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

合集下载

从“反转新闻”反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问题

从“反转新闻”反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问题

从“反转新闻”反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问题作者:黄剑婧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重要的特点,历来被称为“新闻的生命”。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兴起,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成为了一种新闻失实的典型例子。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于“反转新闻”的特点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不良后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反转新闻、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1 “反转新闻”的内涵2016年的开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天价鱼”事件、“返乡日记”事件等几个话题度极高的事件,瞬间引爆了网络舆论,也引起了新老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网民的集体性表态和声援当中,事件迅速升温,却又随着事件不断的被深挖,突然发生了强烈反转,出现了与开始报道时截然不同的事实真相,这样的一波三折,使得新闻报道本身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种公众态度随着新闻剧情的的逆转发生改变的现象就叫做“反转新闻”,其实质就是新闻失实。

2 “反转新闻”特点、形成原因及危害(一)案例分析总结年初的三件“反转新闻”,其发展的过程大体如下:事件发出——媒体转发——引起关注和质疑——媒体深入调查——事件反转。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一事,因其背后牵涉到的话题众多,网友们立即展开了对于年轻人婚恋观、城乡差异等话题的讨论。

引发热议的江西男友,更让这个事件持续升温。

谁知该男子竟是话题的碰瓷者。

而“天价鱼”事件当中,剧情更是发生了三次反转,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让人措手不及。

这些失实新闻为何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得以大行其道?而媒体审查制度的漏洞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缺失,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得先从“反转新闻”的特点入手。

(二)特点1.参与人数多、传播速度快“反转新闻”在纸媒当道的年代里,发生次数不多。

然而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反转新闻”借助互联网的巨大便利而频频发生。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变与不变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变与不变

“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变与不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纸媒正在渐渐式微,而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正逐渐成为新的主流渠道。

这些新的媒体平台为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媒体的角色不仅在于报道事实,更加重要的是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

新闻价值也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新闻价值的变化。

1. 速度和即时性: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一条新闻可能在几秒钟内被数百万人传播,这就要求新闻的发布者能够第一时间将新鲜的资讯推出。

新闻的速度和即时性成为了新的价值标准。

2. 多样性和立场: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各种观点和观点。

这也意味着,新闻报道需要更加立足多元、多样的角度,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3. 互动性和参与性:传统的新闻报道是单向的,而在社交媒体上,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互动和参与。

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分享和点赞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这就意味着新闻报道需要更加符合受众的口味和需求。

1. 真实性和可信度: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是第一要务。

虽然“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真相可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可以胡编乱造。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以事实为基础,进行严格的核实和审查。

2. 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首要目的是为公众传递最新的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这一点在“后真相”时代并没有发生变化,新闻媒体依然需要秉持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原则。

3. 持续关注和深度报道:尽管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媒体对于深度报道的要求并没有改变。

一些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报道,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具备扎实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虽然“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真相、公共利益、深度报道等传统的新闻价值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需要在追求速度和即时性的不忘记对事实的核实和解释,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需要在追求多样性和立场的不忘记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保证报道的公正和公平;需要在追求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不忘记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报道,保证报道的全面和深入。

浅析“反转新闻”的嬗变与影响

浅析“反转新闻”的嬗变与影响

浅析“反转新闻”的嬗变与影响摘要:近年来,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新闻媒体为利益追逐受众,以致舆论“反转”或“逆转”现象层出不穷。

本文试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对新闻反转现象的起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反转新闻的发展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改良建议,以期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舆论环境。

关键词:反转新闻;新媒体赋权;公共领域;沉默的螺旋;狂欢;海德格尔一、反转新闻的概念及特征反转新闻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现象,是指在新闻报道或舆论扩散的过程中,出现的报道倾向、情感态度发生逆转的状况,最为常见的是新闻事件中受众态度的改变。

2015年出现多起反转新闻事件,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国庆期间“日本京都袛园中国老人碰瓷事件”,12月的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事件等均成为年度热点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越来越常见,反转速度快得让人惊叹。

“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征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发掘,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瞬间发生了180度的情绪大挪移。

就像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一开始视频曝光后,网友谴责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但当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流出后,网友在网上争得面红耳赤,再次掀起舆论热议的高潮,舆论又开始炮轰女司机开车不守规矩该打。

根据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为何新闻会发生逆转?网民又该情归何处?这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

二、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1.媒介环境。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延伸,报纸是人类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而新媒体技术则是人类言论表达能力的延伸。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自身的低门槛和高开放性以及把关人缺失等特性赋予公众以更为普遍的媒介接近权。

