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论文完结稿

合集下载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有关中国经济政治1000字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经济政治1000字论文篇一:《浅析中国经济与环境平衡的路径》【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伴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失衡,而调整失衡需扭转居民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并在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环境;经济;平衡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

凭借GDP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也以更快的速度恶化。

工业的粗放增长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落后的农业特别是不合理地使用肥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地污染。

淮河水质恶化、生物灭绝、极端天气、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凸显。

人们创造了新的文明,却也在破坏存在了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秩序。

目前所存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也不存在单一的解决途径,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定只能是雾里看花。

对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友好追求的失衡必须得到扭转,而扭转是对居民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进行的扭转。

经济社会中的参与者同时又都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才能扭转这种平衡关系。

一、国际合作地球因为动物的迁徙和大气、洋流的循环等途径,是一个整体。

南美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多种生物的家园,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消化;北极冰山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欧和俄罗斯,它关乎每一个沿海城市的未来。

所以环保需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除了共享的地球环境作为外部压力之外,国家间对于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效率不同也造就了国际合作的内生需求。

如清洁发展机制,它是指一个发达国家通过用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其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

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

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篇一:经济学论文1000字浙江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的“民营经济”全国皆知,拥有全国最多的民营企业。

我国的民营经济与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限制、取缔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作用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并且日益成为推动市场改革的主要动力。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并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经营环境。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更加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021年宪法修改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写入了宪法,国家的政策对其也由“引导、监督和管理”,变为“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政策给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空间。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行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享受同等待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了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现阶段,民营经济基本上已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

所以,浙江更应该发展民营经济。

在浙江,对民营经济更流行的称呼是“百姓经济”,政府官员如是说,大小老板如是说,普通民众更是对此津津乐道。

最近,学者又为这一说法换上一个更有理论内涵的概念——“民本经济”。

在“十五”规划中强调发展民营经济,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全民创业”、“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巢湖市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近几年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的整体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加大,但浙江民营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过去几年发展的势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中,发现浙江民营经济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尚有诸多不足,比如发展的不平衡、科技投入低,为后面对浙江民营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论证作下铺垫。

而后着重分析论述浙江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首先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通过对浙江民营经济的经济基础、外部环境基础、体制基础的分析,得出浙江民营经济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对制约浙江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意在说明浙江民营经济虽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若不能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则可能会影响到民营经济的未来发展,从而危及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论文.doc

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论文.doc

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论文一、客观条件的制约1、自然观的缺失以及缺乏相应的土壤;2、中国崇尚实用主义,擅长总结经验而非创新;3、“学而优则仕”的第一追求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读书人的思想被束缚在名利上,过度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缺乏数字进行管理。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1.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我们国家没有积极走出去了解其他国家而是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在其他国家开展科技革命的时候,自认为我们国家物产富饶,固步自封,仍旧过着三跪九叩的生活。

这种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们国家各个方面日趋落后,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科技前进的步伐,甚至成为挨打的罪魁祸首。

2.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上,忽视了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古代一直是“重农”,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抑商”政策的实行却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与之紧密相连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但是对商人采取严格的限制管理措施,压制商业经济的发展,这些苛刻的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工商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压制的这种现象到了近代中国依然没有缓解,从而使我国没有充分产生和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三、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深刻的分析问题,我们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近年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对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我们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量分析。

要继续前进就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继续加大开放的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实行“走出去”战略,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一是需要全面的“走出去”,在学习吸收新鲜的空气的同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坚持开拓创新,及时地调整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对外开放,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学习方方面面的先进技术,掌握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先进方法和管理经验。

政经演讲稿

政经演讲稿

政经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政经的演讲。

政治经济是一
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政经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首先,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

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政治稳定,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
国家的长远发展,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

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有力的监管和调控,防止市场出现过度竞争和垄断现象,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

最后,政府需要加强对民生的保障。

民生是国家的根本,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政治经济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
展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监管,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民生的保障。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国家的政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经济小论文范文

