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西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 成熟阶段
灌钢法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 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二、东晋与南朝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商业 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 番禺(今广东广州) 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4.江南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4.江南开发
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 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 奠定了基础。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水稻为主
小麦推广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二、东晋与南朝
4.江南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东晋青瓷羊尊
灌钢法——将融化的生铁液 灌在熟铁上以改变碳分,产 出硬度高、性能高的刚。
千里船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同时促 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 进一步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1、北方胡汉交融
东汉 西晋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 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颍川庾氏是晋明帝一朝外戚,庾文君之弟庾亮入朝担任中书监,和王导分庭抗礼。晋明帝死
•成康帝帝登 共司司马基有马衍大天岳、典下那的天意颍川,向庾皇。氏 帝 但司 天后 帝 基马 无, 死 本庾 后 上睿 二亮 , 掌突 日庾以 控冰国 了然 ,改舅 东拉 王立的 晋住 导新身 的君份 军大 吓。成 政臣 了其为 大弟辅 权王 一庾政 。导 跳翼大都臣同 ,督。升连江死御忙、后荆二床推、弟,辞司庾、冰一说雍接同:、替"太梁他接、担阳受益任岂群六宰能州相臣诸,与的军掌万事握朝,朝物贺兼中同任大,荆权辉表州。,刺示晋君史成愿,臣与名王分庾氏亮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4、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 5、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南方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
意义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
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三次经济重心南移???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 时候,北方先后出现 了一批割据政权。
前秦统一北方
4 世纪下 半叶前秦 统一北方
北魏 宋
北魏 齐
西东 魏魏
梁
北 周
北 齐
陈
南北朝并立形势
时间:4 世纪下半叶 民族:氐族(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时间:公元200年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
双方:曹操军—袁绍
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特点: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 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结果: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知识 链接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地点:淝水 特点: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 余万前秦军。 结果: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背景 1、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有利条件: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 的社会环境,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
221 年,刘备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西晋短暂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民族关系①民族迁徙:匈奴、羯、氐、羌、鲜卑内迁。
②南北对峙:出现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①东晋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南朝更替: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士族形成: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江南开发①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①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②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①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末建立,439年统一北方。
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北方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笔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鼎立。
1. 形成背景。
-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地方豪强并起,形成许多割据势力。
-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一些地方势力不断壮大,如袁绍占据冀州,曹操占据兖州等。
2. 三国形成过程。
- 曹操统一北方。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他招募流民、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用许攸奇袭乌巢之计,烧毁袁绍粮草,大破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曹操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于公元208年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后,退往夏口,与孙权联合。
-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二、两晋的政权更迭。
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 西晋建立。
-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 西晋统一全国。
- 西晋建立后,于公元280年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 西晋的统治危机与灭亡。
- 统治危机。
-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政治黑暗。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
- 西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沦为流民。
少数民族内迁后,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 八王之乱。
- 晋惠帝时,发生了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战乱历时16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也给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提供了机会。
- 西晋灭亡。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清单】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一、三国鼎立及形势变迁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魏 220年 曹操之子曹洛阳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蜀(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灭蜀吴 229年 孙权建业 280年西晋灭吴二、西晋的短期统一(266316年)(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
(2)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灭亡: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自此, 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治分立时期。
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三、东晋(317420年)与南朝(420589年)(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制度: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南朝: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原因条件:①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劳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发展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2、西晋(266-316年)的短暂统一 3、民族融合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317-420年)2、士族制度3、南朝更替 4、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北方十六国 2、淝水之战 3、北魏(386-557)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 4、北朝 5、581年,隋朝统一
5、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 裂割据局面。
作
业
1.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名称、都城、疆域?
