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初三历史中的重要文化和科技发展

初三历史中的重要文化和科技发展

初三历史中的重要文化和科技发展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1.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耕作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农具的改进等。

2.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高超,如丝绸、棉布等。

4.冶金技术: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较为先进,如铁器的制造、铜器的铸造等。

5.建筑技术: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独具特色,如木结构建筑、城墙建筑、园林建筑等。

6.医药技术:中国古代的医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二、中国古代重要文化成就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主要思想有仁、义、礼、智、信等。

2.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主要思想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

3.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如唐朝的玄奘西行取经等。

4.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丰富,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5.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6.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三、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1.近代科技: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但在某些领域仍有突出的成就,如詹天佑的铁路工程、侯德榜的化学研究等。

2.现代科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航天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等。

3.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如高铁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等。

四、世界科技发展概况1.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科技:这些古代文明在数学、建筑、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技发展迅速,如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牛顿的力学定律等。

3.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展进入了高速时期,如蒸汽机、电力、内燃机等。

2025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1++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件

2025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1++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件

掌权,稳定了社会 秩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领域
措施
作用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023年教
材删除)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 制,提高了农民积极
徭役
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军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3 青铜器与甲骨文8年2考
[七上P25-P27]
用途 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
功能
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
铜 工艺
的比例,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性质 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2)重大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 之战等。 (3)结果:秦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思想 相互转化的(辩证的思想)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受
其影响)
老子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
简介 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社会。

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探讨,呈现出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农村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以种植为主,兼有养殖。

古代农民主要种植五谷,如稻、麦、豆、黍和稷等,以保证食物的供应和人民的生活。

另外,农民还养殖牲畜,如猪、羊、鸡和鸭等,以利用其肉类和其他副产品。

这种种植和养殖的组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农村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特点是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生活方式简单且传统。

古代农村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场,农民们大多住在家庭围合的村落中,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同时,农民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互助农作、借贷等方式加强了农村社会的凝聚力。

农村社会的存在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其次,在农业的推动下,农民们学习并掌握了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这促使农村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农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结构。

同时,农业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还表现在农村社会的文化和制度方面。

农民们通过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其中一些转化为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农民还形成了一种农村自治的制度,通过农村社会的自治和土地制度的建立来解决农村管理和土地分配等问题。

这种农村的自治制度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总之,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村发展紧密相连,农村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们通过种植和养殖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物质基础,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社会的文化和制度的形成,这些特点和影响对当代农村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一、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从采集与狩猎过渡到农耕,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

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完善,为后来的农村社会奠定了基础。

1. 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古代农业技术的改进对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期的农民主要通过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土地的耕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如犁和耕田机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

此外, 更好的灌溉系统和农作物保护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些改进的技术和方法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农田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土地,而农田制度在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从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制度,到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再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制度,不断地完善和调整着农田制度。

这些制度的不断演变与调整,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农民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耕种和生产,在谋生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的基本经济支柱。

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与变迁。

1. 农民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相对简朴,主要以耕地养家为主。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以确保农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民在农闲时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如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庄的维护等,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 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与农民的工作成果和土地的多少密切相关。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和经济状况购买并拥有不同大小的农田。

土地越多,农民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就越高,与此同时,他们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任务。

3. 家庭与社区生活农民的家庭生活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也是古代中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研究员王东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Member of The CAE LU LiangshuProfessor WANG Dongya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 pment course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AST)in China.s re-cent modern times was reviewed,the main achievements o f AST in China was elaborat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pro gress o f AS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50years was summarized,and the prospect o f the develo 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in21st century wa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leadership o f the com munist p arty and walking through socialistic path,did China end up the bitter history o f being poor&weak,and realize the most intensive and pro found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s his-tory which make Chinese people can manage their fates by themselves.China has finished the shiftfrom the sub-sistence stage to the comparatively well o ff stage,and realized the2-step strategic targets for China.s mo dern-ization in advance.One o 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successes was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 f China.s AS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In21st cen-tury,China.s agriculture will take even heavier responsibility than the last20years since China im plementedthe re form and o pen policy,becaus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in the course o 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 in21st century,the unconventional develo pment o f science&technology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Key words:recent modern times,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前言百年历史表明,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尽半个世纪的停滞、落后,又仅用半个世纪时间由衰弱实现强盛,许多方面还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耕作学:第4章 复种

