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游走于道德世界的经济学家——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

游走于道德世界的经济学家——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

游走于道德世界的经济学家——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
陈之秀
【期刊名称】《食品界》
【年(卷),期】2013(0)3
【摘要】没面对面地见过赵晓之前,记者对于他的了解仅限于电视、报刊、网络上的介绍,那种介绍是表象的,更是肤浅的。

那时所知晓的赵晓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直到近日,记者有机会见到他真人,与他近距离交流后,对于他的了解才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总页数】6页(P16-21)
【关键词】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道德;国家经贸委;宏观战略
【作者】陈之秀
【作者单位】《食品界》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J], 刘爽
2.像戒毒一样戒掉对房地产的依赖——访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 [J], 陈蹊默
3.诚信危机之后的企业治理—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J], 钱静
4.成都有望成为中国社会改革的试验区——专访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 [J], 康晓蓉;廖品懿
5.车子+房子,“逆城市化”两大动力——专访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 [J], 海夫;石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晓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

赵晓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

赵晓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中国到处是澡堂。

教堂与澡堂的对比,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主要是下半身驱动的,是人的自私,欲望,贪婪这些东西在驱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前行。

…什么是"有十字架的变革"?"有十字架的变革"指的是以基督信仰作为核心理念或者受到基督信仰的影响,特别是有博爱精神与契约精神融入传统文化,进而引发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变革。

"无十字架的变革"则是缺乏基督信仰影响的变革。

显然,无十字架的变革比比皆是,中国几千年的变革都是无十字架的变革,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部分变革也都是无十字架的变革。

所有这些"无十字架变革"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遍没有导引出现代文明,既缺乏市场经济这样的伟大经济变革,更没有现代政府治理变革所导致的长治久安。

而"有十字架的变革"则带来了全新的经济与全新的社会及政治变革,带来了现代文明。

…这样的生命的变革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这个话题可以讲很长。

但我这里仅指出两点对于中国有特别有好处的地方,其对于中国的现代性转换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第一,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现代规则文明的基础。

无论是市场经济文明还是现代政治文明,其本质上是规则文明。

比如马英九当选了,陈水扁就应该祝贺他,你必须尊重规则,而不能搞暗杀。

市场经济中的赢亏也是这样,你必须承认契约最高,而不能为谋利不择手段(一个反例就是哇哈哈的宗庆后,只以利益为依归,缺乏商人信条)。

对规则的尊重来自契约精神,而基督信仰的文化恰是以《圣经》旧约和新约为基础的文化,上帝和人立约进而让契约变得具有神圣性,是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这种契约精神。

比如,几千年儒家学说讲的其实是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要求是下面的服从上面的,是单方面的义务,但没有讲有什么权利,所以这不是契约,而是秩序,是礼制。

赵晓:市场转型与中国的市场伦理

赵晓:市场转型与中国的市场伦理

赵晓:市场转型与中国的市场伦理.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赵晓:市场转型与中国的市场伦理 2004年4月28日21:40 [ 赵晓 ] 来源:[ 搜狐财经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赵晓博士在“企业家世纪论坛“上的发言兼谈《敬业》一书非常感谢各位光临,非常感谢企业家论坛给我这样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大概在2001年以前,我着重研究的领域是刚才论坛主席提到的比如说宏观经济、国企改革、产业政策等。

这些都是我的老本行。

但是从2001年以来,我个人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我称之为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

可以说目前关注这方面的国内经济学家还特别少。

事实上,几年前,学界基本上不关注这些问题,至于企业家们在决策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

时至今天,学界和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仍然较少。

所以,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对这些方面的认识,也分享我对《敬业》这本书的认识。

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市场经济?中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市场经济转轨经历了,请问在座的各位任何一位,估计多少都会讲出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但是我想说,我们今天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仍然是非常不够的。

其中之一是对市场伦理缺乏认识。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承认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的合法性开始的,这使得许多人将市场经济等同于“下海”和“挣钱”。

《敬业》这本书的封面上,提到了马克斯·韦伯和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如果熟悉韦伯的思想,我们会知道,“挣钱”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现象,但是“挣钱”不是市场经济,如果说市场经济就是挣钱,那么市场经济从古到今就有了。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其次不是说有交易就是市场经济,许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交易经济,但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

中学课本中有一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作者:赵晓来源:《新财经》2007年第09期作者认为,基督教文明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为市场经济提供运行的制度结构,保证其能平滑、良性地运行。

中国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更加稳固的信仰与文化的基石上北美游历,兴趣盎然而又阴差阳错:不承想对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追根溯源,竟把我抛向了一片精神沃野,对市场经济的求真探索,最终将我引入基督教文明的殿堂。

结果便有了“北美望星空”。

该文一出,立即成为眼球关注焦点,褒贬不一。

赞扬和批评均刺激我进一步对宗教、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话题作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结果,我惊讶地发现,美国文明中几乎所有令我们欣赏的好东西,都与基督教文明有关。

