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5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荆轲刺秦王》精品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精品练习(解析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练习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和而歌b.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c.汝识之乎d.为变徵之声e.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f.发图,图穷而匕首见g.沛公欲王关中h.君子生非异也i.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a/bde/cfh/giB.ac/bf/deg/hiC.ad/be/cfh/giD.ag/bc/edh/fi2.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前而为歌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A.《赤壁之战》B.《唐睢不辱使命》C.《窦娥冤》D.《邹忌讽齐王纳谏》E.《荆轲刺秦王》6.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5荆轲刺秦王本课话题——勇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变徵之声的悲凉,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的激愤,让众人“瞋目”“发尽上指冠”。
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有力地突出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
易水送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3年4月,“无腿勇士”陈州在华山景区作励志演讲,讲述他为了梦想,不断攀登,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
陈州6岁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从火车上摔下来失去双腿。
困顿的生活和惨痛的经历曾让他一蹶不振,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为了维持生计,他要过饭,擦过皮鞋,卖过报纸……一次偶遇,他结识了改变其一生的师父,师父教他唱歌乞讨,他才意识到原来乞讨也可以有尊严,也可以受人尊重。
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这个无腿青年,完成了自己征服五岳的梦想。
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爬山并非易事,何况是无腿的陈州。
他用自己的双手丈量着脚下的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爬上了五岳之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苏轼勇者发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
——亚里士多德[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樊於.期()戮.没()揕.其胸()偏袒.() 扼.腕() 拊.心()自刎.() 收盛.() 以药淬.之()濡.缕() 忤.视() 变徵.()瞋.目() 厚遗.() 卒.起不意()夏无且.() 被八创.() 箕踞..()()【答案】wūlùzhèn tǎnèfǔwěn chénɡcuìrúwǔzhǐchēn wèi cùjūchuānɡjīj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 1.“反”通“返” 2.“振”通“震” 3.“卒”通“猝”,突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图穷.而匕首见 ( )2.还⎩⎪⎨⎪⎧秦王还.柱而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 3.顾⎩⎪⎨⎪⎧终已不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引⎩⎪⎨⎪⎧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5.就⎩⎪⎨⎪⎧轲自知事不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6.兵⎩⎪⎨⎪⎧不得持尺兵. ( )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 )7.见⎩⎪⎨⎪⎧见.陵之耻 (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8.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发.尽上指冠 ( )9.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 10.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以.试人,血濡缕 (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答案】 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2.动词,环绕 动词,回来 动词,回转,掉转 动词,归还3.动词,看,回头看 连词,不过、只是 动词,拜访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举起5.动词,成功 动词,登上,坐上6.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士兵、武士 名词,军队7.介词,被 通“现”,显露 动词,接见8.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头发9.副词,如果真的 副词,的确,确实 10.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介词,按照 介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函.封之 ( )___________ 2.进兵北.略地 ( )___________ 3.发尽上.指冠 ( )___________ 4.箕.踞以骂曰 ( )___________ 5.又前.而为歌曰 ( )___________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___________ 7.乃朝服..,设九宾 ( )___________ 8.使使以闻.大王 ( )___________ 9.其人居远.未来 ( )___________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___________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名词作状语向北3.名词作状语向上 4.名词作状语像箕那样 5.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7.名词作动词穿着朝服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9)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高中语文05荆轲刺秦王含解析新人教版
5 荆轲刺秦王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忤视(wǔ)夏无且(qiě)变徵之声(zhǐ)振慑(shè)B.收盛(chéng)更虑之(gēng)图穷匕见(jiàn)卒起不意(cù)C.瞋目(chēn)和而歌(hè)箕踞以骂(jī)以药淬之(cuì)D.说见臣(yuè)被八创(chuàng)给贡职(jǐ)愿得谒之(yè)【答案】C【解析】A项,“且”读jū;B项,“见”读xiàn;D项,“创”读chuāng。
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臣愿得谒之谒:拜会。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购:购买。
B.①荆轲知太子不忍忍:狠心。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顾:考虑。
C.①而右手揕其胸揕:刺。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副:助手。
D.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兴:调动。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士兵。
【答案】C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答案】CE【解析】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F项,卒→猝;G项,说→悦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B.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C.秦兵旦暮..渡易水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答案】B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矣。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省略句。
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答案】B【解析】①②定语后置。
精做05 荆轲刺秦王-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
