该农场最可能位于( B )A.黄土高原B.华南地区C.辽东半岛D.华北平原3.下列最能体现该农业模式特点的是( D )①循环型②高消耗③生态化④可持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2题,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第3题,图示生态农业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化,可持续的特点。
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生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该造纸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D.环境污染5.造纸产业链条( D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植被遭更大规模的破坏D.将一、二产业纳入有机循环之中【解析】第4题,沙柳属于旱生植物,该造纸厂所在地以沙柳为原料,故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应为土地荒漠化。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造纸产业链条把种植沙柳(第一产业)和造纸(第二产业)纳入了有机循环之中。
(2018·青岛模拟)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
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A )A.原料丰富B.科技发达C.市场广阔D.交通便利7.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B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解析】笫6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计的空间。
人类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素来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计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度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不过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碰到“人地关系”思想的限制。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稍微,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敬重又依赖,把所有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概括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 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 6. 1 朝拜太阳神此图反响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况。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述农民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响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 6. 2 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品供应变得牢固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添。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抗衡性明显加强,环境碰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闪避自然的处分。
尽管当时天数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比方,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就地取材等主张。
案例 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 2500 年就开始有文字记录,其成就反响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到高妙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奇特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录,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 ( 每年 12 月~次年 3 月 ) 用原始的石斧除掉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以前进行烧荒,尔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中图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案必修第二册解析版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体会人地关系的含义。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材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3.结合某区域经济和发展战略,理解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通过地理实践活动,结合区域环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地关系特点原始文明以渔猎和采集活动为生,生产力水平极低被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责任公平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易错提醒]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中,公平性原则侧重的是“权利和责任”,持续性原则侧重的是(1)生态文明1特点: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状态。
2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关系:明确发展与保护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
(3)表现1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发展必须是绿色的。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转变观念(1)要转变的观念: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伦理道德观。
(2)要树立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应调整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组织实施。
江苏省新教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专题人地协调观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 哥伦比亚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核心素养专题——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
含义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形式
论述对于流域的影响 (2)结合资料,分析影响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
2.具体案例: 材料一 哥伦比亚河为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 经美国,注入太平洋。20余座水电工程位于哥伦比亚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斯内 克河上,提供了本地区65%的电力需求,并有防洪、航运、娱乐、鱼类及野生动 物繁殖栖息、城镇及工业供水、灌溉等效益。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人教版)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2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龙二高王春霞课标要求: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b(理解)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时间的逐渐推进为主线,以工业革命为界,主要分两个阶段阐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时期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纵向发展的考察,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征以及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述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分析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表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为后面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教案:4。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的背景及演变过程。
2 通过介绍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明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人地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教学难点: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分析资料法。
教学过程:导入:人类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人类活动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图,说出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并浅析原因。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产力产的提高,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列出下表,提问让学生填表。
教师总结归纳: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已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再也不能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
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2。
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图示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人地关系思想是征服自然。
由于扩大耕地,可能导致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案:1.B 2。
