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社会发展概括2014

合集下载

201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4年1月18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魏宏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上特殊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努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较快增长。

去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洪灾等特殊性因素叠加,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

在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积极研判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实施强工业、抓投资、促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四个“八条措施”和扩大外贸“十条措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确保了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1.1亿元,增长1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万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万亿元,增长13.9%;实现进出口总额645.9亿美元,增长9.2%;粮食产量达3387.1万吨,实现“七连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增长12.8%,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人口自然增长率3‰。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积极步伐。

全面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市(州)新增3个、达到12个,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个、达到97个,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工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获授权专利4.6万余件。

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7%。从排名情况看,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宁波排名
7
较上年上升了3位,青岛、济南排名均上升了2位,广州排名上升了1位。
表42015年15个副省级城市信息社会情况
城市
ISI

寻息经济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車东咅E
-中部

V-西部
1
图4东中西地区信息社会指数发展趋势(2007-2015)
3
201年北京、上海、天津3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超过,进入信息社会初
级阶段;广东、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山东等6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从排名情况看,2015^多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排名较上年发生变 化,但变化不大。其中,湖北排名上升2位,河北、内蒙古等9省市排名均上升1位。
本报告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反映了全国信息社会发展概况,附录介 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数据表。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大陆3个省份(含省、自治区、直辖市)、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信息社会发展总体概况
1
201年全国信息社会指数(IS)达到,2008-20年年均复合增长
海口
13
-1
郑州
14
0
1
贵阳
15
7
JAL11-1
南昌
16
2
银川市
17
长/春
1
昆明
19
1
乌鲁木齐
\ /r t r-
20
-4
兰州
2^
-2—
合肥
22
-5

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3月7日,《四川日报》第7版公布《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如下: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是站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宏观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5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1.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4519.4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6.2亿元,增长8.8%。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9.7%和35.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28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8:51.3:35.9调整为12.4:50.9:36.7。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1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GDP 的6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549.6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5223.8亿元,增长10.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居住类价格上涨1.9%。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3%。

表1: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7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8.5万公顷,增长1.6%;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0.8万公顷,增长3.8%;蔬菜播种面积131.5万公顷,增长3.1%。

201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阳市统计局2015年3月26日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天然气亿立方米4.7 6.0磷矿石万吨393.8 19.3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38.3 7.9大米万吨97.8 25.9饲料万吨201.9 24.2白酒万千升17.2 -0.6啤酒万千升17.3 4.2软饮料万吨492.9 8.9卷烟亿支344.0 -1.3化肥万吨119.1 -2.9聚氯乙烯树脂万吨31.4 3.6水泥万吨805.5 -29.1电站用汽轮机万千瓦2889.3 7.5发电设备万千瓦3449.3 -0.8光缆万芯千米50.5 2.6德阳市统计局2015年3月26日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全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人口。

年末总户数158.2万户,户籍总人口392.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4万人,死亡人口2.8万人。

年末常住人口35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6.0万人,城镇化率47.3%。

国民经济。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04.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411.4亿元,增长8.7%。

三次产业结构为13.2:59.7:27.1。

非公有制经济。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96.5亿元,增长10.3%。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7%。

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1.5%。

财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1.1亿元,比上年下降2.8%。

2014年四川经济数据发布 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

2014年四川经济数据发布   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

2014年四川经济数据发布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1月22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四川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了四川居民收入数据。

2014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2013年增长1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与全国大势保持基本一致。

与去年10%的增速相比,GDP8.5%的增速慢了些,但放缓了脚步的GDP却带来了一组抢眼的民生数据: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比全国实际增长高0.9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1.6%。

在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下,民生改善成为最大的亮点。

居民收入增幅全国第9收入2014年四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增10.7%,快于全国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9位。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比全国实际增长高0.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也跑赢四川全省GDP增速0.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比上年增长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增长11.5%,增幅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也进一步缩小是一大特征。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7:1,比上年的2.83:1更加优化,城乡居民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从可支配收入构成看,居民四大项收入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932元,是收入最大来源,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13.0%,增速最快,转移性收入来源包括了退休金、记账补贴等多个渠道。

物价:CPI涨1.6% 菜价几乎没涨去年,四川CPI同比上涨1.6%,比全国低了0.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涨幅排在第29位,并且连续6个月涨幅低于2%。

CPI指数涨跌直接关系百姓的生活压力,低位徘徊的CPI意味着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也全然无压力。

四川省2014年对物联网方面的要求总结

四川省2014年对物联网方面的要求总结

《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报告》:我省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必须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

