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浅析市场经济下的宗教

浅析市场经济下的宗教

浅析市场经济下的宗教十队凌婷摘要:市场经济下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新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协调关系,再从宗教内部各种转变论述宗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宗教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势必要引起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相应变化,引起人们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的相应变化,其中也包括宗教。

纵观今日世界,现代西方所谓的文明正在走向颓废,走向虚伪。

他们口口声声大叫“人权”,却念念不忘大搞霸权主义,口口声声大叫“平等、民主、自由”,却大搞种族主义、强权政治、纵欲主义、自由主义。

与西方相反,我们的祖国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一日千里地进行社会主义伟大的建设事业。

(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然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距离最远,但由于它与上层建筑的物质形态之间保持相当广泛和密切的联系,所以,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代中国宗教现象的存在和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宗教热”,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宗教问题与民族矛盾的关系、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三)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受着物质文化条件的制约,必须随着社会状况的转变而转变,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继续存在的条件。

宗教发展的过程就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将会长期存在,由于宗教本身具有适应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使宗教在客观上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宗教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根本前提。

而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些从根本上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备了现实性。

政治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坚实基础。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作者:赵晓来源:《新财经》2007年第09期作者认为,基督教文明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为市场经济提供运行的制度结构,保证其能平滑、良性地运行。

中国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更加稳固的信仰与文化的基石上北美游历,兴趣盎然而又阴差阳错:不承想对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追根溯源,竟把我抛向了一片精神沃野,对市场经济的求真探索,最终将我引入基督教文明的殿堂。

结果便有了“北美望星空”。

该文一出,立即成为眼球关注焦点,褒贬不一。

赞扬和批评均刺激我进一步对宗教、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话题作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结果,我惊讶地发现,美国文明中几乎所有令我们欣赏的好东西,都与基督教文明有关。

经济学家们过去真不应该忽视这一影响。

宗教文明是西方市场经济基石物种的基因决定物种日后的生长,而新教文明正好比是一棵苹果树。

我们岂能只见红红的市场经济大苹果,却忽视了那长着苹果的枝、那撑着枝的树、那长出树来的苹果树种子?从文明的演变看,西方文明的因子主要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后来演变成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再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改革,便形成了新教,衍生出一整套有效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

后者直接导致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成就。

而市场经济的成就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美丽果实而已。

所谓文明,其核心是一整套支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信仰与理念。

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再到结果,融汇古希腊文明的基督教文明就这样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石,成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磐石。

通常,一般的看法是,制度是衍化出来的,是逐渐变革的。

这一论断应该说符合大部分的经验观察,尤其是转轨国家的实践。

美国的制度与其说是衍化出来的,不如说是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爆炸出来的。

一些中国人所看到的美国的许多东西:市场经济制度、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以及言论自由等,早在美国建国之初便一古脑儿全部建立起来了。

经济学家赵晓简介

经济学家赵晓简介

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汇师经纪官方网站:/
赵晓:/introduction/zhaoxiao/ 经济学家赵晓讲师简介
《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曾专着出版或参与出版《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穷人买房就是爱国》、《谁是柠檬?》(经济学随笔集)、《超越增长》等。

译着有:《空雨衣》、《企业成长理论》两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其参与的通货紧缩研究曾对1998年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其撰写的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故事》曾获总理亲批转国务院经济学家会议参阅;其撰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界从伦理角度比较不同的市场经济并反思中国经济转型缺陷的最早的文章;其在中国财政危机、民营企业家原罪、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观点也颇受注目。

赵晓 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赵晓 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赵晓信仰与企业家精神信仰的核心是超越你眼前所见的,去信一个你眼前所未见的。

在《圣经》里面有一句话:“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我还没有见到这件事,但是我相信它已经有确据了,我盼望的这件事我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一定会实现的,这是“信”。

“信”一定是信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相信自己一定不是信仰。

在英文里,信念和信仰都是Faith,比如相信未来的目标会实现,可以说是一种信念。

广义的来看信仰,就是相信一个目前还没有实现的东西,相信一个眼前还没有出现的对象,但是狭义的信仰就是宗教信仰,即回答这个世界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是什么……宗教信仰里面可能会涉及到超越人们认识的神秘力量,并从那里得以确认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我们更加重视企业家的道德行为,一般的人做了坏事造成的危害可能有限,企业家坏了却有可能会危害社会。

企业家的信仰和普通人的信仰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企业家首先是人,其次是男人或者女人,第三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第四才是企业家,第五可能是中国的企业家。

并不能将企业家的信仰简单的理解为企业家的商业精神。

企业家的信仰是超越于企业家的商业精神的,但是企业家商业精神肯定受企业家信仰的影响,是企业家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受企业家信仰影响的,可能还包含着他的家庭、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不仅仅只有在商业上的表现,所以企业家的信仰要高于他的商业精神,并决定了他做生意的方式和目的。

