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论文
话剧的好处议论文
话剧的好处议论文话剧,就是用话语和行动来揭示世界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把人生、把社会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自己去咀嚼去品味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使这一环节更加生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课本话剧”形式。
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话剧’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话剧形式”促进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这里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丰富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内涵。
话剧是通过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话剧形式”引入课堂后,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出现了真正的“戏剧化”,让课堂更开放,在表达上可以克服纯课堂教学的不足。
例如,我在教《一厘米》(毕淑敏)时,我把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话剧,即“我是男子汉了”“严重的误会”“不是为了钱”。
学生通过亲身表演,用戏剧性的语言诠释了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
学生表演中的专注投入足以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自觉和深刻。
第二,拓宽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途径。
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包括话语、神情与动作,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入话剧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在话剧导演排练中,学生对故事、人物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表演,演绎出超过老师讲解范围的新的理解,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
第三,增多了加速教学目标完成的渠道。
语文课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传授给学生有关学习语文的知识,懂得欣赏作品,同时更是培养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育教学目的时是“说教”性的,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接受也是被动的。
而话剧也具有教育人的目的,它既能使演者在读剧本和表演中自觉的受到教育,还能使观众和听众受到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达到生理、心理上的平衡,并由此培养良好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
话剧论文
浅谈“话剧”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话剧,就是用话语和行动来揭示世界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把人生、把社会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自己去咀嚼去品味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使这一环节更加生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课本话剧”形式。
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话剧’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话剧形式”促进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这里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丰富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内涵。
话剧是通过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话剧形式”引入课堂后,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出现了真正的“戏剧化”,让课堂更开放,在表达上可以克服纯课堂教学的不足。
例如,我在教《一厘米》(毕淑敏)时,我把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话剧,即“我是男子汉了”“严重的误会”“不是为了钱”。
学生通过亲身表演,用戏剧性的语言诠释了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
学生表演中的专注投入足以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自觉和深刻。
第二,拓宽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途径。
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包括话语、神情与动作,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入话剧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在话剧导演排练中,学生对故事、人物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表演,演绎出超过老师讲解范围的新的理解,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
第三,增多了加速教学目标完成的渠道。
语文课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传授给学生有关学习语文的知识,懂得欣赏作品,同时更是培养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育教学目的时是“说教”性的,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接受也是被动的。
而话剧也具有教育人的目的,它既能使演者在读剧本和表演中自觉的受到教育,还能使观众和听众受到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达到生理、心理上的平衡,并由此培养良好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田汉话剧审美特质论文
田汉话剧的审美特质【摘要】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田汉的话剧作品在当时的话剧舞台上较为活跃,其卓越的风格对戏剧舞台影响深远。
本文从叙事场面与抒情场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融合着眼,探讨其话剧魅力的所在,从戏剧元素的和谐结合程度来更进一步探索其审美特质。
【关键词】田汉;话剧;叙事场面;抒情场面;融合如果说语言创造了戏剧世界,即戏剧性语言的特征在于展现或表现出一个情境而非描述一个情境。
