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张 方剂学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方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方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题注1: 方剂与药物的根本区别



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组合或药物功 能的简单相加 方剂中药物经过有目的合理配伍, 是新的有机整体,每一味药物是方剂 中的一个分子,是质的变化 方剂中的药物之间有着复杂的交互 配伍的关系,方剂功效正是方内药物 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综合效应
题注2:方剂与药物的关系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载方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方书收载了大量简、便、廉、效的 有效方剂,提出成品药的概念和专章论述
《肘后备急方》(晋· 葛洪)
为治疗学专著。单方510+复方494首
所载方药价廉效著,治法简便易行
该书主要论述内科急性病证,兼及外伤科 及五官科等。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经验更 为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发明之远因
4、方剂学

研究范围
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 理为主线,研究经典方剂的治法、组 方思路、方剂药物配伍、功效与主治 病证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 服用方法、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 型选择等理论与规律。
5.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 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 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 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 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 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 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 药。
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如理中丸、四逆汤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方剂学_课件

方剂学_课件
。 即法是制方的依据,方是法的具体体现,无法
三、治法的源流:源于《内经》(《内经·阴阳
应象大论》)充实《伤寒杂病论》后又经历代医 家不断补充,至清代·程钟龄在他的代表作《医学 心悟》中作了高度总结概括,正式提出了“八法 ”之名----汗、吐、下、温、清、消、补、和。
四、八法之间的关系:即清代·程钟龄在它的代 表作《医学心悟》中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即治疗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 因病机之后,针对性的采取的最为贴切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即所谓“法随证立,方 从法出”。即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 体现.
1、从产生来说:“方先于法,法源于方”,即先 有
方后有法, 如《五十二病方》。 2、当方剂学形成之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凡轻清宣透,可解除在表 六淫之邪的方法都应叫“
法”,确切地应叫“解表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除病邪的方法叫和法。
治疗的病位:半表半里或脏腑之间,阴阳之间, 表里之间
1.狭 义和法:和解少阳,用以治疗少阳病的方法 ---小柴胡汤
2.广义和法
和解表里——柴桂汤 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 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泄药方 和解少阳——少阳证、小柴胡汤 脏腑失和:肝脾不和,肠胃寒热错杂 表里同病:太少两感——柴桂证
如何查找、使用、记载?故意在便于查找 、记忆、学习、使用。
二.历代分类法:(请自己看书,并填写下列表格)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方的意义: 1、加强作用,增强疗效
⑴ 相辅相成:如知母、黄柏,单用不具备泻 火养
阴的作用,合用增强此作用。川楝子、元胡 都入
肝经,疏肝气、调肝血,相合则疗效增强数 倍。

12方剂学

12方剂学

第二章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去桂枝名三拗,宣肺解表基础方。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

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全方配伍特点:麻黄、桂枝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黄、杏仁并用,宣中有降,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全方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祛邪扶正,阴阳并调。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方剂学-初级中药师讲义

方剂学-初级中药师讲义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1 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

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治法是针对临床证候所采取的治疗大法,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多样性,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2.2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2.3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2.4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2.5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

2.6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2.7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2.8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方剂学》
《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

借助思维导图这种高效学习方式能帮助更好地理清《中医内科学》病症方药!
以下的学习干货快快收下吧!
无论医学生用于预习,复习,背诵还是临床医生用于理论回顾都会更加高效
《方剂学》最后一期会有学科大纲的汇总哦!
清热剂-总纲
清气血分热
清脏腑热
清热解毒、清虚热
END!
如果觉得对学习有帮助的话,我们下期再见啦!
《方剂学》。

2024版方剂学全套课件

2024版方剂学全套课件
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方剂基础理论演示文档

方剂基础理论演示文档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概述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从辨证论治看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即“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 “方即是法”。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以法统方
3、常用治法
1、方剂的剂型
▪ 根据病情的需要及药物自身 的特性,药物制成符合医疗 需求、充分发挥药效的一种 形态。
▪ 传统: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 剂、搽剂,等。
▪ 现代:颗粒剂(冲剂)、丸剂(滴丸)、片 剂、口服液、胶囊剂、糖浆剂、注射剂、膜 剂,等。
2、方剂的用法
▪ 1)煎煮法 ▪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
气虚、血虚、 阴虚、阳虚 等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组成目的
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 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
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减 毒
方剂的基本结构



