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
-20-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作者在文中写了四次见到黄鹂时的不同心情,这其中包含着什 么写法?
提示:由四次见黄鹂的环境、黄鹂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的感情的 不同可以看出,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注意作答时要先指出手法再结 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对比的写法。第一次见黄鹂由于战争的环境,黄鹂只 是一闪而过。第二次虽在和平时期,但是一个猎者带着一杆猎枪出 现在它们平静的生活里,它们又无影无踪了。第三次的黄鹂更凄惨, 已经被捉被卖。只有第四次,美好、自由、和谐的环境中,黄鹂才 展现了全部的美。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将黄鹂鸟前三次的生活环 境和第四次进行了对比,使读者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可爱的鸟儿来 说,生活环境决定了它们全部的美丽。
-13-
黄鹂——病期琐事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任务一】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1.“黄鹂”在这篇文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提示:“黄鹂”是本文的线索,作者以追寻“黄鹂”为线,表达了自己 在不同时期对这种小鸟的情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2.本文的标题是《黄鹂》,为什么开篇要写家乡的其他鸟儿? 提示:开篇之所以写其他鸟儿,恰是要说明黄鹂鸟在家乡不多见, 这就为下文作者初见黄鹂鸟的惊喜做了铺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词义 (1)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2)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3)安家落户:在他乡安置家庭并定居。 (4)淋漓极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文中指观赏得透彻尽兴。 (5)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 (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7)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儿动静 就特别害怕的人。 (8)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黄鹂——病期琐事
——病期琐事
黄 鹂 孙犁 ——病期琐事
孙犁
黄鹂,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 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 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也叫黄莺。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2、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正是社会主义建 设初期,人们无比欢欣地迎来了社会主义,艺术 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 像那两只黄鹂一样,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 误,像史同志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 的中年人”一样,或像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 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
艺术正像黄鹂那样,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 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 地呢?
作业:
文章把黄鹂在江南的极致写得非常美, 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 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中选取一种,模仿 文章的写法,扩写成一百字左右的片段。
“抗战”期间
阜平
前几年 青岛 有一天 鸟市
第二年春 太湖
炮火洗礼
林木幽深 老史试枪
囚系鸟市 遭人戏弄
湖光山色 杂花生树
形色神态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追逐逗闹 一去不返
羽毛焦黄 神情凄惨
自由啼叫 自由飞翔 安居乐业 达到极致
情感变化 迷恋遗憾 喜爱惋惜 愤怒同情 赞美领悟
1.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万事万物 都有极致?
作者简介
孙犁,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 家。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20世纪40 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淀纪事》是其 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运用 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了“荷花 淀派”。 20世纪50年代又发表了 《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黄鹂》课件 (新版)长版
狂热追求
饱享眼福 心里高兴
枪口下
事 第三次
鸟市上
惊弓之鸟……一去不返
被玩弄着、被系、被悬空吊着 羽毛焦黄、神情凄惨
惋惜
愤怒 担忧
议 论
三见黄鹂
鸟市漫步 焦黄凄惨
刺痛我心
“ 我 ” 遇 见 黄 鹂 生 存 的 环 黄鹂的状态
“我”的 情感
狂热追求
饱享眼福; 心里高兴
猎枪正在瞄准 惊弓之鸟……一去不返
惋惜
事
议 论
再
青见
大 饱
岛 疗
黄 鹂
意眼养
犹福
未
尽
“ 我 ” 遇 见 黄 鹂 生 存 的 环 黄鹂的状态
黄鹂
境
“我”的 情感
叙
第一次
战火中
杨树林
第二次
英姿勃勃:尖利、富有召唤性 和启发性的啼叫;迅若流星, 忽隐忽现,一闪而过;金黄的 羽毛映着阳光,美丽极了。
——清·高鼎《村居》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学习重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 点分析评价。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 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 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 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 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 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二、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文化大革命” 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误倾向, 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 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 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 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
《黄鹂--病期琐事》
“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 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 彩虹的。”
妙语说“极致”
泰山奇,华山险,嵩山绝,峨眉秀, 玫瑰芬芳,百合秀丽……大自然各有 千秋。
