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陈治恒知常达变能神能明———精于辨证论治的陈治恒杨殿兴整理编者按陈治恒,四川巴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幼年从师陈心良习医,后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其后留校在全国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指导下精研伤寒论,从事教学、临床工作。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本文介绍陈氏在学术上法遵仲景,师古不泥,重视脾肾,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观点。

临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机圆,经方活用;辨证论治,抓纲析机的特色,并通过十个医案具体印证。

医论医话则选录陈氏对久病痼疾治在后图,以及对葛根汤等经方的应用体会,录载经验方三首,亦是陈氏临床效方,纵观全文,读者会从中有所启迪。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陈治恒,汉族,名和文,四川巴县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喜好医学,1945年秋从其伯父、江津县名老中医陈心良习医,勤学5年,尽得其传。

1950年悬壶乡里,求诊者甚众,被誉为“陈氏医学传人”。

1953年入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学习深造。

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事全国著名伤寒专家邓绍先先生,精研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

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几十年来,陈氏治学以恒,坚持实践,以“学贵由博返约,医要明理致用”为座右铭,博学多闻,临床经验丰富。

陈氏学术上承《内》、《难》,法尊仲景,旁及诸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精于辨证论治。

陈氏治学态度严谨,无门户之见,师古不泥于古,经方、时方运用灵活,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当代一些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擅长治疗外感及内科杂病,对不少疑难病、危重症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卷605####学术精华一、法尊仲景,师古不泥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陈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较深。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
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桃仁承气汤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
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暑湿积滞
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芩清胆汤
暑湿弥漫三焦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课件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课件
• 若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禁忌
有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 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灸 。
01
02
03
04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 针灸。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 痕等部位不宜针灸。
05
温病的饮食疗法
温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饮食清淡
温病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 食物为主,避免过于辛辣、油
温病患者的康复与调养建议
调整饮食
01
康复期应注重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
蛋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适当锻炼
02
在康复期,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恢复。
调整作息
03
康复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
累。
THANKS
感谢观看
针灸治疗温病的操作方法
01
患者取合适体位,常规消毒皮肤,医生戴手套,取毫
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
02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03
风寒感冒可加灸法。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伤害。 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照 海等。
活血化瘀
药物
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当归、川芎、丹参 等。
食疗
进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玫瑰花 等。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活血化瘀的穴位,如膈俞、血海等。
祛湿排毒
食疗
进食祛湿排毒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冬瓜 等。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6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时至今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是后世学习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理论与方药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其所提出的“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却让很多人迷惑。

书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的“伤寒”有何区别、“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概念是否相同?为何《伤寒论》又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书?文/吴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讲师指导老师/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对“伤寒”的论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它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统归于“伤寒”的范畴;《难经》把“伤寒”分为了五种,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至此,“伤寒”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伤寒”包括以上五种,狭义者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编者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医入门中的“伤寒”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现代医学中的“伤寒”与上述不同,指因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伤寒”多属于湿热病的范畴。

《伤寒论》的“伤寒”则是因感受了风寒邪气所致,初期表现为发热、怕风、怕冷、周身酸痛、头痛等。

“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如前所述,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既包括风寒者,也包括温热者。

“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类,归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狭义“伤寒”与“温病”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上,前者感受寒邪发病,后者则感受温邪发病。

病机上,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易化燥伤阴。

治法上,伤寒初起多为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中期或为阳明热盛、或太阴虚寒,治当清泄阳明或散寒温阳等,后期多为阳气虚损,治宜温阳补虚;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中期易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等的里热证(编者注:属于辨证方法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在下文有叙述),治宜清气、凉营、散血等,后期多损伤阴液,治宜滋养阴液。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

杨介宾教授临证用方经验撷萃

杨介宾教授临证用方经验撷萃

●百家精萃●杨介宾教授临证用方经验撷萃杨运宽1 金荣疆1 闫晓瑞21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21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杨介宾教授虽以针灸名于世,然临床遣方用药亦颇有心得,常云:“方之于病,如影随形,方能切病,则平淡之剂也能中的”。