经济学家们过去真不应该忽视这一影响。

宗教文明是西方市场经济基石物种的基因决定物种日后的生长,而新教文明正好比是一棵苹果树。

我们岂能只见红红的市场经济大苹果,却忽视了那长着苹果的枝、那撑着枝的树、那长出树来的苹果树种子?从文明的演变看,西方文明的因子主要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后来演变成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再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改革,便形成了新教,衍生出一整套有效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

后者直接导致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成就。

而市场经济的成就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美丽果实而已。

所谓文明,其核心是一整套支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信仰与理念。

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再到结果,融汇古希腊文明的基督教文明就这样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石,成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磐石。

通常,一般的看法是,制度是衍化出来的,是逐渐变革的。

这一论断应该说符合大部分的经验观察,尤其是转轨国家的实践。

美国的制度与其说是衍化出来的,不如说是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爆炸出来的。

一些中国人所看到的美国的许多东西:市场经济制度、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以及言论自由等,早在美国建国之初便一古脑儿全部建立起来了。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赵晓,一个备受瞩目的企业家,他的事业成就着实令人钦佩。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了基督信仰作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专访赵晓的方式,探究其中的原因。

在专访之初,赵晓谦和地表示,基督信仰给予他一种人生的指引和动力。

他认为,信任上帝和遵循圣经的教义使他能够在商业领域中保持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利益诱惑与道德选择面前,有信仰的企业家倾向于坚守道德底线,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赵晓还提到,基督信仰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给予他力量和勇气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企业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有了基督信仰的支持,他们相信上帝会给予他们智慧和帮助,带领他们度过种种困难。

同时,信仰也使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能够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不轻易放弃。

除此之外,赵晓还谈到,基督信仰培养了他对待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善良和尊重之心。

基督教教义强调爱与仁慈,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的需求和福祉。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倾听员工的需求,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

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吸引优秀的员工加入,也能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绩效。

赵晓还分享了一位朋友的经历,这位朋友在经历了个人事业的起伏后,通过信仰找到了重新振作的动力。

赵晓说,许多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并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信仰帮助他们找到了坚守价值观、追求真理和善良生活的方向,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专访的最后,赵晓再次强调,基督信仰为他带来了人生的力量和支持。

他鼓励其他企业家也可以通过信仰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在商业的征程中坚守道德和追求真理。

总结起来,赵晓的专访揭示了为何这么多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的原因。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作者认为,基督教文明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为市场经济提供运行的制度结构,保证其能平滑、良性地运行。

中国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更加稳固的信仰与文化的基石上文/ 赵晓北美游历,兴趣盎然而又阴差阳错:不承想对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追根溯源,竟把我抛向了一片精神沃野,对市场经济的求真探索,最终将我引入基督教文明的殿堂。

结果便有了“北美望星空”。

该文一出,立即成为眼球关注焦点,褒贬不一。

赞扬和批评均刺激我进一步对宗教、制度及市场经济的话题作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结果,我惊讶地发现,美国文明中几乎所有令我们欣赏的好东西,都与基督教文明有关。

经济学家们过去真不应该忽视这一影响。

宗教文明是西方市场经济基石物种的基因决定物种日后的生长,而新教文明正好比是一棵苹果树。

我们岂能只见红红的市场经济大苹果,却忽视了那长着苹果的枝、那撑着枝的树、那长出树来的苹果树种子?从文明的演变看,西方文明的因子主要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后来演变成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再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改革,便形成了新教,衍生出一整套有效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

后者直接导致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成就。

而市场经济的成就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美丽果实而已。

所谓文明,其核心是一整套支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信仰与理念。

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再到结果,融汇古希腊文明的基督教文明就这样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石,成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磐石。

通常,一般的看法是,制度是衍化出来的,是逐渐变革的。

这一论断应该说符合大部分的经验观察,尤其是转轨国家的实践。

美国的制度与其说是衍化出来的,不如说是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爆炸出来的。

一些中国人所看到的美国的许多东西:市场经济制度、三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以及言论自由等,早在美国建国之初便一古脑儿全部建立起来了。

从中国古典获得不可思议的能量

从中国古典获得不可思议的能量

从中国古典获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国学在日本企业界的应用来源(期刊):中国商界杂志(2009年第5期)文/本刊特邀撰稿人沈立在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的金融企业与金融家是全球的榜样与精神领袖,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金融的这种崇高地位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质疑。

其实,对中国经济与管理也一样,美国的位置已经开始跌落了,风水轮流转,日本将取代美国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老师,中国企业要开始向日本学习管理了。

我在研究中国与日本两国的管理教育时,发现了一个中日的巨大差异——中国学界与管理界十分迷信和热衷于美国的MBA教育,而日本则相反,他们十分不重视MBA教育,日本只有少数几所大学有MBA教育,不像中国有上百所高校与上千家培训机构都在致力于美式MBA教育。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与管理权威,他们不靠MBA教育,那是靠什么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管理成就呢?答案很简单,日本企业家主要通过在职教育与在岗培训来学习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而高层管理与企业家的学习重点几乎无一例外的始终都是在学习国学——日本人称为汉学,而教材都是中国古典。

