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
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
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
(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
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
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
(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 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問答梳理1.如何區分“母語”與“第一語言”、“第二語言”與“第二語言習得環境”?答:母語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の語言,第一語言指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の語言。
母語通常就是第一語言,但也有例外の情況。
比如在美國出生の漢族兒童,他最先接觸和習得の是英語,英語就是他の第一語言,而他の母語仍然是漢語。
第二語言指學習者在習得第一語言之後習得の語言,第二語言習得環境指學習者所學の語言在語言習得發生の環境中作為交際語言。
第二語言是相對於第一語言就語言習得の時間順序而言の。
第二語言習得環境跟時序無關,著眼於在哪兒學。
2.如何區分“自然の第二語言習得”與“有指導の第二語言習得”?答:從習得方式和環境兩方面區分。
自然の第二語言習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際の方式,在自然の社會環境下發生の;有指導の第二語言習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學指導の方式,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發生。
3.什麼是語言能力?什麼是語言表達?答:語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種反應交際雙方語言知識の心理語法,語言表達(performance)是交際雙方在語言の理解與生成過程中對其內在語法の運用。
語言能力是關於語言の知識,語言表達是關於語言運用の知識。
4.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語言學研究の對象、目の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の關系?答:(1)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心理學の關系:(2)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心理語言學の關系:有人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看做心理語言學の分支,其實他們有諸多不同:6.第二語言習得研究の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是什麼?答:跨學科。
7.為什麼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の學者把Corder和Selinker發表の文章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の起點?(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答:因為Corder 1967年發表の《學習者偏誤の意義》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發表の《中介語》(Interlanguage)先後明確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の研究對象,創建了相似の理論假說,指明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の方向,為後來の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奠定了堅實の理論基礎。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一、名词解释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双语者、第二语言习得、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4、“双语者”或“操双语者”,指可以同等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1)、双语者指那些两种语言都达到与母语者同等熟练水平的人(balanced bilingualism)。
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这种观点是根据是否具有“同等的语言知识”来定义双语者;(2)、双语者可以指那些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生成完整的有意义的话语的人。
这就是所谓双语者的“最底限定义”(minimaldefinition)。
这种观点是基于能否使用第二语言来定义双语者。
5、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6、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简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为什么?origination:the end of 1960s.Corder 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s”;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Why?1..ForthefirsttimeCordertheoreticallyelaboratethegreatsignif icanceoferrorsSLlearnersmadeonlanguageteaching,theprocessofacquisitionandthes econdlearnersthemse lves;2. the view of Corder radically change the view and attitude of how people see theerror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Corder(1967)makecleartheobject,methodandthedirectionforfurther development.SLA as a isolated area for study.Corde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把目光放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考察上,把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窗口,从中发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规律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期末复习
第一讲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问题与发展历史一、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对象:学习者语言系统、学习者自身、习得过程和机制母的:描写语言习得过程、揭示规律方法: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顺序最先习得的语言第一之外的所有语言母语vs外语指的是相对于某个国家而言的其它国家的语言种族社团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意识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社会环境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隐形/显性语法知识/运用知识目的语又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与环境无关语感觉得语言合适不合适的能力,又是反省与修订语言的能力腐蚀语言回退的现象+停滞不前,可导致未完全习得磨蚀指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和停止导致的代内而不是代间,生理不是病理,个体不是团体易混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外语习得是在本国学目的语继承语祖先语,只能在家庭环境内部接触到的语言,未完成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学科性质:跨学科(交叉学科)独立的研究内容一批专业研究者成熟的研究方法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假说)教学是二语习得发展的最初动力二、研究问题1.初始状态是什么普遍语法 A:始于第一语言,初态有一定一语特征 B:始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无本质差别2.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像母语一样某些范畴可达到年龄3.有关键时期吗:关键期假说4.发展情况如何:a-b-c 语速等顺序性发展(变异)5.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显性:试图发现规则,有意识隐形:无意识6.在SLA中输入和输出的作用是什么:其互动关系,输入输出假说,互动理论7.个体差异是什么及其对习得的影响:动机个性态度8.教学对第二语言作用:有限的教学无用受制于其他条件,是必要条件9.习得的制约条件:上面都影响三、基本问题:如何学、教什么、怎么教发展历史:初创20世纪50-60年代最初理论:对比分析假说解决问题:外语教学问题(追溯一语)标志:Corder(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Selinker(1972) Interlanguage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成熟20世纪80年代-今标志: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第一部著作:1997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第一部国内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第二語言習得複習題一、名詞解釋1.第二語言:指相對於第一語言來說,除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の語言,在此後習得の語言就是第二語言。
2. 第一語言:指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の語言。
3. 母語: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の語言,也稱作“本族語”。
4,目の語:也叫目標語,一般指學習者正在學習の語言。
5,第二語言習得:簡稱SLA,是指人們在獲得母語(第一語言)の基礎上習得另一種或幾種語言の過程。
也叫“二語習得”6,語言習得機制:喬姆斯基提出人腦中存在一個“語言習得機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點:1.具有遺傳性,為人類獨有。
2.能使兒童加工語言材料,判斷語言體系の發展,建立抽象規則。
3.可能已經具備一些普遍の語言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類語言中找到,因此,許多語法屬性可能是先天存在於人類の大腦中,無需學習。
7,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對目の語群體沒有興趣,學習目の語只是為了掌握一個工具,用來提高自己の知識水平、改善社會地位。
8,習得與學習:克拉申認為“習得”通常指在自然狀態下“下意識”の語言獲得,而“學習”一般是指“有意識”の語言獲得。
前者稱為“內隱學習”,後者稱為“外顯學習”9,中介語: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擁有の一種獨立の語言系統,這種語言系統在結構上既不是學習者の母語也不是目の語,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中介語系統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現。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變の,而是隨著學習の發展,逐漸向目の語の正確形式靠攏。
10,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普遍語法是由一些原則條件和規則構成の系統,這些所有人類語言共有の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の而不是偶然の,原則系統和規則系統。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於1972年在其中介語理論中提出の。
僵化是存在於“潛在の心理結構”中の一種機制,表現為某種母語背景の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在目の語習得の某個階段上停滯不前,無論學習者年齡大小,也無論其是否繼續學習12,外國人話語:所謂“外國人話語”並不是指外國人の話語,而是指對外國人說の話語。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docx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习得1笫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笫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3、关键期假设127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