驼走大漠,虎啸深山,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动物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极 致。
你有芙蓉如面,我有琴棋画书;你温 文尔雅,我清新秀丽;你驰骋政坛, 我跃马商场……古今豪杰各舒极致、 各施才华。
当时作者因病到青岛疗养,期间, 1913——2002
作者感怀身边世事,写下了许多文
章。
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剖结构, 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 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默读文章 1~23段,将这一部分文字按时地变 化分成四大块
次 数 时间 地点 生存环境 生命状态 情 感 初见黄鹂 二见黄鹂 三见黄鹂 四见黄鹂
时间
地点
抗战时 阜平(山期村)生存环境 炮火洗礼
青岛(疗 前几年 养院)
林木深幽 老史举枪
有一天 鸟市
第二年 春天
太湖
系在木棍上 悬空吊着 湖光山色 密林长堤
生命状态
迅若流星 忽隐忽现 一闪而过 追逐逗闹 欲安家落户 惊弓之鸟 一去不返 羽毛焦黄 神色凄惨 欢快啼叫 美到至极
作者心情 喜爱 遗憾
迷恋
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家、
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
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
辑。1940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淀
往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说
《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
法,开创了荷花淀派。 散文《黄鹂》写于1962年,
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孙犁(1)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
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
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2)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
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3)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
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4)前几年,终于病了。
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
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
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5)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6),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7)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
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
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
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8)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黄鹂——病期琐事》教学案例
孙犁《黄鹂》教学案例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李慧在《黄鹂》的第二课时的讲授中,在高一(15)班我设置了问题“课文中几次提到黄鹂,黄鹂的境况及作者的感受相不相同”,进而分析文章的哲理感悟“任何事物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讨论“极致”的内涵。
课上的很顺畅,同学们的反映也可以。
但课后我觉得意犹未尽,觉得没能酣畅淋漓的感悟文章的妙处。
课后,有的同学问我:“老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文章的构思是独特的,它架设了两个层面,由战争年代一见黄鹂,它一闪而过,二见黄鹂史同志打枪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三见黄鹂它处在被囚系的境地,四见黄鹂杂春季的江南,领略全部的美丽。
在四处描写中黄鹂在作者眼中是春的象征,是美丽的化身,它受到戕害,孙犁就心痛欲觉。
这是第一个层面。
由自然界的黄鹂在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的环境中达到了轻灵舒展的美丽,进而想到虎与深山、鱼和深潭、驼和大漠、雁和长空的和谐。
然后跳跃升华到人作为万物的灵长亦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达到极致。
这是第二个层面。
一定要反复挖掘,涵咏体味。
故而在16班我就和同学们一起作了两个假设:1、二见黄鹂后你设想文章的立意可能是什么?2、四见黄鹂后你设想文章的立意可能是什么?然后讨论“借景抒情散文的立意如何升华?”文末为了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我又设置了一道辩论题:正方:任何事物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反方: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二节课上,同学们反映更是热烈。
同学们纷纷设想:“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对生活的热爱。
”“尊重生命,爱护环境。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与孙犁的观点比较后,同学们谈出:“文章要有创意,要具有创新精神。
言人所未言,要在别人走到的地方,再多走那么一两步,就可以成为精彩美文。
”“环境与人的关系,今天也是个不易说清晰、说透彻的话题。
文章大题小作,耐人寻味。
”“孙犁的确是大手笔,小文字尺幅千里,能透视出开阔的眼界。
”……在辩论的环节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是开阔:“在适宜的环境中人才能达到极致。
黄鹂——病期琐事
虎啸深山 雁排长空
驼走大漠 鱼游潭底
深入理解,分析引申
黄鹂 美的环境 任何事物
美的极致
聚焦文题,总结全文
病期琐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结:
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 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 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表达 了作者对自由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并 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思考并回答
1. 文中开头写到其他鸟儿有什么用意呢? 2. 中间插叙一位中年人射杀海鸥的事有什么作用呢? 3. 文章取题为“黄鹂”,有何好处?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金昌绪
莺的啼叫清脆悦耳,美好动听,因 此人们总是把莺与大好春光、美好春景 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孙犁,中国现当代小说家、 散文家。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 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 淀纪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 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 的手法,开创了“荷花淀派”。 20世纪50年代又发表了《铁木前 传》《风云初记》等作品。2002 年7月病逝于天津,终年89岁。
追逐逗闹 一去不返
有一天 鸟市 第二年春 太湖
囚系鸟市 遭人戏弄
湖光山色 杂花生树
羽毛焦黄 神情凄惨
自由啼叫 自由飞翔 安居乐业 达到极致
情感变化 迷恋遗憾 喜爱惋惜 愤怒同情 赞美领悟
从黄鹂和环境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 的含义吗?