北尾吉孝与堤义明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从中国古籍获取不可思议的力量》,作者是享有“日本诸葛亮”之称的著名企业家北尾吉孝,他是世界著名风投公司软银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任日本软银金融集团CEO,也是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智囊团的“头牌军师”,他还有很多美誉:传说中的证券人,投资专家中的专家,以世界为舞台,凌驾风云,宛如跨骑白马的现代武士等。

就是这样一位日本杰出的企业家专门著书立说,反复强调中国经典的重要性,他告诉日本人与中国人,中国古典是日本教育的根本,没有中国古典作为根基,日本百年前不可能那么迅速地崛起,更勿论脱亚入欧!他建议日本人不论什么年龄、性别、学历,都应从头再读一遍中国古典。

他对致力于追求成功的经理人说,智慧和见地是缺一不可的,想成为这样的人,阅读中国古典是惟一有效方法。

赵晓简介_赵晓简历-中国讲师网

赵晓简介_赵晓简历-中国讲师网

Thanks
经济形势研究专家—赵晓
经济、金融
银行金融 教育培训
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体改基金会学术委员、中 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房地产 业协会产业与市场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央视“中国财经报 道”财经观察员以及“经济半小时”年度人物评选顾问、评 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 章多篇,曾专着出版或参与出版《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挑战》、 《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2000中国通货紧 缩研究》《穷人买房就是爱国》、《谁是柠檬?》(经济学随笔 集)、《超越增长》等。 译着有:《空雨衣》、《企业成长理论》两部,在学术期刊 发表论文300余篇。其参与的通货紧缩研究曾对1998年后中国宏 观经济政策取向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其撰写的文章《中国经济 增长的真实故事》曾获总理亲批转国务院经济学家会议参阅;其 撰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界从伦理角度比较不同的市场经济并 反思中国经济转型缺陷的最早的文章;其在中国财政危机、民营 企业家原罪、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观点也颇受注目。

赵晓:非理性繁荣的盛宴不可能持久

赵晓:非理性繁荣的盛宴不可能持久

赵晓:非理性繁荣的盛宴不可能持久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第1期赵晓,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目前最活跃、最有影响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

2014 年外需回暖带动出口增长和消费的改善,完全有能力抵消掉投资下滑的冲击,加之改革红利已经开始释放,与市场的悲观相反,我乐观预计2014 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7.8% 左右,甚至不排除年末带给我们更大惊喜的可能。

物价方面,由于总需求的改善较为温和,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空间也将有限。

劳动力成本上升、水电气等资源品的阶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也会对物价的上涨形成推动作用,但短期较小。

整体看,2014 年CPI 仍将很大程度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全年涨幅预计在3% 左右。

2014 年,货币政策将是贯穿全年的主题,金融领域的去杠杆仍是主要任务。

央行在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

考虑到央行还强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改,这有极大可能将继续推动利率中枢上移。

那么,货币政策真无大幅放松的可能吗?我倾向于认为概率较小,“易紧难松”将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常态。

货币放松的条件目前来看有两个,一是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滑坡,超出政府所能容忍的下限。

从前面所述来看,可能性不大。

二是局部地区或行业出现信用违约事件,并由此可能会加大全局性信用收缩风险。

目前看可能性也不高。

虽然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但管理层已有妥善部署。

因此,总体看今年发生系统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也较低,局部风险不妨碍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综合来看,我看好在短期积极因素改善下的2014 年,中国经济仍能取得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将更大程度地改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能。

050429文化缺失:市场经济之痛

050429文化缺失:市场经济之痛

文化缺失:市场经济之痛 2005年04月29日10:27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编者按不论GE、可口可乐,还是其他著名跨国企业,只要你有心,能够有很多渠道收集这些著名公司的经营之术。

有人因此猜想———如果把那些著名企业的经营模式复制到本土企业,是否也能产生中国自己的GE或者可口可乐呢?昨日下午,经济学家赵晓登坛中联重科,为这种大胆而浪漫的猜想,给出了令中国企业家深思的解答。

名家档案赵晓,1967年出生,江西奉新人,现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国企改革、市场跟踪与预测、企业成长等,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目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主要论著有:《企业成长战略》、《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故事》、《谁是柠檬?》(经济学随笔集)等。

他曾在通货紧缩、中国的财政危机、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就业与失业、企业成长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

强买强卖束缚市场发展市场经济的概念,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的。

在初期,许多人把“下海”经商、挣钱当作市场经济,赵晓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曲解或误解。

市场经济的存活与发展依赖两大要素——公平交易,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在中国自古就有,赵晓对此观点并不赞同。

他列举白居易《卖炭翁》解释:老炭翁“一车炭,千余斤”,被官吏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交换,这种强买强卖式的商品交易,不是市场经济。

