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探访倾吐心路历程

合集下载

记者工作十年感言

记者工作十年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经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十年了。

回首这段历程,有欢笑,有泪水,有挫折,也有收获。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这十年的记者生涯做一个总结,以飨读者。

一、初入新闻行业记得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青年。

在大学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新闻专业,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当时,我对新闻事业充满了向往,渴望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声音,传播正能量。

初入新闻行业,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第一次走进编辑部,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我感受到了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资深记者采访,学习了采访技巧、写作方法和新闻编辑流程。

这段经历让我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记者这个职业的不易。

二、记者生涯的挑战记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

1. 职场压力作为一名记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真相、引导舆论的责任。

在工作中,我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随着新闻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职场压力也不断增大。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我常常加班加点,甚至牺牲了休息时间。

2. 采访困难记者的工作离不开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受访者不愿接受采访;有时候,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不准确;有时候,采访现场环境恶劣。

这些困难让我意识到,记者这个职业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3. 舆论导向作为新闻人,我们要时刻关注舆论导向。

在报道新闻时,我们要遵循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不能盲目跟风。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舆论导向的压力有时让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这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决心。

三、收获与成长尽管记者生涯充满了挑战,但回首过去,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在这十年里,我收获了许多:1. 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我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的新闻实习之旅:不断学习成长心路历程

我的新闻实习之旅:不断学习成长心路历程

我的新闻实习之旅:不断学习成长心路历程2023年,我开始了我的新闻实习之旅。

作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新闻工作的艰辛和挑战,但我充满热情和期待,希望通过实习中的学习和锻炼,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在实习的早期,我参加了实习培训课程。

在这里,我学习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职业道德,了解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我还通过模拟采访、拍摄、剪辑等实际操作,更深入地了解了新闻报道的流程和技巧。

这些课程让我意识到,在新闻工作中,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事实真相的尽可能还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

随着实习的深入,我开始接触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记得有一次,我被安排前往某个工厂采访,其实我认为这只是一份简单的报道,然而,当我赶到现场时,我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该工厂正面临裁员风险,员工们情绪低落,不愿接受采访,这使我感到很难处理。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跟员工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最终,我成功地采访了几名意愿被采访的员工,得到了观察员工分歧的见解,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报道。

虽然工作中的挑战不断,但我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去克服困难。

我开始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会分析事件、写作、摄影等相关技能。

随着实习的深入,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新闻工作风格,更加准确、客观和具有影响力。

实习期间,我也收获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忘不掉的记忆。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大型新闻活动的采访,以及受邀在新媒体发布会上发言。

这些机会对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让我有信心在未来的新闻领域做更好的工作。

回顾我的新闻实习之旅,这趟旅程不仅让我学习了更多新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新闻工作背后的责任与使命。

无论是单纯的新闻任务还是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都必须以准确的信息和客观的角度来客观报道,让人们对世界有更加全面、真实的理解。

我深知,这趟旅程只是开始,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新闻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线采访的苦与乐

一线采访的苦与乐

浅谈一线采访的苦与乐摘要:一线采访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读者提供出准确的报导,其中充满了无数的艰辛,如时刻需要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设计的恰当的采访模式及技巧,经常与各种危险相伴等。

而支持他们做下去的动力则是一线采访不仅带来辛苦,更可以带来无穷的乐趣,丰富自己的认识、实现自我的价值。

关键词:一线采访;苦与乐;钢铁企业自从当上了一线采访记者,我的作息时间发生极大地变化,每天早上6:30起床,晚上12点后才可以休息,而且手机要24小时开机,随时都要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报导。

让我彻彻底底的体会到了一线采访记者的辛苦和辛酸。

作为一名采访记者,一定要避免的就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就算是老话题也要采访出一定的新意。

因此,在每天下班后,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特别是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一些内容(与钢铁有关),选择出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作为采访的主题,接下来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化的了解,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熟悉涉及的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合理预设采访的策略及提问的技巧。

为了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采访,熬夜到凌晨3、4点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工作的压力有时压得人喘不过起来。

采访记者最喜欢的采访就是对喜讯的报导,对于这样的采访即使不做太多的准备都会取得圆满的成功,因为被采访者不仅会主动地配合我们的采访,而且还会帮助记者来设计采访的内容、采访的形式、甚至是摄影的技巧。

然而大多时候,我们的采访都是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如企业发展策略、安全防范、公司文化建设、员工福利等普通员工比较关注的问题。

在采访时,如果没有一定的采访策略,不仅无法完成采访的任务,而且还可能给自己造成一定的麻烦。

有时为了完成一次采访,我们都要先进行多次的排练,其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员都对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到所报道的事情。