耕作学:第4章 复种
1.中国作物复种发展的3个阶段
上世纪50~70年代: 以扩大复种增加 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为主要特征.
上世纪80年代: 通过提高单产和土 地生产力为主增加粮食总产,并逐
步向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主要特征是, 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开始重视质量
与效益。
第4章 复种
第1节 复种概述
第4章 复种
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一般休闲期达2年以上、并占整个作物轮作周期2/3以上 时,才能称之为撂荒。
第1节 复种概述
二.中国的复种状况及其增产作用 第4章复种
第1节 复种概述 二.中国的复种状况及其增产作用
中国近半个世纪不同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粮食生产概况 年份 1949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6 1996* 1997 2004 耕地(亿hm2) 0.979 1.080 1.029 1.000 0.974 0.952 0.950 1.300 1.299 1.224 播种面积(亿hm2)1.258 1.480 1.434 1.482 1.449 1.488 1.523 1.523 1.540 1.536 复种指数(%) 131.0 137.0 139.3 148.2 148.8 155.8 160.4 117.2 118.5 125.4 1996年与1949年相比,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了2656.1万公顷,但 同期耕地面积减少了290.8万公顷,因复种而增加的作物播种面 积达2946.9万公顷。
种植方式 接续种植
套种 间作 混作 年间作物接茬种植
符号 — / || × →
例 水稻—水稻 小麦/玉米 大豆||玉米 不同类型牧草种子混播 春玉米→小麦—水稻

【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中国是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设施园艺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古文奇字》中记载“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沟谷中温处,瓜实成”。

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

此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汉书补遗》中的《循吏传》、唐朝(公元618—907年)王建的诗中、元朝(公元1279—1368年)王祯《农书》、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世懋《学圃杂疏》等均有设施蔬菜栽培的记载,而且明朝北京地区已有黄瓜加温温室早熟栽培。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主要继承了唐宋元明各朝设施园艺技术,产品主要供养皇家贵族富商,故发展缓慢。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设施园艺有所发展,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规模有限(安志信等,1990;李天来,2011)。

尽管中国设施园艺发展历史悠久,但真正大规模快速发展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40年。

01中国设施园艺60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中国大陆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园艺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20世纪50年代,总结传统设施园艺生产经验,推进了风障、阳畦、加温单屋面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1954—1955年农业部组织全国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20余人,对北京市郊区设施蔬菜栽培进行了深入调查总结,并出版了北京市郊区《阳畦蔬菜栽培》《温室蔬菜栽培》等调查报告专著,推进了全国城市郊区以及特产区的设施园艺研究,为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阳畦、温室蔬菜生产在北方大中城市近郊区迅速发展,对冬春淡季蔬菜供应起到了一定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重点开展了单屋面土温室改良和塑料薄膜大中小棚蔬菜生产技术研究,推动了这些类型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刘步洲和陈端生,1989)。

50年代末改造了一面坡加温土温室,研发出北京改良式温室、鞍山两折式温室、三折式温室、立窗式温室等单屋面加温温室,主要用于早春育苗和秋延后栽培;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农用聚氯乙烯(PVC)薄膜,并在小拱棚蔬菜早熟栽培试验中应用获得成功,此后上海和北京的塑料化工厂开始生产农用聚氯乙烯和聚乙烯(PE)薄膜。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2. 技术创新: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政策支持:古代中国政府实行重农政策,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和保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粮食,这促使农业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如实行了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3. 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4.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

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神话传说B.考古发掘C.学者推断D.史书记载2.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

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①距今约170万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知道使用火④掌握磨光技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3.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A.B.C.D.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5.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处应该填入()A.修建房屋B.制作陶器C.打制石器D.种植作物6.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7.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

由此可知北京人()A.以采集狩猎为生B.已经会人工取火C.开始种植农作物D.会使用磨制石器8.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A.都会缝制衣服B.都使用打制石器C.都会人工取火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9.“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A.B.C.D.10.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

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师版)

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师版)

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专题概括1.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2.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3.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6.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

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7.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阶段特征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主要证据。

2.原始农耕生活:1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3.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进而到部族社会,这一时期存在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有许多部族,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族首领,他们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利害关系、共同信仰,是早期国家的的雏形。

4.夏商周时期:(1)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

园艺专业介绍

园艺专业介绍

园艺专业介绍园艺专业介绍园艺专业介绍〔一〕:园艺专业专业简介园艺专业园艺田园艺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欣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

在古代,果树、蔬菜和花卉的种植常局限于小范围的园地之内,与大田农业消费有别,故称为园艺。

园艺相应地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和欣赏园艺。

园艺业是农业种植业的组成局部,对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好处。

园艺作物一般指以较小规模集约栽培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

主要分为果树、蔬菜和欣赏植物3大类。

园艺起于石器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园艺在意大利再次兴起并传至欧洲各地。

中国周代园圃开场作为独立经营部门出现。

历代在温室培养、果树繁殖和栽培技术、名贵花卉品种的培育以及在园艺事业上与各国进展广泛交流等方面卓有成就。

20世纪以后,园艺消费日益向企业经营开展。

现代园艺已成综合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以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