本文介绍其对几个方剂的妙用之法。

关键词:方剂 名医经验 杨介宾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49(2006)0820001202 杨介宾,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带徒导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虽以针灸名于世,然遣方用药,巧妙圆通,经验独特,常以平淡之方取如鼓应桴之效。

笔者侍诊3年,亲聆教诲,有所感悟。

现将其用方经验择要介绍如下。

1 风寒感冒,十神汤解表和中 十神汤出自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炙甘草、麻黄、升麻、葛根、赤芍、白芷、陈皮、紫苏、香附组成,故以“十神汤”名之,主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

此方不问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痹,皆可服之”。

本方药性平和,“虽产妇、婴儿、老人皆可服耳”。

余师治风寒感冒,对十神汤情有独钟,是青年时受乃父盛全公影响,以后在医疗实践中反复揣摩体会,认为本方配伍精当,熔散寒解表、疏通太阳经络与理气和中药物于一炉,既有《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又顾护胃气,汗而不伤正,凡恶寒发汗、无汗畏风、头痛身疼、舌淡苔白润、脉浮紧即可用之。

只要辨证准确,投之其效如响。

惟用时“加生姜5片,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3茎;如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同煎服”。

病案:姚某,男,38岁,1991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于5日前劳动时汗出脱衣,翌日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怕风,时而寒战,头痛,项背强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清涕,微咳。

到某医院就诊,体温3816℃,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药名不详),肌肉注射解热镇痛药,口服抗病毒冲剂,经治疗3日,体温波动在38℃左右,其余症状无明显减轻。

银翘散(简体) 成都中医药大学

银翘散(简体)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银翘散上节课讨论了银翘散的主证分析,它的功效归纳,和方义分析。

从它用药分析来看,银翘散的配伍上有这两个明显特点。

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

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

在后面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裡,还有狠多去性取用这种方法。

这去性取用方法来增强君药,它的辛凉发散作用。

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了整个方清疏兼顾,以疏為主。

疏是疏表,解表。

清是清裡,包括清热解毒,它是表裡兼顾的,是照顾了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容易蕴结成毒的特点。

但是全方要注意,还是以疏為主,以辛凉解表為主。

辨证要点: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从开始感受风热病邪,或风温初起,可以有微恶寒,但以发热為主。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后面可以但热不恶寒,这是一个动态的。

咽痛、口渴:它重要的兼证是咽痛,常见的。

口渴是根据温热病邪,入裡的一种不同程度,反映的明显程度不同。

脉浮数:这是使用它的一个辨证的要点。

使用的基本依据。

使用注意: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

服用方法:不宜久煎。

《温病条辨》的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要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

这段话的意思,前面的好理解,即取服,不能过煮,肺要取轻清,非轻不举!做為卫分,上焦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个原则。

过煮味厚入中焦,是什麼意思?入中焦指的是气分。

味厚相对辛凉来讲,就是裡面往往以苦寒為主。

辛凉的成份,芳香辟秽成分,过煮则挥发了,味厚就是剩下来的、苦寒类的,那个清气分的,清裡的这个為主了。

所以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是必须重点掌握的。

它是保证这个方疗效的一个狠重要的前提。

当然做為剂型选择上也应该注意,这个方本身用的是煮散剂。

為杵散以后要煎服,煎一下,时间狠短。

他原来说沸叁五沸,开叁五开,形容它狠短,香气大出,即取服,当然你做成丸剂以后会影响疗效。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 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 现代报导:本法促进汗腺分泌及血管舒张,
通过发汗、扩张血管,加快散热,达到退 热目的。改善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 收和人体功能恢复。
分类 作 用
适应证
代表方剂
疏风泄热 解表清暑
辛凉轻透 疏散肺卫
• 适应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 。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一定的直接补充多种营
养素和电解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 损伤修复,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 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内毒素,促进胃肠蠕 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分类
作用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祛除湿热邪气 湿热俱盛
渗利湿邪
用淡渗之品 湿热阻于下焦, 茯苓皮汤 利尿渗湿 膀胱气化失司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常用诊法



