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教案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分布3. 台风的成因、特点和分布4. 洪水的成因、特点和分布5. 滑坡、泥石流和火山喷发的成因、特点和分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灾害的分类、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难点:地震、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和火山喷发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自然灾害的教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 实践活动材料:如模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道具或软件。
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b. 讲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分布,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c. 讲解台风的成因、特点和分布,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d. 讲解洪水的成因、特点和分布,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e. 讲解滑坡、泥石流和火山喷发的成因、特点和分布,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讨论与实践: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进行模拟实践活动,如模拟地震、台风等。
4.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自然灾害的研究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应对措施。
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含义,明确灾害的孕灾环境。
⑵掌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其危害,并能就某地发生的自然灾害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合理分析。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例讲解、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危害,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
⑵通过观看灾害记录片片段,借助影片的强烈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种自然灾害有深刻印象和直观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
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二、学习重点1.水文灾害中洪涝灾害的成因、风暴潮的成因。
2.列举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运用地图,说明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三、学习难点长江中下游地区构成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四、学法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进行交流探讨,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五、学习过程(一)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1)两种类型:(2)成因和多发地区(3)危害:(4)阅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2.风暴潮(1)概念:(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3.思考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二)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1.病害(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2)病害发生的原因:A. B.(3)危害:2.虫害和鼠害(1)虫害的常见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2)鼠害及危害①重灾区:②危害:(3)虫、鼠害的特点:(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②3.思考:蝗灾与旱涝的关系?(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阅读教材16页地图,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1)自然灾害带主要灾害类型有:(2)灾害带。
主要灾害类型有:2.阅读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3.思考查询资料和读图1.27,比较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七、当堂检测(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高中地理 1. 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2
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地质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和危害。
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是指由①__________作用所导致的②__________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及③__________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主要的地质灾害有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__、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2.地震(1>地震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⑦________。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⑧________。
可以用⑨____________的记录推算得出。
(2>烈度: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⑩____________破坏程度的指标,烈度可以分为⑪________度。
一般情况下,震级⑫,震源⑬________,烈度越大。
距离⑭________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
(3>分布:世界地震分布不均匀,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⑮__________________和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指⑰________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⑱____________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⑲________、⑳________、日本、________、瑞士、奥地利、印度等国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2>泥石流是由________、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__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全球除__________外,其余各洲都有泥石流发生。
(3>危害:滑坡的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________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__________所造成的破坏和____________,泥石流除这些危害外,更严重的是对________、矿山、________的毁灭性冲淤。
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教学设计2
雨) 。 (3)等级的划分: P16“名词链接” 展示 图片
(略)
了解台风的结构 台风眼的产生,是由于台风内的 风逆时针(北半球)方向吹动, 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 所产生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 入的风力相互平衡抵消而成,因 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千米范围的 无风现象。 全球约有 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 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 约有 80%会发展成台风。 读图,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 胁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分析这 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台风多发季节: 夏秋季节(7—11 月) 台风的源地: 热带、副热带的海洋 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 指风速达到 33 米/秒以上的热带 气旋,只是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 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现在西北 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 旋被称为 “台风” 发生在大西洋、 ; 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 为“飓风” 。印度洋上则称为“旋 风” 。统称“热带强烈风暴”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 呢? 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我国台风灾害的分布规律
2
学生活动 复习回顾必修 1 所学“常见的天 气系统”中有关气旋和台风的知 识 低压系统
设置意图 利用已有知识引出新 课
读图 思考 讲解
复习回顾已学知识
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漩 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 风力确定。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运用世界洪涝灾害多 发地分布图得出世界 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 地区, 培养读图能力。
中国重大洪水灾害点位示意图 【探究活动】 以长江流域为例,说明我国水文 灾害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探究活动】 以华北地区为例,说明我国气象验教科书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_湘教版选修5
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1.气象灾害的灾因、灾兆和分布2.地质灾害的灾因、灾兆和分布[教学难点]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灾害与资源、环境、人口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四个主要因素。
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才能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
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区域分布吗?【板书】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讲述】自然灾害的类型划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类型也就不一样。
【思考活动】下面是研究者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些其他分类。