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下功夫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切实支持组建钒钛、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等30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出抓好5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3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省级计划7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组织实施,加快培育100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川开展研发设计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00家以上。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和四大人才计划,加强人才使用、培训。

工业在我省经济中比重很大,转型升级发展尤为重要。

加快完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综合配套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一批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力争七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

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力度,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推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整合重组,实施50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力争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

引导白酒等产业紧盯市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

坚持抓好重大产业基地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51025”重点产业园区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三网融合”,加快“宽带四川”和成都“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积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省调结构的重大任务,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潜力,今年要努力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实施服务业引领示范工程,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2014年信息化发展工作总结

2014年信息化发展工作总结

2014年信息化发展工作总结(一)发展概况xx市新都工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重点开发区,四川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即“51025”工程)中的500亿园区之一,2011年8月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

工业区由成绵高速路以西的工业xx 区和成绵高速路以东的工业xx区两大版块组成,总规划面积16.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电成套设备制造、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上下游关联产品制造和配套生产性服务业。

(二)主要成就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推进下,工业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一是积极配合省经信委,完成统计专网园区平台建设。

与中国电信新都分公司联系,完成省经委统计专网2m mstp专线铺设,及时沟通省经委进行数据链接,安排专人对专网进行操作管理,实现公文收发和园区级统计数据收集、整理、上报,目前统计专网运行正常。

二是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2014年组织园区内企业开展劳动保障网上年检工作,园区内应检企业202家,实检企业194家,年检率达94%。

完成网格内202家企业每季度一次的企业用工信息收集录入工作。

2014年工业区网格新采集了20家企业,截止10月底园区内网格企业总数达222家。

三是安全生产方面。

充分利用工业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群,不断扩充群成员规模,加大安全宣传面,及时下发安全生产文件,提高工业区企业及其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做好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的反馈、收集和整理,做到防微杜渐,从根源上减少了工业区安全事故的发生。

2014年1-10月,工业区未发生一起重、特安全事故。

四是企业服务方面。

借助工业区企业服务管理中心服务平台,继续深入推行项目代办制、帮助办理或陪同办理制及集中年检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2014年共协助企业办理工商、规划、立项、环评、报建、国土等各项审批手续约600余件/次,协助明达线缆、鸿昌塑胶、永大等15家企业办结土地证手续。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川办发[2008]25号【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发布日期】2008.05.28【实施日期】2008.05.2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川办发[2008]25号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

我省信息服务业范围界定为基础电信服务业、网络及增值业务服务业、信息服务类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07〕132号)精神,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特制定《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

国家电信体制改革以来,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为2008-2012年期间信息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过去5年,全省基础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5%;2007年基础电信业务收入达290亿元,实现增加值197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收入达370亿元,实现增加值139亿元。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服务【发文字号】川办发[2014]31号【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发布日期】2014.05.21【实施日期】2014.05.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的通知(川办发〔2014〕31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5月21日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服务业提速发展,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总体要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以改革开放统领全省服务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实施“服务业示范引领工程”,大力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着力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积极构建区域协调、产业互动、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努力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强省。

(二)发展目标。

全省服务业提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

2014年实现新变化。

全省服务业稳步发展,改革工作起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完善。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实现与GDP同步增长,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4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4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4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3.05•【字号】川办函[2014]30号•【施行日期】2014.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4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川办函〔2014〕3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2014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为进一步改进作风,加强政务调研工作,为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省政府研究室在广泛征求省政府领导和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高校、研究机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梳理、统筹,并报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形成了我省2014年度政务调研要点。

现印发你们。

为提高调研成果的时效性、针对性,充分发挥政务调研的决策咨询作用,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责任,细化方案,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尽快开展调研工作。

4月底前,各课题承担单位向省政府研究室报送课题研究方案;9月底前形成调研成果,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形式报送省政府研究室,并报送5000字左右的课题成果摘要。

