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内经》的心身医学思想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范文、策划方案、鉴定材料、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templates, planning plans, appraisal material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我们应该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他人从中受益,每一个心得体会都是我们成长的里程碑和里程,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学”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学”作者:曾慧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09期《名医类案》载朱丹溪治思病:“一女新嫁后,其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多向里床坐,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
’其父掌其面呵责之,号泣大怒,至三时许,令慰解之,与药一服,即索粥食矣,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愈。
”此例久思伤中,以怒胜思,以木克土,激怒使脾气升发,则脾土健运而郁结解,继以喜讯慰之,火能生土,中州得温,健运如常,其病自愈。
这是对《黄帝内经》以情胜情心理疗法的典型案例。
以情胜情法,始见于《黄帝内经》,书中载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论述。
它是医生在五行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失调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金元时期医家张从正发展了《黄帝内经》理论,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融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心理因素成为现代医学病因的主流,心身疾病谱也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原来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则居次要地位,过去被忽视的心理因素(包括中医的情志因素),再次唤起医学界的关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综观中医的文献记载和临床观察,足以证明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存在着多重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状态在决定是否发病方面有重要作用。
论《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及其身心医学思想
维普资讯
荫 仲 鏖 0 年 2卷 3 au uafC, 0V. . 28 第 1 第 期GsJrl T 2 8o1o 0 n n M 0 1 N3 o o 2
/…
、
。 .… …
…
一 …
… … ~ \ —
2・  ̄- g
一 …
著
…
・l
.。 . 。
思想 , 其对 防 治 身心 疾病 , 持 身心 健康 具有 重大 意 义 。 维
物论与唯心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在 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年 代里 , 国哲学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占主 导地位, 我 故朴素唯 物主义的身心观影 响着“ 形神合一” 理论的形成并给其注入
1 Ga u o1 e of ns C l ge Tr adi on C ne e ti a1 hi s Me ci e, anz ou di n L h Ga u hi 73 00 ns C na 0 0; 2 Th Ge at C e e ri ri D par m t ent of Tr adi onaI ti Chi es M n e edi ne ci
义。
关键词 ( ( 内 ; 黄帝 形神合一; 身心 医学 中图分类号:2 i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4 6 5 (08 0- 0 1 0 R 2 A i 0— 8 2 2 0) 3 0 0- 2 0
O h h u h f t e 。I t g a i n o h o m a d t e S i i a d P y i a d M n a e i a I e n te T o g to h n e r t o f te f r n h p r t n h s c la et lM d c l d- n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参加了辛庄师范行益老师的《黄帝内经》实修入门课程,七天的学习生活,开启了我对生命认知的大门。
从辟谷入手,用七天的时间,在身体上断掉了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转而用站桩、打坐,满腹经纶读经、刻石呼吸法等等种种方式,为身体疏通和补气。
腹腔清理,净化全身,启动了原来对它一无所知的生命的另一套系统,改变了我原以为的辟谷是通过饿肚子来挑战人体生理极限和提升意志力的一系列想法。
全程辟谷下来,身体清净,头脑也变得清明。
在心理上,辟谷打破了对断食的恐惧和对食物的依赖,原来生命还可以有如此多样如此广阔的可能性,对自己从前的认知感到十分浅薄和幼稚!从“我当然知道”、到“我可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可能不是真相”再到“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广袤无垠的开阔性,只需觉察到一点点,即可帮助我改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惑,我执一放,生活和谐,心灯一明,无明即破。
从精神上,辟谷带领我从更高一层的维度上了知,种种“贪嗔痴”,都是因为自己“需要的不多,而想要的太多”,抬头环顾自己的四周自省,我竟然拥有这么多,我想要的一点点,上天以十倍百倍的回报赐予了我,苦难和幸福,都是生命带给我的功课和礼物,心中被感恩充满,喜悦涌动。
真心真诚的面对生命本身,认认真真做人,老老实实生活“!篇2:《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障碍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新一轮疾病的挑战。
在综合医院许多科室,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心理障碍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却得不到及时正确地识别和有效地治疗,饱受经济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很大浪费。
