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

说到底,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社会。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

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

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

因此,也可以说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民主法制。

1.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民主法治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2.所谓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在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使出台的措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

在调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浅析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浅析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浅析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总结了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又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删这就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进一步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20XX年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

1981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时,充分肯定了新疆的干部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论断。

“两个离不开”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作出的全方位的科学概括,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

1998年7月。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又指出:“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指导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基本指导原则。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在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构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旨在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健康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的价值观念冲突和选择困难。

因此,构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尤为重要。

政府应当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

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弘扬,形成社会共识,为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尊崇道德,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品质。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中,注重培养子女的思想道德观念。

其次,要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同时激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道德建设活动。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有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求人们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维护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首先,要加强财富分配机制的改革。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平等和谐。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增强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和谐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和谐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社会和谐在教育学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内涵和重要作用,探讨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内涵教育与社会和谐是指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教育在传承和发展社会文明的同时,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与社会和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一致:教育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相互吻合,教育要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也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等方式支持并促进教育的实施。

2. 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公平合理,避免出现教育资源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的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要相互契合,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4.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要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二、教育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 促进社会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知识,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塑造社会文明: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和文明素养,通过教育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 提高社会稳定性:教育可以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4.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力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的途径和策略要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采取以下途径和策略:1.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

教育与社会和谐总结

教育与社会和谐总结

教育与社会和谐总结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系统承担着塑造社会成员的责任,而社会则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培养人才的环境。

只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合作与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本文将以教育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系统与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系统是社会中智力和知识的培养场所,它不仅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社会和谐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广泛的知识储备、积极的社会参与精神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需不断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

教育系统应与社会各行业密切合作,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设置和教育课程,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同时,社会也需为教育提供积极的支持与资源保障,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教育系统与社会共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再次,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政策和投资是确保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从而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同时,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不仅要注重教学专业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社会各界也应提供支持和帮助,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包括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等。

最后,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改革。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多元发展的挑战。

此外,教育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五.从党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作用. ②突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全党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各领导层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⑤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六.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的哲学常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④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知识讲解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知识讲解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知识讲解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大势所趋。

本文将从背景和意义两个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入讲解。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1.经济转型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社会关系秩序出现了断裂,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挑战。

2.社会矛盾的积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

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公等问题,使得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才能实现真正的提高。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1.促进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助于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和谐社会可以消除不公正现象,减少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2.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谐社会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帮助,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凝聚力才能增强,社会稳定可持续。

3.保障人民权益: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为人民提供平等公正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机会和资源的公平分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

4.提升国家形象: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对社会和人民有利,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

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会给外界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强国际社会对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1.完善法治体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通过完善法治体系,确保社会的公正与公平,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2.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当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

和谐社会是每个国家和民族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然而,要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制建设。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底线,它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法制建设,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社会公平与公正。

社会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实现社会公平,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发展的平等机会的体制,包括优质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也需要加强财富分配机制的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阶层分化,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发展。

只有实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才能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培养和提倡良好的社会公德,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此外,应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素质。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才能培养社会成员的共识意识和共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

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

加强社会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同时,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进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才能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在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国家和社区共同追求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凝聚力强、稳定、和平、繁荣的社会,人民在这样的社会中享有公平、公正和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然而,要实现和谐社会并不容易,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本文将讨论一些关键的因素和方法,以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尊重和推崇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平的准则。

人们应当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原则和规定。

政府应当保证法律的公正执行,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此外,教育机构也应当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依赖。

第二,促进公平和正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公平是人们在分配资源、评价成就和处理冲突时的基本要求。

政府应当加强监管机制,打击贪污腐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透明。

同时,法律应当提供一种公正的框架,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

第三,加强社会的互助和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上的团结和互相支持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不满。

政府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互相帮助,提供社会福利和救助。

此外,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参与志愿活动和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区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寄托。

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鼓励人们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此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和了解不同文化,人们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第五,加强社会公众参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人民的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政府应当鼓励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过程,确保民意的表达和实现。

此外,媒体也应当发挥其监督和引导作用,及时传递信息,为人们提供准确和多样的观点。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这是从正向说的。