语言创造情境,那么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等就是这一“情境”的创造者。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不同话语分担了不同的任务,叙述性语言构成了叙事性情境,抒情性语言构成了抒情性情境,戏剧性语言则构成了戏剧性情境。
三种不同的情境构建起了整个戏剧体,它们之间的延续出现、交错并行,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体,每一情境是由前一情境所引发,它们之间既冲突又合作,这样构成一种张力呈现于情境之中。
为了便于考察田汉话剧中所形成的张力,本文将叙事性、叙述性、戏剧性等元素的结合情况进行剖析,主要考察其叙事性情境与抒情性情境之间的连接交错情形。
在胡润森先生的论著《戏剧场面论》中,将戏剧简洁地定义为“戏剧场面之流”,认为戏剧是由不同场面的交错连接而形成的有机体,而戏剧是在戏剧时空中“道白”与“动作”着的演员“雕塑”的流动“造型”,那么,所谓戏剧场面即此类“造型”的基本单位形式。
①如果说“情境”是较难把握的感性词语,不妨将其还原为造就它审美感悟的主观性背后的构成单位——戏剧场面,即胡润森先生所提出的描写性场面(叙事性场面)、抒情性场面与戏剧性场面。
①田汉早期话剧作品中呈现两种特征:1.叙事性场面——抒情性场面——叙述性场面2.叙述性——抒情性场面第一类特征的戏剧有《咖啡店之一夜》、《灵光》、《湖上的悲剧》、《颤栗》、《秋声赋》、《关汉卿》等。
②叙述性场面的表现领域相当宽广,它在戏剧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存在。
其功能在于造成戏剧流体的渐变性流动,它特别擅对人物思想、气质、个性、情感进行不同分寸、不同色调、不同力度和不同层次的展现。
中国话剧的肇始之我见——“国剧运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西 方 话 剧 对 于 中 国 近 现 代 艺 术 和 文 明 的 进 程 都 产 生 过 深 远 的影 响 。 剧 的 引 进 , 中 国 文 化 包 容 性 的 体 现 , 是 民 话 是 也 族 艺 术 对 外 来 艺 术 的 吸 收 与 融 合 的 成 功 范 例 。 观 世 界 各 国 综 的 传 统 文 化 , 发 现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经 过 长 期 的演 进 、 变 和 会 嬗 发 展 , 会 不 同程 度 地 与 外 来 文 化 产 生 交 流 和 融 合 。 但 事 情 都 远 不 是 一 句 “ 术 是 没 有 国 界 的 ” 么 简 单 , 文 化 的 交 流 和 艺 那 在 融 合 中 , 径 、 式 、 度 等都 会 因为 时 空 的差 异 、 的 的差 途 方 程 目 异 和 对 象 的 差 异等 而 有 不 同 的 结 果 。 此 耍研 究 中 国 近 现 代 因 文 学 艺 术 , 研 究 中 国话 剧 , 要 自然 也 要 追 溯 中 国 话 剧 的 历 史 ,
一
从 内 心威 逼 出 来 。 后 来 认 识 了 藤 泽 浅 二 郎 , 了他 的 帮 助 与 得 指 导 , 立 了 一 个 春 柳 社 。 其 中杰 出 的 人 才 , 先 有 曾孝 谷 、 成 最 李 哀 , 后 加 入 的 有 欧 阳 予 倩 、 镜 若 、 绛 士 等 。 在 日本 出 稍 陆 马 演 过 《 奴 吁 天 录 》 《 花 女 》 , 到 艺 术 上 甚 大 成 功 。” 1 黑 、茶 等 得 E 43 6 不少 的中 国现代 文学史 教科 书均取 10 9 6年 春 柳 社 的成 立 或 10 9 7年 春 柳 社 开 始 演 出 为 中 国话 剧 的 发 端 ,如 林 志 浩 主 编 的《 国现 代 文学 史 》 上 册 ) 谈 到 春柳 社 演 出《 奴 吁 天 中 ( 在 黑 录》 时认 为 ,这 次演 出 , 仅是 春柳 社 正 式开 始话 剧活 动 的 “ 不 标志, 也是 我 国话 剧运 动开 始 的标 志 。 深先生在《 洪生 说 ” 当 然 在 表 述 历 史 的 时候 是 可 以更 周 密一 些 的 。 上 .
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迪与意义论文
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迪与意义论文作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不仅深刻影响了欧美现代戏剧的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精神风貌,甚至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但是到了今天,易卜生是否已经过时?如果没有过时,他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还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还可以从他那儿学习什么?在当代中国,不少学者、编剧认为易卜生只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已经过时,或只宜绕开。
在美国也存在类似情形。
但有极少数学者、作家持不同看法。
比如,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认为,中国当代剧作家仍然“应该继承易卜生的艺术精神与戏剧传统“;美国当代剧作家阿瑟·密勒也认为易卜生并未过时,“其戏剧中的诗性和神秘主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其实,易卜生戏剧中值得当代剧作家继承、借鉴、化用的东西远远不止于此。
在笔者看来,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当代戏剧“精神萎缩”的背景下,易卜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发显现出光彩照人、无法绕开的“大师”本色。
下面试详论之。
一、精神衍变:从迎合政教转向独立自审从戏剧精神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戏剧以“教化剧”为主流,中国现代戏剧以“问题剧”为主流;它们都是在戏剧之外寻求戏剧艺术存在的价值,骨子里带有迎合政教或配合现实社会种种需要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中国当代戏剧中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一点只要看看当今一些省市的重要剧院仍热衷于排演跑奖剧目便可知悉。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由政府主导的评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我国当代戏剧的迎合性、依附性,使得很多作品“少了些不应少的东西,多了些不应有的东西”。
而真正有独立人格、有抱负有眼光的艺术家,要么只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要么深入反思、批判自身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是绝不愿意为了迎合某种实际需要而创作的。
可目前缺乏独立精神的剧作确实比较多。
正如著名学者董健所说,“90年代以来当代戏剧不可回避的总体特征是:虚假的繁荣掩盖着真实的衰微,表面的热闹粉饰着实质性的贫乏,其根本原因是戏剧精神萎缩,或曰戏剧失魂”。
话剧论文优秀范文集
话剧艺术将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更 多的跨界融合,如与音乐、舞蹈、 戏曲等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 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话剧艺术将更 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话 剧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话剧
走向世界。
科技应用
科技手段在话剧艺术中的应用将越 来越广泛,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等技术的应用,将为观众带来更加
话剧表演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 表演技巧,包括语言、动作、
面部表情等。
风格各异