A读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完成第3~4题。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4。
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
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
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3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图示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人地关系思想是征服自然。
由于扩大耕地,可能导致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答案:1.B 2.A读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4.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3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第4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工业社会生态问题最为突出。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
答案:3.D 4.B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a环节过程中的是( )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C.地震D.旱涝灾害6.人类活动引发酸雨属于( )A.a环节B.b环节C.c环节D.d环节解析: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答案:5.A 6.B导学号51350102(20xx·北京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据此并结合××市风频玫瑰图,完成第7~8题。
7.××市建设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A.根治××市的雾霾B.缓解××区热岛效应C.增加××区降水量D.增加××区生物数量8.判断××市一级通风廊道应为(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解析:第7题,通风廊道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的风热环境,缓解××区的热岛效应。
在污染物排放量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根治雾霾问题;通风廊道建设对于降水量和生物数量的影响均不大。
第8题,根据风频玫瑰图,××市的主体风向冬季为北风,夏季为南风,所以一级通风廊道为南北走向时与主体风向一致,有利于通风。
答案:7.B 8.A据报道,长江三角洲刀鱼价格昂贵。
渔民说,刀鱼前年一网还能打到10来条,去年能打到6、7条,今年究竟能打到多少不容乐观。
据此完成第9~10题。
9.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生产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③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④酸雨危害,长江水酸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下列有利于长江刀鱼可持续生存的措施有( )①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②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③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养殖④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9题,影响长江鱼类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排污入江和不合理的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第10题,减少洪涝灾害和减少水土流失对长江刀鱼可持续生存无直接影响,科技养殖和合理捕捞是刀鱼可持续生存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
答案:9.A 10.C20xx年3月25日,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布《20xx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报告称,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北京排名第二,天津、江苏、吉林分别位列其后。
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城市( )A.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B.减弱了经济持续发展C.过分强调社会持续发展D.符合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共同持续发展的要求12.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项发展指数中,不可能出现的做法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B.废弃物的合理处理C.扩大城市的占地面积D.发展“低碳”生产模式解析:由可持续发展城市定义可知,发展指数涉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
城市在进行发展时不能片面地扩大城市的面积,而应该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废弃物的处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11.D 12.C导学号51350103(20xx·江西南昌模拟)下图示意某工业生态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系。
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工业生产副产品或废弃物分别是( )A.硫、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B.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硫C.硫、冷却水、燃料气、粉煤灰、除尘渣D.硫、冷却水、燃料气、除尘渣、粉煤灰14.关于该工业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B.该工业园通过“从副产品到原料”的转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C.该工业园是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新型工业园D.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的发展原则解析:第13题,根据各生产厂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测可以作出判断。
①指向酸生产厂,应该含有大量的硫;②指向火电厂,应该为燃料气;③指向炼油厂,并有余热产生,应为冷却水;④指向墙板厂,应为除尘渣;⑤指向水泥和道路,应为粉煤灰。
第14题,该工业园的生产充分实现了废弃物的合理循环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实现了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答案:13.A 14.D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第15~16题。
15.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16.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解析:第15题,依据各字母所代表环节的前后联系可解答。
第16题,该工业园以服装产业为核心,处于工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不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该工业园重视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达标排放,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答案:15.D 16.C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发展模式。
下图为我国福建省某地农庄生态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图中字母X、Y、Z所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能源、沼气、水生植物B.沼气、能源、水生植物C.沼气、水生植物、能源D.能源、水生植物、沼气18.该农庄( )A.只有从牧草种植开始,方能调节小气候,美化农庄环境B.青枣、桂花等果树花卉之间只能套种牧草C.没有一点点臭味、没有一点点污水排放,真正实现了立体种养、生态循环D.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知:畜粪、禽粪输入X,X输出沼液、沼渣,故X 为沼气,Y为能源;鱼塘养鱼指向Z,结合选项可知Z为水生植物。
第18题,从图中可知该农庄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答案:17.B 18.D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
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20.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9题,从图中所给的循环农业模式中,我们可以提取到水稻、甘蔗种植和沼气等信息,所以最适宜该模式的是位于亚热带的闽浙丘陵。
第20题,题干中明确提到的是对乡村的作用,而②是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可排除A、C、D三项,B项正确。
答案:19.D 20.B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第21~22题。
2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22.下列属于该湖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是(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21题,读题干及图可知,该生态区既注重了林区、湖区的生态保护,又充分利用了各种环境条件,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22题,读图可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21.B 22.C23.下图为某“蔗·牛·菇”循环经济模式图。
该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A.饲养奶牛比饲养肉牛每公顷多获利5 600元B.推广菇泥还田,利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C.实现产业衔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D.受交通条件影响较小解析:由图可知,利用0.53公顷蔗田的副产品,可饲养两头奶牛或两头肉牛,饲养奶牛比饲养肉牛可多收入5 600元,即每公顷多收入10 566元;菇泥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但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饲养奶牛对交通的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