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耍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Z前,即人出生后的10V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青春期到來之后,多数人的人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
冇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
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指在语言课堂环境屮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木來源。
9、输入假说192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
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耍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耍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冇水平的项目。
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
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题库 附参考答案.doc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引言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
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第二章人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
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5^ 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 是与social distance 相关的一个概念o Social distance 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
Acton 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完整word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docx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Z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止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止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口的语国家学习口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木国学习除母语外的口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牛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牛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l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彖,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 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 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
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
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6,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
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
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
17,可理解输入:克拉屮的语言监控模式屮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來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18,语言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迁移到笫二语言系统;正迁移和负迁移;差异二困难。
需要两个条件:“跨语言环境”、语际识别。
19,内在大纲: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之一,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吃饭在饭馆。
20,关键期:“关键期假说”,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o Lenneberg (1967)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左右)到來之前。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支持关键期假说而月.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 and Newport (1989)的实验21,克拉申:70年代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大理论创建。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屮(Kmshc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3、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是rtl Dulay and Burt (1977)提出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來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2,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屮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其基本假设“语言迁移”,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23,偏误分析:笫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一文。
区别了“失误” (mistakes)和“偏误” (error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24,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iinker 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I am feeling thirsty.25,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別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牛闲难时采収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
例如不顾时态。
26,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27,输入假说:笫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覽28,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 (1977)提岀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9,母亲话语:保姆话语:教师话语:经过特定方式调整过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2,沉默期: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儿小时,长达儿个月。
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
幼儿似乎通过“听”习得了语言能力。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33,沉浸式教学法: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34,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在五道口吃饭。
(正式,严谨体)我吃饭在五道口。
(非正式,随便体)35,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
36,语体变换: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风格的变异称作“语体变换”,如随便体,严谨体;37,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Z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
38,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以及对待目的语的态度。
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彫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39,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的时候,可能因为害怕说错而羞于张口,或者觉得词不达意,或因为说不好而失去信心。
40,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H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4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42,支架学习法: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他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
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43,语言输出假说:Swain (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
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44,中心语前置:上世纪70年代,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提出“X阶标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语言中所有的短语都是一种向心结构,都有一个屮心语。
在不同的语言类型屮,屮心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小心与前置”,例如英语45,中心语后置:屮心语后置的语言例如口语。
46,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观:认为普遍语法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而且也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反对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的说法。
实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学习者不仅能成功地重新设置“中心语参数”,而且能够运用在日语中不起作用的一些原则。
47,普遍语法不可及观:普遍语法不适用于笫二语言习得,两个有关因素: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语言习得机制。
49,典型顺序:指的是在多数语言中的SVO语序,即“主语+动词+宾语''顺序50,认知方式: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屮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51,场独立:“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在上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的。
他认为,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彫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更适合在正式的课堂学习52,场依存: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
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53,语言学能:Carroll和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屮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包括(1)语咅编码能力。
(2)语法敏感性。
(3)归纳能力。
53,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54,同化策略: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4,保留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拒绝接受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