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 的千 言万 语 。因此 让学 生动 手操 作 ,对理 解 和掌 握新 知识 起 平均 分 ”的道 理 。这 样不 仅把 抽象 的 数理 知识 具体 化 、直观 化 ,
着 积 极的 作用 。例 如我 在教 学 “圆 的面积 计算 ”时 ,放手 让学 生 便于学 生理 解和掌 握,更培养 了学生 的合 作意识和 创新精神 。
学科教 育
教育科学
2010年 第8期
浅议数学教学 中学 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徐花珍 (河北省邢 台市开发区东汪学区前晋祠小学 054000)
美 国心 理 学 家 罗 杰 斯 认 为 :“教 学 不 用 于 外 部 控 制 人 的 行 和 灵 活运 用,收 到 良好的 教学效 果 。
为 ,而应该 用 于创 造条 件—— 能够促 进人 独立 自主 和 自由学 习பைடு நூலகம்的
三、 动手操 作 ,有利 于促进 学生 思维 的发展
条 件 。 ”学 生 创造 精神 的培 养是 通过 学 生 自身实 践活 动进 行 的 。
小学 生的 思维 正 处在 由此 具体 形象 思维 为主 要形 式 向 以抽 象
教 学 中教师 应尽 量创 造条 件给 每 一位 学生 动手 操作 、动 脑 思考 、 逻 辑 思维 为主 要形 式逐 步 过渡 的阶 段 。在此 阶段 ,要 想缩 短学 习
让 学生 动手 操作 、亲 历求 知 过程 ,让 学生 在掌 握平 行 四边 形面 积
合 作 是 人 类 社 会赖 以存 在 和 发 展 的 重 要 动 力 。使 学生 学 会
计 算 的基础 上通 过剪 、移 、拼 的方法 ,把 三 角形转 化 为平 行 四边 共 同生活 ,培 养 学生 在人 类活 动 中的参 与和 合 作精神 是教 育 中不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动手操作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综合素养,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学生们日益缺乏机会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本文将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兴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 提供适当的教学设施和器材。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

可以设置实验室、工作室或模拟实验环境,提供各种实验器材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2. 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学生可以分为小组,进行集体合作实验。

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除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还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 实践引导: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先给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让学生不断优化操作技巧。

2. 项目驱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教与学的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实验、制作或拆解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1. 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实验、制作、手工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动手操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创造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设计具体可行性的实验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用纸板和量角器自己制作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边长和角度来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测量、制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在教学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磁片,让学生亲自操纵磁片进行拼贴以感受面积的大小。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分数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各种材料比如整块巧克力、水果等,自己切分成若干份,然后比较大小,分析比较他们的切分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游戏进行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图形时,老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或者搭积木的游戏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认识各种图形,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注重实际情境的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体验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实践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初中生而言,动手操作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应用场景,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知。

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技能。

数学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纸上谈论,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种实践中蕴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动手操作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延伸和巩固,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1. 设计生动活泼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感受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教学“平移”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移动操作,通过自己的操作来理解平移的概念。

2. 利用教学工具和装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和装备,比如几何工具、计算器、图形绘制软件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工具的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拓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比赛、数学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角色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综合素养。

它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标准。

核心素养包括了思维力、创新力、沟通力、团队合作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其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素养发展尤为重要。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上,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在美术课上,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小学生会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动手能力。

小学生天生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动手制作一些创意作品,比如手工、模型等。

通过创造性的动手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动手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难完成复杂的任务,需要依靠各个人的协作来完成。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动手活动,比如小组作业、集体制作一件作品等。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更能够让他们学会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学科知识传递职责,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科素养水平的培养。

小学生身心处于快速成长期,其思维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模式为其学好数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通过本文分析,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学科成长与发展,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教学发展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内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定义、公式进行更好的理解,将生硬、枯燥无味的文字语言内容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物体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第二,基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学科问题,基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动手验证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第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空间形态,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涉及很多有关空间观念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空间形态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1、学校要准备好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动手操作的过程比较轻松,对课堂的知识吸收的也比较快,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准备不好操作所需要的教具,因此很多动手操作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小学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概念1.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学生有效学习、终身学习、迁移应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核心素养包含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等。