企业家信仰所能影响的不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他怎么对待家庭、怎么对待自己,都与之相关。

经常很多人只关注企业家的财富、企业是否成功,但是企业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家庭生活是否幸福、本人是否幸福,这些同样非常重要。

有信仰的企业家处理生活各方面会更加的平衡,有的企业家可能赚很多钱,可能把企业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会忽略家庭、忽略其他方面,做事情太注重结果。

信仰和企业家商业精神具体来看企业家的信仰对企业家商业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东西方企业家的差异入手。

张邦松: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

张邦松: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

张邦松: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伴着橐橐的脚步声,行人多起来,一抹晨光洒在石板路上,高高石墙围合的古城苏醒了。

温暖的阳光开始投射在建筑的石墙上,只一瞬间,迷人的金色喷薄而出,城市弥漫在金黄色的光辉中,光影分明。

”这是王石对耶路撒冷的一段描写。

2009年初,这个中国最著名的地产商人慕名来到了这座信仰之城,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前往迪拜——这个全球房地产业最为繁荣的城市考察的机会。

并非仅仅因为耶路撒冷动人心魄的美丽,更重要的是,王石需要在这个三教合一的圣地,寻找一些人生的终极答案。

在耶路撒冷饱经沧桑的石板路上,在圣殿山的哭墙边,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石:“我们生活、工作、奋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不是做几天圣城的匆匆过客就能醍醐灌顶。

但是,王石的提问似乎代表了某种新的取向,在经过30多年“义无反顾”的冲刺之后,终于有一些人停下脚步,去思考当初为什么出发,而下一步又要去向何方。

也许,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寻找这个答案的过程,其意义有可能不亚于答案本身。

宗教的回归王石并非信徒,他对宗教的探求,或许是他认为宗教所包含的浩瀚而复杂的思想中,有他所追寻的问题的答案。

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王石的答案是“不确定”。

与王石持保留意见不同,宗教正成为很多企业家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芯国际[0.98 5.38%]首席执行官张汝京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凤凰卫视[1.96 -1.01%]的老板刘长乐和海航老总陈锋则对佛教有着坚定的信仰,马云会时不时飞赴重庆缙云山的一座道观闭关自省,黄光裕则是一名天主教徒——当然,他是一名“有罪”的天主教徒。

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来说明企业家的信仰状况,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验证这个群体与宗教信仰逐渐紧密的关系。

北京国际基督徒团契(BICF)的2000多名会员中,接近一半的人在内地从事商业活动,其中有大量企业界的精英;上海和广州等内地大城市以及景德镇、晋江等一些小城市也已开始有数十人甚至超过百人规模的基督徒企业家们的经常性聚会;马云经常去求教的重庆缙云山道长李一,据说皈依弟子已超过3万,其中一半在商界;据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村富的调查,在浙江,尤其是温州等地,“老板基督徒”已经成为一个新崛起的群体。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事实上,世界上的制度大都不是理性的结果。所以,按照哈耶克的讲法,如果迷信理性和唯物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浅薄,成为永远长不大的社会。
“罪恶”心理
扭曲市场秩序
很多人都喜欢讲市场经济,但若追问他市场经济是何物,则语焉不详。市场经济实是公平交易和创新的经济。交易比较好办,问题是平等及不断创新的精神难求子主要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后来演变成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再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改革,便形成了新教,衍生出一整套有效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后者直接导致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成就。而市场经济的成就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美丽果实而已。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作者认为,基督教文明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为市场经济提供运行的制度结构,保证其能平滑、良性地运行。中国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更加稳固的信仰与文化的基石上
文/ 赵 晓
北美游历,兴趣盎然而又阴差阳错:不承想对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追根溯源,竟把我抛向了一片精神沃野,对市场经济的求真探索,最终将我引入基督教文明的殿堂。结果便有了“北美望星空”。该文一出,立即成为眼球关注焦点,褒贬不一。赞扬和批评均刺激我进一步对宗教、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话题作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结果,我惊讶地发现,美国文明中几乎所有令我们欣赏的好东西,都与基督教文明有关。经济学家们过去真不应该忽视这一影响。
宗教文明
是西方市场经济基石
物种的基因决定物种日后的生长,而新教文明正好比是一棵苹果树。我们岂能只见红红的市场经济大苹果,却忽视了那长着苹果的枝、那撑着枝的树、那长出树来的苹果树种子?
经济学已证明,只要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撒谎、害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四川省广元市《公共综合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国考真题

四川省广元市《公共综合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国考真题

四川省广元市《公共综合基础知识》事业招聘考试(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面的整理归纳备考公考之用。

)一、单选题1. 在全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产值当中,20 世纪70 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产值贡献达到或超过全部产值的一半左右,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已经占到将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这段话表明在发达国家()。

A.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内容是在提供服务B.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服务业有可能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全部D.工农业产值均在下降【参考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参考答案】C3. 省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以担任的职位是()。