你知道这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照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及成灾原因来划分,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
2018秋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2课时地质灾害、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学考要求世界主要地质灾害、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的分布一、地质灾害1.定义: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类型(1)地震①概念: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②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
③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引起火灾、水灾、煤气、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④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⑤主要分布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滑坡①概念: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②频发区:山区。
③危害: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河道阻塞。
(3)泥石流①概念: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分布:山区。
中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等国较频繁。
③危害:不仅具有滑坡的危害,还对城镇、矿山、乡村等造成毁灭性冲淤。
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的基本要素(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别提醒]影响烈度的因素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2.滑坡和泥石流区别[特别提醒](1)易发生滑坡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的爆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2)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学案
四、生物灾害
1.概念:由 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①概念:在农耕区、林区、牧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在农作物、、等生物中,病害、、草害、鼠害暴发或流行的现象。②危害:常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①概念: 由于人们 、或雷电、煤等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②危害 :除烧毁大量、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外,还会对特定地区的产生不良影响。
11.2006年1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①南粤大地的干旱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⑤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⑥离岸风的吹拂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执笔:李静波审核:
授课人:李静波授课时间: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1.海洋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与危害
2.生物灾害的种类、危害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重点 难点预测】海洋灾害的类型、分布、 成因与危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1.两种风暴潮的比较
热带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
发生时间
成因
特征
发生地区
2.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
2.生物灾害
农林牧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概念
成 因
危害
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比较
灾害带
主要的自然灾害
致灾因子
受灾体特性
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
教学设计——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
织金二中“四步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科目:地理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杨胜勇辅备教师:高二年级全体教师时间:2015年3月7日课题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习内容简析对自然灾害的划分、分类分布特点及危害进行阐述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足,且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机器世界的分布区域。
技能目标1通过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和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2.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和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1.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忧患有意识。
2.培养学生办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分布。
难点: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策略方法四步七环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批注精心导入学情调查汶川地震属于什么自然灾害?1.检查预学案完成情况.2.解释自然灾害的划分依据,可分为那些类型?3.展示学习目标.【思考回答】完成教材上的活动。
3分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这些自然灾害分布在什么地方?具有什么样的危害指导学生阅图.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17分钟展示点评引导小结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和危害。
教师组织、引导小组发言,各组仔细聆听、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20分钟巩固反馈总结归纳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完成课堂检测题5分钟审查人初审:复审:时间:。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选修
第2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学考要求世界主要地质灾害、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的分布一、地质灾害1.定义: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类型(1)地震①概念: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②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
③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引起火灾、水灾、煤气、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④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⑤主要分布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滑坡①概念: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②频发区:山区。
③危害: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河道阻塞。
(3)泥石流①概念: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分布:山区。
中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等国较频繁。
③危害:不仅具有滑坡的危害,还对城镇、矿山、乡村等造成毁灭性冲淤。
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的基本要素(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别提醒]影响烈度的因素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2.滑坡和泥石流区别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如图: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分布3. 洪涝的成因、特点和分布4. 台风的成因、特点和分布5.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和分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分类、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如何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实际思考如何进行防范和应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防范措施。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特点的了解以及对防范和应对措施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策略。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灾害博物馆,增加对自然灾害的了解。
3. 开展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和地形地貌。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分布3. 洪水的成因、特点和分布4. 台风的成因、特点和分布5.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和分布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互动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地震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让学生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
4. 讲解洪水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让学生了解洪水灾害的严重性。
5. 分析台风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让学生认识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6. 讲解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让学生了解山区灾害的防范措施。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讨论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
8.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自然灾害防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总结其成因、特点和分布。
3. 思考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深度和互动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自然灾害图片、视频、图表等,用于辅助教学和增强学生理解。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研究报告、在线资源等,供学生课后深入研究。
