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康德式的动物伦理

合集下载

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实践转化

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实践转化

第31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4年7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Jul y2014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的实践转化*陈晓曦(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滁州239000)摘要:一门探究 存在之为存在 和 实体 的学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把握为形而上学㊂康德在摧毁了一种知性的旧的形而上学之余,着力建构的是道德形而上学,其中理论理性上的原因概念与其说被抛弃毋宁说是被转化为实践意义上的根据或原因㊂在亚氏的形而上学中, 四因说 扮演了形而上学探究中的重要角色,那么在康德的实践的形而上学里面,如何理解康德将传统理论理性中的 四因说 转换并纳入到实践理性的根据或原因的讨论之中,则是把握康德伦理学内在结构的一个新角度㊂关键词:形而上学; 四因说 ;实践转化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14)04-0011-04四因说 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探讨 作为存在的存在 的重要概念㊂在亚氏之前,自然哲学家们在探究世界的本原时,从宇宙构成论与生成论的原质(如质料性的水㊁气)到更加抽象的数与存在,直到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学说;而在运动方面,也有爱恨说以及机械原子主义论㊂显然,这里的数㊁存在和理念,都应该在存在者的根据和本质上加以理解㊂换句话说,根据和本质是同一的㊂[1]为了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根据,阐明事物运动的原因(本原)和归宿,亚氏综合各家学说,从而提出了 四因说 ,即质料因㊁形式因㊁动力因和目的因㊂[2]84-85,1012b35-1013b5当然, 四因说 不是形而上学的全部,至少亚氏在讨论形而上学中还包括了实体学说以及潜能 实现学说等㊂毋庸置疑,康德的伦理学是形而上学式的,而且只有在形而上学中道德哲学才有自己牢固的基础㊂那么,康德道德哲学(伦理学)是否可以从 四因说 的角度做一番探讨呢毕竟康德在伦理学中念念不忘的是根据和原因概念,虽然康德的伦理学也远远不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㊂因此,笔者试图用亚氏的四因学说,即从形式㊁质料㊁动力和目的四个方面来考察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关于根据和原因的说法是如何转化为理论理性中的原因的㊂一㊁形式因康德伦理学向来被称作形式主义的伦理学,集中表现在其自身就是实践的理性通过绝对命令式规定我们的意志㊂作为按照法则而行动的意志,其规定根据不是宇宙论上的原质,不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力学因果性法则,更非善或恶的概念,相反应当是来自先天必然性的形式 因而是无条件的㊂由理性通过实践法则单独而直接成为意志的规定根据成为康德伦理学的首要特征 由此使之与任何经验性实践法则以及一切情感主义伦理学区分开来㊂只有法则才可能激发更高级别的生命力,意识到人自身超感性使命㊂结果,这个基本法则被康德11*收稿日期:2014-03-19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重大攻关课题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 (12&ZD122);滁州学院2012年度启动基金项目 哈奇森的道德感概念与幸福理论研究 (2012q d38)作者简介:陈晓曦,男,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伦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㊂把握为: 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的立法原理 [3]39㊂法则以形式的形式出现,第一,保证其运用于一切理性存在者,并和与之相对的命令必须指向所有那些天性不会天然服从法则的一切理性存在者;第二,保证了道德的纯粹性,因为其他的立法依据都被排除干净了;第三,保证了行动准则和实践法则的一致性㊂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误解往往都直接将行动和法则联系起来,而不是像康德自己强调的那样,法则只与行动的准则相关, 伦理学不是为行动立法(因为这是法学的事),而只是为行动的准则立法 [4]401㊂因为前者是法权论,唯有后者才是义务论的德性论㊂如果联系康德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关于 合法性 和 道德性 的区分,那么人们就可以更好地看出康德对于道德纯粹性的捍卫, 一个行为和义务法则的一致就是合法性(le g alitas)㊂ 行为准则和法则的一致就是行为的道德性(morali-tas) [4]233㊂而这样的形式性的道德律为何构成人们的关切,激发出道德兴趣?这在康德看来就是一个理性事实,即必须遵循道德律义务的意识㊂由此,任何经验性的规定根据悉被排除,道德成为自律,即意志的自律性㊂进而言之,行动的根据不来自质料,不来自后果,而关乎其准则所遵循的形式,并在其中设定了目的㊂不仅如此,我们也看到形式主义的道德哲学还体现出康德批判哲学整体面貌,即形式主义延伸至法权论㊁乃至理性宗教神学㊁政治哲学㊂同时是法则的准则(德性论的和法权论的,后者仅指外在行动和任性的自由),是义务的目的(道德形而上学)[4]394,是敬重的爱(理性宗教神学)[5]187,是必然的自然(迈向世界永久和平)[6]100,n1㊂这些表述都表明,一种在不同层面和角度上的自由共存之旨趣:或者是内在意志,或者是外在行为㊂二㊁目的因在亚氏的形而上学中,目的即 何所为 ,如康健之于散步㊂在实践哲学中,目的也是返回自身的㊁自由的,因而也是实践的㊂这一点在他的伦理学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即万事万物的趋善性㊂所谓 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行动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标 [7]38,10094a㊂可以想象,尽管亚氏的幸福论伦理学和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差异很大,但在求善这一点上必定也是一致的㊂虽然康德说过作为目的的客体具有众多性[8]57,但是康德的伦理学 乃至他的整个批判哲学的终极目的因都是作为纯粹理性理念的至善[9]㊂由于作为道德信仰客体的至善在康德伦理学中有着定向作用,这就使得上帝存在㊁自由与灵魂不朽之 公设 获得了意义㊂所谓道德信仰实际上是指,在理论理性无法通达但在实践理性中可以 主观认其为真 的思维方式,因为虽然如此我们没有获得任何牢靠的知识 毕竟不在时空与经验范围内,但也不与任何理性思维产生矛盾㊂就‘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建筑术(Archetektonik)观之,实践理性的对象(善或者恶的概念)直接就是意志的目的,因而构成目的因,同时这个目的也还是实践原理的质料㊂深入领会作为目的因的至善,我们认为还离不开康德所处的历史语境,即启蒙㊂在单纯理性限度之内的宗教是为康德所肯定的,其本质就是一个朝向至善的 伦理共同体 ㊂至善之于理性宗教,犹如北辰㊂目的因和形式因是不可分割的㊂在设想的伦理共同体中,就是通过 对偏好的教化 来完成自身道德禀赋和道德法则的结合,让对善的追求先行于对上帝的历史性信仰,并牢固地确立他们的次序, 真正的启蒙就存在于这种区分之中 [10]183㊂可见,在求善的进程中,对形式性的道德律之恪守丝毫不能动摇㊂三㊁质料因我们设想从 四因 的角度来理解康德伦理学,并非是从认识论㊁知识论的角度按照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关于形而上学说法来一一对应的㊂亚氏关于质料因的原初意思是从 事物由之生成的东西 来确立的㊂可以想象,伦理学中的有21关实践原理之质料的讨论必定不同于此㊂换句话说,实践理性道德法则的质料,显然与构成一物之原始材料意义上的质料完全不是一回事㊂如同上文提及,实践原理的质料构成目的因,反过来说,目的因也是实践原理的质料㊂这与亚氏关于形而上学的讨论相距甚远:制造铜球的目的和作为铜球质料的铜是截然有别的㊂考其缘由,盖两者旨趣有别㊂从知识论上建立形而上学出于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区分以及人没有理智直观的限定,因此知识只能止步于经验,而无法达到物自体㊂所以,从传统理性主义角度建立道德哲学在休谟经验怀疑主义置疑下,康德认为几乎不可能㊂于是,通过实践理性的批判,在先天根据而不是任何质料性的经验或情感中找出道德法则的根据,确立了具有普遍性的义务,以期把人从现象界提升到本体界㊂剋实言之,与其说康德的伦理学是形而上学,倒不如说是 行 而上学更准确些,因为关乎到了人的行动准则,而不是知识㊂①需要补充的是,康德所言的质料范围很广,根据 在德性原则中实践的质料规定根据表 ,它们可以包括主观的外部的教育㊁公民宪法;主观的内部的自然情感㊁道德情感;客观的内部的完善以及客观的外部的上帝意志,等等[3]53㊂这些质料一旦成为德性原则的规定根据,那么就直接败坏了道德概念,失之于他律㊂四、动力因动力在亚氏的 四因说 中是从 变化和静止由之开始之点 来论述的,如策划者之于行动,父亲之于儿子,制作者之于被制作者,变化者之于被变化者等㊂那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是什么?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两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二是实践理性的动机㊂在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中,对客体的表象(re p resentation)被视为产生对象(ob j ect)的行动之动力因㊂何谓 对客体的表象 ?首先,实践理性的惟一客体就是善和恶的客体,因而表象客体就意味着对善的欲求能力,或者对恶的厌恶能力㊂康德一再提醒,善恶概念和实践法则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不是相反㊂这样,一旦善恶概念充当了实践法则的基础,那么势必导致以善恶概念来规定欲求(或厌恶)能力㊂也就是在质料性原理中理解动力因,因而经验性的愉快和不愉快等诸内感官之接受性将直接成为欲求的规定根据㊂趋乐避苦的理性准则及其手段也就必然地成为诸欲求的原动力㊂因此,考虑到惟有理性才能给予人更高的目的,我们说实践理性法则中涉及的动力是绝不可以与康德伦理学体系割裂开来而单独考察的㊂用康德自己的话说就是 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的善东西的概念规定了道德律并使之成为可能的,而是相反,道德律才首先把善的概念就其完全配得上这一名称而言规定下来并使之成为可能的 [3]87㊂在实践理性的动机中,对法则的表象为自己设定目的时,方可产生规定自身行为的能力㊂设定目的就是意志规定自身的客观根据,所以,实践就是无条件的㊁以自身为目的的且又返回自身的活动㊂ 欲望的主观根据叫冲动,意志的客观根据叫动机㊂ [8]46但是,当这个客观根据同时又是主观根据时,即出于道德义务的行动才有道德性㊂这个动机,应当而且也必须被先天地认识㊂纯粹实践理性正是给一切意愿行为找到了一个唯一的无条件的条件,行动者因此而整全地获得一个善良意志成为可能㊂ 在实践领域,无条件的必然性是理性自身以自由为名的原因性,并且,它作为一项事实,在我们关于义务之主张的意识中揭示给我们㊂ ②这里,动机㊁理性事实㊁义务㊁自由等之于理性的关系得到了十分明晰的呈现㊂前后对照,在实践理性对象概念下的动力,可以说是从一种积极意义上来说的,即直接关乎欲求能力;而在实践理性整体上的动机则可以说是从一种消极意义上说的,即拒绝一切爱31①②对此,有学者给出了极好的阐释,参见邓安庆:‘从 形而上学 到 行而上学 :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第86-93页;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卷一㊃修身篇),此言不诬㊂参见Lewis White Beck,A Com mentar y on Kant s Criti q ue o f Practical Reason,Chica g o:The Universit y of Chica g o Press,1960,pp.49.译文参考黄涛中译本‘<实践理性批判>通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㊂好和感性冲动㊂同时正因为其消极和否定性,因而才引出另一个重要的积极性概念 敬重㊂康德说: 对道德律的敬重是一种通过智性的根据起作用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我们能完全先天地认识并看出其必然性的惟一情感㊂ [3]101对于实存物,我们可以给予爱好;对于审美对象,我们可以给予惊奇;对于道德律,我们在情感上唯一可以给予的是敬重㊂这样的敬重情感是道德的,是出于对于自大的抑制和对先天道德律引入有限理性存在者的嫁接㊂因为在感性上的谦卑和在智性上的提升,是统一的㊁相反相成的㊂在这个意义上,遵守法则就是动机,动机也是遵守法则㊂同时是客观的根据也成为自己的主观根据,这乃是 动机 一词在康德伦理学中的根本要义㊂唯有在这个意义上,动机才引出另一个概念:道德的兴趣,即对遵守法则产生的兴趣㊂五㊁结语总的说来,一如开头部分所标明, 四因说 是亚氏形而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借用这个学说对康德伦理学做的一番考察,也仅是加深一下对其理解(实际上康德本人也并未使用 四因 这一概念)㊂诚如亚氏对于 四因说 本身有所偏爱:对于质料因给予较少的重视,而对形式㊁目的和动力则给予较多说明㊂同样,就四个角度之于康德伦理学而言,康德也是有所侧重㊂比如,在质料与目的的关系上就与亚氏的规定大异其趣㊂最后,必须再次给予说明的是,康德之伦理学不是一种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是实践的形而上学,因此,从 四因说 来做一番考察仅仅是一种尝试㊂参考文献:[1]吴学国. 理由 的概念与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J].求是学刊,2000(4):38-4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5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M]//康德.康德著作全集:卷6.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德]康德.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康德.康德著作全集:卷6.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德]康德.理性理性批判文集(永久和平论)[C].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张会永.论至善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定向作用[J].伦理学研究,2008(6):95-99.[10][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康德.康德著作全集:卷6.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张燕)On Kant s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Aristotle s Four Causes"in His Moral Meta p h y sicsCHEN Xiaoxi(De p 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Ideolo g ical Education,Chuzhou Universit y,Chuzhou239000,Anhui) Abstract:A p hiloso p hical work concernin g bein g understood as bein g"and bein g(ousia)"is re g arded b y Aristotle as meta p h y sics.When Kant destro y ed the old rational meta p h y sics,he made ever y effort to construct moral meta-p h y sics.In the course of this,he transformed the conce p ts of cause in thereotical rationalit y into the g round or cau-ses in p ractical rationalit y rather than merel y discarded them.If it is held that in Aristotle s meta p h y sics,the Four Causes"p la y a crucial role in meta p h y sical research,then how to understand Kant s transformation and incor p ora-tion of the Four Causes"into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rationalit y in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g round and causse in his p ractical rationalit y in his new p ractical meta p h y sics,p roves to be a new p ers p 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his ethics.Ke y words:meta p h y sics; Four Causes";p ractical transformation41。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 “地球上的各种物体是由演化而来的,由于生物 繁殖众多的后代容易产生变异,在变异的物种中, 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得到生存。”
19
亚瑟·叔本华 (1799-1860)
基本态度: 1)人类必须杀食动物才能存活 2)应该让动物的死亡“尽量不痛苦”
理论依据: 1)动物有感知能力,但是没有抽象思 维,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2)同情是道德的唯一的基础
人与动物的关系
——启蒙运动及之后时期
1
支持动物权利
18世纪
大卫·休谟 让·雅克·卢梭 亚历山大·蒲柏 伏尔泰
威廉·裴利 杰里米·边沁
19世纪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亚瑟·叔本华
赛尔特
19世纪末与20世纪 伊文思
摩尔
反对动物权利
伊曼努尔·康德
阿道司·赫胥黎 马丁·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首先,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会感受到痛苦,有资格受 到某种考虑。但还没有人认为动物有权利可言,同时人 类的利益当然要比动物的利益优先。 其次,人们发现了“自然”。 最后,反教会的情绪对动物的地位有利。
基本态度: 1)动物拥有权利 2)人类可以随意食用动物。
理论依据:功利主义原则 1)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并无本质差异 2)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 3)食肉对我们有利,对动物却无害
15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
• 功利主义学说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人们一切行为 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 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 的总和。)
理论依据: 1)人类中心论
24
列维纳斯 (1906-1995 )
基本态度: 动物是人类的工具、享乐的对象、审美的 客体,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的在场。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动物科学技术领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但同时也存在着伦理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人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动物生活质量和促进动物保护,还要思考如何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遵循伦理原则,尊重动物的权益和福祉。

