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爱这土地》优秀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艾青及现代诗歌的特点,积累重点字词,如“嘶哑”“汹涌”等。
2.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领会诗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复杂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抗日时期的历史影像,展现祖国大地遭受侵略的场景,引出诗歌。
2.介绍艾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强调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标记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和节奏,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朗读处理。
3.学生跟读,再自由朗读,思考诗歌的情感基调。
3.研读课文,分析意象(20分钟)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土地、河流、风、黎明。
2.分析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体现了祖国遭受的苦难。
3.讲解河流象征着人民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的反抗,黎明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4.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表达的诗人复杂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4.体会情感与手法(10分钟)1.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2.分析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如何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5.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
2.假设自己是诗人,写一首表达爱国情感的短诗。
6.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诗歌意象、情感和象征手法。
2.强调诗歌激发爱国热情的意义。
7.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背诵全诗。
2.以诗歌中的一个意象为主题,画一幅画。
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影像导入引发共鸣抗日影像能迅速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曾经的苦难,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艾青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文学经典阅读——《我爱这土地》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材准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我爱这土地》吗?今天我们将一起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即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分析文本(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文学特点,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文学风格。
讨论文本中的难点词汇或句式,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作意图,例如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诗歌或文学作品,了解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或者邀请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写一篇散文或诗歌,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祖国的感悟。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精选12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精选12篇)《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篇1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同学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
因此,在教学中我留意让同学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育同学阅读诗歌的爱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同学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好像明白易懂。
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月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别的内涵极其简单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同学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意让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尝、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同学的观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观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训练,培育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含义,精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育同学阅读诗歌的爱好,提高同学观赏的力量。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布满盼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说)老师好!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生:(齐说)知道。
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斗时期。
师:说得很对。
关于抗日战斗,信任大家肯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斗题材的影视作品。
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
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兴奋。
生:对。
《地雷战》也是。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和表达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艾青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3.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或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以及诗歌创作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的深度。
3. 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创作中的表现,关注其创意、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的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吗?土地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土地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艾青: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吗?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2.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诗歌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诗歌感悟1.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六、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2.深入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爱这土地》(艾青)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自主辐射阅读《神奇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信息。
4. 讨论指南和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让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分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5.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土地、对国家的感情。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或国家的感情,可以是赞美、感激或承诺。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诗人或作家分享他们对土地或国家的看法和创作。
2. 组织一次参观活动,如访问历史遗址或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并对土地产生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祖国的土地资源。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领会。
(3)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3)创意写作的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并进行评价。
5.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进行一次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感受亲情与爱国情怀。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案7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7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在校教学部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
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导学平台课标要求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拟阅读。
学法点悟1、朗读时留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时期,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疑难解析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肯定的节拍。
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设〞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唱歌的内容,并由生前的唱歌,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终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
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
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开头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宽敞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制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哺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布满期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言揣摩1、“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久为之奔波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酷热的爱国心。
《我爱这土地》(艾青)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自主辐射阅读《神奇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 艾青教案
我爱这土地艾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掌握艾青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理解并背诵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二、教学重点1.艾青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三、教学难点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和背诵。
四、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2.课前准备一些有关艾青和《我爱这土地》的相关文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 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对艾青的了解。
2.展示艾青的图片,并简单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二、讲解(20 分钟)1.简单介绍艾青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引导学生对他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2.讲解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特点。
三、分析与讨论(30 分钟)1.分析《我爱这土地》的篇章结构和内容特点。
2.让学生自由讨论:为什么艾青爱这土地?他的爱与怀疑、矛盾、困惑有何联系?3.引导学生探讨:艾青所表达的情感对我们有何启示?四、背诵(20 分钟)1.引导学生重复朗读《我爱这土地》的词句,加深记忆。
2.逐句导读,让学生一起背诵。
五、拓展延伸(20 分钟)1.分组演绎:将《我爱这土地》分组进行小品演绎,展示各组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写作扩展:邀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爱土地的文章,分享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与感悟。
六、再次讲解(10 分钟)1.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
2.再次讲解和强调《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七、作业布置(5 分钟)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2.完成写作扩展的作业。
八、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艾青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爱这土地》。
学生通过讨论和演绎,对艾青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能够自主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与感悟。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可以加入更多的讨论和写作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3我爱这土地艾青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配套教学设计
当堂检测:
1. 请简要概括《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
2. 请分析《我爱这土地》中土地的象征意义。
3. 请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河流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4. 请简要分析《我爱这土地》中的象征手法。
5. 请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风的描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诗歌鉴赏技能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诗歌鉴赏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3. 提供诗歌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白、文具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
3. 信息化资源: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在线诗歌鉴赏课程、相关论文和评论等。
2. 拓展建议:
(1)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表演,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以祖国自然风光、家乡变化等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参观文学馆或诗人故居: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诗人故居等,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增加对诗歌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哭泣的中华——侵华日军暴行实录》
教师: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中国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
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和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
学生思考并明确: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白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和慨叹,传递着和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5.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明确主旨:
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五、赏析艺术特色
1、使用了象征手法。
诗中的具体形象,如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具有象征意义,而各个意象前所加的修辞语又强化了象征的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具体感、立体感和生动感,抒发出了缠绵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2、比赋结合。
第一节以鸟自比,铺陈描绘,第二节直抒胸臆,质朴遒劲。
抒情强烈深刻。
3、感情不断强化,风格悲愤沉郁。
六、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各形象的象征义。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2.分析下列修饰语的作用。
永远汹涌……
无止息……
无比温柔……
3.思考:今天世界的局势也不稳定,日本首相不顾邻国反对,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教科书违背历史,美化他们的恶劣行径,现在又公然想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祖国的领土受到侵犯,你们该怎么做呢?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学生齐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八、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
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