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整理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整理方剂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使用。
通过对方剂学教材的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目录1. 方剂学的概述2.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3.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4. 方剂的配伍原则5. 方剂的制备方法6.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7.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方剂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剂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方剂通常可以根据其组成药物的种类和功效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方剂分类包括补益类方剂、泻下类方剂、祛风类方剂等。
每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作用特点。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是指方剂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方剂中的药物需要相互配合,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合理的配伍原则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浸泡、研末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方剂制备方法将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用药方式。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不同的方剂对于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疗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医学科,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
通过深入研究方剂学,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方剂学教材整理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必背助理中医方剂学汇总
方剂学(20分)(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二、泻下剂(一)攻下剂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二)调和肝脾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二)清营凉血: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四)清脏腑热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2)左金丸:吴黄(黄连6:1)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5)苇茎汤:苇冬苡桃。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六)祛暑剂: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中医大方剂学重点整理
四、名词解释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代表方如败毒散。
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代表方如右归丸。
阳中求阴: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代表方如左归丸。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
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
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以泻代清:治法。
针对热证,用清热和泻下药配合同用的治法,泻下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方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以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增水行舟:即增液润下法。
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刚柔相济:方剂用药配伍法。
《方剂学》整理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用法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治杂病:1 2 3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急汗热服缓汗温服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藿香正气: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新加香薷:夏日感寒暑湿内蕴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发汗解表理气郁,表寒重证止痺痛。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辟秽化浊辛凉平剂(寒热并用)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辛凉重剂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葛根石膏-阳明;柴胡黄芩-少阳;羌活—太阳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升麻:透疹、解毒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后,需要少量饮食,并盖好衣被,以避免风寒助汗。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九味羌活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成分包括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香薷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阴暑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止嗽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风邪犯肺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脉浮缓。
成分包括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脉浮数。
成分包括连翘、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麻杏甘石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喘急,舌苔薄黄,脉数。
成分包括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制剂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1. 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组方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原则、药物配伍原则、药物用量原则、药物用法用量原则等。
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相应的药物;药物配伍原则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药物的相似配伍、相反配伍、相宜配伍等;药物用量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药物的用量;药物用法用量原则是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方剂的制剂方法:方剂的制剂方法包括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提取法等。
煎煮法是指将药材加水煮沸,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然后去渣留汁;浸泡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蒸馏法是指利用蒸馏设备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蒸馏出来;提取法是指利用溶剂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3. 方剂的药物相互作用:方剂中的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增效作用、抑制作用、拮抗作用等。
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药效相互增强;抑制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的药效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拮抗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相互抵消或减弱对方的药效。