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UGC时代使公众获得了新闻发布的权利,进而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总编辑成为可能。

从反转新闻看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从反转新闻看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第10卷第16期 2019年08月Vol.10 No.16 August 201983一、新闻专业主义溯源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

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增加,政党报刊衰落,报刊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逐渐形成。

独立报刊以报道新闻为中心,保持中立,注重吸引读者。

记者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1]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新闻制度逐渐发展到今天,从自由主义媒介制度,到社会责任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民主参与理论,新闻专业主义也随着新闻制度的演变不断发展。

但是在目前,新闻专业主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部分学者将新闻专业主义定义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

[2]二、新闻反转的发展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闻反转进入公众视野。

在传统媒体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新闻反转并不常出现,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两微一端”飞速发展,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假新闻,以及反复变化的新闻反转。

有学者将新闻反转定义为一个过程性的新闻现象,初始报道呈现为一种事实,而后续报道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事实,从而造成新闻的反转,受众舆情的反转则是新闻反转的直接后果。

[3]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能够及时传播,一些新闻甚至会在几十分钟内迅速发酵,引起广泛的热议,同时信息的披露方很多时候并不是公信力高的传统媒体。

广大受众并不能完全甄别真假新闻。

假新闻泛滥,新闻反转不断涌现,不断地消耗公众的信任和耐心,这对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是致命的打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报刊等媒介是新闻的主要来源,记者作为第四权力,对政府对社会都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记者还有向公众传递真相的责任和义务。

而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新闻记者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

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探讨

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探讨

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了网络。

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众多便利,让信息、资源、人脉无处不在,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知识、娱乐、情感交流等。

同时,网络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网络上“反转新闻”的出现。

本文将对“反转新闻”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一、“反转新闻”是什么?所谓“反转新闻”,就是指从正面新闻中剪辑、拼接、歪曲、重组而成的一种虚假信息。

其特点是用表面看起来很合理的片段,却忽略了原来的语境,通过把某些细节隐藏起来,达到引导听众、读者产生错误判断的效果。

常见的“反转新闻”包括谣言、恶意编造、误传、误导、断章取义等。

这类错误的信息,往往会被不明真相的人转发给更多的人,甚至有时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必要的焦虑。

因此,“反转新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反转新闻”的危害1、影响社会稳定“反转新闻”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如果有假消息被相信,并且广泛传播,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对大事件的看法和立场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一些群体事件和冲突。

2、破坏社会信任“反转新闻”还可能破坏社会的信任度。

如果大家不信任媒体,不信任公共信息,那么社会信任度就会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会受到破坏。

3、误导舆论“反转新闻”还会误导舆论。

比如,一些假消息在传播过程中,易于滋生一些谈论和讨论。

这时,虚假的信息会对讨论产生误导作用,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三、“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反转新闻”的产生原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扭曲的价值观是其最根本原因,这是一些人利用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本,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将自己不负责任、不道德的行为正当化。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革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传播、传递错误信息,其负面影响也随之扩大。

另外,个别人为了使自己获得一些权利或名利,某些媒体为了引起公众对自己的关注而吸引读者阅读量也是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网络传播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同时也催生了一种尤为特殊的传播现象,即反转新闻。

所谓反转新闻,是指一条本来真实的新闻,在被网络传播之后,因某些原因而发生完全相反的结果。

反转新闻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一些恶意的操作或编造。

反转新闻这种传播现象,对于社会和公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反转新闻的出现是和网络传播环境息息相关的。

作为信息社会的代表,网络媒体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而且也为任何人进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便捷的途径。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并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的内容审核机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这也为一些人蓄意编造消息、恶意转发假新闻提供了条件,制造反转新闻。

其次,反转新闻的出现也源于人们的盲目性和轻信性。

目前网络上的反转新闻是以"爆料"的形式流传开来的。

这些爆料的消息往往来自单一渠道、缺乏信源和证据,容易被一些盲目的网友快速转发。

例如,有人曾制造一些假新闻关于"高速变条子"之类的消息。

由于一些人太盲目地相信,所以这些消息就会很快地传遍网络,并被一些人当真,进而导致了不必要的恐慌。

再次,由于反转新闻传播的方式特殊,传播速度极快,因此一旦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就难以遏制。

有些人制造了一些不实的反转新闻,是为了给个人或群体带来利益,从而被迅速地在网络上传播,并引起了大量的回应和关注,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假消息的影响。

