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位置》教学反思2.1认识上和下◼教学反思《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把学生模拟成动物,按照例1的位置坐。

让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就是,也许是因为刚刚入学,有极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入状态,尤其是在让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是时,有个别学生就只顾沉浸在自己是那一个动物,而根本就不听其他学生的,似乎这与自己无关。

在指名发言时怎样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习惯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特别提醒学生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2.2 认识前和后◼教学反思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让简单的东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教材动态化,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去感悟这样一个情景、多种感官来参与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我采用动画形式播放主题图。

这样学生很感兴趣。

2、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第一、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要学生体会出前后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它不是绝对的。

前后位置的改变应该有两层意思:(1)是比较对象的不一样。

(2)是方向变化。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课堂生成,促进思维发展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借助教材中剪星星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提出如果将分步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呢?生尝试写,师巡视时发现10一2 + 3,追问: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表示先计算2 + 3吗?为什么?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 + 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此时我们围绕“10一2十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 + 3。

( 2 )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十3。

( 3 )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 + 3 。

( 4 )画()表示先算2 + 3 ……大家想的办法都很好!面对这么多的符号,如果我们不说,外国人能看明白吗?看来应该找一个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后面的2 +3 。

大家想的跟数学家想的一样,用“( ) ”这个符号来表示。

它叫“小括号”。

教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

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二、注重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

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6篇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6篇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反思五: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一年级数学下册学习的重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中,都要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部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任务。

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并不困难,列式也比较快,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的还不错,但计算题出现了只做第一步而忘记做第二步现象,摘抄数,列竖式抄错数,但改后还不改下一步的得数及横式得数,还好是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这一错误现象的出现。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

巩固练习题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练习题来。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2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

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设计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创设现实有趣的活动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学习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园会”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

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讨论交流,探索算法。

十几减9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

因此,根据情境图列出的2个减法算式:15-9,14-9,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题来研究算法,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孩子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计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反馈时,有用直观图数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想加做减的,有用平十法的,孩子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利用小棒理解算理,突破难点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算理,为了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当学生讲到一种算法时,请学生复述后,我在投影仪上进行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四、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
.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谈话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情境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并体现了层次性。

不足之处: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

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

记学生: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

再设计: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习。

2、多学习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看一看》课堂反思 (1)

《看一看》课堂反思 (1)

2020-2021学年下期“学为中心”教师公开课教学反思记录班级: 1.7 学科:数学课题:《看一看》一一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第一节课。

本单元是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观察物体的内容,上册学生学习过上下前后左右的内容,对于方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些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相辅相成的。

本节课教材设计和安排了两类层次与水平不同的观察活动。

一是实物的观察,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是间接观察物体,如书中的“观察大象”----图中小猴子和小猫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头大象,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来辨别他们各自看到的大象是什么形状。

这是间接观察物体的活动,学生经历的“形成表象------观察实物验证”的过程。

实物观察是“看图观察”的基础,“看图观察”是实物观察的发展,因此课本在问题串的设计上都是让学生经历先从实物观察到“看图观察”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反思“看一看(一)”是学生初次学习观察物体,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是本课主要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故事导入,引发学习问题课始老师出示盲人摸象的情景图,老师讲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

通过有趣故事,巧妙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

引出“这四个人摸的是同一个大象,为社么他们说的不一样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能够说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出今天的课题:“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观察的方向不一样,观察的结果是不是也不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新的内容,观察物体的第一节课“观察物体(一)”。

二:阶梯式的学习层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024年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2024年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2024年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2.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3.第三单元:100以内的减法4.第四单元:混合运算5.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初步认识。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新课讲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数。

3.课堂小结(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1.导入复习100以内的数,为学习加法做准备。

2.新课讲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

进行练习,巩固加法运算。

3.课堂小结(三)第三单元:100以内的减法1.导入复习100以内的数和加法,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2.新课讲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减法运算。

进行练习,巩固减法运算。

3.课堂小结(四)第四单元:混合运算1.导入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混合运算做准备。

2.新课讲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

进行练习,巩固混合运算。

3.课堂小结(五)第五单元:解决问题1.导入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混合运算,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新课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进行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本册教案以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节《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节《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算理,经过课堂上的归纳整理,有效地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和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这两个环节都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对学生的表述特别是小组交流汇报的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梳理。

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但是需要让学生不仅对数有这样的感知,也能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的意识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加减关系,这就是本学期后面即将也学到的加减法关系,在这节课中进行渗透与孕伏。

在实际的教学中,“想加做减”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特别熟练的基础上的。

如果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特别的熟练,就会觉得“想加做减”的方法很简单。

整理和复习第三课时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节课在出示了题目后,大局部同学能够算出得数,但都是运用幼儿园的学习方法手指算法来完成的,这样的算法让他们的速度很难提高。

但我并不着急,调整课上内容,先让学生自由算几道题,让学生拥有了成就感以后,提出“谁能有更快的口算方法?”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开始充满信心,想要比式。

于是,我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然后选出组内高手在班里比赛,最后让同学们来介绍自己的口算方法,教师进展小结,引出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等,最后,让同学们自选方法展开学习,并将同一种方法的学生放在一起进展切磋练习,从而真正地掌握新的口算方法。