4.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主要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疾病领域。
方剂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5. 方剂的评价指标:方剂的评价指标包括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评价等。
药效评价是指方剂的治疗效果,包括疗效、病情改善程度等;安全性评价是指方剂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质量评价是指方剂的药材质量、制剂质量等。
以上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方剂学整理
绪论1、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背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2、八大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是指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吐法:是指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下法:是指通过泄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法。
和法:是指通过和解和调解的方法,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症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温法:是指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种治法。
清法:是指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消法:是指通过消食、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作用,是脏腑、经络、肌肉之间因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而成的有形之邪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补法:是指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增强脏腑生理功能,以治疗气血不足、脏腑生理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虚症的一种治法。
3、方剂的组成君药:是指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
君药在方中必不可少其药力最强,药味较少,用量一般较大。
臣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一般臣药药味比君药多,其药力与药量均比君药小,与君药协同增效或协生新效,构成方剂的主要配伍关系。
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消除或削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与君药药性相反但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导方中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要性能、协调诸药相互作用的药物。
4、方剂的变化药味加减变化,是在主证病机、君药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兼证或次要病证的变化而相应地增加或减少方中次要药物(臣、佐、使药)的一种变化形式,又称“随证加减”。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剂学完整整理⽅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量,按照组⽅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成。
⽅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的⼀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
先秦时期复⽅的产⽣和发展《五⼗⼆病⽅》:记载五⼗⼆种病的症状与治疗⽅剂(外科、⽪肤科为主)、283⾸⽅,⽤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剂型。
标志⽅剂临床应⽤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13⾸、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剂分类:“七⽅”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应⾂之为使。
”两汉时期⽅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书之祖):辨证论治,⽅中寓法,融理、法、⽅、药于⼀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殊载⽅323⾸,使⽤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略于理论《肘后备急⽅》(简、便、廉、效):单⽅510⾸、复⽅494⾸;多⽤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皆已试⽽后录。
隋唐时期⼤部头⽅书的出现《千⾦⽅》--《备急千⾦要⽅》《千⾦翼⽅》(孙思邈):载⽅7500多⾸;病症类⽅,⾸列妇⼉;专辑“⾷治”卷;收录保健、美容⽅。
《外台秘要》:载⽅6800多⾸;保存许多散失⽅;按科、病分类⽅剂。
宋(⾦)元时期⽅剂学的全⾯发展1.官修⽅书:《太平惠民和剂局⽅》--第⼀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确有效验⽽实⽤;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药⾟温⾹燥2.专科⽅书问世:《⼩⼉药证直诀》(钱⼄),最早的⼉科专科⽅书3.⽅论专着产⽣:《伤寒明理论》(成⽆已)--第⼀部专门⽤君⾂佐使理论剖析⽅剂的专著⾦元四⼤家:刘完素善⽤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法》明清时期⽅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之巨,历史之最:《普济⽅》载⽅61739⾸--我国现存最⼤的⼀部⽅书2.⽅论专着,层出不穷:《医⽅考》、《医⽅集解》3.专病专⽅,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剂《医⽅集解》(2)治法分类⽅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量古代⽅书之校刊出版2、⽅剂⼯具书的⼤量涌现以《中医⽅剂⼤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方剂学笔记整理
方剂学与中医学的联系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基础。
方剂学通过对中药的配伍、用量、用法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学的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 方剂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 提供了有力支持。
方剂学与中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完整体系。
药量: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遵医嘱
方剂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煮方法:根据方剂的组成和功效,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注意火候和煎煮时间,煎煮完成后 需过滤药渣,只取汤汁服用。
服用方法: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服用时间和次数,一般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用。对于特殊病情,需遵医嘱。
注意事项:避免与食物产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注意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和发霉;对于有毒 性的药物,需特别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中毒。
方剂的组成和 变化方剂的源自本组成君药:针对主病 或主证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 治疗主病或主证 的药物,或针对 兼病或兼证起主 要治疗作用的药 物
佐药:协助臣药 加强治疗作用的 药物,或直接治 疗次要症状的药 物
使药:引导药物 直达病所的药物, 或调和药性的药 物
方剂的加减变化
方剂加减变化的概念:在原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增减、药量调整等变 化,以更好地适应证候。
砂锅:传统煎 煮器具,适用 于大多数中药
煎煮
不锈钢锅:现 代常用煎煮器 具,耐腐蚀、
易清洗
陶瓷锅:保温 性能好,适用 于长时间煎煮
玻璃锅:透明 度高,方便观 察中药煎煮过
程
方剂的煎煮用水
煎煮用水选择:最好使用自来水或井水,避免使用蒸馏水。 用水量控制:根据方剂的种类和药材的质地,控制好水量,一般以淹没药材为宜。 煎煮器具:最好使用砂锅或不锈钢锅,避免使用铁锅或铜锅。 煎煮时间:根据方剂的种类和要求,控制好煎煮时间,一般以煮沸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归纳整理完整版.