不同的话剧作品和演员会呈现 出不同的表演风格,如现实主 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
注重角色塑造
话剧表演注重角色塑造,演员 需要通过深入理解角色来呈现 出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真挚
话剧表演需要演员投入真挚的 情感,以打动观众并引起共鸣
丰富的艺术形象
话剧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包括不同性 格、年龄、职业和命运的角色。
对话与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话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推动剧情 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深刻的社会意义
话剧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能够反 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
话剧表演技巧与风格
01
02
03
04表演技巧多样化。 Nhomakorabea话剧舞台设计与布景
舞台设计独特
话剧舞台设计具有独特性,需 要根据剧情和人物形象来营造
合适的舞台环境。
布景逼真
话剧布景需要逼真地再现剧本 所描述的环境和场景,以增强 观众的代入感。
灯光音效烘托氛围
灯光和音效在话剧舞台设计中 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烘托出剧 情所需的氛围和情感。
道具精心制作
话剧道具需要精心制作,以符 合剧本要求并增强舞台效果。
关于话剧《伏生》
关于话剧《伏生》2013年年底,我和冯必烈合作的话剧《伏生》终于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了。
仔细一想,这部戏从最初的创作构思到上演已过了九年的时间。
九年前,冯必烈即将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现在,他已经成为年轻一代较有成就的戏剧编剧了。
2005年秋天,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王良请我到济南,希望我能写一部有关济南的话剧。
当时,市委宣传部确定了三个重点题材:一是舜帝,二是李清照或辛弃疾,三是济南开埠。
我回京后仔细研究了以上三个题材的史料之后给济南市委宣传部写了一封信,谈了对上述三个选题的认识,并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即能否写济南人伏生?王良同志是学历史的,他立即同意了我的想法。
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想说明,如果当时王良同志不同意我的想法,坚持原来的三个选题,先不说我是否能够完成有关上述三个选题的剧本创作,但起码目前的这部《伏生》是肯定不会有的。
2006年4月我完成剧本大纲,6月冯必烈经他父亲冯柏铭引见希望能跟着我参与一次剧本创作,于是,我将《伏生》大纲交给他。
2006年9月冯必烈完成剧本初稿。
此后,济南市文化局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剧本研讨会,北京的刘锦云、王育生、黄维君、李春喜、温大勇、李勇等几位专家参加了研讨。
2007年5月17—20日,由中国剧协主办的“2007年全国剧本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从全国七十多件作品中选出来的六部话剧和十八部戏曲剧本参加了研讨。
剧本《伏生》在研讨会上引起专家们高度重视。
当时,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对这部作品给与了充分的肯定。
刘锦云说:“看了这部作品很兴奋,这部戏写的很别致,语言尤其好,有莎士比亚的味道。
”李勇说:“这个戏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信息,在对历史观、历史剧、戏剧观的思考上都有新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王育生说:“这个戏写的非常自由,思想在自由状态下驰骋。
”黎纪德说:“这是孟冰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它有文学和历史的高度,有对当前戏剧观的思考,是一部值得认真研究的作品。
”王敏说:“这部作品充满激情地对历史、对文化进行了评述,同时还充满诗情,作品在拷问我们的灵魂,犀利,深刻,有鲁迅的风格,读后让我震憾,让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撞击。
曹禺《北京人》论文
论《北京人》中曾文清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曾文清是曹禺戏剧《北京人》中的人物,是没落的士大夫文化的象征。
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的生命的气息,是一个早已被蛀空的生命的空壳。
带着同情的眼光,来深入考察这个人物,可以发现曾文清由人蜕变成生命的空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的生与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旧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无奈与惶恐,同时也是新旧环境交替所产生的必定的悲剧。
关键词:《北京人》曾文清悲剧成因《北京人》是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的话剧作品。
被视为是“登上巅峰”的第四部杰作。
全剧以后抗战前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曾家的命运纠葛为题材描写了曾家三代人各自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遭遇。
并以此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专制从物质到精神上无可挽回的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曾文清是《北京人》中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他能诗会画,知书达礼,温文尔雅。
从曾家的摆设便能看出些许端倪:墙上挂着装裱的行书,悬着七弦琴,一幅墨竹图……但是只靠祖传家产度日的寄生生活,把他变成了一个只会品茶养鸟,吸大烟的“废物”。
对于不幸的婚姻他无力反抗,对于喜欢的表妹他不敢追求。
他沾染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总带有一副沉淀,懒怠的气息:“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1]他在全剧中几乎是一个没有什么自觉意识的生命的空壳。
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曾文清无法适应,只能在无望的挣扎中孤独的死去。
让人唏嘘的悲剧后面必定有一定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世界出现了两大相对立的阵营,即旧文化阵营与新文化阵营。
虽然新文化以其独特的新鲜气息,迅速地被青年知识分子所追捧,但传统的旧文化凭借其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仍占据文化界的统治地位。
曾文清便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一)新旧文化夹击下的无奈曾文清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刚刚走向灭亡、新旧文化交替的特殊时期。
由于生活的时代已经把他定位成了旧知识分子,他能做的也只是旧知识分子的分内事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讲,曾文清是北平士大夫的代表。
《雷雨》-毕业论文