园艺产品已成为完善人类食物营养及美化、净化生活环境的必需品。

园艺专业介绍〔二〕:业务培养目的:业务培养目的: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园艺学的根本理论和根本知识,受到园艺植物科研、消费、管理方面的根本训练,具有园艺植物消费、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根本潜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潜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根本理论知识;2.掌握生物学和园艺学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3.掌握园艺场(园)的规划设计、园艺作物栽培、种质资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4.熟悉农业消费、农村工作和与园艺植物消费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具备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意识和根本知识,理解园艺消费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开展趋势;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根本方法,具有必须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潜力。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这说明()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可知牛耕的出现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故选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从史料的历史价值来说,不能单纯评价文献史料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不符时,出土的实物史料更有说服力,并不是强调我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排除D项。

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制造农具为主,可知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南方农业发展落后,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出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D项错误。

3.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朝时期()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默写清单(1-6课,含答案)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默写清单(1-6课,含答案)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默写清单(1-6课,含答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在云南发现的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万年。

蓝田人发现于蓝田,距今约万年。

而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万年。

通过对以上古人类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是因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器。

二、北京人1.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山上,遗址最先于年被发现,后来陆续在遗址中发现有大量有关北京人的化石、大量的动物化石、用火遗迹以及近10万件,根据这些发现,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万年,同时也为复原北京人提供了证据。

2.根据北京人遗址化石的研究,北京人身高平均为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行走。

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常有动物出没;能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来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我们把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作时代;北京人结成生活在一起,共同获取食物。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学会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山顶洞人1.距今约万年,在人生活过的地区出现了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与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使用石器,依然属于旧石器时代,但掌握磨光和技术;懂得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3.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的差别;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而农业的发展是定居生活的基础。

在距今约2万年,先民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

在距今约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如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发现于我国南方、而和黍发现于我国北方。

广东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附参考答案】

广东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附参考答案】

广东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2.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

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由(田地):(“来”的象形•未:翻土工具)A.劳动生产B.分封制度C.兼并战争D.祭祀礼仪3.《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

这反映了秦朝()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B.重视农业生产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D.注重兴修水利4.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

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A.北击匈奴B.光武中兴C.楚汉之争D.文景之治5.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

这体现了()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6.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七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气这反映了唐朝()A.加强吏治整顿B.吸取隋亡的教训C.注重经济发展D.开创三省六部制7.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

这种部署意在()A.强化中央集权B.削弱武将兵权C.节约军费开支D.应对边防压力8.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

据此可知,元政府()A.推行行省制度B.改进运输工具C.重视交通管理D.促进江南开发9.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

这表明,当时()A.造船技术发达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D.远洋航行开启10.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

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1 年10 月23~25 日,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共同主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博物馆、日本北海道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50 多家研究机构的近200 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0 月23 日上午,举行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沈镇昭同志主持。

中央纪委中组部副部级巡视专员滕久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宋树友同志、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同志、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盛邦跃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姜春云同志在会议召开前夕,专门听取了会议准备和学会的换届工作汇报,并为本次会议写来贺信。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教授致欢迎辞,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并对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工作成果进行了介绍,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同志代表中国科协学会向大会致辞。

10 月23 日下午,举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第四届理事会宋树友理事长作第四届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曹幸穗副理事长作关于学会章程修改报告及第四届理事会财务报告,樊志民副理事长作关于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建议名单的说明。

大会审议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报告、章程修改报告和财务报告,并进行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选举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成员、常务理事和学会领导。

会议选举姜春云同志担任学会名誉理事长,滕久明同志任新一届学会理事长,沈镇昭同志任常务副理事长。

最后由滕久明理事长代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作大会报告。

中国古代九大农业技术发明

中国古代九大农业技术发明

中国古代九大农业技术发明作者:安利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18期“四大发明”早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标志。

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考证和比较研究,列出了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中国古代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农业技术成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四大发明”。

1.水稻栽培水稻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

中国作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的观点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如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水稻实物标本,距今约1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稻作遗存,而且在其不远的东乡县至今仍有栽培稻的祖先野生稻分布;此外,考古学家还在江苏、湖南等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田与灌溉的水沟。

