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3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技法“思、勾、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节约时间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三步阅读法,轻松搞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三步阅读法,轻松搞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 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 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 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 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三步阅读法,轻松搞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论述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近几年的必考题型。 从选材上看,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阅读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 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从考查点来看,论述文的考查主要分为两个层级: 一是“理解”,即理解“概念”和“语句”;二是“分 析综合”,即“筛选整合信息”“分析结构思路”“归 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 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 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 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句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 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特别注意因果关 系,是否有强加因果、倒置不当等。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 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 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 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 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 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 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3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3学案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3学案【导入新课】现代文阅读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高考把小阅读能力的考查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大纲》将小阅读的考点分为两个能力层级: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次,我们要了解小阅读的命题特点⒈题型特点共有三种方式,一、选择题,这是小阅读考查的主流,仍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有10套试卷完全设为选择题;二、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有7套试卷为此题型;三、完全采用简答题,如江苏卷。

⒉题量特点考查的试题多为3题,除广东卷为4题,上海卷为5题。

⒊选材特点其选材新颖,往往反应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研究 .十分关注时事热点,如城市文化发展、娱乐明星文化、日本核泄漏事故等,也非常关注传统文化,如中国文化、文艺理论、时间文化、建筑学等。

所选的文章具有权威性、大众性、文学性。

我们湖北近3年选材分别为:2011年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2012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方式》,2013年费孝通《乡土本色》。

2011年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题量3+1;课改以来沿用选择题的题型,题量为3题;前一篇为科技说明文,后两篇为社科文。

不管是科技说明文,还是社科文,在解答小阅读时我们都要掌握(三、)一定的方法。

做此类题的方法可简括为八个字:勾画、筛选、比照、分析☀勾画什么呢?通读全文,勾画要点。

披文入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勾画的内容主要为:1、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2、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

高考语文课件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课件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

类型
阐释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 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
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 范围的词); 有助于理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解文章内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词); 容、提示 (3)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 信息的词 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或然必然的词(如“如 语 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
⑧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 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⑨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⑩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 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11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 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 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12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 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 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 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传统故事 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14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
(5)因果论证。
定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 义 合理的论证方法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贝 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 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压,顽 强抗拒厄运;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 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 举例 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 分析 向。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 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 就是另一片蓝天。 以上文段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 物在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事例与 结论之间的桥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施讨论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避免出现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的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练习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解题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定义:论述类文本是表达者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阐述、论证的文章,旨在向读者传递某种观点、
01
思想或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02
特点:论述类文本具有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等特点,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阐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 速度和阅读理解 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探索更加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统计 学生作业完成的比 例,反映学生的学 习态度和投入程度。
作业正确率:评估 学生作业的正确程 度,反映学生对知 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作 业的思路清晰、表达准 确、逻辑严密等方面,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反思:鼓励学生 进行作业反思,评价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 果,提出改进意见。
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针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进行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后作业:布置 与课堂内容相关 的课后作业,巩 固所学知识,加 深理解
小组讨论:组织 小组讨论,分享 学习心得和解题 思路,促进互相 学习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突破一论证分析题:切分层次,把握关系题型透视论证分析题是一个命题角度灵活、涉及面广的题型,它既着眼于考生对论述思路的把握,又注重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分析。

因此,论证分析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论证分析题作为近两年的新题型,成为了一个热门考点。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出现信息混乱、顾此失彼的问题,因此,考生应该增强研读文本的意识,提高把握论证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

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的城镇化模式。

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②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

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③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

整理精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

整理精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点关照1.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明确步骤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二.实战演练(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差钱,就缺朋友(1)“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

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

“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

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2)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

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

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

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

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

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

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3)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4)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

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

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 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高三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表述《2017年考试大纲》提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形式一般前2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3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

此专题的考查形式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考情分析1.所选文章的内容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每题3分,共9分。

2.信息筛选、内容归纳、分析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预测1.选择的文本的题材仍会非常广泛,不固定于某一特定内容。

2.不会再于单一考点上设题,考查更趋综合性。

第一讲整体阅读真题剖析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一、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③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板块1对点练案3 分析论证特点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板块1对点练案3 分析论证特点

对点练案3分析论证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

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

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

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

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

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

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

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

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

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材料二: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3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21学案一客观选择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3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21学案一客观选择题