省政府研究室将优秀成果摘要通过《领导参阅》及时上报省政府决策参考,并在2014年底组织专家对所有课题成果进行评审,最后形成成果汇编,呈报省四大机构领导决策参考,并赠送省政府各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在川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借鉴。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3月5日四川省2014年度政务调研要点一、重大课题(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四川转型升级发展的工作研究课题负责人:魏宏联系人:敬茂明(二)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研究课题负责人:钟勉联系人:陈竹(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黄彦蓉联系人:高鹏(四)四川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深化研究课题负责人:王宁联系人:杨川(五)四川艾滋病防治调研课题负责人:陈文华联系人:雷毅(六)四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捷联系人:李堂兵(七)四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曲木史哈联系人:雷磊(八)四川开放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甘霖联系人:吴凡(九)围绕平安四川、法治四川建设,着力推动公安工作改革创新研究课题负责人:侍俊联系人:何川(十)灾后恢复重建以地方为主负责机制的探索课题负责人:叶壮联系人:张子辉郑园宗二、综合课题(十一)四川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何树平联系人:葛晓鹏(十二)藏区民生工程调研承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陈竹联系人:刘著宇三、专项课题(十三)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承担单位:成都市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蒲发友联系人:王胜(十四)自贡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践与探索承担单位:自贡市政府课题负责人:龚焕楷联系人:王红梅(十五)攀枝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承担单位:攀枝花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张剡联系人:田川(十六)泸州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泸州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姚福康联系人:张程杨泸(十七)深化成德绵科技合作争创中国西部创新驱动示范区研究承担单位:德阳市政府课题负责人:陈新有联系人:姚曙光张立(十八)绵阳加快推进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战略研究承担单位:绵阳市政府课题负责人:林书成联系人:李建国(十九)推进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广元市政府课题负责人:XXX 联系人:姜友凯(二十)集中资源培优扶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承担单位:遂宁市政府课题负责人:何华章联系人:白争春(二十一)加快发展内江电子商务业研究承担单位:内江市政府课题负责人:杨松柏联系人:黄国华(二十二)乐山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研究承担单位:乐山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张彤联系人:李代敏(二十三)统筹城乡改革的调查研究承担单位:南充市政府课题负责人:陈琳联系人:张玉春(二十四)建设宜宾长江源头航运中心研究承担单位:宜宾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徐进联系人:宋才慧(二十五)广安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与着力点研究承担单位:广安市政府课题负责人:罗增斌联系人:杨春明(二十六)建设秦巴地区区域物流中心路径研究承担单位:达州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包惠联系人:覃永利(二十七)巴中发展山地旅游产业研究承担单位:巴中市政府课题负责人:涂虹联系人:田清旺(二十八)新形势下雅安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承担单位:雅安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兰开驰联系人:岑永杰(二十九)突出先导地位推进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承担单位:雅安市政府课题负责人:徐旭联系人:郝燕(三十)加快眉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眉山市政府课题负责人:王茂槐联系人:欧中国(三十一)资阳市“西部车城”建设研究承担单位:资阳市政府课题负责人:邓全忠联系人:邓爱华(三十二)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研究承担单位:阿坝州政府课题负责人:胡培柱联系人:刘昕(三十三)甘孜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承担单位:甘孜州政府课题负责人:益西达瓦联系人:陈荣(三十四)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承担单位:凉山州政府课题负责人:罗凉清联系人:潘德悝(三十五)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凉山州政府课题负责人:陈军联系人:潘德悝(三十六)四川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深化研究承担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课题负责人:唐利民联系人:张喜成(三十七)借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进四川产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承担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课题负责人:王海林联系人:顾红松(三十八)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承担单位:教育厅课题负责人:朱世宏联系人:马涛(三十九)四川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研究承担单位:科技厅课题负责人:罗治平联系人:陈元华(四十)全力推进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承担单位:省民委课题负责人:姚斌肖晓军联系人:周发成韦忠仕(四十一)发挥特殊职能优势服务“三大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安全厅课题负责人:刘拥军联系人:羊洋(四十二)强化系统防治建设廉洁政府的实践与思考承担单位:监察厅课题负责人:黄昌明联系人:张宇(四十三)四川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法制与治理方式探索承担单位:民政厅课题负责人:黄明全杜小炎联系人:冉敬军赵汝鹏(四十四)建立健全依法治省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承担单位:司法厅课题负责人:史红平联系人:黄强金莉(四十五)进一步规范省级财政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承担单位:财政厅课题负责人:王一宏联系人:陈格楠(四十六)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承担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课题负责人:王建军联系人:黄禄先(四十七)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省级补助标准调研承担单位:国土资源厅课题负责人:蒋俊联系人:韦佳君(四十八)四川建筑业发展壮大研究承担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课题负责人:谭新亚联系人:冯江(四十九)推进四川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研究承担单位:交通运输厅课题负责人:彭琳联系人:屈洪斌(五十)四川环保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措施研究承担单位:环境保护厅课题负责人:李岳东联系人:陈秋绿(五十一)四川村镇供水保障能力调查与分析承担单位:水利厅课题负责人:王华联系人:冯拥(五十二)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研究承担单位:农业厅课题负责人:葛荣联系人:唐丹(五十三)城乡林业一体化建设制度研究承担单位:林业厅课题负责人:包建华联系人:张革成(五十四)全面深化商务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商务厅课题负责人:谢开华联系人:陈友清(五十五)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承担单位:文化厅课题负责人:郑晓幸联系人:刘传(五十六)四川分级医疗服务现状和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卫生厅课题负责人:沈骥联系人:蒋健(五十七)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对四川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承担单位:省人口计生委课题负责人:姚义贤联系人:罗开平(五十八)县级财政运行质量和风险研究承担单位:审计厅课题负责人:陶志伟联系人:张玎町(五十九)促进四川与港澳地区多领域全方位深化合作研究承担单位:省外办课题负责人:郭嘉农联系人:罗蓉(六十)省属企业中长期激励体系研究承担单位:省国资委课题负责人:刘国强联系人:魏成华(六十一)地方税收助推新型城镇化探索承担单位:省地税局课题负责人:刘晓华联系人:胡晓红(六十二)深化改革理顺关系由办广电向管广电转变研究承担单位:省广电局课题负责人:赵勇联系人:孙小华(六十三)四川实施体育民生工程研究承担单位:省体育局课题负责人:朱玲联系人:孙小阳(六十四)四川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统计局课题负责人:范秋美熊建中联系人:车茂娟(六十五)四川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承担单位:省工商局课题负责人:万鹏龙联系人:王欢(六十六)推进数字出版新业态发展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新闻出版局课题负责人:张晓杰联系人:向辉(六十七)四川电梯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质监局课题负责人:郭春英联系人:杨鹏(六十八)创新基层监管模式研究承担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课题负责人:罗文全联系人:许钟(六十九)四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旅游业分区耦合