不仅如此,一线采访更是经常与危险相伴。

作为一名合格一线采访记者必须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

做新闻记者的心得体会8篇

做新闻记者的心得体会8篇

做新闻记者的心得体会8篇做新闻记者的心得体会篇1做一名新闻记者,对我来说曾经是多么美好的。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没有职业道德的小报记者的加入,记者这一职业的和公正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相信记者,也不愿意再去当记者。

我在思考了很长时间之后,我还是当了记者。

我想只要自己做的好,就不要去管别人。

就是抱着这个信念,我这记者一当就是几年。

到20_年末,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尤其是在去年我成为《城市快报》经济部的一名正式记者,让我深感到了工作的压力与艰苦,光荣与责任。

近半年来,我更尝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酸甜苦辣,同时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机会,充满挫折,同时又充满满足感的过程,通过它,我认识到:一、注重积累,博采众长,才能积淀自身的能量我深刻地认识到,新闻记者最可贵、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敏锐。

新闻拼体力,拼智力,拼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基础有三个:一是扎实的基础,二是丰富的经验,三是正确科学的方法。

作为从业时间不长的新记者,我着重从方法上下功夫:每接一个选题,我都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准切入点,对较熟悉的领域,我多学多问,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深思慎取;对比较陌生的范围,我采用上网查询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背景资料,迅速扫清障碍。

20_年7月8、9两天连续发表的《英恐怖连环爆炸对经济影响系列》一组稿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稿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写成的,获得了报社的好稿奖。

二、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才能有所进步金融新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近一个多月来,我通过对本市各家银行行长的采访以及写稿,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努力拼搏,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懈才能锻炼自己的水平、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努力、坚韧就一定会有收获,采访对象的一些优点也是自己增长能量的一种养分。

三、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才能够获得好的新闻角度在今年的日常工作中,我对本市各大媒体的经济栏目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摸准了我所跑银行的定位,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必需努力学习,争取能够以一名专业人士的视角来审视新闻。

一位转型记者的心路历程——与资深媒体人孟亮对话录

一位转型记者的心路历程——与资深媒体人孟亮对话录

XINWEN AIHAOZHE (2017-12)一位转型记者的心路历程—与资深媒体人孟亮对话录□赵智敏■新闻记者1、缘起孟亮,先后任职郑州多家媒体,以采写批评报道 见长。

记者生涯生产旺盛期,文稿60多篇发表于《人 民日报》《丁人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得过很多荣誉,也因批评报道遭受过挫折。

偶然的机缘,特殊的遭 逢,终于超越庸常的丁作生活开始对记者职业和自 己生命的价值深人思考。

而后,决然转型,专事孝文 化传播,至今已有4个年头。

近几年,媒介技术变迁速度急剧,加快解构媒介 过往积累建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记者行业面临群 体性职业危机,这个职业身份特有的光环正迅速淡 去。

记者离职、记者创业等诸如此类的报道早已见惯 不怪,到哪里去、怎么适应早已成为笔者绕不过去的 长问号。

于是,笔者找到孟亮,探知他转型前后的心路历 程,以飨读者。

二、记者长成时,内心拷问始赵智敏(以下全部以“问”代替):谈谈您的记者 发达史。

孟亮(以下全部以“答”代替):1998年10月我到 《河南科技报》,开始当起记者。

2003年去了《郑州晚 报》,做了 3个月又回到《河南科技报》,原因是其间一 位夜班编辑在编稿的时候把我的名字错写成“见习记 者孟亮”,第二天早上看完报纸后我直接就走了。

当时 我很年轻,20来岁吧,总有一个这样的情结:做“三农”报道。

问:为何有“三农”报道情结?答:我认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应该有真正的 “三农”记者,如果有人能够坚持10年做“三农”报 道,在河南绝对是一流的。

但可惜目前没有人做。

我 开始做记者后,就有这个情结并努力去实践,一直坚 持到2004年,那年的“三八妇女节”坚持不下去了:我上了有关部门的省外报道登记表,成了那几年写 在此表上最多的那个人,被开除了。

问:依据是什么?答:2000年到2004年间,我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上发表了 60多篇批评报道,全是批评地方 的。

依照当时的新闻三项教育和相关规定,一旦被有 关单位开除,任何单位永不得录用。

特殊报道战地记者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特殊报道战地记者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特殊报道战地记者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在全球范围内,战地记者是一群勇敢而坚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为代价,不断向世界介绍战争背后的真实面貌。

他们深入危险地区,亲眼目睹炮火连天的景象,记录无数无辜性命的牺牲。

本文将揭秘特殊报道战地记者的生活与工作经历,讲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一、前线的生活战地记者的生活并不是那么浪漫和光鲜。