《1.2自然灾害形成、分布(二)》学案
【学习目标】主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世界主要灾害带的位置和所发生的自然灾害。
正确描述图像数据中所显示的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区别泥石流与滑坡、干旱与旱灾等概念。
【自主学习】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洪涝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分布2.风暴潮(1)定义:由于4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多发地区:5 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3)主要类型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1.病害农作物病害: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1)分类 森林病害: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①7 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2)发病原因②外来病原体入侵2.虫害(1)农作物虫害:①常见的: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②危害最大的:8(2)森林虫害:①常见的: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②最具危险性的:93.鼠害①重灾区:农田、10 及森林②危害: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4.虫害、鼠害大规模发生的原因:①这些有害生物,自身繁殖快、适应能力强②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③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天敌减少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自然灾害带的概念: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11 现象。
.世界主六、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1.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不同(1)突发性:如15 、火山、崩塌等。
(2)渐发性:如洪涝、16 等。
2.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性(1)串发性灾害链:如寒潮→低温→霜冻。
(2)并发性灾害链:如地震并发17 、崩塌、海啸、火灾。
(3)串发—并发性灾害链:如台风并发狂风、暴雨、风暴潮,暴雨→洪涝→泥石流,风暴潮→海水污染。
3.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性18.(1)群聚地区地貌的突变区不同气候带的边缘地带19(2)群发时期地球自转速度急变期地球各圈层变化激烈的时期第二部分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查询资料和读图1.27,在下表中填写亚洲、非洲、北美洲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国家,比较各大洲自然灾害特点。
教学设计1: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2课时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课标要求: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四大圈层中的11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了解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危害,并通过分组讨论,进一步思考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
2.通过观看灾害影片片断,对多种灾害进行直观感受,形成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五、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地震【教师总结】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合作探究】通过读图,了解以下基本概念:(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
关于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及防范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分布。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四、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各种现象。
2. 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3. 自然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地域性、周期性、关联性等。
4. 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各类自然灾害分布不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详细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4. 讨论:分组讨论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特点和分布的理解程度,以及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延伸1. 考察当地自然灾害历史,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 参观气象站、地质公园等实地,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3. 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调查身边发生的自然灾害,了解其类型、特点和分布。
2. 查阅资料,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南粤大地地干旱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地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地逐渐恢复④天文潮水地顶托作用⑤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⑥离岸风地吹拂
【达标测评】
1.造成虫害和病害地共同因素是<)
A.外来病原体入侵B.有害生物地大规模繁殖
C.适宜地气候条件D.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地天敌地减少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地现象.据此完成2~4题.
2.可引发风暴潮地天气系统有( >
①热带气旋②副热带高压③温带气旋④极地大陆气团⑤冷暖空气交互影响形成地锋面⑥极地高气压
【合作探究】:
1.两种风暴潮地比较
热带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
发生时间
成因
特征
发生地区
2.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地条件:
2.生物灾害
农林牧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概念
成因
危害
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地比较
灾害带
北纬20~50°之间地自然灾害带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A.病害B.干旱C.洪涝D.鼠疫
15.下列关于森林过载地描述,不正确地是<)
A.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
B.森林火灾地主火源是天然火源
C.森林火灾地危害大小与风力地大小、降水量地多少有关
D.森林火灾对特定地区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点击高考】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地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8.下列关于海啸地描述,不正确地是<)
A.海啸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地现象B.海啸是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地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C.只有海底地震才能诱发海啸D.海啸能瞬间形成滔天巨浪,摧毁堤坝,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地盐分达到或超过250亳克/升地自然灾害.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③⑤
下图示意某地区地地貌类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地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13.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A.地震破坏B.滑坡C.海潮侵袭D.暴雨
14.我国很多地方都分布有虫神庙,由此可以判断当地曾经发生地自然灾害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4.形成风暴潮地动力因素是<)
A.地球自转产生地惯性离心力
B.大气运动产生地风能
C.月球产生地天体引潮力
D.地震产生地地震波能量
5.诱发生物灾害地直接因素有(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②生物体自身地平衡因素被破坏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④气候干旱⑤水灾频繁⑥台风多发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3.其他海洋灾害:、海浪、海冰、等.
四、生物灾害
1.概念:由和变化所造成地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①概念:在农耕区、林区、牧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在农作物、、等生物中,病害、、草害、鼠害暴发或流行地现象.②危害:常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①概念:由于人们、或雷电、煤等所引起地森林林木或失去控制地大范围燃烧现象.②危害:除烧毁大量、牧草,造成不同程度地人畜伤亡外,还会对特定地区地产生不良影响.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执笔:审核:
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二节自然灾害地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1.海洋灾害地类型、分布、成因与危害
2.生物灾害地种类、危害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重点难点预测】海洋灾害地类型、分布、成因与危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知识梳理】第二课时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三、海洋灾害
1.概念:指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地自然灾害.
2.风暴潮:①概念:是最严重地自然灾害,由气旋或气旋引起地海面异常升降现象.②分类:带风暴潮和带风暴潮.③危害:风暴潮可以颠覆、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单位: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贵州
21
35
54
5
0
0
0
0
0
0
36
8
四川
23
7
26
8
0
0
0
0
0
0
3
云南
25
104
534
155
19
0
0
0
0
0
0
6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地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地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地危害.
【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