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商业和政策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件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高考历史必修2复习(共36张PPT)
①农村: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城市商业:商贸大城市和 工商业大市量镇涌现。 ③金融货币: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④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⑤出现 徽商、晋商、闽商等区域性商人群体。 ⑥对外贸易:政府先后推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
外贸渐趋萎缩。
2.出现的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在 苏和杭州州等地出现。
3.本质特征: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 雇关佣系。
4.明清发展状况: 缓慢发展,处于 手工工阶场段。
图示解说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古代商业发展变化表明唐代重视商业管 Nhomakorabea,有时空限制
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 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
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城市具有什么显著特点?
城和市分开。城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 市的规模小,地位低。
问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与前代相比具有哪些新变化。
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探究】古代“市”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
机构 。市舶司
5.宋朝:
①农村: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城市商业: 坊、市界限彻底打破,夜市普遍。 ③金融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④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发展概况
6.元朝:
①城市商业: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②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古代对商业的支持政策
中国古代对商业的支持政策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虽然大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也会根据形势对该政策进行调整,实行一定程度的“惠商”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下是部分具体的政策措施:
- 统一货币:各朝代都有统一流通的货币,如秦朝的圆形方孔钱、唐朝的开元通宝等。
- 开放政策:唐朝对外开放,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商人,使商业得到快速发展。
- 扶持政策:统治者实行相对宽松的扶商政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繁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但始终是以农业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特点
冶铸业的发展
•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 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
就;青铜铸造工艺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后赵,、
南燕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东 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魏晋时期,炼钢技术 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 隋唐: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 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 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炉场一日可 出铁六七千斤
制漆与造船
• 制漆业: • 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红漆碗。周
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战国:出 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 造船业:隋唐: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海船,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北宋造 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 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
其他方面
• 造纸业:两汉前期已有纸张,东汉蔡伦改 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取代简 牍成为主要书写工具。北方的洛阳、长安, 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
•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 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 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代封 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 但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 魏国的改革措施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 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 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 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 秦朝时修灵渠 • 隋朝朝开通大运河 •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 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 • 元朝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 通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一、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简史中国的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
商业活动在夏商周时期逐步发展,商业日益繁荣,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已经流通,商业活动愈加繁荣。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货币统一标准,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汉代开始出现了丝绸之路,商业活动逐渐走向繁荣,唐代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舟车交通通畅,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商业经济再次发展,出现了金融、保险、票据等现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方便。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出现,商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古代商业经济主要内容1.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在古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河流和陆地两种为主。
商人常常选择从河流的上游运输货物到下游,最后使货物流通于各地。
而从陆地运输则需要人和马匹来完成,运输的时候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
2.货币的创制和流通货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布匹,随后是青铜、银、金等金属铸造的货币。
汉朝时期,开始流通刀币,唐代开始流通铜钱,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纸币,并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3.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古代商业贸易方式主要是赊销和换市。
赊销是指货主先把货物给商人,商人把货物卖出后,再把钱给货主。
换市是指商人把自己的货物和别人的货物交换。
随着金融贸易的发展,又出现了贴款和现汇的交易方式。
4.商会的出现商会是为了共同经营和管理商业事务的组织形式。
商会一般是由同行业的商人组成,共同管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
商会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古代商业经济的影响商业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交通运输、货币的流通,也加速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文化升华。
2021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A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解读以下图信息,明白得正确的有( )①印刷业中利用活字技术②显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治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2.有学者以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朝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以下记载中最能表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向,俱是铺席生意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因此便往还而通贸易3.历史上的四川是地灵人杰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
以下哪些材料能够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②“交子”的显现反映了那时四川商品经济的进展③苏轼的文学成绩可以够作为那时四川文化进展的研究资料④《蜀道难》形象地刻画了那时四川的交通状况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4.宋朝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那么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说明( )A.草市进展为镇级行政区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5.有学者说:“政治权利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C.商帮的显现D.重农抑商政策6.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做生意的普遍追求。
固然,从中亦可说明近代晋商衰落的缘故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完全瓦解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慢慢松弛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存D.投资周期太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存7.汉代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需一只黑一只白。
汉代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提倡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8.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因此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某某市期初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B[材料中未涉及交易场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材料“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和“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反映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监管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材料中“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一中期初)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A.长安、某某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某某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D[根据材料“《送蜀客游维扬》”“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可知引文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出现,出现了某某和益州等大都市,即某某和某某,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某某、某某、临安,故A、B、C三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X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X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X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高三如何高效复习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2课件:2-1-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基础梳理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________产生。 3.西周:商业由________控制。 4.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 现许多大商人;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解析】西汉商业活动的背离性(政府政策的抑制和 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实践中商业活动的发展有 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 1.秦代:用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________有专门的管理机 构。 3.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________,但也实行行政 管理。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4.唐宋: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打破时空限制,商业 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还有 定期________。 5.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鼓开市,开始贸易活动;傍晚日落前,关门闭市,停止 贸易活动。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 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旧 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 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019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练习卷语文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答案】A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答案】C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答案】B4.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
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
这反映出唐朝()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答案】B5.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以获悉()A.突破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B.促进了江河沿岸富家大户的形成C.草市交通便利,政府往往任其发展D.唐朝后期草市已获得了一定发展【答案】D6.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A.茶叶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中国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答案】C7.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
古代中国商业
宋元
明清
阻力: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们经常面临着人身财 产安全的威胁。
汉代丝绸之路
大秦
康居
大 宛
安息
大月氏
河西走廊
葱
岭
长安
宋元的海外商运
商帮
伴随几百年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 和数量增多,②商人队伍日渐壮大,③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 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④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 “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 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 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 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 量更好的保护自己, 于是商帮就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 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其 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 4.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 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易错易混提示 中国古代城市大都是政治性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 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明清时期,中 国才出现了工商业城市,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发 展。
( 4 ) “ 晓市 ” 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 “ 市 ” 的时
间限制。
比较不同?
