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ppt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ppt

这件陶城 堡模型反映 了东汉时期 南方小型庄 园建城堡自 卫的情况。 从模型上看 四周有高墙, 四角建有角 楼,可以了 望和防卫。
东汉庄园中普 遍出现大型的 藏粮仓库,都 开有风窗,保 持通风,但风 窗都开在高层, 防止粮食被窃, 而地层还有围 墙、阙形门等 以便防御。
汉代庄园中常 见的望楼,高 坐的顶楼上悬 挂大鼓,并有 武士巡视了望, 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 件望楼模型可 以了解当时豪 强地主称霸一 方、拥兵自保 的情景。
四、黄巾起义
1、原因:政治腐败,

税严重,灾荒连年
2、时间:184年
3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 治,使其一蹶不振
3、黄巾起义的口号
——
岁苍
在天
甲已
子死
,,
黄 巾 军 预 言
天黄 下天 大当 吉立 。;
你能解释这则 语言预言是含义 吗?如不明白可 问同学老师。
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 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 达数十万。张角利用他在民众中的威望, 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 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万余人,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小组讨论: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 (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 教训;
•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 (3)统治者善于用人; • (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统 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 等。
一、东汉的建立
1、时 间: 公元25年 2、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3、都 城: 洛阳
刘秀(公元前6年—
公元57年)南阳蔡阳人,
西汉宗室后代。王莽篡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三、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使社 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 外戚的权力膨胀 B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 交替专权。
材料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政治状况?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权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起义的口号?文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和“黄天” 各指代什么? (3)材料二中涉及的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谁?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 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 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 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 安平”的景象。
社会安定 经济好转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三、光武中兴
实例: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 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 明帝、章帝,到了和帝十七年(公元105年)时,耕地 面积达730多万,户籍人口达到5300多万,已接近西 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与后来的盛唐 时期不相上下。
一、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 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二、东汉建立
前因: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共52张PPT)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共52张PPT)



黄巾起义
材料1:“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 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思考:材料说明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 状况怎样?
西汉
公元前 202年
政治状况:政治腐败, 元成哀平子 大兴徭役赋税
帝帝帝帝婴
文 景 之 治
汉 武 盛 世
社会状况:民不聊生, 百姓流离失所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汉光武帝姐姐湖阳公 主的宠奴杀死人,躲藏 到公主府。洛阳县令董 宣带人把他抓获处死, 并指责公主的过失。公 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 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 罪,董宣就是不低头。 光武帝赏识他的骨气, 赐给他30万钱,赞许他 为“强项令”(不肯向恶 势力低头的硬脖子县 令)。
强项令董宣
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
西汉
公元前 202年
元成哀平子 9 帝帝帝帝婴 年

文 景 之 治
汉 武 盛 世
外戚 王莽 篡汉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 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 位”,建国号为“新”,年 号为“始建国”,西汉灭亡。
他尽信中国古典,真 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 砌。——黄仁宇
王莽篡位后,以恢复 周礼制度为目标进行改 革。将奴婢改称“私 属”,以“王田”之名 将土地国有化,盐、铁、 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 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 人不得买卖。
刘秀起兵后向地 方豪强承诺恢复 汉制、保护其利 益,还与士卒同 甘共苦,部队装 备差的时候不惜 骑牛上阵、英勇 作战。公元23 年,号称42万 的王莽军队主力, 在昆阳一战中被 刘秀等人率领的 1万余人的农民 起义军打败。
一、光武中兴
西汉
公元前 202年

9 23 25 年年 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城堡模型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读 图 学 史:

历史信息?
汉 彩 绘
展现了汉代高 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解

当时的文化生活
说 唱 俑
增加了我们对说 唱人的直观感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 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猜猜“我”是谁?
汉景帝
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 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

起义者头绑黄巾,
被称为“黄巾”
时间: 184年 人物: 张角等 特点: 有组织,有准备 结局:被镇压,但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东 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东 汉 的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的 建
措施:((32))合允并许郡北县方,少裁数减民官族员内,加迁强,对缓官和吏民的族监矛盾。
他创立的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 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 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 美好的事情。张角创立太平道的目标十分明确, 即借用宗教旗帜,争取民心,组织群众,推翻 腐败的东汉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黄巾起义口号: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6.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 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浅谈对初一历史教材13课

