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2
2020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测试卷(二)【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0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测试卷(二)【及参考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的是()A.家长批评孩子B.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C.新生儿吮吸母乳D.参加画展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3.与近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更重视教育的()A.文化功能B.人口功能C.政治功能D.经济功能4.下列关于封建社会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官学与私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类型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C.鲜明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D.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已经从分离走向结合5.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杜威C.陶行知D.洛克6.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7.“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劝学篇》8.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
这主要说明了教育的()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句话所体现的《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是()A.藏息相辅B.启发诱导C.教学相长D.长善救失10.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A.校外活动B.课外活动C.教学活动D.团队活动11.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处于灵魂与统帅地位的是()A.智育B.体育C.美育D.德育1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叙述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第一篇: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实践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实践是指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对教学研究的影响。
首先,现代教育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教室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能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通过实践,学生还能够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其次,现代教育实践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也非常重要。
通过实践,教师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能够通过实践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些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再次,现代教育实践对于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实践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实证数据和案例,从而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育实践还能够为教育研究提供实践导向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教育实践,研究者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现代教育实践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研究可以得到实证数据和实践导向的理论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现代教育实践,并将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以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教学研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研究是指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对教学过程、教育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论证和总结的活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学研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教学研究能够为现代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通过对教学过程、教育方法和教学资源的研究,研究者能够总结出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二附答案
1.“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于唐代。
22.课程论独立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课程这门学科的诞生。
123.拉尔夫·泰勒的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124.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了一些管理方式和措施,在课程管理方面,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535.隐蔽目标是不易或不能直接看出的,如态度、思想等方面意识领域的东西。
576.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过程,以学校为本位,正可以依据时时变化的各种亲故康,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决策。
927.行为主义者认为,教学是运用适当的强化作用,使学习者产生适宜的行为。
1178.根据学生组织方式的差异,可以把教学组织划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三种类型。
1559.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这些知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
19010.课程组织的基本主责,包括连续性、顺序性和横向组织的整合性三个方面。
13211.纵向结构设计课程是如何展现的,即怎样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最终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
138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3A.斯宾塞认为课程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B.斯坦豪斯认为课程即“教育计划”C.加涅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及教育进程安排D.泰勒的课程观在实际活动中带来了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内容的不系统性2.中观层次的课程开发重点是(A)85A. 教学大纲B. 课程宗旨C. 课时计划D. 课程性质3.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要求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哪种(C)124A.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B.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C.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D.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其中(C)是核心,其他几个因素,一般都要通过该因素发挥作用。
172A. 学校B. 课程计划C. 教师D. 校外环境5.不属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是(B)199A. 练习法B. 参观法C. 实习法D. 实验法6.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的人是(B)16A. 夸美纽斯B. 卢梭C. 赫尔巴特D. 拉特克7.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六种表现形式,其中用户所理解的课程是(D)22A. 正式课程B. 操作课程C. 理想课程D. 感知课程8.以下哪位教育学家认为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A)3A. 泰勒B. 斯宾塞C. 麦克唐纳D. 杜威9.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77A.直线式是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要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B.布鲁姆强调学习内容按由简到难排列体现了横向组织原则C.“新教育”强调根据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D.《学记》中“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就是强调按系列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10.关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118A.认知主义的教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认知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B.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反馈的重要性C.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习得新信息,转换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D.认知生长取决于把事件内化到与环境相应的储存系统中去1.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二必背词条
小学科二必背词条背诵内容:教育与教学一1、教育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社会属性:永恒性、阶级性、历史性2、教育的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利拓尔诺、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3)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3、古代教育的特点:(1)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4)身份地位的象征性。
(5)教学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4、近现代社会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5、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孔子的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的原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2)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学思结合的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学记》的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原则——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2)豫时孙摩原则——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渐进性、集体性教育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知其心,然后能就失也,教也者,张善而救其失者也。
(4)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8、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萌芽;(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四段教学法10、杜威:(1)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2)无目的论;(3)五步教学法教育与教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一)1、(各种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通用答案(1)查找文献资料;(2)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研究,收集资料;(4)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2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现象、问题、规律 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 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 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方法。 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科是知识的主体。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之一。这要研究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组织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 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标取向,运用需要 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具体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第一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教育宗旨(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 整体。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 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 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 标组成。