(3)紫舌: ①焦紫起刺(杨梅舌): 表现 : 舌紫而干,中 生棘刺,状如杨梅。 临床意义 : 营血热毒 极盛,常为动风动 血的先兆。 处理:凉血化瘀, 清热解毒。


②紫晦而干(猪肝
舌)

表现:舌质紫而瘀
暗,舌体干而枯蒌,
状如猪肝。

临床意义:为肝肾
阴竭的征象。
薄白而干,舌 边尖红: 表现:苔薄色白, 干燥乏津,舌之两 边及舌尖色红。
临床意义:表邪未 解,肺津已伤。 处理:辛凉解表, 润肺生津。



③苔白厚而粘腻: 表现:白苔满布而较厚, 紧贴舌面,垢腻润 泽,多粘涎附着, 患者常吐出浊厚涎 沫。 临床意义:湿与热搏, 浊邪上泛。 处理:开泄化湿。

②灰腻苔: 表现 : 舌苔色灰而细腻, 润泽多津,有粘涎附 着。 临床意义 : 为温邪兼夹 痰湿内阻的征象,常 伴有胸脘痞闷,渴喜 热饮,或口吐痰浊涎 沫等。

③灰滑苔: 表现:灰苔满布,润 泽多津,苔质光滑细 腻。 临床意义:为阳虚有 寒的征象,多伴见肢 冷脉沉等。多见于湿 温病湿浊偏盛或过用 寒凉,均可使中阳受 伤,变生为阳虚寒湿 之证。

③紫而瘀暗,扪之潮
湿:

表现:舌质紫暗有瘀
痕,湿润有津。

临床意义:为温病兼
夹瘀伤蓄血的征象。
4、温病舌诊注意事项: (1)注意舌象的动态变化: 1)舌质的动态变化: ①舌色随病程进展而加深。 ②舌质由荣转枯反映伤阴程度的加重。 2)舌苔的动态变化: ①苔色由白变黄,黄变灰,灰变黑,反 映温邪由表传里,病情由轻加重。 ②厚浊之苔变薄,板贴之苔转松,为邪 退的征象。

③温病初起,一般伤阴不甚,舌苔仅 欠润乏津;温邪深入,邪热转盛,伤阴 加重,则舌苔变燥,或有裂纹,或焦燥 起刺等;邪热耗竭肾阴,舌本不仅干燥, 且现枯萎干瘪之象。 3)舌质与舌苔互参: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兼顾兼证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因 素, 因人施治. 温病的治疗,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新进展,吸取辨病治疗 的新方法,以提高疗效.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分为以下三类 : 一是祛邪为主的治法 二是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三是用于急救的治法
注意 : 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热化 火,出现发斑,出血,谵妄等,此即吴鞠 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 他患".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 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一)轻清宣气 定义——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作用——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证 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 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3.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证候 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的治 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 如权(非重不沉)."
二,扶助正气 1.在温病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不 虚,当祛邪为主, 兼顾扶正, 使邪去而正 安.若虚实挟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2.温病后期,邪势已衰,正气也虚,多以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 代表性者.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 过清凉流动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 使邪热外解.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 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 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常克教授温热病临证经验撷菁

常克教授温热病临证经验撷菁

常克教授温热病临证经验撷菁导师常克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中医药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传统中医经典与临床研究。

笔者有幸侍诊3年,获益匪浅,现将跟师常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小结,采撷其菁华,虽是管窥之见,但从其对温热病的治疗思路中可学习借鉴常教授的临床思维方法。

【摘要】小儿为“纯阳之体”,病情易从阳化热,起病急,变证多:同时小儿又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虚易实,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感温病在辨证上有区别于成人的特殊性。

本文论述了小儿易感温热病的原因,对常克教授在临床上以中医温病学之辨证论治来遣方用药的思路,以及来指导儿科外感温热病的治疗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儿科温热病治疗跟师心得体会【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218-02温病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