1.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万事万物都有极致? 2. 黄鹂的极致是什么?
思考:
本文题为“黄鹂”,目的是否是介 绍黄鹂这种鸟?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黄鹂 托物言志
1.“我”与黄鹂有几次相遇? 2.每次相遇的情况有何不同? 3.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黄鹂PPT(优秀课件)17 人教版
焦黄的羽毛, 凄惨的神气。
怜爱 同情
4 第二年 春天
江南 太湖
湖光山色,密
柳长堤;茂林修 竹,桑田苇泊; 乍雨乍晴
乱飞;全部的美丽; 伴着春雨宿露啼叫, 伴着早霞彩虹飞翔
极度 喜爱
二、整体把握
{ 明确:《黄鹂》
先叙事(基础)
后说理(升华)
文章通过我对黄鹂的四次接触, 描绘了不同环境中不同特征的黄鹂, 最后告诉我们一个哲理。
明确:
1、标题 2、散文的一般行文模式 3、文章的顺序
序 时间 地点 号
1 抗战 阜平县 期间 山村
2 前几年 海边 春天 杨树林
环境特征 战火中 枪口下
黄鹂特点
作者 感情
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嘀 赞
叫;迅若流星,金黄 美
的羽毛。一闪而过
遗 憾
互相追逐,互相逗闹; 高兴
一去不返
惋惜
3 有一天 鸟市
玩弄中
四、借鉴本文的写法:
托物言志 通过日常所见的人事景物,深挖其 中的哲理,在平淡中发现新奇,在朴实 中看到瑰丽。
如何借鉴,如何深挖哲理?
明确பைடு நூலகம்多观察,多思考,多联想,多积累
五、拓展练习
煤
煤是一种很普通的物品,从它身上你是否有所 感悟呢?试谈谈。
天高任鸟飞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 让世界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学习重点:
1、分析、评价文章的哲理; 2、借鉴文章写法,指导写作。
学习方法及步骤:
解剖结构 ↓
把握整体 ↓
抓关键句段 ↓
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
借鉴,指导写作
一、解剖结构
1、本文先( )后( ); 2、本文以( )为线索,以( 3、本文( )次写到黄鹂。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
《黄鹂——病期琐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本文传达的深刻哲理。
3、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3、学习体会孙犁散文的特色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
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
而作家孙犁则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可爱的鸟——黄鹂。
2、提问:黄鹂是怎样一种鸟?3、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对黄鹂进行描述。
4、要求学生回忆说出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
(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5、提问:本文题为“黄鹂”,目的是否真的是介绍“黄鹂”这种鸟?明确:不是。
目的是借黄鹂来说理。
分析写法特点:板书:托物言志(二)学法指导本文语言优美,主旨深刻,条理又十分清晰,稍作点拨,学生即能够理解,故应该以学生精读文章、把握语言、领会主旨为主。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熟读文章,尤其要认真阅读全文的结尾部分(从“从此”至全文结束。
)。
教师则适当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师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点拨与分析。
(三)作者介绍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4月6日生。
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在大学旁听,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生活。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课时作业3: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一、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本》是作家贾平凹的又一部扛鼎之作,小说从以秦岭深处一个名为涡镇的小镇为开始,讲述了杨家棺材铺童养媳陆菊人从娘家带来了三分胭脂风水宝地,被不知情的公公赠予井宗秀葬父后竟使涡镇的世道完全改变,从而引发了一幕幕激烈动荡的战争,逛山、刀客、土匪、游击队等多股势力________风起云涌,割据各方不断厮杀,同时井家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与阮家族群的刻骨铭心的仇恨也在特定的时期与地点中变化升级。