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旅游局课题负责人:郑学炳联系人:何小东(七十)提高扶贫精准度研究承担单位:省扶贫移民局课题负责人:刘兵联系人:吴勇(七十一)海外华商投资中国战略布局分析承担单位:省侨办课题负责人:周敏谦联系人:任振宇(七十二)提高四川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承担单位:省粮食局课题负责人:黎明联系人:蔡开泉(七十三)将安全生产各项要求落实到操作层面研究承担单位: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课题负责人:孙建军联系人:岳光科(七十四)全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调研承担单位:省档案局课题负责人:丁成明联系人:刘君(七十五)四川农区牛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畜牧食品局课题负责人:姜文康联系人:富刚(七十六)知识产权工作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跟踪研究承担单位:省知识产权局课题负责人:黄峰联系人:唐琳(七十七)同步抓好产业项目与高新产业人才项目招引研究承担单位:省投资促进局课题负责人:刘中伯余先河联系人:方青(七十八)成都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研究承担单位:省地矿局课题负责人:杨茂华联系人:甘建军(七十九)川南煤田煤层气、页岩气综合勘探开发前景研究承担单位:省煤田地质局课题负责人:尹中山联系人:邓野平(八十)四川西北地区放射性环境调查与评价承担单位:省核工业地质局课题负责人:江涛联系人:王建军(八十一)加快形成四川会展业发展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承担单位:四川博览局课题负责人:慕新海联系人:秦勇(八十二)四川国税减免税效应分析研究承担单位:省国税局课题负责人:张崇明联系人:王勇群(八十三)进一步加强水库地震安全管理研究承担单位:省地震局课题负责人:张宏卫联系人:韩震(八十四)四川测绘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影像实行统筹获取和统一管理政策研究承担单位: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课题负责人:杨升联系人:李见阳(八十五)发展四川通用航空产业的研究与探索承担单位:四川航空工业局课题负责人:刘平联系人:李志强(八十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通信管理局课题负责人:王钢联系人:宋捷(八十七)四川口岸(国门)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负责人:孙颖杰联系人:魏继成(八十八)我国农村土地银行运行模式、制度设计及建议承担单位:人行成都分行课题负责人:边志良联系人:杨雪(八十九)四川产能过剩行业现状及信贷投放情况研究承担单位:四川银监局课题负责人:王筠权联系人:夏秋(九十)加快推进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问题研究承担单位:四川证监局课题负责人:XXX华联系人:王勇(九十一)四川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承担单位:省农村信用联社课题负责人:毛利军联系人:邓华富(九十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贫困山区发展---关于沐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承担单位:省政府参事室课题负责人:蔡竞联系人:安山(九十三)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制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法制办课题负责人:张渝田联系人:余越峰(九十四)人防工程规模化开发利用研究承担单位:省人防办课题负责人:胡玉完联系人:韩东(九十五)四川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金融办课题负责人:艾毓斌联系人:帅旭(九十六)当前四川防灾减灾机制现状及改进完善对策建议承担单位:省政府应急办课题负责人:严卫东联系人:廖仁恕(九十七)四川养老服务社会化机制创新研究承担单位:省委党校课题负责人:刘毅联系人:敬一竹(九十八)四川农业生产性补贴制度创新研究承担单位:省委党校课题负责人:吴志强联系人:敬一竹(九十九)“依法治省”目标下省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评估机制创新研究承担单位:省委党校课题负责人:郭伟联系人:敬一竹(一○○)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社科院课题负责人:蓝定香联系人:蓝定香刘金华(一○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承担单位:省社科院课题负责人:张克俊联系人:张克俊(一○二)攀西经济区政策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社科院课题负责人:卢阳春联系人:卢阳春(一○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四川支柱产业的战略研究承担单位:省社科院课题负责人:王学人联系人:王学人(一○四)四川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承担单位:省农科院课题负责人:李跃建联系人:刘宗敏(一○五)四川地震灾区扶贫问题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王卓联系人:王卓(一○六)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社区教育体系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吴敏联系人:王卓(一○七)四川山区农村跨越式发展面临的“贫困锁定效应”及其破解之策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朱方明联系人:王卓(一○八)基于西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资本市场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于建玮联系人:霍微(一○九)四川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课题负责人:XXX 联系人:汪洁(一一○)四川“信息惠民”工程下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引导研究承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课题负责人:吴满意联系人:汪洁(一一一)基于智慧城市的四川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调查研究承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课题负责人:祝小宁联系人:汪洁(一一二)推进四川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与政策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贾建民联系人:刘映池(一一三)四川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戴宾联系人:雷斌(一一四)四川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严冰联系人:严冰(一一五)构建四川地方政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徐承红联系人:徐承红(一一六)激活四川民间投资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刘金石联系人:刘金石(一一七)四川服务消费增长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毛中根联系人:毛中根(一一八)四川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张俊良联系人:张俊良(一一九)四川建立内陆开放创新试验区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霍伟东联系人:霍伟东(一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研究与对策建议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章群联系人:章群(一二一)四川摩梭家园建设与摩梭文化保护实施情况调查与研究承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负责人:喇明清联系人:喇明清(一二二)城市多民族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承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负责人:张为波联系人:叶楠(一二三)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调查承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负责人:陈桢联系人:叶楠(一二四)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道路与城乡一体化问题调查研究承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负责人:郑长德联系人:叶楠(一二五)四川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庄天慧联系人:蓝红星(一二六)四川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陈文宽何格联系人:张韬(一二七)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面源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胡国松联系人:胡国松(一二八)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余晓钟联系人:余晓钟(一二九)四川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综合协调开发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任皓联系人:任皓(一三○)四川矿区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优化路径研究承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课题负责人:黄寰联系人:袁兵(一三一)四川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承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课题负责人:刘萍联系人:胡芹龙(一三二)四川小煤矿整顿关闭后安全环境现状调查承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隆泗联系人:隆泗(一三三)四川藏区“9+3”学生就业中的社会融入调查承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郑涛联系人:郑涛(一三四)促进四川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陈丽静联系人:陈丽静(一三五)提高四川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的对策措施承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课题负责人:杨祥禄联系人:杨祥禄。