他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概念深入人心的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垄断行业强买强卖的非市场经济行为仍然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人类文明史很长,而市场经济的历史,仍是非常短暂。

功成身退枯竭商业动力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先贤给成功者留下的金科玉律中最撼人心魂的就是“功成身退”——不论姜太公还是范蠡,他们在人生的巅峰期都因为及时收手而免遭杀身之祸。

有十字架的变更与无十字架的变更[新版]

有十字架的变更与无十字架的变更[新版]

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朝花夕拾:2002年,我访问美国,写下《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引起轰动。

此后,我一直思考市场经济变革与市场伦理乃至与信仰的关系。

2008年,我将持续思考的结果写成《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一文,从宗教信仰与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这一场伟大的变革及其前景。

(根据作者在清华启迪俱乐部“未来十五年”论坛上的演讲修订)“有十字架的变革与无十字架的变革”这个命题或者称分析范式和我2002年的一篇文章《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在那篇文章思维方向上的进一步扩展,目的是要从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角度建立一个对于变革(转型)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变革(转型)的一个新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写自2002年,这篇文章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学界,第一次从信仰及市场伦理的角度比较了不同的市场经济,并以此框架来反思中国经济改革的缺陷,进而提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要取得完全的成效,不能单兵突进,尚需市场伦理的支撑,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信仰与伦理的磐石之上。

在此以前,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学界及改革界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从机制或运行层面来思考,缺乏伦理的角度,也少有提及现代经济-现代政治(法律)―现在伦理的三位一体、相辅相承的关系。

因此当时我这样谈的时候,有一点石破天惊的味道,然而当今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具有十分宽广的胸怀和开明的态度,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非常强。

因此,几乎是一年之后,政府便在改革上作出了新的部署,将伦理(道德)纳入中国经济改革的范畴。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经济改革的文件中清晰地谈到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认为此举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

专访赵晓: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家选择基督信仰-——基督信仰与中国转型赵晓:2004年,被评为“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2006年,被评为“中国地产界思想贡献人物”;2007年,被评为“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 汇丰银行一位高管说:“如果人是PC的话,那么信仰就是我们的Windows" 。

2008年,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海啸的袭来导致4位世界亿万富翁自杀。

在中国,此类事情也早已不绝于耳: 2008年4月29日下午,年仅41岁的资本大鳄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自杀辞世;7月19日,浙江云光泵阀公司老板朱吉光服毒自尽;8月12日,浙江一制药公司董事长在办公室上吊身亡;10月16日,湛江糖王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庞贵雄在其居住小区跳楼自杀……这些黑色的消息令人扼腕,联想到早已有之的中国企业家非正常死亡的长长名单,不得不让人们对企业家群体最基本的安身立命感到忧虑。

与此同时,人们也关注到,企业家们不仅追求财富,也越来越寻找心灵的净土。

--圣经说,财主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

如此警世名言,让古往今来的许多商人陷入深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而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灵魂需要安顿之所,生命需要意义之家。

基督信仰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企业家们的理想选择与归宿之一。

--记者:你曾发言指出,过去30年,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8%,总共增长了68倍,创造出世界经济变革的“中国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基督徒人数从改革开放初期大概70多万人,增长到现在大概超过8000万,按官方内部统计甚至可能超过一亿,到一亿三千万,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在18%以上。

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经济——赵晓

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经济——赵晓

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经济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前言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愈演愈烈的贸易战、汇率战令全球经济呈现乱象,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的又一次严峻挑战,那么是什么力量一次次的致全球经济于汇率纷争之中,国际货币体系究竟存在哪些缺陷,它会如何影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在本国利益和稳定全球经济大环境的权衡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应该作出何种尝试,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先生,让我们掌声欢迎,赵先生您好。

嘉宾:您好。

主持人:欢迎做客《世纪大讲堂》。

嘉宾:谢谢。

主持人: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赵晓先生的短片。

嘉宾短片: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他在《经济研究》、《改革》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在通货紧缩、对冲基金、中国的财政危机、政府效率的改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等许多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上都走在时代的前沿。

被认为是当前中国大陆最活跃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

主持人:提到汇率战大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的“广场协定”,而且也会联想到日元的这种命运,那么我们中国也有人开始担心,人民币会不会步日元的后尘?嘉宾:首先呢我不是太喜欢这些用词,比如说这个阴谋啊战争啊,因为世界经济我们觉得它的本质实际上是分工与合作,当然它有竞争与对抗的一面,但是分工与合作实际上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那么日本当年的大家都认为是“广场协议”把日本给暗算了,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实际上是日本的央行的货币政策的错误。

就是它在日元应该升值的时候它一直没有升,那么到最后憋不住了再升,所以它的问题就比较严重,那么这实际上是它国内的货币政策的错误。

另外日本现在的经济地位,跟它整个的人口、跟它的资源、跟它的国力,实际上是相称的,它在有一段时间甚至比如说它达到那样的一个比重,反而是一个虚高的,它是正常的一个回归。