甫一进入《山本》的世界,()。
贾平凹写人状物的才情得到了可谓________的发挥。
但写陆菊人眼中的自然物色,写涡镇所以得名的涡潭的奇特景象,无不充满象征意味。
当岁月悠然逝去之后,“一切成为历史”,秦岭的历史人事,实为“巨大的灾难”,却也是“一场荒唐”。
若干人事所构成的历史终将________,秦岭却“什么也没改变,依然山高水长,苍苍莽莽”,《山本》写历史,写宏大历史中的各类群体、不同阶层,以及个人命运兴衰际遇、起废沉浮、悲欢离合,却不能将之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若费力________其中涉及的历史史实,并以“史实”为依据质疑《山本》历史叙述的合理性,则不免胶柱鼓瑟、缘木求鱼,失之偏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从秦岭深处一个名为涡镇的小镇为开始,讲述了杨家棺材铺童养媳陆菊人从娘家带来了三分胭脂风水宝地,被不知情的公公赠予井宗秀葬父后竟使涡镇的世道完全改变,从而引发了一幕幕激烈动荡的战争的故事。
B.小说以秦岭深处一个名为涡镇的小镇为起始,讲述了杨家棺材铺童养媳陆菊人从娘家带来了三分胭脂风水宝地,被不知情的公公赠予井宗秀葬父后竟使涡镇的世道完全改变,从而引发了一幕幕激烈动荡的战争的故事。
C.小说以秦岭深处一个名为涡镇的小镇为起始,讲述了杨家棺材铺童养媳陆菊人从娘家带来了三分胭脂风水宝地,被不知情的公公赠予井宗秀葬父后竟使涡镇的世道完全改变,从而引发了一幕幕激烈动荡的战争。
第十六课 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3、理解对比,插叙的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了有关黄鹂的诗句,谁能吟出几首?思考:诗人把黄鹂放在了怎样的背景中去展示黄鹂的美丽?二.导语:黄鹂在诗人笔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美丽的使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美,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那么黄鹂在孙犁笔下又有怎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此文。
三.新授: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见到黄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每次见到黄鹂的环境如何?黄鹂有什么特点?每次见到黄鹂的情感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情感和认识?3.自然界如此,人类生活、艺术境界是不是也应如此呢?由此作者得到了怎样的感悟?4.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环境呢?(联系作者背景)5.怎样理解“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这句话?6.文章在二见黄鹂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可否删去?为什么?7.拓展延伸:请同学结合实际谈一谈“一定的环境”与“发挥极致”的关系?四小结: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应该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哲理和启迪。
五作业:对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景象,加以想象。
写一段200字以上的描写文字描写你心目中的某一极致,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物。
六板书设计黄鹂孙犁黄鹂→太湖→全部美丽→美↓→各种事物→美的环境→的(包括文艺作品)极致。
第十六课黄鹂——病期琐事
例句:
• 1、人生的成功,是要伴着荆棘、坎 坷; 人生的辉煌,是要伴着汗水和欢 乐。
• 2、他们的成功,是要伴着汗水、拼搏; 他们的腾飞,是要伴着毅力和信念。
1、引用名句,增添了文学色彩。
修辞
深
精 彩
2、排比、对偶、反语。
化的
理
语 言
整散结合
解
句式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 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作者介绍:
孙犁,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 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 争爆发后,他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 作。后到延安,发表了《荷花淀》、 《芦苇荡》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 引起文化界的注意。文艺界以其为现代 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称为“荷 花淀派”。有小说合集《白洋淀纪事》。
二次见面
深密幽静的林木 猎抢瞄准
好象安家落户 一去不返。
三次见面 四次见面
鸟市上
被系,被玩弄, 羽毛焦黄,神气 凄惨。