【2018年高考新课标III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庵”。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以对文言进行正确断句的能力。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5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五) 荆轲刺秦王[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B.今行而无信.信:相信C.秦王必说.见臣说:喜欢,高兴D.而右手揕.其胸揕:刺【解析】B项,信:信物。
【答案】 B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解析】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②六书之一”。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发尽上.指冠A.朝济而夕.设版焉B.肆其西.封C.既东封.郑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解析】例句与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
B项,方位名词作定语;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16】⎩⎪⎨⎪⎧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之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 ①②没有,③只是,④回头看。
【答案】 A[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
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臵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习题含解析1
5 荆轲刺秦王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假使。
C.秦之遇.将军遇:会面,碰到。
D.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项,“遇”,对待。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D。
“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其他儿子称“皇子".《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太子”为“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解读及训练(含答案):5荆轲刺秦王
5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知识链接】1.《战国策》《战国策》,属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燕太子丹想派侠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内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荆轲毅然前往。
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检查】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2.解释加点词语⑴秦之遇.()将军⑵可谓深.()矣⑶仰天太息流涕.()⑷可以.()解燕国之患⑸揕.()其胸⑹然则..()⑺将军岂有意..()乎⑻见.()陵.()之耻⑼濡.()缕⑽忤.()视⑾请.()辞决..()矣⑿为.()变徵之声⒀终.()已不顾.()【课堂研修】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分析思考以下问题: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二、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1. 2.3. 4.三、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达标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⑴进兵北略.()地⑵持千金之资币.()物⑶左右..()乃曰:王负剑⑷轲自知事不就.()⑸秦王还.()柱而走⑹比.()诸侯之列⑺唯.()大王命之⑻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⑼荆轲顾.()笑武阳⑽轲既取图奉之,发.()图⑾秦王惊,自引.()而起⑿荆轲废.()⒀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⒁被.()八创.()⒂乃欲以生劫.()之⒃旦暮..()渡易水⒄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⒅愿足下更.()虑之⒆购.()之金千斤⒇秦王必说.()见臣2.说说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思。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积累与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ɡ)戮.没(lù)B.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ruò)C.淬.火(cù) 忤.视(wǔ) 铁杵.(wǔ) 拊.心(fǔ)D.创.伤(chuānɡ)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解析A项“亢”读kànɡ;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答案 D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解析D项①②没有,③只是,④回头。
答案 D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B.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C.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我的,我们的)D.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解析C项乃:你的,你们的。
答案 C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解析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都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②使工以.药淬之③以.次进④以.故荆轲逐秦王⑤乃以.手共搏之⑥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⑧箕踞以.骂曰A.②③B.①⑦C.④⑤D.⑥⑧解析①⑦为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②⑤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把”等意,③意为“按”,介词,④介词“因为”,⑧连词“而”。
高中语文专题05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new)
5 荆轲刺秦王(课时1)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 )足下樊於()期燕( )国切齿拊( )心匕()首忤()视夏无且()被八创()箕( )踞以骂目眩( )3.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尽矣。
(“以”通________,________。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________,________。
)(5)请辞决矣。
(“决”通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________,________。
)(7)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________,________。
)(9)卒起不意。
(“卒”通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________,________。
)1.刘向三十三国别议论和叙事2.shì wū yān fǔ bǐ wǔ jū chuāng jī xuàn3.(1)“悦”高兴(2)“已”已经(3)“凌”凌辱(4)“返"返回(5)“诀"诀别(6)“震"震慑(7)“现"显现 (8)“捧”双手捧着(9)“猝”仓促,突然(10)“环”绕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答案解析)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通“”,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 )3.卒起不意(“”通“”, )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古义: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4.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兵黩武()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恭疏短引(《滕王阁序》)()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引而不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4.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今得闻教()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垂泪涕.泣( )(3)又前.而为歌曰( )2.名词作状语(1)秦兵旦暮..渡易水( )(2)箕.踞以骂曰( )(3)发尽上.指冠( )(4)进兵北.略地( )(5)函.