高中政治经济小论文范文

高中政治经济小论文范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仅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从多方面带动和促进了城市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政治经济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政治经济小论文范文篇1浅谈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摘要: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成为目前碳减排的主战场。

然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全球环境的恶劣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容刻缓,如何解决低碳经济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科技;创新一、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每年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过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了大量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不仅造成资源枯竭的局面,还严重影响的环境,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

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大,能源利用率低,不仅浪费了大量一次性能源,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特别强调低碳经济的发展,全面各地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分解考核体系,切实保障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二、盐城制造业发展现状制造业的智能化成为盐城市近几年发展重点,成为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企业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成为重点发展领域,挑选骨干制造型企业,成为重点项目的实施单位,并开展试点示范,提升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

为机械、汽车、化工、纺织等行业发展制定智能车间的发展方向,引导制造企业能够结合行业特点加快智能制造业发展步伐。

盐城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目前已见成效,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试点,以现有的机械装备和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各领域进一步的深度融合,该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截止2016年盐城市投资84.9亿元用于50项智能制造项目计划、工业机器人新增346台、企业用工人数减少1796人。

政府与经济发展论文

政府与经济发展论文

政府与经济发展“有关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无论对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同样重要。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政府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第1页)。

对政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历史渊源久远,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孟克列钦重商主义思想,18世纪,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对政府与经济关系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今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一些新的经济学学说不断涌现出来。

例如德国的新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边际学派、数理经济学派,以阿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机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在国际学术领域,政府干预主义思潮与自由放任主义思潮一直主导着政府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个国家依据本国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处理政府与经济发展关系中采取了不同的理念模式,如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发展模式、瑞典民主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日本法人式以及东亚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等等。

不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对各个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单元从把握有关政府与经济发展理论的脉络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重点探讨某些经济政策的政治含义、自由放任与积极干涉之间的取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和亚洲金融危机与政治有关的成因,加深对政府与经济发展的理解认识把握。

政府的经济角色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处于政府角色分为必要的政府角色与可选择的政府角色,其中,必要的政府角色包括保护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防止和制止暴力和欺诈,以及增进普遍福利。

而可选择的政府角色主要是指命令式干预或非命令式干预。

近代意义上的政府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结构之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政府角色并不完全相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人类大步跨入21世纪之时,就世界经济发展来说,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继续看好,新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存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生产水平,贫富差距以及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

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

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准备好对策,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作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争取实现本国的经济起飞。

本文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

广州重大政经论文

广州重大政经论文

广州重大政经论文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今天广州正以豪迈的英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

一、广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一)国际环境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出现全球性回升,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复苏以及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为经济全球化程度较高、外向型经济较为成熟的广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广州市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形势将会有较明显的好转。

此外,中国加人WTO在即,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提高2-3个百分点,以后几年国民经济将呈现持续平稳增长态势,广州市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但是,我们也是应该看到一些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利的因素。

首先,当前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周边国家纷纷把扩大出口作为摆脱贫困、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从而在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方面形成与我国更加激烈的竞争。

其次,西方经济处于景气上升期,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跨国资本在发达国家间相互流动的趋势有所增强,发展中国家资金普遍短缺,这更加剧了我国引进外资的困难。

再则,在全球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美,欧保持增态势,他们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国际竞争,使价格下调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又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金向发达国家的流动。

此外,西方强国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将设置一些限制,即使我国加入了WTO,这种情形短期内也不可能消失。

(二)国内环境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为广州经济发展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中央提出了继续实行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题面临的发展环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然而在这此满目疮痍的国度里,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任务,而且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政治学家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研究的启示,提出了政治发展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进而产生了所谓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理论。

这种理论致力于为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使这此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走向现代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许多多政治经济学发展的课题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积极稳妥地、合理有序地去研究解决的途径。

因而,通过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研究,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依据,既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我国政治经济学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的问题1.规范分析缺乏研究深度,单纯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对比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受“苏联范式”的影响,在描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和本质时,往往运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简单对比来替代对其实证性的研究。