《课程与教学论》
四、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观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儿童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 今天,我们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编制和实施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 规律。 儿童本位的课程观更是把儿童看作课程的中心。 3.知识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知识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的发展与知识观情况决定了课 程的发展面貌、动力以及组织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2
第二章第一节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概念学科中心课程又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科时数和期限。
主要观点: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二)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与缺点优点:(1)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2)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学生智力;(3)把一定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4)便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于记忆而忽略理解;(2)偏重于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略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统一。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一)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概念又称问题中心课程论。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和课程活动,强调学校课程应该成为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建立社会新秩序和手段。
在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康茨和拉格为代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改造社会”,把学校作为形成“社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
为此,他们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组织学校课程,并给与“天才生”以独立研究的机会。
到了50年代,以布拉梅尔德为主要代表的改造主义教育学派有所发展。
60年代的课程改革遭到挫折以后,他们抓住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战争问题、贫富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设计问题中心课程,并在一些学校中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二、学习课程的诞生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
(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三、古代学校的课程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四、现代课程的形成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六、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3.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4.20世纪50年代,课程开始现代化,具有学术性七、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注: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⑴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5.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文化传统;④人口。
(2)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6.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 教材特点: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1)从听、说到口语交际,强调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言语互动,强 调口语交际的应用性、趣味性,以解决“想不想听说”和“听 说什么”的问题;
2)各版教材都比较注重口语交际训练的系统化、层级化设计;
3)强调口语交际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解决“通过什么形式训 练听说”的问题;
换为统编教材。
▪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由“多纲多本”转变为“一纲一本”的状
态,有利于规避之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1.教材的内容构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小学语文 教材内容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教材 二、阅读教材 三、写话、习作教材 四、口语交际教材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1. 汉语拼音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
《汉语拼音方案》,同年秋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首次将汉语 拼音方案编入教材。
▪ 60多年来,汉语拼音教材经过多种试验,多次改革,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探索中稳步提高。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3)微观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必修专业课程的教育 学):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 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科书的教育学 是“规范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应当是什么”、 “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知识和学 校教育的实践规范问题。
苏联教育家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的、 有目的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 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他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 解为教育活动及其要素。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35 年—96年)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由于认定学科形成的标准不同,人们对教育学作为一 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个标志,有的人认 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有人认为是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也有人把他推迟到将智力测量等定 量研究手段运用到教育研究中的20世纪初期,甚至有人认为 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学的出现。我们认为,教 育学的学科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 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 纯粹的思辨概念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 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 A. Comenius,1592—1670)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 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 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 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 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学(2)
教育学绪论(6分)教育叙事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的科学。
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学校教育就一直是教育学的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捷克文本完稿,学界通常视之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作为最早的职业教师就出现在古希腊,智者与苏格拉底等着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辩论,散见于他们的著述之中。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著述中更是包含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内容。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论著中也有很多有关教育的论述。
这些有关教育的论述,作为中外思想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一章(6分)一、教育学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论(二)心里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了生产劳动服务的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一)教育全民化(二)教育现代化(三)教育国际化(四)教育终身化(五)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由来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都是教育。
通俗的说广义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终身性、针对性、生活性的特点。
三结合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2、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
2、教育的阶级性:不同阶级,不平等,教育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但并不是教育独有。
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治阶级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2. 受教育3. 者教育影响四、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但不正式,教育是神创造的(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口诀:本能生利息(三)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口诀:心理仿梦露(四)劳动起源说: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口诀:米凯爱劳动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3. 没有专门的教师、固定的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场所4. 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
简明教育学教程1、2、3、5、6、7、8、9、10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9.“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A.强迫性B.民主性 C.基础性D.阶级性10.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1.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二、辨析题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解析: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解析: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两大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1.课程的表现形式有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计划(基本依据),中观的课程标准(直接依据)和微观的以教科书(主要依据)为核心的课程资源。