使






使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说明:a.数量:原则上不宜多
b.用量:一般宜大,超过常量 c.君药必不可少(不可加减) d.有些君药就表现在方名中 e.选择君药的原则:标缓时针对主病,
标急时针对主症
臣药
•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 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说明:
a.数量不宜多 b.与君药的配伍表现为相须或相使 c.不同的臣药决定君药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医学第十二章方剂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第十二章方剂学基础理论
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 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 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特点: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
消化系统影响,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 的病人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 液等。
二方剂的用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
煎法与服法都与方剂的疗效 有关,若用之不当,药亦无功。
第十二章方剂学基础理论
1、方剂的概念: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的指
导下,以辨证立法为依 据,选择相宜的药物,酌 定用量、用法、按照配 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 处方,是中医辨证施治 的具体体现,是临床治 病的重要手段。
2、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 方剂配伍规律以及临床运用 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 各种虚弱证侯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气血、阴阳以及脏腑的虚弱等 证。
上述八种治法,不能孤立对待。因为病情复 杂,往往不是单用一法所能适应并取效的。 在运用过程中,常须数法结合运用,才能全 面照顾。正如《医学心悟》中所说:“一法 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情,恰当 掌握八法,灵活运用八法,才能提高疗效。
君药:麻黄
宣肺平喘
发汗解表
麻 黄
臣药:桂枝 辛温,归肺经 佐君药治主证

主 佐药:杏仁 止咳平喘 佐君药治兼证

苦温,归肺经

感 风
使药:甘草 缓中,调和 制约麻、桂

甘、平
发汗过猛


二组成变化:严格的原则性,极大的灵活性
佐使药的加减兼证发生变化 1、增减药味 —不影响全方根本功效 。
臣药的加减改变主要配伍关系 —全方功效发生根本改变 。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
【组成】紫苏子 半夏各二两半 川当归一两半 甘草二两 前胡 厚朴各一两 肉桂一两半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之痰喘证。
痰涎壅盛,喘咳短气,痰质清稀,色白量多,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组方原理】
君——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臣——半夏,化痰降逆,
【组方原理】
君——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
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乃治疗胸痹之要药。
臣——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
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二者同用,共助君药宽胸散结、下气除满、通阳化痰之效。
佐——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要点三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香附——气郁,川芎——血郁,
栀子——火郁,苍术——湿郁,
神曲——食郁。
今五郁得解,痰郁亦随之而消,故方中不再另配化痰药,深寓治病求本之意。
要点二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瓜蒌一枚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佐——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要点四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 青皮 高良姜各半两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同楝实二味用麸一升炒,候麸黑色,拣去巴豆并麸不用) 七十粒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所致小肠疝气。
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臣——代赭石,质重沉降,善镇冲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量的加减 1、改变药力。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 2、扩大治疗范围。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3、改变主治。四物汤重用熟地用治血虚,重 用川芎用治血淤。 三、剂型的变化 药力大小和缓峻的变化。
第三节 方剂的应用形式和用法
常用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蜜丸、水丸、糊丸、浓缩 丸)、膏剂、酒剂、丹剂、茶剂、露剂、锭 剂、条剂、搽剂、栓剂、冲剂、片剂、胶囊 剂、糖浆剂、口服液、注射剂
构成: 1)单味药构成主药:麻黄汤中用麻黄作主药, 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2)两味以上药物组成:相类-银翘散中的银 花和连翘共奏清热解毒之效。相使- 桂枝汤 中的桂枝与白芍。
3)几个法合用:气血两虚证-补气法+补血法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 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构成:相类和相使性配伍 如:麻黄汤中桂枝配麻黄-加强功效(发 汗解表) 杏仁配麻黄-辅助治疗兼证(止咳) 如:黄连解毒汤中芩、柏、栀子是辅药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 三、以章(法)为纲,以节(方)为 目,纲目联系 四、注意重点内容和基本功训练 五、举一反三,拓展提高
复习题
1.方剂、方剂学的定义。 2.方剂代表著作有哪些?分别有何历史地位历史地位? 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 4.治法是如何的形成和发展 的? 5.方剂与治法有何关系? 6.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提出的八法是什么》? 7.组方的目的是什么? 8.常见的特殊煎法有哪些? 9.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分别有哪些。
中药
治法
方剂代表著作: 1.《伤寒论》 2.《金贵要略》 3. 《备急千金要方》 4. 《千金翼方》 5. 《外台秘药》 6. 《圣济总录》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普济方》 9.《医方集解》 10.《成方切用》
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录大量医学 著作,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 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载方16834 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就,又总结了当代医学经 验,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多年的 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 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是又一部由政府编写 的方书,内容丰富,堪称“宋代医学全书”
服药法
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或对胃肠有剌激─宜食后服 病在下焦─宜食前服 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 安神药─宜临卧服 急性重病─不拘时服 慢性病─应按时服 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
服用方法 A.剂型: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 B. 药物性质 峻、毒药:小量始,渐加量,取效即止,药后调护。 解表药:取微汗,不可大汗 C.病人情况 服药呕吐者─与姜汁同服;亦可冷服,小量 频服 昏迷病人:鼻饲法 用药饮食注意: 水肿病人:宜少食盐 消渴病人:宜忌糖 下利病人:慎油腻 寒证病人:禁生冷等
第十二章
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针对具体病症,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 物,酌定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的中药 组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在确立 治法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药物的治疗处方。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基础理论及其临床 应用等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自诉及诊察)