学号:********从《雷雨》看周朴园人性的扭曲系别文学与法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 24日摘要作为曹禺先生话剧的代表作,《雷雨》集中展现了主人公周朴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人性的麻木、狡诈、凶恶,折射出那个社会的悲哀、黑暗和不公平。
周朴园在剧中造就了悲剧,是悲剧的实施者,同时又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本文通过分析周朴园与侍萍、鲁大海、繁漪等人的矛盾冲突,进而集中论述他在封建伦理道德、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各种感情纠结下表现出人性的扭曲。
关键词:周朴园,封建,资本,人性,扭曲AbstractAs Mr. Cao Yu's drama masterpiece, Thunderstorm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hero the ZHOU In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of humanity numbness, twisted, evil,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at society's sad, dark and unfair. ZHOU created a tragedy in the play,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tragedy, but it is also the bearers of the tragic consequences. In this paper, ZHOU Shiping, Luda Hai, Fan Yi et al conflict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he showed in the feudal ethics,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a variety of emotional tangle.Key words:Zhoupuyuan,Feudal,Capital, Humanity,Twist目录一、前言 (3)二、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周朴园 (2)(一)对蘩漪的冷酷 (2)(二)对儿子的专横 (3)(三)对侍萍的虚伪 (4)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周朴园 (5)(一)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本性 (5)(二)周朴园身上的伦理道德 (6)四、矛盾纠缠下的周朴元 (7)(一)纠结扭曲的周朴园 (7)(二)艰难困境下的周朴园 (8)五、结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美学风格论文:透析话剧茶馆美学体现风格
美学风格论文:透析话剧茶馆美学体现风格本文《茶馆》不仅是在中国话剧史上成为经典剧目,而且在西方也被冠以“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绽放出生命的炫彩。
《茶馆》不仅拓宽了舞台空间,突出强调了北京的地域色彩,而且舞台上开放式的舞美风格,也丰富了剧作的象征意义。
尤其是对尾声的艺术处理,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创剧本的寓意。
《茶馆》已成为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
不仅如此,它还飘洋过海,在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美国纽约泛亚剧团也曾用英语演出此剧。
《茶馆》散点透视的奇特结构,成为中国话剧史上成功的范例而进入教科书。
[3]《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了极致。
每个人物都设计的非常传神,富有个性,同时简洁凝练,意韵深长。
迄今为止,该作品已演出千余场,场场爆满,复观者络绎不绝,上至老妪,下至妇孺,每每感动得落泪。
《茶馆》的美学表现手法形式美,是话剧美学课题中相对独立的一个表现手法,但古往今来,形式往往依赖于内容,而以形式规律性作为研究的对象,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话剧中对形式美的钻研和探索。
不论主体内容、表现手段、支架方式、舞台空间还是时间概念等方面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甚至追溯到话剧艺术的源头,也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层层变化的。
易卜生、萧伯纳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三一律”的表现手法,都是现当代话剧的最主要形式。
1.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历史时代背景的考虑,很好地体现了《茶馆》的艺术构思。
从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到采用以点带面再到把半个世纪丰富深邃的历史社会所概括出来,是《茶馆》突破旧式纵向勾勒的一种新的展现手段。
作者利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状况、北洋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历史背景,揭露和抨击了这三个时代丑陋的社会嘴脸以及民不聊生的现象。
这些都形象地体现在《茶馆》第一幕至第三幕,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旧时代毁灭新时代崛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体现出《茶馆》对三个时代的描写,紧扣主题。
创作:话剧剧本《一块手表》论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简论《一块手表》剧本创作的知易行难
创作:话剧剧本《一块手表》论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简论《一块手表》剧本创作的知易行难《一块手表》以一块手表引起的冤案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主人公肖鹏飞和杨秀芬在忏悔、拒绝忏悔以及如何忏悔等方面的纠葛和冲突,着重表现了肖鹏飞在不同境遇下的选择以及选择时的心理,提出了“选择哪种忏悔方式”的哲学问题。
究竟选择哪一种忏悔方式才对?选择隐瞒当然很自私,但可以保住现有地位然后
切实地帮助到受害者及其家人;选择毫无保留的承认当然是应该做的,但是除了恢复受害者的名誉之外并不能给予受害者及其家人任何切实的帮助。
该剧着意于冲突的集中浓烈,力求在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和挖掘剧本表现力。
我采用了将剧本行动时间延长至生活本身长度的开放式结构。
在这种开放式结构中,我尝试去融合生活的沧桑感和情节的整一性。
对于一个不从事剧本创作的人,虽然从课堂和书本中理解和知晓了一些剧本创作规则和常识,但在真正实践时会发觉困难重重。
懂得道理较容易,实际去做却很困难,我在创作剧本《一块手表》时明显遇到了知易行难的困惑。
创作不是创作理念规律和技巧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直觉和体验。
在一定程度上,我知道剧本应该怎么写,也能理解伟大剧作的成功之处,但当躬行实践时却有跌跌撞撞、无所适从之感。
就像读懂兵法的人未必能够领兵打仗,布置战术的教练未必能够上场比赛,理解剧本创作规则的人,也未必能够创造出
好的剧本。
创作中的知易行难,难就难在转化。
本论文在阐释作品构思的同时,侧重于分析创作理念转化为创作现实时的困难及其原因,说明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不足与
思考。
论文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文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
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