A、市委政法委书记B、市司法局局长C、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D、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参考答案】A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的市场经济。

5. 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判可以向有权机关(),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A、申诉B、申请再审C、启动法律监督D、举报投诉【参考答案】B6. 下列公文属于平行文的是()。

A、报告B、请示C、函D、通报【参考答案】C7. 同时具备“三国时期”“皇帝”“邺下文人集团”这三种特征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曹丕C.刘邦D.刘备【参考答案】B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国有企业改革B.培育市场体系C.加强宏观调控体系D.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参考答案】A9. 关于中国外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B.“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针C.周恩来和陈毅都曾担任过外交部长D.委内瑞拉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参考答案】D10. 下列有关世界著名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经济学历史上最经典的两巨头决斗

经济学历史上最经典的两巨头决斗

经济学历史上最经典的两巨头决斗前段时间国内某学者写了本论述政治经济的书,意料之中地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吊诡的是,这正反两方面的评价都围绕着同一个人物展开——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反方批评这本书是“卖凯恩斯主义的狗肉”,而正方则斩钉截铁地说中国要想发展得更好,就要“理所当然地扛起凯恩斯主义的大旗”。

也就是说,正反两方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这本书属于凯恩斯主义,然后两方在同一个前提下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凯恩斯主义是好的,或者,凯恩斯主义是坏的。

几乎所有批驳凯恩斯主义的人,都会站在哈耶克一边。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站在哈耶克一边的,都是反凯恩斯主义者。

似乎哈、凯两位生来就不共戴天。

但美国记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这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告诉我们,事实不完全是这样。

就像加缪和萨特这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老冤家一样,凯恩斯和哈耶克也曾有过惺惺相惜的时候。

所以,就像何帆为韦普肖特这本书写的序所言:“大部分关于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争论,都与凯恩斯和哈耶克无关。

”韦著的引子,倒是与“不共戴天”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有点相映成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哈耶克一起,或是独自一人,整夜站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小教堂的屋顶上。

他们的任务是凝视天空,提防德国轰炸机飞到英格兰风景如画的小城市上空倾泻燃烧弹……此情此景,跟两位素来反抗纳粹威胁的经济学家分外相衬。

他们都曾以不同的方式,预见到了暴政的到来和希特勒的崛起。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用一个场景揭示出凯恩斯和哈耶克曾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

事实上,两个人终其一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经济衰退,而让他们产生争执的,正是经济衰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辩论始于一个小小的借书请求。

”这个请求是1927年哈耶克向凯恩斯发起的,所借的书时《数理心理学原理》。

凯恩斯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一行回复:“很抱歉,我也没有多余的《数理心理学原理》。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那么,一定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异了。诚然,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一目了然。但是,中美两国国情不太相同,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变革与转轨之中。中国人实际上已经拥有很大的经济自主权,并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正越来越导致对于私有财产更好的法律保护以及...报告中对于“政治文明”与百姓政治参与的强调与张扬等上层建筑的变革。可以料想,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日益朝着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的方向前进,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与作法,也会被海纳百川的中国人所借鉴。从这样的度,中美两国政治、法律可参照的地方其实甚多,仍然谈不上是最大的差异。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更有开放(open)性。关于这一点,NBER的那篇论文同样有实证支持。其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上帝面前,人们平等-----博爱的精神内核更容易带来对外人的开放、宽容与尊重。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还有别的作用吗?有的,而且相当重要,那就是引导财富的消费,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马克思说过,富人要想进天堂,比大象钻过针眼还困难。为富不仁者不消说,他们必将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进不了天堂;就是那些爱炫耀财富的人们,那些将财富用于上帝不喜爱的不当用途的人们亦一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同样进不了天堂。但是,对于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富豪来说,情况或有不同。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将告诉他:获取财富只是为荣耀上帝,对他自己来说,必须合理的使用财富,永远保持谦卑才是上帝所赞许的美德。所以,在美国,我们看到,有钱的人必须将财富的1/10捐献给教堂,让其他教民分享,我们还看到,财富排行榜上的富豪与社会捐献榜上的排名高度重合,富人与穷人的关系根本不象中国大陆那样剑拔弩张。当年,中国一位著名的老人挥挥手,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眼间,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是怎样地来消费他们的财富呢?我们看到的第一件事是大修祖坟,这以80年代的温州人为典型代表。第二件事呢,就是包二奶三奶乃至八奶,这以广东人为代表,而且从80年代至今经久不衰;第三件事,我们看到有人干脆修了一座白宫仿制品;第四件事是我们看到有钱的人携带资金遍逃全世界。富人对财富的消费与处理,有的其实已经触犯法律(资本外逃),有的却并没有触犯世俗的法律,所以也难于受不到法律的约束。可是我们知道,这些丑行决不为上帝所喜欢。但是,没有了上帝的约束,这一切就都是可能而且常见的。

