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word教案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识地震与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规划交通线路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演变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创设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

2. 利用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3.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4. 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第二章:山地与平原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平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地与平原的特征。

2.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与平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与平原的差异。

2. 讲解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分析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山地与平原的特征对比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高原与盆地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盆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高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盆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与盆地的特征。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精品).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精品).doc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 海洋
生长边界




步骤
内容
教学方法
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阅读课文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完成大屏幕中“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的内容。
自学法
锻炼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和记忆能力。
内力作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
1、板块构造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2、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熟记。
3、板块运动形成了哪两种基本关系?分别形成了什么样的边界类型?
师生共同研讨不同边界类型形成的不同地形。
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红海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六大板块的名称和特点,板块的边界的类型。
3、通过探究理解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板块运动及其与地形关系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探究二:1、东非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陆地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2、按照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检验自我: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研学、
导学、
检验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巩固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激发探究意识。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记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认识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

【学习重难点】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列举流水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2.列举风力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3.试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并解释成因。

4.把自己见过的一种地貌类型描述一下(可以画素描图,也可以展示图片)5.例举两个人类改造的地貌的例子。

三、自我检测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

(3)C图地貌为地貌,其原因是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图地貌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其成因是。

(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2.2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2.2地球表面形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学
先学后教,提高学习效率,便于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较深的认识到千姿百态的地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的形成过程,但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在内力的作用下形成后就此结束了吗,伟大的大自然还会有哪些形式塑造我们的地形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下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动画演示能形象的展示其原因和过程。通过合作探究检验学习效果,增强学习效率和兴趣。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5分钟)
1、简单介绍地质构造的感念
2、Ppt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以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3、Ppt演示断层的形成过程
4、Ppt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1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这些图片
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小组阅读总结形成这些地形地貌的能量来源(5分钟)
学生阅读之后教师ppt展示内外力作用的几组图片让学生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物质是处在不断运动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形。
难点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形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图片展示各种地形,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并图片初步展示下一节中的外力作用下的几幅美丽的图片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清徐中学贺文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 了解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了解不同类型山地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读图比较,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 通过读图和演示,分析和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收集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认识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科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2. 通过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确立利用和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主要地形的形成。

2.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并能说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关系。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弯曲的河道、壁立的山峰,地球上类型多样、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原因(板书)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课本36页,独立完成下表:点拨:地球上的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主导地球面貌的。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科学家们经过努力探索,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出了许多结论,提出了许多理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出示世界地形图,从各大洲的轮廓看,你有什么认识和想法?)(讲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图七3.实践意义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侵蚀作用为主: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沉积作用为主: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点评】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框架1. 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洲的分布特征•海洋的分布特征2. 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概念解释•形成原因•特征3. 地表形态的分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4. 内陆河流•概念解释•主要河流5. 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地下溶洞湖二、教学目标•了解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以及各类型的地形特征;•了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了解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教学难点•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组合法;•问答互动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先进一步导入“地球表面的构造”这一主题,设计一组课题,分别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表面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比如: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对地球表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

2. 课堂探究(1)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世界、中国等地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提出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学生听课笔记进行补充介绍。

(2)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特征教师简要讲解地中海式海岸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

并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态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3)地表形态的分类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比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等。

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或分析图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各种类型地形特征。

(4)内陆河流教师向学生简单讲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内陆河流的形态特征、流域水系、河谷形态等。

(5)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湖泊图片、地图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类型湖泊的形态特征及地质背景,比如: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等。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

2.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表面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学生选择一个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实例,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山地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山地地形的特征: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深刻等。

2. 山地地形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性差异等。

3. 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农业、旅游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山地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山地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山地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山地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第三章:平原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形的特征: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等。

2. 平原地形的成因: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

3. 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城市发展、交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平原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平原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平原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平原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湘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5.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3.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提问导入】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学习,学生普遍对地形、地貌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图片、实例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2.提问:“大家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形态?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地形模型,亲身体验地形地貌的变化。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地形形成的原因。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全面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设计

课题:2.1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教育目标:本节课学习内力作用与地标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掌握褶皱,断层的表现形式和变化。

3、理解背、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解释宏观地形教学难点:从内、外力分析“背斜”“向斜山”形成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活动探究,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课前导习:展示我国各区域的山脉、峡谷等地形单元,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六大板块区分记忆(2)板块学说基本理论(3)板块运动与地分组活动: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分析: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学生讨论并作答:老师补充讲解:裂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海洋海岭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高大山脉陆-海——海沟、岛弧、海洋山脉板块示意图:略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师提问:(1)什么是皱褶?背斜、向斜?(2)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学生自主作答教师纠错:图略背斜:岩石向上弯曲隆起。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凹陷变形。

教师提问:什么是地形位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学生活动:依据课本P39活动示意图,分组讨论并作答。

图略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最终形成谷底。

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而两侧被侵蚀,最终成为山。

教师提问:何为断层?P39页定义概念地垒{断层{ 举例地堑{概念举例3、地质构造与生活运用:背斜:储气,挖隧道。

向斜:储水。

断层:地下水易出露但水库,房基、隧道等应避开断层。

课堂练习:见多媒体软件、板书设计:挤压碰撞---板块运动——{ 张裂-----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褶皱------ }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断层---课堂作业:1.完成固学案2.22.预习下节内容。

3.背诵相应知识点。

课题:2.2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二、章节内容:1.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第二章:山地地形山地地形的特征山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第三章:平原地形平原地形的特征平原地形的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第四章:丘陵地形丘陵地形的特征丘陵地形的形成原因丘陵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第五章:盆地地形盆地地形的特征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三维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堂讲解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七、章节内容:6. 第六章:高原地形高原地形的特征高原地形的形成原因高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丘陵与山地的区别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差异丘陵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8. 第八章: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差异平原与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9. 第九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 第十章: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八、教学目标:1. 理解高原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区分丘陵与山地、平原与盆地的地形差异及其影响。

3. 掌握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干旱,用水非常紧张,乙村开始打井,打到了哗哗的地
我们来判断一下,人工湖属于地质构造吗?填海造陆呢?火山呢?
构造的类型——断层
断裂—错位。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
盆地、谷地
】为什么甲村打不到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带。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