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和核心元素,戏剧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曹禺大师的《雷雨》在这方面堪称经典,四幕话剧在方寸舞台上,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感情的纠葛)周朴园你——你贵姓?———似曾相识,有几分惊奇,但马上镇定,内心仍很平静(抬起头来)你姓什么?———感意外,疑惑(忽然立起)你是谁?———更疑惑,警觉,感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心中疑云已解,但内心复杂,有些不知所措,怀有一定的警惕,不明来意哦,侍萍!(低声)是你?———知道眼前是谁,但抱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恐惧,害怕,严厉而紧张,怕鲁侍萍揭其疮疤,因而声色俱厉。
那更好,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好的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欲以金钱收买,借此掩盖罪恶,冷酷,势利而虚伪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地主家庭,他留过学,后来开工厂办实业,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
他身上既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气息,又有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的鲜明烙印,将二者贯穿和统一在一起的,是其自私、无情、贪婪、丑陋、残忍和虚伪的本性。
答辩论文:谈话剧《日出》的结构艺术
答辩论文谈话剧《日出》的结构艺术湖北荆门市沙洋县蛟尾小学张金鸿【内容提要】《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日出》在思想上,注重现实,把眼光伸展到社会,明确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
在艺术上,力求创新,《日出》的结构与《雷雨》不同,它不是把剧情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而是用众多的人生的零碎来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现实,让剧中人物各自按照生活的逻辑活动,在处理“无法说”和“不得不说”之间的矛盾时,采取引文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穿插式结构的巧妙运用,更显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把第三幕穿插于第二幕和第四幕之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被损害被压迫者与金钱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冲突,构成了剧作的基本矛盾,作者正是从这里切入,审视金钱社会的人生世相,暗示着一个伟大、公平、合理的社会即将到来。
【关键词】日出、深化主题、结构创新、巧妙穿插。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几大家并称,曹禺以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曹禺之前二三十年里,戏剧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而言要远逊色于其它文学门类所取得的成就。
正如郑振铎在1923年给《通俗戏剧丛书》写序时所说:“现在提倡戏剧的人很多,学生的爱美剧团也一天天发展起来。
但剧本的产生,则似乎不能与他们的需要相适应。
到处都感到剧本饥荒的痛苦。
到处都在试编各种剧本,而其结果,则成功者极少。
”(转引自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89页)然而分别于1934年和1935年发表的《雷雨》和《日出》这两部四幕剧,则标志着中国戏剧已逐步走向艺术上的成熟。
《日出》一剧在戏剧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则不仅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曹禺现代戏剧艺术的成熟。
本文将结合曹禺的创作历程,谈谈话剧《日出》的结构艺术特色。
一曹禺(1910------1995),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省潜江县,出生于天津一官僚家庭。
简爱话剧论文
简爱话剧论文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所写的一部经典小说,其情节充满了浪漫、激情和戏剧性。
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戏剧。
本文将重点探讨《简爱》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分析其表现形式、角色塑造和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话剧创作剧本改编将小说《简爱》改编成话剧是一项挑战,因为小说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情节和内心独白。
剧作家需要去除冗长的描述和思想,将故事情节紧凑地展现出来。
剧本改编的关键是保留小说的核心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使其适应话剧表演的特点。
情感表达话剧《简爱》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来传达角色的情感。
演员需要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情,以确保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转变。
情感的真实表达是话剧创作中的关键要素,它能够将观众带入故事中,与角色共情。
话剧演出舞台布景《简爱》话剧选择适当的舞台布景可以有效地传达故事的背景和氛围。
一些经典的舞台布景包括萧邦家的富丽堂皇、洛沃德庄园的荒凉和石堡学校的严肃等。
布景的选择和设计应该与剧本的氛围和情节相呼应,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
角色塑造话剧《简爱》中的角色塑造是剧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简·爱作为主角,她的坚强和独立个性使得她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罗切斯特先生作为简·爱的爱人,他的复杂和执着的性格也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角色的塑造要求演员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演将其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主题《简爱》话剧中的主题涉及爱情、自由、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等。
爱情是故事的核心,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面临的障碍,体现了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愿望。
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也是《简爱》话剧所关注的主题,简·爱在与周围人的争斗中逐渐找到了自我,并最终获得了自由。
结论《简爱》话剧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布景和角色塑造等方面成功地将原著小说中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
老舍茶馆论文