唐长安城
市、坊界限明确 政治、军事功能
高考一轮复习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纲 1.商业癿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不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 1.古代商业活动
时间 远古 商代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表 现
西周 春秋战国
交易活劢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劢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 2.读表 •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名称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时间 不 同 点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 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 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 目的 统治基础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 来侵略,维护国家主 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作用 权;但限制了中国与 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 世界的交流,导致中 发展起阻碍作用 国的落后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 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都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含义
沿革
影响
• 2.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出现 表现 特征 明代丝织业发达癿江南地区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__________癿发展 雇佣劳动 关系癿存在,地区性、丌平衡性突出 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癿手段压制工商业 雇佣 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癿影响
缓慢原因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的变化 • 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 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最后 货币固定为金银。 • 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
影响
①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__________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
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4)4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商周:出现职业商人,政府执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春秋战国:城市兴起(基本上是政治中心),商业兴盛,私商取代官商,政府重农抑商。
3、秦汉前期: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长安城有东西九市,集中贸易,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
(空间限制、时间限制)4、南北朝:“草市”出现;5、隋唐: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盛极一时,长安城布局严整,有东市、西市,实行“市坊分离”,时空限制仍比较严格,后期扬州、益州(成都)繁华,“扬一益二”。
夜市产生。
“柜坊”(早期银行)、5、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
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坊制度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
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
对外贸易发达。
④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6、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④明朝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⑤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思维拓展】1、中国古代“市”的规律性变化2、比较唐宋商业活动。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推行时间:战国——清朝晚期(2)原因:中国古代王朝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3)推行目的:①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政治目的:保障国家财源、兵源,巩固封建统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高三历史古今中外工商业政策
古今中外工商业政策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知识归纳全面、规律小结简炼、热点冷点实用、高考题例映证、新题预测演练。
一.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1.大纲版:(1)先秦: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动业,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政治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中许多人口。
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
关键词(产品、市场、人口、商人)。
(2)秦汉(不作高考要求):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
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
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少数民族的贸易频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出现了五大名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关键词(交通、市场、民族、货币、都市)。
(3)魏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社会秩序稳定程度的差异(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商品经济与北方相比,相对比较活跃。
关键词(总体缓慢、南方活跃)。
(4)隋唐:国内陆路和水路交通方便;隋用五铢钱;唐高祖以后用“开元通宝”铜钱;政府设官员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店铺营业面积和买卖时间有限制;唐后期,出现了夜市、草市等;胡商(外商)遍布各大都会;当时黄河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是长安和洛阳;长安城里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开;武则天时,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船可进入市内;长江流域以扬州、成都为商业中心(扬州是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历史意义
井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土地制度之一,对研究 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均田制
起源与背景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为封建社会土地 国有制度,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历史意义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
内容与特点
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只 有使用权,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 农民需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
地主土地私有制
起源与背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 主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 要土地制度。
内容与特点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出 租给农民耕种,从中获取 收益。农民则需向地主交 纳地租。
历史意义
地主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 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 化。
土地政策的影响
社会影响
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例如,井田制加强了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均田制 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商业逐渐从官府 控制中解放出来,私商逐渐兴起。
秦汉时期
实行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但同时也鼓励对 外贸易。
隋唐时期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局面。
宋元时期
商业政策更加宽松,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 展迅速。
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商业发展受 到一定限制。
重视民生福祉
古代税收政策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现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 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民生性。
加强税收监管
古代税收政策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对现代税收监管提供了启示,政府应 该加强对税收征管的监管力度,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是指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扩展国力、寻求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开展文化交流的一系列行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对外开放的浪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以及宋朝四个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朝的对外开放秦朝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防务和商品贸易方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内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修筑了万里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其次,秦朝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引进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丝绸、宝石、药材等,丰富了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些开放政策为秦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对外开放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并从中亚、西亚等地进口了许多珍奇的商品和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高峰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贸易往来。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中东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和宗教思想。
同时,唐朝还派出大量的使节交往,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唐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朝的对外开放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以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对外开放方面,宋代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与临近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海上贸易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廊坊市高三统考]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十分明显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2.[2021·徐州市高三模拟]《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贵族之间不管是贿赂、赎偿、馈赠、献纳等经济交往,大都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而非货币。
这表明当时( )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国家政局影响货币形态C.小农经济制约商业发展D.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有限3.[2021·忻州市高三模拟]《唐律疏议》对民间交易有相关规定:如大宗商品买卖,须订立“市券”之类的契约,并经官府“公验”。
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违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据此可知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注重维护正常经济秩序C.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D.私法是法律的主要内容4.[2021·三明市高三模拟]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
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5.[2021·临沂市高三模拟]两宋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现金支票)、茶引(类似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检校库、抵当所等借贷机构,形成了官私兼备、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6课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核心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和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2.运用表格或脉络图总结古代市场和城市的变化。
3.深刻认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高考必备
高考命题特别注重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的考查。
探究古代商业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市场发展状况、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商业交通状况;商业城市状况等。
对于政策方面,高考特别重视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关政策对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三大相同点: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政策、都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都具有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探究案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训练案
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6、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7、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A. 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 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8、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 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
B.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9、汉文帝时,晃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舜。
但普通五口之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家贾所乘。
这表明在当时
A.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10、明朝徽商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攫取官位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
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列,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B. 明朝的制度环境
C. 科举改革创造机遇
D.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11、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
这
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