实证性分析比重较少,规范性分析掩饰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内在矛盾。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一些价值性判断立意不高,理论视野不宽,甚至过于武断。

尽管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但这毕竟是弊端之处。

2.政策研究缺乏反思意识,一味地“唯上”和“跟风”一国的经济政策同经济实态和价值判断是紧密相连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从不同的规范角度或实证角度推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问题在于,基于科学理论规范和实证描述之上的具体政策推导,同官僚主义的“唯意志论”的政策推行,有天壤之别。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2)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2)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2)中国经济政治1000字论文篇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增长9.2%。

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GDP:增速降低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增长9.2%。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

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仍然强劲,尽管部分经济指标在二季度出现回落,但这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后市场的正常反应。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上半年GDP9.6%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不错。

“它(GDP增速)没有过十,如果中国经济过了十甚至到了十一、十二,肯定是过热,那么我们的物价问题就会更恶化,所以现在的9.6既不是过热过快也不是下行幅度过大。

”下半年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核心还是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

“这也是告诉我们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比如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不能改变,比如说把抑制通胀当做第一目标不能改变。

中国经济政治论文

中国经济政治论文

中国经济政治论文中国经济政治论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创造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中国经济政治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中国经济政治论文篇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摘要:尽管目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能源仍然起着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杠杆作用。

能否获取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将决定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能源;石油一、中国能源需求的基本情况近4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加了25倍,占世界的8.5%。

自1991年起,中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增加到16%,接近于欧洲(18%)和最大石油消费者美国(21%)。

2008年,中国已加工3.42亿吨原油(增长了3.7%),增长率为2.7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燃料产量达到2.08亿吨(增长了6.9%);石油开采量接近1.9亿吨(增长了2.3%)。

中国的油田大体分布在七个相距较远的不同地区,其余数量众多的中小油田较分散。

近几年来,中国开发了拥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矿区,如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约3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几十年来勘探发现的最大油田。

可是,这些勘探发现以及原油产出一时很难改变中国大量需求原油的现状。

中国政府期望加大勘探海域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开发力度,2010年,预计开采量上升3%,每天产量为390万桶。

截止1993年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原油生产供大于求。

而目前是石油进口大国且保持外部供应稳定上升的趋势。

2008年,中国进口了一亿七千九百万吨石油(增长9,6%),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上升了1.8个百分点,达48%(2020年将超过60%)。

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上升至每天1420万桶,其中1090万桶需要进口。

美国认为中国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4%,而国际能源署则认为达16%。

到2030年进口石油可能会增加3倍,达到每年6.55亿吨。

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文章

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文章

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文章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国土的国家,其经济和政治发展备受关注。

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的政治体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放开经济领域的限制,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外资等。

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中国生产的商品以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

此外,中国投资大幅增加,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还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创新领域的领军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商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二、政治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

中国的政治体制注重集中统一的领导,追求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例如,在基层政府中推行了一系列的试点改革,增加了居民的参与度。

此外,中国注重推动法治建设,加强司法独立和权利保护。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重大国际会议,例如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倡议和合作框架。

中国还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大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三、挑战与机遇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挑战。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政治体制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中国面临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局势,需要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然而,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形式与政策经济论文7篇

形式与政策经济论文7篇

形式与政策经济论文7篇形式与政策经济论文7篇教案计划对于老师是很重要的。

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形式与政策经济论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形式与政策经济论文篇1本学期第九周形势与政策课开课,课程内容安排是就今年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回顾和分析。

虽然这门课开课比较晚,但很值得期待。

第一次上课前,我坐在阶梯教室的左翼第二排,离正式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便环顾了教师一周。

教室虽没有全满,但人数已经多得出乎了我的意料。

目光回到眼前,我发现正前方坐着的就是这门课的老师。

开学第一周拿着课表时就觉得此人的名字颇有意思,上海有个清口相声演员周立波,没想到这儿还有一个立波,于是,主观上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