2.猪的驯化此前普遍观点认为,野猪的驯化最早始于中东地区,后来传播到整个欧亚大陆。

随着中国已知最早的可靠的家猪化石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这一观点可能被改写。

这些化石经鉴定被确认为家猪,经过长时间的驯养,形体已发生变化。

碳14年代测定为9100年左右。

此外,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有类似的发现。

这一南一北的考古证据,可以认为中国是家猪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3.粟的栽培粟是一类小籽粒谷物的总称,包括谷子、黍等,俗称小米。

中国北方是粟的起源中心,其野生种狗尾草在中国广泛分布。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炭化粟出土的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裴李岗和河北磁山遗址。

4.养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已成定论。

相传公元前3000年,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育蚕治丝”的方法,把蚕丝作为纺织的原料。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

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世界上迄今最早的绸片,经鉴定已有4200~4400年历史。

中国农业代表人物资料.

中国农业代表人物资料.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 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作为地 方官,更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 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农学巨著 宏大广博
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 业总论”,共六卷,十 九篇,是王祯对农业综 合性的总结,贯穿了以 农为本的观念和天时、 地利、人力共同决关心。他的家乡地 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 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 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 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 书》、《甘薯疏》(1608)、《农遗杂疏》(1612,现 传本已残)、《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等。徐光 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 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 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 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 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 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
湖北省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 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 药之传说。
贾思勰
北魏时人,汉族,北魏末期和东魏 (公元六世纪)
实践出真知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 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 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 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 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 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 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 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 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 辟的见解。