浅谈对初一历史教材13课

浅谈对初一历史教材13课“东汉的兴亡”的教学理解一、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分析,首先认识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历史地位。

在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兴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书页,重整土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因此,安排“东汉兴亡”这一课,对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本课的教学感悟。

1、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以小字段呈现,不作为重点,新教材把“东汉的兴亡”作为单独的一篇重点课文出现在教材中,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就能够更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能力。

2、本课内容设计脉络清晰,主要介绍了兴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兴武中兴主要包含三层信义、东汉的建立;巩固统治的措施;兴武中兴局面形成。

外戚和宦官专权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危害。

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者特点和影响。

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轻松掌握,又有利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本课内容重点难点突出。

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观点出发,兴武中兴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兴武中兴的措施部分,运用西汉初和东汉初的比较的方法。

找出共同点,便于学生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兴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兴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这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列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课教案_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

【教学内容分析】东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建立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长期统治中国195年,是中国又一重要的封建朝代。

东汉建立以后,汉光武帝刘秀针对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严峻的社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重整秩序,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政,幼帝成年以后又往往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政权,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些内斗中,东汉逐步走向衰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又接触历史学科不久,学习方法尚难掌握。

因此,在讲课中教师适当运用音像、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兴趣,适当选取文字资料,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此外,创设情境,适当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研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本插图《东汉宅院画砖》、《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人文情况,提升艺术感知力。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及衰亡2.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比较难理解,由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缺乏了解,对外戚这一名词感到陌生,难以将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方法与媒体】讲解法、引导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新人教版

柔人才 材料二:刘秀对待多次反对他并杀死他亲哥哥的大 将朱鲔,不计前嫌收归篱下,加以信任,为己所用。
材料三: 刘秀手下有28战将,个个武艺超群,他们誓 死追随刘秀为之立下无数战功。国家统一后,刘秀给他 柔功臣 们极高的待遇,让他们安度晚年,没有大开杀戒。
材料四:优抚弱势群体:如鳏寡孤独及残疾人;救 济受灾民众等
东汉末年墓葬壁 砖上留有工 匠随手书写 的“仓天乃 死”字迹, 现收藏于国 家博物馆。
请回答:
有组织 有准备
根据材料,你觉得这次起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的统治,揭开了汉 末割据混战的帷幕,更种下了三国鼎立的远因,
也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太后 窦太后 邓太后 阎太后 梁皇后 梁太后 梁太后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争权宦官 窦宪 郑众等 邓骘 李闰、江京等 阎显 孙程等19人 \ 梁商、梁冀 \ 梁冀 \ 梁冀 梁冀 窦武 单超等5人 曹节、张让等
东汉官员 宴饮壁画(左)
观戏 画像砖(中)
经典言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唐太宗李世民:水(百姓)能载舟,亦能覆舟。 光武帝刘秀:天地之性人为贵 东汉百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 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以古鉴今
通过古代王朝(尤其是东汉)升沉兴亡的史 实,你觉得今天的中国执政党应从中吸取哪些 经验教训?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 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临朝 外戚专权 君权旁落

(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程内容: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在刘秀的施政时期,由于政治清明,民族矛盾缓和,社会呈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心”。

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发展到后期,出现黄巾起义。

教材分析:本文内容主要讲析东汉的建立及走向衰亡的原因,东汉出现“光武中心”的局面,但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再次混乱,导致黄巾起义,东汉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析东汉的建立、外戚宦官专权及黄巾起义起义,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不多,因此,在讲析本内容时主要用史实呈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同时,黄巾起义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该内容在部编教材中再次出现。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是东汉统治者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争,而黄巾起义对东汉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对比黄巾起义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必须注重社会的根基,使社会安定,才能得到发展。