一些人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其他的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损害到其他的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对于反转新闻的出现应该加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应该加大网络媒体的审核力度,对于一些不实消息的判断和过滤尽早进行,将其纠正。

同时,人们也应该加强理性思考,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以免被诱导和误导。

总之,反转新闻的现象,主要是由网络传播环境的特殊性所形成的。

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机制

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机制

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机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转新闻屡见不鲜,成为舆论场上的一种独特现象。

反转新闻指的是那些最初报道的内容与后续的事实真相存在较大出入,甚至完全相反的新闻事件。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公众对新闻的信任,也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反转新闻的舆论是如何演化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机制在起作用?反转新闻的出现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完整或不准确。

在新闻报道的初始阶段,由于时间紧迫、线索有限或者记者的主观判断失误等原因,可能会导致部分关键信息被遗漏或误读。

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现场的混乱和信息的混杂使得最初的报道只能基于有限的观察和听闻,从而给后续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公众的认知偏差也是反转新闻舆论演化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自身的经验、价值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新闻事件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公众在面对新的信息时,难以迅速调整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对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事实进行抵制和质疑。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反转新闻的传播和舆论演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但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审核和筛选机制。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而当新的证据出现导致新闻反转时,舆论也会随之迅速改变方向。

在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

意见领袖通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往往能够引导公众的舆论走向。

当意见领袖对某一反转新闻发表看法时,其粉丝和追随者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媒体的跟进报道在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当新闻出现反转迹象时,负责任的媒体会进行深入调查和追踪报道,及时揭示新的事实和真相。

这些后续报道能够纠正公众的错误认知,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然而,如果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失误或者为了追求点击率而故意夸大、歪曲事实,就可能会加剧舆论的混乱。

公众的情绪在反转新闻的舆论演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总是积极的。

近年来,人们对于“假新闻”、“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等负面新闻形式的担忧日益增加。

这些新闻形式的出现不仅扭曲了事实,也影响了公众对现实事件的认知。

我们需要对反转新闻进行再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需要澄清反转新闻的定义。

反转新闻,顾名思义,是指媒体报道事实后,通过后续报道的信息进行了修正或者打脸。

这种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尤为常见,人们可能会在得到新的信息后,对之前的事实进行反转。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影响到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

我们需要分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反转新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媒体只能得到局部的信息,往往难以查证和完整地报道事件的全貌。

在后续的融合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造成反转新闻的发生。

针对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首先是加强新闻报道的审查和验证机制。

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媒体应该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盲目报道,从而减少后续反转新闻的产生。

其次是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

公众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不确定的信息保持理性思考,在获取更多信息之后再做结论,避免轻信反转新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反转新闻。

一方面是加强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惩发布虚假信息和恶意造谣的行为。

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

在新闻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反转新闻的问题。

只有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传播,提高公众和媒体自身的新闻素养,才能更好地规范新闻传播的秩序,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客观的新闻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广泛和多样化。

这为反转新闻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渠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生成路径更加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成主要依靠记者的采访和报道,而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

社交媒体平台、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提供了每个人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也为反转新闻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和发布自己的观点来反转一条新闻,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共鸣和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传播路径更加广泛。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渠道,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化。

社交媒体平台是反转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通过转发、评论和点赞等行为将反转新闻传播给自己的朋友和粉丝。

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也成为反转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发布文章或者分享链接来传播反转新闻。

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也为反转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传统媒体的报道需要时间来采集信息、编辑制作和发布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传播出去。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并且可以立即与他人分享和评论,这大大加快了反转新闻的传播速度。

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相对较低。

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会进行采访、核实和审核等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可靠。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门槛较低,存在大量未经核实的消息和谣言。

这样一来,反转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无法保障,可能会误导公众。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近年来,“反转新闻”成为了新闻界的一个热点,指的是那些没有事实依据,却能引起公众共鸣,甚至是疯狂复制转发的新闻。

尽管这类新闻看似毫无道理,却甚至对真实事件产生了干扰和影响。

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反转新闻”的成因,主要和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现实因素有关。

首先,人们的心理因素是“反转新闻”出现的重要根源。

尽管大多数人都渴望了解真相,但是人们也会因为错误认知、偏见、好奇心等因素而信任虚假的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偏见的事物,而拒绝听取与之相悖的信息。

所以,许多人容易被“反转新闻”所迷惑,这也促使了这种类型的新闻的传播。

其次,社会现实因素也对“反转新闻”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极度透明的社会,但是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却也增加了人们信任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例如,一些个别事件和事实的背后,往往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以及问题上层次的争夺。