赵晓 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赵晓 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赵晓信仰与企业家精神信仰的核心是超越你眼前所见的,去信一个你眼前所未见的。

在《圣经》里面有一句话:“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我还没有见到这件事,但是我相信它已经有确据了,我盼望的这件事我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一定会实现的,这是“信”。

“信”一定是信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相信自己一定不是信仰。

在英文里,信念和信仰都是Faith,比如相信未来的目标会实现,可以说是一种信念。

广义的来看信仰,就是相信一个目前还没有实现的东西,相信一个眼前还没有出现的对象,但是狭义的信仰就是宗教信仰,即回答这个世界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是什么……宗教信仰里面可能会涉及到超越人们认识的神秘力量,并从那里得以确认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我们更加重视企业家的道德行为,一般的人做了坏事造成的危害可能有限,企业家坏了却有可能会危害社会。

企业家的信仰和普通人的信仰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企业家首先是人,其次是男人或者女人,第三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第四才是企业家,第五可能是中国的企业家。

并不能将企业家的信仰简单的理解为企业家的商业精神。

企业家的信仰是超越于企业家的商业精神的,但是企业家商业精神肯定受企业家信仰的影响,是企业家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受企业家信仰影响的,可能还包含着他的家庭、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不仅仅只有在商业上的表现,所以企业家的信仰要高于他的商业精神,并决定了他做生意的方式和目的。

企业家信仰所能影响的不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他怎么对待家庭、怎么对待自己,都与之相关。

经常很多人只关注企业家的财富、企业是否成功,但是企业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家庭生活是否幸福、本人是否幸福,这些同样非常重要。

有信仰的企业家处理生活各方面会更加的平衡,有的企业家可能赚很多钱,可能把企业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会忽略家庭、忽略其他方面,做事情太注重结果。

信仰和企业家商业精神具体来看企业家的信仰对企业家商业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东西方企业家的差异入手。

市场经济概念

市场经济概念

市场经济概念第一个层次:概念、定义是什么辞海里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手段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其实,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2)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介,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市场来实现;(3)市场竞争平等,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在市场进入和买卖行为上都不具有特权,成本与效率原则是决定优胜劣汰的基本准绳;(4)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运用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和通过制订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5)经济活动法制化,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受有关的法律法规制约,依法办事。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它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相联结,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百度百科里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第二层次:基本理论原理是什么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赵晓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赵晓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赵晓: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形势与选择[摘要]本文对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中国经济的争论、走向及选择进行了分析。

根据有关过热的标准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过热”,只是“预热”,2004年也不太可能过热,但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反转已不可逆转。

与此同时,治理通货膨胀将面临失业、利益分化等许多成本,因此,需要谨慎观察并考虑宏观调控的成本。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几乎所有的人现在都同意,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扩张或者说增长时期。

其实,本轮增长周期早在2000年已经启动,其标志之一,即是驱动目前这一轮新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在当年已先行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拉动当年经济增长一举进入8%的增长通道。

只是因为2001年遭遇世界经济“互联网萧条”的打击,中国经济出口受阻,上行态势才受到影响,但不料却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本轮周期的怀疑和争议。

2001年,中国加入WTO,汽车生产和消费被引爆,加入到房地产、城市化等牵引的增长合唱之中。

2003年,即使遭遇SARS冲击,中国经济仍奋力达到出人意料的9.1%的高速增长,至此才平息了中国已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争议。

对此,中央文件承认,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行期。

问题在于,学界和政策部门对于上行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判断各异,特别是围绕着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焦点,争论激烈,进而影响政策的出台。

可以说,不同的形势判断将导致不同的调控政策,而不同的调控政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轮经济的走势,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动态变化。

正如国务院领导所公开表态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重要关口。

对于处在重要关口、徘徊于政策调控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冷静的回顾、反思和前瞻,而把握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反转这一关键则是把握当前宏观经济态势,合理出台宏观政策的要旨所在。