本文将探讨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之一是动物实验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实验和研究在医学、生物学、农业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动物实验和研究涉及到动物的生命和福祉,因此应该受到严格的伦理规范和监管。

在进行动物实验和研究时,必须尊重动物的权益,保障动物的生存和健康。

还需要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动物实验和研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还涉及动物权利和道德责任。

动物也有权利,它们有权不受虐待和伤害,有权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

在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人们需要思考如何尊重和保障动物的权利,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人们还需要担负起道德责任,不仅要遵守伦理规范,还要积极倡导尊重动物的道德理念,促进社会对动物权利的关注和保护。

针对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加强动物科学技术领域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和伦理素养,促进人们对动物权利和福祉的关注。

我们可以建立健全的伦理监管体系,加强对动物实验和研究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动物实验和研究中出现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加强动物保护和法律保障,促进社会对动物权利的关注和保护,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与落实。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课件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课件

27
人类你有什么资格剥夺动物自由生存的权利?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8
法律制定不明确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9
中国制定的法律主要是针对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而像日常生活 中的动物,现在法律仍是一个空白。
2010年1月27日 ,中国出台第一部针对普通动物保护的法律 《反虐待动物法》。此法一出便引起广泛争议,现在仍未通过。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7
基本要素
动物福利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 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 物有适当的居 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 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 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8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麝香:为常用川产道地中药 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 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 物 干燥而成。又称寸香、香
脐子、当门子、元寸。始载 于《神农本草经》。性温,
味辛,具有开窍、活血通络、 散结止痛等功效。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4
动物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1.供人观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3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4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5
圈养动物存在争议
作为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手段之一,人工圈养野生动物具有十 分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类可以更好的了解并研究这些动物,同时 通过圈养后释放回野生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大自然生态系 统平衡起到了作用。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2
动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普遍性原则与自由原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探源