而当终于熬到第九周,对这课表看了半学期的“邱立波”三个字后,真人此刻就坐在我的面前,虽然看不见正面,但从他正在看的洛茨基传记《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来看他应该是一个颇具学术味的人吧,至少眼镜必不可少。

上课铃响,立波起身,顺势将书合上了。

当他第一次面对“观众”,我也看清了他的面庞,皮肤有点黑,鼻梁上架着一副金属框眼镜,表情冷而不酷,不能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立波在给我们讲完他的“悲惨”遭遇后,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自从来到东华大学后,每年都被学生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而我心里暗自为选对了老师感到庆幸并对他接下来的讲话提高了兴趣,当然,那种奇怪的感觉也在消逝。

后来他解释学生喜欢他的原因是他上课从来不点名,恍然大悟的同时几乎在座的每一位都为他的幽默笑出了声来,而我也开始注意到这位老师的丝丝“叛逆”,美特斯邦威?随后他的话更让在座的每位瞠目结舌,公然的在课堂上以一位教师的身份谩骂东华的其余老师以及辅导员老师。

我开始觉得“叛逆”一词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位老师了,正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时,他又好心劝诫我们不要把课堂上他讲得内容拿到课堂外讲,说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听不懂他在讲什么,特别是不要讲给老师听,因为他们的智商接受不了。

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国民经济治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分为直接指标以及间接指标,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等,如表1所示。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

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

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

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治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紧密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进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

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

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

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时政经济演讲稿范文

时政经济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时政经济形势,展望我国未来发展。

在此,我将以“把握时代脉搏,共谋发展新篇”为题,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我国时政经济形势。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把握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方面,我国展现了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以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亮点:1. 经济增速稳中向好。

我国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4.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三、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面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要把握以下发展趋势,积极应对: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4. 加强民生保障。

我们要持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关于政治论文的结尾

关于政治论文的结尾

关于政治论文的结尾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小编整理了关于政治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关于政治论文的范文篇一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摘要:关于什么是“ 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

我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

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与经济、文化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

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政治现象从其产生时起,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无不对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同,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政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我在1980年曾发表了《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史的考察》一文。

(原载〈政治与政治学〉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又重新刊载)。

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对西方、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学对象问题做了简要的考察。

当时文章虽然还比较粗略,但也基本能反映其大体情况。

还可以作为今天我们研究政治学对象问题的参考。

不过,这篇文章只是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入手,指出无论西方、中国,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对政治的理解有何差异,但都是以国家问题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

市政公用经济发展论文

市政公用经济发展论文

市政公用经济发展论文摘要:市政公用经济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水、电、交通、道路、桥梁、绿化、卫生等衣、食、住、行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市政公用经济是由政府直接管辖,不存在市场化运作,因此出现了各级之间的多头管理、责任不明、价格倒挂、效率低、亏损严重以及负债累累等现状,这与当前政府提出的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如何加快市政公用经济的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市政公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落后的市政公用经济之间的矛盾目前,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把我们生活的城市建设成绿色、健康、无污染的家园。

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市政公用经济的发展显然还不够,由于市政公用经济中相关企业对价格没有话语权,才会使价格倒挂,又未能及时得到财政补贴,企业未能实现自产自销、自我发展的循环机制,最终高额的负债导致企业难以经营下去。

市政建设在施工当中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政府又要求如期完工,建筑企业只好贷款、借款或拖欠民工工资,如此一来,使企业的包袱不断增加,如果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也不会到位,造成新建设施的老化速度加快。

2、经济管理存在的风险决策风险:一般是在决策过程中造成的,企业未能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或一些客户对相关的问题有意隐瞒或是政府干预、政府优惠未能兑现,或在立项时本身存在的等等风险,都会导致决策失误。

