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政部会计司及中注协解读4国际内审师.doc
四、评价控制缺陷(一)评价控制缺陷的总体要求如果某项控制的设计、实施或运行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则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如果企业缺少用以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的必要控制,同样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者现有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
运行缺陷是指设计适当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者执行人员缺乏必要授权或专业胜任能力,无法有效实施控制。
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按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具体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上,就是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
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具体就是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其严重程度不如重大缺陷、但足以引起企业财务报告监督人员关注的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
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其注意到的各项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陷。
但是,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找单独或组合起来不构成重大缺陷的控制缺陷。
下列迹象可能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1)注册会计师发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2)企业更正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3)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4)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1)控制缺陷导致账户余额或列报错报的可能性;(2)因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导致潜在错报的金额大小。
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与账户余额或列报是否发生错报无必然对应关系,而取决于控制缺陷是否可能导致错报。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评价,不断实现内部控制自我提升——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是说君子能整天整日显示出自强不息的行为状态,是因为到晚间,也要保持戒慎,即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不要把过错带进第二天。
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报告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有针对性地督促落实整改,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偏离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举一反三,从设计和执行等全方位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
通过自我评价报告,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公布于众,树立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完全版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系列目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1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2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5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6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8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9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11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发布时间:2010-05-10健全组织架构奠定内控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组织架构指引?该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提出了哪些要求?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关于组织架构指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个现代企业,无论是处于新建、重组改制还是存续状态,要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
否则,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
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这就要靠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组织架构问题;或者,一个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当具备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01号——组织架构》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健全组织架构奠定内控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组织架构指引?该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提出了哪些要求?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关于组织架构指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个现代企业,无论是处于新建、重组改制还是存续状态,要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
否则,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
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这就要靠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组织架构问题;或者,一个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当具备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也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从组织架构开始。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和我国现代企业的实践证明,公司治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永恒的主题。
第二,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
串谋舞弊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颗“毒瘤”,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之一。
2004年11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中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期权交易巨亏案就是一个典型。
第三,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
一个科学高效、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可以使企业自上而下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采取控制措施予以应对,可以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及时、准确、顺畅的传递,可以提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力度和效能。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评价,不断实现内部控制自我提升——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来源:中国财经报《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是说君子能整天整日显示出自强不息的行为状态,是因为到晚间,也要保持戒慎,即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不要把过错带进第二天。
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报告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有针对性地督促落实整改,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偏离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举一反三,从设计和执行等全方位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
通过自我评价报告,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公布于众,树立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解读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1)—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1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2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3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4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4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6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6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8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8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8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9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0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0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1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2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3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137)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1 规范内控审计行为促进内控有效实施——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的增长点。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
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注册会计师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除遵守审计指引外,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准则。
审计指引共7章35条,并附有4份不同意见类型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阐明了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等问题。
本文对审计指引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解读。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与此同时,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并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从注重财务报告本身可靠性转向注重对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的建设,也就是通过过程的有效保证结果的有效。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甚至社会公众要求企业披露其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要求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
但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即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
我 评价 工作 提 出 指导性意
。
见
:
这 实 际 上就 为 内 部 控 制 评 价 工作 的 开 展 设置 了 专
第 关 于 内 部控 制 评 价 的 内 容
。
门 的 职 能机 构
,
。
同 时 为 了 确 保 内 部控 制评 价机
, ,
评价 指 引 对 内 部 控 制 评 价 内 容 的 有 关 规 定
莫 彳 兩 都 控 喇 评 价指 引
—
财 政部 会 计 司
司
长刘
玉廷 解读 《企业 内
部 控 制 配套 指
引
》
内 部 控 制 评 价 是 指 企 业董 事 会 或 类 似 决 策 机
度 围 绕 内 部 环 境 风 险 评估 控 制 活 动 信 息 与 沟
,
、
、
、
构 对 内 部 控 制 有 效性 进行 全 面 评 价 形 成评 价 结