普遍性原则与自由原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探源

第31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4年7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Jul y2014普遍性原则与自由原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探源*王腾(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㊂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㊂康德在对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 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 自然 与 自由 ,从而为 道德 提供 地盘 ;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 普遍性原则 和 自由原则 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 道德法则 与 意志自律 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㊂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 自发性 与 自决性 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 自由 理论 先验自由 与 实践的自由 ㊂关键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普遍性原则;自由原则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14)04-0001-10一㊁引言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㊂这也是黑格尔的看法㊂ 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㊂ [1]237罗素也指出了休谟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渊源关系㊂ 把康德从 独断的睡梦 中唤醒过来的就是这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引者);康德好像并不知道‘人性论“㊂ [2]196-197但如果仅把卢梭和休谟看作康德哲学的两个主要来源,这似乎并不足以说明康德哲学的来源问题㊂基于康德文本和前康德文本的比较分析,除了卢梭和休谟之外,莱布尼茨哲学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㊂康德在建构批判哲学之前一直受到 莱布尼茨-沃尔夫 形而上学哲学的深刻影响㊂在认识论上,康德一方面受到休谟经验论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哲学的深刻影响㊂文德尔班指出: 莱布尼茨著作的另一种影响,不是别的思想家而是康德㊂[3]644-645从沃尔夫学派形而上学中成长起来的康德对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并不满意,但他吸取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关于 永恒真理 或 潜在的先天性原则 的有益成分作为建构形而上学的主观思维原则㊂他在知识的形式与知识的内容相区分的新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㊂正如黑格尔所说, 康德又反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去掉了他的形而上学范畴的客观意义,并且指出这些范畴如何只应该划给主观的思维 [1]260-261㊂因此,可以断定,康德哲学主要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三是莱布尼茨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遵循的不是 拿来主义 ,而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有益的哲学探索成果基础上开辟一种崭新的道德形而上学形态㊂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 的 星星之火 点燃了康德哲学范式和道德形而上学范式的 哥白尼 革命㊂休谟否认了一切物象中存在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将普遍必1*收稿日期:2014-04-01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 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形态的历史演进研究 (13ZXD019);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一般项目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法权与德性的共同体系 (XKR201303)作者简介:王腾,男,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道德哲学研究㊂然性置放于人的理性意识结构中,从而为其建构先验批判哲学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㊂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明确区分了 自然 与 自由 ,为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建构打开了新的空间和场域㊂尽管休谟的通俗道德形而上学对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提供了反思批判镜像 ,但相较起来, 因果大原理 对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更具有本源意义㊂卢梭作为法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他的 反感觉主义 ㊁ 心灵独立自主的实体性和反应能力 ( 人的心灵的活动可以决定一切 )㊁ 有神论 和 社会契约论 等诸多思想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社会契约论中所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对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更为重要㊂德国启蒙时代的莱布尼茨所创建的形而上学影响了康德早期哲学,但从‘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文本来看,康德似乎有意无意地避开莱布尼茨,但无论如何,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中,莱布尼茨哲学的影响不可抹杀,尤其是 单子论 中的 理性灵魂单子 的 自发性 ㊁ 自动性 和 自决性 ,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自由 理论㊂笔者试图从道德形而上学视域阐明休谟㊁卢梭和莱布尼茨三者的哲学思想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的影响,指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的间接的或直接的理论渊源㊂二㊁从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到康德的 自然 与 自由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与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之间具有一种对抗性关系㊂从文本来看,‘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等文本是在对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缺陷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先天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演绎的㊂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与其对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批判直接相关联,在这个意义上,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理应成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㊂但是,相较起来,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更为本源㊂ 因果大原理 将康德从 独断的睡梦 中唤醒过来,由此,康德走上了先验批判哲学之路㊂经验主义哲学主要是以培根㊁霍布斯㊁洛克和休谟为代表㊂休谟经验主义哲学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㊂无论是培根㊁霍布斯,还是洛克,他们尽管认识到或触碰到了理性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缺陷,但在反形而上学哲学的道路上并不彻底㊂休谟哲学是以反理性形而上学体系的姿态出场的㊂他主张,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借助于健全常识的推论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笼罩在人类心灵上的理性形而上学哲学的魔咒㊂ 只有精确的和正直的推论是唯一的万应的良药,它可以适合于一切人,一切性格;只有它可以推翻那个深奥的哲学和玄学的妄语㊂ [4]15在休谟看来,哲学的最坚实㊁实在的基础在于经验而不是超越经验的先验理性㊂休谟将知识类型划分为 观念关系的知识 和 实际事情的知识 ㊂ 实际事情的知识 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 因果性知识 ㊂ 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㊂人们如果记得有一次他们完全不熟悉某些事物,则在那些事物方面他们很容易承认我这个命题㊂ [4]28他接着又说, 我们离了观察和经验的帮助,那我们便不能妄来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妄来推论任何原因或结果 [4]30㊂休谟认为,因果必然性观念的生起在于人的心灵在其所意识到的真实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推断㊂它包含两个环节:一是真实的存在,即在自然作用下相似的各种物象 恒常会合 在一起;二是心灵的推断,即人的心灵依照心灵养成的习惯从一个物象推断出另一个物象的存在㊂休谟认为,在物象的恒常会合的印象基础之上,人的心灵才能依照养成的习惯在 恒常会合 的印象基础上进行推断㊂因此,通过经验所发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物象自身具有的先验性因果必然联系,它只不过是一些相似例证中某些物象的 恒常会合 ,只是由于想象力和习惯的作用㊂ 理性并没有能力即使一般地去思维这样的连结,否则它的诸概念就会纯粹是一些虚构,而它的一切所谓先天知识就都不过是一些打上错误烙印的普通经验了,这就等于说没有,也不可能有形而上学这样的东西㊂ [5]6休谟对因果关系推论的哲学洞察深刻地揭示了独断论的虚妄性质㊂由此,形而上学独断论哲学受到了休谟哲学的重创㊂一方面,康德肯定和赞赏了休谟经验论2哲学洞察㊂ 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什么光明,不过他却打出来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捻,而这个星星之火又得到小心翼翼地护养并且让它着起来的话,从这个火星星能得出光明来的㊂ [5]5-6进一步说,康德称赞休谟的因果关系原理, 休谟特别讨论因果大原理,而且很确切看到它的真实性,甚至一般有效的原因的概念之客观有效性,并不是根据于什么洞见㊂ 从我们理性之不能在任何超越经验的方式上利用这原理,他推论说,理性之超过经验的种种冒充,都是等于零 [5]79-80㊂另一方面,休谟的哲学洞见深刻地启发了康德㊂至今除了休谟的怀疑所能给的启发以外,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能够对它有用㊂ [5]12对照休谟,康德所关心的是,客观的普遍必然性既然不存在于经验之中,它能否被人的理性先天地思维㊂ 问题不在于因果概念是否正确㊁有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知识说来是否必不可少(因为在这方面休谟从来没有怀疑过),而是在于这个概念是否能先天地被理性所思维,是否具有一种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从而是否具有一种更为广泛的㊁不为经验的对象所局限的使用价值:这才是休谟所期待要解决的问题㊂这仅仅是概念的根源问题,而不是它的必不可少的使用问题㊂ [5]8康德主张客观的普遍必然性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㊂他将客观的普遍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原理移置到人的自我意识结构中㊂它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是人的理性固有的精神装置㊂ 由于必然性和普遍性不存在于外界事物内,则它们必然是先天的,这就是说,存在于理性本身内,存在于作为自我意识到的理性那样的理性之内;换言之,它们是属于思维的㊂ [1]260由此,康德有效地摆脱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巢臼㊂①在分析㊁研究和批判休谟哲学的过程中,康德阐明了休谟经验论对旧形而上学独断论的致命打击,同时,他高度赞赏了休谟 因果大原理 的哲学洞见,并将它置放在人的理性之中,这是康德对休谟哲学颠覆性的哲学创见,他突出强调了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向度,从而实现了哲学范式从 