如《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

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

”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

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

小儿温病的临床表现更有有其特殊性。

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

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

儿科常见的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急性感染导致的发热类疾病均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如流感、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猩红热、手足口病、麻疹、风疹、乙型脑炎等常常可出现上述症状。

《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

小儿为“纯阳之体”,病易从阳化热,起病急,变证多;同时小儿又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虚易实,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感温病在辨证上有别于成人。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是中医学派系之一,其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论治:温病派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别病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明确病机: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象和症状,确定病机,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温补和解表:温病派认为温邪入侵人体后,可引起表证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因此,治疗时需要温补和解表,以调和阳气,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4. 祛邪保正:温病派注重消除病邪的同时,也要保护正气。

正气指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增强患者的正气,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5. 治疗标本并重:温病派认为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也要治本。

治标是指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而治本是指分析病因,消除致病因素,从根本上防止病情复发。

总的来说,温病派的治疗原理是基于辨证论治,明确病机,温补和解表,祛邪保正,并且注重治疗疾病的本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1. 辨证施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温病的病因、病理表现、脉象等综合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阳邪抵御:温病属于外感病,阳邪束表,顶盖正气,阳邪抵御正气,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

可以通过辛散发表、汗出解表等方法,使体内的阳气逐渐恢复正常。

3. 清利湿热:温病多以湿热为主要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时可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泻火等方法,以排出体内的湿热邪气。

4. 补益正气:温病会耗伤正气,因此要及时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采用益气、补中、养阴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促进正气的恢复。

5. 辨证选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药有很多针对温病的药物,如麻黄、防风、葛根等,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总之,温病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阳邪抵御、清利湿热、补益正气和辨证选药。

著名温病学家宋鹭冰低热治验两则

著名温病学家宋鹭冰低热治验两则

著名温病学家宋鹭冰低热治验两则宋鹭冰(1905—1985),四川省三台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先生熟谙中医经典,通晓各家学说,尤对温病学有精深研究和造诣。

在中医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知名的中医学家和温病学家。

(照片是小编用手机拍的,嘿嘿)一、阴虚血滞低热李某,男,31岁,汽车驾驶员。

初诊:1974年6月1日3年多来,夜间常发热(37.5℃—37.8℃),当地医院以低热待查,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

夜间发热无汗,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肌肤干燥,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舌质红,舌边有齿痕及紫色瘀点,舌苔少,脉虚数无力,辨证为阴虚血滞。

滋阴补肾为主,活血行瘀为辅,六味地黄丸加味。

桑葚子18g,川红花10g,牡丹皮10g当归尾10g,黑大豆24g,紫丹参10g山茱萸12g,大枣10g,百合24g熟地黄15g,泽泻10g,茯苓12g黄芪15g1978年3月,病员说:服上方7剂后,诸症消除,已重返工作岗位。

按:低热一症原因复杂,但临床上常见者有阴虚、暑湿、食滞、风热、胆热和气虚等类型,不可不辨,并须分辨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疾病。

夜间发热多属阴虚,患者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而红、脉虚数等,均为肾阴亏损,阴虚发热之象,以六味地黄丸滋肾养阴,重加桑葚、黑豆增强补肾之功,加百合润肺金以生肾水,大枣助脾胃后天之源,一味黄芪引导诸药效力充达表血,落发自生。

舌边瘀、肌肤干燥,为瘀血滞络,故加红花、归尾、丹参活血行瘀。

全方补中有攻,阴中有阳,共奏滋阴补肾、活血化瘀之功,阴血足,瘀血消,3年低热自退。

治低热需具耐心,治法、方药切勿更易过勤,只有长时间疗效不好或出现新的症状时才重新辨证用药。

并须处处顾护胃气,苦寒败胃药不宜重用、久用,不得已用时,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过量,否则苦寒化燥伤阴,欲速则不达。

二、气阴两虚低热曾某,女,36岁,本院医生。

患者于1978年10月26日以支气管扩张咯血伴感染、低热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咯血历4日后止,但午后低热一直不退(37.5℃左右)。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清代名医吴鞠通,是⼀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在坊间,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吴鞠通通晓温病,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医书,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科、针灸及⼼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吴鞠通,名塘,字配珩,鞠通乃其号。