封之(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专题05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5 荆轲刺秦王(课时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①樊於期乃前曰(“前”,__________)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____) ⑤丹不忍以己之私(“私”,__________) _________) ⑦发尽上指冠(“上”,__________) ⑨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诸郎中执兵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⑧群臣怪之(“怪”,__________) ⑩ (秦王) 乃朝服 ( “朝服” , __________) ②其人居远未来? ( “远” , __________) ④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 “迟” , _______)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⑥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 进兵北略地: ________ (4) 其人居远: ___________ (2) 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 (5) 使使以闻大王: __________ (3) 前为谢曰: _____________ (6) 太子迟之: _____________ (9) 乃欲以生劫之: _________(7) 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 (8) 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1.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过关习题必修1语文2-5《荆轲刺秦王》及解析
荆轲刺秦王【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必说见臣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秦王还柱而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C.皆白衣冠...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①荆轲顾.笑武阳②顾.野有麦场B.①既.已,无可奈何②既.克,公问其故C.①轲自知是不就.②瞬息可就.D.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图穷而匕首见.5.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基础积累】7.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骨髓.(suǐ)揕.胸(zhèn) 淬.火(cù)B .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 .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 .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8.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行李之往,共其乏困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A .①④⑤⑥⑦B .①②③⑥⑦C .②③⑤⑥⑧D .②③④⑥⑧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 .秦兵旦暮..渡易水B .进兵北.略地 C .太子迟.之 D .发尽上.指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而伤长者..之意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11.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将军以.穷困归丹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 .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 .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C .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 .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群臣侍殿上者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配套习题:5荆轲刺秦王+Word版含解析
5荆轲刺秦王一、语基落实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荆卿.岂无心哉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B.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C.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D.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思路分析:C 项,“币”,礼物。
答案:C2.以下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偏袒扼腕而进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⑥进兵北略地⑦唯大王命之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④⑦D.①②④思路分析:①“卒”通“猝”;②“反”通“返”;④“振”通“震”。
答案:D3.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 ①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B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C ①仆因此留者待吾客与俱②事因此不可者乃欲以生劫之1 / 7D ①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②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思路分析:A 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递进。
B 项,①介词,表被动;②动词,召见。
C 项,都表“⋯⋯的原由”。
D 项,①连词,来;②介词,由于。
答案:C4.以下语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能够.解燕国之患②日以.尽矣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以.次进⑤而乃以.手共搏之⑥皆白衣冠以.送之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③⑥/②④/⑤D.①④/②/③⑤/⑥思路分析:①③目的连词,来,用来;②副词,通“已”,已经;④介词,依据;⑤介词,用;⑥相当于“而”,表顺承。
答案:B5.对以下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②乃令秦武阳为.副③为.变徵之声④又前而为.歌曰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⑥愿举国为.内臣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⑤/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思路分析:①读“wéi”,表被动;②读“wéi”,动词,做,担当;③读“wéi”,动词,发出;④读“wéi”,动词,作;⑤读“wèi”,介词,替;⑥读“wéi”,动词,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精做05 荆轲刺秦王
【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
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
..,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
..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
良疾病将终,车驾
..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
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
..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A
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
可。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标志。
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等,表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及代词等。
比如本题中就可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
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
“考”
是指拘捕拷问。
“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名称谓等。
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辨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国号、地点、官职等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题中的“邓奉”“怀令”“平原太守”等内容。
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比对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