2.概述江南开发的原因、意义。
3.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意义。
4.概括该时期民族融合的方式、意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317-420年)
2、士族制度:南逃的北方高门士族(王庾谢桓)轮流执掌朝政。
3、南朝的更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南方经济的发展 原因:(1)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2)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北方十六国
2、淝水之战 ( 383年)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
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东晋仅以八万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的成就。 重点: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时空观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搜集史料,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的史 实。 历史解释:搜集材料,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培养归纳知识、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认识到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
高中历史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
不足问题,招引周边民族入塞
二、东晋与南朝
1.衣冠南渡 2.宋齐梁陈 3.江南开发
1.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 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 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 治的变态
第5课 三国两晋第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5课
历 史
时 空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风云 2.西晋动乱 3.五胡内迁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魏(220-266):
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
(2)蜀(221-263):
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匈奴 前赵、北凉、夏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
鲜卑 南燕
十六国 羯 后赵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賨 成汉 汉 前凉、西凉、北燕
五胡学习中原制度
(1)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祖、
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资治通鉴》
民族隔阂仍然存在
(2)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3.江南开发
影响:
1.促进了民族融合(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 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2.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 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1.五胡十六国 2.淝水之战 3.北魏统一 4.孝文汉化 5.北朝结束
1.五胡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 先 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十六国”。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__交__往__交_流__交__融__的历史趋势,大 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_隋__唐_盛__世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图示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学术情境】 西晋速亡原因 《资治通鉴》记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 以职任。” 思考:上述措施的实施与西晋速亡有何关系?
3.江南开发
原因
北方战乱,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___技__术___,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表现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
进步。
影响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__河__南_岸___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__长__江____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 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1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建立
曹魏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 魏,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 蜀汉 仍为汉,史称蜀汉,简称
蜀。
都城 洛阳
成都
势力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 立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 主要在北方。
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南 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 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 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1)长期的分裂割 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末年
朝廷内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社会底层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本课时空坐标:
北朝(439-581)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吴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汉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263--316)
(1)统一历程 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Hale Waihona Puke 史料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问题:阅读以上史料,试回答秦汉时期物资贫乏的江南到了宋 代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财富根本?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地区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质量的统一”,你如何看待?
一、三国与西晋
3、 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
(1)八王之乱
释义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 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 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 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 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 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三国西晋历代皇帝
晋怀帝司马炽
西晋孝怀皇帝司马炽〔284-313年〕, 字丰度,西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公 元307-311年在位。为司马炎的第二 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 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 司马炽被扶植为帝,改年号为“永嘉〞。 在此期间,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 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 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 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 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 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覆没。六 月,匈奴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 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313年,晋怀 帝被刘聪用毒酒毒杀,享年30岁。
蜀汉后主刘蝉
刘禅〔shàn〕〔207-271〕即 蜀汉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 〔?魏略?〕。小名阿斗。刘备 之子〔非长子,刘备的长子是 谁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屡次被 吕布以及曹操俘虏〕,母亲是 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 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 在位。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 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 乐公。
晋惠帝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河 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 二代皇帝,公元290-307年在位。司马衷 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 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 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 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 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 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 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 位,诛司马伦及其子。又由诸王辗转挟持, 形同傀儡,受尽凌辱。306年,东海王司马 越将其迎归洛阳。307年,惠帝去世,相传 被司马越毒死。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 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 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 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 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 统一中原做出重大奉献,同时在北方屯 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 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 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 的祖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
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 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记中人谓“先世避 秦时乱”,所指实是苻氏前秦……
见《金明馆丛稿初编》
南朝
政权的更迭 士族的衰落
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国号宋。 公元479年,宋大将萧道成夺取政权,建立齐朝。 公元502年,萧衍建立梁朝。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
匈奴:汉-前赵(刘渊)
夏(赫连勃勃) 北凉(沮渠蒙逊) 鲜卑:前燕(慕容皝)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南凉(秃发乌孤) 西秦(乞伏国仁) 羯: 后赵(石勒) 氐: 前秦(苻健) 后凉(吕光) 賨: 成汉(李雄) 羌: 后秦(姚苌) 汉: 前凉(张寔) 西凉(李暠) 北燕(冯跋)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政治上:举贤不出世族 琅琊王氏:王导、王敦 颍川庾氏 :庾亮、庾冰等 谯国桓氏:桓温等 陈郡谢氏:谢安 经济上:特权
法律上:用法不及权贵
皇权同士族的矛盾:王敦、苏峻之乱
二、两晋
4.东晋的偏安之局
王敦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南朝宋
• 399年 五斗北府兵将领刘裕驰援,败之。
• 402年 桓温子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孙恩败死。 • 404年 桓玄篡晋称帝,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讨桓玄,玄败死。 孙恩妹夫卢循率余部航海攻占广州。 • 405年 蜀地兵变,拥戴谯纵为主,称成都王。 • 409~411年 刘裕北伐,灭南燕。卢循乘虚北进,屡败晋军,进逼建 康。刘裕南还迎敌,卢循败死。
军阀混战的经过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8年,赤壁大战。
219年,擒杀关羽。
221—222年,夷陵之战。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首都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 帝,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一、三国与西晋 1、赤壁之战与三分天下 2、西晋的短暂统一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 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 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 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 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二、东晋与南朝 1、皇权的变态——士族专权
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尝盛车服诣僧达(琅琊王 氏)…(僧达)谓曰:“身昔门下驺人(马车夫)路庆之者, 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帝曰: “琼之无事谒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尔。僧达贵公子,岂可以 此加罪乎?”
