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历史研究_郭沫若

合集下载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最新文档资料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最新文档资料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本蛰伏了十年的郭沫若放弃了纯文学和学术的研究,回到祖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战争宣传组织工作中。

在犬牙交错的政治军事的复杂局势中,众多矛盾赋予了他多重的角色,他以通权达变的政治智慧开始了他的人生角色穿梭。

郭沫若在与世界和国内各党各派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中,其大量言论构成一种“活”的话语系统,充满着意向性、指向性、无不具有“在场”感。

在抗战宣传的艰难对话中,郭沫若首先面临着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关系问题。

中日两国的关系,长期以来“剪不断,理还乱”。

近代以来,日本作为中西文化之桥,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形成,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近现代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日本现代启蒙思想的熏染。

特别是进化论和国民性问题,已经成为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启蒙中共有的话语方式。

郭沫若对日本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他曾在日本居住近二十年,对日本侵华战争发动的文化心理和国民基础,有着深刻的体验。

另一方面,日本是郭沫若的妻国,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日本的自然风物及人情,带给他创作的许多灵感。

这里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也催生了他的许多学术研究成果。

应该说,郭沫若在文学创作、文艺思想乃至思维方式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的要素,这从郭沫若与日本现代著名史学家内藤湖南关系可见一斑。

内藤湖南是日本京都大学史学教授,是日本中国学领域内两大学派之一“京都学派”的领军人物,有非常深厚的汉学造诣,曾十次来华考察,并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问题专著,并长期地保留着与中国学者直接的学术交流,是著名的“支那通”。

由于他的著作在日本学术文化界影响很大,被称为“内藤史学”。

辛亥革命后,内藤积极筹划,安排了王国维、罗振玉避居京都。

这两位学者的到来及学术交流,直接将二重证据法(即地下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

注入京都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之中。

郭沫若1928年避难日本后,转向历史考古研究时,曾将关注目光投射到京都学派身上。

抗日英雄郭沫若

抗日英雄郭沫若

抗日英雄郭沫若郭沫若,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抗日英雄之一,也是一位大诗人、作家、文化名人。

他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出生于湖南省的长沙市,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塑造了郭沫若的性格,使他成为了一个坚毅、勇敢的志士,为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郭沫若年轻时就对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的大学时期,他投身于学生运动和社会活动中,同时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所写的一系列作品,包括《火烧赤壁山》、《杨靖宇将军》等,都表达了他对抗日斗争的热忱和对敌人的无所畏惧。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立志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组织并领导了许多抗日游击队,进行了一系列勇敢而无畏的行动。

他曾多次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他和他所指挥的部队在许多战斗中打败了敌人,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

郭沫若的抗日事迹也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和尊重。

他被誉为“抗日英雄”,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是继续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他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并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呼吁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和平与发展。

郭沫若一生都充满了奉献和忠诚。

他在抗日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

他的诗歌和著作也传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

郭沫若的精神和价值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继续为世界和平和国家繁荣而奋斗。

在我们纪念抗日英雄郭沫若的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我们应该汲取他的精神力量,继续努力,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抗日英雄,感谢他为中国和世界做出的贡献!我们应该将他作为榜样,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为我们的未来努力奋斗。

郭沫若研究报告

郭沫若研究报告

郭沫若研究报告
郭沫若(1892年10月15日-1978年9月12日),原名郭有庆,字沫若,男,汉族,江苏余姚人,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中共党员,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文史馆馆员、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郭沫若早年在上海革命学院学习,曾参与和领导过中国的革命斗争。

他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例如《临终赠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在文学创作成就之外,郭沫若还以其历史学研究和外交事业而闻名。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份报告主要涵盖了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以及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评述和对他的影响的分析。

通过对郭沫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历史和外交的发展进程,深入了解一个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

郭沫若的学术研究和贡献不仅对中国文学、历史和外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在学界和文化界广泛认可和尊重,对后来的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郭沫若是中国文学、历史和外交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郭沫若是我国为大家的诗人,他的诗集我们大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习过,近年来,郭沫若的诗集常常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因此我们大家在课下一定要认真的去读一读他的诗集。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学术成就极高。