江苏⽼淮安(今淮安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6条有⼀个宣痹汤,中焦篇65条也有⼀个宣痹汤。

下⾯依次分享,共学。

⼀、上焦宣痹汤肺为娇脏(明·《薛⽒医案》:“肺主⽪⽑⽽在上,容是为娇脏,形寒饮冷则伤肺。

”),若湿热之邪郁滞于肺,则肺⽓壅塞不畅,宣降失职,或⽓逆动膈⽽为呃逆,或⽓机郁滞⽽不⾏为胸闷,或⽓逆挟痰上壅⽽为咯痰,或清⽓闭郁,⽓道痹阻,痰⽓互结⽽咽喉中不爽,正如《素问·⾄真要⼤论》所云:“诸⽓膹郁,皆属于肺”。

湿热郁阻⽓机,⽓不开则湿不化,湿不化则诸病难去。

(上焦)宣痹汤出⾃清·吴鞠通(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郁⾦、枇杷叶、射⼲、⽩通草和⾹⾖豉等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分痹结⽽设。

上焦宣痹汤⽅均为轻请流动之品,具有轻开不伤⽓,苦泄不损胃的特点,善调肺⽓⽽开上痹,对于肺⽓膹郁所致诸证,均可酌情应⽤此⽅。

对于《温病条辨·上焦》的宣痹汤,有学⼈说,这个⽅⼦是吴瑭根据叶桂治疗某姓“肺⽓郁”⼀案整理⽽来,某姓“肺⽓郁”⼀案,可见于叶天⼠(名桂,号⾹岩,别号南阳先⽣)的《临证指南医案》。

翻阅《临证指南医案·呃》(作者:叶桂,朝代:清,年份:公元1746年)第四卷第1案,可见⼀⽅,此⽅相较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六条,所述症状相同,药物相差⼀味(炒)川贝。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第1案呃某,⾯冷频呃。

总在咽中不爽。

此属肺⽓郁。

当开上焦之痹。

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

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

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
赵博;高繁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5(30)1
【摘要】温病有别于伤寒,并且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早在《难经·五十八难》就有提到温病,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病"。

说明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隶属关系,温病与狭义的伤寒是外感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经过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到了清代就有了对温病病因病机的阐述。

治法上与伤寒也大不相同。

一般用辛寒清热,苦寒泻心,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赵博;高繁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温病学》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施
2.浅谈《温病学》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改革效果
3.浅谈“互联网+中医教育”的启发与思考--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慕课为例
4.浅谈刘完素学术思想对于后世温病学派形成的影响
5.浅谈朝医辨象施治与温病学辨证论治之间的异同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条辨》中白虎汤类方的应用

《温病条辨》中白虎汤类方的应用

《温病条辨》中白虎汤类方的应用贾晓鑫;毛娅【摘要】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乃属辛凉重剂,善清气分邪热,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中,创造了一系列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09(022)008【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白虎汤类方;《温病条辨》;治疗应用【作者】贾晓鑫;毛娅【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于其最善清气分邪热,投方即似秋风之乍起,炎暑主消,正如吴瑭言“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故以西方白虎命之,即为白虎汤。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把辛凉剂分为辛凉平剂、辛凉轻剂、辛凉重剂。

白虎汤即属辛凉重剂,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组成。

其中生石膏辛甘寒凉,入肺、胃二经,清热解肌,达热出表,可出气分之高热、知母苦甘、寒,亦入肺、胃二经,可助石膏清热,兼有滋阴增液之功;生甘草泻火解毒;配粳米可以保养胃气兼以和中,扶正达邪;配石膏则又甘寒生津。

全方共奏清热生津之功,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

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治疗中,并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