一些新闻机构在追求更高的阅读量和更大的社会关注度时,会通过编造“反转新闻”来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和话题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反转新闻”的繁荣和流行。

然而,尽管“反转新闻”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大量的关注度,但是它们往往难以持续影响人们的关注。

一旦事实被证实,它们就会迅速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理性监督,提高媒体的职业素养,加强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健全社会舆论的法律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反转新闻”对社会的干扰,让公众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Fake news)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广泛传播到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的各个角落,可能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情感反应。

反转新闻通常指的是虚假的报道,它们可能具有误导性、危害性和不负责任性。

对于媒体来说,如何应对反转新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责任性的问题。

其中,误导性的反转新闻是导致公众产生不必要惊慌和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之前有一个反转新闻曾经称某种食品能够治愈某种疾病,这种错误的报道很快引起了公众的热议,相关的食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最终,公众发现这个反转新闻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购买食品的人群也没有获得任何帮助,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反转新闻的讨论和质疑。

因此,媒体在面对反转新闻时,应该更加负责任和谨慎,切实加强对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核查,减少误导性报道的发生。

此外,反转新闻也可能具有危害性。

例如,有些反转新闻可能给公众造成意想不到的财产损失或身体伤害。

严重的反转新闻可以对个人或集体的利益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因此,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必须充分考虑报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注意报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以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另外,不负责任的反转新闻也可能引发公众的流言蜚语,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随着反转新闻的频繁发生,一些人对新闻媒体产生了不信任感和怀疑态度,甚至出现了有人误解新闻和媒体,误认为所有新闻都是虚假的,这种现象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认真对待每个新闻报道,负责任地对待社会公众,宣传真相,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误解。

总之,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告诉我们,媒体的正面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媒体需要担负起责任,应立足于客观、真实、公正的角度,推动媒体的发展和繁荣,为所有人提供可信可靠的信息和知识。

通过不断加强新闻核查和审查,提高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依据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期望而创新和进步,才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多好的新闻报道和服务,引领形成更加稳健、积极的社会共识。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新闻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其中,反转新闻是一种比较新的报道方式,其特点是以截然相反的视角来呈现事实的真相。

反转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可以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反转新闻的出现是因为传统新闻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只能呈现单一的角度和故事,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这种呈现方式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事实的认知存在误差和偏差,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的问题。

反转新闻则能够以另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事实,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讨。

其次,反转新闻的兴起也与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有关。

现代社会的人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同时,也愈发重视个人情感体验,这也促使了反转新闻的出现。

反转新闻的呈现方式往往涉及到取悦和逗笑读者的情感色彩,通过戏谑和调侃的方式将真相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对于个体主义和情感表达的需求。

最后,反转新闻的形成还与社会环境和舆情大环境密切相关。

在当下社会,虚假信息和谣言满天飞,各种破坏社会安定的事件也层出不穷,这也大大削弱了人们对于信息的信任和接受度。

反转新闻的引入能够部分地弥补人们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并且能够促进舆情的平衡和稳定。

反转新闻的出现不仅能够让人们意识到信息的多面和复杂,同时也能够拓展人们对于真相的理解和认知。

总的来说,反转新闻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转新闻的形成既与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有关,也与社会价值观和环境密切相关。

只有深入探究反转新闻的成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于舆论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

从解释学视角看“反转新闻”的成因《反转新闻》是指媒体对某一事件或事实进行报道后,又在后续的报道中进行了修正或反转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常见。

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造成“反转新闻”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媒体的报道存在主观性和偏见。

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件的观察和理解后的呈现,往往受到记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有时候,记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感或立场而在报道中有所倾斜,导致对事实的呈现不完整或不准确。

当后续的证据或观点出现时,就可能会引起报道的修正或反转。

信息获取和处理的不全面和不准确也是造成“反转新闻”的成因之一。

在媒体报道中,记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筛选和处理。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记者可能无法获取到所有的关键信息,或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充分的验证。

在后续的报道中,当新的信息出现时,可能会导致之前的报道需要进行修正或反转。

媒体为了追求“独家”和“爆料”,往往会在报道中存在一定的夸大和渲染。

由于竞争压力和商业利益的驱动,有时候媒体会故意夸大事件的重要性或后果,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

当真相被揭示或其他证据出现时,就会需要对之前的报道进行修正或反转。

新闻报道中的乌鸦效应也是造成“反转新闻”的原因之一。

乌鸦效应是指一个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在传播和引用过程中被多次重复,从而产生一种虚假的正确感。