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医院的诊疗工作中,心理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并没有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黄帝内经》心身学说的哲学内蕴与实践价值
收稿日期:2014-11-16作者简介:孙可兴(1967-),男,河南巩义人,哲学博士,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逻辑与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研究”(14BZX07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黄帝内经》逻辑思想与中医思维方法研究”(2013-GH -308)。
第48卷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7月Vol.48No.4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July 2015《黄帝内经》心身学说的哲学内蕴与实践价值孙可兴(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心身医学是现代医学模式转轨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理论。
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整体观基础上的《黄帝内经》心身学说,将人的七情五志及社会生存环境失调与调节应用于医学理论,建构起心身同诊同治的心身疾病观,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人的生命活动与心理、精神活动具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不仅深化了对人体与疾病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在中西文化沟通的大背景下探寻中国传统心身医学思想的合理要素及其与现代医学在理论本质上的契合性与差异性,从而在医学模式转变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心身医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黄帝内经》;心身医学;思想与方法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4-0026-04心身医学是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上的一种医学模式,它要求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整体上来看待人的健康与疾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尽管《内经》没有明确提出心身医学的概念,但是它将人的七情五志及社会生存环境失调作为致病因素,记载了大量关于社会经济状况、风土习俗、人情心理、社会地位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并将其贯穿于病因、发病、诊断、治疗、预后、养生等理论之中,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心身学说”,其基本观点与现代心身医学的基本观点十分接近,也可以说是心身医学发展的源头。
浅论《内经》的心理治疗
浅论《 内经》 的心理治疗
史 永 刚‘
* 湖北省麻城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 湖北省麻城市北正街 29 号, 438300)
思则脾气结而不食, 怒属肝木, 木能克土, 怒则气升发 而冲开脾气矣。令激之, 大怒而哭。至三时许, 令慰解 在临床上治疗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 之, 与药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日:思气虽解, 必得喜, 则 病时, 心理治疗尤显重要而迫切。早在《 黄帝内经》 中 庶不再结。乃诈以夫有书, 旦夕且归, 后三月夫果归而 就有“ 形神合一” 的心身健康的思想, 对心理治疗有许 愈。这个病案中以“ 胜“ , ” 怒” 思”以喜开之, 以情胜 用“ 多精辟的论述和认识。《 素问 汤液醒?I 论》 “ 云: 精 情” 法治疗, 还注意用心理疗法善后, 可谓用心良苦。 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 ” 素问 宣明五气 “ 以情胜情” 法是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 古人亦 论》 心藏神, 云:“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论 有活用的案例。《 , 儒门事亲》 载张子和医项关令之妻 述了“ 神志” 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 本藏》 “ 云: 志意 案:“ 病不欲食, 常好叫呼怒骂, 欲杀左右, 恶言不辍。 者, 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 ,志意 众医皆处药, 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 戴人曰, 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藏不受邪矣” 则 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娟各涂丹粉, 作伶人状, 其妇大 论述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的关系。《 素问 阴阳应象大 笑。次日 又令作角抵, 又大笑。其旁常以两能食之妇, 论》 中的“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夸其美食, , 其妇亦索其食, 而为一尝之。不数日, 怒减 “ 恐伤肾” 指出了异常的心理活动可以引起相关的脏腑 食增, 不药而it . ” 这就是灵活运用“ 以情胜情” 的治疗 功能失调。还提出“ 悲胜怒” “ ,恐胜喜” “ ,怒胜思” 方法, , 出奇制胜, 以喜胜怒, 达到“ 喜则气和志达” 的治 “ 喜胜忧”“ ,思胜恐”这种按五行生克关系来制定的 疗 目的。 , “ 以情胜情” 的治疗方法, 为心理治疗开了先河。现将 2 转移法 《 内经》 中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浅述如下。 《 素问 移精变气论》 在讨论治疗时, 主张“ 闭户 I 以情胜情法 塞精, 系之病情, 数问其情, 以从其意”就是强调医生 , 《 内经》 认为“ 七情” 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化, 它与 在诊疗中, 为病人设计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 尊重病人 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情绪过度波动, 就会引 的隐私, 同情关心病人, 并做到细心和富有耐心。上案 起脏腑功能失调。《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就具体指出 中 提到张子和治项关令妻案中“ 两能食之妇, 常以 夸其 “ 悲胜怒” “ ,恐胜喜” “ ,怒胜思” “ , 喜胜忧” “ , 思胜 美食……”就运用了转移法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 恐”即“ , 以情胜情” 的治疗方法。