方剂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药物组方、炮制方法、服用时间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
方剂学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药物学
药物学是方剂学的基础,它主要探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剂量特点、炮制方
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药应用方剂时,要根据病情不同、患者体质不同等因素,进行科学
合理的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处方学
三、方剂学史
方剂学史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医家关于方剂的研究
成果、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通过对方剂学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医家运用方剂治病的
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方剂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方剂配伍
方剂配伍是方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制订出科学合
理的配伍原则。
在制定配伍原则时,需考虑药物性味、功能作用、剂量等因素,不同的药
物配伍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当则能够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五、方剂炮制
方剂炮制是方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探究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巧。
在制定方剂时,不同的药材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药效和耐受
性。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通过对方剂的研究提高中医的临床
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附子汤 大陷胸汤 黄龙汤 济川煎 麻子仁丸 十枣汤 大黄牡丹汤 温脾汤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舟车丸 半夏泻心汤 达原饮 蒿芩清胆汤 四逆散 痛泻要方 逍遥散 小柴胡汤 白头翁汤 白虎汤 当归六黄汤 导赤散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牛蒡解肌汤 普济消毒饮 秦艽鳖甲散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并谵妄,吐衄发班皆可平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溥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牛蒡解肌薄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超 。
至宝丹
119
开窍 剂
紫金锭(玉枢丹)
120
开窍 剂
紫雪丹
121
安神 剂
磁朱丸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汤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青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临,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桥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脱疽之病此方魁 。 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仙方活命金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方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温俱盛重证疗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佐以竹叶荷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 饶; 表葛里根交芩攻连阳甘热草盛伍,,外用疡时疮先毒用总葛能根消煮。,内清肠胃外解表,胁热下利喘汗除 。石膏汤用芩柏连,麻黄豆豉山栀全;清热发汗兼解表,枣姜细茶一同煎 。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从 。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沙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虛火旺制亢阳 。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方,血虚发热此方宜 。地黄饮子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 。归脾参术与黄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蠲除思虑宜心脾 。
序号
分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解表 剂
15
泻下 剂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清热 剂祛暑 剂祛暑 剂祛暑 剂祛暑 剂祛暑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温里 剂表理 双表解理
74 双解
75 76Leabharlann 剂表理 双表解理 双表解理
方歌
麻黄汤中陈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皆可尝 。人参败毒草苓芎,姜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畏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桔芷芍草姜枣,羌膏解表清热良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参苏饮里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 去金硝匮名大为黄小附承子气汤,,轻细下辛热散结寒用止之痛效良,,调温胃下承 治气 法硝 代黄 表草 方, ,缓 寒下 积热 里结 实此 服方 之饶 康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实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159 160 161
理血 剂理血 剂理血 剂
甘麦大枣汤 酸枣仁汤 珍珠母丸 朱砂安神丸 天王补心丹 阿胶鸡子黄汤 川芎茶调散 大定风珠 大秦艽汤 羚角钩藤汤 牵正散 天麻钩藤饮 消风散 小活络丹 镇肝熄风汤 半夏厚朴汤 定喘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 厚朴理中汤 金铃子散 橘核丸 橘皮竹茹汤 暖肝煎 苏子降气汤 天台乌药散 旋覆代赭汤 越鞠丸 枳实消痞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补阳还五汤 复元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 桂枝茯苓丸 槐花散 黄土汤 活络效灵丹
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固涩 剂祛痰 剂祛痰 剂祛痰 剂祛痰 剂祛痰 剂祛痰 剂祛痰 剂祛痰 剂开窍 剂开窍 剂
118
开窍 剂
虎潜丸
六味地黄丸
内补黄芪汤
肾气丸
生脉散 四君子汤 四物汤 泰山磐石散 完带汤 一贯煎 右归丸 玉屏风散 炙甘草汤 左归丸 固冲汤 固经丸 金缩固精丸 九仙散 牡蛎散 桑螵蛸散 四神丸 缩泉丸 真人养脏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贝母瓜蒌散 二陈汤 清气化痰丸 三子养亲汤 温胆汤 小陷胸汤 止嗽散 安宫牛黄丸 苏合香丸
痈疡 剂痈疡 剂痈疡 剂安神 剂
208
补益 剂
209 210 211 212
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补益 剂
213
补益 剂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