江南,湖光山色。
密柳长堤,茂林修竹,伴着春雨露宿, 桑 田苇泊,乍雨乍晴。啼叫,伴着朝霞
彩虹,飞翔。
喜爱 遗憾
迷恋 惋惜 愤怒 怜爱
极度赞美。
作者的感情变化图:
赞美
迷恋
喜爱 遗憾
惋惜 愤怒
有否定、 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
讽刺、嘲 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 弄的意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1、齐读23段,仿写句子。 要伴着-------;要伴着----------。
2、从“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 漠”“雁排长空”四种景象中任选一种(也可写 其它的事物)加以想象,写一段百字左右的描写 性文字。
《黄鹂——病期琐事》
叫声
保
护 环 境
外
动 黄鹂美 形
作
爱 护 鸟 儿
环境
向往(美的极致)
呼唤(美的环境)
总结
•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 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 丑恶行径的愤怒,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 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 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 的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 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 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的道理。
扩 读中华美文 做谦谦君子
展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与 鉴 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 句
赏 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
门泊东吴万里船.
甫
用相反的
话来表达
语
自已的意 思的手法
林 反 通常叫说
语 反话,修
漫
辞上称反
步
语,又叫 倒辞。
1、妈,您这话问了我足有二十遍 了!我告诉您了。根据报纸上官 方介绍,他是天下头等的大好人, 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 没有。(宗福先《于无声处》)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 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愤怒。
问题: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 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明确:文中四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说 第一、四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环境,而第 二、三次的环境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 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 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 合 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 所言 “极致”的具体含义。
2、人比蝙蝠聪明多了。他会把蝙 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 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 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黄鹂——病期琐事》ppt课件共22页
《黄鹂——病期琐事》件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初中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黄鹂——病期琐事
作业:
对虎啸深山、鱼游谭底、驼走 大漠、雁排长空等景象,加以 想象,写一段200字以上的描写 文字,描写你心目中的某一极 致,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 物。
次数 时么有不 同的情感和认识?由此 得到怎样的的感悟?
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 环境?
2、文章尾段最后一句有 什么深刻含义?
小组互调讨论
文章在两件黄鹂之后写 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 可否删去?为什么?
拓展延伸
请同学联系实际谈一谈“一定的 环境”与“发挥极致”二者有什 么关系?