它是根据五行生克 另,儒门事亲》 “ 《 载: 昔闻山东杨先生, 治府主洞泄不 的关系, 以一种情志来纠偏另一种异常的情志, 使患者 止。杨初未对病人, 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踱度, 及风云雷 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心理疗法。后世有许多成功的 雨之变, 辰至未, 自 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囿。杨尝 曰: 治 案例证明“ 以情胜情” 法的有效性。《 后汉书 方术列 洞泄不已之人, 先问其所好事, 好棋者与之棋, 好乐者 传》 记载华佗治一郡守“ 笃病久, 佗以为盛怒则差, 乃多 与之笙笛, 勿辍。泄泻一证, ” 用心理疗法治疗, 显然不 受其货, 而不加功。无何弃去, 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 是常法, 患者可能是患肝气犯脾之“ 怒泻”故“ , 移情” 怒, 命人追杀佗, 不及, 因慎患, 吐黑血数升而愈。这就 使之“ m ” ” 忘其I 而病愈。 是以“ 治病的典型例子。《 怒” 儒门事亲》 “ 说: 悲可以 3 祝由疗法 治怒, 以枪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裹押 《 灵枢 。 贼风论》 “ 云: 黄帝 日:其祝而已者, 其故 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以恐避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 何也? 岐伯曰: 先巫者, 因之百病之胜, 先知其病之所 可祝由而已也。就提出了“ ” 祝由疗法” 。 治思, 以污辱欺周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怒, 以虑彼志此 以从生者, 之言夺之。就是对“ ” 以情胜情” 法的进一步具体发挥。 日 丹波元简说: “ 告也; 由, 祝, 病之所从出也。《 内 如《 名医类案》 中记载: “ 一女婚后, 夫经商在外, 两年 经》 谓信巫不信医不治, 岂可列之医 科中哉? 吾谓凡治 不归, 因不食困卧如痴, 无他病。丹溪诊之曰:此思想 内伤者, 必先祝由, 详告以病之所由 使病人知之, 来, 而 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 气结也, 药难独治, 得喜可解, 不然令其怒, 脾主思, 过 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
2023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2023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23黄帝内经心得体会1《黄帝内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
当然,它在中医领域的经典地位是家喻户晓的。
作为国学经典,它不仅应该被医学生学习,而且在养生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适应自然,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我的启发最大的是它之前的__,比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对养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彻的探讨。
有些思想很有现实意义,比如“法在阴阳,和在技数”。
致力于阴阳者为天地之常道,精于技数者,人生必有大成,故须修身。
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能让人受益。
“天人合一”的理论我听了很久,但觉得很空灵,甚至故弄玄虚。
看了《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是法律和效果创造的。
所以,只有做到“阴阳法,技能和合”,才能做到“春秋百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看了《黄帝内经》,基于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做了全面的分析,发现没有达到《黄帝内经》提到的概念。
首先,我感觉我的作息习惯不仅不像天地,而且与天地相悖。
既然要“阴阳施法”,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来很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我个人身体一直很好,体质也不错。
所以,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些东西。
我觉得他们离我很远,等我老了再保持健康也不迟。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保持健康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情绪到作息习惯。
以前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
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方面知识。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对于今天的心理治疗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出发,探讨其对心理治疗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 心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素问》部分,其中有关心理的观念有“气”“志”“神”等概念。
在《灵枢》部分,也有关于心理疾病和心理调节的论述。
这些内容为后世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和经验支持。
在《素问》中,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氣行則生,故言曰生氣。
”这句话表明在心理治疗中应当注重气的调和和畅通,而不畅通的气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在《素问》中还有关于五脏的情志调摄的理论,说明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2. 心理疾病的认识《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在《灵枢》中有关于癫狂病的论述,说明了心理疾病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危害。
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方法和经验总结,这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参考。