老舍茶馆论文引言老舍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由著名作家老舍创作于1957年。
该剧以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本论文将从剧本的创作背景、主题以及角色塑造等方面,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一、剧本创作背景老舍茶馆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老舍以茶馆为小剧场,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茶馆成为了老舍描述社会深层问题的象征。
二、主题分析老舍茶馆的主题围绕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困境展开。
通过茶馆里的对话和争论,老舍揭示了旧社会的各种弊病和社会矛盾。
茶馆里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他们的争论和冲突既反映了旧社会的悲剧,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茶馆代表了旧中国社会的封闭和沉寂,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茶馆里的人物逐渐认识到旧时代的束缚和腐朽。
老舍通过茶馆的变化,展示了人性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他也透过茶馆的角度,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和权益。
这一主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话剧的发展。
三、角色塑造老舍茶馆中的角色塑造非常鲜明和生动,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种社会类型和思想观点。
下面是几个主要人物的简要描写:1.王利发:茶馆老板,代表着旧时代的封建势力,保守而贪婪。
2.铁炮公:退伍军人,身上带有受封建道德束缚的伤痕,但也有着对社会乱象的反抗精神。
3.秦健:懦弱而贫穷的小商人,为了生计不择手段,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困境。
4.许云山: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代表了改革的力量,有着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角色的对比和互动,老舍成功地展示了旧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
他巧妙地运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为角色赋予了生动的个性和情感,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小学议论文作文:话剧4
话剧《想咋的就咋地》音乐响起,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观众,这里是由皇后制品毒苹果and脑白金年轻态健康品赞助的,由我们犀利电视台举办的为搜索民间高手的“犀利杯超级民间比赛”经过10万人的大海选,以及初赛复赛,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三强的总决选了。
究竟谁能成为犀利的民间高手?今晚将由你们决定。
首先我们的参赛者将进行才艺表演,下面有请我们的第一位参赛者——《白雪公主》的皇后。
主持人(擦汗):呵呵,你不就是传说中的——后妈?皇后大人?皇后(得意地笑):主持人果然慧眼识美女呀!不错,本女王就是那人称后妈的皇后思密达~主持人:久仰久仰。
不知后妈您有什么才艺?为我们现场观众展示展示。
皇后:不要叫我后妈,要叫我女王大人!话说,我的才艺嘛——那就是偶滴秘密武器——毒苹果!哈哈,跪下唱征服吧!话外音:皇后:如果您每天吃一个本人出品的毒苹果,连续坚持5214个星期,您将会活到100岁!请认准皇后制主持人(冒汗加擦汗):以上纯属恐怖分子捣乱,与本节目无关。
好(恢复正常,一脸官方)下一位选手是后妈的天敌,诶,不过他们是组队来的是——白雪公主and蓝精灵。
观众:诶?不是小矮人吗?主持人:观众有疑问了!小矮人因为和王子迷上了麻将,凑了两桌来不了了。
抛弃了公主。
废话不多说,欢迎白雪公主上场!当然还有可爱的蓝精灵!在山里那边海里那边一群蓝精灵……(音乐响起)选手白雪公主and三只蓝精灵上场。
懒羊羊:大家好,我是招蜂引蝶,可爱无比的懒羊羊!我也是一只蓝精灵哦!丸纸:哇嘎嘎,我是那卡哇伊的小丸纸!文文:烦死了,早录完节目我早回家刷微博!白雪公主(扶额):尼玛,为啥俺要来参加介个节目?到底是为撒子?主持人:额白雪公主你是不是气色不好?话外音:主持人:大家都喝脑白金。
一瓶提神醒脑,二瓶永不疲劳,三瓶长生不老!脑白金,味道好极了!哦耶~懒羊羊:王子为了打麻将,把她赶出来了。
好可怜。
丸纸(嘀咕):小声点!白雪公主(掩面):尼玛,为啥俺不会打麻将啊。
老舍茶馆毕业论文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二〇一二年六月摘要王利发是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的主人公,他是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却屡遭无耻权贵的剥削;他是处世圆滑、精明干练的小商人,却被反动派长期欺压;他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改良主义者,却终因没有新的思想武器而被现实击碎。
他的凄凉命运不仅是自身复杂的性格所致,也是清朝末年到解放以前五十年间的专制政体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本文第一部分对老舍先生和话剧《茶馆》进行简介。
第二部分是写作的重点,将对王利发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入剖析,包括悲剧的人生经历、复杂矛盾的统一体以及王利发的结局三个方面的阐述。
第三部分主要是揭示王利发形象的现实意义,通过我们深层次的探索,对王利发的形象深入剖析,他的善良与冷漠,顺从与反叛,圆滑与老实,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茶馆》王利发形象现实ABSTRACTWang Lifa is Lao She's famous play" teahouse" the hero, he is resign oneself to adversity social bottom figures, but was shameless exploitation of power; he is a shrewd and capable people, a small businessman, but by reactionaries long oppressed; he i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actively reformist, but due to the end of no new ideological weapon and was the real break. His sad fate is not only their own complex character by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before liberation, but also fifty years of monarchy and other factors.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Lao She and drama" teahouse" brief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cus on the writing of Wang Li, the typical image of in-depth analysis, including the tragic life experienc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unity and Wang Li ending in three aspects.