学习目标:
1、我能理顺文章的线索,领会作 者的创作意图。
2、我能找出文章富有哲理性的语 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3 、我能理解对比、插叙等写作 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合作目标:我能用讨论法等合作 技术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
展示课前预习内容
1、文中几次见到黄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每次 都在什么环境下见到黄鹂的?黄鹂有什么特点?每次 见到到黄鹂的感情是怎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六《黄鹂 病期琐事》课堂教学实录 长版
《黄鹂》课堂教学实录来教学目标:1、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重点为: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在四个概念中,分析是基础,只有完成对课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的理解之后,才可能对课文的一些问题或方面形成自己的看法,即做出评价。
这评价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有了对课文的看法,也就清楚了课文的哪些地方有助于丰富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阅读、鉴赏、写作以至思想水平得到发展,这种有目的的学习课文就是借鉴和吸收。
2、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并迁移到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设想: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以情驭教,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背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课后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课文,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并确定一个作为代表性问题,以供下节课交流。
另外,思考从词汇、句式、写法等方面你又有哪些借鉴?教学情景:[上课铃响起,老师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师生互致问候。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就是我们要学会什么?生:(齐答)分析评价和借鉴吸收。
师:对,目标还很明确吗,(笑声)那好,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要分析评价作品的前提条件,这条件是什么?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自信地回答)师:不错,可要准确地把握课文,还离不开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还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相关情况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把握开始,哪位同学愿意把前一节课中你所了解的整体内容给大家说说?[众多学生举手,择其一提问]生:从整体上看(顿一下),作者共五次写了与黄鹂相关的事。
具体是:1)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
2)抗战时期,见到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它“一闪而过”。
3)病中,在青岛,见到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6黄鹂-病期琐事教案长春版
黄鹂———病期琐事序号课题黄鹂——-病期琐事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字词,积累四字词语,概括与黄鹂相关的事件过程与方法探究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所说的美的极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创作背景,理解黄鹂的象征含义,体会作家情感及创作意图教学重点品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形色神态感知黄鹂教学难点体会黄鹂的象征含义,作家情感,创作意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黄鹂。
黄鹂又叫黄莺,是一种常听到、于我们却不常见到的鸟.书下注释怎么向我们介绍黄鹂的?(找同学读,文学作品青睐的对象)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对黄鹂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那么这种鸟什么样子呢?我们先通过图片感知一下。
三、尝试学习.1。
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黄鹂?那些鸟的名字怎么读?2。
围绕黄鹂写了几件事?3.作者是想借此文写出黄鹂的美吗?4。
为什么太湖的环境就适合黄鹂的生存呢?5.为什么写中年人打海鸥的事件?6.结尾重在讲述的哲理和黄鹂有什么关系?四、内容研讨幻灯片出示,激发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1.为什么说最后一次才能体现黄鹂的全部美丽呢?全部包括哪些内容?群莺乱飞杂花生树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春雨宿露朝霞彩虹这些词语也非常优美,齐读体会24、25、26段。
2.这些词语属于什么描写?五、分析情感1。
文章的副标题是病期琐事,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生病期间。
病中仍能关注并呼吁人们为黄鹂创设优美的环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喜爱黄鹂)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
3.而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世人对待黄鹂鸟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六、小结翻转课堂学生自己总结七、作业完成练习册抓住具体词语分析学生自主总结收获。
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形色神态个别黄鹂极致自然环境一般艺术(生命、体育、科学……)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课件2:黄鹂——病期琐事
历史终于迎来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新时期,作家的苦苦 追寻终于有了结果: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作者看到了黄鹂 的全部美丽,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作者在追求中重新坚定 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自己的人生观与美学观,作者对文艺的前 途充满乐观,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信心。
思维锤炼
1.文章第一段,作者写黄鹂在自己家乡很少见,顺带却写到了好 多种家乡常见的鸟儿。写黄鹂,为什么绕一个弯子,反过来写没 见到黄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背景回放
孙犁关于艺术创作的感慨 本文写于1962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 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 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 当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 了“文化大革命”。
1962年,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 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 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可是令人痛惜感慨的是,好景不长,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误, 或像老史同志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一样,或像 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 返,或倒毙枪口,或焦黄凄惨。这个时候黄鹂的惨状就是当时文艺 和艺术家整体惨状的真实写照,作者的痛心、忧愤之情透过黄鹂的 不幸遭遇喷薄而出。③江南太湖边,黄鹂那达到极致的美正是作者 对文艺前途命运的乐观预示。
3.从环境与黄鹂的关系着眼,文章描写了黄鹂的哪两种生存环境?