3. 心理治疗的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巧的论述,包括对于情志的调摄、对于气的调和、对于精神的调理等方面的方法。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世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情志调摄在《素问》中,有关于五脏的情志调摄的论述,说明了不同的情志对五脏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情志的调摄方法。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志状态来调控其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气的调和在《素问》中,有关于气的调和的方法,说明了气的不畅通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心理治疗中应当注重气的调和和畅通。
这包括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式来调和患者的气机,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三、《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对今天的启示1. 注重情志调摄《黄帝内经》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为今天的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1. 引言1.1 黄帝内经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治疗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宝典,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及气血畅通。
通过调理五脏六腑,达到心身相应,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更为显著。
药膳调理、针灸调理、气功调理等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中,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心理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显珍贵。
通过调整饮食、按摩穴位、练习气功以及心理疏导,人们更容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健康。
《黄帝内经》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2. 正文2.1 心理治疗理论心理治疗理论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认为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心理治疗理论强调了调理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气血畅通的重要性。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调理:《黄帝内经》指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调节情志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心态调理: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提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维护身心健康平衡。
3. 生活调理: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调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状态。
4. 心理调理:《黄帝内经》认为,心理调理是通过对人的情绪、心态、思维进行疏导,使之达到平衡和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通过倾听、开导、引导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
试论《黄帝内经》的生态医学思想
已成 , 神气 舍 心 , 魄 毕 具 。 (灵 枢 ・ 年 > 亦 即 “ 人 者 不 魂 ”< 天 ) 平
病 ” 状 态 。 “ 经 调 者 , 之 不 病 。 ( 灵 怄 ・ 节 真 邪> “ 病 的 六 谓 ”< 刺 )不 者 , 口人 迎 应 四 时 也 , 下 相 应 而 俱 往 来 也 , 经 之 脉 不 结 脉 上 六 动也 , 末 之 寒 温 之 相 守 司 也 , 肉 血 气 必 相 称 也 , 谓 平 本 形 是 人 。( 灵 枢 ・ 始> 平 人 可 安 享 晚 年 , 需 水 谷 精 微 支 持 , 平 ”< 终 ) 但 “ 人 不食 饮 七 日而 死 者 , 谷精 气 津 液 皆 尽 故 也 。 ( 灵 怄 ・ 人 水 ”< 平
得, 乃客 其 形 。 ( 灵枢 ・ 病 始 生 > ”< 百 ) 3 “ 与 神 俱 , 尽 终 其 天 年 自然 死 亡 观 形 而 的 医学 必 然面 对 死 亡 。 不 同 的 医 学 体 系 对 死 亡 有 不 同 的 态 度 。 < 经 > 述 和 涉 及 死 亡 的 地 方 比 比 皆 是 , 素 问 > 2 内 论 < 33 处 提 及 死 , 灵 枢 > 达 16处 。 但 这 近 5 0处 谈 到 死 的 文 < 也 6 0 字 , 多 只 言 及 将 死 之 兆 或 预 言 死 亡 之 期 , 基 本 不 见 对 死 大 而 亡 的 恐 惧 和 对抗 的 论 述 。 即 < 内经 > 以 一 种 自 然 平 和 心 态 是
以生 存的基本条 件。人类的 生存环境 大致 可 以区分 为三种 :
( ) 机 环 境 , 括 天 文 、 象 、 形 、 壤 、 文 ; 2 有 机 环 1无 包 气 地 土 水 () 境 , 括 植 物 、 物 和 微 生 物 等 ;3 人 类 社 会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包 动 ()
论《黄帝内经》“心身统一”的心理卫生观
失调也 可影 响情 志变 化 ,如肝气郁 结 ,烦 燥则怒 ,肝 火旺则暴怒 ;心火亢盛 则狂燥 、癫 狂等 ,难 以治愈 。 “ 暴乐暴苦 ,始 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 气竭 绝 ,形体 离乱 ,脏腑 的生理功能失调 ,持久不复 ,致人衰 老和
物质 墓础 。 “ ”是 构成 人体 和维 护生命 的基 本物 精
质 ,在 “ ”的基 础上 产生 了 “ ”和 “ ” 的活 精 形 神
动, “ 故生之来谓之 精 ,两精 相搏谓之 神” “ ” 。 神 是指 精神 、意识 ,是 人 的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 情感 和意志等 心理活动 ,是 人生命活 动的集 中体现 ,
谐 ” 的 心 理 健 康 标 准观 、 “ 七情 伤 形 ” 的 心 理 致 病观 、 “ 形神 同 治” 的 疾 病 治 疗 观 。
关 键 词: ( 黄帝 内经》;心理 卫生 ;心身统一
中图 分 类 号 :D 3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2 ( H )0 — 0 4 0 2 49 0 8 2 7 2 D 3 0 8— 4 09
上 产 生 了 “ ” “ ” “ ” “ ” “ ” 魂 、 魄 、 情 、 意 、 志 、
“ ” “ 思 、 虑”等心理活动 ,神动于 内,情志等心理活 动表 现于外 , “ 随神来往者谓 之魂” “ , 并精而 出入