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reveal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image of Wang Li, through our in-depth exploration, to Wang Li 's image of in-depth analysis, his kindness and apathy, obedient and rebellious, sleek and hone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made his complex character, be worth us thoughtful.Keywords" Teahouse" Wang Lifa image reality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绪论 (1)一、《茶馆》概况 (2)(一)老舍简介 (2)(二)话剧《茶馆》的简介 (2)二.王利发——悲剧的小人物 (5)(一)悲剧的人生经历 (5)1.茶馆的新掌柜 (5)2.家庭的顶梁柱 (6)3.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6)(二)复杂矛盾的统一体 (7)1.善良与冷漠 (7)2.顺从与反叛 (8)3.圆滑与老实 (9)(三)王利发的结局 (10)三、王利发形象的现实意义 (11)(一)永葆善良 (11)(二)适当退让 (11)(三)处世圆融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绪论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茶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旳一部不朽旳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旳世事变化,由70多种角色表演各阶层人民旳生活层面。
一种大茶馆,就是一种浓缩旳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用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旳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旳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旳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旳历史画卷。
茶馆之因此成功,是由于《茶馆》具有鲜明旳人物形象,独特旳戏剧构造,特殊旳戏剧冲突以及风趣诙谐旳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构造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旳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旳现代审美特性。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旳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旳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旳就有五十多人,并且这些人物大多种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旳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种贯穿全剧旳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旳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旳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旳特点。
如他对李三旳苦处、康顺子旳处境和难民旳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旳不满,但体现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旳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旳愁苦和愤怒。
王利发旳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旳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旳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旳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旳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旳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旳工厂,但是,在那黑暗旳、腐朽旳时代,他旳努力最后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旳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旳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旳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旳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旳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代表作变化
09建筑装饰班孟博涵090730106
如果说《雷雨》主要体现了作者的对中国封建家庭的认识,《日出》主要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现代都市社会的认识,那么《原野》则主要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精神承受力的理性探讨。
从《雷雨》到《日出》"是一个简单而经典的题目。
从《日出》诞生开始,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半个多世纪之来,人们对其变化的原因和得失,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几乎是无休无止的讨论和研究。
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是曹禺在《雷雨》取得成功后,试图超越自己的一次大胆尝试。
他曾在《日出·跋》中说:"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雷雨》的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
技巧上,我用的过分。
仿佛我只顾贪婪地使用着那简陋的'招数',不想胃里有点装不下,过后我每读一遍《雷雨》便有点要作呕的感觉。
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为深刻的。
"这时候,作家首先想到的是俄国戏剧大师契诃夫和他的《三姐妹》:"我阖上眼,眼前展开那一幅秋天的忧郁,玛夏、哀林娜、阿尔加那三个有大眼睛的姐妹悲哀地倚在一起,眼里浮起湿润的忧愁,静静地听着窗外远远奏着欢乐的进行曲,那充满了欢欣的生命的愉快的军乐渐远渐微,也消失在空虚里。
……然而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的人,有灵魂的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
……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
因此,作品的变化虽然是多方面的,却是一气呵成的。
从《雷雨》到《日出》到最后的《原野》,曹禺再每部剧本都力求一种突破,《雷雨》