当媒体在报道中引用了错误的信息或对信息有所错误解读时,此后的报道很容易会对该错误信息进行引用和转述,导致错误信息“乌鸦效应”的进一步扩大。

当真相被揭示时,就需要对之前的报道进行修正或反转。

媒体的商业化和舆论压力也是导致“反转新闻”的原因之一。

在商业化的环境下,媒体往往需要迎合读者和观众的口味,以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收视率。

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媒体可能倾向于迅速发布和报道,而未经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当后续的证据或观点出现时,就需要对之前的报道进行修正或反转。

造成“反转新闻”的成因可以从媒体偏见、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夸大渲染、乌鸦效应、商业化和舆论压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演变及成因

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演变及成因

60学术探讨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演变及成因——以“10.24英国货车藏尸案”为例王伟君(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摘 要: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现象,当今大众媒介单向传播的情况已经改变,信息源的增加以及受众的参与度提高,这些都造就了反转新闻的舆论高潮。

本文以英国货车藏尸案为例,对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进行周期划分,分析其舆论演变的成因,为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供借鉴。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络舆论;英国货车藏尸案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60-022019年10月24日英国货车藏尸案事件,从英国媒体早早定性的遇难者皆为中国公民到英国官方最终确定遇难者为越南籍公民,媒体报道经历了戏剧性的逆转。

伴随着这场舆论风波,“反转新闻”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一、研究思路和数据获取(一)研究思路反转新闻,也称新闻反转剧,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

[1]2019年10月的英国货车藏尸案是一起典型的反转新闻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舆情事情的爆发期、蔓延期、平息期这样的周期规律,分析英国货车藏尸案的舆论阶段与舆论特点。

(二)数据获取本文选取2019年10月24日至2019年11月26日关于英国货车藏尸案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于新浪微博官方热门话题,对事件阅读量与讨论量的信息抓取。

通过对新浪微博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英国货车藏尸案事件中网络舆论的演变及特点。

二、英国货车藏尸案分析(一)事件回顾北京时间2019年10月23日,英国埃塞克斯郡Wa-terglade 工业园区内的一辆冷藏货车内发现39具尸体。

10月24日,英国警方声明遇难者“据信为中国国民”。

10月2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CNN 记者针对货车惨案对中方进行陷阱式提问,其先入为主,设定遇难者就是中国人,试图将案件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系在一起。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在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发生了显著改变。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要由专业的新闻机构掌控,而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成和传播主要由大型媒体机构掌控,他们拥有新闻资源和编辑团队,可以选择性报导、编辑和控制新闻的内容和角度。

而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使得每个个体都成为了一个潜在的新闻分享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样一来,反转新闻的生成和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复杂和分散化,从而增加了反转新闻的可能性。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路径更具匿名性。

在过去,由于新闻由专业的媒体机构掌控,他们会对新闻来源进行审核和验证,从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和分享信息,而不需要经过审核和验证。

这使得反转新闻的生成路径更具匿名性,谣言和假新闻得以更容易地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也倾向于推荐具有争议性和吸引力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反转新闻的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更快速和广泛。

在过去,新闻传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通过报纸、电视或广播等媒体传递给公众。

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有网络连接,新闻就可以立即传播到全球各地。

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这种快速和广泛的传播路径为反转新闻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关于新闻反转网络跟风时的评类范文

关于新闻反转网络跟风时的评类范文

关于新闻反转网络跟风时的评类范文“逆转新闻”并非新闻术语,而是对那些由于报道失实而造成的“剧情反转”新闻的统称,其本质上是一种失实新闻。

最近, “逆转新闻”屡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严重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和记者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思考。

“逆转新闻”与纯粹的假新闻有所不同,其本质上是失实新闻。

假新闻是完全出于凭空捏造,而没有任何客观事实依据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提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

①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②显然, “逆转新闻”属于“失实新闻”的范畴,与“假新闻”有所区别。

“逆转新闻”依附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之上,却由于记者对事件的歪曲解读而造成人们对事件认识的偏差。

以“北京老外撞人”事件为例,最初的失实报道并不是记者的凭空捏造,而是有真实事件作为基础。

问题出在对事实的解读上,由于记者并未亲临现场,仅根据照片呈现的“事实”和发帖者的报料以讹传讹,造成报道与真实情况不符。

反转新闻原因探究及对策研究

反转新闻原因探究及对策研究

反转新闻原因探究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庞大。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也难以忽视一个事实:一些新闻报道存在着偏颇、夸大、甚至是虚假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指的是原文和其传播的内容在广泛传播中发生了变化,通常是通过各种渠道、平台的传播而扩大、混淆或歪曲了原本的新闻内容。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带来了挑战。