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研究述论

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研究述论

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研究述论张文涛;严耕【摘要】介绍了中国林业史、中国林业史学、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等相关概念,分析了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指出只有把握林业史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才能找到林业史学的努力方向,进而促进林业史学的健康发展.%This paper introduces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restry, Chinese forestry historiography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forestry historiography.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forestry historiography, and points out that only by grasping the basic thread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orestry historiography,can we find the striving direction of the forestry historiography, furthermore,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ry historiography.【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17【总页数】3页(P10291-10293)【关键词】中国林业史;林业史学;发展史【作者】张文涛;严耕【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2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林学的诞生,中国林业史学也随之起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 溉水 利 》 《 清 时 期 还和 流域 的农 田水 利 》 《 代 南方 山 区 的 、明 、清 水 土流 失 及 其 防 治 措施 》 太 湖 流 域 富 甲天 下 , 清 《 代太 湖 流 。 潘 明
域 水 利 建 设 的 阶 段 与 特 点 》 要 谈 及 两 方 面 的 内 容 ; 是 : 太 主 一 对 湖 的排 水 系统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的整 治 ;一 是 对 传 统 的圩 田塘 浦 进 行 了恢 复 与 发 展 。 令 福 《 淤 灌 是 中 国 农 田水 利发 展 史上 的第 李 论
和 使 用机 械农 具 配 套 农 具 的 道 路 。 曾 雄 生 《 器 图 谱 》 《 器 农 与 农
用 了 辽 东 犁 的 作 亩 法 。宋 湛 庆 《 国 古 代 的播 种 技 术 》 卫斯 《 我 , 我 国 汉 唐 时 期 西 域 水 稻 疏 议 》 伟 明 《 元 水 稻 栽 培 技 术 的 发 展 与 陈 宋 定 型 》 李 庆 典 《 国 古 代 种 芋 法 的技 术 演 进 及 其 对 现 代 农 学 的 , 中 贡献 》 中介 绍 了 古 代 典 籍 中关 于 种 芋 法 的方 法 , 谈 及 到 了 它 的 并 演进 , 对 现 实 的 重要 价 值 。 及 施肥 、 物 病 虫 害 防 治 的研 究 , 国 古 代 先 民 在 长 期 的 农 业 作 我
Hit rc e e r h s o iaI s a c r
【 要 】 国是一个 以农业 占主 导地 位的 国家, 国农业技 摘 我 我
术 的 发展 在世 界 历 史 上 占有 相 当 重要 的地 位 , 2 近 0年 来 关 于农 业技 术研 究 的著 作 不 断 涌现 ,这 些著 作 不仅 对 古代 农 业 技 术 的
种类 、 制造 、 肥 技 术 问 题 。 游 修 龄 《 氏农 书 》 乌 青 志 》 对 施 沈 与《 等
水 利 研 究 集 中 于灌 溉 方 面 ,并 在 此 基 础 上进 行 了全 方 位探
讨 。 《 代农 田水 利 研 究 》《 明 ,中国 农 田 水利 史》 《 清 东 南 山 区 的 、明
【 关键词 】 古代 ; 农业技术 ; 发展概 况
农 业 技 术 研 究 涉 及 的范 围广 泛 , 主 要 集 中 于 生产 工具 、 其 农
东 北 地 区 的 耕 作 方 式 及 作 亩 法 , 看 寒 冷 地 带 东 北农 业 的本 质 , 来
东 北 地 区 的 农 耕 是 在 农 业 原 始 基 础 上 吸 收 了 游 牧 民 的 技 术 和 中 原 及 韩 半 岛 的 农 业 文 化 , 种 特 征 在 耕 作 方 式 上 可见 一斑 , 使 这 即
发展 历程做 了详 细分析 ,而且对农业技术发展规律做 了深刻论
述 . 从 多角度 展 现 了研 究 内容 范 围 的 细分 化 。 且
做 出 全 面 论 述 。 《 统耕 作 与 土壤 耕 作现 代 化 》 《 代 两 广 耕 作 传 、清
制 度 与 粮 食 亩 产 的地 域 差 异 》 关 于 《 胜 之 书 》 种 桑 法 ” 释 、 汜 “ 的 读 。 汉 代 辽 东 犁 及 其 作 亩 法 》 过 考 察 东 北农 业 的实 体 , 析 了 《 通 分 它 的力 量 源 泉 , 《 民 要 术 》 登 场 的“ 东 犁 ” 究 中 国 古 代 据 齐 中 辽 研
产 工 具 结构 、 类做 了 阐释 。 种
高农 作 物 产 量 。王 达 《 国 古 代 的 根 外 施 肥 》 焦 彬 《 我 国绿 肥 我 、 论 的历 史 演 变 及 其 作 用》 《 ; 中国 传 统 的 农 业 技 术 与 科 学 》 、刘 彦 威 《 于 我 国 古籍 中 有 机 肥 施 用 问 题 的 概 述 》 到 了 各 种 有机 肥 的 关 谈
我 国 古 代农 田水 利 系统 》 魏 新 民 《 析 三 国 两 晋 时 期 的 江 淮 农 , 试 田水 利 建 设 》 文 章 从 总 体 上 对 我 国水 利 技 术 做 出 了 总 结 。 等
关 于 作 物 的 耕 种 、 培 的 研 究 , 声 汉 《 国 农 学 遗 产 要略 》 栽 石 中
田水 利 、 土壤 、 物 生 产 、 种 , 食 储 藏 、 肥 、 虫 防 治 等 。对 作 耕 粮 施 病
于 生产 工 具 来 说 , 是 生 产 力发 展 的重 要 标 志 。古代 农 业 生 产 工 它
具 的使 用 经 过 了 由木 石 向铁 器 转 化 的 漫 长 过 程 ,根 据 生 产 工 具 的使 用情 况 . 中 国农 业 的发 展 进 程 可 划 分 为 刀 耕 农 业 、耜 耕 农 业、 犁耕 农 业 阶 段 。 此 为基 础 , 史研 究 者 对 其 进 行深 入研 究 。 以 农 闵文 殿 《 两汉 农 具 及 其 在 中 国农 具 史 上 的地 位 》 两 汉 农 具 种 类 对 进 行 分 析 , 出两 汉 农 具 在 种 类 结 构 上有 一 定 发 展 , 提 高 效 率 提 在 促 进 生 产 方 面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标 志 着 我 国 传 统 农 具 已 走 上 制 造
实践 中 已认 识 到这 些 问 题 , 代 典 籍 作 了记 载 。对 于 施 肥 , 在 古 早
谱》 系试探 , 彦《 论 魏晋十六 国时期的农具 与农业生产一 关 孙 试
九 千 年 前 已 采 用 了 粪 肥 、 肥 、 木 灰 等 来 增 加 作 物 的养 分 , 绿 草 提
以河 西 走 廊 为例 》 陶 文 《 作 物 、 业 工具 》从 不 同 角度 对 生 , 农 农 ,

这 一 方 面 都 作 出 了 重要 贡 献 。 虫 害 防 治方 面 , 国 传统 的农 学 病 我 具 有 自己 独 特 的 理 论 与 技 术 , 张 昆 虫 与 人 和 谐相 处 ,淮 南子 ・ 主 《 主术训》《 苑 ・ 文》 主张“ 、说 修 等 昆虫 未 蛰 不 得 以火 烧 田 ”贾 思 勰 , 反对 冬 天 耕 地 的理 由之 一 , 是 冬 天 耕 地 害 蛰 虫 。 丁 伟 《 国 古 就 我 代贮藏物 害虫防治的主要策略 与方法》 析 了“ 封 法 , 态 因 分 密 生 子 调 控 法 ” 利 用 植 物 性 杀 虫 物 质 进 行 处 理 以 及 采 用 药 物 和 物 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