教学设计十几减9 (2)教学目标: 1、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利用加法、减法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 9+( )=15 (2) 9+( )=18 15-9=( ) 18-9=( ) (3) 9+( )=14 (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表达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学反思(精选4篇)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篇1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学反思一十几减9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教学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就引入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宠物小精灵作为学习伙伴。

通过小精灵请学生做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又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3.讨论交流探究算法。

由于很多学生都已经会算十几减九,因此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道题来研究一下你们是怎样算的。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4.巩固算法,强化训练。

在上一阶段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提出:“十几减9的算式除这几道还有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你喜欢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科目:数学任课教师:时间:主题观察物体反思内容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

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重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

这节课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通过观察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三个学生围桌而坐的座位排列形式,使桌上物体自然形成了前面、侧面及后面的三个方位,使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与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观察小动物这个环节,我让他们亲自从四个方向进行观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在体验中学生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由于座位和角度的原因,好多看到的有两个面。

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准备四人一组围在一起就可以每个人都看到一个面了。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教学反思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直观的物体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第三方“他”所观察到的及不能直观看到的更是难以辨析,所以这部分教学内容课本上虽然只有4页,但想让孩子掌握知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从实物到图片,从立体到平面,所有教具的准备都遵循一个原则: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课堂上,先让学生了解观察者的位置,也就是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侧面,这一点很重要,只有确定了观察者的位置,才能正确辨析所观察到的画面。

接下来,出示多种实物,也利用教室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看多说,学生很快找能用明确的特征表述自己所能观察到的画面。

对于自己看不到的,先让学充分发挥想象,在班级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摆出实物,让学生自己站在相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在活动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经验,并引导他们和同伴们分享,孩子们很快就发现确定观察者的位置很重要,只要找对位置,就算自己看不到,也能想象出看到的画面。

接着,从实物到平面图形,这时,不管是图中的哪位观察者,只要确定好观察者的位置,大部分孩子都能正确选择出图中的“他”所观察到的画面。

课堂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有个别同学思维混乱,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强化。

本单元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活动中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但在活动的组织上还应再严密些,活动的要求、目的应该明确,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指导及活动后的点评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分享与交流,学会自我管理。

数学课,要敢于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的数学课堂,不仅利于学生的成长,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调控组织能力,我愿意不断探索,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

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

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
第2单元教案反思
项目
内容
学情
分析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因此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计算。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卖气球”、“卖风车”、“套圈游戏”等小朋友在游乐园游玩的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十几减9的练习课…………………………………………………1课时
3.十几减8、7、6………………………………………………………1课时
4.十几减8、7、6的练习课……………………………………………1课时
5.十几减5、4、3、2……………………………………………………1课时
6.十几减几的练习课……………………………………………………1课时
第二层次,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第三层次,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单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认识钟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一幅学生放学回家后通过电话向老师汇报回家时间的生活情境图引出挂钟,通过对挂钟上不同时刻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正确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一年级组的三位老师在形成共案的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又各有特色地进行教学。

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2020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2020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

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

”“那好,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

”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

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

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平面画出的形状。

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本课内容是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在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结合已学图形,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十几减9‎(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维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9十‎9 9‎十2 9‎十5 9十‎8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 9十(‎)=13 ‎9十()‎=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

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9=)‎(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反思
襄州一中附属学校教学反思
标题:在自身中体验感知
教学内容:《左右》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自我评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的活动。所以,运用游戏的方法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先感知左手和右手说说左右手这对好伙伴在生活中是怎么搭配的。通过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器官,体验自身的左与右、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说说、摸一摸、做一做、摆一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为了突破左右的相对性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请学生到前面做游戏这一环节,从而来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二、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游戏过程中节奏稍快了,些反应稍慢的小朋友有点乱掉了。
2、上下楼梯的演示,目的性表现的不够明确;
三、教学重构
1、讲到相对性的时候,有的孩子说他们不是靠右边走的,我应该让有疑惑的同学去演一演,亲自在过道里走一走,不应该让其他的同学再去演一遍.
2、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和考虑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该多多加强课堂规范的引导,重视课堂上“说”的训练,让学生学习如何规范、简洁、准确地说好完整的一句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二单元各课时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二单元各课时反思

第一课时十几减9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第三课时十几减8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四课时十几减7、6教学反思:简化计算的思维过程.从详尽地说出计算步骤,到想到“破十”,说出得数:如12-5=7,12拆成10和2,10-5+2=7.也可以用口诀简化思维过程,直接说出得数。

退位减法是以进位加法为重要基础的,也要求学生口算十分熟练,因此要反复训练。

在课堂中我还制作了活动口算卡片让学生视算,或者我口报加数让学生听算;也发给每个学生一套1—9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每人出一张卡片,口算和是几,差是几。

第五课时十几减8、7、6练习课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条件,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究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设计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创设现实有趣的活动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学习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园会”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

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讨论交流,探索算法。

十几减9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

因此,根据情境图列出的2个减法算式:15-9,14-9,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题来研究算法,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孩子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计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反馈时,有用直观图数出结果的,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想加做减的,有用平十法的,孩子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利用小棒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算理,为了让那些学习有困难
的学生理解算理,当学生讲到一种算法时,请学生复述后,我在投影仪上进行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四、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