2.课程计划:也叫课程方案,也可以是教育计划,学校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机构制订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规范性、指导性文件,重点是规定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各门类课程的学时数量以及开设的顺序。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五个部分组成。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围绕“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理解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5.见到以下字眼“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关于某课程科目的学科性质、目标、内容构成、教学与评价建议等的纲领性规定,是关于一个课程科目的内容选择组织及其教学进程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特点:导向性、标准性、专业性6.必备内容:课程标准的教育意义(1)关于课程内容的实质性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地方和学校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地方和学校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通过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的具体表述和规定,解决具体科目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构成与学习水平问题。
(2)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统领作用,是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学生评价的依据、基点和标尺。
(3)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总体预设了学生学习特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效果,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尺度。
(4)指导教师教学的官方文本课程标准对特定课程科目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均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和规定,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7.课程标准的构成: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以及附录构成。
课程与教学论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纽曼(Neuman)1994,认为基于方法论的区别,存 纽曼(Neuman)1994,认为基于方法论的区别,存 在三种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实症主义、解释性 社会科学与批判性社会科学。 现有的课程实施研究,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 忠实取向还是占主流(张华1999)。素尔蒂斯 忠实取向还是占主流(张华1999)。素尔蒂斯 (Soltis,J.)指出,教育研究需要以下类型的研究:1、 Soltis,J.)指出,教育研究需要以下类型的研究:1 实证研究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因果关系; 2、解释研究即运用日常语言哲学、现象学以及解 释学等方法3 释学等方法3、规范的研究即奠定选择学科内容、 教学程序和教学实践的伦理基础4 教学程序和教学实践的伦理基础4、意识形态批判 即去掉教育观念的神秘性,只揭示它们与社会权 力结构的联系。作为课程研究应采用多种研究方 法,以便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获得不同的答案。
结论
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历史进程,我们获得 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 “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步转向“实践兴 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步转向“ 趣”,最终指向“解放兴趣”;课程研究 ,最终指向“解放兴趣” 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 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 的规律、规则、程序,逐步转向“课程理 的规律、规则、程序,逐步转向“ 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起蕴 ——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起蕴 涵的意义。
概念重构主义范式两种理论倾向
第一种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为理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 经验的发展,也称“存在现象学” 经验的发展,也称“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以派 纳、格鲁梅特、威利斯、范梅南等为代表。此派 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个体” 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 活生生的经验” 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 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 知识” 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两种 知识并不对立?),强调个体在本质上是知识和 文化的创造者,意识水平的提升与人的自由解放 是课程的终结目的。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2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二一、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1)心理学对学习观产生影响。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者是主体还是教育对象”,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桑代克操作性条件反射,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
现代的学习观中,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2)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
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总之,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学方式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的;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还是启发主动学;是重复训练,还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不同心理学有不同的认识。
如操作条件反射就是机械重复的依据。
研究心理学问题,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研究是重要问题。
2、心理学流派与课程、教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经典小白鼠试验得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学习行为。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人文性,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缺乏人性。
(2)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
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学派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和迁移。
皮亚杰提出同化、顺应两个基本概念。
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
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柏拉图:著名思想家。
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
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
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在心理辅导方面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皮亚杰:提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格赛尔:心理学家,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是格赛尔的著名实验。
赫尔巴特: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学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2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它的诞生受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分七个步骤,思想与博比特大致相似。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更强调人类所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查斯特为"活动分析"。
"工作分析"主要是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而且包括非职业领域。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开创性:(1)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章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第三节)
● 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所 决定的。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 力度、曲式等,在艺术分类上属于听觉艺术和表情艺术,它能 非常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
第二章 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基础》
第三节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艺术的审美是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
第三节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二、审美形态与音乐教育实践
《音乐教育基础》
第二章 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基础》
第三节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二、审美形态与音乐教育实践 基本概念
美、审美形态、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体验、审美心理、高峰体验、和、妙 、壮美(阳刚之美)、优美(阴柔之美)、意象、意境、隐秀、风骨、气韵、优 美(Beauty or Grace)、崇高(Sublime)悲剧(Tragedy)、滑稽和喜剧 (Comedy)、荒诞(Absurd)
音乐教育基础第二章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第三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二审美形态与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基础第二章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第三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二审美形态与音乐教育实践美审美形态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体验审美心理高峰体验和妙壮美阳刚之美优美阴柔之美意象意境隐秀风骨气韵优美beautyorgrace崇高sublime悲剧tragedy滑稽和喜剧comedy荒诞absurd基本概念音乐教育基础第二章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第三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二审美形态与音乐教育实践音乐会音乐课音乐活动音乐会式的欣赏学习性的音乐知识参与性创作型的音乐活动音乐教育基础思考题1音乐审美教育如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2音乐审美教育与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高尚品质的关系是什么3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教学2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听的一个名词就是‘减负’,实际当中不但没减反而加了,上面规定给中小学生实施减负政策,电视上是这么报道的、文件是这么写的,可我们看见的不是减负反而是加负。
国家规定法定日放假,为什么有的学校初三、高三还在补课?直到现在孩子们还是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现在和原先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学校执行的后者是家长执行的。
英国教育学家研究成果:小学一个班最多不能超过19个学生。
否则老师就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情况制定适合他的单独的教育方针。
从医学角度,教室超过19人,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甚至缺氧。
很多时候,学生记不住、考试成绩差、上课睡觉是由于班超过19人导致的,和孩子无关!当年你的班级有多少同学?