他们通常生活在前线附近的简陋营地、临时驻地或者甚至在树丛中搭建的简易帐篷内。

这种艰苦的环境使得记者们时常面临睡眠不足、水源不稳定、食品不足等问题。

他们需要适应艰苦的环境,保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二、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战地记者的使命是为世界传递最真实的消息,让人们了解战争的影响和后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了解战争背景的能力。

他们会与当地平民、军事人员、政治家等开展深入交流,收集第一手的信息。

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媒体机构。

三、面临的危险与压力报道战争的工作充满着危险和压力。

战地记者不仅需要应对战争本身的威胁,还需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如炮火交加的战场、拥挤的难民营等。

他们时常目睹人们的痛苦和死亡,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可能被拘禁、绑架甚至被杀害的风险。

因此,战地记者需要保持警觉和机智,随时做好应对危险情况的准备。

四、道德与伦理困境战地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还常常面临道德与伦理的困境。

一方面,他们有责任向公众展示战争的残酷和不公正,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尊重被报道对象的隐私和人权。

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的考量,是战地记者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他们需要谨慎选择报道的内容,尽力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

五、职业的忠诚与媒体的利益战地记者作为媒体行业的一员,他们需要在报道中保持中立和客观,既要传递事实,又要做到客观公正。

然而,在现实中,他们也常常面临媒体利益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

一位老记者的采访心得 关于新世纪广场

一位老记者的采访心得 关于新世纪广场

一位老记者的采访心得关于新世纪广场编者按:《关于新世纪广场》是一位老记者采访后的心得随笔。

讲述了关于新世纪广场,物业和业委会的种种瓜葛。

也写出了作者为社会孜孜以求的付出,让社会多点正能量的心态。

中午十一点半,初夏的阳光,轻轻洒在身上,和着风,是有一点清凉。

我正在找新世纪广场。

这个地方至少十年前采访过,是一个朋友提供的线索,说电梯有问题,没人修。

10年后,我站在亚洲广场门前,漫不经心地问别人,一个邮递员,新华广场在哪里?他抬头看了我一下,走了,临走前,说,这地方没有新华广场。

作为一个老记者,现在的思想是有些懒。

我完全不知道这个广场在哪。

凭直觉,觉得应该过来,而且也要到亚洲广场的28楼去找共享单车小黄人的小田。

打过去,小田说在卓悦。

又问一个朋友。

说在亚洲广场对面。

我想起来。

我找物业。

门卫指了一个方向,在地下室。

从阴暗的,充满霉味的车道走进去,我看到停车场很空,没什么车,穿过长长的空地,找到另一个汽车的入口。

看到有物业,但名称不对,我犹豫了一下,走过去,走上地面。

这里是B座。

电梯果然是有问题。

全停。

质监局下的通知,说电梯冲顶,各种隐患。

再返回去找物业。

采访时,老物业说已到期,即将被取代。

第二届业委会(应该是第三届)正在和一个物业公司谈,先垫资把电梯修好,就可以进驻。

也有征求意见,也有公示,我都拍了。

准备进一步采访。

更换物业公司,最好的方法,就是业委会的人不参与,社会评估公司参与,公开招投标。

但是新业委会的人说要邀标。

这个怕是不适宜吧?毕竟物权法说,原有的物业公司有优先权。

正说着,第一届业委会主任走进来。

说了很多内幕。

当然,我还要找社区和房管局去核实。

比方,这个房子C座的6、7层,是业主们的,被开发商瞒天过海,伪造证件,办成居民用房,一局部已经违规办了房产证,一局部没法办房产证。

违规办的那些,房管局的去世的局长涉及到。

一个中层,为此被检察院前后两次,相隔好几年,前后两次搞进去喝咖啡,而且都立案,但后期,各种斡旋,官司上诉几次,都被打回来,一审,二审,高院,抗诉。

优秀记者采访案例

优秀记者采访案例

优秀记者采访案例
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优秀的记者采访案例更是能够展现出记者的专业能力和采访技巧。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优秀记者采访案例,从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采访技巧。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著名作家的采访。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不仅准备充分,对作家的作品有着深入的了解,还在采访中展现出极强的沟通能力和谈话技巧。

记者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作家展开谈话,让作家能够自由畅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写作经历。

通过这样的采访方式,记者成功地挖掘出了许多幕后故事和创作灵感,为读者呈现了一篇生动有趣的专访文章。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位社会活动家的采访。

这位活动家是当地的知名人士,一直致力于环保和公益事业。

在采访中,记者不仅深入了解了活动家的工作内容和成就,还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提问,挖掘出了活动家内心深处的故事和情感。

记者的用心和耐心让活动家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理解,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位活动家的人生和事业。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位科学家的采访。