【明确】从环境与黄鹂的关系着眼,描写了黄鹂的两种生存环境。 一类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情况,一类是不好的情况。黄鹂好的生存 环境,文章出现过两回。
第一回,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作者听到了 “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它们飞起来, 迅若流星”、“一闪而过”,“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 难”。第二回,是在江南的太湖边,“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 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这里才是它们 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作者终于彻悟到黄鹂需要的环 境条件:“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 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2021年整理〗《黄鹂病期琐事》课文赏析
《黄鹂——病期琐事》课文赏析1.关于《黄鹂——病期琐事》中的形象美黄鹂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形象,也是令作者追寻、陶醉的美的“精灵”。
作者先写黄鹂的叫声,“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次写黄鹂的形态,“迅若流星”地“一闪而过”,留下了“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的美丽瞬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第一次写黄鹂仅寥寥几笔就抓住了黄鹂的特征。
表现出色彩的美、声音的美和飞动的美,有一种想看而看不到的“诱惑”。
“病中观鹂”是作者对黄鹂的描写比较集中、比较详细的一次。
这里有正面描写:“天一发亮”就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打开窗帘”就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的身影。
也有侧面描写:“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谛听它们的叫声、仰望它们的身影,成了“我”的一种享受,以至担心有一天它们“要离此他去”。
第三次描写的黄鹂是在鸟市上看到的黄鹂,那“焦黄的羽毛”,“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的嘴眼和爪子,与前几次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次描写黄鹂的角度转为对黄鹂生活环境的描写,“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展现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境界和“黄鹂的全部美丽”,把对黄鹂的描写推向了高潮。
在这里,黄鹂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作者描写黄鹂的过程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他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一层一层地描绘出黄鹂的美,揭示出黄鹂乃至各种事物的“极致”。
从而使作者美好的心灵通过对黄鹂的描绘得到了净化,达到了“极致”,美的形象、美的追求,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李自庆,节选自《浅析的美学意义》.《作家》2021年第18期)2.从《黄鹂——病期琐事》中的画面看它的象征意义《黄鹂》是孙犁于1962年4月将近50岁时写的,可视为具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
在作品中,作者采用隐喻象征的手法,用“黄鹂”的四个生存环境、五种生存状态曲折象征文学乃至文艺的生存发展同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而对这一象征意义的延伸类比理解则是多种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案设计
序号课题黄鹂---病期
琐事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字词,积累四字词语,概括与黄鹂相关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探究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所说的美的极致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根据创作背景,理解黄鹂的象征含义,体会作家情感及创作意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形色神态感知黄鹂
教学难点体会黄鹂的象征含义,作家情感,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黄鹂。
黄鹂又
叫黄莺,是一种常听到、于我们却不常见到的鸟。
书下
注释怎么向我们介绍黄鹂的?(找同学读,文学作品青
睐的对象)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
通过对黄鹂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那么
这种鸟什么样子呢?我们先通过图片感知一下。
三、尝试学习。
1.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黄鹂?那些鸟的名字怎么读?
2.围绕黄鹂写了几件事?
3.作者是想借此文写出黄鹂的美吗?
4.为什么太湖的环境就适合黄鹂的生存呢?
5.为什么写中年人打海鸥的事件?
6.结尾重在讲述的哲理和黄鹂有什么关系?
四、内容研讨幻灯片出示,激发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边
读边思考。
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
1.为什么说最后一次才能体现黄鹂的全部美丽呢?全部包
括哪些内容?
群莺乱飞杂花生树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
乍雨乍晴春雨宿露朝霞彩虹
这些词语也非常优美,齐读体会24、25、26段。
2.这些词语属于什么描写?
五、分析情感
1.文章的副标题是病期琐事,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生病
期间。
病中仍能关注并呼吁人们为黄鹂创设优美的环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喜爱黄鹂)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
3.而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世人对待黄鹂鸟的态度
是怎样的呢?
六、小结
翻转课堂学生自己总结
七、作业
完成练习册抓住具体词语分析
学生自主总结
收获。
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
形色神态
个别黄鹂极致
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