学案一客观选择题近几年,浙江卷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一直为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赋分9分,体现了考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但2018、2019年浙江卷考查了实用类文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不论什么文本,都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与整合能力、探究能力,引导考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

结合高考命题特点,下面准备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角度进行复习。

学案一客观选择题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类题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

所谓“重要概念”是对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

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词语)”是指那些含意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词语)。

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词语);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词语);3.重要的指示代词蕴含的概念(词语);4.蕴含深层含义的概念(词语)。

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

这类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

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意。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3分)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

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

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

2020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ppt

2020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ppt
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 等); (4)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 (5)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
(1)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因
此”“……的原因”“因而”“由
于”“从而”等);
(2)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反
有助于理清 文章思路、 避免逻辑错 误的词语
标注
标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 语往往就是高考命题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文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思 思考 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间关系也是高
考的命题点),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一、“三位一体”阅读法 (一)读文时,应勾画论点与论据
1.勾画论点句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 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 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 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三)读文时,应注意思考 3 类关系
“关系”是指概念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 三种关系。
1.思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 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 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 同义“概念”现象。
⑧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 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⑨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⑩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 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11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 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 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12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 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 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 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传统故事 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14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 粤教版-粤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 粤教版-粤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三论述类文章阅读学习目标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论述类文章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论述类文章主观题、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题规X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X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

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

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和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病例1:如第二大题第1题: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很多同学错选了A项。

分析:答错的同学只是注意到文中“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应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对这些有所涉及〞这句话,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戏曲都有“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特点,有的可能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特点而已,在此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主要根源还是没有认真比照原文,没有深入分析。

归纳常见失误一:没有认真比照原文,理解泛泛,不够深入,造成误答。

病例2:如第三大题的第2题:根据文意,以下例子能表达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为哪一项( )很多同学错选了D项。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这一概念是文本的核心,它应该是属于广义的科学X畴,而如果没有意识到一点,就会盲目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溯源追根一找准阅读方向——高考文本怎么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所论述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其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能力、把握论证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能力。

因此,需要考生先掌握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

一、高考文本有什么——议论三要素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

论述类文本大都涉及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的推理问题。

(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归纳、概括。

第三,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

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的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

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

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据一般有多个。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

常用的论证方法: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同时,前面熟悉了论述类文本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考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考生在文本中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考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让考生读文时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

因此,可以采用“宏观思考——微观勾画——迅速串联”三位一体读文法。

表面上看是三个步骤,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三个方位同时进行的,所以称为“三位一体”读文法。

宏观思考宏观思考,就是在开始读文本前就思考四个问题: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微观勾画微观勾画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勾画可能是高考命题点的关键信息文字,具体如下:第一,勾画关键词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数量、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已经、将来、正在、目前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2.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第二,勾画关系关系包含“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1.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勾画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2.句与句之间的关系(1)因果关系:特别注意标记“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由于”“从而”等领起的语句。

(2)转折关系:注意标记“虽然……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领起的语句。

(3)并列关系:注意标记“也”“又……又……”“一方面……另一方面……”等领起的语句。

(4)递进关系:注意标记“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等领起的语句。

3.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就是勾画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

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

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第三,勾画论点论据1.勾画论点句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勾画论据句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

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句可迅速把握道理论据。

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迅速串联迅速串联的目的就是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也就是文本读完后,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

三、读文示范上面讲述的第一步、第三步都好把握,关键是第二步,这里以2017年浙江卷为例,重点示范第二步读文技巧。

溯源追根二找准高考方向——文本怎么考[真题试做]根据上面的阅读示范,迅速锁定题源,完成下面各题。

(10分)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意可知,A类传播行为是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发送给对方;B类传播行为是参与者接受对方发送符号—接受符号加工符号。

B、C、D三项表述都不完整,题目要求选择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故选择A项。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不需要加工讯息”的表述错误。

原文中的表述是“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对选文的每一段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把各段的内容按“合并相同内容,保留不同内容”的方法整合归纳起来即可。

选文的第一段讲的是社会传播过程的基本要求以及“A类传播行为”这一概念相关的问题;选文的第二段讲的是B类传播行为以及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相互之间可以转换的问题;选文的第三段说明了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外显行为,必须经过一些中间步骤,即两类传播行为。

把这三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

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者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考情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