主体围绕客体(符合论) 旋转到 客体围绕主体(建构论) 旋转的 哥白尼革命 ,它是康德先验哲学体系建构的根本前提㊂康德先验哲学体系建构的首要工作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清理形而上学的地基,从而在新的地基上重新建构形而上学㊂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指向是对 自然 与 自由 未作区分的一切旧形而上学,从而为建构一种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奠定基础㊂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严格区分了 自然 领域和 自由 领域,创造性地开辟了 道德地盘 自由 领域,宣告了它们各自所遵循的规律㊂前者遵循自然的因果必然性规律(自然律);后者遵循超自然的自由因果必然性规律(道德律)㊂由此,康德将形而上学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 自然 立法的 自然形而上学 ,即纯粹理性的 自然 运用部分㊂在康德看来,由于纯粹理性的求知本性,纯粹理性的超验运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其产生的先验的辩证幻相恰是不可原谅和不可容忍的,它染指其根本没有作用能力的界限范围 自由 领域㊂纯粹理性批判旨在防止纯粹理性的超验运用㊂ 人类理性既然由于其自然倾向而是辩证的,它将永远也不可能没有这样一门加以约束的科学,而这门科学将会通过一种科学性的和完全明白易懂的自我知识来防止某种无法无天的思辩理性肯定会在道德和宗教中造成的种种破坏㊂ [6]640第二部分是纯粹理性的实践应用 为 自由 立法的 道德形而上学 ㊂依照康德的观点,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只是整个形而上学的预备,它只具有工具价值㊂形而上学第二部分才是康德哲学的最终目的 超越可能经验界限而达到 物自身 ㊂ 从我们先天认识能力的这一演绎中,在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里,却得出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㊁对于第二部分所探讨的形而上学的整个目的就一切迹象来看非常不利的结果,即我们不能凭借这种能力超越可能经验的界限,而这恰恰是这门科学最本3①这似乎表明,康德哲学是对理性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和经验论哲学所做的一种调和㊂关于这一点,李秋零教授认为,将康德哲学诠释为一种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折中和调和的断言简单化了康德哲学,毋宁说,康德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㊂质的事务㊂ [7]12在此,康德预设了一个前提,纯粹理性蕴含着两个层次,一个是纯粹理论理性;另一个是纯粹实践理性㊂前者指向为 自然 立法的 理论哲学 自然形而上学 ;后者指向为 自由 立法的 实践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 ㊂康德对纯粹理论理性能力界限的严格限制为纯粹实践理性创造了地盘和空间㊂ 在否认了思辨理性在这个超感性事物领域里的一切进展之后,始终还给我们剩下的是进行一番尝试,看在它的实践知识中是否有一些材料,来规定无条件者那个超验的理性概念,并以这样的方式按照形而上学的愿望,凭借我们惟有在实践方面才可能的先天知识来超出一切可能经验的界限㊂而就这样一种方法而言,思辨理性却总是至少为我们作出这样的扩展创造了地盘,尽管它必然让这地盘闲置着;因此,在我们可能的情况下用思辨理性的实践素材去充实这一地盘,依然是听便于我们的,我们甚至还受到了思辨理性的敦促㊂ [7]13-14根据康德的观点,纯粹实践理性在哲学中的地位要高于纯粹理论理性㊂ 与知性在显象领域能够学到的一切相比,我们认为这种研究的重要性要优越得多,其最终目的也要崇高得多,我们在这方面甚至冒着出错的危险宁可做一切,也不愿出自某种顾虑的理由或者出自蔑视和漠视而放弃如此令人关注的研究㊂纯粹理性自身的这些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是上帝㊁自由和不死㊂但是,其最终目的及其所有准备都本来只是为了解决这些课题的科学,就叫做形而上学㊂ [7]29由此可知,康德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是建构作为一种科学出现的道德形而上学㊂超越现象界达到超验界的物自身才是康德一直眷注的事情本身㊂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的导言和结尾部分,康德已经触及了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问题,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㊂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明确提出建构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哲学任务㊂三、从卢梭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到康德的纯粹意志和道德法则受洛克哲学的影响,卢梭用 情感 (senti-ment)概念将 感觉主义 与 心灵独立自主的实体性和反应能力 结合于自身之内形成心灵的自然 统一性 ㊂他反对将人的内部精神生活理解为机械地受外界事物刺激的感觉主义,他强调人的心灵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积极综合作用㊂卢梭主张,人的心灵的活动可以决定一切㊂在法国启蒙运动哲学语境下,卢梭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呈现出来的㊂卢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状态 和 社会契约 理论在法国思想界影响最大㊂而卢梭 社会契约论 所呈现出来的 普遍性 原理和 自由 ①理念深刻地影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㊂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是以 自保 ㊁ 私利 或 自爱 动机为基础,其出发点是 个人利益 ㊂它有两点缺陷:一是过分强调私人利益的满足,公共事务被严重忽略;二是人自愿地将自身的天赋权利 自由 毫无保留地出让给掌权者 利维坦 ,它是建立在 暴力 基础之上的㊂与霍布斯不同,洛克的 自然状态 不是 战争状态 ,而是一种 和平状态 ,洛克社会契约论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自由和自然权利不受侵犯㊂但洛克的有限政府作为公共意志的普遍性并不能得到保证㊂为了纠正洛克,休谟在其正义论中提出具有普遍性的 公共利益意识 概念㊂但由于 公共利益意识 的经验性质,其 普遍性 仍然得不到保证㊂在洛克的 自由 ②和休谟的 公共利益意识 思想的启发下,卢梭试图去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自由问题;二是普遍4①②在西方哲学史上, 自由 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 lib-ert y ;二是 freedom ㊂ libert y 意指 权利 ,即个人财产的独立性和不受侵犯性; freedom 意指行为的 自发性 和 自决性 ,即行为的根据在于自身意志而不在外在于自身的任何其他意志㊂从古希腊到康德, freedom 有诸多形态㊂康德哲学的 自由 处于最高形态,它包含两种形态:一是 先验的自由 (transcendental freedom);二是 实践的自由 (p ractical free-dom), 先验的自由 是 实践的自由 的基础㊂与霍布斯将 自由 界定为 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不同,洛克在‘政府论“中阐明了 自由 概念㊂他认为,自由 并非人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是 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㊁行动㊁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 , 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㊂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㊁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36页㊂洛克的自由学说旨在为意志的行为设置一个有效性界限,它只有在国家范围内才具有实在性㊂性问题㊂他非常强调人的 自由 ㊂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㊂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㊂这样一种放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㊂ [8]18因此,卢梭所做的一切工作就在于试图恢复人的天赋自由权利㊂唯一的办法和途径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结合形式㊂①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自由㊂ [8]23卢梭思考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单一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寻求和恢复 自由 ㊂在卢梭看来,组成政治社会最好的结合方式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订立社会公约或契约,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 约定的自由 而扬弃 天然的自由 ㊂在卢梭看来,自由的本质内涵在于它的 约定性 ㊂而 约定性 在于通过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社会公约才能实现㊂通过约定的方式将 天然的自由 的缺陷扬弃掉,所剩下来的是一种真正的 社会自由 ㊂ 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㊂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㊂ [8]19现在的问题是,要想实现 约定的自由 ,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公约或法律应当具备什么条件㊂卢梭认为,订立契约的一个总的原则在于 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8]19㊂理解契约总原则所关涉的三个概念 集体 ㊁ 结合者 ㊁ 权利转让 对于理解卢梭契约论所蕴含的 自由 和 普遍性 原理具有重要意义㊂ 集体 即 国家 ,它是由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共同构成的一个 公共人格 ㊂国家要想维持其自身的 统一性 就必须有普遍性的具有强制性绝对权力保证 公意 (公共意志)㊂所谓 公意 就是每个单一意志中的公共的㊁彼此通约的一致同意的意志部分,它是对特殊性或个别性的扬弃㊂惟此, 公民 在普遍性的 公意 指导之下行动才能获得 自由 ㊂ 结合者 意指扬弃了个别性的具有普遍性的 公民 ,它是通过转让自身的权利给国家而实现的㊂ 权利转让 的范围并不是 结合者 的所有权利,而是指 仅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的那部分 [8]38㊂ 结合者 将自身权利转让给集体, 结合者 与 集体 (包括 结合者 之间)就形成一种严格的契约关系㊂ 公意 的本质是扬弃了 个别性 特殊利益的 公共利益 ㊂ 使意志得以公意化的与其说是投票的数目,倒不如说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㊂ [8]40 结合者 在 公意 的制约下服从 集体 或 国家 ;同时,结合者也在服从 公意 基础上与自身之外的结合者和谐共存㊂ 每个人都必然地要服从他所加之于别人的条件㊂ [8]40在 公意 理论基础上,卢梭在 结合者 与 结合者 和 结合者 与 国家 之间建构了一个双重 自由 体系㊂按卢梭设想,为了恢复自由而结成社会,每个结合者必须放弃自身的单一性意志而上升到普遍性 公意 ,因此而获得国家的 立法者 的资格㊂ 立法者 同时又是自身所立之法律的 守法者 ,它具有自足性,自己决定自己㊂ 只要臣民遵守的是这样的约定,他们就不是在服从任何别人,而只是在服从他们自己的意志㊂ [8]40卢梭社会契约论有三个互联的问题需要理解:一是普遍性 公意 的性质问题;二是 自由 的性质问题;三是参与立法的 结合者 的主体性问题㊂如前所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 公意 指向 公共利益 ,在 公意 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双重自由体系也是为了实现每个结合者的 公共利益 ㊂因此,无论是 公意 还是 自由 , 权利 和 利益 的价值指向决定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 幸福论 旨趣㊂而建立在幸福论之上的 公意 原则和 自由 原则自身具有条件性,因而它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㊂ 公意 和 自由 有其经验基础而具有 经验性 和 质料性 ,它们还没有达到 纯粹形式 的高度㊂卢梭所谓的结合者 服从自己的意志 也只能是服从自己的利益偏好或兴趣,而不可能是服从源自于结合者自身的理性意志㊂立法者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5①在‘日内瓦手稿“中,卢梭指出,将人聚集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将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只有一种㊂。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在探讨了动物权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