者 ,谓 之 魄 ” “ 之 所 忆 谓 之 意 ,意 之 所 存 谓 之 ; 心
中。中国古代哲学及 医学传统始终的发生 、发展 和防治过程 中, “ 形神合一”的思想尤其 突出。 《 内经》 认 为 ,人 的生 理与精神 活动有 着共 同的
藏魂 、脾藏意 、肾藏 志” s在人体脏腑 活动 的基础 。 ,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医学的奠基之作。
除了对身体疾病有着全面深入的探讨外,《黄帝内经》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古代,《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医家们广泛应用并不断总结完善,对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了解《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为当代的心理治疗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心理理论、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对心理的理论研究包括了心身相互关系的观点和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古代的医学家们认为,心理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在《灵枢·本藏》中就有提到:“喜怒不节,脏气乃乱。
”(《黄帝内经》)这句话说明了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身体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了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对心理诊断的要求。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行为和言语来判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素问·举病》中就提到:“言语辄伤情,发笑辄悲。
欲待有言,辄闭而啼。
此风厥之由也。
”(《黄帝内经》)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语辄伤情”、“发笑辄悲”等症状来判断患者的情志失调。
这种对心理症状的观察方法在当代的心理诊断中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情志、调节饮食和调理环境。
调理情志是《黄帝内经》心理治疗方法的核心。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气和为治,治不和,一,其失意也。
”(《黄帝内经》)这说明了调理情志对于治疗身心疾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节饮食和调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本输》中就提到:“和者,谨其所以。
”(《黄帝内经》)这说明了饮食的和谐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古代医学家们通过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来治疗心理健康问题。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也提出了许多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主张“治未病”,即在人们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之前,通过调整身心的平衡和协调,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中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心理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等。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的波动可以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它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思、忧、悲、恐六种基本情绪,认为过度或长期的情绪波动会对相关脏腑造成伤害。
过度的喜乐会伤及心脏,过度的怒气会伤及肝脏等。
《黄帝内经》提出了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治疗的方法,如调节心态、修养情志、养生等。
《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心理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人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抑郁情绪会导致气机郁结,从而引发疾病;恐惧情绪会使心肾相枯竭,导致内脏功能紊乱。
心理治疗理论强调了通过调整和治疗心理问题,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
一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指出,饮食与情志有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性质,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
吃一些温热食物可以驱寒温经,促进情绪的平衡;多吃一些酸味食物可以舒肝散郁,缓解愤怒的情绪等。
二是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认为,呼吸和运动与情绪紧密相关,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方式,可以调节情绪的波动。
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机运行,舒缓情绪等。
三是通过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释放来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心理疏导和情绪释放的方法,如倾诉、咳嗽、哭泣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负面情绪,调节情绪的平衡。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主要通过调节情绪、调整饮食、调节呼吸和运动、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释放等方式,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整人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023年《黄帝内经》读后感
2023年《黄帝内经》读后感2023年《黄帝内经》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