——《南史》
二、东晋与南朝 1、皇权的变态—门阀专权 2、江南经济的开发
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尝盛车服诣僧达(琅琊王 氏)…(僧达)谓曰:“身昔门下驺人(马车夫)路庆之者, 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帝曰: “琼之无事谒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尔。僧达贵公子,岂可以 此加罪乎?”
——《南史》
——尾声:王僧达被孝武帝借故赐死。
南朝门阀士族衰而不僵的同时,皇权有所重振
《胡人采桑壁画砖》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砖画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动荡中的民族交融与孝文帝改革 2、南北朝的历史出口:政治变态的回归
阅读教材第 28 页“历史纵横”,思考“王与马,共天 下”的现象,说明了当时的皇权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为什 么?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2.西晋(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灭亡,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A.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C.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D.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形成原因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C.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4衰落:隋唐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5衰落原因A.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D.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E.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简要概括西晋统一三国的过程
简要概括西晋统一三国的过程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西晋咋就统一了三国这档子事儿。
那时候啊,天下分成了好几块,魏蜀吴三国鼎立,就跟那三国演义似的,可热闹了。
魏国呢,一开始挺厉害,地盘大,实力强。
可后来呀,慢慢就有点走下坡路了。
这时候司马家就冒出来啦!司马懿那可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儿,他在魏国那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啊,把权力慢慢都攥到自己手里了。
等司马懿挂了,他的儿孙们可没闲着,继续折腾。
蜀国这边呢,有个超级厉害的诸葛亮,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老想着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呢。
可诸葛亮再厉害,也架不住国力有限啊,他一死,蜀国就有点撑不住啦。
后来刘禅这小子,哎呀,那真叫一个不争气,没几下就把蜀国给弄丢咯。
吴国呢,一开始也挺厉害,有长江天险做屏障。
可到后来啊,内部也出了不少问题,什么争权夺利啦,乱七八糟的。
这时候西晋就瞅准机会啦!司马炎一咬牙一跺脚,嘿,咱干脆把这三国都给统一了吧!于是乎,西晋的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那场面,你想想,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喊马嘶的,多壮观呐!西晋的军队一路打过去,就跟秋风扫落叶似的。
蜀国没了,吴国还能撑多久呢?最后也只能乖乖投降啦。
就这样,西晋成功地统一了三国,结束了那个混乱的时代。
你说这历史啊,有时候就跟那戏园子似的,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
司马家在这出戏里可算是唱了个主角,把三国都给收归囊中了。
这统一的过程可不简单呐,充满了权谋、智慧和勇气。
要是没点真本事,还真干不了这事儿。
咱回过头来想想,要是当初诸葛亮能多活几年,要是刘禅能争点气,要是吴国能再厉害点,这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可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要是呀!历史就是历史,它就这么发生了,谁也没法改变。
不过咱从这西晋统一三国的过程里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比如说,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要懂得抓住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啊,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光靠一个人可不行。
这就是西晋统一三国的过程啦,听起来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嘿嘿,历史就是这么有魅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呢!。
第5课三国与西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三国与西晋时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通过学习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奋发向前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学会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学会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故事性的叙述,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影视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存在片面理解。
2.提问学生:“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分析各个战役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与西晋时期某一历史人物的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曹操统一北方
• 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 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收其精锐 为部下,号“青州兵”。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 杰出才能: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逐 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建安五年(200)官渡之 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乘胜追击,陆续攻 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 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为根据地的少数族 乌桓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刚刚移出藏经洞的汉文写卷
1900年 1900年5月26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道士王圆篆在敦煌莫高 26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窟第17 17窟 现编号)中偶然发现了一个“藏经洞” 窟第17窟(现编号)中偶然发现了一个“藏经洞”,里边藏 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历代文物四五万件. 11世纪的历代文物四五万件 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历代文物四五万件.这是人 类文化史上的大发现。 类文化史上的大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出土文献与此前后 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汉晋木简、 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汉晋木简、明清档案被并称为二十世 纪中国史学“四大发现” 纪中国史学“四大发现”。
二、法令严明,赏罚必信 法令严明,
•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 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 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信奉申、 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信。不论何人犯法,都严惩不贷。 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 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 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 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这些措施保证了蜀国政治上 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第二节 诸葛亮治蜀
• 一、辅佐蜀汉,三分天下 • 二、法令严明,赏罚信 • 三、平定南中,巩固后方 • 四、以攻为守,多次北伐
诸葛亮像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
一、辅佐蜀汉,三分天下 辅佐蜀汉,