是 我 国 内 部 控 制 规 范 体 系 建设 的 市 场 经济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通 行 做法
一
构 职 能 的 有 效 发挥 基 本 规 范 及 评 价 指 引 要 求 内
大创 新
。
发达
部 控 制 评 价 机 构 必 须具 备
一
定 的 设 置 条件
一
:
是
一
般 要 求企业 对
自
能 够 独 立 行 使 对 内 部控 制 系 统 建 立 与 运 行 过程 及
框架大体
一
致 的 前 提下 又 有 很 多 适 应 我 国社 会
,
非 内 部 控制 国 际 研 讨 会 上 有 国 际 专 家 专 门 对 评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发展 要 求 的 特 色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0月18日,财政部会计司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及应用指引的通知》。
通知中,针对最近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进行了解读和解释。
以下是本文对此的详细解读。
一、背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是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制定的。
为了深入贯彻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应用指引,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指引对合同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
二、主要内容该指引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收款及纠纷解决等方面,详细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其中,合同管理要素的建立、执行、监督和反馈,合同文件的审批和备案,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都有具体细则。
三、突出亮点1.合同分类:将合同分为产品、工程和服务类,从而更全面全面考虑不同合同的特点及管理要求。
2.内控要素细化:在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合同管理要素的建立、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内容。
3.建立清单备案制度:对公司合同签署时应建立清单,并建立备案制度,确保所有合同都能够得到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管。
四、对企业的意义该指引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要求的全面规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合同管理。
通过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收款及纠纷解决环节,能够提升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效防范风险和减少纠纷。
对于大型集团公司、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也能够在合同管理方面提供更明确的管理标准,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五、具体操作1.加强学习:企业应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的内容及相关规定。
2.合同清单制度:在签订新合同时,建立清单制度,做好审批和备案工作,并对现有合同进行规范管理。
3.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从合同管理的建立、执行、监督和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控制措施科学合理,后果可控。
综上,该指引虽然涉及的领域狭小,但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财政部会计司最近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该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和指导,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首先,该指引明确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则。
指引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内部控制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规模来设计,确保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适度。
其次,指引明确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指引列出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会计估计和计算方法、重大会计处理和决策、审计调整和财务报表披露。
企业需要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建立适当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次,指引提出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
指引指出,企业需要针对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风险评估应考虑财务报告的重要性、风险影响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等方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指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提出了建议。
指引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包括内部审计、独立董事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等。
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并委派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同时,企业还应及时披露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企业应根据指引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企业还应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制定,并建立监督和评价制度。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增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范内控审计行为促进内控有效实施——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的增长点。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
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注册会计师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除遵守审计指引外,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准则。
审计指引共7章35条,并附有4份不同意见类型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阐明了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等问题。
本文对审计指引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解读。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与此同时,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并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从注重财务报告本身可靠性转向注重对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的建设,也就是通过过程的有效保证结果的有效。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甚至社会公众要求企业披露其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要求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
但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即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解读(连载之一)--企业内控指引之组织架构
置 ; 是 , 业是 否 对 内部 组 织 机 构设 置 、 职 能 部 组 织 架 构 指 引 起 草 调 研 过 程 中 . 们 发 现 . 分 上 二 企 各 我 部 门 的职 责权 限 、 织 的运 行 流程 等 有 明确 的书 面 说 市 公 司 在 董 事 会 下 没 有 设 立 “ 正 意 义 上 ” 审计 组 真 的
担 相应 的义 务 . 而 为业 务 顺 利 开 展 进 而 实 现企 业 实 施 , 根据 环 境 变 化 及 时 作 出调 整 : 从 并 四是 , 业 内 企
发展 战 略 提供 组 织 机构 的支撑 平 台。企业 应 当根据 部 组 织 机 构 的设 计 与 运 行 是 否 适 应 信 息 沟 通 的要 发 展 战 略 、 务 需 要 和控 制 要 求 . 择 适 合 本 企 业 求 , 利 于信 息 的上 传 、 达 和在 各 层 级 、 业 务 活 业 选 有 下 各
构 设 计 不 科 学 . 责 分 配 不 合 理 . 能 导 致 机 构 重 任 职条 件 、 事 规 则 和 工 作 程 序 等 权 可 议 叠 、 能交 叉 或 缺失 、 诿 扯皮 、 行 效 率 低 下 。具 职 推 运 从 内部 控 制 建 设 角度 看 . 设 企业 或 转 制企 业 新 体 表 现 为 : 是 . 业 内部 组 织 机 构 是 否 考 虑 经 营 如 果 一 开 始 就 在 治理 结 构 设 计 方 面存 在 缺 陷 . 然 一 企 必
三 、 于 组织 架构 的设 计 关
组 织 架 构 的设 计 主要 是 针 对 按 《 司法 》 设 公 新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保护企业财产、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本文将对该指引作一解读。
首先,组织架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组织架构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它规定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设置、职责与权限等。
正确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顺利运行,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指引首先强调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
高层管理者负有制定与确保执行内部控制政策的职责,他们应该为内部控制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向全体员工明确传达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此外,高层管理者还应当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和改进。
其次,指引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的原则。
在组织架构中,应当明确每个部门和员工的职责与权限,确保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过程的规范性。
各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员工充分理解和执行这些制度。
另外,指引还对内部控制的沟通和报告机制作出了明确要求。
组织架构需要确保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必要的信息传递和报告机制应当建立起来,以便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到各种风险和问题。
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报告。
此外,指引还提到了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应当根据集中控制原则和合理控制成本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的程序和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
最后,指引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改进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评估,并将改进的成果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员工。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内部控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风险挑战。
财政部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财政部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
《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是说君子能整天整日显示出自强不息的行为状态,是因为到晚间,也要保持戒慎,即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不要把过错带进第二天.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报告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有针对性地督促落实整改,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偏离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举一反三,从设计和执行等全方位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