动手操作能力则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关键。

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1.注重实践操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在科学课上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事物的变化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美术课或手工课上,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创新和实践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做手工或科学实验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方案,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操作,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我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动手操作创设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1)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2)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3)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

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水平最有效途径之一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水平,谈谈我的粗浅理解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要注意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

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

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水平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能够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升。

例如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水平,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升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动手操作水平。

三、动手操作,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以前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

有了兴趣能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

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动手操作,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语言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有者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使用恰当的语言。

五、动手操作、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现代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

动手能力是培养孩子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提高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操作、亲子合作和社交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一、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操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活,如清洁、整理书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一些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画画、手工拼贴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锻炼手部协调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二、亲子合作亲子合作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参与手工制作等活动来增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用工具,如剪刀、胶水等,并教会他们合理使用这些工具。

同时,家长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创意玩乐,如拼积木、组装模型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三、社交交往社交交往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和交流,孩子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比如,可以参加手工制作俱乐部或者艺术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制作手工作品,分享创作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家长还可以组织孩子去参观一些创意展览或者手工市集,让他们感受到动手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操作、亲子合作和社交交往,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动手活动,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材料,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合作,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

二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一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不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木的成活率、树木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并深入到社会生活,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

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 并且都是180°。这
时, 教师提出疑问:“ 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 形的内角和
都是180°呢? ”这 样, 让学 生带着问题一边思 考一边实
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思考、交流, 得到以下方法:( 1)
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再求和。(2)把每个三角形
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结果都可 以拼成一个平角。
课改纵横·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中, 教师应

不断给学生提供 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 理解和掌
教浙

学绍 兴

市 越

城 区

皋生小

的 动
(312035
)
手鲁

国 富
握知识, 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 等得以验证, 发 展学生的思维, 提 高实践 能力 ; 另一 方面, 可 以及 时 获得课堂教学信 息反馈, 使学生的 思维过程在动手 实践中显现出来, 教师可以采取相 应的措施, 纠正学 生的思维错误。 因此, 加 强动手操 作是培 养学 生学 习兴 趣和 发展 思 维的有效方法。 下面, 笔 者就教学 中如何 培养 学生 的动 手操 作能 力 谈 几 点做 法 。
150 综合 2008·6
三、创设情境, 让学生多参与 心理学表 明: 直观 、形 象、新奇 的东西及 有明确 的 目标要求, 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 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因此, 教师应有的放矢地组织 教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 标, 充分调动他们 的积极 性, 在猜想、操作和自学课本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猜想是依据一定的知识 基础对某一个问题进 行联 想和猜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 很好地运用猜想这一思考形 式, 就能调动学生 的积极 性, 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教学“乘 法结合 律”一课时 , 创设一 个情境让 学 生先复习加法结合律 , 再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 — —猜 想乘法结合律。学生就会得出猜想: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 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三个 数, 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 乘, 再与第一 个数相乘 , 它 们的积 不变; 减 法与除法 也 可能有结合律。这样, 既鼓励学生积极 猜想, 活 跃了课 堂气氛, 又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动”的氛围, 引起动手操作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过程的意识, 教 师在平 常教学中, 应该注 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 段, 展示 直观演 示过程或凭借直观教具, 指导学生参与 操作, 探 求知识 规律或结论。当学生动手操作时, 能使手、口、脑等多种 感官都得到训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 验操作, 凡是能让 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 论的, 要 给予时 间和机会, 让学生 自己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探索 。教师 可随时进行适当的提示, 教给方法, 让学生在动 手操作 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 , 使 他们领 悟到学习 要动脑 、动口、 动手, 培养了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 能力也 得 到 了 发展 。 因此, 在课堂教 学中, 要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 能力,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 手操作, 鼓励学生 求异创 新, 进一步开拓学 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 新能力。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 提高自己的实践 能力和 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农村支教41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潘向科动手操作能力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的重要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以往传统教学观念和部分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明显不足。

而动手操作能力无论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做好准备。

应新课改要求,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更具综合性特征,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开始重点培养,其中就包括实践版块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部分教师自身等因素,现阶段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太乐观,需要加以重视。