现对各方在《温病条辨》中的具体应用,浅谈如下:“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温热之邪入太阴气分,滞于肺经气分无法外达则出现恶热;火热循经炎上则面赤;热邪蒸腾,逼津外泄,温热乃为阳邪,易伤阴津,故出现大汗;渴甚之象,舌黄,脉浮洪皆是温热之邪壅于太阴肺经的表现。

温热之邪最易伤阴,故口渴是温热类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v 足少阳胆经从横向主半表半里,为气机表里 出入之枢,它的气化功能是疏泄胆汁,参与 水谷的消化,同时胆的疏泄功能还可以促进 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即木能疏土。
v 手少阳三焦经从纵向贯通上、中、下三焦, 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它是人体阳气和水液 运行的通道,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可以使阳 气和水液敷布周身,直达腠理,以充养人体。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2)分消走泄法:
• 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三焦气分之邪 从上下分消的治法。
•邪留三焦
•三焦气滞:寒热起伏,胁腹胀满
•水停痰阻:胸痞,小便短少,苔 腻
叶天士称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方如温胆汤加减。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分消走泄法
v “消”字与“泄”字,是指消除湿邪,使之泄出体外。 v “分”字,指出祛湿之法非止一途,而是要因势利
•气分蕴热化火成毒
•邪火炎上, 只宜折降, •不宜宣发
PPT文档演模板
•身热、口苦口渴甚; •烦躁不安,谵妄; •头痛如劈,甚者呕恶; •目赤,小便黄赤等, •有的可出现局部的肿毒表现。
•实火宜泻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3)代表方剂: “当察伏火之浅深轻重,对证选用。” 轻:黄芩汤、栀子黄芩汤 中: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重:三黄石膏汤(《证治准绳》)
导,从不同部位给湿邪以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 气、治中焦应辛开苦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 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驱。
v “走”字,是行走之意,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 使气行则湿走,即叶氏在《外感温热篇·第11条》所 说:“具流动之品可耳”。
v 综上,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 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v 清热泄火法用于热盛或热邪化火,是一种内郁
之热,而无邪机向外之势,症见身热、口苦而 渴,心烦不安,溲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故用苦寒之品直折里热,如治气分郁热之黄芩 汤,黄连解毒汤,痰热结胸之小陷胸汤等,均 用苦寒之芩、连,此与辛寒解肌清热不同。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v “邪留三焦”语出叶桂《外感温热篇》:“气 病有不传血分, 邪留三焦, 亦如伤寒中少阳 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 此则分消上下之 势, 随证变法, 如近时杏、朴、苓等类, 或 如温胆汤之走泄……。”
•Q:伤寒少阳病的病位在足少阳胆,
• 温病少阳病的病位在手少阳三焦, • 二者病变部位并不相同, • 叶氏为什么用“亦如”二字把他们联系起来呢?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Q:辛寒清气法与清热泄火法有何区别
v 辛寒清气法用于阳明热炽浮盛于内外,属无形
邪热弥漫蒸腾,邪机有向外之势,症见大热、 大汗、大渴、脉洪大。
v 代表方白虎汤中用辛寒之石膏,辛可散,寒可 清,解肌清热,因势利导,使热邪达表而出, 配知母苦润清热生津,甘草、粳米养胃生津。 全方清热力大,且可生津,而无苦寒化燥伤津 之弊。
•╬ •“和解表里之半”
•“分消上下之势”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3)开达募(膜)原法
1)涵义:疏利、透达募(膜)原湿热秽浊的
治疗方法称为开达募(膜)原法。
2)适应证:
•募(膜)原: 寒热起伏 •湿热秽浊:呕逆胀满,肢体疼重,

苔如积粉
3)代表方药:雷氏宣透募(膜)原法、达原
饮等。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达原饮
v 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
v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 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 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 里也。”
•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风

•风热郁卫

•肺气失宣

•咳嗽
•风热--疏风泄 热 •卫郁—宣卫
•宣肺止 咳
•银翘 散
•桑菊 饮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2)透表清暑法:
1)涵义:透散表寒,清化在里暑湿的治疗 方法。
•寒邪外束:
2)适应证: •热 头痛恶寒,身形拘急,发
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v 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 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气分的邪
•屎燥