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导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包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国家安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和分析这些实践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并为现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社会稳定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家维护统一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等目标,通过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城市等来实现社会稳定。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二、经济发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得人们在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基础。

和谐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和谐社会要求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相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幸福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幸福提供了保障。

和谐社会追求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福祉,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人民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工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 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只有通过建设有温度、有爱心、有公平的社会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团结和谐的国家会更受人尊重,也更容易获得国际支持和合作。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社会的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才能实现富民、兴民、利民,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3. 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的目的是要保障人民的生活幸福。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需要和谐社会的环境来支撑。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4. 增强国家凝聚力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团结一心,支持国家的各项举措,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至关重要的。

5.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总结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增强国家凝聚力,还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其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

国旗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国旗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国旗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在国旗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国旗下,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展开,包括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文明素质、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公平正义在国旗下,维护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公平正义涉及到法律、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首先,应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

其次,要坚决打击腐败和不正之风,确保社会的公正和透明。

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持,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

二、安定有序在国旗下,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安定有序涉及到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

我们需要加强公安力量,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

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行。

此外,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让人民安居乐业,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文明素质在国旗下,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文明素质不仅包括礼仪、道德,还包括素质教育和艺术文化的培养。

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觉意识。

同时,要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民秉持良好的价值观和生活品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四、公共服务在国旗下,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公共服务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我们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

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五、环境保护在国旗下,保护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社会和谐发展,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呢?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的,只有确保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需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阶级和地区不平等,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富强,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国家需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到人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的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国家需加强社会保障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全面覆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人民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普遍的,国家需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性,让人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法治环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国旗下讲话 建设和谐社会

国旗下讲话 建设和谐社会

国旗下讲话建设和谐社会尊敬的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国旗下,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想谈一谈建设和谐社会这个重要的主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实现久远的社会发展目标而提出的重要概念。

它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和发展,更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风尚的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当这些方面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首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统一。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转型阶段,经济的发展为全国人民带来了诸多益处。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人群的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分配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都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社会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和和谐。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愈发突出。

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减少污染、保护生态、节俭用能等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后代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最后,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倡导文明风尚与道德提升。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爱心、宽容和友善的社会。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等美德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得到体现。

同时,我们要学会互相尊重、包容和理解,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力量。

亲爱的同学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努力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一)

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一)

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从个人行为还是国家大政方针上,都应该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2. 礼仪廉耻:礼仪廉耻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守规矩、遵守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廉耻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要求人们要廉洁自律,不贪污腐化,保持良好的品德。

3. 传统文化:国家核心价值观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重视和传承。

4. 和谐社会:国家核心价值观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这需要人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和谐社会不只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人们应该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5. 自由平等:国家核心价值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权利。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享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这种自由和平等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不受歧视。

6. 诚信守信:诚信守信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社会需要诚实守信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经济才能更加繁荣发展。

总之,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礼仪廉耻、传统文化、和谐社会、自由平等、诚信守信等多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每个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国家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x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加强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中华民族立国家存亡的使命。

一是“向尊重人权、保护公平正义、追求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全体人民共同理想的最高要求。

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家民族自信、与时俱进的社会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与要求。

三是“教育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砝码。

四是“加强青少年学习技能,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接续者”,是准备迎接来和挑战的迫切要求。

五是“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加快推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的有力保证。

总之,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加强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中华民族立国家存亡的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所有制来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政企职责不分,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政企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个的中心环节;就人们的相互关系来说,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三大差别,人们的体力、智力还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受旧分工束缚;就分配关系来说,在实行“各尽其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分配当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奖励制度、集体福利等及时加以正确解决,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如搞平均主义会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又如,扩大差别把差别搞得过于悬殊,同时又忽视思想教育,不强调各尽所能,这样会直接影响那些劳动力弱、数量多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像列宁所说:“不愿比别人多做半个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2.私有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正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在生产关系领域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在现阶段,私有经济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两重性:在经济上它们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对于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私有经济具有顽强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私营企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在政治上,私有经济的所有者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阶层,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国家加强管理,限制其经营范围,取缔其非法经营活动,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才去抽逃资金、暂时歇业等手段进行抵制和对抗;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也存在这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环节上的缺陷,这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是不适应的;比如,在当和国家的体制中存在机构重置、职责不明、兼职副职过多、人浮于事、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上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反映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上不是阶级的对抗,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不像阶级对抗那样相对固定地存在于两类人之间,而是不断变动地存在于人们之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平等正义、法治为基础。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减少社会阶层的差距,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公正,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二、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为支撑。