接着在分别讨论了动物实验伦理、动物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冲突、动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人类利用动物科技的道德考量以及动物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伦理标准与法律规范的制定以及科技进步与伦理原则的平衡。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挑战,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科技发展与伦理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动物科学技术、伦理问题、动物权利、科学研究、动物实验、动物保护、冲突、基因编辑技术、道德考量、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伦理标准、法律规范、科技进步、平衡。

1. 引言1.1 动物权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动物权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是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伦理挑战。

人类利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或研究时,往往需要权衡动物的权利和福利与人类的知识获取和生活改善之间的利益。

一方面,动物作为有感情和痛苦感的生命体,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不应当被随意利用或虐待。

人类依赖动物科学技术来推动医学、农业、工程等领域的发展,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动物实验或研究支持。

在寻求动物权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时,伦理学家和科学家们不断探讨如何确保动物实验的伦理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动物的福利,同时又能够获得有效的科学数据。

这涉及到对伦理原则、法律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综合考量与权衡。

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和完善现有的伦理标准与法律规范,以确保动物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促进科技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平衡发展。

2. 正文2.1 动物实验伦理动物实验伦理是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科研领域中,动物实验常被用来测试新药物、治疗方法以及了解动物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许多人认为动物实验侵犯了动物的权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一个关键的伦理问题是如何权衡动物利益与人类利益。

一些科学家认为,为了促进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动物实验是必要的。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摘要】动物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动物实验的道德性、动物保护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动物克隆和基因编辑的伦理考量以及动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展现了伦理问题在动物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

在本文提出了如何在动物科学技术中平衡发展与伦理问题的方法,并探讨了未来动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最后强调了动物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关注,以确保科技的发展不会损害动物权益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动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伦理规范。

【关键词】动物科学技术、伦理问题、动物实验、道德、动物保护、科研冲突、动物克隆、基因编辑、社会影响、平衡发展、未来发展、社会关注1. 引言1.1 什么是动物科学技术动物科学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和应用于动物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及行为特性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物科学技术在医学、农业、生物学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或应用新技术,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改善动物生活条件、提高动物生产效率等。

动物科学技术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动物饲养、繁殖、保健、生理学研究、遗传学研究等方面。

利用动物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测试新药的有效性,评估环境污染对动物健康的影响等。

动物科学技术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高畜禽养殖效率、改良种畜等。

动物科学技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伦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在利用动物科学技术的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其中的伦理问题,确保动物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关注动物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2 为什么需要关注动物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在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探索日益增多,但往往忽略了动物的权益和尊严。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刘春丽实验动物是发展动物科学技术的关键基础,所以无论是对动物的生产还是应用,都要对动物悉心照顾,保证其生活拥有最适宜的环境与物质,特别是要给予动物更为人道的管理,确保其在实验中所受痛苦能够降至最小。

随着现代动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好对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既能够推动动物学的发展,也能促进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在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中,同样需要重视动物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伦理问题,文章便对此进行简要探析。

一、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规范1、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如今全社会对虐待动物问题有了广泛关注,便有了动物权利运动的发展,并且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以及实验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兴起。

动物权利最根本的落脚点便是保护动物不受虐待,为达成这一目标,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多的此类组织团体出现,而且各国各地区也相继颁布了动物福利法规,不仅明显缓和了动物保护主义者对动物实验的抨击,也为改善动物实验条件形成保障。

2、伦理学原则不同国家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存在差异,原因在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不同,但从整体来讲利用动物展开科学研究一定要确保不进行务必要的实验,唯有其他技术尝试均宣告失败后才能展开动物实验,并且要保证不会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伤痛或死亡。

3、善待动物的意义人与动物的关系既密切且复杂,立足动物科学技术视角来看,实验动物更像是人类苦难的先行者,需要代替人类去完成大量的科学实验,要承受极大痛苦甚至作出牺牲,所以出于人类本有的同情心,需要善待动物。

善待动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如果在动物实验中对动物的痛苦与牺牲毫不关心,那么也无法奢求对病人施尽全力予以救治。

可见,对动物的人道善待,既是社会安定和谐的象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在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针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完全由国家政府负责,不管是科学界还是在不同的国家,在面对动物实验伦理方面都表明了要保障动物福利的态度。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农业基础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9期作者简介孙全文(1965-),男,河北沽源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实验动物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1-03-31实验动物既是发展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衡量科学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工作[1]。

在生产和应用动物中,应该尊重动物,合理照顾动物,保证其生活的适宜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尤其是对实验过程中的动物要给予人道的管理和处置,使其痛觉及不适感减小到最低限度。

现代动物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高度发展和不断成熟。

就其在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等领域的应用之广泛性来说,决不亚于任何一种实验材料或手段[2]。

加强动物的科学管理,不仅有助于动物学本身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生物学、医学、药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的发展,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高度关注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1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规范1.1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有些科学家认为动物福利运动起源于社会对动物虐待问题的关注,而后才发展为当前的动物权利运动。

它是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和动物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兴起的。

关于动物权利,基本论点是要确定动物是否受虐待,即社会对相应事件的评价是否属于受虐范畴。

为了保护动物,一些相应的组织和团体相继问世。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263个动物福利或权利组织机构分布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动物福利法规也随之诞生。

随着动物福利法规的问世,既缓和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攻击,又为提高动物质量、改善动物实验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1.2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学原则1.2.1伦理学原则。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千差万别,但是在用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时都要遵循1条基本原则,即科学家保证不用动物进行没必要的实验,只有在用其他替代技术尝试失败后才可以进行动物实验,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疼痛、不安或死亡。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动物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涵盖了动物饲养、遗传改良、免疫学、药理学、行为学等众多领域。

虽然这些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科学知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物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首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之一是动物试验。