这位科学家是某领域的专家,对于自己的研究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

记者在采访中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的内容,还深入探讨了科学家的人生信念和科研历程。

通过这样的采访方式,记者成功地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其背后的故事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篇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专访文章。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优秀记者采访的共同特点,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善于倾听和观察,用心沟通和交流。

这些都是每一位记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希望每一位记者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一位记者的职业心得与故事分享

一位记者的职业心得与故事分享

一位记者的职业心得与故事分享我是一名记者,多年来在这个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心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作为一位记者的职业心得和一些令我难忘的故事。

1. 第一次采访的经历记得我刚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第一次采访。

那是一次关于当地义工团队的报道。

我感受到了职业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还原事实真相,我采访了多位义工的故事,并将它们转化为一个完整的报道。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新闻报道的力量,以及我们作为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呈现真实。

2. 追求真相的责任作为记者,我们的职责是追求真相,揭示事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事件。

这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采访,确保我们所报道的内容是准确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面临虚假新闻、流言蜚语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信媒体的报道,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核实事实。

3. 人与情感的亲近尽管我们作为记者要保持客观,但是与人亲近和建立情感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

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和所经历的事情。

同时,这样的亲近也会使我们的报道更加贴近人心,增加读者的共鸣。

4. 持续学习与提升作为一名记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新闻行业在不断变化,新的媒体形式、新闻报道方式的出现,都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通过参加研讨会、培训课程以及阅读行业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不断取得进步。

5. 面对压力与挑战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经常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新闻行业的工作节奏紧张快速,我们需要迅速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报道,同时还要关注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

在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各种情况,确保新闻的全面和准确。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与你分享我的职业心得和一些令我难忘的记者故事。

体验记者工作感想

体验记者工作感想

近日,我有幸体验了一天的记者工作,从采访、拍摄到撰写稿件,全程参与了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

这次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记者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也让我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早上8点,我来到了新闻单位,首先参加了晨会。

会议中,编辑们对当天的新闻线索进行了讨论,并分配了采访任务。

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关于社区活动的报道任务,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我可以亲身体验记者的工作,紧张的是,我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记者工作的艰辛。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记者们需要走街串巷、深入基层。

我跟随记者来到了社区活动现场,看到了许多老人和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

在采访过程中,我意识到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受访者,我学会了如何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捕捉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拍摄是记者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活动现场,我跟随摄影师学习了如何拍摄照片和视频。

摄影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拍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构图、如何捕捉瞬间,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午,我回到办公室,开始撰写稿件。

记者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我努力将采访到的信息整理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新闻稿件。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体验记者工作的一天让我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1. 记者工作充满挑战。

从采访、拍摄到撰写稿件,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记者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只有深入了解受访者,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3. 记者工作具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需要关注民生、传播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 记者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一、引言1. 指定主题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媒体扮演着连接全球的桥梁。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这篇文章将探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并分享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

二、心情描写1. 接受采访前的期待与紧张当收到新华社的采访邀约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与激动。

作为一名专门撰写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的写手,能够被新华社记者看重,是对我的努力和能力的认可。

然而,与期待相伴而行的是一丝紧张。

我冥思苦想着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面对镜头的自信与紧张并存当我走进新华社的采访室时,看到摄像机和灯光,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自豪感。

然而,站在镜头前时却又感到一种紧张。

我深知,我的每一个表情和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下来,成为一份真实而权威的文献。

这种责任让我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情,既期待又紧张。

3. 与记者交流的愉悦与压力记者的问题多样而深入,引导我重新思考和探索主题的不同维度。

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深入洞察力让我深感敬佩。

与记者的交流中,我感到一种愉悦,因为能够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并从他们的反馈中获得新的启发。

然而,交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压力,因为我需要充分准备并保持高度的专业水准,以回答记者的问题。

三、探索主题1. 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探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

在探索主题时,我采取了由简到繁的思路,先从主题的表面层次入手,然后逐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这种逐层展开的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主题。

2. 多维度分析,全面呈现主题在撰写文章时,我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主题,以达到全面呈现的效果。

通过对相关数据、案例和专家观点的搜集,我能够提供多种观点和分析,使读者能够理解主题的多个方面。

这种多维度的分析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增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1. 主题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是一种荣誉,因为它与权威、专业、公正等价值观相联系。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

标题:深度解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对于报道事件和传递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受访者则成为新闻报道的焦点和中心人物。

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对于受访者来说,可能是一次重要的经历,也可能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心情与感受,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受访者的心境。

二、初次接受采访1. 接到采访邀约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对于许多受访者来说可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初次接到采访邀约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士也会感到兴奋和紧张。

我认为,接受采访者通常会感到期待和紧张,因为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评判和关注。

