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品】省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及基知识整理大全-超全.doc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常识那可是个“大宝藏”,咱们一起来好好挖一挖!说起文言文,不少同学可能会觉得头疼,那些之乎者也,仿佛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但别怕,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知识整理清楚,你会发现文言文其实也挺有趣的。
先来说说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就像是房子的基石,特别重要。
比如说“爱”这个字,在古文中可不仅仅是咱们现在说的“喜爱”哦。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里的“爱”是“敬重”的意思;“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则是“爱护”。
这就好比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份,实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不一样。
再讲讲虚词。
虚词就像调味料,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作用可不小。
像“而”字,能表并列、承接、转折等等。
“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表并列;“人非生而知之者”里,“而”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又表转折。
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七十二变,让人捉摸不透?还有通假字,这可是文言文里的“小魔术”。
比如“距关,毋内诸侯”,这里的“距”通“拒”,“内”通“纳”。
就好像是古人跟咱们玩的文字游戏,得细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词类活用也是个重点。
名词可以作动词,动词可以作名词。
“沛公军霸上”,“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就活用为动词“驻军”。
是不是感觉文字都变得活灵活现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判断句,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还有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
这些句式就像是给句子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得学会辨认它们。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有个同学,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因为没搞清楚一个实词的意思,整篇文章都理解错了,结果题目错了一大半。
当时他那个懊恼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好,不然在考场上可就要吃亏啦。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也不能忽视。
比如官职的名称,什么“尚书”“侍郎”;还有礼仪制度,像“稽首”“顿首”的区别。
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书写形式,使用古代汉字和句法结构。
-以典籍、史书、诗歌等文献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理解方法:-熟悉常见古词句、成语及其含义。
-注意上下文推测词义。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
-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主谓宾关系。
3.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起来。
-比拟句: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特点。
-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的描述。
4.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用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思想、情感等。
-借代:用一个跟所指事物有关的词来代替所指的具体事物。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思维。
-叠字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表达效果。
-行文递进:通过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地阐述,使文章内容得到发展。
5.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例子:-比兴:如“百川归海”、“风花雪月”等。
-借代:如“中华民族”的“华”代指中国。
-拟人:如“大漠孤烟直”、“春水初生”等。
-叠字句:如“碧沸池波”、“锦绣前程”等。
-行文递进: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特征逐渐深入展开。
以上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归纳。
在学习文言文时,还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作品,多做习题和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扩充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积累并熟悉常见古代汉字、成语和修辞手法,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word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例:①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表现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鄙陋。
常用作谦词。
今义:指人品质恶劣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食①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动词,吃。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③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名词,专指饭。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例:①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作动词用,腰佩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称王③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作动词用,穿、戴(2)名词+“之”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策.之不以其(《马说》)“策”作动词用,鞭打(3)副词+名词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例:①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作动词用,保佑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作动词用,击鼓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作动词用,游水(4)所+名词名词前有“所”字,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作动词用,用网捕2、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名词后是动词,但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不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动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以下是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归纳:一、古代文化及其背景1. 对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全面了解古代文化需要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制度和思想体系。
3. 古代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汉语的古代书面语,采用古代汉字的规范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严谨。
三、古代文言文名篇赏析1. 《孟子·梁惠王上》:介绍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强调仁义和君臣之道。
2. 《战国策·秦策二》:记录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政治权谋。
3. 《诗经·离骚》:描写屈原的离骚之思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追求自由的愿望。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把握上下文意义: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典型语句,要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2. 翻译和解读:在阅读文言文时,要能够准确理解和翻译句子的含义。
3. 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文言文使用的语法和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掌握。
五、文言文作文技巧1. 了解作文题材和要求:作文题目中会给出具体的要求,例如议论文、记叙文等,需要根据要求来选择题材和进行写作。
2. 注意文言文的格调和语言特点:文言文作文要求写作语言精练、含蓄,使用古代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理清写作思路和结构: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合理组织内容结构。
六、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1. 《史记》:汉代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人物有很大帮助。
2.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有重要意义。
3.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探讨人生哲学和自然观。
通过以上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和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全面地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配偶。
“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兵甲已足”)。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用字习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蚤”通“早”(“蚤来”即“早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转折(“而青于蓝”)、承接(“锲而不舍”)、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之作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助词(“怅恨久之”)、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有“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因为”(“以其境过清”)、“凭借”(“何以战”)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被动句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跑”“败逃”,这里作名词“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完整word)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doc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语文知识梳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20.方式:立、(可反点、据、)21.文的文章的构:分、分、分;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式。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部编版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一、前言众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重要载体。