一、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究竟是否过热?未来中国经济究竟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为主要趋势?经济政策应该如何转型,是应该实施紧缩政策还是顺其自然?自2003年3月以来,对于上述问题的争论在国内经济界已持续一年。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那么,一定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异了。诚然,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一目了然。但是,中美两国国情不太相同,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变革与转轨之中。中国人实际上已经拥有很大的经济自主权,并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正越来越导致对于私有财产更好的法律保护以及...报告中对于“政治文明”与百姓政治参与的强调与张扬等上层建筑的变革。可以料想,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日益朝着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的方向前进,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与作法,也会被海纳百川的中国人所借鉴。从这样的度,中美两国政治、法律可参照的地方其实甚多,仍然谈不上是最大的差异。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更有开放(open)性。关于这一点,NBER的那篇论文同样有实证支持。其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上帝面前,人们平等-----博爱的精神内核更容易带来对外人的开放、宽容与尊重。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还有别的作用吗?有的,而且相当重要,那就是引导财富的消费,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马克思说过,富人要想进天堂,比大象钻过针眼还困难。为富不仁者不消说,他们必将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进不了天堂;就是那些爱炫耀财富的人们,那些将财富用于上帝不喜爱的不当用途的人们亦一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同样进不了天堂。但是,对于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富豪来说,情况或有不同。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将告诉他:获取财富只是为荣耀上帝,对他自己来说,必须合理的使用财富,永远保持谦卑才是上帝所赞许的美德。所以,在美国,我们看到,有钱的人必须将财富的1/10捐献给教堂,让其他教民分享,我们还看到,财富排行榜上的富豪与社会捐献榜上的排名高度重合,富人与穷人的关系根本不象中国大陆那样剑拔弩张。当年,中国一位著名的老人挥挥手,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眼间,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是怎样地来消费他们的财富呢?我们看到的第一件事是大修祖坟,这以80年代的温州人为典型代表。第二件事呢,就是包二奶三奶乃至八奶,这以广东人为代表,而且从80年代至今经久不衰;第三件事,我们看到有人干脆修了一座白宫仿制品;第四件事是我们看到有钱的人携带资金遍逃全世界。富人对财富的消费与处理,有的其实已经触犯法律(资本外逃),有的却并没有触犯世俗的法律,所以也难于受不到法律的约束。可是我们知道,这些丑行决不为上帝所喜欢。但是,没有了上帝的约束,这一切就都是可能而且常见的。

赵晓:处理地方债与稳增长的平衡术

赵晓:处理地方债与稳增长的平衡术

赵晓:处理地方债与稳增长的平衡术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4期文赵晓在对待地方债务治理的问题上,中央在寻求一种平衡术:既要推进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又不能因债务治理而影响经济增长。

这对2015年的地方债务治理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5年的地方债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点表述中可见一斑:一是债务治理不能影响经济增长,即要“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二是债务治理改革不能停,即要“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三是债务治理不能冒进,即要“保障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

首先是债务存量太大。

按照2013年的审计数据计算,2015年地方政府到期应偿还的债务为2.78万亿元,这还不包括2013年6月份以后新增的债务中需要2015年偿还的债务。

保守估计,2015年需要偿还的地方政府债务会超过3万亿元。

这一数字虽低于2014年的3.5万亿元,但考虑到经济增长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带来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下滑,2015年的偿债压力仍然不小。

其次是借新债还旧债的老路子行不通了。

地方政府传统的融资方式在2015年将迎来实质性的变化。

一方面,银行出于响应中央号召和防范自身风险的需要开始收紧向融资平台的贷款。

在这种形势下,2015年的到期债务该如何偿还?政府的思路是,在43号文件规定的大框架下,开启新的市场化的举债模式。

其一,让“自发自还”成常态。

这是顶层设计中地方政府未来的主流负债方式,包括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自发自还”上位后,财政部“代发代还”的模式将逐步退出。

但是,“自发自还”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发债流程、信用评定、信息披露相关机制还在摸索之中。

2014年在上海等10省市启动的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总规模刚过1000亿元。

即使2015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全年“自发自还”形式的发债规模应该也不会超过5000亿元,与全年近3万亿元的偿债规模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赵晓流动性用好了能收一石多鸟之效

赵晓流动性用好了能收一石多鸟之效

赵晓:流动性用好了能收一石多鸟之效国企改革,仅仅看保值增值,只考虑经济效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实现全社会的和谐。

国有企业加快上市并适度减持,所得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为中国下一步发展赢得最大空间,既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流动性过剩的宏观环境,又大大推动了国企改革以及中国的社会变革。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一大特点是所谓的“三过(投资增长过高、外贸顺差过大、货币投放过多)”,而“三过”背后是“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从政府现在的解决手段来看,无非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把流动性重新“装”回去,就像童话中的渔夫把魔鬼装回瓶中一样,即通过大规模短期对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利率、发行特种国债等)的办法来降低流动性。

第二个是把流动性推出去,如通过QDII 等向境外输出流动性。

这两个主要的方向都面临一些问题,甚至可能会掉入陷阱:短期对冲最大的麻烦是,它实际上无法解决长期问题,反而带来新的问题,同时必然造成对银行赢利的压力;输出流动性的做法可能带来严重的海外投资风险,使中国陷入另外的陷阱。

很多人都认定是泡沫危机导致了日本经济的低迷,其实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经济失败有三大原因:泡沫危机、对美投资失败、对东南亚投资的失败。

当年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也是面临流动性过剩,结果对美大举投资,最终损失达8000亿美元之多,几乎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之和。

东南亚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那几个东南亚国家出了问题,背后却是日本投资的失败。