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2023年《黄帝内经》读后感2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
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的感悟系列
《黄帝内经》的感悟系列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
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
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
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
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疗愈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完美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神始生于心,其形始见于意”的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本”、“心者,喜怒在心,怖患在脏,恐惧在肾,寒温在肝,喜乐在脾”等对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针灸疗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了“阳明病者,酌针于阳明”、“太阳病者,酌针于太阳”等针灸疗法的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起到调整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除了针灸疗法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药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调整情绪等多种生活方式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治疗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在治疗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了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来说,治疗要根据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
根据《黄帝内经》,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以下是《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简要概述:
心: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掌管身体的气血运行和精神状态。
肝:主要负责疏泄和储藏血液,维护血液的正常循环,同时还参与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脾:主要作用是运输水谷精微,转化成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并控制水液代谢。
肺:主要负责呼吸,吸入新鲜空气并将氧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是体内气的主要来源。
肾:主要负责体液代谢,控制水盐平衡,调节内分泌和生殖系统,还与生命力和寿命密切相关。
1/ 2
总体而言,五脏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它们在体内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黄帝内经》对五脏的生理功能认识深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
关于《黄帝内经》对医德的论述
关于《黄帝内经》对医德的论述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同时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非常重要。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验于己而发蒙解惑"(《举痛论》),就是《素问》中集中表现出的医德信条。
它规定为医必须具备"四德",即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二要掌握脏腑生理病理,正确使用针刺、方药等治疗手段;三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状况;四要审察色脉的变化。
为医首先要谦虚谨慎,礼义待人。
黄帝、岐伯、雷公是《黄帝内经》中的"圣人"、"真人"、"至人"、"贤人"的代表;他们在谈医之中处处表现出的自谦和敬重对方的医德学精神,也正是古代众多医家道德形象的化身。
名高位极的黄帝能屈尊下问曰:"不知其所谓也?"(《六节脏象论》)不知为不知,求知之态度真切;学问渊博的岐伯就恭敬回答说:"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同上)有知而自谦,礼人之言语动情。
善医的雷公在谈到医道时的一段话,则更深刻地刻划出了一个真正有知识的医者那种虚怀若谷的大家形象。
他认为自己对医学的道理还"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著至教论》),连用四个"未"字,谦虚之貌跃然眼前。
接着又表态说:"愿得受树天之度…上通神农,著至教疑(拟)于二皇"(同上),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完备的医学知识,最终要向神农、伏羲二皇的水平高度去努力。
为医若能如是,"文人相轻"之风不就代之以"文人相亲"了吗?更值得褒奖的是,古人还把医学知识看作是社会的财富,认为"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同上),提倡把医学知识写成书传给后人,作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法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内经》 认为, 人先有形体生命 即“ , 身”然后才有心 理 活动 即“ ” 心 的产 生 。正 如《 枢 ・ 年 》 灵 天 中说 :血气 “ 已和 , 卫 已通 , 荣 五脏 已成 , 气舍 心 , 魄毕 具 , 成为 神 魂 乃 人” 。而且认 为心 理 活 动是 各 脏 腑 的一 种 功 能 , 特 定 把 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归于特定 的脏腑 , 使心理活动有了一 定的物质基础 。《 素问 ・ 阴阳应 象大论 》 :人有五藏 说 “ 化五气, 以生喜 、 、 、 恐” 又《 怒 悲 忧、 , 素问 ・ 宣明五气篇》 说 :五藏 所 藏 : 藏 神 , 藏 魄 , 藏 魂 , 藏 意 , “ 心 肺 肝 脾 肾藏 志, 是谓 五 脏所 藏” 。形 与神 之 间的平 衡 、 和谐 对人 的健 康 至关 重要 。《 问 ・ 古 天 真 论 》 出 : 素 上 指 上古 之 人 , 其 知 道者 , 于 阴阳 , 法 和于术 数 ……故 能形 与神 具 , 而尽 终 其天年 , 度百岁乃去” 内经》 形神合一” 。《 的“ 理论思想,
都 是增 强人 体正 气 的方法 。 .
