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虽有佳肴)全文翻译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虽有嘉肴》是两汉学者戴圣写作的作品,出自《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初中语文文言文《虽有佳肴》原文、注释及译文
《虽有佳肴》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
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
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
《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原文大意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1。
【文言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及注释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是选自儒家经典中的一篇礼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西汉-礼记《虽有嘉肴(初中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礼记《虽有嘉肴(初中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虽有嘉肴(初中课文版)西汉-礼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故曰:所以说: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兑命》上说:“学学半。
”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注释: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1)——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学记(虽有佳肴)全文翻译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
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
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1、《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一)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袁彦伯作《北征赋》》3、《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篇一:《虽有嘉肴》原文、译文、阅读答案《虽有嘉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甘美(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通,理解不了(3)学学半教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3、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篇二:20、《虽有嘉肴》原文译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装◆◆◆◆◆◆◆◆◆◆◆◆◆◆◆◆◆◆◆◆◆订◆◆◆◆◆◆◆◆◆◆◆◆◆◆◆◆◆◆线◆◆◆◆◆◆◆◆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三 《虽有嘉肴》 知识点整理 2019-4-29 一、【原文】 虽有嘉肴,弗f ú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 āo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qi áng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学.(xi ...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ji āo 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yuè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释】 ①本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r ú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zuàn 的。
②嘉肴:嘉:美好。
肴:带骨头的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
⑥自反:自我反思。
⑦自强:自我勉励。
⑧善:好。
⑨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学(xiào):同“敩”,教导。
⑩其:表示推测。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兑.命》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教学相长、 五、问答: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虽有嘉肴《礼记·学记》〔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三、一词多义学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虽有嘉肴》翻译及解析《虽有嘉肴》戴圣〔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是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知道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即使。
弗:不。
旨:味美。
不是味道!2. 至道:至:最好的。
道:道理。
3. 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4. 然后能自反也,反:反思自强:强:勉励。
不是勉强!5. 兑命,兑:通“说”。
6. 学.学半,教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同“敩”,教。
第二个学:学习。
7.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促进。
8. 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就是,谓:说。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通假字1.兑命兑:通“说2.学学半学:通“敩”,教导。
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①学. 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重点理解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作用。
不是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3.本文的论点是(结论、中心句)教学相长,不是“学学半”!4.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古诗虽有嘉肴翻译赏析
古诗虽有嘉肴翻译赏析文言文《虽有嘉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虽有/嘉肴(yá),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也。
故曰:教学/相长(zh ǎn)也。
《兑(yuè)命》曰:“学(xià)/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嘉肴(yá):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了。
7自反:反省自己。
8自强(qiǎn):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教学相长(zhǎn):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1。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佳肴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原文的翻译:
虽然有可口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doc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分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 能自反也 ; 知困,而后 / 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 / 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 / 此之谓乎 ?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简单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间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改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从这里能够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特别重视实践,要求把理解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经过行动来证明道理能否正确。
进行实践一定抱着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的态度,以清醒沉着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便错了,也不敢于认可,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质联系在一同,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这类自但是然的结论。
学习自己是一种实践活动,自然一定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对待,而不可以混杂使假或许骄傲烦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令人进步,骄傲令人落伍。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两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相同也是现实的和实质的。
( 以《教师教课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联合课本课下说明稍作改正,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滋味甘美 ; 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利处。
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而后才能鼓励自己。
因此说“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1)——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3) 。
虽有至道 (4)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5) 。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说明】①本节选自《学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
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
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â“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ã,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â“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
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
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
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
《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â),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â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
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
《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大学的教育,要让学生时时练习,一定要用先王正典进行教学,休息一定要有固定住处。
学习的关键在于练习基本功,学习音乐时,如果课余不练习基本指法,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学习诗书时,如果不依靠课余广泛练习比喻,课内就不能学好诗书;学习礼法时,如果课余不学习各种场合办事应酬的规矩,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总的来说,如果对这些课外的操缦、博依、六艺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对《诗经》、《尚书》等正典感兴趣。
所以,君子学习的方法是:时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休息时也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闲暇旅游时也要牢记学习。
这样,才能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
《尚书.兑命》篇中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敬重圣贤之道、逊顺于学业、时时练习、立即行动,他就会学业有成。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今之教者,[1]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
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
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原则:在青春期之发育前进行教育叫做“防止叛逆”;在德行和学业有所成就时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叫做“顺利”;相互琢磨师生的问答从而达到各自理解叫做“观摩”。
这四点,教育成功的基础呀。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了。
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
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引导而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
如果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够用心思考,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
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
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
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学生的过失。
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如今人继承周、孔志向)。
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简洁而透彻,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其此之谓乎!教师知道了学生学有所成在什么情况下最困难,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而且知道怎样讲解效果好,怎样讲解效果差,知道了这四点,然后就能够触类旁通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了;能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然后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然后就能够做好官长;能做好官长然后就能做好一国之君。
所以从师学道,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君德。
正是这个缘故,选择老师不可不谨慎。
《记》中说:“三王四代没有一个选择老师不谨慎的。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大凡求学时存在的问题,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
尊师才能重道。
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
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
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