通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进一步确保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强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维护和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只有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推进。

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提高国家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的核心要素;建设和谐社会,则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具体举措。

首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国家的凝聚力和统一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奋斗,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各族人民爱国情怀的重要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让全体国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其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育和强化国民的身份认同感。

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加强人们对国家和国民共同体的认同感,使国民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加强国民的集体认同感,提高国民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公正与不公正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的困境,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

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加强中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辛勤奋斗,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社会观,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

通过媒体、广告等各种渠道,宣传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一个实地学习的平台,让人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增强国家认同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度被称为/ 亚洲四小龙0的韩国、新加坡都 十分重视国家观的教育。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 家, 韩国人的爱国热情因民众在汉城世界杯足球 赛赛场上的强烈表现而闻名于世, 但是很少有人 将韩国人的这种爱国 热情与国家观 教育联系起 来。实际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韩国的国民 教育始终都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标: 一是作 为个人, 做一个正直的人, 树立重视责任与荣誉的 道德规范; 二是在社会生活方面, 信守守法、互助、 信任、互让、和解、妥协、协商的民主生活准则; 三 是使学生树立对自己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 树 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国家观, 正确理解国家分裂的 现状, 以此为基点树立国家统一与安全意识。就 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虽然韩国的教育经历了多 次改革, 但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目标却是始终 如一的。[ 1]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 家。在经历了 140 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之后, 人 民行动党面对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的矛盾与冲 突, 采取谨慎的态度, 通过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方 法, 促进新加坡国民意识的产生。1989 年 1 月,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长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提出 了构成这种意识的四个核心价值观, 即社会优先
首先,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的分布格 局决定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正确 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而增强 /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 的国家观教育有助于我国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有着 56 个民族, 而且 少数民族人口近 10 年来增长迅速。2000 年第五 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到了12. 6 亿, 少 数 民族 人 口也 超 过 了 1 亿, 占 总 人口 的 8. 41% 。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在分布上呈
未答 人数 %
表 2 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族大学一、四年级学生民族 成分认知态度调查简表:
项目
一年级 四年级
人数
51 53
自豪
自卑
人数 % 人数 %
25 49. 02 5 9. 80
33 62. 26 2 3. 77
没意识
未答
人数 % 人数 %
21 41. 18
18 33. 97
表 3 大连民族学院一、四年级学生民族 成分认知态度调查简表:
1 1. 96
23 47. 92 4 8. 33 20 41. 67 1 2. 08
表 5 云南民族大学一、四年级学生民族 成分认知态度调查简表:
项目
一年级 四年级
人数
96 94
自豪
自卑
人数 % 人数 %
65 67. 71 1 1. 04
47 50. 00 4 4. 26
没意识
未答
人数 % 人数 %
30 31. 25
43 45. 74
对自己的民族成分感到自豪无疑是民族意识 比较强烈的表现之一, 自卑则是对自己的民族成 分不满意, 乃至有其他认识的表现, 而没有意识则 反映着这些被调查者的民族意识相对淡薄。从上 述各表的统计分析, 多数被调查者都以自己的民 族成分而感到自豪, 但也存在一些差别, 其中西藏 民族学院的比例最高, 一年级和四年级的比例分 别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 87. 04% 、91. 30% , 与 此相对应, 没意识的被调查者的比例也是最低的, 分别为 5. 56% 、2. 17% 。其他几所院校的情况则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感到自豪的比例多在半数上 下, 没意识的比例则占到了 1/ 3 以上。造成这种 状况的原因, 课题组认为既与被调查者的民族成
[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国家观; 中华民族观; 民族意识; 和谐社会 [ 中图分类号] G40- 05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5110( 2009) 06- 0085- 09
我们党把/ 社会更加和谐0作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之一, 把/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能 力0 作 为提 高 党 和 政府 执 政 能 力 的 一个 重 要 方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 推动科学发展, 促 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 奋斗。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 科学发展观0 的命题的提出, 不仅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起到十分 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也为民族理论学界提出了 诸如民族地区在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中的地 位、民族地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等等众多新的研究课题。下面, 笔者 从国家观、中华民族意识的角度, 阐述树立正确的 国家观、中华民族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 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抛砖引玉, 希望 引起学者们对国家观、中华民族观教育的关注。