综 上所 述 , 内经 》 继承前 人 的基 础上形 成 了系统 《 在
偏嗜以保持五脏阴阳的平衡协调 ; 在锻炼身体方面虽然 要 动 以养形 , 当 的运 动 可 以促 进 气 血 的运 行 , 不 能 适 但 妄以作劳 , 因为劳则气耗 , 必须劳逸结合 , 动静相宜 , 才 能使得体 内阴阳平衡协调 。反之 , 太过和不及都会导致
体疾病 , 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确定的病理生理 过程 , 心理社 会 因素在 疾病 的发 生 、 发展 、 治疗 和 预后 中 有 相对重 要 的作 用L 。心 身 医学 的思 想 在《 1 J 内经 》 已 中
经 有充分 的体 现 。 1 提 出了心 身相 关的 医学 理论 基础
理论 是 中 医基 础 理 论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随着 社 会 的进
步, 提高 生活 质量 , 防疾病 , 预 养生 保 健越来 越受 到人们 的重 视 。我们 应该 积极 研究 挖掘 《 内经 》 生理论 , 养 汲取 精华 , 让古 老 的 中医理论 为人 类 的健康 事业 作 出更 大 的
阴阳失衡 , 害健 康 , 危 产生 疾病 。
4 内存 正气 . 避邪 有 时
丰富 的养 生理 论 , 后 世 发 展 养 生 学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为
础 。《 内经》 提出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 即使在科技飞速发 展 的今 天仍 然具 有很 高 的实 用 性 和科 学 性 。中 医养 生
作者简 介:傅岳武( 9 2)男 , 1 7 一, 广东省 中医院普外科主治 医师 。
之 中, 因此阴阳平衡协调标志着人体 的健康状态 。《 素 问 ・ 气通 天论 》 :阴 平 阳秘 , 神 乃 治 , 阳 离决 , 生 日 “ 精 阴
精气乃绝” 如果阴阳失去了平衡就意味着疾病 的产生 , , 《 内经》 认为保养生命 调养生息关键要使得人体阴平阳 秘 。《 问 ・上 古 天 真 论 》 :上 古 有 真人 者 , 携 天 素 日 “ 提
维普资讯
湖北 中医学 院学 报
・
20 0 7年 3月第 9卷第 1 期
Mac . 0 7 v0. , . rh 2 0 , 19 No 1
5 ・ 8
J u n l fHu e C l g f C o r a o b i ol eo M e T
其养生理论中无处不在 , 许多养生方法都体现了这一原 则 , 饮食 方 面要 做 到饮 食有 节 , 如 就是 节制饮 食 , 能过 不
饥也不 能 过饱 , 不能 过寒 也不 能 过热 , 五味要 均 衡 , 能 不
节情志, 增强气血的运行 , 而这些都是增强和保护人体 正气的具体体现, 以可 以说《 所 内经》 中所有的养生方法
地, 把握 阴 阳 , 吸精 气 …… 中古 之 时 , 至 人 者 , 德 呼 有 淳
全道 , 于 阴阳 , 于 四时 …… ” 内经 》 和 调 《 这一 指 导原 则在
的能力 。因此增 强 正 气 是 养 生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则 。正 气
是相对邪气而言, 正气的范围很广 , 包括 了人体脏腑 的 功 能 、 志 的活 动 、 血 的运 行 、 络 的功 能 等等 , 情 气 经 因此
浅 析 《 帝 内经 》 心 身 医学 思 想 黄 的
傅 岳武 ,彭 瑜
(.广东省 中医院普外科 ,广东 广州 5 0 2 ; .湖: S 医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6 ) 1 1 10 2 i 1 t 3 0 5
关键 词 : 黄帝 内经 ; 心身 医学思想;心理社会 因素 中图分 类号 : 2 1 3 R 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O —9 7 2 O ) l 0 8 2 0 8 8 X(O 7 O —o 5 一O
《 黄帝内经》 是现存最早 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 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源泉 , 它注重整体观念, 调人体本 身是 强
一
Hale Waihona Puke 整 体 , 与 自然环 境 密 切 相 关 , 用 阴阳 五 行学 说 解 人 运
释生理、 病理现象 , 指导诊断与治疗 , 把阴阳的对立统一 看成 是宇 宙 间 万 事 万 物 产 生 、 展 、 化 的普 遍 规 律 。 发 变 同时强调精神与社会 因素对人体及疾病 的影 响及疾病
增 强和保 养正 气 的方 法范 围较 广 , 分析《 内经 》 中养生 的
具体方法可以看出, 无论从 内要调节饮食 , 锻炼形体 , 调 摄精 神 , 还是 从外 要“ 邪 贼风 , 虚 避之 有 时”积极 的防御 ,
外邪 的侵 袭 , 目的均 是 为 了协 调 脏腑 和经 络 功能 , 其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