动物试验是得出新的药物、化妆品和疫苗的必要步骤,但是使用动物进行实验也面临着伦理上的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动物可能会遭受剧烈的疼痛、痛苦和死亡,而这些痛苦无法被人类完全理解。

此外,一些动物可能被过度使用,这可能对它们的福利和生存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动物实验、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测试新的药物和化妆品、并且确保动物在实验中受到适当的待遇。

其次,动物生产和消费也是一个涉及伦理问题的领域。

现代农业和养殖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其他有用的物质,但是这些产业往往伴随着对动物的高度控制和剥削。

例如,强迫动物在拥挤的空间中生活、对它们进行大量的药物处理、或者将它们作为食物来消费。

这些行为可能对动物造成痛苦,并对动物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保证生产和消费动物的方式不会导致对动物的过度剥削,并且采用一种更加人道、符合动物福利的方式来促进生产和消费。

最后,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还涉及到一些具有争议的行为,例如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

虽然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解决难题,但是它们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导致动物人工与自然遗传修饰的混合,这可能会影响到动物对自身和环境的生存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谨慎评估这些技术的风险,确保良好的操纵守则能够对这些技术进行监督和调节。

总之,动物科学技术虽然为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许多的技术应用涉及到了动物权益和福利,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数周这些伦理问题,确保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科学和人性的同时,也能够对动物产生尽可能少的影响。

动物伦理学的哲学理论

动物伦理学的哲学理论

动物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动物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动物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

在哲学领域中,伦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而动物伦理学则试图扩展这些概念,将其应用于动物世界。

在动物伦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探讨动物是否有权利、是否应该受到保护、是否可以被用于实验等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动物伦理学的一些哲学理论。

一、动物权利论动物权利论是动物伦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有一些固有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种观点源于对动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认识。

许多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感知能力,如痛觉、欲望和情感等。

因此,动物权利论认为,动物应该享有与人类相似的权利,例如生存权、自由权和免受虐待的权利。

然而,动物权利论也面临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人类的道德标准简单地应用于动物身上。

此外,一些人认为,动物权利论忽视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消费的现实需求。

他们认为,人类有权利使用动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要这样做不导致不必要的痛苦和虐待。

二、动物利益论与动物权利论相对应的是动物利益论。

动物利益论认为,动物并不具有固有的权利,但它们有利益,应该受到人类的关注和保护。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对动物的利益进行权衡和平衡。

例如,人类可以使用动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必须确保这样做不会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苦难。

动物利益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人认为,动物利益论过于强调人类对动物的利益,忽视了动物本身的权益。

他们认为,动物应该被视为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权利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

三、动物解放论动物解放论是动物伦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将动物从人类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使其能够自由地生活和追求自己的利益。

动物解放论认为,人类对动物的支配和剥削是不道德的,应该被废除。

然而,动物解放论也面临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动物解放论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们认为,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关系,不能简单地将动物从人类的支配下解放出来。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动物科学技术领域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动物饲养、养殖、繁育、保护、医学、行为研究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领域中,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人类利用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往往引发了一些伦理上的争议和挑战。

本文就围绕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

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动物权利和福利、实验动物使用、动物保护和救助等几个方面。

动物权利和福利是动物伦理问题的核心议题之一。

人类利用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必须尊重动物的权利和福利,保障动物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动物饲养、养殖和实验过程中,动物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权利和福利保障。

一些养殖场采用密集饲养方式,导致动物生活环境恶劣,容易患病和受到伤害;在科研实验中,一些动物被直接用于毒性试验、生物学实验等,往往面临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

这些问题表明动物权利和福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尊重,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实验动物使用是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又一个伦理难题。

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很多时候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以验证假设、寻找疾病治疗方法等。

实验动物使用往往涉及到动物权利和福利、痛苦和死亡等伦理问题。

一些人认为,实验动物的使用存在道德问题,因为实验动物也有生命权,不能被随意利用;一些实验动物的实验过程中,往往需要承受非常大的痛苦和折磨,这是否合乎道德也是伦理问题的重点。

实验动物使用问题已经成为了伦理学家和动物科学技术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话题。

动物保护和救助也是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伦理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物的保护和救助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在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动物保护和救助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动物饲养、养殖、保护等方面,如何保护和救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如何预防和避免动物权益受到侵犯,成为了伦理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

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是涉及到动物权益和人类道德观念的复杂议题,需要我们用更加理性和谨慎的态度来面对。

科技伦理问题的一种康德式探究

科技伦理问题的一种康德式探究
第1 9卷 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VO 1 .1 9 No 2 Ap r 2 01 7
9 1
m s —

 ̄ l i , s - U -● J l -. V
科 技 伦 理 问 题 的 一 种 康 德 式 探 究
李 飞 翔
( 东南大学 人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 】 1 1 8 9 )
上的“ 至善 ” 理 想。
关键 词 : 科技伦 理 ; 康 德哲 学; 自由 ; 至善 ; 自律 ; 物 自体 中图分类号 : B 8 2 — 0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6 9 9 ( 2 0 1 7 ) 0 2 — 0 0 9 1 一 O 9
应 该跳 过 康德 来 谈 , 而 且 更应 该 重 新 发 掘 和 爬 梳 康 德 哲 学 中 的科 技 伦 理 思 想 之 精 髓 , 为 较 好 地 解 决 二 者
间 的矛 盾 关 系提 供一 种 新 的 理论 路 径 和 思考 问题 的理 论 范式 。


科学、 技术、 伦 理 问 题 域 还 原 及 其 复 杂 关 系 之 溯 源
———●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一 l 1 — 2 8
作者简 介 : 李 飞翔 ( 1 9 8 9 ) . 男, 山西 运 城 人 . 东 南 大学 人 文 学 院 外 国哲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基 金项 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助 项 目“ l 康德批 判哲学的最终 归宿” ( KYZ Z 0 0 4 9 )
科 技 伦 理研 究 主 要涉 及 科 学 、 技 术 及 伦 理 三 者 之 间 的 张 力关 系 , 其 目标 则 是 要 实 现 三 者 间 的 动 态 平

动物试验的伦理问题

动物试验的伦理问题

作者: J.尼达-吕美林 D.冯.德尔.普福特 逸菡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摘要:在西方关于动物试验的伦理问题的讨论中 ,目前大抵有以下四种观点 :1.基督教学观 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上帝造人时也造了动物 ,但后者不是上帝的化身而且没有灵魂。十戒中 没有保护动物的禁令。教会之父奥古斯都和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上帝为人造了动物 ,所以人类可 以使用和屠宰动物。但这受上帝禁令和神学自然法度的限制。对动物的无意义的残忍和宰杀是 没道理的。2 .康德观点 根据康德的学说 ,只有对能确定自己理性目的的生物 (即人 )才配讲伦 理 ,对动物无伦理可言。只有当对待动物的残忍行为使人类变得粗俗时 ,这类残忍行为才应受到 伦理谴责。保护动物只是保护人类的手段。3.英国古典功利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把从总体最佳 考量 (高等脊椎动物也包括在内 )出发去避免痛苦和增加福祉视为最重要的伦理标准。如果动物 试验能减少大家的痛苦 ,就是可取的。因此 ,譬如允许为医学目的进行动物试验 ,但不允许只为研 究武器和人类美容而进行动物试验。4.同情伦理学观点 根据休谟和叔本华等哲学家的观点 ,同 情作为行为者的感情对伦理学至关重要。因此凡是能感受痛苦并能在行为者身上引起相关同情 的生物都应受到伦理重视。人们在此基础上就动物试验问题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谈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涉及到许多伦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涉及到动物福利和统治权。

尽管动物使用在科学研究和人类的殷切需要之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行为对动物个体以及整个物种的生存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首先,动物福利问题一直持续存在,这是指人类对动物的使用和对它们造成的痛苦之间的平衡问题。

许多实验室动物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他们被关在锁定的笼子里、吃不够的食物、受到残酷的惩罚、进行痛苦的手术等。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在实验中合理化动物的福利问题,同时在保护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保证动物的尊严和安全。

其次,统治权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何谓统治权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指人类是否有权利支配动物。

然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存在诸如宠物、饲养动物、育种等多个领域中人们对动物的利用。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平衡人类对动物的支配权和尊重动物生命的问题。