然而,我个人认为,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是一种荣誉,对于我来说,我会珍惜这次机会,尽力做好准备。

2. 采访前的准备在接受采访前,受访者通常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思考好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

在我看来,做好准备可以使受访者更加自信和放松,也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真实态度和观点。

我会在采访前准备充分,以便能够在采访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采访过程中的心情与感受1. 紧张与兴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受访者可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兴奋。

我认为,这种情绪源自对自己话语的关注和对采访主题的重视。

对我个人而言,我可能会感到紧张和兴奋,但我也会努力保持镇定和专注,以便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聆听与表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不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需要认真听取采访者的问题和引导。

我认为,作为受访者,我会认真聆听记者的提问,并尽力回答得清晰、明确。

我也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语言,以便使采访更加顺利和有效。

3. 总结与回顾在采访结束后,我会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我会思考自己的表现和回答,以及是否能够全面和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也会反思自己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便在以后的采访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优秀记者采访案例

优秀记者采访案例

优秀记者采访案例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采访是我们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报道增添更多的价值,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相,为读者呈现更加生动、真实的新闻。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记者的采访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一位著名记者对于一次重大事故的采访案例。

在这次事故中,记者不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还通过与目击者、相关部门的沟通,迅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在采访中,记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问,而是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都进行了全面的报道,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事故的全貌。

其次,我想分享的是一位记者对于一位重要人物的深度采访案例。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询问一些表面的问题,而是通过对被采访者的生平、工作经历、成就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提出了一些独到的问题,使得被采访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深度采访不仅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形象,也可以为报道增添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一位记者对于一次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案例。

在这次事件中,记者不仅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还通过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持续的跟踪,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同时,记者还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的采访,为读者呈现了更加专业、客观的报道,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以上这些优秀记者的采访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功底。

只有将这些要素融会贯通,才能够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优秀采访,为读者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的新闻。

希望以上这些案例能够给大家在今后的采访工作中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记者。

扶贫故事记者采访纪实2021

扶贫故事记者采访纪实2021

扶贫故事记者采访纪实2021扶贫故事:“农村医院里的坚守”在贵州省一个名叫盘龙桥的小村庄里,有一家农村医院叫做“盘龙桥村卫生所”。

这个村庄因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长期以来都处于贫困的状态。

但是,当地的这家医院却一直在坚守着,成为了群众心中的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盘龙桥村卫生所始建于1982年,初期只有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药品和器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的设施和药品有了些许改善,但是医院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尤其是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流失。

由于医院的位置比较偏远,年轻的医生往往不愿意来到这里工作,导致医护人员的流失率较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开始实施“以人为本”政策,对于招聘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包括住房、津贴、学习机会等各种优待条件,使得医院能够留住更多人才。

同时,医院还加强了基层医疗服务和关爱老年人的工作,积极开展义诊活动,在户外配备了专业急救设备和足够的药品,以确保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这些举措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一位62岁的老奶奶,她告诉记者:“盘龙桥村卫生所一直在为我们提供帮助,医生护士都很耐心细心,医院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和关爱。

”最终,盘龙桥村卫生所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保障和信仰,在医院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打击了许多疾病,缓解了许多家庭的困难,为纷繁复杂的乡村生活注入了一丝丝温暖。

通过这个扶贫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时期,农村地区医疗事业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善用资源,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赢得取得成功的胜利,打造一个更加繁荣、稳定的社会。

八年级上册以采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700字

八年级上册以采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700字

八年级上册以采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700字篇一今天,我们的小队决定去采访小区里的保安,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平时不太善于社交,更喜欢宅在家里。

这样的性格让我有些内向,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然而,我深知这样的性格需要改变,需要锻炼。

所以,当这次机会来临时,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为了这次采访,我开始提前做准备。

首先,我需要列一个采访提纲。

要采访谁呢?我环顾四周,最终目光落在了我们小区的保安身上。

他们每天站在门口,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寒暑交替,他们始终坚守着岗位。

这种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我想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想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那么,我应该问些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

最终,我决定从四个问题入手:为什么选择做保安?平时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觉得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以及对于未来的规划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既涵盖了他们的工作,又涉及了他们的生活,我相信通过这四个问题,我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

准备完毕后,我带着纸和笔,既紧张又兴奋地下楼了。

然而,当我走到安保亭前时,我突然感到了一阵紧张。

我突然间后悔了,觉得有些难堪。

那种矛盾的心理使我焦灼不已,我在原地徘徊打转,像是一个机器人。

然而,我知道我不能退缩。

于是,我鼓起勇气,敲响了安保亭的大门。

“笃、笃、笃……”那清脆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

保安见了我,忙放下手中的水杯,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然后问:“怎么了?”我向他说明了来意,他听后笑了笑,说:“可以啊,你们想了解什么就问吧。