否则,必然走向衰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和恢复的局面,但是由于统治者内部不能根本解决政权混乱的局面,最后导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从而成为促使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力量。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方法:材料解析法、图片展示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于部编教材中省略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史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略微介绍一下: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 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 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 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 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
(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 (2)爆发的时间:184年; (3)领导人:张角; (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结果: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 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 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 去。
皇和 殇 安 顺 冲 质 桓 灵 少 献 帝帝 帝 帝 帝 帝 帝 帝 帝 帝 帝 即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位 年 龄 寿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什么? 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说明了什么问题?
9.5岁;24岁 东汉皇帝寿命和在位年 数短
问题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
成了什么影响?(重点2分钟记忆)
1 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 2 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 3 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4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 亡。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 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长期的战乱和伴之而来的饥荒疫疾,使得 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与此同时, 各地农民起义也时伏时起。
问题探究 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

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监督官吏,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光武帝的这些措施取得了怎 样的效果?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光武中兴”
议一议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古 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 整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 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国家统一。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 遭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三、黄巾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西汉灭亡的时间: 公元9年
“新” 人物: 外戚王莽建立 ______朝
结果: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 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2、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 时间:
都城: 洛阳
建立者:刘秀 (汉光武帝)
3、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一学习主题
第1 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和名称来源。 2、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 3、知道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社 会动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 腐败。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 朝,西汉灭亡。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 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 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东汉的兴亡》参考教案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讲外戚与宦官专权时的穷奢极侈,目的在说明当时统治黑暗,因此对穷奢极侈,广建宅第等具体描绘不宜过繁过碎,以免冲淡学生对黑暗统治的认识。

五、“黄巾起义”一目,着重讲清楚原因和特点,一、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历史七年级人教版(2016部编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共17张PPT)

历史七年级人教版(2016部编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共17张PPT)

你能发现此表中的问题吗?
殇帝 1岁
此问题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安帝 13岁
顺帝 11岁
冲帝 2岁
质帝 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2岁
少帝 17岁
献帝 9岁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
年幼,由太后掌权。



权 皇太后不便亲理政务,于
皇帝长大后,不满权力被外 是由太后家的男子辅政。
戚侵夺,便联合亲信宦官灭 掉外戚。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 族矛盾
效果: 深得民心 以民为贵 简政安民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 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光武中兴”。
考点一“光武中兴” 例1 (广东茂名模拟)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是中国古
汉景帝
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 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高祖 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
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
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汉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光武帝
我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但我的后世 帝王被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失去了政权
5.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建立者是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C.中期出现外企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6.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 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集市画像砖
弋射收获画像砖
第三篇 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你能发现此表中的问题吗?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即位年龄 10岁 出生100多天 13岁 11岁 2岁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8岁
15岁 12岁 17岁 9岁1、外戚、宦官专权2、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了哪些 措施巩固统治的?
(认真阅读P59第一段正文,归纳概括)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光 (2)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武 中 惩处贪官污吏; 兴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 光武中兴的表现?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 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灭亡
课程标准: 了解东汉的建立,直到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 拨乱之主,建立东汉
1、西汉的灭亡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激化了地主 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权。新 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 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打败了王莽。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外戚专权
宦官得宠
诛杀外戚
皇帝长大
2、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
3、 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发;创立太平道
(2)时间: 184年 (3)领导者:张角 (4)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 东汉的建立 时 间: 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
都 城: 洛阳
第二篇 柔术治国,光武中兴
1、 光武初年,社会状况怎样?
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 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 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 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 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
(提示:可从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背景、内容、结果三个方面)
相同点:①从背景上看,都是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 从结果上看,都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
不同点: ①统治思想不同。 ②内容不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据民间流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杀了汉平帝。当时 汉平帝有一年约16岁的儿子叫刘秀……后来刘秀称帝,天下 太平。一日他忽想起泥店“救菜”,觉得味道更加可口。后 来经御医反复研究,发现泥店“救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刘秀得知“救菜”具有这些营养成分和功效后,更加爱 吃韭菜,因觉“救菜”的“救”作为菜名不合适,又因“救 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便专门为“救菜”的“救”造一个字 “韮”,于是“救菜”就更名为“韮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