而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更是学生们扎实古文基础,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部编版高中教材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即旨在对部编版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于文言文有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1. 文言文的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或古代文学语言,指的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语言,主要是指先秦至清初时期的文学作品所采用的语言。
在我国文化史上,文言文一直被奉为国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繁体字:古代文言文采用繁体字,与现代简体字有很大区别。
(2)多音字:古文中的很多字有多种不同的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3)破词法:古文中常采用破词法,即将一个词分为两部分,以便与韵脚相对应。
3.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结构等。
这些句型在文言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古文阅读与理解的基础。
4. 文言文的经典作品部编版高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左传》、《诗经》、《礼记》等,这些作品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要善于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善于利用修辞手法进行推测,善于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6. 文言文的语法及修辞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例如句子的成分顺序、使用的时态、语气等。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并运用。
7. 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我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当代社会,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关注,很多人士致力于文言文的研究与推广,希望能够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古典文学作品以及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文言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古文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文学体裁,与白话文相对应。
2.古典语法:文言文运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3.熟读经典:学习文言文需要熟读经典著作,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二、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文言词类: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其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变化形式较多,需要特别注意。
2.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主谓宾结构为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同时还有倒装句、省略句、多谓句等特殊句式需掌握。
3.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虚词,如之、乎、者等。
了解其用法和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具有帮助。
4.句末语气助词: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语气助词,如乎、矣、焉等。
掌握其用法和词义有助于理解句子的语气。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和夸张: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如雷贯耳”、“百思不解”等。
2.排比和对仗:排比和对仗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和对称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修辞效果。
3.借代和拟人: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和拟人的手法,用物象来代替其他意义或给事物赋予人的性质。
4.夸张和夸张:文言文中,夸张和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言过其实以达到修辞效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词语理解:阅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僻、古怪的词语要注重理解,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等途径来增加词汇量。
2.句子结构分析:分析句子的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特别是较长的复杂句。
3.上下文的理解: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推测词句的意义,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4.熟读经典:阅读并熟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对于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风格和特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门必修课程,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而要学好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中语文中常用的文言文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一、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在文言文中,语序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词类1.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同时,名词还有阴阳性之分,例如“夫人”是阴性名词,“君子”是阳性名词。
2.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指有实际意义的动词,例如“行”、“来”、“得”等。
而“虚词”指没有实际意义,用于连接语义意义或起到辅助语法作用的动词。
3.形容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可以放在名词前面,形容名词的属性和品质。
同时,形容词也可以用来作定语或补足语。
4.副词:文言文中的副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或句子中间,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作用。
三、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其中,陈述语气是最常见的语气形式。
四、句式文言文中句式的特点是多样化,并且句型结构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
文言文常用的句式包括典型结构、行文气势、迂腐文风和写意性表现等。
五、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被比喻事物去形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中,比喻使用得很频繁,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2.夸张:夸张是指过分渲染和放大事物的表现形式,用于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3.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或段落中连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表达同一意思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被广泛应用于修辞和表达。
4.反问:反问是指在表述语句之前,加入一种强烈的质疑、否定或疑问的修辞手法。
在文言文中,反问常用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总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以“故”为例,可表示“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如“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是“缘故”;“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旧的”。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用法。
(1)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3)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动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4)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变绿。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影响。
1、而(1)表示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2)表示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3)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2、之(1)作代词,如“执策而临之”。
(2)作助词,“之”的助词用法较为复杂,有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3)作动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是“到、往”的意思。
3、以(1)表示凭借,如“何以战”。
高一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清单
一、基础概念
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3. 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和地位
二、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1. 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修辞手法和常见句式的运用
3. 典故和典型引用的含义和背景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 字词理解与翻译技巧
2. 句子结构理解与分析方法
3. 理解篇章结构与逻辑关系的技巧
4.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把握和推理能力
四、文言文的作文技巧
1.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技巧
2. 古文选材与题材的处理技巧
3. 文言文写作中的段落结构和衔接手法
4. 作文语言的整体协调和风格把握
五、名篇名句的欣赏和解读
1. 古代文学名篇的赏析和解读
2. 诗词曲赋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名句的背景和内涵解析
4. 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六、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
1.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介绍
2. 文言诗、文言文的名篇选读
3. 古代文人的传记和作品推荐
4. 官方文献的阅读和解读范例
七、考试技巧与备考建议