2014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篇

2014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篇

2014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篇第一篇:2014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统计局2014年,是全省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一年。

一年来,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沉着应对复杂形势,勇于担当推进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劳动就业积极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推动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和“4·20”芦山地震灾区、民族地区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

2014年末,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649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0万人。

年末城乡就业人员483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5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0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302.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3万人。

城乡就业构成比由上年的31.0%:69%变为31.7%:68.3%,城镇就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1909.0万人,减少46.8万人;第二产业1275.9万人,增加21.4—1—万人;第三产业1648.1万人,增加41.1万人。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上年的40.6%:26.0%:33.4%变为39.5%:26.4%:34.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3万人,比上年减少4.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2万人,比上年减少1.9万人。

全年共帮助582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

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5%,比上年上升0.04个百分点。

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472.2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

其中省内转移1313.1万人,增加66.3万人;省外输出1154.6万人,减少45.5万人,外派劳务4.5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3252.4亿元,增长13.2%。

四川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四川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四川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四川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全国信息化发展的浪
潮中,四川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四川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首先,四川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级政府和企业纷
纷加大投入,加速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四川省在信息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信息技术产业成
为四川省经济的新增长点,各类信息技术企业纷纷涌现,为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为四川省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此外,四川省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各行各业纷纷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信息化应用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生活品质。

总的来看,四川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要看到,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努力。

