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学记》原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学记》原文和翻译《学记》原文和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翻译:(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翻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翻译: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翻译: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学记》原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翻译:(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翻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翻译: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翻译: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学记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学记原文及翻译及解读《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学记原文及翻译及解读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学记及解释

学记及解释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 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 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 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兑命曰: 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 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 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 学学半”,其 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 才能回头鞭策自己; 感到困惑, 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 “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 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 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学记原文及详细翻译

学记原文及详细翻译

学记原文及详细翻译《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看看下面的学记原文及详细翻译吧!学记原文及详细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25家)里办学有“塾”,党(500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教育学《学记》全文和翻译

教育学《学记》全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ﻫ【译文】执政得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就就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得,但就就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得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得心了,但就就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得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得风俗,瞧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就就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就就是不能成为玉器得;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得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就就是这个意思吧!ﻫ【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就就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ﻫ【译文】即使有了美味得菜肴,不吃就就是不能知道它得美味得;即使有了最好得道理,不学习就就是不能知道它得好处得。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得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就就是相互促进得。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就就是一件事情得两方面”。

正就就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ﻫ【译文】古时候得教育制度就就是: 在每二十五“ 家”得“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得“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得“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得成就一次。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1【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褪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启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启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白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白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如果执政者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尽管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授他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知道了困惑,就能自我勉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学习和教授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学习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学问的一半。

”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译文:大学开学时,官员们要穿着皮弁服,备办祭祀菜蔬,这是表示尊先圣、敬师长的礼节。

学校要按时练习射箭和歌唱,这是为了使学者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学业。

使用夏楚二物来惩戒游手好闲的人,这是为了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自己。

没有占卜禘祭就不去视察学校,这是为了让学者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原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今译内容选自:刘震.《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另可参见: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今译:执政者能够对国家大事深谋远虑,及时发布政令,能够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这样可能博得一些小的声誉,但还不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

执政者能够尊敬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人和被疏远的人,他就可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但还谈不上教化人民。

执政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起良风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教育办学校才能达到目的。

(页6)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今译: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道理,不能走上天理伦常的康庄大道。

所以,从古以来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必须首先抓紧教育。

《尚书·兑命》篇说:“统治者应当始终不忘重视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敩(xiao)学半。

其此之谓乎。

(页11-12)今译: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

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已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感到疑难困惑。

知道自已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

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相学科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页16)(注:“教学相长”的本意如上所述。

但现在也有关于“教学相长”的所谓“引申义,即:“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sui)有序,国有学。

今译:古代的教育体制:每二十五家为闾,设立“塾”。

每五百家为党,设立“庠”。

每万二干五百家为遂,设立“序”。

在国都设立大学。

(页22)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今译:大学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才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一年考查是否能正确理解教材,是奋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志趣。

第三年考查学习是否认真,专心致志。

同学之间,是否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第五年考查知识是否广博,是否尊敬教师。

第七年考查学习应具有优异的成绩,不但学会课业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贝解。

能选择有益的朋友,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若能做到以上这些就叫做“小成”。

第九年要求知识广博,能触类旁通,思想品德意志方面,能独立思考,成熟、坚定。

这就叫做“大成”。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

这就是大学的教育宗旨。

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学着衔土,也能筑成大的土堆。

”不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吗?(页26)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xun)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今译:大学开学的时候,要穿着礼服,供奉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敬师重道的意思。

要诵习《小雅》诗的前三首,为的是一开头就以做官的道理来劝勉学生。

学生入学后,要听从鼓声打开书箱,为的是使他们虚心受教,重视学业。

学校里备有戒尺、教鞭,为的是整肃教学的秩序。

在夏祭以前不考查学习成绩,为的是留有充分时间,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

教师对学生经常留心观察,但不要烦琐地灌输,为的是使学生用心思考,自己领悟。

年幼的学生,只能静心听讲,不要过早发问,为的是使学生循序渐进,不要超越学习等级。

以上这七点,就是大学教育的常规和纲领。

古书—上说:“在教育工作中,在职的官员学习应以做事为先,不在职的士子学习应以立志为先”。

就是这个道理。

(页33)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今译:大学进行教育的方法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学习,课外休息的时间还有课外作业。

如果在课外不去拨弄杂曲以练习手指,就不能调正琴弦,学好琴瑟。

如果在课外不学习歌咏杂曲,就学不好课内的诗歌。

如果在课外不学习洒扫、应列、进退等杂事,就学不好课内的礼仪。

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习就不能心情愉快,学好正课。

所以,凡是善于教学的人,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尽情地搞课外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好学习,亲近师长,友爱同学而信念坚强,日后离开师友,也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

《兑命》篇说:“专心致志,谦逊好学,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意思。

(页37)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今译:现在的教师进行教学,只知道诵读课本,大量地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消化。

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使学生的资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要求学生也不从实际出发。

因此,就使得学生厌恶学习,怨恨教师,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

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教学没有成效,其原因就在这里!(页38-39)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先防止,就叫做预防的原则,抓住时机,适时地进行教育,就叫做适时的原则;不超越一定限度去施教,就叫做循序的原则,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获得教益,就叫做观摩的原则。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页46-47)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会产生抵触拒抗,不容易克服。

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所成就。

不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杂乱地进行教育,就会陷于混乱而不好收拾。

如果独自学习,没有朋友,就会见解狭隘,学识扁浅,见闻不广。

如果不交益友,就会违反师长的教导;如果朋友相聚不淡正经,就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页47-48)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今译:教师既要懂得救育成功的原因,又要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所以优秀教师对学生教育诱导,就要:引导学少,而不牵者学外走;策励学生,而不强迫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学习起来才能胜任愉快,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

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教育诱手。

(页52)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今译: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当教师的必须了解。

他们在学习当中,有些人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人的缺点是孤随寡闻;有些人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容易,而浅尝概止,不肯刻苦钻研;有些人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困难,而畏难不前。

这四个方面的缺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造成的。

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页61)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今译: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

优秀教师的讲述,简炼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页65-66)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今译:教师知道学生程度的深浅、资质的好坏,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

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

所以当教师的人,是可以从他那用学会当君主的人呀。

可见选择教师,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

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就极具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页71-72)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今译:在教育工作中,最难的是尊敬教师。

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正视学习。

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况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就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二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就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被天子召见,给天子讲书的时候,不要北面行君臣之礼,就是尊敬教师的意思。

(页74)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今译: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而自己获益很多,又把功劳归于教师。

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很大而自己获益不多,反而埋怨教师。

善于发问的人,就象砍开坚木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难砍的地方,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声小,撞得重就响声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