”听到他爽快的答应,我内心松了一口气。

我按照提纲开始提问。

“您为什么会选择当保安呢?”我问。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其实,我们也没啥一技之长,只有当保安这个工作比较适合我了。

而且,我也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能保护大家的安全,我觉得很满足。

”听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感动。

他们虽然平凡,但他们的付出却是不平凡的。

“您平时都做些什么呢?”我又问道。

他眉毛一扬,神气地说:“站岗、巡逻、我们还要抓小偷!这可是我们的职责。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4篇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4篇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4篇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4篇1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记者如果沉入文山会海,写出来的新闻晦涩难懂。

而且随着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记者很容易被电话、邮件采访惯出懒毛病,写出来的新闻缺乏变化。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跟普通邮递员体验生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市,也走访了宁德6个贫穷山村,农民朋友教会我怎么换位思考。

在这样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我最切实的感受到生活给我的反溃在宁德寿宁县犀溪乡的李家山村,原本千把人的村只剩百来号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村里大多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很多破旧不堪,用来养鸡。

晚饭时间,看着稀稀拉拉的炊烟,你才会切身体会到“留守”两个字的真实含义。

站在竹林里和养鸡户拉家常,养殖户边撒谷子边告诉你他的致富计划,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花,一百多只健壮的黑色土鸡就在脚边钻来钻去。

李家山村和浙江泰顺县只有一河之隔,养鸡户夫妻俩往年都是在外打工,2011年驻村书记来了,他放弃外出务工,在家跟着养起了土鸡。

养鸡是一种尝试,前程未卜,但是交流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一种信念——只要家门口能致富,绝不愿意让老人、孩子留守。

李家山村里有座红军桥,为纪念祖辈连夜修桥帮红军脱险的事迹而建,村民想做做桥的文章,搞乡村旅游。

记者想去看看桥,一伙村民和村干部就陪着翻了两座山,走一路讲一路,他们的设想、桥的意义、周边配套的景物……你能感觉到村民们思想上的变化,他们不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而是希望靠脑子、靠智慧去创造财富的新农民。

在村庄采写新闻,和在材料堆、政策库里找新闻是完全两种状态,村民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渴望,写起新闻来下笔如有神;而脚走出来的新闻,更有生活气息,群众也爱看爱读。

这样的新闻作品会让记者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咱厝人对海很熟悉,但当我们漫步沙滩,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这些美丽背后的未知和凶险。

这次的走基层我们就去了这样一个海边古镇——永宁,体验了一把真正“海脚人”的生活。

真实面对面:访谈心路历程

真实面对面:访谈心路历程

"真实面对面:访谈心路历程"第一章:准备与期待当我踏进这个访谈的空间,心中充满了各种期待和挑战。

作为一个访谈者,我深知访谈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在面对受访者之前,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准备,阅读相关资料,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我期待着与受访者真正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来启迪自己和他人。

第二章:倾听与理解在访谈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

当受访者开始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时,我努力将自己的内心完全投入到对话中,用耐心和尊重倾听他们的每一个字句。

我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努力感受他们内心的波澜和挣扎。

通过倾听和理解,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价值观,而我的责任就是尊重并理解这些多样性,并在交流中找到共鸣和连接。

第三章:分享与表达除了倾听和理解,我也意识到了分享和表达的重要性。

在访谈中,我不仅仅是一个听众,更是一个倾诉者。

通过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希望能够与受访者建立起更加真诚和深刻的连接。

我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受访者分享,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和回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分享和表达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构建情感连接,还能够启发他人,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共鸣与启发在访谈的最后阶段,我感受到了共鸣与启发带给我的影响。

当访谈逐渐深入,我们产生了共鸣,我能感受到受访者内心情感的共鸣和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内心共鸣和启发。

他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这种共鸣和启发让访谈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也让我对访谈者产生了更深的尊重和理解。

结语在这次访谈的心路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倾听、理解、分享和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共鸣和启发所带来的影响。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真实面对面的访谈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它不仅可以启迪他人,也能够深刻地影响到访谈者和访谈者。

新华社首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张建松追逐梦想是永恒的坚守

新华社首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张建松追逐梦想是永恒的坚守

伴侣2021.12用十年努力,换来南北极考察机会“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岳西县,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

从小,我能看到最远的地方就是层峦叠嶂的大别山。

山外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让我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张建松说。

1997年,张建松入职新华社上海分社,从此,到南极去采访成为她心中一个美丽的梦。

在当时看来,这个梦似乎遥不可及。

因为每年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记者名额极其有限,而在新华社内部,这类国家级活动的采访机会,地方分社的记者也很难争取到。