项目
一年级 四年级
人数
50 54
自豪
自卑
人数 % 人数 %
25 50 0
25 49. 30 0
没意识
未答
人数 % 人数 %
25 50
29 53. 70
表 4 中南民族大学一、四年级学民族成分认知态度调查简表:
项目
一年级 四年级
人数
51 48
自豪
自卑
没意识
未答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8 54. 90 22 43. 14
其次, 加强以/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为核心的 国家观教育有助于缓解利益分配不公给我国民族 关系带来的压力。在一个多民族国家, 将国家利 益、整体的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维持民族关系和 睦、社会稳定的基础, 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 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时候更是如此。一方面, 改 革开放以来, 民族地区和内地、沿海地区的发展差 距不断拉大, 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求更加强烈; 另一 方面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的开发, 而民族地 区又是重要的资源产地,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国 家观、中华民族利益观, 而是过分关注本民族的利 益和发展, 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争将会 影响到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是一个已 经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一 些分裂分子已经开始利用/ 西气东输0工程来挑拨 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 而且这种挑拨还是有一定 市场的, 在这种状况下, 加强国家观的教育自然是 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
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看, 以增强国民凝聚力为 目的, 以宣传/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为核心的国家 观教育应该是国民教育的灵魂。在我国, 长期以 来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0 作为教 育的主要内 容, 党的/ 十六大0报告将其列为/ 文化建设和文化 体制改革0的第二项重要内容, 提出: / 面对世界范 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 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 人民始终保持昂 扬向上的精神状态。0 中华民族 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民族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将其纳入到国民 教育的全过程自然是必要的, 但是民族精神的教 育仅仅是国家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不是全 部,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的基础上增加以/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 的国家观 教育并贯穿于我国国民教育的各个时期也是必要 的, 这是由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决定的。
总之, 笔者认为在国民教育中贯彻以/ 国家至 上, 社会为先0为核心的国家观教育是一项紧迫的 任务,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于强调民族之间 的差异。尽管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我国的基本 国策, 但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我们填的任何一个
2009 年 11 月 第 41 卷第 6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国家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No v. , 2009 Vo l. 41 No. 6
孙懿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摘 要] 多民族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 是 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而增强/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 的国家 观教育有助 于用科学 发展观指 导民族 工作, 有 助于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有助于缓解利益分配 不公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的压力, 有助于引导日 益 增强的民族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也是我 党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国家观、中 华民族观教育的原则、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最后, 加强以/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为核心的 国家观教育有助于正确引导日益增强的民族意识 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民族意识的增强在近些年来
第6期
孙 懿: 国家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87
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称赞者有之, 担心 了对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的情况调查, 者也不乏其人, 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民 民族意识的增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¹ 详见下述
分有关, 也与社会的开放程度、经济的发展程度等 有关, 但前者似乎在其中的影响要大些。
客观地讲, 民族意识的增强对于我国少数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但如果 没有树立以/ 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0为核心的国家 观, 那么过分强烈的民族意识会走向民族主义, 进 而不仅危及我国的民族关系, 对我国的小康建设 及和谐社会建设也会带来严重危害。
族意识普遍增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参与 各表( 见表 1 ) 表 5) :
表 1 西藏民族学院一、四年级学生民族 成分认知态度调查简表:
项目
一年级 四年级
人数
54 46
自豪
自卑
人数 % 人数 %
47 87. 04 4 7. 41
42 91. 30 3 6. 52
没意识 人数 %
3 5. 56 1 2. 17

国家观教育, 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 一个国家为调动国民的爱国热情, 保持国家安定, 维护主权完整而对国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国家观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虽 然因国家的不 同而存在差 异, 但无一例外地都将其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 并 贯穿于教育的不同阶段。国家观的教育从一些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