但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之不堪,使其在品格上受到广泛的质疑。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双重地位下的同一战斗——略论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双重地位下的同一战斗——略论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动群众 、 组织 群众 、 抗 日 志和爱 国精 神为宗 旨, 激励 斗 他组 织了抗 战
界纪念郭 沫若从 事创作 2 5周年 的时候 ,曾高度评价 郭沫若 在工作 中表 现 出来 的 “ 命热 情 ” “ 斗性 ”并 称 他为 “ 革 和 战 , 革命 文 化 的班 头” 由此可见 , 。 郭沫若 为抗战事 业的建设 与发展确 实做 出了杰 出
封锁 , 可以很好 地宣传 教育 群众 , 是他 开始 了战 国题材 历史剧 又 于
的创作 。郭沫若说 , 他之所 以选择 战国题材 , 是要体 现“ 坚持 团结 , 反 对分裂 ” 的抗战统一 战线思想 。 I 6 1 在他 看来 , 在抗 战中 , 团结是最重要
的 问题 ,团结抗战能保 障胜利 , “ 分裂 则招致失败 。”《 l 屈原》 的写作 ,
人民不断前 进……
把 民间的实况转达 给当局 。”l [ 2 文协号 召“ 广大 的作家群 到敌人后 方 去”“ 章入 伍 ”“ 、文 、文章下 乡”关注 民族形 式与 民族化 、 众化 的问 , 大 题。郭沫若在 《 纪念碑性的建 国史 诗之期待 》 文中指出 :文章要 能 一 “
‘ 乡’要 能 ‘ 下 , 入伍 ’ 决不是单 纯的通俗 化问题 , 不是单 靠形式 和 , 决 内容 的通俗 便可 以办到 , 主要 的条件是 要作家们 自身能有 人伍 和下 乡的精神与其实践 。作家们须得 与士兵打成一 片 , 民众打成 一片 , 与
13 年 4月 1日,文 艺月 刊》 九期 发 表的《 98 《 第 中华全 国文艺 界 抗敌协会 宣言 》 出 :我们 相信 文艺 是政府 与 民众 的桥梁 , 以必 指 “ 所
须沿着抗 战到底 的国策 , 把抗 敌除暴 的决心普遍 的打人 民间 , 同时 ,

浅析郭沫若在抗战大后方的文化贡献--以第三厅和文工会为视角

浅析郭沫若在抗战大后方的文化贡献--以第三厅和文工会为视角

·59·
高等教育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年第20期(总第639期)
洞的扩大宣传,而实实在在是在这些文化触角所给予各战区 和后方的安慰、鼓励和启迪。”
在郭沫若的领导下,第三厅坚持抗战到底的宣传理念,广 泛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工作,让更多后方民众投身到抗战的洪流 中,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领导文工会,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当局对共产党 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两党关系随之恶化。蒋介石先是免去了郭 沫若第三厅厅长的职务,接着又强迫第三厅全体人员加入国民 党,遭到大家的一致抵制。后来,经过双方的协商,郭沫若及 原第三厅全体成员加入一个仍隶属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的 机构——文工会,主要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由郭沫若任该机构 主任。 作为从事文化研究的机构,文工会无法继续领导和组织进 步活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在郭沫若的领导下, 他们巧妙利用合法身份,以学术名义组织学术讲座,宣传全面 抗战路线和进步民主思想。在成立期间,文工会先后举办了24 场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与此 同时,文工会还组织研讨会,讨论国际形势。如第九届国际问 题专题讨论会上,主席郭沫若讨论的题目如下:1.日本今后之 动向;2.同盟国之对策。学者们通过对国际形势的讨论和分 析,为抗战贡献他们的智慧。此外,文工会还创办了刊物《中 国报导》。该刊物先后在40多个国家发行,尤其是在1941年太 平洋战争爆发后,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主要途径之一, “加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联系。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 华侨通过它了解祖国的情况,从而从道义上、经济上给以大 力支持。” 面对相对紧张的国内政治形势,郭沫若巧妙利用文工会公 开合法的身份,团结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坚决同国民党当局的 专制独裁作斗争,有力推动了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三)郭沫若在抗战后期的历史剧创作 在民族危难之际,作为文化斗士,郭沫若最有利的武器就 是他的作品。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一批诗歌、杂文和历史 剧,表达了国人的抗战态度,赞颂国人的抗战精神,并将其演 化成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于千千万万中国人,号召和鼓励 他们不畏艰险保卫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这些文化作品中,影 响力最大的无疑是郭沫若的历史剧。 文工会成立后,郭沫若在闲暇之余陆续创作了历史剧 《棠棣之花》《孔雀胆》《虎符》《屈原》《南冠草》等。 其中,反响最大的是《棠棣之花》和《屈原》。《棠棣之 花》的政治氛围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这正好有力 地抨击了国民党在皖南事变中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恶劣 行为,带动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运用文化作品抗议国民党专 制统治的浪潮。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借古讽今反对黑暗政治的代表 作。郭沫若在一次演讲时谈到:“最好反映黑暗现实的是历史 剧。”《屈原》正是“郭沫若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当前的时 代”。该剧曾在大后方产生了非常大的政治影响。该剧的创作 与演出是