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四川省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阳市创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201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阳市创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201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阳市创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201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04•【字号】•【施行日期】2014.04.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阳市创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201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各县(市、区)政府、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现将《德阳市创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2014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德阳市人民政府2014年4月4日德阳市创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2014年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3〕61号)精神,有序推进《德阳市智慧城市规划(2013-2023)》重点项目实施工作,促进信息消费,结合我市创建智慧城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按照《德阳市智慧城市规划(2013-2023)》创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主题,以强化基础、促进应用为主线,以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智慧应用水平,培育智慧产业,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努力提高信息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融合水平,促进信息消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光纤入户实现覆盖主要城区,无线局域网覆盖车站、学校、公园、城市广场、医院等重要公共场所。

大力推动各县(市、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造,力争成为西部城市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建成比较完备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等专业数据库,加快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2012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服务【发文字号】川办函[2012]40号【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发布日期】2012.03.01【实施日期】2012.03.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2012年实施计划的通知(川办函[2012]4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2012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2012年实施计划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川办发〔2008〕25号)精神,为切实做好2012年规划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特制订本年度实施计划。

一、工作目标立足四川、服务西部、拓展全国,努力建设西部最强最优信息服务业,实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550亿元,增速13%。

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延伸,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信息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到2012年底,无线城市网络基本覆盖到乡镇一级,实现省内92%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68%的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突破6700G;全省电话用户达到6850万户(3G电话用户突破100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有线)达到830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37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50万户;电信增值服务企业1050家,省内互联网网站万家。

二、工作任务(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加快“光网四川”建设,大力推进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到村;加快以3G为主、WLAN为辅的无线城市网络建设;推动我省国家一级通信传输干线建设,升级扩容广播电视OTN骨干传输网,实现与国家NGB干线网络对接;加快普遍服务进程,大力推进“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探索三网融合管理、运营、服务模式,促进网络、业务、内容方面的融合,建设支持综合业务的信息平台和业务传送网络。

2016 年四川省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2016 年四川省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2016年四川省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一)四川信息社会发展概况1.总体概况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评数据,2016年四川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3967,仍处于信息社会的转型期。

从纵向比较看,四川ISI稳步上升,近五年分别为0.3099、0.3385、0.3709、0.3864和0.3967。

“十二五”前两年指数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了9.2%和9.6%;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近期增速有所下降,近两年增速骤降至4.2%和2.7%,将“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拉低至6.4%,比“十一五”平均速度低2.5个百分点。

(见图1)图1 近五年四川省信息社会指数(ISI)及其增速注:文中指数所标年份与报告发布年份相同,其基础数据滞后两年(下同)从横向比较看,四川信息社会发展仍然滞后,ISI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0.4519)低十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虽在“十一五”期间位次迅速从第26位提升到第20位,但“十二五”以来位次一直在第19位停滞不前。

与经济总量超过两万亿的其他11个省相比,四川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仅高于河南、河北和安徽,仍落后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湖北、湖南和福建等8省;与西部其他省市区相比,也一直落后于内蒙古、陕西和重庆这3个已达到全国中上水平的省(市、区)。

2.重点领域发展概况2016年四川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这四大重点领域的发展指数分别为0.3236、0.3637、0.7220和0.3943,处于全国第23位、第23位、第4位和第24位。

其中,在线政府保持高位发展水平,而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和数字生活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见图2)图2 四川省信息社会重点领域指数变化(1)信息经济稳定发展2016年信息经济指数为0.3236,同比增长1.4%,仍处于信息经济的转型期;在全国排名第23位处于中下水平,与上年持平。

信息经济指数整合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发展方式等四个方面的相关指标。

大学论文智慧城市推动四川信息化发展

大学论文智慧城市推动四川信息化发展

900余个。中国电信在灾区 通信网络整体能力和信息 化服务能力超过灾前并达 到西部领先水平,完全满
第二天早上我6点就起 床了,因为要跟老爸 去爬山,当然早晨起 来的第一件事忘不了。
足灾区远期重建和社会经 济发展需要。全面实现了 “三年重建,两年完成” 的进度目标。 2
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 的地震灾害突袭四川,一 时间,房屋倒塌、
„„ 三年重建两 年完成 中国电信 四川公司高度重视灾后恢 复重建工作,在四川
省委、省政府,中国电信 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于 2008年5月26日便成立了“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通信
网络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 组”,负责灾后重建工作 的指导和实施。为确保灾 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 有效
的全面进行,省、市、县 三级联动,迅速启动了灾 后重建规划的编制。 至2008年底,中
国电信四川公司完成了320 个受损局点的恢复重建。 并通过采用“无线为主、 有线为辅”的策略,完成
了496个临时安置点和重建 指挥部、援建单位、施工 现场等区域的网络覆盖, 有力保障了群众生活的稳
定和全面重建工作的迅速 实施。 出处:网易
此信息来自 百搜seo / 文章由baisou整理
“智慧城市”推动四川信 息化发展 2011年1月19日,四川省灾 后恢复重建通信设施类重 点工
程项目,中国电信在西部 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和全 国第一家“国家级数据安 全中心”中国西部信息中 心正
式竣工投产。 至 2010年12月,中国电信的 灾后重建工作基本结束, 累计投入重建
资金83.02亿元, 完成规划资金的100.17%; 实施重建项目5000余个, 完工4
震救灾的伟大战斗中,中 国电信取得了抗震救灾保 通信中的“七个第一”: 第一个为政府相关部门灾 区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信息社会测评报告一、全省信息社会发展概况(一)总体概况四川省2013年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4086,在全国排名第21位,比上年下降1位,比“十五”末提升6个位次。