•痰湿
•无形邪
•瘀 血

•滞食
•清解气热法 •(清气法)
•轻清宣气 •…


•辛寒清气

•清热泻火

•通腑泄热 •清热祛湿 •解毒化瘀 •导滞通便
•……
•初入气 分 •阳明热 炽 •化火成 毒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2、运用清气法的注意事项
(1)邪气未入气分不宜早投寒凉清气药,“到气 才可清气”,否则因遽用寒凉,而郁遏邪气。
(2)湿热留于气分,湿邪未化者,不可单用清气 法。
(3)素体阳虚者,使用清气方药勿宜过剂,须中 病即止,避免误伤阳气。
(4)与其它治法配合应用要掌握好主次。
(5)关于白虎汤的四大症,不一定悉具。
v 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香薷 饮、葱豉汤等,通过汗出而使表证解除。
v 若腠理开泄,有汗或者少汗,则应重在宣解。 这种治疗虽非以发汗为目的,但同样有宣泄表 邪的作用。
❖华岫云说:“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 之用麻桂辛温也”。
二、清解气热法(清气法)
v 以清解气分邪热之品解除气分无形邪热。 v 适应症:温病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与有形
•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薄荷、葱白、生甘草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2、轻清宣气治法运用的关键是什么?
• 用药质地轻,性宜凉而不宜过寒,主要针对 邪气初入气分之证。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病位在上焦 •——用药宜轻 •邪气为热邪 •——药性宜凉
•气分热郁(热不甚,伤津不显) •病位在胸膈
•温邪初入气分 •热郁胸膈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2)轻清之品能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轻而扬之
•质地轻 —质轻味 •薄则通
•扬 散

•≠剂量小
•气薄则发 泄 •轻可去实
宣 通
v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 安,苔薄黄,脉数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临床运用
•栀子、豆豉
(1)代表方剂:
•桔梗、栀子、黄芩、 连翘、薄荷、竹叶、
①栀子豉汤(《伤寒论》) 甘草
② 桔 梗 散 (《 河 间 六 书③》加) 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
•桔梗、焦山栀、淡豆 •(2) 注意事项: 豉、生枳壳、连翘、苏
••王药孟性英凉说:“如•栀凉芩泄蒌邪苇热等味是也。”•宣畅气机 •吴坤安说:“如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透类邪。外”达
PPT文档演模板
•宣畅气机,透泄邪 热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轻清宣气法(清凉薄剂)
v 作用:以轻清宣透之品,使初入气分的邪热 宣泄出卫分而解,或从气分而清化。
v 主治:① 温邪初传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 甚,气失宣畅之证; ② 里热渐退余热扰于胸膈者。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三)和解法
定义:指和解、疏泄、分消半表半里之邪, 从枢机外转,不致内陷里结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邪郁少阳、邪留三焦、邪伏膜原。

少阳——清泄少阳
•半表半里 三焦——分消走泄

募原——开达募原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1)清泄少阳法:
清泄胆经邪热,和降胃中痰浊的治法。 •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脉弦数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1、轻清宣气法 •为何要用轻清之品?
•概念
•以轻清之品透泄邪热, 宣畅气机的治法。
•理解
•轻清是怎样发挥透泄、宣畅
作用的?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1)证候病机决定用药宜轻清: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身热,胸膈满闷,心烦懊憹, •口微渴,舌苔薄黄欠润。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Q:泄卫透表法又称“汗法”,解表是 否都要发汗?
v “在卫汗之可也”,本法属汗法,但并非都要以 发汗为目的
v 温病邪在卫表者,重在疏解透表,一般忌辛温 发汗。
v 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证之有汗无汗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v 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是郁闭还是开泄,从 而决定是否发汗。
•热郁胆
•胆经热 郁

•痰浊犯
•脘痞,呕恶,苔黄胃

•清 胆
•和 胃
•蒿芩清胆 汤
PPT文档演模板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v 何秀山:“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 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 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 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 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 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 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 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 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