论郭沫若对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贡献

论郭沫若对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贡献

□赵三银张玉龙论郭沫若对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贡献郭沫若堪称文化抗战的旗手和主将。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他利用个人在文化界的崇高声望和巨大影响力,以党外人士身份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投身于抗战文艺创作,努力唤醒民众的抗战热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创办与恢复《救亡日报》,为文化抗战呐喊助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满怀爱国热忱,摆脱日本宪兵的严密监视,“别妇抛儿专程返国”,到了上海。

他高举文化抗战的大旗,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之中。

1937年8月2日,他在中国文艺协会和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上饱含深情地说:“盖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

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1]。

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郭沫若频繁地活动于上海各文化团体之间,为文化抗战奔走呐喊。

他团结上海文化界人士和广大爱国青年,以救亡协会为中心,组织3个战地服务队和12个救亡演剧队,将抗战服务和抗战宣传工作扩大到普通民众当中。

同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郭沫若连续发表《我们为什么要抗战》《抗战颂》《民族复兴的喜炮》《战声》《血肉的长城》《国难声中怀知堂》等评论文章和诗歌,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呼吁全国人民奋起抵抗。

正如他本人所言:“卢沟桥事变使我结束了十年的亡命生活,回到祖国,接着便忙于抗战的宣传”[2]p473。

此后8年,郭沫若的言行紧紧围绕抗日战争展开,始终强调战时文化工作必须一切服从于抗日战争这一主题。

在拿起纸笔发出抗战的呐喊之际,郭沫若还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甘当“党喇叭”,号召文化界人士“踊跃的参加到抗战里面去”[3]。

1937年8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郭沫若与夏衍等人在上海创办《救亡日报》,建立起抗日救亡宣传的舆论阵地。

《救亡日报》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由国共双方各出资500元合作出版,参加报社工作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和社会民主人士。

浅议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化选择

浅议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化选择

2005年第3期(总第73期) 郭沫若学刊▲郭沫若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专辑(上)  收稿日期:2005—08—15作者简介:秦川,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浅议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化选择秦 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摘要:郭沫若的文化选择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他在抗战中的英雄壮举背后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

与鲁迅、郭沫若相背的是周作人。

他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及心路历程,却是汉奸文人的一个典型。

他的堕落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对晚期文化消极颓废选择的内因。

在抗战中郭沫若的文化选择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可用抗战、民主、进步六个字来概括。

有人用“进化论”来阐释郭沫若为什么抗战等问题,并将郭沫若说成是“进化论”者,完全没有依据。

当前值得注意和警觉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他们以“重评历史”为名,歪曲革命历史,解构红色经典。

关键词:郭沫若;文化选择;进化论;历史虚无主义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5)03-0008-06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问题,既有现实的诉求,也有学术讨论的需要。

时间过了60年,长期和平生活不免使人对抗战这段民族屈辱及抗争的历史有所淡忘。

环顾当今世界,和平年代并不和平。

国家民族仍当居安思危,增强每个人的忧患意识,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为复兴民族文化,振兴中华而奋斗。