困难并没有阻挡张建松追求梦想的脚步。

从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尽管她负责的报道领域调整了多次,但她始终坚守极地新闻的报道,持之以恒地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

2007年,她将自己厚厚的一本报道集寄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直接申请赴南极采访的记者名额。

张建松十年的努力成果感动了极地办领导,特批给她一个宝贵的采访机会。

2007年11月,张建松作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跟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了。

她第一次登上“雪龙”号科考船,长途跋涉来到南极后,便被那里的美景所折服:“这是一个纯白的国度,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冰山,南极的水很蓝很清,水面上漂着浮冰,南极的天很蓝很润,可以看见美丽的极光。

这颠覆了我以前对南极的想象。

”那次考察历时156天,她和科考队员们一起乘坐“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那是一段充满激情的人生历程,是张建松十年记者生涯中最快乐、最单纯、最过瘾的一段难忘时光。

她一共采写文字稿143条、发回图片450张、播发音频稿57条。

这些报道先后获得了各种奖项。

去过南极之后,如果还有机会去北极,也许任何人都不会放弃。

张建松也是这样。

由于第24次南极报道非常成功,2010年7月,张建松跟随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报道。

记者手记范文

记者手记范文

记者手记范文作为一名记者,我时常需要记录下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故事。

这些故事或许平凡,或许感人,但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值得被记录和传播。

在我的记者手记中,我想分享一个特别的故事,这是我在采访中所遇到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线报,说有一位老人在一家养老院里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刻决定前去采访。

养老院的环境非常幽静,院内花草扶疏,老人们在院子里悠闲地聊着天、晒着太阳。

我循着线报的线索找到了那位老人,他坐在院子的一张躺椅上,静静地看着远方。

我走上前去,向老人问好,并告诉他我是一名记者,想听听他的故事。

老人点点头,微微笑了笑,开始讲述起了他的故事。

原来,老人年轻时是一名医生,他在一家小诊所里默默地为患者们治病,从不计较报酬。

他的故事并不惊心动魄,但在他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

他说:“每一个患者都是我的责任,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帮助他们。

”老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这种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敬佩。

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于是我将老人的故事整理成报道,发表在报纸上。

没想到,这篇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许多人纷纷前来探望这位老人,并希望能够帮助他。

更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希望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通过这次采访和报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播者,我们的报道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能够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爱心。

这位老人的故事也让我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感人的故事,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用笔去记录,让这些故事传播开来,温暖更多的人。

回到编辑部,我将这次采访的心得和感受写成了一篇手记,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关注社会的公益事业。

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听到,每一个温暖的故事都能够传递爱和希望。

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用心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去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美好、感受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妥j : : 墨‘ 曩 ■; j .
三次走进 重庆 , 每次都有新感受。 党和国家对长江
是第一次。 本次探访场景丰富, 给了记者编辑充分 的发挥空间 : 可 以描写全景画面 , 也可 以 “ 小而美” 地 把某 个事 物描 写得 淋漓尽 致。 “ 不惟 阳 春 白雪,
与 他们相 处 的每一 幅画 面 , 每一 句语言 , 每 一个
故事, 都给我 留下不可 磨灭的 回忆与 触动心灵 的
感动。
》 国西藏 网 苏 文彦
军 旅 题 材 报 道 ,不 缺 乏 “ 高 大上 ” ,缺 的 往 往是
中青在线 何欣
每次网络行活动 , 都可 以最直观 、 最生动地 反映当
央 视 网 何 川
长江经济 带犹如一条 “ 黄金水道 ” , 劳动者们敢 创 新、 乐付出、 不怕苦, 大胆 治污、 携手发展, 让 经济
带发展越来越有生机。 看着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和脸 上的笑 颜, 累并快 乐着, 是 对他们 最好的写照 。 他 们的故事 太多, 他们才是 “ 黄金水 道”经济 圈里 最 亮丽的风景线 。
百业兴。
5 G 嘲络伟鼯 2 【 ) I 7 7
中国青年网 开可
这 次网络媒体 国防行 , 如果不 是亲 眼看 到特 种兵 演武 练兵 的眼神和动 作 , 很难体会他 们的热 血沸
腾; 如果 不是亲 眼看到飞行 员讲述光 辉经历 时眼 眶 发红 、 声音 哽 咽的场 景,难以 感触 到这份 对祖 国 最深 沉的爱 。 脚 底板 下出新 闻,好新 闻永 远在
国经 济网 马常艳
网络 媒体国防行 是一次难得的 “ 军训 ” , 和官兵一 同巡 逻、 贴心 交流 , 一点一滴 加深对军 人使 命、 对 强军梦的理 解。 这七天 , 看到他 们把 汗水在青春里 挥洒, 也 看到他 们把 忠诚在心 中深 藏。 正 是那句
话: 有 了他们 的坚持和坚守, 才有我们的诗和远方。
岸都市 文化新风 貌: 用 图文小视 频即 时发 布新鲜 资讯 , 与网友互动 。 作为 网络 媒体 , 我们 努力用最
恰当的报 道方 式,为广大受众 提供 丰富多彩的新 闻内容。
会, 让我 对媒体同行的敬业 口 专业有 了新的认识。
: 囊 高 畅
像这 种跨多个 省份, 做 区域经济 的报 道对我 来说
鲜 活生 动 的细节 。 例 如在 护航 编 队中, 最 动人 的 不 一定 是飞 行员精妙 的操控 , 而 是面对炮 火时 队 员的本能 感受 , 是护航 队员在 远海 中对 青菜的 盼 望 ……从细 微之处着 笔, 方能 将军人 形象勾勒得
更加 丰满 。
地的民生发展。 通过当面与民众交流, 倾听老百姓
不 离下里巴 ’ , 满足受 众对不同风格特点 内容的
需求 。
经济带 建设, 特别是发 展绿色生态方面非 常重 视, 网络 媒体记者 编辑深 入实 地进行探访 , 任 重而道
远。 十几天时 间里 , 每 位队员创意传播 、 深度呈现 , 打好了—场 “ 硬仗 ” , 全 ̄- ' f 2考验了自身业务素养 。