小学你是天真的、初中你是叛逆的、高中你是成人的、大学你是自立的。
在中国小学你是天才、初中时人才、高中是庸才、大学是蠢才。
我们上小学时虽然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很多的补习班,但小学期间课程设计的还算全面,老师也教的还算详细。
上小学父母把你当天才培养、老师也按照天才的标准培养,平均成绩都在90以上久而久之你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
你是人不是神,更谈不上什么天才啊、神童啊,小学更多的是培养你的想象力,让你多一些天真、多一些可爱。
上初中相对小学、高中、大学课程初中算是最多的,多不要紧关键是一周内是同时上这么多课程的一上就是三年,不像大学是按学期完成各科的,能在这么多的课程的折磨下坚持三年而且还考上了高中
不容易,所以说初中你是人才。
高中我们努力三年就是为了高考,高中虽然分文理相对初中课程是少了些,但高三一年所用的精力、做的卷子、写过的字、都比你前面11年所做过的还要多,高三对于你的印象就是写啊写、背啊背、算啊算,先不说考上名校了没,好好的一个正常的孩子就这样被折磨成傻子了,除了看书别的什么也不会,知书达礼光会书不会礼了,所以说高中你是庸才。
大学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无所事事,就这样稀里糊涂过上三四年,大学不像中学那样用脑子了,整天无忧无虑慢慢的就会反应迟钝,所以我说现在的大学就是养老院,除了岁数不一样其他的和养老院没什么区别,所以大学你是个蠢才。
我们上学时每个班肯定有好学生和坏学生,那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大部分在老师眼里只要成绩好(书本、卷子)就是好学生,不爱学习的、捣蛋的都是坏学生。
国家规定培养学生成才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现在呢,大部分注重学习成绩反而忽略了德育上的培养。
上学时老师、家长都会对孩子讲不要和坏孩子玩(就是不学习的孩子),俗话说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由此出现了好学生和好学生玩、不学习的和不学习的玩、成绩中等的和成绩中等的玩。
事实证明凡是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听老师话的,在社会上都是没什么本事的。
反而不上学的、半途辍学的、学习成绩不及格的在社会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好学生看不起坏学生、差等生生瞧不起学习好的,不仅是这样,就连有的老师也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看不起。
我想对这些老师和所谓的好学生说对于成绩不好的你
要多多鼓励他、说不定将来是你的同事;对于半途不上的学生你要多多感谢他、说不定将来会是个慈善家对这所学校捐款;对于不上的学生你应该去尊重他、尊重他的选择说不定将来他是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老师或家长一味的、盲目的注重培养知识和特长,不但看不到你想看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以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仅获得昙花一现的辉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你培养孩子时首先看看孩子对哪一行感兴趣,不要当孩子刚对这个感兴趣的时候就被你给抹杀了。
抱着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
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人大吃一惊。
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
所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很重要。
俗话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说明素质教育很重要,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所以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废品,如果社会上这两种少些的话,那么我们的祖国的强大也不远了。
还有一些人,儿童有着成年人的逻辑思维,通常我们会对这些人称为神童,有的家长就利用孩子现在的才智去参加一些电视节目,一是为了显摆显摆自己孩子有多么聪明,二是为了让孩子出名,当然也包括已成名的童星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也有坏处。
初中大家都学过一篇文言文名字叫“伤仲永”,希望你的孩
子长大后不要成为文章中所说的方仲永,现在孩子正是求知的年龄而不是显耀的时候,不然将来孩子长大了别说神童到时恐怕连普通的儿童都不如了。
现在的学生喜欢学校不喜欢上学,喜欢教室不喜欢上课,学生不去学不是他不喜欢学校而是厌学,不去教室不是不喜欢而是对课程不感兴趣。
这就是为什么不上学的比上学的多,校园宿舍的人比教室多。
从而导致各院校招生难的情况、老师上课没人的状况。
我现在所在的这个院校就是这种状况由于招生难的问题,学院专业不管文理只要报就录取;不管分数高低为了突破万人的记录只要报就录取。
这样不仅对这个学校不负责,更是对广大学生的不负责。
像这样的院校一经发现就该严惩。
教育部光改革,别到时改完了学生也没了,应该认真的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愿去学不愿走进教室呢?改革不要改表不改本,本质问题很重要,光改表那只是形式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我发现一个不起眼但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不会正确握笔,人们的握笔姿势千姿百态,我上初中时有一次让班主任签字,我们班主任是毕业不久刚上班的就代我们班班主任,怎么说也是师范毕业的,握笔、写字的姿势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就想就这素质怎么被这所学校录取的,不怕误人子弟还好不是教语文的。
这个习惯应该是从小养成的,我发现现在很多小学生不会正确的握笔。
握笔都不会握就别说写字了,为什么有的小学生就开始带眼睛,就是从小的坐姿不规范而影响的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梦、我的梦】我希望小学时作业少一点天真多一点,初中时课程少一点假日多一点;高中时卷子少一点时间多一点;大学时学费少一点实践多一点;希望教室里的人少一点教室多一点;希望老师少教点没用的多教点有用的;老师对同学批评少一点沟通多一点;孩子压力少一点快乐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