作为曹禺的处女作,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日出》便舍弃了更多的'太像戏'的部分,在艺术创作上,采用了横断面的描写,力求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原野》的创作中,更是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开辟了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戏剧
让我们从各个剧中女主角的变化来探求曹禺的创作变化
《雷雨》——涟漪
她有着“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强烈个性。
她有着“无自由,毋宁死”的鲜明追求,她是众多人物中真正的像人一样活着的人,是《雷雨》中最耀眼的闪电。
在小说中,繁漪是一个害人者,但她更是一个受害者,害人者的残酷和受害者的可悲在她身上得到了统一。
扭曲性格的产生必然是和扭曲的家庭及扭曲的社会相关的。
这就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悲剧性。
《日出》——翠喜
陈白露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有着自己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渴望有一个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她独自到社会上闯荡,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年轻美貌和聪明才能,能在身会上闯出一条路来,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论为一名交际花,过着寄生的生活。
按理,她如果自甘堕落,一直麻木下去,凭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即使是潘月亭破产了,也许会有李月亭及金八爷之类的有钱、有权的人来赖以委身,直到灯枯油尽。
可她偏偏是清醒的,每当奢华过后,夜深人静时她就感到一片空虚,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
《原野》——金子
金子追求真爱,追求自由,也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为了掩护仇虎,她甚至可以去媚惑拖着鼻涕、令人作呕的白傻子;当真相暴露在大星面前时,她又是那样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最后和仇虎在黑森林里面临着恐惧的折磨时,她也没有一丝的后悔。
他们相爱的方式也是这样奇特和强烈,没有柔情细语,甚至也没有大难后重逢的抱头痛哭,有的只是打,骂,和烈火一样的爱,烧毁了自身也不后悔。
在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中,蘩漪、陈白露和花金子无疑既饱含了作家深切复杂的情感,又体现了五四影响下的人文精神。
较之于传统的旧女性,她们显示出了新的精神风貌,但又由于时代的过渡性特征而表现出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向度,具有某种超越性和理想性的特征。
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对现实局限性的不满而生的对完满的理想国度的向往。
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宗教抚慰人心的终极关怀是相通的。
在曹禺笔下,无论是知识女性蘩漪和白露,还是处于乡野的花金子,都有着对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出她们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
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对爱情的追求往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密不可分;对这三位女性而言,她们对美好之境的追寻又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执著。
如果说蘩漪是一个受过五四精神洗礼,受了一点西方自由文化影响的话,那么她应该懂得尊重自己更要尊重别人,自己有爱的权利,别人同样也有爱的权利。
她这种“纠缠如怨鬼”般对自己所爱的追求,不但没有使周萍回心转意,反而倒是事与愿违,让周萍觉得“她是个鬼,她什么都不顾忌”。
也许蘩漪的爱情悲剧就在于她虽受了五四精神的影响,但只是片面
吸取了其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一端,把这种原本归于个性自由的爱情追求完全变为个人主义式的,以至于最终玉石俱焚,共同毁灭。
此外,蘩漪作为“一个中国旧式女人”的突出表现是她的封建等级观念。
当周冲说到自己喜欢四凤时,蘩漪一再说“你不是喜欢受过教育的人么?她念过书么?”“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你要是喜欢她,她当然以为这是她的幸运。
”最后则坚决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
”可能这里面还混杂有对情敌的诋毁,不过她所认定的对四凤的既定观念还是相当深的,那就是四凤是“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上等人的儿子不能与下等人的四凤结婚;并且作为下等人的四凤没有主观选择个人自由的
权力,只能欣然接受“赐予”的“幸运”。
这也反映出蘩漪一代新女性人文思想的不彻底性,“因袭的重担”依然压在她们肩上。
对于陈白露,也许我们应该先把目光放在她与诗人的结合上。
在父亲死后,家里更穷的情形下,她一个人闯荡社会,“做过电影明星,当过红舞女”;这时诗人出现了,无疑,他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的,也许正是他身上那富于浪漫气质的纯真品格吸引了白露,使得她毅然舍弃了自己竭力挣扎所得的一切,跟他“出走”。
但“出走”后的她却和子君一样止步于婚后封闭宁静的幸福,不明白“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2]。
在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婚后的她只有“诗人的世界”,她完全是一个依附性的存在,以前她闯荡社会的独立自强的精神没有了,由现代女性向传统女性回移,以至两人困于“平淡,无聊,厌烦”的琐碎生活相互敷衍,终至在最后的“绳子”断了时各奔前程。
因此白露的婚变大致与子君相类,婚前是“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追慕者,婚后则向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回归;当然时代也并没有为她们能够走得更远创造条件。
所以她们的不幸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过渡时代的悲剧。
金子是个不同的存在,她就如那莽莽苍苍的原野中无拘生长的植物:自在,随意,无所顾忌;而那带有原始情状的黑林子就是她“蛮性”特征的生命之源,思想之源。
在与青梅竹马的情人相逢时,她显得理智又多情,甚至混杂着物欲;可经过10 天的爱河缠绵,她却已经深陷其中。
她爱的是那样的大胆,彻底,坚决!同样是这点“蛮性”,在受过教育的蘩漪那里由“极端的爱”变为“最不忍的恨”,总让人在同情之外心有余悸;但在野地里生长的金子这里,虽然也任性,刁蛮(如在第一幕中打仇虎耳光,在常五叫门时逼仇虎捡花等),但却让人心生亲近。
在《雷雨》《日出》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主人公们对来自下层的乡村的人身上纯真善良的品行的看重,如年轻时留学归国的周朴园喜欢侍萍,周萍周冲喜欢四凤,甚至蘩漪对周萍的喜欢也是如此———她说是“突然从家乡出来的周萍”引诱了自己,希望周萍回到以前诚恳的态度上。
但无论是侍萍,四凤,还是当时的周萍,和金子相比,虽然他们都有着美好的品格,却都又显得那样软弱无力,缺乏继续抗争和进取的勇气。
当然处于乡野的金子身上还有些未受启蒙听凭生命直觉盲动的不足,甚至她的“房子会走”“人会飞”的未来想象也很有些受火车影响的机械痕迹,但当我们看到陷于世情枷锁、文明教条中的现代人时,又有谁不对她那一任生命直觉、自由自在的灵魂欣羡不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