中国现在要防备泡沫,防备流动性过剩造成“三过”,同时避免出现当年日本泡沫的危机,这一思路的方向是对的,然而要非常当心对外投资的风险。

日本对外投资结果很差,我们对外投资的成果也非常值得怀疑。

说起来,流动性过剩及其疏导这样一个大的宏观问题,跟国企改革非常有关系。

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的股价上涨很快,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导致了大量旺盛的需求进而产生了泡沫,而对付流动性过剩的泡沫,较好的办法是大量增加国有企业上市,通过供给增长来缓和供需矛盾,抑制泡沫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在北美仰望星空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赵晓中评网2003-2-26在北美游历,为的是读无字的书,为的是有机会在异国他乡仰望星空。

在这片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物质文明最昌盛的国度,我经常反躬自思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美国素来给予国人最深印象的是这个国家林立的高楼大厦,代表着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纽约的摩天大楼—纽约世贸大楼过去一直是美国文明的象征,亦不幸成为恐怖分子攻击的对象。

可是,高楼大厦在中国已不稀罕!事实上,90年代以来,中国高楼大厦兴建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

上海建筑之高、之雄伟已经超过美国许多城市。

北京、广州、深圳等在高楼大厦的兴建上较上海有逊色,但也不差。

据说目前上海正着手兴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显然,高楼大厦并不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国异。

那么,是财富的差异吗?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

据说全世界最富有的六个人约占全球财富的60%,而这六个人全在美国,由此可以想象美国人惊人的富有。

美国最令人惊诧的富裕不仅在于这些超级大富豪,更在其占人口90%的中产阶级的富有。

在美国,只要你有一个正式的说得过去的工作,你便可以轻松成为中产阶级一员,拥有汽车、洋房,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

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840美元,而美国是34100美元,两者差距悬殊。

中国的人均收入这些年提高得很快,现在正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所以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有望在今后稳定的提高。

此外,中国已经出现一批富豪,而且富豪成长的速度惊人(在此暂不作道德评论)。

所以,尽管中国的富裕没法跟美国比,但考虑到中国人收入水平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考虑到在中国毕竟也能随处见到富人,财富差异虽大,但不足以构成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

或许有人会说是科技水平的差异。

从某些数据,譬如从科技水平的现状,从企业R&D的经费看,情况似乎是这样的。

但是,中国同样拥有许多象模象样的高科技。

中国早就搞了氢弹、原子弹,让火箭上天,并且正研制航天飞机。

所以,中国的科技水平虽说与美国有差距,但不是天差地别的差异。

或许还有人会说是金融的差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尖端的一块就是金融,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软肋,中国的金融发展目前仍非常落后。

相比之下,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金融,最早实施金融放松管制,引发金融创新,至今吸收着全世界75%的金融资源,使美国的金融优势成为美国三大优势之一(另外是科技优势与政治强权优势)。

不过,中国的金融虽然落后,但是环观举国上下,银行多如米铺,证券公司到处招摇过市,而基金的广告也已在央视的黄金时间频频闪烁。

所以,中美两国的金融差距当然是很大很大,但亦不足以构成最大的差异。

那么,一定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异了。

诚然,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一目了然。

但是,中美两国国情不太相同,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变革与转轨之中。

中国人实际上已经拥有很大的经济自主权,并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正越来越导致对于私有财产更好的法律保护以及十六大报告中对于“政治文明”与百姓政治参与的强调与张扬等上层建筑的变革。

可以料想,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日益朝着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的方向前进,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与作法,也会被海纳百川的中国人所借鉴。

从这样的角度,中美两国政治、法律可参照的地方其实甚多,仍然谈不上是最大的差异。

那么,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教堂。

只有在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不是多和少的差异,而几乎是有和无的差异。

何以言之?听我慢慢道来。

我在美国落脚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波士顿。

当我踯躅在波士顿这个城市时,我到处可以发现尖顶的教堂,其数量之众多过中国的银行和米铺。

在哈佛广场附近的街道上,我曾驻足四望,结果竟然在三个不同的方向发现了三个教堂。

事实上,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农村到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发现:这个国家最多的建筑不是别的,正是教堂。

教堂而且只有教堂,才是美国人的中心,是凝结美国人最核心的东西。

星期天,看街上的川流不息的人流,十有八九中,不是要去教堂的,就是从教堂出来的。

美国人不是傻瓜,其对教堂之需求如此之盛,而教堂的供给也是呼之即来,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在美期间,教堂与美国经济、社会及政治的关系成为我思考时间最长、想得最多的问题。

经查阅文献,我得出许多有趣的想法。

限于篇幅,这里我仅仅谈经济方面的内容。

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之比较。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叫人不偷懒。

计划经济搞行不通,坏就坏在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

而在自由市场制度下,懒人是没法活的。

所以,市场经济会逼着大家去竞争,它是个有效率的经济制度。

但是,市场经济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

这使得市场经济存在着一种危险,就是它有可能导致一个很坏的情形:诱使人们勤奋的撒谎、勤奋地害人,不择手段的谋取财富。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完善,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不会这样的。