过程风险:在施工当中也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之事,如原材料未能及时供应,或供应的材料材质不合格、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上扬、企业施工设备落后、设备利用跟不上等,还有一些施工单位挪用工程款,这些都会使工程在质量和资金方面出现问题。

道德风险:有些人会做出非常不道德的事,为了个人利益在施工当中会抬高原材料的价格,或以次充好、拖延工期,从中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

施工过半管理方如若发现这些问题,也是非常棘手之事。

信息受阻或不准风险: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输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接收到的信息不精不准,在传递过程中会被不断放大,最终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假象,若对政府信息的判断不准确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关于政治论文的结尾(2)

关于政治论文的结尾(2)

关于政治论文的结尾(2)关于政治论文的范文篇二关于和谐政治的思考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和谐政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没有政治上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和谐政治的建设。

本文从和谐政治的含义、内容、价值追求、路径选择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和谐和谐政治思考和谐政治既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自古以来,政治就是用来控制冲突、化解矛盾和获取和谐与稳定的最重要手段。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构建和谐政治。

一、和谐政治的含义及内容政治和谐是指在政治文明的框架内谋求政治目标的实现,以及政治系统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

和谐政治建设就其内容来说包括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和谐。

(一)党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特殊阶层、群体的特殊利益,二者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坚持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既能保证听取和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又能兼顾少数人的意见和要求。

(二)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要和谐首先要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所在。

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赋予地方权力的必要性。

同时,中央必须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法律、方针、政策,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其次,中央与地方之间要适度分权,既要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要在中央集中领导之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兼顾地方利益,地方要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

(三)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我国实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一切国家机关活动的中心。

我国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各国家机关按职权范围行使职责,不能逾越权限,否则就要越权或滥用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平与效率摘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公平与效率的问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至今仍成为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

由于目前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不同的政策目标组合,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在此笔者再次对二者进行探讨,以其达到协调二者的目的。

关键词:公平、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对于公平概念的界定,理论界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

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

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

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

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

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

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市场的主体地位平等,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

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

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

例如,按劳分配,以投入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然形成个人收入差距;按投入要素分配,以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经营力为尺度,更会形成个人收入差距。

如果抹杀这种差距,追求结果的均等,必然导致平均主义,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现。

以上几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公平的含义,但却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首先,平均主义与公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公平情况下,不一定是平均的。

由于人类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长期存在,必然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多寡不同。

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实质上是没有贡献或贡献小的人对贡献大的人的利益侵占,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追求分配的公平不等于要求收入的绝对平等,也不是不承认效率对劳动力价值的贡献,更不否认收入差异存在于分配之中的合理性。

其次,公平最终反映在分配的结果上,但公平更主要是体现在分配机会、分配权力、分配规则上,存在于分配的关系、机制、原则、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之中。

社会公平在分配领域的反映更集中地表现为基本人权的保障、公民权的实现和劳动力价值的正常实现。

从总体上来说,公平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

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何谓效率?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非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因此,效率的概念可以界定为: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的一种简化表达。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议公平与效率在不同的领域含义各有不同,在这里仅从经济学意义上讨论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

如何认识公平与效率及其二者关系,长期以来学界争论不休,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效率优先论这种观点来自西方自由竞争的各个学派,他们认为自由竞争是最平等的,主张把效率放在优先的政策目标,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认为以收入均等化为中心的结果均等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损害。

他们认为,市场、自由、效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由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条件,正是在自由的前提下,市场经济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资源的配置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率。

有自由就有效率,自由的缺失就是效率的缺失,自由和效率是一体的。

弗里德曼认为,“凡是容许自由市场起作用的地方,凡是存在着机会均等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能达到过去做梦也不曾想到的水平。

相反,正是那些不允许自由市场发挥作用的社会里,贫与富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宽,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另一方面,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来自个人的努力程度,反映了个人勤奋,越是勤奋工作的人,就越应该给予较高报酬。