与全国水平相比,四川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ISI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7%;与西部其他省市区相比也落后于陕西、重庆和内蒙古;与其他经济规模两万亿以上的省区相比,除河南外,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北、辽宁、湖北和湖南8省的ISI均高于四川。

从发展进程看,“十五”末四川ISI仅为0.2044,信息社会发展还处于起步期。

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加速发展,2010年ISI超过0.3,首次进入转型期。

通过“十二五”前两年的建设,2013年ISI又迈上了0.4的台阶;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信息社会准备阶段的转型期。

从发展速度看,“十一五”以来四川ISI年均增速为10.6%,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5个百分点。

“十二五”前两年增速则有所放缓,分别为8.8%和10.9%,比全国同期水平低1.9和1.5个百分点。

图1 全国和四川ISI及ISI增速变化(二)重点领域发展概况1.知识型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知识型经济是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形态,是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2013年四川省的知识型经济指数突破0.3达到0.3187,迈入向知识型经济过渡的转型期。

在全国排名第17位,比上年提升两位。

发展速度较缓,“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仅为5.7%;2013年发展有所加快同比增速达到8.4%,对信息社会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8.4%,拉动总指数提高0.0074。

在反映知识型经济水平的4个二级指标中,经济发展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和发展方式指数值均不足0.3处于起步期,人力资源指数为0.4639处于转型期。

从指数排名看,发展方式指数表现较好,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的第14位,人力资源指数处于中等水平的第20位且较去年提升4位,经济发展指数和产业结构指数则均处于中下水平分别为24位和26位。

2.网络化社会处于中下游水平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基础,2013年四川省的网络化社会指数为0.4290,自2008年指数突破0.3进入转型期后一直处于这一阶段。

在全国排名第27位,比上年下降两位。

“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达到7.2%;但2013年同比仅增长5.7%,对信息社会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7.4%,拉动总指数提高0.007。

反映网络化社会的3个二级指数均已超过0.3处于转型期,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发展仍明显滞后,在全国均处于中下水平。

反映社会信息服务包容性的数字包容指数,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而反映信息基础设施完备性的基础设施指数,虽指数值已稳步增长到0.4780,但在全国排名从“十五”末的第13位下滑到第24位;反映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27位,“十一五“以来均处于第27位左右。

3.数字化生活处于中下游水平信息技术的泛在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数字化生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生活状态。

2013年四川省的数字化生活指数为0.3675,正处于传统生活方式向数字化生活方式转型时期。

在全国排名25位,比上年下降1位。

数字化生活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7.8%;2013年指数同比增长高达19.5%,对信息社会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44.8%,拉动总指数提高0.018。

数字应用和支付能力这两个二级指数均超过0.3,处于转型期。

数字应用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2位,主要原因是电脑、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主要信息产品的普及程度均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支付能力指数排名第21位,其中有线电视支付能力表现较好居全国中上水平,而宽带和移动电话支付能力处于全国中下水平。

4.服务型政府水平居全国前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和互动参与,是信息社会中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2013年四川省的服务型政府指数为0.7400,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领域,也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9.7%,已进入发展期的初级阶段。

在全国排名4位,与上年持平。

“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7.6%;比上年增长11.6%,对信息社会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9.3%,拉动总指数提高0.008。

图2 重点领域指数变化情况二、各市州信息社会发展特点及原因分析(一)各市州信息社会发展特点1.信息社会指数普遍增长与上年相比,除凉山州略有下降外,全省其余20个市州的信息社会指数均有所增长。

其中,南充、资阳、宜宾和广元4市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德阳、绵阳、甘孜、内江、广安、阿坝、遂宁、眉山、雅安和乐山等10市州增速在5%~10%,达州、攀枝花、成都、巴中、泸州、自贡等6市增速在1%~5%,凉山州则下降0.6%。

