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二
公共基础知识(全)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精品PPT
六、经济法 1.经济法的概念 2.反不正当竞争法 3.产品质量法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精品PPT
七、商法 1.商法的概念和特征 2.商事主体的种类 3.公司法 4.保险法 5.破产法 6.证券法
精品PPT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三、常用公文写作 1.公文写作的程序 2.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求 3.常用公文种类及适用范围
精品PPT
四、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1.简报 2.调查报告 3.计划 4.总结 5.讲话稿 6.慰问信 7.感谢信 8.倡议书
精品PPT
五、公文处理 1.收文处理 2.发文处理
精品PPT
第九章 历史知识 要点: 一、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华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5.辛亥革命 6.新文化运动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行测公基] 公共基础知识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质、量、度所谓的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此事物能称之为此事物,是因为它们质的不同,所以一个事物的质发生变化时,事物便发生变化,这也就是说质与事物是有着直接同一性。
事物总是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所谓的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在考试中常见的是对事物规模、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比如吹气球,气球中的气体便是数量上的增减,跳舞时每个人排列的不同,而造成排列的形状不同,表现出了质上的不同。
事物的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也就是说同一个质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它的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所以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质才是基础和前提,这叫定性研究,而对事物量的研究是定量分析,而定性是定量的基础。
所谓的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规定性。
也就是量表达到质变中的那个结点。
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都是基于一定的量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无论是量的数量上的增减或是内部结构的不同等等,只有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引起质变。
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成熟,都是大量的量作为前提和积累,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要从最简单的拼音到汉字再到句子,最后到文章的过程,这也都是量的积累过程。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的数量、程度、规模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体现的正是量变积累的过程中,当达到度的标准时,便会打破原有的状态而发生质的变化,坏事做多了就会变成坏人,好事虽然小,但是做多了也会积善成德。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不是单另存在的,是相互渗透,彼此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中渗透着质变,质变中又有量变的存在,从小学到工作单位,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质变,而在这质变中却不断的渗透着量的积累,当读完小学,小学对于幼儿园是质变,而同时它在通往大学的道路中却又是一种量的积累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公基知识复习资料(整理版)
公共基础知识总纲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概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6、法律知识;7、语文基础知识;8、公文写作;9、经济知识;10、科技常识;11、中国近现代史;12、世界现代史;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1、单选;2、多选;3、不定项选;4、实务;5、论述;6、简析;7、写作;8、案例分析;9、综合分析;10、材料处理第一篇政治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①产生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②基本特征✓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恩格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观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这个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把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作自己学说的一个总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呢?这是因为,事物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也不是绝对静止的。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质和规律、形式和内容、方向和道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公共基础知识总纲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概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6、法律知识;7、语文基础知识;8、公文写作;9、经济知识;10、科技常识;11、中国近现代史;12、世界现代史;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1、单选;2、多选;3、不定项选;4、实务;5、论述;6、简析;7、写作;8、案例分析;9、综合分析;10、材料处理第一篇政治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由此派生;极端主张:唯我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或表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1.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2.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的制度。
3.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其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5.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人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6.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
主要包括:(1)采取适当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3)对区域经济发展给予协调、指导和财政支持,促使东、中、西部地区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协调发展;(4)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采取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吸引外资,支持本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
7.所谓“两点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反对只抓一个方面、否定矛盾存在的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辩证法所谓的重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平均看待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2014陕西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本文对于基础的规律知识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考生准确答题拿分的关键所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
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连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2)
公共基础知识(二)●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西亚和南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宪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我国的基层政权在城市中指的是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街道办事处属于派出机构,也属于基层政权);在农村指的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
很显然,县人大及其人民政府不属于基层政权的范畴。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状况决定的,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因此我国实行的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注意两者的区别。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与“高”、“优”相对应的。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
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
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
军转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三
军转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三【导语】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军转干考试中考察的重要内容。
中公教育军转网为广大军转干部整理2015年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必备素养:对立统一规律,供2015年军队转业干部备考。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大家详细讲解这三大基本规律,方便考生学习掌握。
下面,我们最后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的发展既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事物内部两种相互对立的趋势、方面即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而对立统一规律则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对立和同一,这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之为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体现对立面之间互相吸引的一种趋势。
它的基本内容就是: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面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在不同的事物中有不同的情况,而且在同一矛盾的发展和展开过程中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某一具体矛盾一经产生,往往要经过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矛盾产生初期,其双方就已存在差异,但他们对立的性质还处在萌芽状态,随着差异的深化,原来包含的对立逐渐明朗化,并得到充分的展开直到激化,最后达到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让位于新矛盾。
尽管由差异、对立到矛盾的解决并不一定是所有事物都必须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但是随着矛盾的发展和对立面的逐步展开,贯穿其中的斗争性总有一个由隐到显再到激化的过程,由此产生矛盾解决的必要与可能,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2022年)河南省开封市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2年)河南省开封市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考试(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多选题(10题)1.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2.下列哪些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A.市场封锁行为B.限购行为C.招投标串通行为D.虚假宣传行为3.制约公共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有( )。
)A.公共服务部门人员的观念滞后B.政府服务投入严重不足C.政府主导与市场的关系问题D.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4.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包括( )。
)A.合理行政B.程序正当C.高效便民D.权责统一5.陶行知先生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
”梁启超也指出:“断无私德浊下,公德可以袭取者。
”由此可见()。
A.私德涵养对于公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我们应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C.私德的过分发达必然导致公德的弱化D.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6.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A.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B.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C.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D.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7. 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有以下几种情况?()A.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变更B.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变更C.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D.行政法律规范的变更8. 取保候审的时间可以是()个月。
A.3B.6C.12D.159.2016年10月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印发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是()。
A.全面化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B.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应能力的攻坚期C.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D.全面转变粮食流通方式的变革期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分配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的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B.代表候选人不得超过本选区或者选举单位应选代表的名额C.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D.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二、单选题(10题)11.甲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已满5年。
公共基础知识 辩证法
辩证法一、两大观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征3.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特征(1)永恒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2)过程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4.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5.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二、三大规律(一)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4.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三)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肯定、否定的概念肯定: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二
更多信息关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大家详细讲解这三大基本规律,方便考生学习掌握。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
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
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马克思指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有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2)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一切、全盘抛弃,是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
(3)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
这个进程,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进程。
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
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进程,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个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
但是,这个相似,并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
这个新发展又为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C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
D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5)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B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例题解析】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指()。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答案】B。
肯定方面是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无所谓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也无所谓主导与非主导地位。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辽宁中公教育最新事业单位课程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