郭沫若抗战文化选择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他在抗战中的英雄壮举背后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

与鲁迅、郭沫若相背的是周作人。

他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及心路历程,却是汉奸文人的一个典型。

他的堕落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对晚期文化消极颓废选择的内因。

抗战中郭沫若的文化选择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可用抗战、民主、进步六个字来概括。

有人用“进化论”来阐释郭沫若及其为什么抗战等问题,并将郭沫若说成是“进化论”者,完全没有依据。

民族英雄的文学创作回顾郭沫若的文学贡献

民族英雄的文学创作回顾郭沫若的文学贡献

民族英雄的文学创作回顾郭沫若的文学贡献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对于塑造中国民族精神和推动国家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进行回顾,并探讨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首先,郭沫若以他的诗歌作品为人们所铭记。

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正义意识,打动了许多人的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倾情创作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抗战诗篇,如《七律·和张澜同志》和《七律·读张烈士之咏梅》等。

这些诗作表现了他对抗日英雄和烈士们的深深敬意,同时也鼓舞了人们坚持抗战斗争的信心。

其次,郭沫若在散文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散文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和民族精神。

《联合散文》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呼吁人们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郭沫若的《白求恩博士传》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讴歌了这位医学界的英雄对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除了诗歌和散文,郭沫若也涉足了戏剧创作。

他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创作了多部具有时代意义的话剧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草原上的英雄》。

这部戏剧以草原上英勇奋斗的蒙古族人民为背景,讲述了他们反抗外族侵略的英勇事迹。

通过这部作品,郭沫若不仅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英雄气概,也呼唤了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

此外,郭沫若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他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并且将其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

他翻译的《哈姆雷特》和《奥赛罗》等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国外文学的魅力。

总结起来,郭沫若的文学创作贡献卓著。

他通过诗歌、散文、戏剧和翻译等多种形式,以民族英雄为创作题材,表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崇高理解和追求。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郭沫若的爱国主义与文化复兴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郭沫若的爱国主义与文化复兴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郭沫若的爱国主义与文化复兴郭沫若,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艺术评论家,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化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笔。

郭沫若不仅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文化复兴的推动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在他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命运的关切上。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逐渐处于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困境中。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国家观念的知识分子,郭沫若深感国家危机的严重性。

他积极参与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投身于国家独立的事业中。

他的诗歌作品《祖国万岁》、《长城颂》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同时,郭沫若还以他的文化复兴理念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对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根本支撑。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和冲击。

郭沫若意识到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必须通过挖掘、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实现。

为此,郭沫若投身于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整理。

他对古代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了大量批评、评论和研究性文章。

他的著作《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他的努力,郭沫若成功地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为中国文化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郭沫若还提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口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简单复制外来模式,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方法。

他倡导民族自尊自重,引导人们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他的这一理念也为中国的文化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总之,郭沫若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文化复兴的推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奋斗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为现代新文化的兴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先驱者,才有了今天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独立自主。

郭沫若在沪期间的一组史料

郭沫若在沪期间的一组史料

作者: 张志强
作者机构: 中国革命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59-64页
主题词: 战略进攻 郭沫若研究 国民党军队 战略防御 蒋管区 群益出版社 蒋介石政府 临时办法 李有才板话 国大代表
摘要: 1946年5月8日,郭沫若携眷由渝飞沪,先往在山阴路群益出版社内,不久就搬至狄思威路719号(现名溧阳路1269号)一所楼房内居往。

当时,内战的危险愈益加重。

郭沫若一到上海,就为防止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团结而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947年秋,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而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了。

10月10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

郭沫若爱国事例

郭沫若爱国事例

郭沫若爱国事例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学者和革命家,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行动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下面我将列举几个郭沫若爱国的事例,展示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

首先,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非凡的爱国行为。

他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工作,为鼓舞士气和激发民族自豪感,创作了大量爱国诗歌和戏剧作品,如《祖国颂》和《汉宫秋月》等。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坚决反抗,成为了当时国人的精神支撑。

其次,郭沫若在文化事业上也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大纲》,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他还致力于汉字文化的推广,撰写了《汉字简化方案试论》,提出了汉字简化的理念和方法,为推动中国文字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郭沫若还积极参与中国革命事业。