【高中教案学案】【高中教案】3.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校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教案学案】【高中教案】3.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校本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2

第12课时《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及主要特点,知道不同模式的形成的原因,同时使学生明确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从而教育学生正确评价现代西方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不同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2、不同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及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12课时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一、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有政府干市场经济模式。

2、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二、各种模式形成的原因1、美国:主要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实际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2、德国: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日本: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三、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

这有利于高中政治答题技巧政治作为文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知识点也是让同学们头疼的。

哲学,制度等知识点让同学们背坏了头。

但是一切学习都是有方法的,备考政治是要有“工匠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注重积少成多,积累知识,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

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答题技巧及好用的教辅书。

1经济意义的题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是一门涉及宗教社会经济学、宗教历史以及宗教机构和行为等专业知识的学科。

其核心概念是宗教势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竞争中拥有特定地位和优势,并在各种方面利用这一优势来争取支持和影响力。

例如,宗教可能会引入新的认识论,利用思想家或者政治影响力,采取经济策略来调整市场行为,开发慈善并根据当地社会习俗举办各种活动,来拓展社区的意识形态空间,进而提升其认知地位。

教堂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宗教社会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宗教机构和内部结构,而传统经济学则主要关注外部环境,即市场行为。

宗教机构会给予特定的特权或者责任,以便支持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从而使宗教势力得以发展和繁荣。

宗教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宗教的竞争策略,一般有三种:采取一定的宗教经费策略;运用新的思想来拓展社会理念;采用创新的经济方式来改变市场环境。

首先,采取富有的宗教经费策略,宗教机构通常会通过筹集经费来维持自身的运作。

它们可以通过出售当地宗教活动卡片、售卖宗教记忆品明码标价或者利用政府出台的鼓励措施等方式,来引入更多的资金。

其次,运用新的思想来拓展社会理念。

宗教机构可以利用指导性的思想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从而在市场上获得增长性。

宗教精神不仅可以作为宗教机构外部资源的支持,也可以通过新的社会观念来吸引更多的信徒,为教堂带来更多的影响力。

最后,采取创新的经济方式来改变市场环境。

宗教机构可以采用创新的经济形式,比如慈善事业、对少数民族的补助政策等,来利用它们在市场环境中的优势,并帮助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总之,教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宗教机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在竞争中拥有特定地位和优势,来拓展宗教社会经济圈的影响力。

宗教机构可以采取富有的宗教经费策略,运用新的思想来拓展社会理念,并采取创新的经济方式来推动宗教势力得以发展和繁荣。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在《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宗教在历史上的经济竞争策略,主要通过对罗马时代基督教、新教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与其他宗教相比,基督教之所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和适应环境。

基督教教会通过失地重建、扩张传教、巧妙利用手工业工具等策略,不断地发展壮大,并维持了其竞争优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基督教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因素进行的深入剖析。

书中对基督教教会成立、改革等重要事件的详细描述,让我对宗教的历史和背后的经济竞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对基督教教会如何应对环境和变化也给我留下了不少启示,这些思考也可以应用于当今经济竞争中。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宗教和经济竞争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一书的作者是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罗伯特·孟金斯,通篇讲述了宗教历史中的经济竞争策略,主要围绕着基督教和新教的形成与发展展开。

书中对宗教的历史和背后的经济竞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对宗教和经济竞争之间的关系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首先对宗教在竞争中的不同策略进行了梳理。

在宗教中,主要的竞争策略有创始人、福音、派别、土地利用、建筑、宣传、革新等。

不同的宗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竞争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之所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和适应环境,不断地发展壮大,并维持了其竞争优势。

接下来,书中对基督教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罗马时期的基督教受到强烈的迫害,但基督教徒们却以独特的“失地重建”策略应对,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发展壮大。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通过独特的建筑、宣传、职业化运营等策略,掌握了巨大的力量,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之一。

16世纪新教的发展,更是使用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包括利用印刷术大规模传播福音、强调个人直接与神的关系、打造自己的价值观等。

宗教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宗教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宗教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宗教和经济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所体现。

宗教的价值观和经济的运作方式,无可否认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播种了信任和合作的种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商业环境。

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诚实、公平和慷慨的价值观被强调,这些观念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稳定、公正的基础。

宗教的教义也往往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宗教信仰还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影响着创业者的动力和决策,推动着经济创新和进步。

然而,宗教对经济的影响也有一些负面的方面。

一些宗教教义和规矩可能会对经济自由和竞争产生限制。

例如,在某些宗教中,对物欲的抑制被强调,个体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可能会受到压抑。

这种价值观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和社会进步的阻碍。

此外,在一些宗教文化中,歧视和排斥非信仰者的观念仍然存在,这也会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对宗教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往往为宗教组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当一个社会富裕起来时,人们更容易拥有时间和经济条件去追求宗教信仰。