一、小学数学低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现状(一)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局部教学如今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一些学校中,教学要求更高,但教师的上课时长、应有的教学支持并未得到充分满足。

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表现在教学中往往就是在有限课时内尽可能地进行更多数量的知识传输,一方面容易忽视低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局部教学。

教材和学生的潜力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学生动手能力也缺少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培养。

(二)受限于传统观念和教学习惯等因素的浅层教学 一些教师由于传统的应试导向观念或长期执教所养成的教学习惯,导致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和教学深度上,都容易陷入浅层教学的困境。

对学生而言,只能掌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些扩展知识完全被教师以“与考试无关”为由当做阅读材料或直接忽视。

学生想要进行更深的学习,具备更多兴趣,也苦于没有恰当的方向和方法指导,无法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

三、小学数学低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方法(一)兴趣引导人普遍都具备惰性,尤其是在面对缺乏兴趣的事物面前。

因此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自愿动起来,教师就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对象融入数学知识,并结合问题和示范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数学现象及其中存在的原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组织秩序乱,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拖堂的现象时有发生。

(2)教师充当“指挥官”,事先设计好操作步骤,或让学生模仿,甚至教师演示代替学生操作,这就极大限度地制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操作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有的又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一般只注意动手操作,追求结果,对数学的一些知识还是理解不透彻,有些学生玩心很重,甚至做与本课知识无关的操作,使操作活动事倍功半。

(2)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范围不够广泛。

因此,它是目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实现从“讲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不仅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还对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是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这样的努力,小学生将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创造力、课堂教学、家庭、学校、共同培养、提高、教育任务。

1. 引言1.1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注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2 核心素养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影响核心素养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些素养对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阶段。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和定理的表达方式常常给学生带来困扰和抵触情绪,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用感官去感受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将纸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和策略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动手操作环节。

在布置任务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设计解题步骤和操作流程。

2.提供实物模型和教具。

实物模型和教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工具。

例如,利用平面模型和立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概念和定理。

利用计算器和几何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操作。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动手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图表、实时操作等教学工具,通过呈现直观的图像、视频和动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设计有趣的数学实物实物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纸板立体图形、使用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数学实物,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

2、体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数学运算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锻炼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外数学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教科书和课堂上,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活动、时间计算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要求,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注重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几何知识,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

有为哲人说:“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把知识传给学生的先结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知识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主动学习的助长剂。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设置悬念(1)新拼出图形的底边与原来梯形的底边关系怎样?(2)它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等,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获取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上来,从而达到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同时,通过剪一剪,比一比,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要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

在低年级数学加减法运算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几种不同的计算物,如小棒、拼板、积木、花等,让小朋友通过亲手操作来感知物体的实际量,例如在运算2加3等于5时,先让小朋友点数处两根小棒(或其他等量计算物),然后再点数处3根小棒,把它们合在一起,再数一数,一共有几根,答案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小朋友们就理解了2加3等于5是正确的。

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拿、放、数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得让学生探索研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先让学生准备小棒,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

学生从5根中任意选出三根。

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

同时把每次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

附表:
记录表
操作次数小棒长度(cm)能否围成三角形
1 2 3
1 9 3 6 不能
2 9
3 7 能
3 9 3 5 不能
4 9 6 7 能
5 9
6 5 能
6 9
7 5 能
从记录表中找出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组小棒。

两组小棒中每一组的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9、3、6)这一组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摆成了一条直线,(9、3、5)这一组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总有缺口。

同时让学生将任意两根小棒加起来与第三根小棒比较。

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那么具体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不难得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进度、内容,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如教学“植树问题”。

该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笔者在教学时,根据3月12日植树节,就把该节课内容调到这天上,并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棵小树苗和栽树工具,在校园里植树。

让学生在植树过程中理解“间隔”这一点知识。

通过观察和实际点数。

让学生领会植树问题几种情况的计算。

两端都种:植树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种:植树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
同时,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想象,如安装路灯、花盆摆放,站队中的方阵、锯木条、走楼梯等等。

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