条黄 金水 道 海陆 联 运 正 酣。 近 百网络 媒体记
者,旬余探 访长江 经济 带, 骄 阳如 火 , 实业 正兴 。
中国实体经济整 体低迷是社 会人士 普遍的 感受和
预 判, 走过长江 , 我们却在长江 边一砖一瓦 、 ~座
座小镇 间见到了实业兴邦的又一个春天 。 江 水洁 ,
央广网 郭书琼
壮 美内蒙古 , 不止有悠悠白云和 青青草原, 还有连
绵沙漠 , 更有现代工 业包钢 , 温暖世界的鄂尔多斯, 内蒙古 人民用智慧坚韧守 护和建设属于 自己的那

方土地 。我们用镜 头记录 北梁从 “ 忧居 ” 到 “ 宜
居” , 用直播真实展现内蒙古人民的坚守与情怀。
手 记
记者 一线 探访 倾 吐心路历程
重大主题活动报道 中, 网络媒体记 者编辑 深入_线 、 实地探访, 发挥网络 优势, 活用最新技术 ,
呈现细节、 走心报 道。 他们对 重大主题活动报道有何切身感受和传播心得?本刊采访1 4 家中央 主要新闻网站记者代表 , 倾 听报道心声
整理 / 本刊 记者 杨林 林
路上 。
光 明 网 郑 芳 芳

个企 业产品的展示 架, 一面企业荣誉的公示墙 ,
甚至 是一位 企业职 工的笑脸 , 都比 冷冰冰 的数 字
和简单的平铺直叙 , 更能 展现该企业的过去、 现在 及未来 。 最 直观的, 往往是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小
细节; 最打动人心的, 恰恰是那些易被忽视的小观 察。
/ 中国台湾 网 陈佳慧
第一 次这么 近距离接 触基层 解放军 指战员 、 武警
官兵 的训l 练和 生活 , 亲 历他们 的艰 辛与欢 笑 , 体 昧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 更坚 信强军梦一定能实 现。
中国新闻 网 刘超
再远的路也需要用双脚去丈量 , 历时八天, 行程超 1 6 0 0 公里 , 网媒记 者 编辑离开 电脑桌 前,深入一 线, 走访官兵, 写出一篇篇有温度的报道。 “ 新闻是 跑 出来的 ” , 如果 不是冒着高温 , 亲 身体验 , 难以 还原感 同身受的震 撼画面 , 难以记 录直 抵人心的 温暖瞬 间。
的每个字句, 更能对当下生活有最真实的感悟。 这
些来自一线的最朴实的言语, 让我用手中的笔描绘 出了一幅生动的幸福生 活场景 , 并将这种幸福传播
得更远。 ຫໍສະໝຸດ 57 司 贾 兴 鹏 从长江源 头到入海 口, 第一次以媒体人的身份 , 如 此深入地走近长江、 读懂长江 。 我很惊叹云贵川等 上游城市为绿色生 态所做的一切 。 “ 共舞长江经济 带”活 动 , 也是 一次锻 炼网媒 记者 编辑 的良好机
] 圃 际 在 线

网络媒体 , 技术先行。 我们用无人机肮拍呈现密集 的集装箱 吞吐过程 : 用VR设备3 6 0 度 展现长江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