因此,经济的繁荣也为宗教事业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同时,经济的变革和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传统宗教习俗和信仰的怀疑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浪潮也为人们接触到更多种类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机会。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也对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对宗教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一个社会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追求可能会被边缘化。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也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削弱。

同时,追求财富和物质生活的过度崇拜也可能导致个体和社会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是一种深入研究宗教发展背后的特定形式竞争策略的学术理论。

该理论以历史为基础,阐明了宗教组织会通过更有效的管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社会网络以及更具话语权的宗教形式来取得竞争优势的情况。

它也深入分析了这种竞争策略如何影响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

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可以十分有效地探究宗教发展机制和因素。

具体来说,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涉及心理学和行为学、宗教史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科学范畴,目标是对不同宗教机构的增长或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也会考察宗教组织中的人口结构和宗教制度的变化,以及宗教信仰和行为如何影响宗教竞争和宗教社会的整体发展。

此外,它会通过研究不同宗教机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分析宗教发展背后的竞争性机制。

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还考虑了宗教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即某个特定宗教在社会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它也会考虑宗教机构如何用图像、媒体和市场方式影响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宗教机构如何以更高效的方式运作以及避免相互竞争。

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旨在更好地理解宗教世界的竞争机制和相互作用,以及宗教机构各自的发展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宗教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从而更客观、更有效地管理宗教现象。

此外,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宗教世界和宗教社会的复杂性,并更完善地把握它们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大教堂与集市读后感

大教堂与集市读后感

大教堂与集市读后感在读完《大教堂与集市》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书中所探讨的观点和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主要以大教堂和集市作为隐喻,探讨了中心化和分布式的组织结构之间的区别以及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深入思考和具体观点的详细说明。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大教堂和集市的不同之处。

大教堂代表的是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它由少数权威和领导者来掌控和管理,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相对而言,集市则代表了分布式的组织结构,它是一个开放、自由和民主的环境,每个个体都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其中并自由交流和合作。

这两种组织结构在决策方式、资源利用和社会动态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供更高效和稳定的决策过程。

由于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并实施相应的措施。

而且,在大教堂这种组织结构中,领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来制定和执行决策,不受个体的干扰和意见的干扰。

这种决策方式可以避免社会上的混乱和冲突,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过度集中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权力的问题。

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可能会出于个人或小群体的利益来制定决策,而不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同时,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也不利于创新和适应变化。

领导者可能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思维,而忽视了其他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会导致组织对新观念和技术的迟钝反应,从而错失发展机遇。

相比之下,分布式的组织结构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参与。

在集市这种组织结构中,每个个体都可以自由交流和合作,不受权威和领导者的约束。

这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创新和合作,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集市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创新,因为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求来选择参与和退出。

这种分布式的组织结构也有利于发现和激发个体的潜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基督教文化与经济伦理的相互影响

基督教文化与经济伦理的相互影响

基督教文化与经济伦理的相互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宗教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愈发显著。

基督教文化作为全球范围内最为广泛传播的文化之一,其内在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对于经济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基督教文化与经济伦理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塑造。

首先,基督教教义中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以及对爱与仁慈的强调,直接指引了个体在经济领域的行为准则。

基督教文化强调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并且具备了尊严和平等的权利。

这就造就了基督教伦理中对于人道主义、公正和关怀弱势群体的重视。

这种文化观念,可以促使个体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公平和正义,并且避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的财富与成功。

其次,基督教文化中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对勤劳和慷慨的推崇,对于经济伦理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基督教强调不仅要尊重个人财富的获得,更要关注他们在财富应用上的选择和行为。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常常受到道德限制和责任感的约束,从而追求诚信、真实和承诺的履行。

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使得商业界在基督教文化下更加注重道德规范的遵守,也使得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此外,基督教文化对于社会结构的塑造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一直是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重要支柱和参照标准,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伦理有着广泛的影响。

基督教信仰强调不仅要顾及个人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的整体福祉。

这种观念的传播促进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公益机构和慈善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这些组织的存在能够提供社会救助和福利,减轻社会不平等现象,实现教义中对贫穷人的关爱和援助。

然而,虽然基督教文化在经济伦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影响却存在差异。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基督教的传统信仰和教义受到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影响,所表现出的经济伦理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西方国家的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的保护,而在一些东方社会,基督教文化则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团体利益和公益慈善。

什么是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
曹积仁
【期刊名称】《成人教育》
【年(卷),期】1993(000)004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曹积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5
【相关文献】
1.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成熟市场经济的主要差距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J],
2.广东先行一步向完全市场经济转型——将特权市场经济转为完全市场经济 [J], 郑炎潮
3.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王毅武编著《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简评 [J], 商德文;陈首哲
4.将市场经济建于信仰的磐石之上——“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之二 [J], 赵晓
5.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成熟市场经济的主要差距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J], 姜雷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这是赵晓一篇极为短小的文章,甚至可以在10分钟以内把它读完。