那么,反转新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呢?一、反转新闻的原因探究1.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也使得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了挑战。

2.舆论导向和利益驱动在当今社会,一些媒体和平台更加注重点击量和流量,追求短期效益和眼球经济。

为了吸引关注和获取利益,一些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为了迎合社会热点,可能会故意夸大、歪曲甚至是捏造新闻内容,使得原本的新闻报道发生了变化。

3.信息真伪辨别难度加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信息真伪的辨别也变得愈发困难。

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能够轻易制造出一些虚假的音视频内容,使得人们在识别真假新闻上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也给反转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二、对策研究1.提升媒体素质和报道真实性媒体应当加强专业素养,严格把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报道新闻时,媒体应当坚守新闻伦理和价值观,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避免夸大和歪曲从而导致信息的反转。

2.推进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完善针对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现象,应当加强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对于故意歪曲事实、捏造新闻等行为,应当严肃追责,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公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应当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防范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利化。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反转新闻”现象的出现。

所谓反转新闻,指的是一种将已发布的新闻报道逆向修改,增加或删除其中的内容,以达到误导公众、制造谣言或者操控舆论的目的。

对于反转新闻现象的再思考,我认为首先需要重视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冲击,因此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对新闻传播原理和媒体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素养,使他们能够分辨真实与虚假、客观与主观、事实与评论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辨别反转新闻的特征。

媒体机构在报道新闻时应当遵循严格的报道原则。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当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责任。

在报道新闻时,媒体应当坚守事实真相,严格核实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主观臆测。

媒体机构也应当加强对反转新闻现象的报道,将这种现象暴露在阳光下,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对此现象的警惕。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是解决反转新闻问题的关键。

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反转新闻行为的界定,并且明确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于那些恶意制造反转新闻的人或组织,应当进行严惩,形成一定的震慑力。

还可以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加强对反转新闻内容的筛查和审查,限制反转新闻的传播和影响力。

公众自身也需要提高对反转新闻的警惕性。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敏感性和传播速度大大增加,正是这种速度和敏感性导致了反转新闻的传播。

公众应当保持理性的判断,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新闻信息。

在遇到可疑信息时,应当主动进行核实,尽量避免将误导信息传播出去。

对于反转新闻现象的再思考,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改变。

从加强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媒体机构的报道原则、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公众自身的提高警惕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应对和改进。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反转新闻的蔓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环境的正常运转。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反转新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反转新闻是指一些假新闻、谣言或误报被证实后被纠正或反驳的新闻。

随着新闻的快节奏发展,反转新闻也越来越频繁。

本文将从反转新闻的定义、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以及对反转新闻的应对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反转新闻是指一些假新闻、谣言或误报被证实后被纠正或反驳的新闻。

这些反转新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它们会误导公众认知。

对于一些重要的时事新闻,重要的政治宣言或者重要的社会事件,如果一条不实报道被放大了,那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其次,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主要是由两种形式构成的。

一种是传统媒体的反转,这个过程主要是在传统媒体的编辑部进行的。

另一种是网络反转,网络反转更多地发生在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

传统媒体的反转主要是由于新闻编辑部门工作的失误所导致的。

在新闻编辑部门,记者们经常面临着严重的时间压力,因为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闻的撰写和报道。

因为时间的限制,记者们很难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结果是,很多不实的报道被发布出去,但是当错误被发现时,反转新闻就出现了。

网络反转主要指的是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和其他网络平台上的反转。

网络反转的特点是产生速度快,范围广,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小组进行有组织的反转。

网络反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虚假信息的源头很难去追溯。

在网络上,很多信息是由普通人发布的,如果这些信息被传播开来,那么根本不可能知道它的来源,也就无法追溯虚假信息的来源。

最后,对于反转新闻的应对措施,必须采取一个多层面的策略。

首先,新闻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把关力度,对于记者提供的新闻要求核实,对于资料的来源需要到多个渠道核实。

其次,新闻媒体应该对反转新闻给予更多的曝光,以抑制不实信息的未来传播。

最后,公众需要接受媒体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媒体识别能力,以避免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反转新闻已经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反转新闻”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王瑞旭,张 芹(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