我们必须尽可能遵循动物权利和福利的准则,对他们施行更加负责任、持久,以及更加公正的规范。

最后,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直接处理动物时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动物遗体、以及其他污染物。

此外,过量作物种养殖,导致土壤贫瘠、水源污染和哺乳动物捕杀失衡等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动物科学领域应用环保策略和并确保人类发展和动物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动物科学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平衡动物福利、统治权问题和环境的保护。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动物福利和权益,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框架下,尊重动物生命和保护环境。

这需要不断完善伦理标准,确保人类和动物生物的公正所能发挥的好处。

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

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

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1.序论如同在哲学的其他诸多领域里的作为一样,康德在伦理学分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学说对其后伦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他的义务伦理说直至今天在全部伦理学中,成为十分活泼的研究对象。

在他的伦理学基础上,一系列新论接踵登场。

尤其是他的后批判时期之《道德形而上学》后半部分关于"道德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及整理听课者笔记形成的《道德哲学讲义》,相当详尽地为各种类型的义务分了类,并与诸多具体的道德问题相联系,展开了论述,由此,我们可以解读康德诸论,并且对现代社会伦理学与运用伦理学的一系列问题与康德的学说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意欲考查康德关于动物的道德地位与动物解放的问题的思想。

这些问题是现代环境伦理讨论的重要问题。

本文的展开次第如左:第二节以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及其它有关伦理学论述为中心,考查康德的基本思想。

本节集中讨论康德关于动物的非人格存在、不作为直接的道德关系对象、但人类对动物背负间接义务的思想。

第3节,基于上述讨论,介绍波德迪(A·Brodie)与皮布斯(E·M·Pybus)对康德的解释与批判。

第4节,考查列根(T·Regan)对上述二人的批判及其以康德为据,确保动物权力的主张。

第5节,整理上述诸论,指出康德动物伦理思想的特征与局限。

2.康德的基本主张众所周知,在康德,具有理性的人,也只有人才能成为被尊重的对象,成为道德关系对象。

用康德语说就是只有人格体才能以目的自身成为接受对象,成为对我们自身的道德行为,以某种方式加在限定的根据。

那么,动物是否可以人格化,成为道德对象呢?康德首先断然否定动物可以人格化。

在《基础》中,先于人格尊重之"目的自身定式"他指出:"人以及一切理性存在,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种种意志作为手段任其作用。

非但如此,对自身以及对其他理性存在的一切行为,总是要同时被视为目的本身……一种存在如果是无理性的,它只具有作为手段的对象化价值,只堪称为事物。

基于“康德式”元伦理学前提的功利主义规范理论模式分析——以黑尔的道德哲学逻辑脉络为例

基于“康德式”元伦理学前提的功利主义规范理论模式分析——以黑尔的道德哲学逻辑脉络为例
性限制的,又是实践上自由的。 道德法则的概念包含着自主性的观点,因而康德的自由观必须具有
自律的概念。 其中既包括消极的自由———自律的意志“ 不受外在原因决定” ,也包括积极的自由———
理性是道德法则的创造者。 从而,一个自由的意志和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一回事。 由于人性的双
重性,作为自然因果律决定的现象世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是他律的;而作为理性的行为者,人的行
伦理学能够从对某种规范的实践推论的可普遍化的一致性要求中推论出来,这以绝对命令的第一公
式为代表;同时含有一套义务论的规范伦理主张,通常与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关于人性自身作为目的
的公式相关联,并且以康德对说谎、自杀等的严格禁令为示范。 而黑尔的观点是,康德的元伦理学是
功利原则的一个合理且恰当的基础,而他的义务论主张并非从其元伦理学中导出,并且与之并不
康德的第一与第三个范例———对自杀与沉沦的反对,在黑尔式的功利主义者看来,都是不会影
响他人的理念( ideal) ( 不过也可以用功利主义的方式得出接近于康德的结论) ,所以不在普遍化论
证的范围之内。 而康德在此的“ 将个人自身当做手段” ,指的似乎是“ 不能将自己的人性当做自己的
所有物”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将人性当做上帝创造的,具有超出自身范围之外的神性与特殊目的的
利主义规范伦理理论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似乎割裂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形式( 元伦理学) 基
础与其实质性内容的关联。 从对黑尔的道德哲学发展的考察中,可以进一步厘清具有普
遍化倾向的元伦理学前提与康德主义及功利主义道德规范三者的关系,并更深入地理解
元伦理学对规范性理论的作用。
[ 关键词] 义务论 功利主义 元伦理学 黑尔
类型的( 例如黑尔式的) 功利主义结论。

康德法权与伦理学说关系的两种解读及其内在困境——兼论一种先验观念论视角的解决方式

康德法权与伦理学说关系的两种解读及其内在困境——兼论一种先验观念论视角的解决方式

康德法权与伦理学说关系的两种解读及其内在困境——兼论
一种先验观念论视角的解决方式
胡天力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2)3
【摘要】关于康德法权学说与伦理学说的关系,学界主要有分离论和直接推导论两种解读方式。

分离论者通常着眼于诸义务、法则、强制方式等具体内容而忽略了两个体系的根据之关联;直接推导论者又往往将两个体系的根据归于一个未经界定与区分的自由概念,从而模糊了二者的差异。

为走出上述两种解读方式的困境,可以遵循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将作为根据的自由概念的作用方式分别界定为时空限制的和无时空限制的。

根据实践理性普遍化的要求,两者各自在不同层面有着自己的实践法则,形成了法权与伦理两个领域。

康德式的法权与伦理据此拥有一种间接的、通过自由的两种作用方式转换的关联,而这一转换的中介正是作为限制条件的时间与空间。

【总页数】9页(P109-117)
【作者】胡天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31
【相关文献】
1.辩乎先验经验之际--康德伦理学与儒家道德哲学的一种比较阐释
2.自由与必然关系的康德式解决——论康德的先验自由
3.自由与必然关系的康德式解决——论康德的先验自由
4.国际法的理想主义和非理想主义观念——兼论格劳秀斯与康德政治学说的二元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康德会认为动物性利益仅具有工具性价值 。
本能地拥有目的 、 自 以区分目的性的三个层次 : 我设 定 目 的 、 根据定言命令为自我设定道德目 的 。 其中后两个层次要求具有理性能力 。

在这里 , 客观 价 值 论 似 乎 推 出 了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的 结
论, 这看似与环 境 伦 理 学 中 的 价 值 论 立 场 相 违 背 。 因 为 在 一 些非人类中心主义 者 看 来 , 主观价值论似乎就意味着人作为 价值主体是一切价 值 的 来 源 , 而客观价值论则意味着存在某 些独立于人类 评 价 的 价 值 , 但 这 是 一 种 误 解。在 这 里 我 们 看 到, 一种人类中心 主 义 的 客 观 价 值 论 可 以 主 张 价 值 独 立 于 任 何个人的主观评价 , 另一方面主张只有人可以成为价值承载 者 。 下文会看到 , 主观价值论也未必推出一切价值都是以人 类为中心的 , 因 为 有 的 人 类 个 体 不 是 价 值 主 体, 如永久植物 人, 而很多有意 识 的 动 物 则 可 以 成 为 价 值 主 体 。 对 于 这 个 误 解的澄 清 , 可参见J o h n O N e i l l, T h e V a r i e t i e s o f I n t r i n s i c V a l u e T h e M o n i s t, 1 9 9 2,V o l . 7 5,N o . 2, . 1 1 9 1 3 7. ", - p p
2 0 1 5 0 9 2 5 * 收稿日期 : - -
在现实中 , 残忍对待动物并不必然导致人 医学院学生即使在经历了 对人的残忍 。 例 如 , 很残 酷 的 动 物 实 验 之 后 , 也未必会沦为冷酷无 情的人 , 他们 仍 可 以 成 为 悬 壶 济 世 的 仁 医 。 那 么, 根据间接义务论 , 只要医学院学生的心理自 控能 力 足 够 强 , 无论一种动物实验有多么的残 它都不存在道德问题 。 酷, 动物不 是 物 件 , 它 们 会 感 到 痛 苦 与 恐 惧。 把一只活生生的小猫撕成碎片与把一只玩具猫
[ 4] 。 的观点 ” 与“ 康德主义理论 ” 对康德伦理学的
的客观价值 实 体 。 在 康 德 那 里 , 理性之所以具 有崇 高 地 位 , 是因为理性反思能力是道德价值 理性使人获得道德自律能力 , 人在做出道 之源 , 德行动的时候要克服感性偏好对自己的他律性 影响 。 但是 , 建构主义并不认为动物秉性只能 被用 作 工 具 , 因为有理性的自我立法者可以从 主观角度为动物性利益赋予非工具性价值 。
根据主观价 值 论 解 释 , 价值源自有理性者 的主观建构 。 建构主义者坚持 “ 哥白尼革命 ” 式 认为康德伦理学不必诉诸形而 的价 值 论 立 场 , 上学 色 彩 浓 厚 的 自 然 目 的 论 , 或者理性在自然 秩序 中 所 处 的 特 殊 地 位 , 也不必诉诸什么神秘 3 4
关心自己的生 很 多 动 物 有 自 己 的 目 的 , 活 。 有些动物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目的 , 例如 , “ 忠犬八公 ” 决 定 终 生 忠 于 自 己 与 主 人 的 承 诺。 有些灵长类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有一定 程度上的自 由 选 择 。 动 物 学 研 究 表 明 , 很多动 物的行动并不是 “ 刺激 — 反应 ” 这么简单 。 少数 较为聪明的哺乳类动物也许可以达到目的性的 第二 个 层 次 , 它们为了长远目标而克制当下的 欲求 , 它们拥有自我意识 , 甚至对自己所追求的 这些目的大多是追求自 目标有所反 思 。 但 是 , 爱意义上的 快 乐 或 幸 福 而 已 。 当 然 , 动物界也 存在一些低 层 次 的 道 德 现 象 , 例 如, 利 他 主 义、 合作与 互 惠 、 公 平 与 惩 罚 等 等。 但 是, 迄今为 止, 我们尚未发现哪个物种可以像人类一样 , 有 能力基于对普遍道德律的尊重而为自己设定道 — —即 拥 有 它们 很 难 达 到 第 三 个 层 次 — 德目的 ,
作者简介 : 王 珀, 男, 山东交通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 , 哲学博士 , 主要从事动物伦理 、 伦理学理论研究 。