但是它在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缺陷的阐述上却是极为精辟的,是伦理经济学领域中的杰出代表。

教堂,是西方世界的圣地,是基督教进行教会活动的地点。

以前,在研究经济领域是,很少有人将教堂,《圣经》,耶稣等宗教领域的事务联系到一起。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广度和深度无限蔓延,从而和众多看似与经济无关的领域形成了互相作用的平衡状态。

比如,在此文中,作者认为: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辐射的国家里,大家都有一种虔诚的,忏悔的心。

当他们做了一些“坏事”后,他们会跑到教堂祷告,请求上帝原谅他们。

所以,老外们让我们这些“聪明”的中国人感到好笑。

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思维,使他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容易建立比较清晰的制度与规范,在制度创新与改革方面遭遇的阻力也会更小。

总之,有了共同的信仰,大家容易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对于经济的一种无形但又强有力的道德约束,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中国,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在这片辉煌了5000多年的广袤土地上拥有统治地位,无论是本土还是外来的,皆是如此。

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是缺乏定式的,所以给制定制度增加了难度。

而且,由于没有信仰,人们内心就缺少了道德的束缚,这可能是中国人造假,山寨泛滥的一个原因吧。

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它已不是一个领域的私事了,而是与太多的其他领域密切联系起来的公事了。

我们要善于发掘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比如《易经》,我听过大学教授讲《易经》与经济管理学的关系,感觉它其中的很多道理很适用于我们当前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更适合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算我抄你)永远的纯粹书于宿舍书桌前2011/4/12/16:00。

有十字架的变更与无十字架的变更[新版]

有十字架的变更与无十字架的变更[新版]

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朝花夕拾:2002年,我访问美国,写下《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引起轰动。

此后,我一直思考市场经济变革与市场伦理乃至与信仰的关系。

2008年,我将持续思考的结果写成《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一文,从宗教信仰与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这一场伟大的变革及其前景。

(根据作者在清华启迪俱乐部“未来十五年”论坛上的演讲修订)“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这个命题或者称分析范式和我2002年的一篇文章《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在那篇文章思维方向上的进一步扩展,目的是要从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角度建立一个对于变革(转型)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变革(转型)的一个新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写自2002年,这篇文章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学界,第一次从信仰及市场伦理的角度比较了不同的市场经济,并以此框架来反思中国经济改革的缺陷,进而提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要取得完全的成效,不能单兵突进,尚需市场伦理的支撑,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信仰与伦理的磐石之上。

在此以前,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学界及改革界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从机制或运行层面来思考,缺乏伦理的角度,也少有提及现代经济-现代政治(法律)―现在伦理的三位一体、相辅相承的关系。

因此当时我这样谈的时候,有一点石破天惊的味道,然而当今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具有十分宽广的胸怀和开明的态度,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非常强。

因此,几乎是一年之后,政府便在改革上作出了新的部署,将伦理(道德)纳入中国经济改革的范畴。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经济改革的文件中清晰地谈到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认为此举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看尼克胡哲后感想

看尼克胡哲后感想

看尼克胡哲后感想手脚健全的人无法想象残疾人的艰辛生活和受到的不公平的看待目光。

最近看到了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尼克胡哲作为一个没有四肢的生命,却依靠乐观成为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讲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故事。

第一次听说尼克胡哲这个人应该是在高二和高三的作文素材上看到的,他的标签就是乐观励志。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可能尼克被上帝咬得只剩苹果核了,但就是依靠果核里的种子尼克生长发芽、焕发生机。

尼克乐观积极而热情,他的成功肯定不是因为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乐观让人生更有意义。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与乐观的人相处,喜欢让乐观的人的快乐天性感染自己,追求他们的热情。

乐观者总是将问题以好的答案来解释,他们觉得世上一切的东西都是好的。

尼克胡哲在小时候也曾对生命很失望,好像曾经在浴缸里想要溺死,结果上帝不忍心他的离去,让他没死成,从那以后他开始珍惜生命,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目光中考上了大学,最终成功毕业。

我相信这都是他以乐观为他的生命支柱。

乐观能为人排解痛苦,乐观能帮人促进人际关系和事业。

持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参与活动,容易与人相处。

乐观的人充满活力,容易与社会接轨。

观《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感想我觉得这个视频讲的就是信仰的作用。

敬畏神威,敬畏闪电,也敬畏天空的惊雷。

唯有敬畏,才能得救;唯有信仰,市场经济才有灵魂。

以前看到一句话,中国是个野蛮的民族,因为他们没有信仰,讲的非常一针见血。

市场经济与宗教问题只是一方面,对于一个社会良好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和宗教相关。

无论是基督的原罪说,还是佛教的业障,都说明了人的贪婪本质,如果想依靠人自身制定个制度来克服,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唯一的成功案例也就是具有自由宗教的国家,不说西方,就看看韩国,日本,就可以感觉到一个高社会素质来自大多数民众与对宗教的信仰。