他曾参与过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运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诗歌和著作激励了无数的革命者和志士,为中国革命事业注入了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力量。

总之,郭沫若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伟大人物,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学术和革命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奉献了一生。

他的事例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更是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的著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的著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的著作《封建社会的演变》
郭沫若的著作《封建社会的演变》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著作,也是一本权威性的历史文献。

它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郭沫若教授撰写的,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

该书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演变、形成和发展历史,重点研究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

此外,还总结了封建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以及封建社会对后代影响的历史贡献,构成了一部全面而宏观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研究。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是我国新诗的代表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郭沫若佚文《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

郭沫若佚文《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

郭沫若佚文《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
于立得;代瑛
【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郭沫若的《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一文虽经常被提及,但却一直处在只见其名、未见其容的状态,郭沫若未将原稿带回国是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是郭沫若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邀而做的报告,前后经历了数十天才完稿,与汉学家齐赫文斯基一同完成,后发表在苏联作协机关报《文学报》上。

从内容上看,该报告与郭沫若之前与苏联作协的对谈内容有交叉之处,但框架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翔实。

本文对该报告的缘起、过程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将该文从俄文译出,以还原貌。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于立得;代瑛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6.5;K25
【相关文献】
1.中国“歌德”之道路——论郭沫若解放后的思想和文艺活动
2.抗战时期武汉大学教授群体的文化选择--兼论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化选择
3.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苦心经营
4.“左翼浪漫派”在战时中国的历史展开——评刘奎《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5.抗战时期苏北根据地革命文艺活动及其成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简论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作者: 宋继和
作者机构: 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13
出版物刊名: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郭沫若;抗日战争;反侵略;贡献
摘要:郭沫若在抗日战争刚爆发时,就毅然归国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指引下,他具体领导了国民党政治部三厅和文协以及中国文化界的英勇斗争,用他战斗的笔,揭露了日寇残忍凶恶的侵略本质和汉奸卖国贼的肮脏嘴脸,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丑恶行径.打击了敌人,教育了人民,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情.同时他的史剧和史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也是重要的精神武器,有益于抗战胜利和党的建设.。

郭沫若最著名的文章

郭沫若最著名的文章

郭沫若最著名的文章文章的开篇部分郭沫若提到了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他认为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他指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而和平则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发展。

他强调,只有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人类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和谐与幸福。

接下来,郭沫若在文章中阐述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对世界和平有着深厚的责任感。

他提到了中国在二战期间的抗战,以及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同时,他还强调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的实现。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郭沫若详细介绍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他指出,中国始终坚持不结盟政策,尊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且支持其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运动。

他提到了中国在亚非拉地区的援助和支持,帮助这些国家实现了独立和自由。

此外,郭沫若还强调了中国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原则、推动削减军备、反对核扩散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郭沫若提出了他对世界和平的展望和期望。

他呼吁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他强调了只有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他提出了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的建议。

郭沫若总结了他的演讲,强调了中国会继续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并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通过对《世界和平与中国》这篇文章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对世界和平的重视和关注。

他通过详细介绍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对实现世界和平的展望和期望,并呼吁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和平的实现。

郭沫若的《世界和平与中国》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贡献,并且从中汲取启示,共同努力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武汉活动纪略——沫若自传《洪波曲》补遗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武汉活动纪略——沫若自传《洪波曲》补遗

作者: 易明善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8页
主题词: 郭沫若;《新华日报》;武汉;纪略;补遗;三厅;抗战时期;文化人;鲁迅精神;周年纪念日
摘要: <正>郭沫若在抗日战争初期,从一九三八年一月九日至十月二十四日,在武汉生活和战斗了九个多月。

他的回忆录《洪波曲》就是记述抗战初期他在武汉的这段生活经历和战斗历程的。

由于《洪波曲》写的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它确实如郭沫若所说,可以看成抗战初期的一
种“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洪波曲》是郭沫若一九四八年寓居香港时写的,由于当时资料缺乏等条件的限制,曾给写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这种情形,郭沫若在《洪波曲·后纪》中,曾有所说明。

他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