通过自我评价报告,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公布于众,树立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附件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第三条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至少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客观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评价指引,结合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等,明确相关机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制,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六条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评价,应当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环境的设计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第七条企业组织开展风险评估机制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第八条企业组织开展控制活动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的控制措施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评价,不断实现内部控制自我提升——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是说君子能整天整日显示出自强不息的行为状态,是因为到晚间,也要保持戒慎,即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不要把过错带进第二天。
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
《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报告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有针对性地督促落实整改,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偏离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举一反三,从设计和执行等全方位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
通过自我评价报告,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公布于众,树立诚信、透明、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政府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事实上,在有关政府部门,比如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已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企业负责人组织领导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纳入审计范围,并日益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政府部门实施企业内控监督检查有其自身的做法和特点,但监督检查的重点部位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大多涉及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以及重要业务事项管控的有效性等。
实施企业内控自我评价,能够通过自查及早排查风险、发现问题,并积极整改,有利于在配合政府监管中赢得主动,并借助政府监管成果进一步改进企业内控实施和评价工作,促进自我评价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
所谓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其中,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
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2)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3)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同时满足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标准的内部控制,受内部控制固有局限影响,也只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提供绝对保证,不应不切实际地期望内部控制能够绝对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也不应以内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情况和程度作为唯一依据直接判断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是开展评价工作应该注意的原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根据《评价指引》第三条规定,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至少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内部控制评价的涵盖范围应当全面,具体来说,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在全面性的基础之上,着眼于风险,突出重点。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制订和实施评价工作方案、分配评价资源的过程之中,它的核心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风险导向的思路,着重关注那些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高风险领域和风险点;二是要坚持重点突出的思路,着重关注那些重要的业务事项和关键的控制环节,以及重要业务单位。
3.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只有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客观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形式和职责安排《评价指引》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评价指引,结合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等,明确相关机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制,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应当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具体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形式,特别明确各有关方面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职责安排,处理好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监督的关系,定期由相对独立的人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评价,界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有序地开展。
1.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形式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专门机构(下称“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设置条件:一是能够独立行使对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二是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三是与企业其他职能机构就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方面应当保持协调一致,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在效率效果上满足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所提出的有关要求;四是能够得到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支持,有足够的权威性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体来说,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决定是否单独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对于单独设有专门内部控制机构的企业,也可以由内部控制机构来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为了保证评价的独立性,负责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的部门应适当分离。
企业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
此时,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从业务性质上讲,中介机构受托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是一种非保证服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责任仍然应由企业董事会承担。
另外,为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家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服务。
2.有关方面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职责和任务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董事会、经理层和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职能作用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一般来说:(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承担最终的责任。
《评价指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董事会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来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职责。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应听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审定内控重大缺陷、重要缺陷整改意见,对内部控制部门在督促整改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协调,排除障碍。
监事会应审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2)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实际操作中,可以授权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组织实施,并积极支持和配合内部控制评价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经理层应结合日常掌握的业务情况,为内部控制评价方案提出应重点关注的业务或事项,审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和听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或报告的缺陷,要按照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整改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3)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根据授权承担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任务,通过复核、汇总、分析内部监督资料,结合经理层要求,拟订合理评价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经理层沟通,并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拟订整改方案,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经理层报告;沟通外部审计师,督促各部门、所属企业对内、外部内控评价进行整改;根据评价和整改情况拟订内部控制考核方案。
(4)各专业部门应负责组织本部门的内控自查、测试和评价工作,对发现的设计和运行缺陷提出整改方案及具体整改计划,积极整改,并报送内部控制机构复核,配合内控机构(部门)及外部审计师开展企业层面的内控评价工作。
(5)企业所属单位,也应逐级落实内部控制评价责任,建立日常监控机制,开展内控自查、测试和定期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并认定内部控制有缺陷,需拟订整改方案和计划,报本级管理层审定后,督促整改,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和整改情况进行考核。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中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参考本解读其他部分的规定。
二、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工作底稿设计《评价指引》第五条到第十条具体介绍了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企业应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各项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具体评价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内部环境评价应当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
组织架构评价可以重点从机构设置的整体控制力、权责划分、相互牵制、信息流动路径等方面进行;发展战略可以重点从发展战略的制定合理性、有效实施和适当调整三方面进行;人力资源评价应当重点从企业人力资源引进结构合理性、开发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企业文化评价应从建设和评估两方面进行,从而促进诚信、道德价值观的提升,为内部控制的完善夯实人文基础;社会责任可以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
风险评估评价应当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控制活动评价应对企业各类业务的控制措施与流程的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
信息与沟通评价应当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
内部监督评价应当对管理层对于内部监督的基调、监督的有效性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科学、客观、合理进行认定和评价。
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作用。