。 人也是动物 , 但为了叙述方便 , 本文提到的 “ 动物 ” 特指 “ 非人动物 ”
3 3
撕扯成碎片不是一回事 。 尽管两种行为都表现 出一种残暴性情 , 然而一个造成了直接伤害 , 另 一个没有 。 康德的间接义务论的错误就在于他 认为动物的苦难本身不值得引起我们的直接道 德关注 。 随着人类道 德 文 明 的 提 高 , 对动物利益的 漠视 已 经 被 视 为 康 德 伦 理 学 的 重 大 缺 陷 , 即使 当代 最 著 名 的 康 德 主 义 者 , 如克里斯汀·科斯 、 嘉( 艾伦·伍德等人也 C h r i s t i n e K o r s a a r d) g 不同意康德的间接义务论 。 为了弥补康德理论 的这 一 重 大 缺 陷 , 他们纷纷对康德的思想进行 更具 包 容 性 的 解 读 ,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康德 式的直接义务论 。 也就是说 , 对康德动物伦理学的理解不能 仅仅停留在康德本人的只言片语上 。 在康德著 作中也可以找到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言论, 但我们并不认为康德伦理学是支持性别歧视与 种族歧视的 。 所以 , 我们要区别对待 “ 康德本人
3] 1 9 4 1 9 5 - 。 善, 那么他反而有义务去虐待动物 [
也就
Hale Waihona Puke 对动物的关心只不过是为人与人之间的 是说 ,
[ 2] 1 5 7 严肃道德游戏做准备的一种 “ 道德热身 ” 活
动而已 。 。 与“ 间接义 务 论 ” 相对的是“ 直 接 义 务 论” 后者 认 为 虐 待 动 物 之 所 以 错 误 , 主要在于动物 因其 自 身 之 故 而 拥 有 直 接 道 德 地 位 , 而不仅仅 在于 这 样 做 会 败 坏 人 性 , 或者会间接导致人对 “ 人的伤害 。 笔者认为 , 直接义务论 ” 比“ 间接义 务论 ” 更有说服力 。 所谓的间接 义 务 , 实际上就等于不负有任 何道德义务 。 举个例子 。 一个年轻人平时一发 脾气 就 摔 盘 子 砸 碗 , 如果对这种暴力倾向不加 也可能导致他对人造成伤 以制 止 或 合 理 引 导 ,
[ 1] 2 1 2 2 1 3 -
害 。 我们能不能 说 , 人负有一种不肆意破坏餐 因为肆意损坏物品不利于培育 具的 道 德 义 务 , 善良的品格?但 实 际 上 , 我们对餐具本身不亏 这种不破坏的义务是“ 关 于” 欠任何道德义务 , 这 些 餐 具 的, 而不是“ 亏 欠” 这 些 餐 具 本 身 的。 假如一个人在摔打盘碗上的暴力宣泄可以减少 那么这样做就没有问题 。 他对人类的暴力行为 , ) 同理 , 正如艾伦 · 伍 德 ( 对康德间 A l l e n W o o d 如果一个人在动物身上发泄 接义 务 论 的 批 评 : 可以 减 少 他 对 人 的 暴 力 、 使他变得更加与人为
[ 5] 2 4 2 7 - 法则 , 能 够 按 照 道 德 法 则 而 行 动。 由此可
而 理解 不 能 局 限 于 康 德 本 人 的 某 些 具 体 主 张 , 是要在深刻理解康德理论整体逻辑的基础上重 新审视动物伦理问题 。 康德之所以 贬 低 动 物 的 道 德 地 位 , 这是因 为其 理 论 具 有 一 种 抬 高 理 性 、 贬低动物禀性的 存在以下两种解读思路 : 倾向 。 对于这种倾向 , 根据客观价 值 论 解 释 , 理性具有一种至高 无上 的 客 观 价 值 , 它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凌驾于 各种经验层面上的主观偏好之上 。 无论理性者 我们都必须承认 : 在现实中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 唯有 理 性 禀 赋 是 目 的 本 身 , 动物禀赋只具有工 认 具性价值 。 康德 似 乎 相 信 一 种 自 然 目 的 论 , 为理性存在者是大自然目的链条中的最终目 的, 人之所以优越于其他动物 , 就在于被自然赋 予了理性禀赋 , 人应当超越自己的动物本能 , 尊 “ 重并发展 自 己 的 理 性 能 力 。 所 以 , 人 是 目 的” , 实际上是指 “ 理 性 是 目 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V o l . 3 2N o . 6 N o v . 2 0 1 5
康德式的动物伦理
王 珀

( ) 山东交通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 , 山东 济南 2 5 0 0 3 1
摘 要 :康德认为人对非人动物不负有直接义务 , 这是因为康 德 的 理 论 具 有 一 种 抬 高 理 性 、 贬低动 物禀性的倾向 。 对此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 。 根据对 康 德 伦 理 学 的 客 观 价 值 论 解 读 , 唯有理性是至高无 动物禀性只具有工具性价值 , 这种立场面临种种困境 。 然而 , 根据主 观 价 值 论 解 读 , 理性 上的客观目的 , 立法意志是道德价值之源 , 它可以将动物性利益 ( 不管是人的 , 还是动物的 ) 规定为道德 法 则 所 关 注 的 目 因此动物可以成为价值承载者 。 另一方面 , 动物本身可以因拥有感知能力而成为价值主体, 为 的本身 , 其自身赋予内在价值 。 关键词 :康德 ; 人是目的 ; 动物伦理 ; 动物权利 ; 内在价值 ; 科斯嘉 中图分类号 : B 8 2 0 -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 1 6 7 2 0 6 9 5 2 0 1 5 0 6 0 0 3 3 0 9 - - -
第3 2 卷第 6 期 1月 2 0 1 5年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y g y(
① 人格性禀赋 。
, 与其说 “ 人的理 性 是 目 的” 不如说“ 理性是目 。 的” “ …… 它适 理性本性是自在目的这一原则 , …… 人 性 不 是 主 观 地 合于一切有 理 性 的 东 西 , 被当 作 人 实 际 上 作 为 目 的 的 对 象 , 而是被当做 被 作为 规 律 而 成 为 一 切 主 观 目 的 之 最 高 条 件 , 不管我们所想的目的是什么 当做客 观 目 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