1. 高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命题特点
2. 考试中常见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3. 备考阶段的复习计划和方法指导
4. 文言文学习的长期规划和方法建议
总结:
通过对高一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概念、词汇、句式、阅读技巧、作文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我们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其实也并非难以攻克。
以下是对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3、通假字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为“像翅膀一样”。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作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意为“认为……美”。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2、何作疑问代词:“何”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实词一、古今异义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
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
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
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
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
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
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
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
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
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
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
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
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
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
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与基知识整理大全-超全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高中考试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考试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它是在中国古代用汉语写成的文学作品。
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最主要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繁多。
古文书面语汉语的词汇量很大,很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失传。
2. 句法复杂。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使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和成语。
3. 注重文雅及礼貌。
文言文重视文雅和礼貌,有很多礼貌用语和虚词,使文章显得庄重严谨。
4. 运用典故。
文言文中广泛地运用典故,这也是增加文章庄重感和文雅感的一种手法。
以上是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这也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了解和理解。
二、《史记》中的典故《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著作,由司马迁所著,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体例完备、系统完整的通史体著作,它除了记载中国历史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对中国文学史和文言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中,有不少的典故经典和成语用语。
如“穷则变”、“古为今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
这些典故的使用,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人提供了不少的表达素材。
三、《孙子兵法》对文言文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的经典作品,它由孙武所著,被誉为古代中国的军事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兵学上,其在文言文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及比喻来阐述其兵法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兴师动众,唯利是图”等等典故。
这些典故既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体现了孙武高超的文学修养和军事智慧。
四、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凸显了文章的文雅和庄重。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五、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文言文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26。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28.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17.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跑;今:行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劝学》19.金就砺则利古:指金属制的刀剑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检查;今:探;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鸿门宴》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兰亭集序》30.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31.向之所欣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归去来兮辞》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常见实词归类《烛之武退秦师》①及郡下,(守,i舶口此(陈述)说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②停数日,辞去(告别)③不辞劳苦(推托)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①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勾践灭吴》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懂得)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④孰为汝多知乎(通“智”)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复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①果行,国人皆劝(劝勉)②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①自杀未遂(成功),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就)③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面对)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邹忌讽齐王纳谏》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朝廷)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读zhao,早晨)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实在)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示假设)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纵横)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才,刚刚)①若有作K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美好)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搀杂)《触龙说赵太后》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①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18.③目似瞑,意暇甚(相当,很)④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①少时,一狼径去(表示时间很短)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③老臣K息舒祺,最少,不肖(读shoo,年龄小)①何异断斯织乎(不同)②永州之野产异蛇(特别的,特殊的)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④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别的,另外的)《季氏将伐颛臾》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急速)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仅仅,只)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24见②曹刿请见(召见),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现)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②过犹不及(超过)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④是谁之过与(过失)⑤无乃尔是过与(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访,探望)《寡人之于国也》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6.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读c,密)①百发百中(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①非我也,兵也(兵器)兵②穷早黩武(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④草木皆兵(兵士)①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劝学》,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31.绝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ang,竭力,勉强)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假如,如果)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K五日)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35.闻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过秦论》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④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失、丢失) 40·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③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读duo,计算)41.度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读du6,揣度)《鸿门宴》①万事如意(顺、随)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