病人
论治
方剂

钱》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专著。 金元时期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之先 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一部专门 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明朱棣编《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 大的方书。 明吴昆《医方考》载方700余首,是历史上第一部 详剖方剂的理论专著,“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 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 清汪昂《医方集解》载方700余首,将方剂按功用 分类。

方剂与治法
方剂地位: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 辨证: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疾病当前 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 论治: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定恰当的治 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 臣之谓使。” 李杲《脾胃论》中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 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 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相成,方证相和” 二、君臣佐使的组方结构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 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 可缺少的。
消吐清温补八种治法。
八法的意义:是对众多治法的高度概括,是中 医学中归纳法的具体体现。
方剂的组成
一、方药配伍: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 地将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二、组方的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疗效,满足病情需要 2.随证选药组方,以全面照顾病情,扩大治疗范围。 3.降低药物毒性,缓和峻猛之性,调和药味,以达安 全用药以及便于服用的目的。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从历史的发展看,先有方,后有法。 2、从临床辨证论治来看,“方从法出,以法统 方” ,方从属于法。 3、方与法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治法是组 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1、《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治法。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一步充实了治法。 3、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 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即:汗和下
临证组方时 1、每一方中必有君药。 2、不是每一种臣佐使药都具备。 3、不是每药只任一职。 4、药味繁多的,按其药物作用归类,分清主次 即可。 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 1、因病选药 2、因证配伍 3、因症用药
组方的变化
一、药味的增损 1、佐使药的加减(随证加减) 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药物进行加减, 以适应次要兼证是需要,不致于引起功效的 根本改变。如四君子汤和六君子汤。 2、臣药的加减(药物配伍的变化) 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使方剂的功效发生根 本变化。如麻黄汤和麻杏甘石汤。
使药: 引经药: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 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臣药—桂枝,辛甘温,透营达卫,解肌发汗,
助麻黄发汗解表,兼温经止痛。 佐药—杏仁,苦温,降泻肺气,助麻黄平喘。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1.汤剂:
A.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 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 B.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 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 稳定的患者。李杲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C.不足: 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 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煎药法与服药
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剂型,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的差异, 应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 《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不锈钢制 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
煎药火候:武火、文火”, 煎药方法:浸泡,再煎煮(先武,沸后文) ,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特殊用法: (1)先煎; (2)后下; (3) 包煎; (4)单煎; (5)烊化; (6) 冲服; (7)打粉。
佐药: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 病证的药物。 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用与君药 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构成:相制性配伍 A. 如:三物备急丸治疗寒积证(胸腹冷痛,胀满, 便秘,四肢逆冷,脉沉迟等),用温下法治疗。 巴豆为君,干姜为辅助温中,大黄佐制巴豆的辛 热及毒性。 B. 如:麻杏石甘汤,石膏是佐药,制约麻黄的发汗偏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