• 诸葛亮 (181~234) (附图) 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 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 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 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 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 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 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 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 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 他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后从荆州率军溯江 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迁军师将军。 刘备出征,常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证供给。刘备称帝,任 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 亮。当年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 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敦煌遗书究竟有多少,历来缺乏精确数字。 据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并成先生统计,敦煌遗书与 纸卷画约有4.77万多件,藏文箧页9,648页,主要分藏于英、法、俄、 日、美、丹、韩,中等8个国家,其中有五分之三在国外,中国现仅存2 万件。在所有的盗宝者中,要数斯坦因盗窃的数量最多,而以伯希和盗 窃的价值最高。伯希和曾为法国中国学权威沙畹的高足,当时虽只有27 岁,却懂得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曾多次来到敦煌,是法国, 乃至整个欧洲著名的汉学家。他精心挑选并盗走的遗书是最精华的部分, 有许多孤本,且有19%的遗书标有年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藏经洞文物之
藏经洞文物之
藏经洞文物之
敦煌吐鲁番学
• 是指利用敦煌吐鲁番地区发现的文献文物资料,解决涉及面 极广的各个学科的历史问题的综合性科学。 • 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学问,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军事、宗教、民族、语言文学、科技、艺术(音乐、舞蹈、 绘画)、文献、考古等。特别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关系密切。 • 从内容上,上起十六国,下至元代,连绵一千多年。是研究 我国中古时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和意识 形态的百科全书。 • 是我国的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许多文物被外国学者带走, 迅速传播到世界,成为国际性显学。
[接上页] 接上页]
•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 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 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 乡品高者做 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 人尊重;乡品卑 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 受人轻视。 • ④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 可随时予以升品或 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 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 官之 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 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 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完]
三、曹操崛起的原因
• 曹操根据毛玠、苟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 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 许。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 • 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许多州郡, 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著有兵书十万 余言。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 变化如神”。 • 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 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 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 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因此,他又不完全 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 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 手下人才济济。 •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 臣,不赏不战之士。强调“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在此思想指导 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 严厉打击。
敦煌吐鲁番文书
• 敦煌文书是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文物文书数量有4万件 之多。内容上起十六代,下至北宋,其中佛教经卷占95%, 还有道教、景教、摩尼教等。还有经、史、子、集等汉文古 文献多种。文字有汉、藏、回鹘、于阗、龟兹、粟特、突厥、 梵文等。 • 英、法、俄、日等闻风而动;斯坦因、伯希和、鄂登堡、大 谷探险队对这些文物进行了掠夺,成为中国“学术之伤心 史”。 • 吐鲁番墓葬星罗棋布,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依稀可见。这里 陆续出土了大量文书。 • 这些文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资料。 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
三国主要战役图
四、九品中正制
• 1、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 2、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1、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 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 至西晋渐趋完备, 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 要内容为: • ①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 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 由本地人充当, 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 一般 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 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 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 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 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 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 据家世、 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 “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但类别 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 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 尚可算高品(上品), 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接下页] 接下页]
• 陈寅恪先生 的主要著作:
• • • • • • • 寒柳堂集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先生
1939年暑假于香港 1939年暑假于香港
唐 长 孺 先 生
周一良先生
谭其骧先生
汤用彤先生
第一节 曹操的崛起
• 一、曹操的身世 • 二、曹操统一北方 • 三、曹操崛起的原因 • 四、九品中正制
[接上页] 接上页]
•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 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 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 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 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 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 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 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 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 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 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 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 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完]
2、九品中正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