2.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从信息社会指数来看,在全国331个地市中,四川只有成都位列第37位处于前50名以内,攀枝花位列第83位处于前100名以内,绵阳位列第171位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但三市排名较上年均有所下滑。

其余18个市州均处于中下或下游水平,最落后的甘孜州已处于全国的倒数第6位。

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只有成都和攀枝花ISI高于全省水平,绵阳ISI接近全省水平,其余18个市州信息社会发展均滞后于全省。

3.信息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成都和攀枝花两市ISI超过0.45处于转型期的后期,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的第一梯队;其中成都达到0.5563,并有望在“十二五”期间突破0.6迈入信息社会发展期的初级阶段。

绵阳等15个市州ISI在0.3~0.4之间处于转型期,是全省信息社会发展的第二梯队;其中广元、南充、广安、资阳和阿坝等5市州ISI首次突破0.3迈入信息社会的转型期。

凉山等4市州ISI在0.3以下,仍处于信息社会的起步期,属于第三梯队。

表 四川省21个市州信息社会发展阶段4.信息社会发展差距明显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成都市ISI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而最低的甘孜州ISI 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三。

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相对差距由上年的2.50:1缩小到2.35:1,主要是由于甘孜州的服务型政府指数增长迅猛,2013年实现了从起步期到转型期的跨越。

图3 四川省21个市州2013年ISI 情况(二)原因分析各重点领域发展水平是地区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成都市四大重点领域发展较为均衡,各领域指数均处于全省第一;而信息社会发展最滞后的甘孜州各重点领域发展均处于最末位,其他落后市州至少有两个重点领域发展滞后。

特别是凉山州知识型经济和网络化社会领域指数下降,导致其信息社会发展指数不增反降;知识型经济中反映研发、创新和能效情况的市州 ISI 信息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梯队成都、攀枝花≥0.45转型期后期 第二梯队 绵阳、德阳、乐山、宜宾、南充、内江、眉山、泸州、遂宁、雅安、自贡、广元、资阳、阿坝、广安 0.3~0.4之间转型期 第三梯队凉山、达州、巴中、甘孜<0.3起步期发展方式指数同比下滑一半以上。

经济发展对知识要素聚集、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理念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支撑和推动作用,工业化则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均与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处于信息社会发展第一梯队的成都和攀枝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在1.5:1及以上属于高收入地区,也是省内工业化进程最领先的两个地区,成都已达到工业化后期。

而信息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巴中和甘孜比值低于0.5:1,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也明显滞后仍处于工业化前期。

三、近年来信息社会建设的经验与问题分析(一)积累的主要经验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跨越发展四川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步伐加快,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四川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达到30.6万公里,仅次于江苏和山东位居全国第三;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1392.7万户,排名居江苏、广东和山东之后列全国第4位;有线电视入户率也达到46.1%,居全国第14位处于中上水平。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加快信息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四川的信息社会发展已领先于经济发展,目前信息社会指数在全国排名领先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3位。

在信息化浪潮中,西部地区可以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信息社会跨越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经过多年发展四川创新能力已领先西部达到全国中上水平,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

拥有高等院校99所,位居西部地区前列,普通高校招生数位居西部第一;也是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研发机构数居西部第一。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也均远高于西部其他省市区,在全国排名第8位;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第12位,一直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创新驱动能力逐步增强,助推发展方式转型。

3.加快政府信息化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四川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在信息公开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

政府网站围绕民生和企业需求,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整合资源,按照用户生命周期建立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民生服务专题,突出人性化和实用性。

以省级各部门行政审批服务资源为基础,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大厅,提升网上服务能力。

多渠道推进网络问政,通过征集调查、在线访谈、省长信箱、市(州)长信箱、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互动渠道,加强政民互动的覆盖范围。

通过政府网站建设,政务公开透明程度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稳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还不能满足社会转型的要求,同时受所处工业化阶段影响,四川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偏低。

2012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比上年仅提高1.1个百分点,在未来需大幅提高服务业增速,力争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的目标。

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是影响知识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新型城镇化可以为信息化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四川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2012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为43.5%,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3.9个百分点。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计算口径,四川的城镇化水平则更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7.6%,在城乡间两栖流动的“半城镇化”人口高达1000万人左右。

3.信息化城乡差距大数字包容是实现社会包容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打破城乡、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让农居民无差别地获取信息。

四川虽然在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上有所增强,2013年数字包容指数较“十五”末提高了49.1%,但比上年仅提高1.7%,增速较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