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

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络时代;新闻标准;嬗变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33-02收稿日期:2016-12-22作者简介:王瑞旭,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与文化研究;张芹,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媒介与文化研究。

“反转新闻”是网络时代出现在公共领域的新现象,是指公众态度的转变和新闻事件的走向变化,例如一则新闻刚出现时,舆论会一边倒地攻击某一方,但是随着新闻细节的呈现,事件走向发生大反转,舆论立刻又情绪化地转向相反面”[1]。

近年来“反转新闻”越来越多,反转速度也越来越快。

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随着行车记录仪的曝光,女司机瞬间从舆论的拥护者沦为声讨者;2015年6月,“僵尸肉事件”中记者李丹与洪广玉的多次交锋使得舆论走向两度反转;2016年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苏农村事件等,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导致这些“反转”的罪魁祸首,其实可能是舆论场中的任何民众。

一、真与假:反转新闻的舆论走向与网络时代媒体报道标准1.反转新闻的舆论走向 “僵尸肉”是2015年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新闻事件,百度新闻检索可以查到26400篇相关报道。

该报道一波三折,舆论走向几经反转,本文将其作为重点案例,分析如下: (1)初始阶段:“僵尸肉”报道带来热议和担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与追踪 2015年6月23日,新华网记者李丹以“私运‘僵尸肉’流向餐桌,谁的过错?”为主题对打击走私冻肉专项行动进行了报道。

6月30日,新华网对该行动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报道,同一天新京报进行了“僵尸肉”检测方面的相关报道。

(2)反转阶段:媒体行业内部“假新闻”质疑 2015年7月9日,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调侃地发出剧情反转的时刻到了,提出几十年的“僵尸肉”是不存在,“僵尸肉”报道更是假新闻。

(3)再反转:官方通告及两记者交锋,舆论归于平静和理性2015年7月12日,各部门发出公告同时也意味深长地说明新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时要规范化运行,做到真实准确和公正公开,当天记者李丹回应洪广玉称“僵尸肉”是对过期变质冻肉形象化的比喻,次日洪广玉号召公众及时摆脱“僵尸肉”这一噱头。

无论是本事件中围绕新闻真假之争带来的媒体职业道德质疑还是其他的诸多反转新闻都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网络时代媒体报道的选择标准问题。

2.网络时代媒体报道标准的转变“媒体报道标准——新闻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包括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某些素质: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素质越多价值也就越大”[2]。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某些价值取向发生了嬗变:时间实时化、内容平民化、表达媚俗化。

(1) 时间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受行政审批、采编播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对时间上的要求仅限于时间近,多为当天或不久之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则演变为实时性,强调第一时间将消息公之于众,例如反转新闻“僵尸肉事件”中本是依托美国《侨报》的华文网站首次命名“僵尸肉”对私运冻肉进行了报道,然而数小时后就被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跟踪转载。

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对原创内容和独家新闻传统意义上的认知,互联网时代这些都成为稀缺资源,媒体为获得独家新闻则更需要掌握实时的信息动态。

当前的新闻生产也不再是特定媒介机构的专利,用户可以自主进行,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在时间上将不具备优势,这将使诸多媒体为了追求实时而掉入假新闻的漩涡,进而混淆整个信息环境。

(2)内容平民化传统新闻学中新闻价值具有显著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即新闻事件应该和当前社会以及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也应具有心理或地理上的亲近性,但在新媒体时代诸多特性都向平民化过渡。

一方面,当下的众多速读新闻既不像重要性那样涉及国家大事、人类生存,也不像显著性那样选择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进行报道,而是更多地涉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类新闻;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新闻事件本身转向信息与人的关系,即平民关系的强调。

网络时代更强调“关系为王”,公众都会倾向于寻求与自身平民化身份相近的新闻。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大众接受平民化信息的同时也以平民的视角进行着内容的生产与传递。

(3)表达媚俗化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允许报道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内容原创,但是新媒体环境下则需要新闻实时化,于是传统意义上的趣味性已经名存实亡,进而转向了猎奇和娱乐的媚俗化新闻生产。

新闻媚俗化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抓住受众猎奇心理的同时将新闻语言进行新奇性处理,然而这些加工过的新闻在某些细节上往往是失真的,此类语言表达甚至会对严肃性新闻的严谨性产生消解作用。

“僵尸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僵尸肉和假新闻”的语言表达都是新闻猎奇性的处理,尽管两者的处理路径不同但都存在细节性的失实。