非常同意让各种宗教自由竞争,信一种宗教一定比只相信钱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2006-11-15 19:11:08来自: New Life(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在北美游历,为的是读无字的书,为的是有机会在异国他乡仰望星空。

在这片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物质文明最昌盛的国度,我经常反躬自思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美国素来给予国人最深印象的是这个国家林立的高楼大厦,代表着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纽约的摩天大楼---纽约世贸大楼过去一直是美国文明的象征,亦不幸成为恐怖分子攻击的对象。

可是,高楼大厦在中国已不稀罕!事实上,90年代以来,中国高楼大厦兴建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

上海建筑之高、之雄伟已经超过美国许多城市。

北京、广州、深圳等在高楼大厦的兴建上较上海有逊色,但也不差。

据说目前上海正着手兴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显然,高楼大厦并不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国异。

那么,是财富的差异吗?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

据说全世界最富有的六个人约占全球财富的60%,而这六个人全在美国,由此可以想象美国人惊人的富有。

美国最令人惊诧的富裕不仅在于这些超级大富豪,更在其占人口90%的中产阶级的富有。

在美国,只要你有一个正式的说得过去的工作,你便可以轻松成为中产阶级一员,拥有汽车、洋房,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

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840美元,而美国是34100美元,两者差距悬殊。

但是,中国的人均收入这些年提高得很快。

中国现在正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所以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有望在今后稳定的提高。

此外,中国已经出现一批富豪,而且富豪成长的速度惊人(在此暂不作道德评论)。

所以,尽管中国的富裕没法跟美国比,但考虑到中国人收入水平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考虑到在中国毕竟也能随处见到富人,财富差异虽大,但不足以构成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

或许有人会说是科技水平的差异。

从某些数据,譬如从科技水平的现状,从企业R&D的经费看,情况似乎是这样的。

但是,中国同样拥有许多象模象样的高科技。

中国早就搞了氢弹、原子弹,让火箭上天,并且正研制航天飞机。

所以,中国的科技水平虽说与美国有差距,但不是天差地别的差异。

或许还有人会说是金融的差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尖端的一块就是金融,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软肋,中国的金融发展目前仍非常落后。

相比之下,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金融,最早实施金融放松管制,引发金融创新,至今吸收着全世界75%的金融资源,使美国的金融优势成为美国三大优势之一(另外是科技优势与政治强权优势)。

不过,中国的金融虽然落后,但是环观举国上下,银行多如米铺,证券公司到处招摇过市,而基金的广告也已在央视的黄金时间频频闪烁。

所以,中美两国的金融差距当然是很大很大,但亦不足以构成最大的差异。

那么,一定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异了。

诚然,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一目了然。

但是,中美两国国情不太相同,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变革与转轨之中。

中国人实际上已经拥有很大的经济自主权,并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正越来越导致对于私有财产更好的法律保护以及...报告中对于“政治文明”与百姓政治参与的强调与张扬等上层建筑的变革。

可以料想,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日益朝着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的方向前进,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与作法,也会被海纳百川的中国人所借鉴。

从这样的度,中美两国政治、法律可参照的地方其实甚多,仍然谈不上是最大的差异。

那么,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教堂。

只有在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不是多和少的差异,而几乎是有和无的差异。

何以言之?听我慢慢道来。

我在美国落脚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波士顿。

踯躅于这个城市,我到处可以发现尖顶的教堂,其数量之众多过中国的银行和米铺。

在哈佛广场附近的街道上,我曾驻足四望,结果竟然在三个不同的方向发现了三个教堂。

事实上,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农村到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发现:这个国家最多的建筑不是别的,正是教堂。

教堂而且只有教堂,才是美国人的中心,是凝结美国人最核心的东西。

星期天,看街上的川流不息的人流,十有八九中,不是要去教堂的,就是从教堂出来的美国人不是傻瓜,其对教堂之需求如此之盛,而教堂的供给也是呼之即来,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在美期间,教堂与美国经济、社会及政治的关系成为我思考时间最长、想得最多的问题。

经查阅文献,我得出许多有趣的想法。

限于篇幅,这里我仅仅谈经济方面的内容。

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之比较。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叫人不偷懒。

计划经济搞行不通,坏就坏在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

而在自由市场制度下,懒人是没法活的。

所以,市场经济会逼着大家去竞争,它是个有效率的经济制度。

但是,市场经济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

这使得市场经济存在着一种危险,就是它有可能导致一个很坏的情形:诱使人们勤奋的撒谎、勤奋地害人,不择手段的谋取财富。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完善,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不会这样的。