但是,市场经济光靠自身永远也不可能完善,因为它只能叫人不偷懒,而不能叫人不撒谎及害人。

的确,市场的重复博弈可以降低撒谎和害人的行为,而法律的严厉惩罚亦有利于交易行为的规范。

但是,在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情况下,合同永远是不完全的,完全靠重复博弈和法律的惩罚来求得规范的市场行为不仅不可能,而且可能不经济---这意味着市场的运行成本无限高,贵得让人没法使用,最后或自行崩溃----就象我们在拉美的“市场经济”以及的“市场经济”中所看到的那样。

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就在一定程度上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朴素的认为,市场经济就等于发财,而发财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跛足的市场伦理业已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两大痼疾:一者,不是靠劳动致富,通过创造社会财富而获得财富,而是靠官商勾结,凶恶地地转移社会财富的办法来获取财富;二者,在市场交易中不讲诚信,靠食言而肥,靠坑蒙拐骗而致富。

所以,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呼唤出了一群“人妖”:他们在日夜不停地靠撒谎和害人成一已之私利。

这样的市场经济自然运行成本高昂。

而造成这样高昂的经济运行成本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自我约束。

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转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贵的市场经济。

我们知道,如今的中国人是什么都不信的: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天命,不信未日审判,当然更不信天堂。

古典的中国人还信孔子,还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经文化大革命洗礼后的中国人就连这一点可怜的伦理也不再相信了。

什么都不信的人,最后只能信自己。

而信自己实际上意味着一切都是可能的,撒谎骗人害人坑人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则有不同。

中国人或许很难理解基督教徒是什么样的人(过去我自己也是这样)。

在此,我只能说他们是和我们一样充满理性的人,而你只要不将他们理解为怪物就行了。

不能否认也不必否认进进出出上教堂的人中也有骗子,但就大部分人而言,他们上教堂决非是吃饱了撑的,众多的教徒的的确确是怀着虔诚的信仰出入于教堂的。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话一般人恐怕难以做到,因为一般人都不是君子。

相比之下,总是仰望教堂尖顶的人们情况总体而言较易遵守财富操守和准则。

为什么?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有经典的阐述。

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清教徒虽然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积累财富的人,但其追求财富并非为一己之私利,而为的是“荣耀上帝”(for the Glory of God),并使得自己死后可以进入天堂。

这样的财富伦理使得清教徒在追求财富时的目标与手段不再是分裂的,而是一致的。

一个清教徒决不可能设想用撒谎和害人的方式去获得财富,因为那样做非但不能荣耀上帝,恰恰是背叛上帝,必然遭到上帝的惩罚。

清教徒既然相信取财须有道,而且一心只想着为上帝而创造财富,自然可以成为君子,而且是君子中的君子。

顺便说一下,想到这一点,我对小布什要求美国的CEO们在财务报表上签字时按着圣经起誓便恍然有了新的体会:原来布什不仅要为CEO们高悬上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要将他们置于地狱之刀山火海的威胁之中。

法律之剑再加上帝的目光,显然要比单纯的法律的作用为大。

因此,获取财富之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恰能弥补市之不足。

从这个角度上讲,市场经济天生需要与某种市场伦理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就象好马天生需要好鞍一样。

从从类社会来看,最成功的模式是教堂+市场经济。

也说是说,叫人不偷懒的市场经济与叫人不撒谎、不害人的强大信仰(伦理)珠联璧合,才能生出最美最大最甜的果实。

你不是追求诚信吗?那么你应该知道:有信仰的地方有更多的诚信。

这一点对于爬坡的中国经济改革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的另外一大不同是:前者更容易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

原因也很简单: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相比于只是信自己的人更容易建立彼此间共同信任,从而缔约。

有人认为,美国最了不起的就是200多年前确立的一套宪政体制,这一观点我颇为赞成。

但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又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早在第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驶往新大陆途中,就有了后来成为新英格兰诸州自治政府的基础“五月花号协议(The Mayflower Compact)”,其内容包括组织公民团体以及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等,而契约的第一句话便是“以上帝的名义,阿们(“IN The Name of God, Amen.”)。

”所以,共同的信仰是共同的法律的基础。

否则,就算法律制定出来也不会得到遵守。

我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查到一篇专论宗教与经济的论文。

该文非常难得地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

其中发现之一便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地区)更容易建立起共同遵守的制度、法律-----是教堂在市场法律的背后伸出了一根强大的支柱。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更有开放(open)性。

关于这一点,NBER的那篇论文同样有实证支持。

其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博爱的精神内核更容易带来对外人的开放、宽容与尊重。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还有别的作用吗?有的,而且相当重要,那就是引导财富的消费,调节穷人与富人间的紧张关系。

圣经上说过,富人要想进天堂,比大象钻过针眼还困难。

为富不仁者不消说,他们必将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进不了天堂;就是那些爱炫耀财富的人们,那些将财富用于上帝不喜爱的不当用途的人们亦一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后同样进不了天堂。

但是,对于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富豪来说,情况或有不同。

因为他的宗教信仰将告诉他:获取财富只是为荣耀上帝,对他自己来说,必须合理的使用财富,永远保持谦卑才是上帝所赞许的美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