新闻选择标准影响事实的选择和事件的走向,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选择标准产生消解的同时依赖媒介环境又建构起新标准,其中平民化的内容生产有利于网络新闻的发展,但时间实时化和表达媚俗化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带来关注度的同时也在挑战着媒体的职业道德和公信力,尤其是在反转新闻中。

二、对话与博弈:对反转新闻的理性思考新闻为何会出现剧情反转?一方面由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放纵了记者的失真报道和对公众的刻意迎合;另一方面则是公众自身的盲目轻信和碎片化的浅阅读习惯,当然网络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则更使这些反转频发,就“僵尸肉事件”中的两度反转来看,舆论中存在的对话与博弈使民众对反转新闻的理性反思达到了新高度。

“僵尸肉事件”中早前已有对打击走私冻肉行动的报道,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相反记者李丹“僵尸肉”报道发表后众说纷纭,不少媒体转载评论、跟踪报道,迅速形成一个交流和批评的平台,前后反差究其原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生动的“僵尸肉”提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其他的反转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到新闻生产媚俗化的痕迹。

互联网时代,轻松愉悦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新闻表达往往能使事实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这个层面上分析,新闻标题的猎奇吸金、新闻排版的不拘一格、媒体报道的视听结合,都是媒体吸引受众从而获得流量的方式。

然而在媚俗化新闻生产中,新闻难免会失实,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也难免会遭到质疑。

新闻选择中的价值和真实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在于两者可以共存于新闻报道中,维护真实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追求价值最大化,矛盾性则在于信息爆炸时代真实常规的报道很难求得价值最大化,因而矛盾性造成了新闻生产更偏向于追求价值,进而猎奇性的特征暴露无疑。

但是,真实性是新闻生产的根本原则,不需要附加太多外来的超越事实本身的东西,那种将新闻真实视作简单的实践要求,认为事实的真实性从属于猎奇性的看法,是非常有问题且危险的。

新闻生产中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一旦新闻真实让位于新闻价值,记者未经多方核实生产即时新闻,那么反转的剧情将非常容易出现,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一次次的反转中下降,因此媒体需要把新闻真实放在首位,在采写编中不断求证与核实,从而摆脱“网贴化”和“无反转无新闻”的尴尬。

三、反思:网络时代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怎样才能对真相进行表达?面对“反转新闻”需要反思很多,有对媒体责任的呼吁,也有对全民媒介素养理性辨识的期盼。

“互联网时代如果认识和眼界跟不上,那么即将消失的十个职业中,第一个就是新闻记者”[3]。

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适应了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情境,但是急速求变的新闻改革和创新中新闻媒体同样需要坚守媒体责任:维护新闻真实和职业道德。

信息爆炸的当下或许需要猎奇的事物才能吸引公众注意,但凡事要把握度不能舍本逐末,新闻生产中(尤其是严肃性报道)不需要暧昧的真实,更不需要伪新闻。

“曾是我国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面对采访时说过:新闻报道无论如何变化还是个真实性问题,新闻学理论众多观点各异,依然存在这个问题。

新闻有了真实性,讲信用,就不会缺少受众”[4]。

那么在涉及公众利益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性,采访权威人士和部门,客观全面深入的报道新闻事件,同时也要避免夸张和煽情叙事、片面放大细节、“标题党”等行为,以免导致误解和引发恐慌。

“反转新闻”的对话与传播也有网民寻求真相的轨迹,但是这一过程中公众理性辨识的缺失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也加速了新闻的反转,例如在“学生给老师打伞事件”中公众偏听偏信,一味地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霸道的耀武扬威并对老师进行愤怒的声讨,但当老师接受采访后舆论发生大反转,理性辨识缺失的公众在新闻反转中无疑扮演着舆论的干扰者和谣言的传播者。

泛媒介时代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迫切需要提升,相信只有教育系统和媒介系统积极的合作与融入,媒介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对于“反转新闻”的虚假信息,公民应该心存疑惑努力求证,应该为寻求新闻真实而出力,不应该放大新闻,更不应该借助新闻发泄私欲。

网络时代的新闻媒体如果不再着急抢新闻,公众不再着急信息速读,新闻真相的表达或许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参考文献:[1]/v144329491.htm?fromTitle=反转新闻.[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陈力丹.如果认识跟不上,第一个消失的职业就是记者[Z].新闻传播学研,2016(5).[4]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5](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美)盖伊.塔齐曼著.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4.[8]严洁.对“僵尸肉”事件的反思[J].青年记者,2015(9).[9]陈力丹.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J].采写编,2015(3).[责任编辑:思涵]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