反之,则应受到报酬上的惩罚。

如果不重视效率,就是对勤奋的挫伤,对懒惰的鼓励,因此应把效率放在首位。

(二)公平优先论这是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的观点。

他们认为,应将公平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公平是一种天赋权利,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标价。

如果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这是对天赋权利的侵犯。

要求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因为,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收入差距过大或两极分化是最不平等的,效率不是来自公平而是来自不公平,因为自由市场机制所强调的机会均等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在资本分布、天赋状态及教育水平等方面都不具备平等意义的条件下,机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加上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因素,也有非经济原因,如性别、宗教的歧视等,因此市场竞争中的效率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要求政府对公平问题实行某种干预。

在保证所有的人都具备平等进人的条件的前提下,由人们各自在市场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这样分配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人宁愿选择别人的资源,即社会成员之间不再相互妒忌。

在此,我们需要注意,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与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以往人们都将市场视作平等的敌人,认为市场机制允许并鼓励财产分配上的巨大不平等。

而这种理论的坚持者则将市场看作实现平等的场所。

人们在市场中参与“公开拍卖”,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获得了“按需分配”这一平等的结果。

“作为大量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定价手段的市场,在任何富有吸引力的资源平等理论的阐述中都必须处在核心位置。

”这样,他就用他独特的方式将平等置于效率之上,使其成为市场合理性的基础。

(三)公平与效率并重论公平与效率并重论是指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强调公平和效率两个政策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之分,二者必须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在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时强调公平,有时又强调效率。

这种理论试图找到一条既维护市场机制,又消除收入差别扩大的途径,即设法使效率和公平二者都有所增加的途径。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他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限制,但是不能限制过分;收入均等化措施要有,但不能过度。

他认为平等和效率都是重要的,在不同的领域中,两种价值占据着不同的位置。

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中,阿瑟.奥肯认为社会有责任在平等和效率之间进行交易,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

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当然这种牺牲必须是公正的,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一种合乎公正的选择必然是平等与效率之间达到相当的均衡状态,用经济学的话语说,就是我们选择平等所增加的利益应该等同于放弃效率所付出的代价。

也就是说,既要注意解决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又要发挥好市场机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为此,奥肯赞成一种混合经济结构,即指既保留财产私有权和个人自由的存在,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明确地说,私经济主要关心以利润等为标准的效率,公共经济主要关心社会福利和平等。

二者互为补充,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奥肯看到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追求权利平等,而在经济领域中,市场却以创造效率为由产生着收入财富上的极大不平等。

大多数收入和财富上的不平等都源于市场中的机会不均等,但经济不平等所反映的机会不均等,可以在现行制度结构中加以有效地纠正,使市场中起作用的是“更大效率及更广泛平等的机会”,更大的机会均等则应该为人们带来更大的收入平等,而不是相反。

他指出,“收入分配的平等与权利分配的平等一样,会成为我们道德上的选择。

对其代价和结果加以权衡,我倾向于收入上更多的平等,而且是完全的、最好的平等。

”他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纠正机会不平等的方法,如国家增加教育经费,使高等教育为机会均等化服务;将大企业的股票分给工人,让工人参与决定。

以上是西方社会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主要看法。

就效率优先论而言,它对我国经济学在处理公平效率关系的态度上影响力最大,尽管效率优先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它把公平与效率完全对立起来,似乎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尤其反对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等观点,则是不可取的。

公平优先论则过分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张分配的均等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人们的收入,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从而使收入有差别,追求收入分配的均等,只会使资源配置劣化,抑制社会经济效率提高,这种观点同样是不可取的。

公平与效率平等论,既看到了公平优先论的缺陷,又看到了效率优先论的缺陷,试图从二者的有机协调中寻找最佳的模式,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把公平与效率截然对立起来,断言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也是不可取的。

每一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它特定的背景制度为基础,脱离了特定的背景也就脱离了相应的合理性。

因此,对待西方的理论思想不能简单照搬,否则不仅不会使我国的经济持久增长,还会误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

三、我国应该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

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并开展了热烈讨论。

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党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