但是,市场经济光靠自身永远也不可能完善,因为它只能叫人不偷懒,而不能叫人不撒谎及害人。

的确,市场的重复博弈可以降低撒谎和害人的行为,而法律的严厉惩罚亦有利于交易行为的规范。

但是,在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情况下,合同永远是不完全的,完全靠重复博弈和法律的惩罚来求得规范的市场行为不仅不可能,而且可能不经济---这意味着市场的运行成本无限高,贵得让人没法使用,最后或自行崩溃----就象我们在拉美的“市场经济”以及的“市场经济”中所看到的那样。

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就在一定程度上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朴素的认为,市场经济就等于发财,而发财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跛足的市场伦理业已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两大痼疾:一者,不是靠劳动致富,通过创造社会财富而获得财富,而是靠官商勾结,凶恶地地转移社会财富的办法来获取财富;二者,在市场交易中不讲诚信,靠食言而肥,靠坑蒙拐骗而致富。

所以,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呼唤出了一群“人妖”:他们在日夜不停地靠撒谎和害人成一已之私利。

这样的市场经济自然运行成本高昂。

而造成这样高昂的经济运行成本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自我约束。

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转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贵的市场经济。

我们知道,如今的中国人是什么都不信的: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天命,不信未日审判,当然更不信天堂。

古典的中国人还信孔子,还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经文化大革命洗礼后的中国人就连这一点可怜的伦理也不再相信了。

什么都不信的人,最后只能信自己。

而信自己实际上意味着一切都是可能的,撒谎骗人害人坑人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则有不同。

中国人或许很难理解基督教徒是什么样的人(过去我自己也是这样)。

在此,我只能说他们是和我们一样充满理性的人,而你只要不将他们理解为怪物就行了。

不能否认也不必否认进进出出上教堂的人中也有骗子,但就大部分人而言,他们上教堂决非是吃饱了撑的,众多的教徒的的确确是怀着虔诚的信仰出入于教堂的。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话一般人恐怕难以做到,因为一般人都不是君子。

相比之下,总是仰望教堂尖顶的人们情况总体而言较易遵守财富操守和准则。

为什么?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有经典的阐述。

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清教徒虽然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积累财富的人,但其追求财富并非为一己之私利,而为的是“荣耀上帝”(for the Glory of God),并使得自己死后可以进入天堂。

这样的财富伦理使得清教徒在追求财富时的目标与手段不再是分裂的,而是一致的。

一个清教徒决不可能设想用撒谎和害人的方式去获得财富,因为那样做非但不能荣耀上帝,恰恰是背叛上帝,必然遭到上帝的惩罚。

清教徒既然相信取财须有道,而且一心只想着为上帝而创造财富,自然可以成为君子,而且是君子中的君子。

顺便说一下,想到这一点,我对小布什要求美国的CEO们在财务报表上签字时按着圣经起誓便恍然有了新的体会:原来布什不仅要为CEO们高悬上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要将他们置于地狱之刀山火海的威胁之中。

法律之剑再加上帝的目光,显然要比单纯的法律的作用为大。

因此,获取财富之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恰能弥补市之不足。

从这个角度上讲,市场经济天生需要与某种市场伦理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就象好马天生需要好鞍一样。

从从类社会来看,最成功的模式是教堂+市场经济。

也说是说,叫人不人偷懒的市场经济与叫人不撒谎、不害人的强大信仰(伦理)珠联璧合,才能生出最美最大最甜的果实。

你不是追求诚信吗?那么你应该知道:有信仰的地方有更多的诚信。

这一点对于爬坡的中国经济改革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的另外一大不同是:前者更容易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

原因也很简单: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相比于只是信自己的人更容易建立彼此间共同信任,从而缔约。

有人认为,美国最了不起的就是200多年前确立的一套宪政体制,这一观点我颇为赞成。

但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又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早在第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驶往新大陆途中,就有了后来成为新英格兰诸州自治政府的基础“五月花号协议(The Mayflower Compact)”,其内容包括组织公民团体以及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等,而契约的第一句话便是“以上帝的名义,阿们(“INThe Name of God, Amen.”)。

”所以,共同的信仰是共同的法律的基础。

否则,就算法律制定出来也不会得到遵守。

我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查到一篇专论宗教与经济的论文。

该文非常难得地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

其中发现之一便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地区)更容易建立起共同遵守的制度、法律-----是教堂在市场法律的背后伸出了一根强大的支柱。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更有开放(open)性。

关于这一点,NBER的那篇论文同样有实证支持。

其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上帝面前,人们平等-----博爱的精神内核更容易带来对外人的开放、宽容与尊重。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还有别的作用吗?有的,而且相当重要,那就是引导财富的消费,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

马克思说过,富人要想进天堂,比大象钻过针眼还困难。

为富不仁者不消说,他们必将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进不了天堂;就是那些爱炫耀财富的人们,那些将财富用于上帝不喜爱的不当用途的人们亦一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同样进不了天堂。

但是,对于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富豪来说,情况或有不同。

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将告诉他:获取财富只是为荣耀上帝,对他自己来说,必须合理的使用财富,永远保持谦卑才是上帝所赞许的美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